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禽的人工孵化
第一节 家禽的胚胎发育 自然条件下,家禽通常在合适的季节产一定数量的蛋后进行自然孵化,繁衍后代。绝大多数禽类是雌禽完成孵化工作,有些禽类如鸵鸟、鸽子是由公禽或公母共同交替完成孵化工作。在抱窝时雌禽一般停止产蛋。人工孵化就是人为创造适宜的孵化环境,对家禽的种蛋进行孵化,从而大大提高家禽的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率。人工孵化已成为现代家禽生产的一项基本技术。
各种家禽的孵化期(天) 一、家禽的孵化期 不同的家禽孵化期不同,同种家禽的不同品种孵化期也有差异,体型越大、蛋越大的家禽孵化期越长。孵化期受品种、蛋的大小、种蛋保存期、孵化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禽种类 孵化期 鸡 21 火鸡 27-28 鸭 28 珍珠鸡 26 鹅 30-33 鸽 18 番鸭 33-35 鹌鹑 16-18
二、蛋形成过程中胚胎的发育 蛋在输卵管中停留约24-26小时,体温高,受精蛋发育(细胞分裂),形成内外胚层的原肠胚;受精蛋产出体外后,遇冷,发育暂停。剖视受精蛋,可见圆盘状的胚盘(中央明,周围暗)。未受精的蛋呈一不透明的白色圆点,称为胚珠。
补充内容:蛋的构造与形成过程 1.蛋的构造 禽蛋由外向内可分为: 胶护膜:蛋壳外一薄层胶质膜,对蛋壳上的气孔有遮蔽作用,对蛋有保护作用。 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蛋壳厚度、颜色、气孔 蛋壳膜:内外壳膜、气室 蛋白:浓蛋白、系带 蛋黄及胚盘或胚珠。
2.蛋的形成 雌性家禽的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只有左侧的才正常发育且具有繁殖功能,右侧的在孵化期已退化。卵黄在卵巢中形成,蛋的其余部分在输卵管中形成。 输卵管可分为5个部分:漏斗部、膨大部(蛋白分泌部)、峡部、子宫部、阴道部。
输卵管各部在蛋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卵在此停留的时间如下: 部位 功能 停留时间 漏斗部 接纳卵子、精卵受精 31min 膨大部 分泌蛋白 3h 峡部 形成壳膜 74min 子宫部 形成蛋壳及胶护膜 18-20h 阴道部 蛋产出通道 0.5h
三、孵化过程中的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分期 (1)、发育早期(鸡1~4,鸭1~5,鹅1~6):内部器官发育阶段。 首先形成中胚层,再由三个胚层形成雏禽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外胚层:形成皮肤、羽毛、喙、趾、眼、耳、神经系统以及口腔和泄殖腔的上皮等。 中胚层:形成肌肉、生殖系统、排泄器官、循环系统和结缔组织等。 内胚层:形成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上皮及内分泌腺体等。
(2)、发育中期(5~14,6~16、7~18):外部器官发育阶段。 脖颈伸长,翼、喙明显,四肢形成,腹部愈合,全身被覆绒羽、胫出现鳞片。 (3)、后期(15~19,17~27,19~29):禽胚生长阶段,胚胎逐渐长大,肺血管形成,卵黄中收入腹腔内,开始利用肺呼吸,在壳内鸣叫、啄壳。 (4)、出壳(20-21,27-28,30~31):雏禽长成,破壳而出。 家禽胚胎发育的主要外形特征:表4-2。
家禽的胚胎发育
2、胚膜的形成及功能 胚胎发育早期形成的四种胚外膜(即卵黄囊、羊膜、浆膜或绒毛膜、尿囊),虽然都不形成鸡体的组织和器官,但是胚胎的营养、排泄、和呼吸主要靠胎膜实现。
(1)、卵黄囊 A、发育:孵化第2天开始形成;第4天卵黄囊血管包围1/3蛋黄;第6天,包围1/2;第9天,几乎覆盖整个蛋黄表面。卵黄囊以卵黄囊柄与胎儿相连,卵黄囊上分布着稠密的血管,卵黄囊分泌一种酶可以将蛋黄变成可溶状态,从而使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被胚胎吸收利用。孵化第19天,卵黄囊及剩余蛋黄绝大部分进入腹腔;20天,完全进入腹腔;出壳时,约剩余5g蛋黄(作为出生雏禽的营养来源);6~7日龄时被小肠吸收完毕,仅留一卵黄蒂(小突起)。 B、作用 营养:卵黄囊内胚层细胞内有消化酶,能液化卵黄。 造血:卵黄囊内壁在孵化初期形成血管内皮层和原始血球。 呼吸:在孵化第6天前给胚胎提供氧气 (CHO分解)。
(2)、羊膜 A、发育:羊膜在孵化的第2天即覆盖胚胎的头部并逐渐包围胚胎全身;第4天在胚胎背上方合并(称羊膜脊)并包围整个胚胎,而后增大并充满液体(羊水),第5~6天羊水增多,17天开始减少,18~20天大降低至枯萎。羊膜表面无血管,但有平滑肌,第6天开始有规律收缩,波动羊水。 B、作用:缓冲震动,平衡压力,保护胚胎免受伤害而致畸;保持早期胚胎的湿度;促进胚胎运动以免粘连。 (3)、绒毛膜(浆膜) 绒毛膜与羊膜同时形成,孵化前6天紧贴羊膜和蛋黄囊外面,其后由于尿囊发育而与尿囊外层结合形成尿囊绒毛膜。浆膜透明无血管,不易看到单独的浆膜。
(4)、尿囊 A、发育:孵化第2天末~3天初开始生出,由后肠形成一个突起,4~10天迅速生长,6天达壳膜内表面,10~11天包围整个胚胎内容物,并在蛋的小头合拢,以尿囊柄与肠连接。17天尿囊液开始下降,19天动静脉萎缩,20天尿囊血液循环停止。出壳时,尿囊柄断裂,黄白色的排泄物和尿囊膜留在壳内壁上。 B、作用:尿囊表面血管发达,通过尿囊血液循环吸收蛋白、壳中矿物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孔);贮存尿素尿酸等废物。 蛋白位于尿囊绒毛膜和卵黄囊之间,没有独立的囊(蛋白囊)。蛋白的吸收是:第10天后水分进入浓缩的蛋白里,变稀,通过浆羊膜缝(胎儿腹面)形成的浆羊膜道进入羊膜腔。第12天后,雏用喙吞食蛋白,在肠内消化吸收。第17天,全部蛋白输送至羊膜腔。
3、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物质代谢 ⑴、水的变化 蛋内的水分随孵化进程而递减:一部分蒸发(占总蛋重的15~18%);一部分进入蛋黄、胚体;一部分形成羊水、尿囊液 蛋黄内的水分,从第2天开始增加,6~7天达最大量,由第1天的30%上升到64.4%,其水分来自于蛋白,故蛋白含水量从54.4%下降到18.4%,成浓缩胶状物。2周后,蛋黄重复原,水分重新进入蛋白,稀释后经浆羊膜道进入羊膜腔。胚胎开始含水量达94%,以后逐渐下降,初生雏含水量约80%。
(2)、能量的代谢 蛋内含糖0.5g左右 :75%在蛋白,25%在蛋黄。 蛋内含脂肪6.1g ,99.5%在蛋黄,5%在蛋白 孵化头2天,胎膜尚未形成,早期胚胎通过渗透方式直接利用蛋黄中的葡糖;7~11天胚胎将脂肪变成糖加以利用;11天后,大量利用脂肪,并开始在胚内贮存脂肪。总的说来,蛋中脂肪1/3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耗掉,2/3贮于雏鸡体内。 (3)、蛋白质代谢 蛋内含蛋白6.6g: 3.1g在蛋黄,3.5g在蛋白 它是形成胚胎组织和器官的主要营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和蛋黄中的蛋白锐减,而胚体内的色、组、蛋、酪、赖氨基酸等渐增。 在蛋白质代谢中,第一周胚胎主要排泄氨和尿素(占1%和7.6%),第二周起开始排泄尿酸(占91.4%)
(4)、无机盐代谢 蛋壳含无机盐6.4g(93.7%CaCO3、6.3%Ca3(PO4)3),蛋黄、蛋白含无机盐0.4g ( 蛋黄含P、Mg、Ca、Fe ,蛋白含S、K、Na、Cl) 胚胎发育前7天主要利用蛋黄、蛋白中的无机盐,10~15天主要利用蛋壳中的Ca、P。 (5)、气体交换 胚胎发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气体交换:最初6天靠卵黄囊血循环提供氧气 ;以后由尿囊绒毛膜血液循环通过蛋壳气孔获得氧气;10天后气体交换才趋完善;19天后开始肺呼吸,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整个孵化过程中,胚胎需氧气:4~4.5L,排二氧化碳:3~5L。 (6)、维生素 是胚胎发育不可缺少的,主要是A、B2、B12、D3和泛酸等。若含量不足,极易引起胚胎早死或破壳难而闷死;也是造成残、弱雏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整个孵化期内,上述各种物质的代谢是有规律的,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初期以糖代谢为主,以后以脂肪和蛋白代谢为主(第7~9、15~17天以蛋白代谢为主,其它时期以脂肪代谢为主)。由此,胚胎发育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卵黄心营养阶段(30~36小时):胚胎高度分化,无血液循环,渗透方式利用蛋黄糖元和CHO分解的氧气。 卵黄囊血循环的建立和依靠蛋黄营养阶段(30~36小时~5天):出现脑、眼、性腺等,主要吸收蛋黄营养和氧气。 尿囊绒毛膜呼吸和卵黄囊供营养阶段:6~11天。 利用蛋白营养和尿囊绒毛膜呼吸阶段:12~17天。 鸡胚肺呼吸和卵黄囊供营养阶段:19天起。 破壳出雏:20~21天,需氧量为最初两天的110倍。
第二节 孵化条件 鸡胚母体外的发育,主要依靠外界条件,即温度、湿度、通风、转蛋、卫生等。水禽蛋还需凉蛋。 一、温度 第二节 孵化条件 鸡胚母体外的发育,主要依靠外界条件,即温度、湿度、通风、转蛋、卫生等。水禽蛋还需凉蛋。 一、温度 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只有保证胚胎正常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才能获得高孵化率和健雏率。 1、适宜温度 温度换算:C=(F-32)×5/9 F=C×9/5+32 适温范围:95~105℉(35~40.5℃),都有一些种蛋能出雏。 最适温度:在环境温度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如24~26℃,立体孵化器最适温度为37.8℃(100℉),出雏器最适温度为37~37.5℃;若室温不适宜,孵化温度可变化0.5~1℉。
2、高温影响:高温加速胚胎发育,缩短孵化期,但死亡率增加,雏鸡质量下降。16日龄胚蛋,40 2、高温影响:高温加速胚胎发育,缩短孵化期,但死亡率增加,雏鸡质量下降。16日龄胚蛋,40.6℃经24小时,孵化率稍有下降;43℃经6小时孵化率有明显下降,9小时后下降更明显;46.1℃经3小时或48.6℃经1小时,所有胚胎将全部死亡。。 3、低温影响:低温下,胚胎发育迟缓,孵化期延长,死亡率增加。如35.5℃时,胚胎大多死于壳内。短时间的降温对孵化效果无不良影响。入孵14天以前胚胎发育受温度降低的影响较大,15~19天温度短时下降至34℃还可以提高孵化率;20~21天虽然要求的适宜温度低于1~19天,但是这两天内的温度下降却会对出雏率有严重影响。 孵化操作中,尤其应防止胚胎发育早期(1~7天)在低温下孵化,出雏期间(19~21d)要避免高温。
4、变温孵化与恒温孵化:都可获得很高的孵化率。分批入孵时采用恒温孵化,整批入孵时既可采用恒温孵化又可采用变温孵化。 (1)、变温孵化:主张根据不同的孵化器、不同的孵化室温度和鸡的不同胚龄,给予不同孵化温度。因为自然孵化都是变温孵化,且不同胚龄需要不同的发育温度 变温孵化的操作:入孵第一批时,先参考以下施温方案定温,然后根据胚胎发育情况调整孵化温度(如每隔3天抽验20枚胚蛋)。经过1—2批试孵,确定适合本机型各阶段的孵化温度。 (2)、恒温孵化:一般要求室温在22~26℃,如果低于此温,应当用暖气、热风、火炉等供暖,否则应提高孵化温度0.5~0.7℃;室温高于此温则开窗或机械排风(乃至送入凉风)降温,若降温不理想,则适当降低孵化温度0.2~0.6℃。 一般将21天分为两段:1~16-19天,37.8℃;17-20~21天,37~37.5℃。恒温孵化要求 的孵化器水平较高,而且对孵化室的建筑设计要求较高。
(二)、湿度 1、湿度的作用:防止蛋内水分过度蒸发,引起胚胎与壳膜粘连,初期使胚胎受热良好,后期有益于胚胎散热和出壳(尤其是水禽)。H2O+CaCO3→Ca(HCO3)2。蛋内水分的蒸发取决于湿度的大小。 2、适宜的湿度:禽胚对湿度的适应范围宽,一般为40~70%。立体孵化机最适湿度是:入孵机50~55%,出雏机65~70%。 3、高湿与低湿对胚胎的影响。 高湿:妨碍水汽蒸发和气体交换,甚至引起胚胎酸中毒,使雏鸡腹大,脐部愈合不良,卵黄吸收不良。 低湿:水分过多蒸发,易引起胚胎与壳膜粘连,或引起雏鸡脱水,孵出的雏鸡轻小,绒羽稀短。
4、不加水孵化:无论自然孵化还是我国的传统的人工孵化,不需加水,而且近年来,国内外对孵化时的加湿也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说明胚蛋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是很大的。不加水孵化的优越性,既节省能源,省去加湿设备,又可延长孵化器的使用年限。技术要点为:不加水,稍降孵化温度,防自身超温,加大通风量。 5、湿度调节:水盘、水温、叶片转速,向胚蛋喷温水
(三)、通风 1、通风对胚胎的意义:气体的正常交换,均温,后期散热。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除最初几天外,都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而且随胚龄增加而加强,后期每昼夜需氧量为初期的110倍以上,一般要求氧气≥20%;二氧化碳含量0.4~0.5%,不超过1%(新鲜空气含氧气21%,二氧化碳0.04%),二氧化碳>0.5%,孵化率下降;二氧化碳超过1.5~2%,孵化率急剧下降。
2、通风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理论上讲,只要能保证正常的温度和湿度,机内的通气愈畅越好。一般通风良好,温度低时,湿度就小;通风不良,空气不流畅,湿度就大;通风过度,则温、湿度都难以保证,并增加能源消耗。通常通风量以1.8~2.0m3/小时为宜,可根据孵化季节和胚龄调节进出气孔和风扇的转速,以保证孵化器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此外,不能忽略孵化室的通风换气;孵化器与天花板应有适当距离,还应备有排风设备,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四)、转蛋(翻蛋) 1、转蛋的作用 A、防止胚胎与内壳膜粘连。蛋黄含脂肪多,比重较轻,总是浮于蛋的上部,胚胎又位于蛋黄之上,容易与内壳膜接触,长期不动易粘连致死。 B、使胎儿受热均匀。 C、使胎儿得到运动,保证胎位正常(促进羊膜运动) 2、角度:鸡蛋以水平位置前俯后仰各45°为宜,鸭蛋50~55°,鹅蛋55~60°。转蛋时动作要轻、稳、慢 。 3、次数:一般常结合记录温、湿度,每2小时转蛋1次。 相对而言,孵化前、中期转蛋更重要,尤其是第1周。
机器孵化一般到第18天停止转蛋并移盘。近年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提前停止转蛋并移盘?研究表明第16天停止转蛋并移盘是可行的。因为孵化12天后,鸡胚自温调节能力已很强,同时第14天后,胚胎全身已覆盖绒毛,不转蛋也不致引起胚胎贴壳粘连。提前停止转蛋、移盘,可节省电力和减少孵化机具的磨损,还可充分利用孵化器(周转快了)。
(五)、凉蛋 是指蛋孵化到一定时间,关闭电热甚至将孵化器门打开,让胚蛋温度下降的一种孵化操作程序。 1、目的:驱散孵化器内余热,让胚胎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有人认为还可以给予胚胎冷刺激,有利胚胎发育。 2、理由:鸭鹅蛋脂肪含量高于鸡蛋,在孵化中期以后,胚胎脂肪代谢加强,产热增多,需要散发多余的热量,以防超温,对提高孵化率有利,时间在15′~60′,温度降到93℉就行了,每昼夜2~3次。 鸡蛋可不必凉蛋,但凉蛋能提高胚胎的生活力。
3、方法 机内凉蛋:关闭电热,开动电扇,打开机门(或不开),适合于整批入孵且气温不高的季节。 机外凉蛋:将蛋架拖出机外,向蛋面喷洒25~30℃温水。适于分批入孵和高温季节。 上摊床:鸭鹅蛋常用。14天(灵活)后上,维持必要的温度,蛋面盖垫子(注意通气性能)。 4、凉蛋时机的掌握:据胚胎发育情况、孵化天数、气温及孵化器性能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1)、孵化器供温和通风系统设计合理,尤其是有冷却设备,可不凉蛋。但也不排除在炎热夏天、孵化后期超温时进行。 (2)、胚胎发育偏慢,不要凉蛋,以免胚胎发育受阻。 (3)、大批出雏后,不仅不能凉蛋,还应将胚蛋集中放在出雏器顶层。 (4)、孵化器通风换气系统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时,必须凉蛋。 (5)、鸭鹅蛋一般要凉蛋,尤其是孵化中后期(“合拢”至大批出雏前)。
(六)、孵化场卫生 孵化场地面、墙壁、孵化设备和空气的清洁卫生是很重要的。 有的新孵化场在一段时间内,孵化效果不错,但经过一年半载,在摸清孵化器性能和提高孵化技术后,孵化效果反而下降,原因主要是对孵化场及孵化设备没有进行定期认真冲洗消毒,胚胎长期处在污染的环境下,导致孵化率和雏鸡质量降低。 1、工作人员的卫生要求 2、出雏间隔期间的消毒。 3、定期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以指导种鸡场防疫工作。 4、废弃物的处理
种蛋的质量受种禽质量、种蛋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种蛋质量影响孵化效果。 第四节 种蛋的管理 家 禽 的 孵 化 种蛋的质量受种禽质量、种蛋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种蛋质量影响孵化效果。 一、种禽质量 种蛋必须来自健康、高产、饲养管理良好,无经蛋传播的疾病,受精率高的种鸡群。
二、种蛋的选择 清洁度 蛋壳不能被粪便或破蛋液污染。 蛋形 蛋形指数为0.72~0.75。剔除细长、短圆、性状不规则的不合格蛋。 蛋的大小 蛋重过大或过小都影响孵化率和雏鸡质量。一般要求蛋用种鸡蛋为50-65克;肉种鸡蛋52-68克;鸭蛋80-100克;鹅蛋160-200克。 蛋壳颜色 符合品种要求。 蛋壳厚度、内部质量 符合要求
种蛋选择
三、种蛋的消毒 3次 1、产出后 2、入孵前 3、落盘后 4、消毒的方法 主要是甲醛熏蒸。
四、保存 种蛋消好毒后应尽快运到种蛋库中保存。 (1)、保存温度:家禽胚胎发育的临界温度为23.9℃,即温度低于23.9℃时,鸡胚发育处于休眠状态;23.9℃<温度<37.8℃时,胚胎发育不完全或不稳定,容易引起胚胎早死;若环境温度长期偏低(如0℃),虽然胚胎不发育,但胚胎活力严重下降,甚至死亡。 保存的原则:既不能让胚胎发育,又不能让它受冻而失去孵化能力。 为了抑制酶的活性和细菌繁殖,种蛋保存适温为13~18℃,保存时间短,采用温度上限;时间长,采用下限。 刚产出的种蛋,应逐渐降到保存温度,以免骤然降温危及胚胎活力,一般降温过程以半天至一天为宜。
(2)、保存湿度:75~80%为宜,既能明显降低蛋内水分的蒸发,又可防止霉菌孽生。 (3)、通风:应有缓慢适度的通风,以防发霉。 (4)、种蛋库的要求:隔热性能好(防冻、防热),清洁卫生,防尘沙,蚊蝇和老鼠,不让阳光直射和穿堂风直吹种蛋。 (5)、种蛋保存时间一般种蛋保存5~7天为宜,不要超过2周,如果没有适宜的保存条件,应缩短保存时间。原则上,天气凉爽时保存可长些,严冬酷暑时保存应短些。有空调设备的种蛋贮存室,种蛋保存两周以内,孵化率下降幅度小;两周以上,孵化率下降较明显;3周以上,孵化率急剧下降。总之,在可能的情况下,种蛋越早入孵越好。
贮蛋库
(6)、种蛋保存方法 一周左右,可直接放在蛋盘或托上,盖上一层塑料膜。 较长者,锐端向上放置,这样可使蛋黄位于蛋的中心,避免粘连蛋壳。 更长者,放入填充氮气的塑料袋内密封,可防霉菌繁殖,提高孵化率,对雏鸡质量无影响,保存3~4周时仍有75~85%的孵化率。 (三)种蛋的包装和运输 包装可用专门的种蛋箱,能承受一定的压力。蛋托最好用纸质的,每个蛋托放蛋30枚,每箱10托,分2排放入箱内,最上层还应反盖一层空蛋托,以缓冲压力。
第三节 孵化器的构造 1、孵化器的分类 孵化器大致分为平面孵化器和立体孵化器两大类。根据功能有入孵器和出雏器。立体孵化器有箱式孵化器和巷道式孵化器。 (1)平面孵化器 小型,一般均为孵化出雏同机。多用棒式双金属片或乙醚胀缩饼控温,可自动转蛋和均温。多用于科研、教学和珍禽的孵化。 (2)箱式孵化器 ①下出雏 一机兼孵化、出雏。可利用余热,仅用于分批入孵,不利防疫。 ②旁出雏 一机兼孵化、出雏。分批入孵,因孵化出雏同屋,仍不利防疫。 ③单出雏 入孵器与出雏器分室放置,并配套使用,可整批孵化、出雏,有利防疫。 (3)巷道式孵化器 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人孵器分批入孵,第18~19天移至另室在出雏器中出雏。
2、孵化器的构造及要求 (1)主体结构 ①箱体(外壳) 孵化器的外壳要求隔热(保温)性能好、防潮、坚固和美观。外层可选用宝丽板或镀锌铁皮喷漆(或镀塑),里层选用宝丽板或铝合金板材。箱体的夹层厚约5cm,中填玻璃纤维或聚苯乙烯泡沫板,最好采用注塑工艺,因夹层无空隙更有利于保温。 箱体为可拆卸式板墙结构。分门、顶、后、两侧板和底板。由于底板的防腐问题难以处理,现多向无底式方向发展。
巷道式孵化器
②种蛋盘 分1~19胚龄的孵化盘和19~21胚龄的出雏盘。要求通气性好,以利胚蛋充分、均匀受热和获氧。还应不变形、安全可靠,孵化过程中不卡盘、掉盘,不能跑雏。 孵化盘分栅式、孔式(圆孔或方孔);出雏盘多为塑料制品,重量轻且便于冲洗消毒。
③活动转蛋架 有圆桶式、八角式和架车跷板式。现多采用架车跷板式。出雏器因不需转蛋,所以仅设出雏盘架。分固定抽屉式(由角铁作立柱和焊接等距离的小角铁的出雏盘滑道等两部分组成)及平底车叠层式(出雏盘叠放置于下面的四轮平底车上)两种。
(2)控温控湿系统和降温冷却系统及报警系统。 ①控温系统 由电热管和调节器等组成。温度调节器有棒式双金属片、乙醚胀缩饼、水银导电温度计和热敏电阻等。
②控湿系统 最原始但行之有效的控湿方法是孵化器底部放置水盘,让水自然蒸发供湿。这种方法不能自动控湿。现多采用叶片轮式自动供湿装置,它由叶片轮、水槽、供湿电机和水银导电温度计(湿敏电阻)等组成。当孵化湿度不足时,供湿电路接通,使湿电路接通,使供湿电机带动叶片轮转动,以增加水分蒸发面积来提高孵化器里的相对湿度。目前较先进的有超声雾化装置供湿。
③降温冷却系统 当孵化器里的温度超过高温报警所设定的温度时,孵化器自动切断电热电源,停止供热,超温报警,并同时控制“冷排”(安装在风扇旁边的弯曲铜质水管)的电磁阀打开供给冷水,以降低机温。有的孵化器还设有应急排风口,超温时该口自动打开,加大排风量,以加速降温。 ④报警系统 目前有超温、低温、低湿和电机缺相或停转、过载等报警系统。均可通过灯光及声响同时示警。目前多数孵化器还增设干电池超温报警系统,以备停电时原电控的超温报警不能工作之用。
(3)机械传动系统 ①转蛋系统 由转蛋电机、蜗轮杆(或丝杆式)、微动开关、定时器和计数器等组成。可保证1~2h转蛋一次,转蛋角度为45°~50°,并能显示转蛋次数。 ②均温风扇 电机带动风扇转动,以均匀孵化器内的温度。转速为200~240r/min。 ③通风换气系统 由进、出气孔和风扇等组成。进风口多采用顶进气和前进气(极少数采用侧进气或后进气),出气孔均设在孵化器顶部。
(4)安全保护装置 除上述超温、低温、低湿报警系统以及风机过载、停转、电机缺相报警系统等安全保护外,有些孵化器还设有开孵化器门时,电机风扇停转,关门电机转动,以保护操作者的安全。 (5)机内照明 孵化器有照明设备,而且开门亮灯、关门灭灯,以利操作者工作。
第五节 机器孵化法 人工孵化简史:是人工模仿母禽孵化原理的一种仿生孵化禽蛋的方法。中国和埃及是世界发明人工孵化方法最早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已开始用牛、马粪发酵产热为热源进行禽蛋的人工孵化。宋代以后相继创立了缸孵法、炕孵法和桶孵法,成为闻名于世的中国三大传统孵化法,流传至今。西方首创机器孵化法,自1540年法国人Facis创造第一台孵化机以来,1870年美国波士顿城已出现了以电热为热源的新式孵化的商业生产,现代的孵化器已达到孵化温度、通风、转蛋、报警、记录的全自动化控制水平,机器孵化法具有:孵化量大,管理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种蛋破损率低,孵化率高,雏禽品质好的优点,我国已能自行设计、生产各种类型的孵化机具,供养禽业使用。
机器孵化的操作程序 1、孵化前的准备 A、制订孵化计划; B、准备孵化用品(照蛋灯、温度计、消毒药品、防疫注射器材、易损电器元件、发电机等); C、验表试机:用标准温度计校正孵化用温度计(同插在38℃温水中)。试机要看各个控温、湿、通风、报警系统、照明系统和机械转动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转。试机1~2天即可入孵; D、孵化器消毒:若孵化间隔不长,结束孵化时消过毒,可入孵后与种蛋一起消毒,否则,应先消过毒再入孵,办法如前。开机门一小时后入孵 。
2、种蛋的入孵 A、种蛋预热:存放于空调蛋库的种蛋,入孵前应置于22~25℃的环境条件下预热6~8小时,以免入孵后蛋面凝聚水珠不能立即消毒,也可减少孵化器温度下降幅度。预热可提高孵化效果。 B、种蛋装盘:钝端向上,直立放置。鸭鹅蛋以倾斜45°或横放为好。 C、蛋盘编号:种盘装盘后应将装入蛋盘的种蛋品种(系)、入孵日期、批次等项目填入记录卡内,并将记录卡插入每个蛋盘的金属小框内,以便于查找,避免差错。 D、入孵前种蛋消毒:见前面。 E、填写孵化进程表:种蛋全部装盘后,将该批种蛋的入孵日期,各次照检、移盘和出雏日期填入孵化进程表内,以便孵化人员了解各台孵化器各批种蛋的情况,并按进程表安排工作。
3、孵化的日常管理:随着孵化机具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孵化器操作和管理十分方便。孵化人员应昼夜值班,如无自动记录装置,应每隔2小时作一次检查,并作好温度、湿度变化情况的记录,注意检查各类仪表是否正常工作,机械运转是否正常,特别是控温、控湿、转蛋和报警装置系统是否调节失灵。 此外,应根据孵化进程表,在规定日期进行照检和移盘、出雏等工作。
4、种蛋的照检:孵化进程中通常对胚蛋进行2~3次灯光透视检查,以了解胚胎的发育情况和及时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
头照 正常胚胎:血管网鲜红,扩散面较宽,胚胎上浮隐约可见。 弱胚:血管色淡而纤细,扩散面小。 无精蛋:蛋内透明,转动时可见卵黄阴影移动。 抽验 透视锐端,孵化正常时可不进行。 正常胚:尿囊已在锐端合拢,并包围所有蛋内容物。透视可见锐端血管分布。 弱胚:尿囊尚未合拢,透视时蛋的锐端淡白。 死胎:见很小的胚胎与蛋黄分离,固定在蛋的一侧,蛋的小头发亮。
二照 正常胚:除气室外,胚胎已占满蛋的全部空间,胚颈部紧贴气室,气室边缘弯曲,并可见粗大血管,有时可见胚胎在蛋内闪动。 弱胚:气室较小,边界平齐。 中死胚:气室周围无血管分布,颜色较淡,边界模糊,锐端常常是淡色的。 照蛋要稳、准、快,有条件的可提高室温,照完一盘,用外侧蛋填中间空隙,以防漏照,并把小头朝上的倒过来。抽放盘时,有意识地对角调换。照完后再全部检查一遍,是否孵化盘都固定牢了,最后统计无精蛋、死精蛋及破壳数,登记入表。
5、移盘 一般鸡胚最迟在19天(鸭25,鹅28天)移至出雏器内,有条件者移盘时可提高舍温。进入出雏器后停止转蛋,并注意增加湿度降低温度,以顺利出壳。 鸡胚16天或19天移盘都好,最好避开18~19天时的死亡高峰。移盘要轻、稳、快,尽量降低碰撞。
6、出雏 在临近孵化期满的前一天,雏禽开始陆续啄壳,孵化期满时大批出壳。出雏器要保持黑暗,使雏鸡安静,以免踩破未出壳的胚蛋。 出雏期间,不应随时打开机门捡雏,一般捡雏3次即可,也不能让已出壳的雏鸡在出雏机内存留太久,引起脱水。 捡出绒羽干透的雏鸡及蛋壳,动作要快。 人工助产:把壳膜已枯黄的胚拉出头、颈、翅,动作要轻,避免出血。 每次孵化应将入孵日期、品种、种蛋数量与来源、照蛋情况记录表内,出雏后,统计出雏数、键雏数、死胎蛋数,并计算孵化率、键雏率。及时总结孵化的经验教训。
7、清扫消毒 出雏结束后,应抽出水盘、出雏盘,清理孵化器的底部,出雏盘、水盘要彻底清洗、消毒和晒干,准备下次使用。捡出的雏鸡经雌雄鉴别和注射马立克疫苗后放在雏鸡盒内,然后置于22-25°C的暗室中,使雏鸡充分休息,准备接运。
8、停电措施: 发电机立刻发电。 如无发电机,提高室温在27℃左右,前期重视保温,后期注意通风散热(测胚蛋温度)。人工转蛋。孵化前中期停电4~6小时问题不大。
六、孵化成绩的计算和孵化效果的检查与分析 一、衡量孵化效果的指标 1、受精率:受精蛋/入孵化蛋×100%,应达90-98%。 2、死精率:以第一照为准 <2.5%。 3、受精蛋孵化率:出壳雏禽数 /受精蛋数×100% ,≧90%。 4、入孵蛋孵化率:出壳雏禽数 /入孵蛋数×100% ,87%以上。反映种禽和孵化厂的综合水平。 5、死胎率:死胎蛋/受精蛋×100% ,以落盘时的未出壳蛋为准。 6、健雏率:健雏/总出雏数×100% ,≦98%。
二、孵化效果的检查: 1、照蛋 目的和照蛋时间: 各种胚蛋的识别:无精蛋、正常活胚、死精蛋、死胎、弱胚。 2、孵化期间蛋的失重规律 3、出雏期间的观察 (1)出雏的持续时间 孵化正常时,出雏时间较一致,有明显的出雏高峰,雏鸡一般21天全部出齐;孵化不正常时无明显的出雏高峰,出雏持续时间长,毛蛋多,至22天仍有不少未破壳的胚蛋。 (2)初生雏观察 主要观察绒毛、脐部愈合、精神状态和体形等。 键雏:体格健壮、精神活泼、体重合适,蛋黄吸收腹内;脐部愈合良好、干燥、无黑斑;绒毛干燥、有光泽;雏鸡站立稳健,叫声宏亮。 弱雏:腹部潮湿发青,脐部愈合不良,绒毛污乱、无光泽,肚大或干瘪,手握无弹性,精神不振,叫声无力,反映迟钝。 残雏;脐部开口并流血,蛋黄外露,绒毛稀疏焦黄,眼瞎、脖歪、腿歪或不能站立。
4、死雏和死胚外表观察、病理解剖、微生物学检查:种蛋品质差或孵化条件不良时,除了孵化率低外,死雏和死胚一般表现出病理变化。通过对死雏和死胚外表观察、病理解剖可以及时了解造成孵化不良的原因。当种鸡群有疫情时应作微生物检查。 三、孵化效果的分析 1、胚胎死亡的分布规律和胚胎死亡高峰的一般原因: 2、影响孵化效果的因素:种禽饲养管理、种蛋保存和孵化技术。 3、孵化效果不良的原因分析:(P74)
胚胎死亡高峰及原因 不管孵化率高低,都有两个正常死亡高峰。 鸡 鸭 鹅 占全部死胚的 第一高峰 3~5天 3~6天 2~4天 15% 第二高峰18天后 24~27天 26~30天 50% 对高孵化率鸡群,鸡胚多死于第二高峰。 对低孵化率鸡群,两个高峰死亡率大致相似,第二高峰稍高。
高峰死亡原因分析: 第一死亡高峰正是胚胎生长迅速,各种胚膜相继形成但尚未完善之时,胚胎对外界环境变化很敏感。 第二死亡高峰正处于胚胎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此时胚胎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剧增,自温猛增,传染性胚胎病的威胁更突出,对孵化环境要求高,若通风换气不好,一些较弱的胚胎不能顺利破壳。 其他时间胚胎死亡主要受胚胎生活力所致。 胚胎死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较难归于某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