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死亡的哲学和科学探讨 第十讲,宗教和死亡 二,宗教对死亡的理解 死亡,不朽永生,死后生命 宗教的终末论eschatolog 三:死是一道门-生命的态度和质量
“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 来”“ 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 是在自愿地为死亡作准备”。 “回忆说” 证明灵魂在我们生前存在。 “分有说”证明灵魂在我们死后也像它在出生前一样存在 。这里触及到了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理念” 基本 规定:“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是纯粹的抽象 概念,而是超出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的根 据的实在。
死亡作为主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汉 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1,哲学就是死亡的训练 ----柏拉图《斐多篇》 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death,是日日向死的 存在。人生下来就超着坟墓而去。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2,死亡:生存的有限性和超越性 “宗教是人面对死亡的时候产生的”--某宗教人士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汉 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对死亡的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讨论 1, 不朽和死后生命 第二:死后生命如何理解? 1,灵魂在死亡之后马上与某种身体结合? 第一:个体的同一性必须体现在死后的生命中。 (个体必须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就是同一个个体。) 第二:死后生命如何理解? 1,灵魂在死亡之后马上与某种身体结合? 2,灵魂在身体死亡之后继续存在,但是,在再次结合之前,没有功能 ,是一种沉睡状态? 3,灵魂不仅继续存在,而且会在无形质的条件下继续运动。超视、心 灵感应等
死后生命的证明 1,濒死体验 Dr.Elisabethkbler-Ross http://www.ekrfoundation.org/index.php Dr.Raymond Moody http://www.lifeafterlife.com/ Dr.Kenneth Ring http://www.nderf.org/Ken%20Ring%20Intro.htm 2,巫术、通灵 http://v.ku6.com/show/gwB0qdYoxPh8Le-k.html 《科学探索频道》 斯里兰卡的例子最多,非洲、欧洲等,记忆中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 3,超心理学 PARAPSYCHOLOGY 生死问题在中国.pptx FOUNDATION 的创始人Eileen J. Garrett 。 李嗣涔的实验 《前世今生》Weiss博士的研究 Virginia大学的Ian Stevenson教授Division of Personality Studies:关于灵魂轮回的“最小纲领” 。 a “minimalist” model of reincarnation
濒死体验NDE 1、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占濒死者中的五分之三)。 2、觉得自己的意识甚至是身体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浮在半空中,并可以与己无关似的看医生们在自己的躯体周围忙碌着(占三分之一)。 觉得自己进入了长长黑洞,并自动地快速向前飞去,还感到身体被牵拉、挤压(占四分之一)。 3、黑洞尽头出现一束光线,当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亲戚们(他们中有的已去世)出现在洞口来迎接自己,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这时,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飞逝而过,就像看电影一样。多数是令人愉快的事件(占七分之一)。 4、同那束光线融为一体,刹那间觉得自己已同宇宙合二为一。 此外还有醒悟感、与世隔绝感、时间停止感、太阳熄灭感、被外力控制感等
基督教:有永生有天堂和地狱,死后肉体复活 儒教: 不知生,焉知死 人们看到 印度教和佛教:相信轮回来世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 基督教:有永生有天堂和地狱,死后肉体复活 儒教: 不知生,焉知死 还有一种世俗的“不朽”观,不涉及到死后生命的问题: 比如通过现存的事物,通过留下某种东西流芳百世 、永垂不朽:绘画、艺术;人类繁衍生息,子嗣观 念, 通过好的声誉或某种精神。 由此形成不同的宗教文化,特别是丧葬文化。因此, 从相应的文化可以看到一些独特的地方,特别是中 国。生死问题在中国.pptx
二,宗教对死亡的理解 1, 印度教(大乘佛教)中的永恒观念, 梵我合一。自我atman ,纯粹的意识和婆罗门合一。 吠檀多哲学/不二论(Advaita Vedanta): 水滴和大海、盐和水 的关系。 类似西方新柏拉图主义、诺斯替主义的观点。但这种永恒,就象盐与水,水 滴与大海。个体性是如何保存下去的呢? 2,佛教:中阴身, 轮回和羯磨 某个人格同一体(记忆和有意识的自我),从一个身体到另 一个身体的轮回。“灵魂进入新的形体,就像一个人脱掉旧袍, 穿上新衣”。 但是如何理解“幻”?
宗教对死亡的理解(续) 3,基督教:永生, 得救和重生 基督的死里复活拉匝禄的复活 ( 与其它的一神宗教既有类似也有差异) 人生四末 终末论或末世论:不只和暂时的结局(finis),而是与个人生命 的或历史的终末或目标(telos)有关。末世信仰是从过去经验 和当下信念中得来的关于上帝或终极实在的本质、关于人类和 历史进程的异象。
Canticle of the Creature 太阳弟兄赞歌 作者:圣方济各 (1182-1226)
老龄化:死亡是社会事件 2005年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 口的11%。因此,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中国老龄化有这样四个特点: 第一,多。世界上6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中国。 第二,进展快。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 口将占到30%。 第三,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是经济发展失去优势。 第四,历史欠帐较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是没 有养老积累的。
9,我主,為了那些因著你的愛而寬恕別人, 並且忍受疾病和困苦的人們,願你受讚頌。 堅持和平的人是有福的, 因為他們將由你至高者,獲得榮冕。 11 我主,為了我們的死亡妹妹,願你受讚頌, 它是任何活人皆不能逃避的, 那些死於大罪的人是有禍的, 那些在你聖意中死亡的人們是有福的, 因為第二次的死亡不會傷害他們。 12 請你們讚頌、感謝我主, 並以極大的謙誠,感謝和事奉他。
三,宗教、死亡和生命态度 死亡是一道门:生命的质量和态度 三,宗教、死亡和生命态度 死亡是一道门:生命的质量和态度 1,死亡是社会事件 2005年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 因此,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四个特点: 第一,多。世界上6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中国。 第二,进展快。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 30%。 第三,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是经济发展失去优势。 第四,历史欠帐较多。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养老积累。 2,死亡是个人事件 寓言“死在萨马儿甘” : 美国一火葬场的格言:“别着急,我总是能够等到你的!”
宗教、死亡和生命的态度(续): 3,临终关怀 Elizabeth Kubler-Ross,On Death and Dying,《死亡与临终》。1969 1,末期患者的精神状态的五个阶段模型: 否认和孤离:为什么是我 愤怒:对命运的不公 讨价还价:如果能延长生命期限,就怎样,就做怎样, 消沉抑郁: 接受有不同的程度,不情愿地被迫接受/挣扎地接受/无可奈何地被动接受/ 自然而然地接受死亡,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正面接受。 2,建立在200例的调查上,有内在信仰的真实宗教徒占少数。表明宗教 信仰可以帮助人正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