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 西洋哲學史 授課教師:苑舉正教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节 古代中西方教育思想遗产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 551- 公元前 479 ),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 “ 而立 ” 之年,从事创办私学的教育活动,行教四十余年。在封.
Advertisements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 Reading Taiwan's Modernism Fiction 第十一講: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二)
臺灣現代詩 Taiwan Modern Poetry 第九講:覃子豪、周夢蝶
戰爭之外的軍事史 第五單元:徵兵制的由盛而衰─秦漢時代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二 音名、唱名.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 Reading Taiwan's Modernism Fiction 第十講: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一)
第三章 仓储技术作业过程.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9. 通路概念與策略 授課教師: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雷立芬教授
創意知覺玩具提案 2012/9/10.
狂賀!妝品系同學美容乙級通過 妝品系三甲 學號 姓名 AB 陳柔諺 AB 陳思妤 AB 張蔡婷安
法文 授課教師:歐德尼教授 Passé Composé(ⅠⅠ) : être ou avoir ? 第二十一單元 複合過去式(ⅠⅠ)
西洋哲學史 西洋哲學的創始:古希臘哲學 (一)
模仿、認識與現象學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義大利文 第一單元:UNIT 6(1) 授課老師:若瑤老師
第二單元 L’alphabet et les prénoms français
Écrire à ses amis ou à sa famille
1. 課程簡介、定義 Marketing 授課教師: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雷立芬教授
Historical background: Kant and Wittgenstein
Indiquer un itinéraire.
法文 授課教師:歐德尼教授 第十九單元 Un dimanche habituel. 星期日的例行生活。
西洋哲學史 西洋哲學的創始:古希臘哲學 (二)
義大利文 第十四單元:UNIT 8 (2) 授課老師:若瑤老師
第十單元 Comment compter en français ?
第十六單元:UNIT 8—(4) 授課老師:若瑤老師
第 一 單 元 不定積分.
數學與文化:以數學小說閱讀為進路 洪萬生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西洋政治哲學概論 Plato’s The Republic (the regime, the best political life)
第二講:初步認識釋迦摩尼佛的生平與教學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Survey of Selected Western Classics Unit 6: 聖經中的詩- Psalms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5. 產品開發與創新 授課教師: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雷立芬教授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歐盟法與生命文化 (二) 第八單元 Protestantism Spirit of Reformation
授課時間:2012年10月25日(四)16:30~18:20 授課地點:博雅教學館 405、406室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3: Project Management (2)
本課程指定教材為:朱熹,《周易本義》,大安出版社。本講義僅引用部分內容,請讀者自行準備。
第十二單元:UNIT 7—In albergo (5) 授課老師:若瑤老師
數學 近似值 有效數值.
第一講:課程介紹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法學入門 第10單元:公法與民商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1.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 王業立 教授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柏拉圖的《斐鐸篇》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苑舉正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法文 授課教師:歐德尼教授 (1) Les voyelles (révision) 母音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 Reading Taiwan's Modernism Fiction 第一講:課程簡介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Kant on Categorical Imperative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Array I 授課教師 Wanjiun Liao
第二單元:Theories of Self Knowledge 自我知識理論 梁益堉 教授
生命不能沒有哲學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苑舉正.
第十一單元:Contemporary acquaintance theories 當代親知理論 梁益堉 教授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4: Developing a Process Strategy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5: Analyzing Processes (1)
第二單元(2):Case Study- Li & Fung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本課程指定教材為:朱熹,《周易本義》,大安出版社。本講義僅引用部分內容,請讀者自行準備。
本課程指定教材為:朱熹,《周易本義》,大安出版社。本講義僅引用部分內容,請讀者自行準備。
有趣的計算 如果令A、B、C、D……X、Y、Z這26個英文 字母,分别等於百分之1、2、3、4……24、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 西洋哲學史 授課教師:苑舉正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7多媒體藝廊,依據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師生二人 蘇格拉底 柏拉圖 2

蘇格拉底的「好樂迪」 3 「好」:「個人主義」,是一種反外在認知的態度。 「樂」:「幸福主義」,是一種反有限發展的態度。 「迪」:「知識主義」,是一種反心理主義的態度。 3

蘇格拉底的「好樂迪」轉為 柏拉圖的「頂福啟」 柏拉圖: 頂: 理想主義 福: 超越主義 啟: 神聖主義 蘇格拉底: 好: 個人主義 樂: 幸福主義 迪: 知識主義 4

西洋哲學的起源不稀奇,但她的發展很特別。為什麼? 看這一張拉斐爾所畫的「雅典學派」就知道了。 5

6 在這幅畫中,有幾個人特別值得注意。他們是: 柏拉圖(Plato)、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蘇格拉底(Socrates)、 赫拉克力圖斯(Heraclitus)、 巴門尼德斯(Paemenides)以及 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6

Plato and Aristotle 7

PLATO 8

Heraclitus 感官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均處在 不停止的變動中。火是最佳說 明,但萬事萬物有一個道理, 叫做「邏各斯」(logos),它足 以說明所有的變化。 9

Parmenides 其實感官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一個 存在的理念下所導致的結果。沒有 這個觀念,就不會有任何型態的存 在。因此,會存在的,就是會存在 的;不會存在的,就永遠不可能存 在。 10

Pythagoras 數學是唯一表現真理的方式,因為 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關係,成為一種 只有在思想中才能夠掌握的事物, 不像感官世界中的感知那麼分歧與 主觀。數學的真實,就像音樂中的 旋律一般,都是沒有爭議的。 11

Socrates 他「述而不作」,但卻用「對話詰 問」的方式,讓人不得不承認自己 其實對於自己原先以為知道的事物, 其實一無所知。他自己也承認,他 唯一知道的東西,就是他一無所知! 12

那麼,柏拉圖的哲學哪裡特別了呢? 13

通常,生老病死、神聖俗世構成思考的來源 14

15 導致這些神話故事發生的起源,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變化」。 如同我們先前所說的,這些變化有很多種,包含層面及廣,不過有一種最讓 人感到震驚。 這就是人的變化,也就是高更名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往那裡去?我們是 什麼?」。 希臘人的哲學,一開始也是這樣的;與我們差不多。 但是,柏拉圖改變了一切! 15

16 懷海德(A. N. Whitehead)是一位在二十世紀知名的哲學家與數學家。 他曾說過這句在西洋哲學中有關柏拉圖最著名的話:「歐洲哲學傳統中最穩 當的特徵,就是它包含一連串對柏拉圖所做的註腳」(Process and Reality, p. 39)。 16

17 這句話中,不但凸顯了柏拉圖的重要性,也說明西洋哲學的發展以柏拉圖的 思想為主軸。 柏拉圖並不是西洋哲學的創始人,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哲學如何進展?哲學 應當包含什麼內容?以及,哲學應當達成什麼樣的成果?為了回答這些問題, 柏拉圖透過他的核心理念,融合與轉化了西洋哲學的發展,改變了直到他之 前的知識傳統,也為其後的發展,鋪下一條發展自我特色的康莊大道。 17

18 在這個發展中,柏拉圖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貶抑日常觀察,推崇抽象思 想」。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事務裡,表面上出現許多特徵(例如:真(truth)、 善(goodness)、美(beauty)、大(bigness)、正(justice)、似(likeness)、合(unity)、有 (being)、同(sameness)、異(difference)),但它們都是表面上觀察到的,並不是 「真正真實的」。 18

它們「看似」真實的原因,在於有「一」個只存在思維中的「理型」(Form)。 「理型」是唯一的、思想的,以及真實的;理型使得觀察成為可能,因為在 觀察的過程中,理型應用於外在對象,賦予這些對象被理解的可能。 19

柏拉圖的哲學,基本上完全在於分析這個介於「表象」與「實在」之間的區 分,而分析的目的,則是透過對話中的相互詰問而達成的。我們以這種對話 的方式,稱所有柏拉圖的作品為《對話錄》,但其實在對話中,柏拉圖刻意 地在展顯一種辯證方法,證明在「思想交流」中,抽象事物可以因為語言的 表述,呈現其為真的條件與本質。 20

讓我們進一步分析柏拉圖哲學的特色,以及這個哲學對於後世所產生的影響。 第一、有關理型的掌握。 A、靈魂的地位高於身體 B、前世的地位高於今世 C、理解的地位高於無知。 21

第二、有關對話的掌握。 A 、幾乎所有柏拉圖的作品都採用「對話錄」方式寫作的。唯一著名的例外, 就是《蘇格拉底的自我辯護》(Apology)。即使是這一篇,也同樣是蘇格拉底在 西元前399年,回答一連串問題所做的「答辯」。因此,我們至少可以說,所 有柏拉圖的著作都是以「回答問題」為主導。 22

B、柏拉圖的「對話錄」不同於戲劇劇本中的「對話」。為什麼?因為柏拉圖 的目的不在於說故事,也不在於創造神話世界。他的目的在於引用戲劇的對 話方式,闡揚哲學討論,辯論哲學議題。 C、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且每一個人在進行對話的場景也很具體(例如,探視 牢房、拜訪富人、飲酒作樂、宗教場合、運動場合、沿街散步等)。總之, 《對話錄》總是以一個具體的社會為背景,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知識 份子之間的對話。 23

24 D《對話錄》進行的三部曲; 一、引對話人進入對話的情境; 二、評論對話人針對自己具體環境所做的描述; 三、批判這個描述中所涵蓋的情況。 為什麼柏拉圖要以「對話錄」的方式呈現他的作品? 24

25 壞答案:「他認為『對話』是最好的寫作風格。」 好答案:「柏拉圖在《理想國》所做的「對話錄」是論證他的理型;柏 拉圖在《斐鐸篇》是論證理型的起源;柏拉圖在《饗宴篇》中,先透過 敘述,然後對話,論證「善」的理念;柏拉圖在《普達哥拉斯》談論 「德行」可以被教導嗎?柏拉圖在《門農篇》中,以對話的方式,論及 知識範例就是數學。 25

好壞答案之間的比較:壞答案只給定一種寫作的方式與目的,就是寫出想寫 的理念。好答案則告訴你,每一篇《對話錄》都有他自己的傳遞方式。它們 並不相同。 實際上,對話的寫作方式,因為類似日常會話的緣故,不但可以提昇閱讀性, 也可以讓讀者在對話「中間插話」。同時,對話中很容易塑造出一個指導其 他人的核心人物(像是蘇格拉底),充分發揮哲學思考中的「教育」功能。 26

柏拉圖的《對話錄》另一個主要功能在於讓讀者本人透過閱讀感 覺不出答案在哪裡?這與一般人透過閱讀尋找答案的態度非常不 同。例如說,教導別人什麼是德行之前,那個教導的人是不是需 要先知道德行是什麼?但是,德行是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判斷原 則,怎麼有人會在實際發生什麼之前就知道什麼是德行呢?如果 真是這樣,那麼德行就不能教導,因為沒有人能夠教導德行。那 麼,德行哪裡來的呢? 27

為什麼我們可以感覺出一樣事物,卻不知道這樣事物究竟是什麼呢? 對於這些問題,柏拉圖往往透過挖苦人的方式,迫使人承認,許多我 們以為我們知道的事物,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蘇格拉底更誇 張,甚至在《辯護篇》中公開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 知道!」 28

結論兩點: 一、想要瞭解《對話錄》的首要前提,就是改變閱讀習慣; 二、能夠欣賞《對話錄》中,因為各式情景,所引發的不同對話。 29

30 最後,要能夠欣賞柏拉圖哲學的特色,最為重要的例子,就是他對於 「知識」是什麼,所做的區分。 第一、知道(to know),不同於感知(to perceive),但感知與知道之間,並非 完全無關。 A、如果說,一個人只活在感知世界中,那麼他的視覺、聽覺、嗅覺、 味覺與觸覺將會不斷地提供訊息,但這些訊息彼此之間,經常處於矛盾 之中。 例如,我們的視覺有限,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太遠或太小的事物。其他各 種感覺也一樣,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擾,並且也會因人而異。 30

B、在《門農篇》中,蘇格拉底以問答的方式,讓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十 歲奴隸,能夠證明幾何學的運算(如何將一個1X1的正方形,做成為一個 正好兩倍的正方形)。 C、感知(perception),如果能夠在理性運作的控制下,將超越自我,成為知 識(knowledge),但是這是一開始渾然不自覺的知識,而是經過反省後承認 (recognition)的知識。 31

這個知識論代表了兩個層面的不解: A 如果所有人所能知道的,都只是感知的話,那麼人人所感知的內容將 「因人而異」。解決人與人之間因為感知而導致的差異,往往就是訴諸 政治上的暴力。政治暴力在人人心中產生恐懼,而恐懼卻是讓大家不得 不接受政治暴力的理由。這是一個多麼讓人感到沮喪的結果啊! 32

B 如果知識就是經過理性所管控下的感知,那麼存在於每一個人意識中的知 識,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柏拉圖延續希臘神話中長期認定的「靈魂不滅」觀 念認為說,知識來自於另一個世界,那個只有靈魂才能「看」到的世界。這 是一個多麼讓人感到奇異的答案啊? 33

34 第三、這兩類的「不解」,彼此之間正好構成一個知識論架構: A 如果世間一切僅有「人云亦云」的感知,而無任何其他「判準」的話,那 麼這不表示說,暴力與恐懼真的成為「實際的判準」嗎?(古希臘人可以在 多數暴力的情況下,決定那位智者,蘇格拉底的生死嗎?)不可以!!! 34

B 那麼,讓人「心服口服」的判準在哪裡?柏拉圖說,在你心裡!你的心靈, 可以對感知自行進行理性管控,得到屬於另一個世界的知識。另一個世界是 一個完美的世界,其中每一項事物都是理想,就像人的靈魂一樣,是沒有缺 憾的,不受肉體的限制。 35

C 因此,任何人在獲得這一身皮囊之前,都是活在完美的世界中,「看」到 的,都是知識。但是,在今世中,在身體的限制下,這些知識受到感知的蒙 蔽,被遮掩了。理性的思考,活像是一隻手,揭開遮蔽知識的感知表象,讓 知識呈現出來。 36

D 理性的思考,是追求真實的道路,是照耀啟蒙的光線,是進入另一個世界 的通路。這個「新世界」中的什麼呢?這是柏拉圖的重點:這個新世界中的 「實在」,不是我們能夠感知的,而是我們能夠理解的。這是什麼呢? 37

E 數學是一個例子!數學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說明,解釋為什麼理解的對象是 完美的,而感知的對象必然是有缺陷的。請注意,這個解釋是知識論的,但 是他的終極目的,卻是政治的;數學是一個「新判準」,解決了所有人云亦 云的問題。 38

F 知識是什麼?知識可以分為下列七種情況: AB、AC、CB、AD、DC、CE、EB A D C E B 39

40 AB = 所有知識的可能範圍。 AC = 所有感知的可能範圍。 CB = 所有理解的可能範圍。 AD = 所有感知中,全憑想像,沒有任何真實的範圍。 DC = 所有使得感知成為可能的經驗世界,適合於感官知覺查知的範圍。 CE = 所有理解成為可能所依附的公理假設(例如幾何學的公理)。 EB = 所有使得理解成為可能的範圍,知識的真實基礎,使哲學成為可能的範圍。 40

41 這七種情況之間的關係為:AC/CB = AD/DC = CE/EB 這個關係說明了柏拉圖的哲學目的。 A 、知識之間有高低之分,代表知識能夠與感知分享真實。(AC能為真,是 因為CB; AD能為真,是因為DC; CE能為真,是因為EB)。 B、 AC 相較於CB而言,比較沒有價值,但卻是知識探求的起點。 C 、DC 提供AC想像的題材,但本身也只是感官察覺到的現象。 41

D 最重要的一點,是柏拉圖對於CE的態度。如果他接受數學為真實的知識, 那麼柏拉圖就會與畢達哥拉斯無異,全面發展幾何與代數。不!CE 成為可能 的知識對象,原因在於EB。EB 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哲學問題,不是數學問 題。CE成為知識對象的原因,在於這個範圍中對於知識所做的假設,但是假 設不是真理,而是一種模仿真理的理想化。做出這個假設的基礎,在於EB, 其中包含宗教信仰、生活經驗、政治理念等等。 42

43 結論: 第一、柏拉圖為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提出新的途徑,排除感官世界的同時, 也不會全然受到數理世界的吸引。 第二、柏拉圖的哲學長期處在與科學對立的情況中,反而構成科學的進步與 發展。 43

敬請發問 44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2 Flick,作品名稱:Socrates,作者:bencrowe, 本作品載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croweb/2836991287/, 2009/12/30 visited。本作品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授權釋出。 維基共享資源 ,作品名稱:Plato Pio-Clemetino Inv305, 作者:Marie-Lan Nguyen (2006), 本作品轉載自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lato_Pio- Clemetino_Inv305.jpg,瀏覽日期:2012/09/17 5 Wikimedia commons,作品名稱:The School of Athens , 作者:Raffaello Sanzio ,user:Harpsichord246, 本作品載自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anzio_01.jpg, 瀏覽日期:2012/10/1。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7 作者:Raffaello Sanzio ,Photographer: Web Gallery of Art。 本作品載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Sanzio_01_Plato_Aristotle.jpg, 瀏覽日期:2012/10/1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8 Wikiquote,作品名稱:Plato-raphael,作者:Raffaello Sanzio , user:Maarten van Vliet, 本作品載自http://es.wikiquote.org/wiki/Archivo:Plato-raphael.jpg, 瀏覽日期:2012/10/1。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9 Wikipedia commons,作品名稱:The School of Athens ,作者:Raffaello Sanzio, User:Jacobolus,hotographer: Web Gallery of Art。 本作品載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Sanzio_01_Heraclitus.jpg,瀏覽日期:2012/10/1 10 Wikimedia commons,作品名稱:The School of Athens ,作者:Raffaello Sanzio, User:Tomisti,本作品載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Sanzio_01_Parmenides.jpg, 11 User:Jacobolus,本作品載自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anzio_01.jpg, 46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12 Wikimedia commons,作品名稱:The School of Athens, 作者:Raffaello Sanzio, user:Beao,截圖, 本作品轉載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Raffaello_Scuola_di_Atene_numbered.svg, 瀏覽日期:2012/10/1。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14 作品名稱:Where do we come from? Who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 作者:保羅高更,Photographer:DIRECTMEDIA Publishing GmbH, 本作品轉載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Paul_Gauguin_142.jpg, 瀏覽日期:2012/09/25 16 歐洲哲學傳統中最穩當的特徵,就是它包含一連串對柏拉圖所做的註腳 Process and reality,A. N. Whitehead著,周邦宪译, 贵阳市 : 贵州人民, 2006出版,p.39。 依據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47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48 Plato (424/423 BC – 348/347 BC) 28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Plato (424/423 BC – 348/347 BC) 1-48 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7多媒體藝廊,依據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