社会研究方法 第二讲 导论(下)
我们怎么科学地去发现“真” 科学: 常常以逻辑实证(logico-empirical )为特色 逻辑和观察: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 (1) 言之成理 (2) 符合我们的观察
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 科学理论-处理的是科学的逻辑层面 资料收集-处理的是观察的层面 资料分析-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寻找可能的模式
非哲学、非信仰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甚至整个科学本身)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上。除非有一套判别标准,否则,就不能决定A比B好还是坏。 只有获得一套大家都认同的测量尊严和自由的标准,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获得结论,才有可能科学地决定生活在那种制度环境下人更有尊严和自由。 而且、由此得到的结论只适用于这种测量方法的范围,不能做一般性推论。 但有时“标准”本身却并不符合科学的标准。
如果认为自杀率或慈善活动可以用来测量宗教品质,那么,就可以科学地决定佛教或基督教何者是比较好的宗教。 但是,结论只在事先设下的测量标准范围内才有效。但在涉及价值判断时,人们很难获得一致的测量标准。 科学很难平息关于价值观的辩论 类似这样的问题,通常都被看作是观念和信念问题。而科学研究则常被看作是对“已有知识”的威胁。
我们所寻求的“真” 社会科学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事件本身和事件的成因。 科学家的工作到此为止 以下是政客和各种主教或者教主的问题 只有在人们同意比较好坏的标准之后,社会科学才能告诉我们事件应该如何。
社会研究中的“真实” ——社会规津 大量的正式社会规范造就了高度的规律性。 这类正式规定规范了社会行为,使其规律化。 社会研究中的“真实” ——社会规津 大量的正式社会规范造就了高度的规律性。 这类正式规定规范了社会行为,使其规律化。 部分社会规范在无形中让社会行为产生规律性。 大学教授通常比没有专业技能的劳工赚更多的钱。男性平均收人比女性高。白人收人高于黑人。类似这样的规律不胜枚举。
特点一:有些规律过于微不足道 二战期间,科学家萨弥尔·史托佛在美军中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一连串关于战争后勤的研究(Stouffer , 1949 , 1950 ),其中很多是关于军人士气的。 史托佛及其同事发现,关于军队士气的基础,有很多“众人皆知的常识”,而研究的很大精力,就是测试这些“不言自明”的事。
特点之二:例外 任何社会规律都有例外。如果总体上,男性的收人多于女性,即使某女性比某男性赚得钱多,也不重要。因为男性的收人多于女性的模式依然存在。 社会规律代表的是概率模式,通则性的模式并不需要百分之百地反映所有的观察个案。 女性收人低于男性。 而社会科学家也据此探究为何会这样。
特点之三:人为干扰 已有的社会规律会被某些人有意识地颠覆,但对社会科学并不是很大的挑战。 神奇的上海车牌拍卖价格。选民的突然“变节”。对于“人流与车流”的估计。
社会研究中的“真实” ——总体而非个体 社会规律确实存在,社会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是社会模式而不是个体行为。 社会研究中的“真实” ——总体而非个体 社会规律确实存在,社会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是社会模式而不是个体行为。 社会规律,反映的就是许多个人聚合的或集体行为和状况。 虽然也常常研究个体的动机,但是个体本身很少是科学研究的议题。我们创造的是关于群体生活的而非个体生活的理论。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 研究方式 具体方法和技术 体系中各部分关系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 研究者要面临一系列问题: 具体的研究问题该如何确定?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收集到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怎样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 如何将研究的结果清晰明了地告诉他人?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 方法论 研究方式 具体方法及技术
第一层、方法论(methodology) 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长期占据主流位置
方法论主要问题包括: – 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 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 – 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 社会研究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 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 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
实证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应该想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 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这种研究还应该是可以重复进行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 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 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 韦伯:“投入理解”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方法论的重要性 一些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也不一定会意识到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但是,它的确影响整个研究过程。 它将形成社会研究者关于社会现实的性质的种种假设,形成他们收集资料的各种方法,形成他们对于研究所需的资料的选择,形成他们分析资料和解释结果的方式。
第二层、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 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通常划为四种: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完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过程。 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 社会学者-调查研究 人类学者-实地研究 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各种研究方式的要素 – 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 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 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 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 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 操纵与控制、实验组与控制组、 前测与后测、因果关系。 – 实地研究的基本要素: 参与观察、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 – 文献研究的基本要素: 内容分析、编码与解码、二次分析
调查研究 应用领域较广,操作程序严格规范,对事物的分析精确性高,对信息的收集迅速及时,兼顾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可以通过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其资料是被访者的自我报告,对行为的测量被动、简洁,难以了解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真实行为过程,对思想难以深入探讨。 实地研究 …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适合于研究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效度高,灵活性和弹性大,但概括性差,信度低,耗时长,对研究对象会产生影响。 实验研究 …基本目标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研究内容狭窄。 文献研究 … 设计的资料可来源于当事人的文件以及历史文献、统计资料等,省时省力、费用低、风险小,可研究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可分析扩越较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但又是资料难以获得,缺乏标准化的形式,难以编码分析,文献质量、信度、效度难以保证。
研究方式与方法论的关系 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研究方式的区别--研究目不同 调查研究: – 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 – 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实验研究: – 探索和证明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 实地研究: – 深入理解社会现实 – 提炼和构建理论 文献研究: – 不能干扰被研究者 – 其他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达到的社会现象的总结
第三层、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它们处于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具体的层面,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等特点。 常见的有:问卷、量表、统计、软件、硬件、抽样、访问法等等。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方法论: 实证、人文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具体方法技术: 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与定性资料 社会研究中定量与定性资料实质性的区别就在于数据化或非数据化。 称赞某人很漂亮使用的是定性的判断。一个关于某人多少天赋不足的断言则可以说他“不够聪明”。 当心理学家和其他人用IQ得分来测量智力时,他们就试图将这些定性评估定量化。 IQ得分是111分。
表面上,每一项观察都是定性的,无论是某人的美丽,还是受试者在量表中所得的分数,或是他在问卷中所勾画的记号。 这些东西都不是天生数据化的或定量的,但有时候,将其转化成数字形式比较有用。
两种资料的比较 在测量某些性质的时候,用数字来表示的定量数据就比用词语来表示的数据更好。另一方面,定量数据也同时附带了数字本身的不足,其中包括意义丰富性的潜在损失。 另一方面,定性数据也附带了纯粹的口头描述的不足。意义的丰富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模糊性。对于同一个概念、各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概念的量化-世故 结婚(几次,年龄) 离婚(几次,年龄,原因) 抚养孩子(几个,性别如何) 曾经目睹杀人案(几次,参与) 被逮捕(几次,罪名) 被流放(几次,罪名) 被解雇(几次,原因) 被出卖 (几次 ,谁)……………… 我们可以将人们的世故,根据他们拥有以上经验的数目加以定量;经历越多的人,就越世故。 如果我们觉得某些经验比其他更有力,可以给他们较高的分数。 一旦我们建立了评分系统,就可以直接为人们的世故计分,并进行相互比较,对于谁得高分之类的问题也不会有共识上的困难。
哪一种更好呢? 定性( 定量( 不表态(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从认识论角度看,二者基于不同的范式。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接近于科学范式; 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范式,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场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2.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 定量研究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强调价值中立,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认为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其逻辑方式本质上是归纳的过程,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归纳与演绎 归纳式的推理,或者说归纳 induction 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推理,或者说演绎deduction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3.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 定量研究则用于理论检验; 定性研究通常用于理论的建构。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4.在研究方式上 定量研究侧重对社会事物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调查、试验、文献研究,获得数量化的资料便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变量的因果关联 定性研究侧重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强调研究程序、方式、手段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实地研究,获得具体的实例资料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 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致的资料,但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 这是研究过程的两种途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你们会发现两种方式需要不同的技巧和步骤,结果是,你们可能比较擅长或适应其中的一种。 至少,你们应该认识到两者的合理性。 定性研究比较倾向与个案式解释模式结合,而定量研究比较容易达到通则式的解释。尽管确有其事,但这样的关系并不绝对。甚至,这两种方法造成了所谓的“灰色地带”。因此,虽然这些方法都提醒并帮助你们用不同方式从事社会研究,但你们没有必要刻意关注这些名词的区别。
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a) 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b)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c) 资料的收集 d)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e)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 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 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资料收集阶段 特点:研究者要深入实地,要接触被研究者;或者要设计出实验环境,实施实验刺激和测量;或者要收集大量文献资料。 这个阶段投入人力最多,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最多。 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或者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我们事先所考虑的研究设计往往在某些方面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及时修正或弥补。
资料分析阶段: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社会研究的伦理 自愿参与 对研究对象无害 保护隐私
研究过程示例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独生子女,一个特殊的人口。 引起广大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教材的作者在1987年的博士论文选用了这个主题。
选择研究问题 主题是: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这一主题包含内容:独生子女结构分布、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与关系、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方式、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等等。(做大量的文献研究) 教育问题是最为集中的研究焦点,且缺乏大规模的调查资料。 确定了三个研究问题: 生子女家庭在结构、关系等基本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独生子女究竟是不是“小皇帝”?独生子女家长是不是更加“望子成龙”?独生子女的出现对当前的教育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哪些挑战?
研究设计 调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定量)。 湖北(作者故乡)为样本采集地区 因为它具有代表性: 中部地区,人口结构、家庭规模、人口出生率、独生子女比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选取武汉这样的特大城市到乡镇等5个调查点(子样本),仍然具有代表性(规模不等)。
研究设计 采用横剖调查形式, 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 工具—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独生子女作为分析单位, 非独生子女作为比较对象, 小学生家长作为资料收集的对象。 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 工具—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问卷的发放、回收、问卷调查资料的审核、录入、、统计分析方法制定相应的计划。 进行了试调查,并根据结果修改了问卷。
资料收集 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独自一人奔赴五个调查城市,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 访问班主任老师,了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习、个性、家庭等方面的情况。 访问了部分家长。
资料分析 审核,剔除了不合格问卷。 编码、录入。 统计分析: 单变量描述统计 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相关分析
描述性的结果 三口之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特征。 生育两个孩子是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 小学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中增加了教师的角色及同龄伙伴的角色。 独生子女并非都是小皇帝。 独生子女养老将面临精神交流与支持减少、居住分离、子女流动两难等严重挑战。
评析 1、这是一次定量还是定性研究? 是实证主义还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呢? 2、使用的方法是否合适呢? 3、得到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4、这种类型的研究可能会存在怎样的问题呢?
4、研究范式: 社会事实范式(以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社会定义范式(以韦伯的思想和符号互动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宏观的社会现象都是人们主观定义的,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行动的) 社会行为范式(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用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过于主观,限于微观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察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