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髻 琦 君
課前引導 古今中外 髮型大觀園
現代版
中國古代髮型流變圖
西周˙梳髻 秦˙腦後垂髻
漢˙梳髻
南北朝飛天髻 http://www.gudian.net/dispbbs.asp?boardID=43&ID=40453&page=1
隋唐˙平髻
唐˙螺髻 唐˙倭墮髻 唐˙雙垂髻
宋˙高髻
元˙双髻丫、双螺髻、高髻、双髻
元˙双螺髻
明代有高髻、双髻、三髻式、挑出圆尖髻等
明代˙双髻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五、文學殿堂~課文相關國學、文學常識 六、妙筆生花~文法修辭成語對聯 七、提綱挈領~章法結構 八、集思廣益~課後問題討論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十、應用練習~形音義及綜合演練 十一、網路資源~本課相關及圖文資料 來源 ◎五、六、九、十等四個單元建議配合電子講義使用。
一、知人論世 ~ 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 回目次
作者 生平闡述 筆名「琦君」由來 文學成就 散文特色
作者第一段 琦君,本名潘希珍,後改為潘希真,浙江省永嘉縣人,生於民國六年。畢業於浙江省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來臺後,曾任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編審科長,後轉任教職,先後任教於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及中興大學等校,期間並有大量創作,曾獲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七十二年移居美國,九十三年回到臺灣,定居淡水。九十五年逝世,年九十。
作 者 補 充 本名潘希珍 琦君本名潘希珍本有「稀世珍琦」的意思,大學時代的恩師夏承燾(ㄊㄠˊ)先生說「女孩子老是珠光寶氣的不好」,改成希真,希望她崇尚真實。琦君的筆名是有來由的。另一位恩師龍沐勛老師一度入監,後因病保外醫治,當時夏承燾老師便託琦君來辦這件事,他寄信給龍先生時,便以琦君本名希珍,取其「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而龍先生回信時便禮貌地加上了一個「君」字,琦君之名便由此而來。她以這兩個字來紀念恩師,極有意義。
作者第二段 琦君是以懷舊作品聞名的散文家、小說家,其文章風格含蓄溫厚,情感委婉真摯,文字雅潔清麗,尤其以回憶故鄉、童年、親人、師友的散文最為人所稱道。著有散文集《煙愁》、《琦君小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等,小說集《菁姐》、《錢塘江畔》、《橘子紅了》等,評論集《詞人之舟》等書。
作 者 補 充 白先勇於〈棄婦吟—讀琦君橘子紅了有感〉寫道:「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愴痛。」雖透著愴痛,琦君卻能以溫柔敦厚的文筆與溫煦的智慧寬容傷痛的往事,使所有的災難恩怨就此淡雲清風。
琦君散文的特色 琦君作品最動人心弦處,就在於文章中不時顯露對家鄉、親人、師友那分濃烈的思念情懷,以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溫柔敦厚與洞察世情。而她如何將這樣的情懷與意蘊呈現於文章中,就成為她文章寫作的特色了。歸納之,約有下列三種特點:
1.常於文章題目中見主旨: 試看琦君散文作品的題目,多半能與文意相映,傳達出文章所要闡述的主旨和內涵。如「水是故鄉甜」一文,寫的正是故鄉的水,藉由故鄉的水帶出對於故鄉的懷想與依戀;又如「不卜他生樂此生」一文的題目,更是將文中愛惜此生、奮力於當下的精神,完全表達出來了。
2.善於透過生活題材表現意蘊: 琦君擅長以生活周遭慣見的事物,來表現她所想傳達的意念,以同於一般人的生活片段或題材,來增加讀者的感受力並引起共鳴,這正是琦君作品之所以能廣受喜愛的原因之一。
3.慣於結尾處引發深思: 琦君散文多半以童年回憶或對鄉土的懷思及生活的感悟等為發端,在故事性的敘述中,讀者已隱約可見作者想傳達的意蘊,而琦君在文章結尾處更常以點明文章意蘊的方式,引導讀者去做更深層的省思,使得文章的餘韻特別有味動人。
二、軼聞趣談 ~琦君相關事典 ~ 琦君影片 回目次
生平傳略-懷舊女作家琦君 臺灣散文界在五○、六○年代,湧現大批表現耀眼、富有特色的女作家,在當時的文壇上形成一片璀璨的星空。而其中,以善寫懷舊作品聞名的琦君,無疑是最亮眼的巨星之一。琦君作品的內容,多半與自身的遭遇及生活感受有關,富有相當重的自傳性質,故若想一探琦君的創作世界,勢必得先從了解她的人生經歷著手。
初中畢業的時候,她的作文成績是丙下。高中時,還有一位王老師對她也啟迪很多,指導她讀書、作筆記、寫作的方法,使她體認生命的充實。高中畢業後,琦君以成績優異被保送之江大學中文系。當時系主任夏承燾在寫作上,影響琦君一生作品的風格;在精神上,使琦君領會了讀書寫作以及工作本身那分真正的樂趣;因此在抗戰期中,琦君雖嘗盡了生離死別之痛,經歷了戰亂中的轉徙流離之苦,在多年的工作中也領受到人情的溫暖與涼薄;而她,已懂得如何以溫存的心,去體味生活中的一悲一喜了。
琦君早年經歷戰亂家變,工作經驗也極豐富,她並不是沒有經受過苦難,不是沒有見過世界醜陋的一面,但她習慣以愛心看世界,多看美的、善的一面;表現在文字上的也如此。 中學的琦君
抗戰離亂 民國三十年,琦君大學畢業。那時正值中、日戰爭打得最激烈的時候,本來她準備返鄉探望老母的,不巧回家的輪船斷了,她只得留在上海。學校就分派她到徐家匯的一所教會學校--匯中女中去教高中國文。 民國三十二年返回故鄉,任教永嘉縣中。抗戰勝利後復員回杭州,任教母校兼浙江高等法院圖書管理員,得以飽覽群書與報刊雜誌,偶而也寫些雜感,投寄報刊。
遷臺安居 民國三十八年,神州變色,五月渡海來臺。 來到臺灣,在高檢處任紀錄書記官,幾年後經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調訓,使她對司法工作真正產生了興趣。她曾讀完全部民 刑法、總則、分則,準備報考法官。恰巧該年法令變更,非法律系畢業者必須經過檢定考試,先取得司法官考試資格。而檢定考試要考中外史、地,無異於今天的大專聯考,琦君覺得已遠離她的興趣,便放棄了當法官的念頭。
筆名「琦君」的由來 「琦君」的筆名是有來由的。過去龍沐勳老師一度入監,後因病保外醫治,當時夏承燾老師便託琦君來辦這件事,他寄信給龍先生時,便以琦君本名「希珍」,取其「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而龍先生回信時便禮貌地加上了一個「君」字,「琦君」便由此而來。她以這兩個字來紀念恩師,極有意義。
隨處皆可讀書 琦君平日寫作和準備教書教材一定是在書房裡,但看書倒不一定在書房裡,除非是必須鑽研的書籍。她認為應該養成「隨處可看」的習慣,尤其像她是一個家庭主婦,必須「抓」時間看書。她把書分為「案邊書」、「床邊書」、「灶邊書」、「廁邊書」,甚至「電話邊書」,在不同的環境下抓一點時間看書是最聰明的。
琦君散文之所以成功,具備了幾點很重要的因素。以下試為分析: (一)敏銳的感受力 寫作小說,觀察力也許重於感受力,但寫作散文,敏銳的感受力則是充分必要條件;尤其寫作抒情散文,以表情達意為主,言事說理其次。既然是千言萬語一片心,那麼便不可沒有一顆敏感的心來感受世事的變化。琦君身為女人,本就具備女人所特有的細緻敏感,加以自小生活在舊式大家庭中,接受姨娘給她的精神壓力,更增長了她心靈的觸覺。
(二)真摯的情人眼及大家閨秀的風範 梁啟超嘗自詡「筆端常帶感情」,這話也很適用在琦君身上。她的慈悲之心,半得自天生,半得自母親陶誨。兒時就表現了見禽畜觳觫而遠庖廚之心,長大後更表現了容人的大家閨秀風度。她有一顆誠懇的心,所以,以她「官家小姐」的身分,才會跟三劃阿王那種乞丐頭結了忘年之交,才會把壓歲錢捐給不爭氣的肫肝叔叔,才會把毽子裡的錢掏出來替一位小氣的親戚補賬。因為她的愛心重,所以第一篇散文〈金盒子〉寫手足之情就那麼感人。
(三)豐富的舊經驗 琦君自幼生長在大家庭中,她是鄉村裡少有的「官家小姐」,父親雖然做了「大官」,母親卻仍節儉持家。她的身邊除了父母、老師,還有叔叔、長工,及一些鄉村人物。後來又來了一位姨娘。這些人,有的愛她、有的管她、有的逗她。許多屬於她所獨有的生活經驗,都是一宗「金不換」的豐富財產。而不論愛或憎,琦君是活在感情中的,許多感人的事,發生在她身邊,使她雖經數十年而歷歷如在目前。從她的作品來看,早年的回憶寫得既多又好,足見那些事情給她的感受之深。
琦君因為「舊事填膺」,又有極高的聯想力。所以她的文章中,不乏新舊並敘的例子。 (四)迅捷的聯想力與判斷力 琦君因為「舊事填膺」,又有極高的聯想力。所以她的文章中,不乏新舊並敘的例子。 有了豐富的舊經驗,又有迅捷的聯想力,則操筆時,思路如源泉滾滾,不擇地皆可出。這時,如果沒有高明的判斷選擇力,文章作出來便是一盤亂雜燴。必須冥冥中有判斷力,去蕪存菁,在精華中,還要選擇適宜的材料,排比成美麗的七巧板。琦君寫作事件甚少重複,便是善於把握題旨,寫楊梅時,不採用一朵小梅花的材料。類此,便非有判斷力不可。
(五)純熟的文字技巧 琦君的文字力高,是從中國舊文學中脫胎而出的。她從小受嚴師教育古文,大學時又主修古典詩詞,相信這是她寫作的最紮實根基。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尚短,而舊文學的寶藏無窮,能加以開發利用的人實在太少,不能不說是一項遺憾!也因此,琦君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六)清明的知性 琦君不唯以抒情為主,亦有其哲理性的表現,例如後期作品《燈景舊情懷》中〈八十八分〉中借房老師之口說:「在學業上、知識上,總要力求進步。在對人方面,卻不必樣樣爭先,強出風頭,倒是八十八分恰恰好。」 又如〈老樹與小菌〉中把自己與古木、小菌一比:「在這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茫茫天地間,我連滄海一粟都不如,我又何必嘆息小菌的短暫呢?」
三、文心對焦 題解 文體、主旨 寫作背景 回目次
〈紅紗燈〉是琦君典型的懷舊文章,藉著過年應景的提燈活動,以「紅紗燈」為主要意象串聯人事,寫出外公的長者智慧和五叔由不成材到受人尊重的轉變。琦君於文末寫道:「我捧著火把跟大家跑的時候,忽然覺得燈很好,亮光真好,它照著人向前跑。照得我心裡發出一股暖氣……」不改其遠離黑暗,反映人生光明面的一貫本色。 本文選自《紅紗燈》。文中藉由「髻」貫穿全文的人事線索,巧妙勾勒出父親、母親和姨娘間不平衡的關係,作者以其獨特細膩的文字,向讀者娓娓述說一段舊式家庭的往事。平常的髮髻,卻隱含著人間歡情與愁怨,也寓含著人事變遷的滄桑。
髻的變化象徵人物的轉變:母親由螺絲髻到鮑魚頭到剪成短髮,帶出年華流逝與內在愁緒纏結;姨娘從橫愛司髻到各式各樣時髦髮式再到簡單的香蕉卷,顯示年輕美麗終將歸於平淡,這也是兩人殊途同歸的命運。再者,俗語說:「三千煩惱絲」,「髮」正象徵著「愁絲」,而所梳成的「髻」,則是內心愛恨糾纏的「情結」。文中的髻主要顯示了母親、姨娘相互糾纏影響的「心結」,其變化也意味母親與姨娘兩人關係及人生觀的改變。 全文運用對比的手法,刻劃母親與姨娘性格的不同,以及命運的差別。一切的紛爭擾攘都隨著時光的流轉、丈夫的去世而消逝,兩個女人最終也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
作者因母親的寬大為懷,對姨娘亦無一絲怨恨之意,來臺後也以至親相待。文末作者看盡人世間的愛、憎、貪、痴,以愛與包容化解人世間的不平,顯現其溫柔敦厚的胸襟與文風。
寫作背景 〈髻〉一文中寫父親與母親、姨娘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琦君文中所稱的父親-潘國綱(號鑑宗),事實上是她的大伯父。 琦君的生父於三十三歲時因患痢疾而過世,琦君的生母便帶著琦君兄妹二人到杭州,受到大伯父、大伯母的照顧。三年之後,琦君的生母也因病而去世,於是大伯父、大伯母就成為琦君文章中所稱的「父親」與「母親」了。
寫作背景 琦君在四歲前可能是由生母照養,但在她的文章中卻極少敘述到這段時間的往事,或許是因年紀較小,還沒有什麼深刻的感受。 對於母親葉夢蘭女士,琦君不但在文章中時常敘及,更可由字裡行間看出母女二人的濃厚親情,與琦君對母親的深深依戀。在琦君的眼中,母親雖是一位沒有正式受過學的簡樸農村婦女,但她勤儉淳善、仁厚慈愛,是具備著中國傳統美德的婦女模範。
寫作背景 而原本父親與母親也曾有幸福快樂的婚姻生活,甚至連母親那雅致好聽的名字都是由父親取的(琦君在夢蘭一文中曾說:「父親笑了,笑得那麼溫馨,是我在父親身邊很難感覺到的。他慢慢地說:『夢蘭這個名字,是我給她取的。』」) 但這樣美滿的生活卻因姨娘的到來而破滅了。〈髻〉這篇文章,不僅記述了父親、母親、姨娘三人一生中情感的轉折與演變,也將作者本人內心的變化完全的展露出來。
四、探驪得珠 1.課文賞析 ˙第一二段 ˙第三段 ˙第四五六段 ˙第七八九段 ˙第十段 ˙第十一十二段 ˙第十三段 2.深度鑑賞 回目次
以母親的青絲、髮髻的描寫起筆,書寫母親的青春美麗與兩母女間的溫馨親情。 第一段大意 以母親的青絲、髮髻的描寫起筆,書寫母親的青春美麗與兩母女間的溫馨親情。 http://www.godpp.gov.cn/wmzh/2008-06/20/content_13593512.htm
琦君筆下的母親葉夢蘭女士,其實是她的伯母。琦君幼年因父母雙亡,故由伯父(潘國綱先生)、伯母扶養長大 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我睡覺時挨著母親的肩膀,手指頭繞著她的長髮梢玩兒,雙妹牌生髮油的香氣混和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點兒難聞,卻有一分母親陪伴著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著了。 向上突出。翹,音ㄑㄧㄠˊ,本指鳥尾的長毛,後引申為特出、突出 指將頭髮梳成螺絲狀的髮髻。髻,音ㄐㄧˋ,婦女將頭髮挽起的一種髮式
第一段析 本段直接破題。以視覺、嗅覺的摹寫表達童稚的真 實感受─「髮油氣味難聞」卻有母親陪伴的安全感, 字裡行間洋溢母女溫馨的親情。
第二段大意 寫保守的母親依民間規矩,七夕才洗頭,並以烏亮的秀髮來表徵母親的青春和俏麗。 http://www.godpp.gov.cn/wmzh/2008-06/20/content_13593512.htm
每年的七月初七,母親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頭。鄉下人的規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頭。如洗了頭,髒水流到陰間,閻王要把它儲存起來,等你死以後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頭,髒水才流向東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戶戶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頭散髮。有的女人披著頭髮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樣,有的卻像醜八怪。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乾癟,頭髮掉了一大半,卻用墨炭畫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又把樹皮似的頭頂全抹黑了。洗過頭以後,墨炭全沒有了,亮著半個光禿禿的頭頂,只剩後腦勺一小撮頭髮,飄在背上,在廚房裡搖來晃去幫我母親做飯。 民國初年由黎錦暉所作的兒童歌舞劇─葡萄仙子的主角 枯瘦。癟,音 ㄅㄧㄝˇ,指不飽滿而凹下 音ㄘㄨㄛˋ,量詞,用二、三隻指頭取物所得到的量稱為撮
我連看都不敢衝她看一眼。可是母親烏油油的柔髮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髮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她瞇起眼睛,用手背攏一下,一會兒又飄過來了。她是近視眼,瞇縫眼兒的時候格外的俏麗。我心裡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見媽媽這一頭烏亮的好髮,一定會上街買一對亮晶晶的水鑽髮夾給她,要她戴上。媽媽一定是戴上了一會兒就不好意思地摘下來。那麼這一對水鑽夾子,不久就會變成我扮新娘的「頭面」了。 音ㄔㄨㄥˋ,向著、對著 一種質地厚實、表面密緻平滑的絲織物品 一束束、一把把。綹,音ㄌㄧㄡˇ 音ㄌㄨㄥˇ,合併 婦女裝飾於頭髮上的飾品
第二段析 第二段要句解讀 「如果爸爸在家,……」 「七夕洗頭」的習俗,頗具情味。以白描手法寫 五叔婆突兀的造型,並以五叔婆墨炭畫的髮式和 母親像一匹緞子似的秀髮作對比,來凸顯母親的 美。 第二段要句解讀 「如果爸爸在家,……」 作者的設想使後來發展具戲劇張力,因為父親「卻帶回一位姨娘」,不僅她期望落空,也是母親痛苦的開始。
第三段大意 原本期待中的父親, 竟出人意料地帶回一 位姨娘。 http://freshair.blog.hexun.com/10990315_d.html
父親不久回來了,沒有買水鑽髮夾,卻帶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膚好細好白,一頭如雲的柔髮比母親的還要烏,還要亮。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裡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對父親妾室的俗稱 音ㄅㄧㄣˋ,指耳邊兩頰上的毛髮
第三段賞析 此段是本文關鍵的轉折點,作者以「父親沒有買水 鑽髮夾,卻帶回一位姨娘」表達原先期待的落空, 接著極力描寫姨娘的白細膚色、如雲的秀髮、時髦 的髮髻,凸出姨娘的嬌美,從中暗示母親失寵的緣 由,並為下文兩個女人的境遇對比作一鋪墊。
第四~六段大意 由髮式、洗頭習慣、包梳 頭的態度對比,寫母親的 失寵和姨娘的得寵,並刻 劃出母親在自棄中的幽怨 及作者的氣憤不平。 http://www.sznews.com/culture/content/2008-08/21/content_3199256_4.htm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
合著嘴唇輕笑 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在當時,鮑魚頭是老太太梳的,母親才過三十歲,卻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兒笑,父親就直皺眉頭。我悄悄地問她:「媽,你為什麼不也梳個橫愛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環呢?」母親沉著臉說:「你媽是鄉下人,那兒配梳那種摩登的頭,戴那講究的耳環呢?」 婦女所梳髮髻的一種。愛司,英文字母S的中文音譯,故橫愛司髻即指「S」形的髮髻。下文提及的鮑魚頭、鳳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等,都是民初時期婦女所梳髮髻的式樣 英文modern的中文音譯。指合於時尚流行的行為或觀念 不配
姨娘洗頭從不揀七月初七。一個月裡都洗好多次頭。洗完後,一個小丫頭在旁邊用一把粉紅色大羽毛扇輕輕地扇著,輕柔的髮絲飄散開來,飄得人起一股軟綿綿的感覺。父親坐在紫檀木榻床上,端著水煙筒噗噗地抽著,不時偏過頭來看她,眼神裡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髮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髮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泛胃。」 挑選 從前大戶人家中年紀較輕的女婢,亦稱作「丫鬟」 一種可坐可臥的木製長床 舊時常見的一種菸具。一頭是裝菸絲的管子,另一頭則是供吸菸的長管,中間有銅製的盛水筒子 即「反胃」,指不舒服而有嘔吐感
ㄋㄧㄠˇ,體態輕盈柔美的樣子,亦作「嫋嫋」 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繃繃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劉嫂頭上插一根大紅籤子,一雙大腳鴨子,托著個又矮又胖的身體,走起路來氣喘呼呼的。她每天早上十點鐘來,給姨娘梳各式各樣的頭,什麼鳳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常常換樣子,襯托著姨娘細潔的肌膚,嬝嬝婷婷的水蛇腰兒,越發引得父親笑瞇了眼。劉嫂勸母親說:「大太太,你也梳個時髦點的式樣嘛。」母親搖搖頭,響也不響。她噘起厚嘴唇走了。 指專門替別人梳頭的人 即「腳丫子」,腳的俗稱 音ㄋㄧㄠˇ ㄋㄧㄠˇ,體態輕盈柔美的樣子,亦作「嫋嫋」 比喻女子腰身柔美纖細,如同水蛇一般 更加 音ㄐㄩㄝ,嘴巴向上翹起
母親不久也由張伯母介紹了一個包梳頭陳嫂。她年紀比劉嫂大,一張黃黃的大扁臉,嘴裡兩顆閃亮的金牙老露在外面,一看就是個愛說話的女人。她一邊梳一邊嘰哩呱啦地從趙老太爺的大少奶奶,說到李參謀長的三姨太;母親像個悶葫蘆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卻聽得津津有味。有時劉嫂與陳嫂一起來了,母親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對著背同時梳頭。只聽姨娘和劉嫂有說有笑,這邊母親只是閉目養神。陳嫂越梳越沒勁兒,不久就辭工不來了。我還清清楚楚地聽見她對劉嫂說:「這麼老古董的鄉下太太,梳什麼包梳頭呢?」我都氣哭了,可是不敢告訴母親。 講話既快又多的樣子 比喻難以猜破的啞謎,或弄不清楚的事情。此指緊閉雙唇不說話,如同密封的葫蘆一樣 辭掉工作 比喻思想老舊固執、不合乎時代潮流的人
第四~六段賞析 母親與姨娘的對立爭寵,是全文的高潮。母 親和姨娘對待頭髮的態度有別,前者保守內 斂,後者時髦風姿,對比出兩人個性迥然不 同。父親面對母親「直皺眉頭」,與面對姨 娘「不時偏過頭來看她,眼神裡全是笑」也 有著態度上明顯的對比,表現了母親在這場 爭戰中落敗的結局。描寫兩人「背對著背」 梳頭的情景,恰是兩個女人感情上冰炭不容 的暗示,作者並刻劃了母親的幽怨,也透露 自己旁觀時的不平。
第七~九段大意 寫母親的頭髮越來 越少,盤不成髻, 只好剪去。作者這 時已外出求學,對 母親的衰老與落寞 常懷憂戚。 http://bbs.cctv.com/viewthread.php?tid=974950&extra=page%3D2&frameon=no
從那以後,我就墊著矮凳替母親梳頭,梳那最簡單的鮑魚頭。我點起腳尖,從鏡子裡望著母親。她的臉容已不像在鄉下廚房裡忙來忙去時那麼豐潤亮麗了,她的眼睛停在鏡子裡,望著自己出神,不再是瞇縫眼兒的笑了。我手中捏著母親的頭髮,一綹綹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因為在走廊的那一邊,不時飄來父親和姨娘琅琅的笑語聲。 音ㄌㄤˊㄌㄤˊ,原指金石撞擊的聲音,在此形容聲音清脆響亮的樣子
我長大出外讀書以後,寒暑假回家,偶然給母親梳頭,頭髮捏在手心,總覺得愈來愈少。想起幼年時,每年七月初七看母親烏亮的柔髮飄在兩肩,她臉上快樂的神情,心裡不禁一陣陣酸楚。母親見我回來,愁苦的臉上卻不時展開笑容。無論如何,母女相依的時光總是最最幸福的。 琦君的母親 琦君的父親
即手臂。膀,音ㄅㄤˇ,肩胛 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溼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螺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髮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舍窗口淒淡的月光裡,寂寞地掉著眼淚。深秋的夜風吹來,我有點冷,披上母親為我織的軟軟的毛衣,渾身又暖和起來。可是母親老了,我卻不能隨侍在她身邊,她剪去了稀疏的短髮,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悲緒呢!
第七~九段賞析 以父親與姨娘的琅琅笑聲,對比母親的鬱鬱 寡歡、笑容不再,寫出母親情愛生變、婚姻 失勢的悲苦。以母親髮絲的日漸稀少,生之 愁苦日益增加,凸出母親的衰老不只是身體 與外表,還有那顆充滿幽怨的心靈,更已老 殘死去。而此時遊於異鄉的作者,除了為母 親日夜擔憂外,身為子女的自己,也只能徒 呼奈何了。
第十段大意 寫父親死後,母親白 髮如銀,身體大不如 前;而姨娘也歸於平 淡,髮式簡單,脂粉 不施。兩個女人由仇 視轉為患難相依。 http://blog.huanqiu.com/?action-spacelist-uid-3853-type-blog-starttime-1221177600-endtime-1221264000
話多不停的樣子 不久,姨娘因事來上海,帶來母親的照片。三年不見,母親已白髮如銀。我呆呆地凝視著照片,滿腔心事,卻無法向眼前的姨娘傾訴。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說母親心臟不太好,又有風溼病,所以體力已不大如前。我低頭默默地聽著,想想她就是使我母親一生鬱鬱不樂的人,可是我已經一點都不恨她了。因為自從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
我再仔細看看她,她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後垂著的再不是當年多采多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她臉上脂粉不施,顯得十分哀戚;我對她不禁起了無限憐憫。因為她不像我母親是個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隨著父親享受了近二十年的富貴榮華,一朝失去了依傍,她的空虛落寞之感,將更甚於我母親吧。 甘願於平淡安適的生活 依靠、依賴。傍,音ㄅㄤˋ
第十段賞析 本段是文章的另一個轉折─父親去世,使母 親與姨娘不再彼此仇視,反而成為患難相依 的同伴。母親白髮如銀,身體大不如前;姨 娘也髮式簡單,脂粉不施,顯示經過大半輩 子的爭戰,至此殊途同歸,兩人承受身為女 人同樣的命運。由姨娘裝扮與心境的改變, 作者對她的心態也隨之改變。
第十一、十二段大意 寫母親死後,姨娘也 逐漸衰老,頭髮變稀 變白;美麗的橫愛司 髻已成過去。作者對 姨娘不再記恨,二人 相依為命。 http://photos.nphoto.net/photos/2004-04/22/ff80808107fde3810107fe05961910de.shtml
來臺灣以後,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親人,我們住在一起有好幾年。在日式房屋的長廊裡,我看她坐在玻璃窗邊梳頭。她不時用拳頭捶著肩膀說:「手痠得很,真是老了。」老了,她也老了。當年如雲的青絲,如今也漸漸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夾有絲絲白髮。想起在杭州時,她和母親背對著背梳頭,彼此不交一語的仇視日子,轉眼都成過去。人世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呢?母親已去世多年,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她現在的光陰,比誰都寂寞啊。 將對方看作仇敵 終究、結果
發愣、發呆。怔,音ㄌㄥˋ,通「愣」 我怔怔地望著她,想起她美麗的橫愛司髻,我說:「讓我來替你梳個新的式樣吧。」她愀然一笑說:「我還要那樣時髦幹什麼,那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 我怔怔地望著她,想起她美麗的橫愛司髻,我說:「讓我來替你梳個新的式樣吧。」她愀然一笑說:「我還要那樣時髦幹什麼,那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 憂傷的樣子。愀,音ㄑㄧㄠˇ 憂傷的樣子。愀,音ㄑㄧㄠˇ
第十一、二段賞析 描寫姨娘的晚年,與其年輕時代對照,作者 心生無盡慨嘆。母親死後,她對姨娘不再記 恨,由原本的敵意生出憐惜,二人在臺灣相 依相伴,產生了親情。 琦君下筆一向溫婉、平和,此文亦然。敘述父親帶回姨娘,無一語苛責;對姨娘的出現,也未出現敵意;反而在憐憫母親、姨娘的年華老去,多所著墨。寬容的美德,令人敬佩。
第十三段大意 寫姨娘死後,想起母 親和姨娘,感慨人生 無常,進而省思永恆 的意義。
我能長久年輕嗎?她說這話,一轉眼又是 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輕了。對於人世的 愛、憎、貪、痴,已木然無動於衷。母親去 我日遠,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 中。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 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人類四種強烈的情感。佛家以貪、瞋(音ㄔㄣ,發怒)、痴為人之三毒,認為這三種情感上的執著是使人迷而不覺的原因之一。憎,音ㄗㄥ,厭惡。貪,多欲而不知滿足。痴,愛戀而執迷不悟
第十三段賞析 採直接抒情的方式,為全文作一總結,也明 白點出文章的題旨:在一切生命消失,所有 堅持、慾念都會幻滅的人生中,又有什麼是 值得認真的呢?作者看透人生的無常變化, 留下無盡的意韻,引人深思。
深究鑑賞 段落賞析 寫作技巧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提煉生活素材為題,以「髻」為文章的主軸,貫穿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女人,在不同時空中的情感糾結與轉折,最後卻因丈夫的去世,而使兩人成為患難相依的伴侶,多年來的紛爭擾攘,在此時看來,似乎已毫無意義。而對身在其中,卻又只能旁觀的作者而言,在看過母親、姨娘一生愛、憎、貪、痴等情感的波折起伏後,反而能看透人生的無常,發出何謂「永恆」的慨嘆,而在文章的最後,引領我們進入提升生命層次的悟境,留給讀者一個思考生命和永恆意義的課題。
本文共有十三段,約可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敘述母親的青春俏麗與兩母女間的溫馨親情。這時的母親,是那樣的青春可喜、幸福愉悅,給作者全然的安全感;而對父親的歸來也懷有深切的期待。 第三段是本文最關鍵的轉折點,也是整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原本期待中的父親,竟出人意料的帶回一位引爆家庭巨變的人物:姨娘,為母親一生的情感掀起了驚濤,也展開了一場「一個家庭中兩個女人」的戰爭。
第四至第六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也是事件發展的主要高潮處,以母親的保守內斂對比姨娘的時髦風姿;以父親面對母親的「直皺眉頭」,與面對姨娘的「不時偏過頭來看她,眼神裡全是笑」那樣截然不同的表現,寫出父親、母親與姨娘三個人之間的情感糾結,也透露出作者旁觀時的氣憤不平。
第七、八、九段是第四部分,以父親與姨娘的琅琅笑聲,對比母親的鬱鬱寡歡、笑容不再,寫出母親在這場爭戰中,獨自走向失寵的結局。而母親髮絲的日漸稀少,反透露出心中愁苦的日益增加,母親的衰老不只是身體與外表,那顆充滿幽怨的心靈,更已老殘死去。而此時遊於異鄉的作者,除了為母親日夜擔憂外,身為子女的自己,畢竟無法在上一輩的感情中插上手。
第十段為第五部分,是文章與母親生命的另一個轉折點:父親的去世,使母親與姨娘不再彼此仇視,反而成為患難相依的同伴,顯示出兩人大半輩子的爭戰似乎是了無意義的。而由姨娘裝扮上的改變,也令作者感受到姨娘由受盡寵愛、享盡富貴,轉為歸於平淡、冷清寂寥,使作者不由得對姨娘生出憐憫。
第六部分包括第十一、十二這兩段,寫母親離開人世後,作者在臺灣與姨娘成為相依的親人。姨娘年輕時原本如雲的青絲,如今終究也已漸漸落去,且已夾有絲絲白髮。面對衰老寂寞的姨娘,作者由原本的敵意生出憐惜,由相依相伴生出了親情,甚至想像當年為母親梳頭一樣地替姨娘梳頭。
最後一段也是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寫姨娘終歸也走向人生的終點後,作者想起母親與姨娘一生相互糾結影響的情感,思考起這世上何謂「永恆」,在一切生命都會消失,所有堅持慾念都會幻滅的人生中,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在這一段中,作者採直接抒情的方式,不但為全文作一總結,更明白地點出了文章的題旨。琦君以佛家悟境般的思想,看透人生的無常變化,引領讀者做深層的哲學思考,留下無盡的文章意韻。
作者寫作本文時,靈巧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並由人物的言行中,主動透露出內心的情感活動,作者不添加個人的評論,反而能讓讀者更清楚地體會到文中人的情感變化,進而產生共鳴。作者以「髻」為題,應有另一層的象徵意味。俗語說:「三千煩惱絲。」「髮」正象徵著「愁絲」,而由「髮」所梳成的「髻」,則是個人內心愛恨糾纏的「情結」,也是母親、姨娘,甚至父親、作者本身相互糾纏影響的「心結」。
母親、姨娘頭髮的日漸疏少,姨娘髮式的走向簡單,都在在暗示著她們心中糾結的解放與釋懷,也由母親對姨娘的包容寬待,使作者自然而然地跟著憐憫姨娘的晚年,敵意消失了,反而在相依中生出了親情。 琦君在文章中顯現出的同情與溫柔敦厚,帶領著我們走向心靈淨美的境界,難怪有人評論琦君的文章說:「琦君用她那清麗雅潔的文字,含委婉筆觸,寫出一篇篇具有深厚且永恆意義的作品,深深觸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靈。」或許,這樣寬厚包容、美淨淳善的精神,這樣發人深思、予人啟示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永恆吧!
五、國學殿堂 臺灣女作家群像 回目次
臺灣女作家 姓 名 風 格 著 作 潘希真(琦君) 多懷舊作品,以回憶寫寫故鄉、童年、親人、師友的散文最為人稱道。風格含蓄溫厚,情感委婉真摯,文字雅潔清麗,寫人細膩生動 散文集:煙愁、三更有夢書當枕、紅紗燈、桂花雨 小說:菁姐、錢塘江畔、橘子紅了 篇目:髻、一對金手鐲、媽媽的手
林文月 散文情思細膩,風格樸實。精通日語,翻譯日本古典文學作品 散文集:午後書房、遙遠 譯作:源氏物語、枕草子 篇目:翡冷翠在下雨、蒼蠅與我
簡敏媜(簡媜) 筆觸敏銳細膩,文辭活潑靈巧、典雅流麗,生動圓美,想像縱恣多情,長於探索田園、都會生活與女性內心世界。為臺灣「閨閣散文」增添新姿采,同時也突破「閨閣散文」格調,表現「中性」風格 散文集:水問(寫兒女情懷)、月娘照眠床(鄉愁回溯)、夢遊書(都巿與人)、女兒紅(女性內在自覺) 篇目:夏之絕句、問候天空、月亮照眠床、碗公花、竹枝詞
龍應台 著述以雜文和文學評論為主,所著野火集,揭開社會種種弊端,文字辛辣,引起各方批駁與省思,後期文風則趨向委婉內斂 散文集:野火集、美麗的權利、百年思索、孩子你慢慢來 篇目:正眼看西方、焦急
張曉風 早期筆致清新柔美,其後增添一些深度、陽剛、平實的格調,突破女性作家的纖秀。所作散文、小說、戲劇創作,都流露出美喜的人性,文辭精審,態度謹嚴。余光中譽之:亦秀亦豪,健筆縱橫 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步下紅毯之後、從你美麗的流域、我在 小說:哭牆、曉風小說集 篇目:春日與月夜
洪素麗 早年詩文並進,後以散文享譽文壇,集作常附有自己的版畫。散文閒雅從容中常見陽剛雄勁,其抒發生態及保育理念,關懷臺灣人文史地,頗能引發共鳴 散文集:昔人的臉、港都夜雨、臺灣百合 詩集:十年詩草、盛夏的南臺灣 篇目:萬鴉飛過廢田
六、妙筆生花 ˙疊字 ˙外來語 ˙與頭髮有關的成語 回目次
一、疊 字 鮑魚頭緊繃繃的/褲頭鬆垮垮的 亮晶晶的水鑽/暗沉沉的臉色 光禿禿的頭頂/濃密密的林子 烏油油的柔髮/乾癟癟的稻草 一、疊 字 鮑魚頭緊繃繃的/褲頭鬆垮垮的 亮晶晶的水鑽/暗沉沉的臉色 光禿禿的頭頂/濃密密的林子 烏油油的柔髮/乾癟癟的稻草 琅琅的笑語聲/噓噓的嘆氣聲 軟綿綿的感覺/硬梆梆的牛肉 嬝嬝婷婷的水蛇腰兒/圓圓滾滾的水桶腰兒
二、外來語 ★英語 1.純音譯:從英文的讀音,找音近字翻譯成中文 橫「愛司」(S)、土司(toast)、咖啡(coffee)、三明治(sandwish)、沙發(sofa)、漢堡(hamburger)、奈米、尼古丁、阿司匹靈、麥克風、馬賽克、歇斯底里、伊媚兒、比基尼、幽默、引擎、撲克、秀逗、卡通、托福、邏輯、羅曼蒂克、賀爾蒙、拷貝、摩登(modern)、杯葛(boycott)。。 2.純義譯 蜜月、馬力、熱狗、右派、滑鼠、護照、弔詭、電腦、網咖、辣妹、地下鐵、殺時間、顯微鏡、混血兒、舶來品、金字塔、打火機、高速公路。
3.音譯兼義譯 泊車、駭客、脫口秀、維他命、羅曼史、拍檔、叩應、休克、雷射、派對、馬達、酷、幽浮、樂透、模特兒、領帶。 4.半音譯半義譯 摩托車(「摩托」是音譯,「車」是義譯)、沙拉油(「沙拉」是音譯,「油」是義譯)、呼拉圈、高爾夫球、伊甸園、太空梭、保齡球、霓紅燈、冰淇淋、芭蕾舞、吉普車、華爾街、來福槍、乒乓球、拉丁舞。
★日語 運將(司機)、爬帶(腦袋不靈光)、奇檬子(心情)、一級棒、柏青哥、卡哇伊、甜不辣、榻榻米、沙西米、阿莎力、歐巴桑、莎喲哪拉、卡拉OK(「卡拉」是日語「空」的音譯,OK是英語交響樂團orchestra字首發音,即無人樂隊)。
★梵語 維摩詰(王維字摩詰,即以維摩居士自況)、涅槃(圓寂)、浮屠(同「浮圖」,或指寶塔)、般若(ㄅㄛ ㄖㄜˇ,了悟一切事象的智慧)、菩薩、菩提、羅漢、羅剎、沙彌、南無(ㄋㄚˊ ㄇㄛˊ)、剎那、波羅蜜(到彼岸)、比丘尼。
三、下表中的成語,皆與頭髮有關,請寫出其詞義。 成 語 釋 義 雞皮鶴髮 粗皮膚和白頭髮,形容老人白髮 蒼蒼,滿臉皺紋 千鈞一髮 形容危險至極 間不容髮 距離十分相近,中間不能容納一 絲毫髮。比喻情勢危急 首如飛蓬 頭髮不整,如飛散的蓬草
吐哺握髮 形容求才之殷切 令人髮指 形容使人憤慨到了極點,頭髮都豎 了起來 擢髮難數 形容罪大惡極。罪惡多得像頭髮那 麼多,數都數不清 被髮纓冠 散著頭髮,來不及結好帽帶。形容 急迫的樣子 白髮青衫 指年老尚無功名。青衫,無功名者 所穿的服飾 蒼顏白髮 頭髮斑白,面孔蒼老。形容老人的 容貌
白髮銀鬚 形容年華老去,髮鬚皆白的樣子 被髮左衽 形容頭髮散亂,穿衣服開左邊的文 化落後民族 不差毫髮 一點兒也不差 白髮紅顏 髮雖斑白,但臉色紅潤。形容老人 容光煥發的樣子 白髮齊眉 比喻年紀老邁 鶴髮童顏 如鶴毛般的白髮,孩童般紅潤的臉 色。形容老人氣色好、有精神
潘安白髮 比喻時光易逝而無成就,或感嘆未 老先衰 披髮垢面 披頭散髮,面容骯髒的樣子 披髮入山 披頭散髮進入山中,引申為隱居出 仕 毛髮之功 比喻極微小的功勞 毛髮悚然 形容極端恐懼 髮短心長 年紀雖老,但智計深長
髮光可鑑 毛髮潤澤黑亮 髮指眥裂 形容極度忿怒 斷髮文身 截短頭髮,在皮膚上刺畫文飾。古 代吳、越一帶野蠻的風俗 郎潛白髮 比喻終身際遇不佳,無法出人頭地 黃髮鮐背 形容長壽的老人。泛指老年人。黃 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鮐背, 老人背上的斑點如鮐魚背般 結髮夫妻 指元配夫妻
結髮事師 幼年就從師學習 剪髮披緇 指出家為僧尼。緇,僧尼穿的黑色 袈裟 青山一髮 蒼茫的青山,遠眺時就像髮絲般細 小。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二 首之二:「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 一髮是中原。」 心細如髮 形容心思極為細密,如頭髮一般 牽一髮而 動全身 比喻更動一小部分,即影響全局
齒危髮秀 形容年高眉秀的樣子。齒危,齒 牙動搖,比喻年老 擢髮抽腸 拔下頭髮、抽出肚腸。形容愧 疚、懊悔 絲恩髮怨 比喻很細微的恩怨 身體髮膚 全身每一部分。孝經‧開宗明義 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 敢毀傷,孝之始也。」
七、提綱挈領 ~ 章法結構 ~ 回目次
結構表 母女間的溫馨親情 開端 母親的青春俏麗及對父親歸來的期待 父親帶回姨娘─開啟三人情感的糾葛 糾葛(衝突) 以對比手法凸顯情感的衝突 母親的守舊不入時 髻 姨娘的嬌媚摩登 髮髻所引起的風波─母親與姨娘間的對立爭寵 高潮 母親的失寵與落寞 母親在這場戰爭中落敗 母親的衰老與憂戚
因父親的去世,母親與姨娘由仇視轉為患難相依 母親的年老與多病 轉折(緩和) 姨娘的歸於平淡與哀戚 姨娘也已漸老,年華不再 衝突 解除 來臺後,作者與姨娘兩人成為相依的親人 人終歸走向塵土,有何需要計較、認真的?又何謂永恆呢?
八、集思廣益 ~問題討論~ 對比手法 髻之意涵 人生意義 回目次
一、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哪些對比的手法,來凸顯人物的性 情和內心感受? 答:(1)在第二段末,作者寫出對於父親歸來的期 望,但第三段一開始,卻是父親出人意料的 帶回了一位姨娘,以這樣的對比,顯現作者 與母親的意外與震驚。
(2)第三至第六段,以母親的守舊過時與姨娘的摩登 嬌媚相對比,表示兩人的爭寵。更以父親的態度 顯示出這場女人之戰的結果:父親對母親的打扮 是「直皺眉頭」,對姨娘則是「不時偏過頭來看 她,眼神裡全是笑」。 (3)第七段以母親的失寵落寞與「父親和姨娘琅琅的 笑語聲」相對比,更顯露出母親心靈上的淒苦與 幽怨。 (4)以姨娘先前時髦的打扮,與父親過世後脂粉不施 的模樣相對比,凸顯姨娘的空虛落寞。
二、本文以「髻」為題,有何象徵意涵?作者如何藉此顯現文 章中人物的情感糾葛? 答:作者以「髻」為題,應有另一層的象徵意味。俗 語說:「三千煩惱絲。」「髮」正象徵著「愁 絲」,而由「髮」所梳成的「髻」,則是個人內 心愛恨糾纏的「情結」,也是母親、姨娘,甚至 父親、作者本身相互糾纏影響的「心結」。 (1)第一、二段寫母親秀麗如緞的長髮,流露出作者 對於母親的深深依戀;寫母親梳著長辮子或螺絲 似的尖髻,表現出母親的樸實勤儉,和對父親歸 來的期盼。
(2)第三至第六段,從母親與姨娘:一個保守、一個摩 登的髮式對比中,凸顯母親的失寵與姨娘的得意, 更透露出母親的落寞幽怨與作者心中的不平。 (3)第七、八段,由母親頭髮的日漸稀少,寫母親心靈 與身體上的衰老,而身在異鄉的作者只能為母親擔 憂不已。 (4)第九、十段,寫父親過世後,姨娘的髮式由多采多 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變為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 顯露出姨娘的歸於平淡與冷清寂寥。 (5)第十一、十二段,寫來到臺灣後,姨娘當年如雲的 青絲已漸漸落去,且夾有絲絲白髮,作者對姨娘也 由敵視轉為興起無限憐憫,甚至以想要替姨娘梳頭, 來表示對姨娘已生出親人般的感情。
三、本文中有哪些情節可以顯現作者溫柔敦厚的文風? 答: 表現琦君溫柔敦厚的文風,可從父親帶回姨娘一段 情節開始。琦君第一眼看到姨娘,「她的皮膚好 白好細,一頭如雲的柔髮比母親還要烏,還要 亮。」對於姨娘的美,如實的描寫,也真心讚美。 之後母親、姨娘背對背梳頭一段,讀者很清楚看 到:作為一個旁觀者的琦君,心裡是同情母親的, 但她對姨娘梳頭的描寫,也未露出嫌惡或不滿的 情緒,甚至她「站在邊上都看呆了」,
姨娘的美便客觀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再者琦君長 大出外讀書,回家偶然給母親梳頭「頭髮捏在手 心,總覺得愈來愈少」、「母親老了,剪去稀疏 的短髮」「不久,母親已白髮如銀」,母親彷彿 在琦君筆下逐漸老去,筆端流露出無限的悲憫。 至於姨娘在父親死後,也和母親成了患難相依的 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琦君何嘗不是。 文章最後,琦君看著垂垂老去的姨娘,「她現在 的光陰比誰都寂寞啊」,甚至還要幫她梳個新式 樣的髮髻,這是對姨娘的體恤,也是悲憫。對一 個破壞母親幸福的女人,琦君是筆下留情的。可 見琦君溫柔敦厚的文風,正是來自她溫柔敦厚的 胸襟。
九、更上一層 補充教材─棄婦詩 〈上山採靡蕪〉 〈白頭吟〉 回目次
上山採靡蕪 上山採靡蕪①,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②。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 新人工織縑③,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將縑來比素④,新人不如故。 」 ①靡蕪: ②姝:音ㄕㄨ,容 貌美麗。 ③縑:音ㄐㄧㄢ, 細絹。 ④素:白色的生 絹。
主旨:寫丈夫因爲喜新厭舊而把妻子抛棄,然丈夫又覺得新人「未若故人姝」,而且「手爪不相如」,而略感悔恨。 語譯:上山去採靡蕪,下山時遇到遺棄自己的丈夫。伸直了腰跪著問丈夫:「新娶的妻子怎麼樣?」丈夫說:「新人雖好,但還是不如故人。容貌差不多,但針線活卻不能和你相比。」(妻)「新人從正門堂皇地迎進來,故人只好黯然的從旁門離開。」丈夫說:「新人善於織縑,故人善於織素。新人一天織縑四丈,故人一天織素五丈多,從縑與素的多少來比,新人不如故人啊!」
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①水頭。 躞蹀②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需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嫋嫋③,魚尾何簁簁④!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⑤為! ①溝:即下文「御溝」,京城的護城河。送行通常送到城門外,護城河邊,所以溝水常是送行的人離別的地方。 ②躞蹀:音ㄒㄧㄝˋ ㄉㄧㄝˊ,小步踱行。 ③嫋嫋:形容釣竿柔長而有節奏地擺動著。 ④簁簁:音ㄒㄧˇ ㄒㄧˇ,為「漇漇」的假借字,水流動的樣子。 ⑤錢刀:指錢幣。
白頭吟 主旨:寫女子向用情不專的男子表示決絕的詩。 語譯:我希望我倆的愛情像山上皚皚的白雪,如雲間的月亮般潔白無瑕。聽說你有了二心,所以向你告別,永遠斷絕我們的關係。今天我們還在歡樂的飲酒,明天就在水溝旁分手(形容愛情變化得很快)。我在御溝邊小步徘徊,過去的愛情將如溝水東流,一去不回。眼淚流呀,流眼淚;其實結婚時何必要哭泣呢?只要嫁個用情專一的人,能夠白頭到老,永不分離,這就是幸福的了。釣竿多麼地柔長而有節奏地擺動著,魚兒是那麼地新鮮活潑。男子對女子應重情重義,只靠金錢做為引誘是沒有用的。
十、應用練習 1.字義比較 2.字形辨析 回目次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攏 合併、整理 用手背「攏」一下 靠近、聚集 笑得合不「攏」嘴 弦樂器彈奏指法,用手將弦撫按住 輕「攏」慢撚抹復挑(白居易•琵琶行)
2 衝 向著、對著(ㄔㄨㄥˋ) 不敢「衝」她看一眼 直著向上頂 怒髮「衝」冠 突擊 「衝」鋒陷陣 冒犯 「衝」撞之處,還請見諒 交通要道 交通要「衝」
3 扇 通「搧」,使空氣流動生風 輕輕地「扇」著 搖動生風的用具 羽毛「扇」 量詞 兩「扇」窗子
4 叨 話多貌(ㄉㄠ) 絮絮「叨」叨 受人好處 (ㄊㄠ) 「叨」光 謙詞,表過分 小弟無端「叨」擾 貪(ㄊㄠ) 當時固有阿意順旨以「叨」富貴者 (宋史•宗澤傳)
5 傍 依靠(ㄅㄤˋ) 一朝失去了依「傍」 通「旁」,側邊(ㄆㄤˊ) 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史記•淳于髡傳) 臨近(ㄅㄤ) 「傍」晚時分
6 辭 辭掉 陳嫂越梳越沒勁兒,不久就「辭」工不來了 文辭 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告辭 停數日,「辭」去 (陶淵明•桃花源記)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馮諼客孟嘗君) 推辭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馮諼客孟嘗君)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的樣子 如此,指稱詞 對、正確 贊同 7. 然 她愀「然」一笑說:我還要 那樣時髦幹什麼 面容木「然」 其「然」乎,其不然乎(韓 愈‧祭十二郎文)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 「然」 (論語‧憲問) 對、正確 雍之言「然」(論語‧雍 也) 不以為「然」 贊同 沛公「然」其計,從之(史 記‧高祖本紀)
7 然 通「燃」,燃燒 如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孟子‧公孫丑上) 晴日催花暖欲「然」 (歐陽脩‧采桑子) 但是、可是 「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 (顧炎武‧廉恥)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雖 師言「然」善,奈處凡浮, 遭此屈辱,不能無恨 (董西廂‧卷八)
7 然 然後 待士馬肥充,「然」可與 人爭利 (隋書‧李密傳) 唯,表應 答 子曰:「然」!有是 (論語‧陽貨) 猶焉,語 尾助詞 禹吾無閒「然」矣 (論語‧泰伯)
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詞 例 吉 橫愛司髻、拮据、桔梗、柑桔、詰問、擷取、集結、相互頡頏、慧黠、吉祥、咭咭咕咕、佶曲、秸桿、陶喆 堯 詞 例 吉 橫愛司髻、拮据、桔梗、柑桔、詰問、擷取、集結、相互頡頏、慧黠、吉祥、咭咭咕咕、佶曲、秸桿、陶喆 堯 唐堯、翹起、翹楚、蹊蹺、磽瘠、妖嬈、芻蕘之言、蟯蟲、富饒、環繞、嘵舌、一水遶村、膮肉、驍勇善戰、髐然、百折不撓、鐃鈸、譊譊不休、僥倖、蘭橈畫舸 最 一撮頭髮、蕞爾小國、樶木 秋 愀然一笑、鐵鍬、萩蒿、鞦韆、松楸、啁啾、揪住、湫隘、瞅不起 榻床、搨本、蹧蹋、邋遢、坍塌、汗褟
民 旁 甲 旨 曾 抿嘴、泯泯然、愍惜、民族、岷山、瑉玉、眠花宿柳 手膀、膀胱、依山傍(旁、徬)水、磅砰、艕舟、牛蒡、毀謗、英鎊、榜樣、牓示、搒撻、傍晚、滂(霶)沱、開嗙自炫 甲 大腳鴨子、一甲子、龍洞岬、肩胛、艋舺、鉀肥、匣子、雞鳴呷呷、猛虎出柙、狎弄、閘門 旨 脂粉不施、苦心孤詣、言近旨遠、指日可待 曾 愛憎貪痴、蹭蹬、味噌湯、崚嶒(山高峻貌)、層巖疊嶂、橧草、竲臺(沒有頂蓋的樓臺)、繒帛、驓馬、增加、贈送、罾罟、釜甑、熷烤、矰矢(箭名)、磳田(梯田)、鄫國
正 怔怔、公正、征討、証明、症狀、政治、鉦鼓、佂佂(驚慌)、眐視(專心注視)、鵛鳥、聇聇(行走貌) 白 自甘淡泊、叔伯、布帛、柏拉圖、泊船、金箔、船舶、皤皤、琥珀、糟粕、迫近 厥 噘嘴(撅)、昏厥、牛橛題記、猖獗、蕨類、一蹶不振、鐝頭(刨土用的農具)、嶡山、蟨獸、鷢鳥 賓 鬢髮、擯除、孫臏(髕)、殯殮、儐相、濱海、落英繽紛、賓至如歸、驞駍(聲音吵雜)、檳榔、妃嬪、矉視(怒目視人)
十一、網路資源 回目次
琦君作家導論 http://tlm50.twl.ncku.edu.tw/wwqj1.html 琦君專訪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 6/06/08/67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