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及其导向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李学雷 2011年4月8日
主要内容 几点认识 评估的目的和导向 新一轮评估的工作目标和方案特点 新一轮评估的要求 对新方案的认识 新一轮评估的关键点 新方案指标体系 03版与08版方案的比较
0.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2003年,水平评估开始,26所; 2004年,全面铺开,权利下放省; 2006年,示范校建设启动,100所 2008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08方案) 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2010年,骨干校建设,100所 2011年,高职管理体系改变 。
1.1示范院校建设带来的 (1)专业建设是龙头; (2)课程建设是根本; (3)深化教学改革; (4)创新培养模式; (5)增强服务能力。 1.0 几点认识 1.1示范院校建设带来的 (1)专业建设是龙头; (2)课程建设是根本; (3)深化教学改革; (4)创新培养模式; (5)增强服务能力。 其途径:工学结合 其途径:产学结合
目标 重点支持,带动 高职院校发展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2.新一轮评估带来的 引入多元评估主体 引导院校逐步形成: ——以学校为核心、 ——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 ——社会参与的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目标 质量真实 过程可控
1.3.骨干校建设带来的 (1)政府完善政策 推进“四合”、形成“四共”体制机制 (2)质量为核心 适应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岗位任职要求、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专业课程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行业企业参与、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衡量—质量保障体系 (3)队伍能力 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干部队伍 (4)服务能力 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继续教育
目标 校企合作的效度和深度
(1)质量核心、“四合”主线、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建设特色 (2)十大任务 (3)十一项指标 100个区域(或行业)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1.4.国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带来的 (1)质量核心、“四合”主线、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建设特色 (2)十大任务 (3)十一项指标 100个区域(或行业)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20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50个资源库
目标 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未来十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国际影响高职院校。
1.5.结论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死攸关的支撑点 体制机制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突破点 教学建设是职业院校凸显特色的着力点
2.0高等职业教育目标 发展目标:满足终身学习,与市场和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任 务:就业导向,深化改革;加强基础,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增强活力;依靠企业,密切结合;严格准入,完善证书。
2.1教育部对评估的态度(1) 1.强化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包括每年一度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 2.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评估方案,改进评估方法。 3.实施“阳光评估”,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作为专家考核数据 自评、考察意见、评估结论上网 考察意见成绩和问题要写到观测点 4.严肃评估纪律,杜绝弄虚作假。 “一票否决”就是不合格 5.重视评估整改,更好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 整改情况作为下一轮评估重要考察内容之一 6.加强专家培训,建设高水平专家队伍 专家态度决定学校做法 7.加强评估工作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8.加强评估工作组织领导
2.1教育部对评估的态度(2) 1.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评估工作。 2.定期评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调整改进才能趋利避害,发挥好它应有的作用。 3.加强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增加透明度,改进评估方法,提高效率,减轻学校负担。 4.鼓励高校建立各自的自我评估体系,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加强统计数据的管理,建立各种教学状态的数据库,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
2.2评估的目的 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评估要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全国高校不应该办成一个模式,每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 一流水平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培养高质量人才。最根本的标准:培养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2.2评估导向 1.导向就业:引导学校融入社会,促使学校进一步紧贴社会需求办学,按照社会需求变革,随着社会需求发展。(引导学校以社会评价作为对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最综合、最具权威的评价。避免关门改革,弄虚作假) 2.导向依法自主办学:把培养目标、规格和方案,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以自评为基础、内外评相结合的定期评估制度,实现真正意义的依法自主办学。(不重视自我评价,不知自我监控,不习惯自主办学,缺乏应变能力,难以生存。) 3.导向创新 4.导向卓越:建设校内质量保证体系
3.1新一轮评估工作目标(1) 一)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与要求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
3.1新一轮评估工作目标(2) (二)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激发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 (三)引入多元评估主体。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强调评与被评双方平等交流,共同分析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1新一轮评估工作目标(3) (五)引导院校逐步形成: ——以学校为核心、 ——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 ——社会参与的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1) (一)指导思想 1、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教学质量。 2、促进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3、引导院校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2) (二)基本任务 1、围绕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 2、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加大对工学结合改革的投入,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3) 三)评估原则 1、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强调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专家评估相配合,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4) 3.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既要把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又要抓住关键要素进行重点考察。 4.评价与引导相结合。既要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做出判断,更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与办法。 5.提高效率,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6. 不向评估学校收取评估费用。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5) (四)评估指标体系 1、绩效评价模式 CIPP模式 绩效评价模式 评估主体 教育方 需求方 评估主体 教育方 需求方 评估内容 背景、输入、 输出、结果 主要成效区 逻辑体系 逐层分解、 事实判断 果——因——效 评估方法 以查、核为主 以深度访谈为主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6) (四)评估指标体系 2、建立在运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础之上。 3、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评估指标) (1)领导作用 (2)师资队伍 (3)课程建设 (4)实践教学 (5)特色专业建设 (6)教学管理 (7)社会评价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7) *主要评估指标与主要成效区(KRA)的关系 (1)社会评价——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开发、社会服务——社会评价 (2)管理与流程——领导作用、教学(学生)管理 (3)学习与创新——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等 (4)资源——平台(设施条件、投入、领导、师资、文化、声誉等)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8) 4、逻辑体系 重点考察内容(KPI) 果 关键要素(KSF) 因 主要评估指标(KRA) 效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9) 五)实施方法 1、“平台”+考察。 2、平台强调原始、实时、写实。 3、现场考察以深度访谈为主,视实际情况辅以专业剖析、说课、走访、查阅原始资料等方法。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10) (五)实施方法 4、专家组组成:必须包括行企业专家和一线专任教师,并对社会公布。总数不超过8人(含秘书)。 5、评估时间:现场考察不超过3天。 6、准备工作:各专家进校前认真审阅学校提供的数据、信息,并对各“主要评估指标”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和考察重点的建议。
3.2新一轮评估方案的特点(11) (六)评估结论 分为“通过”与“暂缓通过”两种。 反馈意见的重点是对关键要素的分析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学校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
4.1新一轮评估的要求 进校考察方式简化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评估指标标准柔性化 评估结论淡化 评估主体多元化
4.2新一轮评估的要求(1) 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以 工 学 结 合 为 主 线 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目标 1.使16号文精神落到实处 以 工 学 结 合 为 主 线 2.更新了教育思想理念 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目标 3.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警学结合
4.1新一轮评估的要求(2) 4.创新了的课程教学模式 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1)行动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 分解工作过程→设计工作目标→设计教学项目→配置教学资源→实施考核评价 (2)产品目标实现的课程教学模式 选择产品项目→确定课程模块→进行产品设计→制作产品实物 (3)理论教学与实训项目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边讲边做→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4)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延伸课堂空间 →真实场地为课室
4.3新一轮评估的要求 加强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 省 级 示 范 性 建 设 专 业 省级精课程、 网络课程 1.抓专业建设 省 级 示 范 性 建 设 专 业 2、抓课程建设 省级精课程、 网络课程 3.抓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中央财政扶持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
4.4新一轮评估的要求 数据平台使教学状态清晰明了 增强了学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 原始性、动态性、比较性、透明性 原始性、动态性、比较性、透明性 有利于推动学校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自我优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5.1对新方案的认识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建立窗口:即点即开、方便、快捷、直观、实现信息的搜索、筛选、传递、共享。 打开窗口:同类专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间横向比较,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互相借鉴。 迎评时,网站建立的必要:信息从源头采集。 比较 老方案:人才、教材、器材 (依据:教育部2000(2)号文件) 新方案:想法、做法、能力 (依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 评软不评硬 评动不评静 软:人才培养模式 动:人才培养过程 教学做一体
5.2指标体系设计更加合理 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实践性、职业性,合格评估(非百年名校)导向(看现在、导未来)。 定量指标减少、定性指标更具体 专为评估准备的材料少(300多盒—50盒左右),现场评估流程简单。减少了评估工作量。 很好地体现了16文精神。凸现了主要指标和关键评估要素。
5.3改善评估手段方法 数据平台 查阅资料 实地考察 自评汇报/专业剖析 深度访谈 平等交流、共同探讨。
6.1新一轮评估的几个关键点(1) 深度访谈—田园式访谈工作方式 结合学院实际设计访谈提纲,根据整体需要确定被访谈对象。 专业未招满 不是听高职所长谈理念,而是在教师说课过程中听理念的运用情况 不是听人事处长谈师资培养引进措施,而是在与教务处长访谈中了解教师专业胜任情况 找到环节中薄弱点,访谈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理念流(顺畅流通) 价值链(有效传递) 行动环(产生实效) 顶层设计明确—价值认同—执行到位
6.1新一轮评估的几个关键点(2) 深度访谈—田园式访谈工作方式 深入工作场所,以平等交流的方法,其语言、交谈内容等更能为被访谈对象所接受,也更能获得被访谈对象的配合。 大量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访谈,比较容易准确发现存在的真实问题
6.1新一轮评估的几个关键点(3)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标准 学生学习指南 实践教学系统 数据平台分析报告 说课 教学团队 专业调整机制
6.2课程设置(1) 课程 名称39 精品课程45 授课教师 类型41 性质42 课时数 实践课时比例(%)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43 是否专业“双证书”课程44 精品课程45 姓名 所属系部 授课任务40 使用教材 主要授课方式 主要开设地点47 教材名称 版本时间(年) 出版社 教材性质46 教学目标 开设实训/实习项目名称 课程教学设计特色描述 主要考试/考核方法
6.2课程设置(2) 把握内涵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认识误区) 目的较太笼统、太抽象…… 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详细 …… 教学目标(给出模板) 概括性语言描述、具体操作描述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6.3教学设计指导流程 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 选 定 教 学 媒 体 或 资 源 学 习 需 要 分 析 学 习 内 容 分 析 学 习 者 分 析 学 习 环 境 分 析 确 定 学 习 目 标 设 计 教 学 策 略 学 习 效 果 分 析
6.4专业剖析(1) 专 业 剖 析 专 业 教 学 指 导 书 1、专业设置和 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体系和结构 1、人才需求调研 3、科目课程 4、教学环节 5、职业素质 6、教学环境 7、产学研合作 8、教学改革与建设 9、师资队伍 10、学生素质 11、学生就业 1、人才需求调研 2、建设与发展综述 3、发展规划 4、指导性教学计划 5、课程教学大纲 6、教材 7、实训基地 8、专业指导委员会 9、教师 专 业 剖 析 专 业 教 学 指 导 书
6.4专业剖析支 撑 材 料(2) 专业剖析 指标 支 撑 材 料 二、 课 程 体 系 和 结 构 1 专家 评估 意见 支 撑 材 料 二、 课 程 体 系 和 结 构 1 1.学校有关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2.近三年的专业教学计划; 3.每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说明; 4.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施措施; 5.有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情况说明; 6.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总结、成果; 7.考核方法改革的事实陈述; 8.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学期教学进度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 2 3 4 5 三、 科 目 1.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专业实验、实训大纲和指导书; 3.教材使用统计表及教材; 4.学校自编、参编公开出版及校内使用教材统计表; 5.校外及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统计表
6.5说课(1) 两种组织形式 系说课—评估办抽查—总结 系说课—系比赛—院比赛 两阶段:一次课(提供提纲、解释) 一门课(提供书籍、讲座、 PDCA ) 一次课 + 一门课 (提供说课教案模板、 课程数据采集平台、课程建设四方面内涵、 PPT、设计)
6.5说课(2) 形式 一次课 一门课 一门课 + 一次课 内涵 提供 资源 提纲、 解释 内在逻辑 书籍、 讲座、 PDCA 教案模板、 课程数据采集平台、 课程建设四方面 内涵、 PPT、 设计 说课 时间 25 10 提问 5
6.5一次课提纲及解释(3) 说大纲 说学情 说目标 说构思 说学法 说教法 说媒体
6.5一门课提纲(4) 在专业中的定位分析(课程教学目标) (与职业关系、职业背景) 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情况 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手段 实验(训)室条件 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确定,包括实验(训)项目的确定 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状况(教学资源、网络资源) 目前师资队伍状况 教学效果 今后改革的思路(工学结合)
6.5说课逻辑(5) 说课请注意PDCA四个方面: (1)课程地位(如何建设、如何改革的思路) (2)如何做?(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改革?) (3)效果如何?(前后对比) (4)总结了没有?(对发现的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
6.6提升说课能力(1) 说一次课+说一门课 一次课提纲、一门课提纲 职教理念(关键词) 一次课:能力目标、学生主体、项目载体 一门课:能力目标、项目设计、实训设计 职业活动导向、学生主体、 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
6.6说课效果(2) 教师有实践经验,善于总结,把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善于学习职教理论,认真设计好一门课、一次课。说课效果好。 整合、PPT、说课教案、有逻辑 文经类、理工类优势不同 1)说课效果好的老师抓住地位(定位、职业岗位背景)+主要技能+内在逻辑(设计)。 2)在课程目标中突出能力目标,在教学方法中突出学生主体,在举例一次课说课中说明如何体现项目载体。 3)用做大型项目的经验说课 定位—整体设计—局部设计—考核评价 4)不硬搬提纲,以自己的特色(工学结合)突出重点
6.7说课效果的反思(1) 在更新理念、创新思维、提升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学会了一门课、一次课课程设计 对提纲的理解丰富了 试评说课提纲强调设计、内容要求不太具体 高职高专说课提纲内容要求具体、没有明确提出设计 产生了实际效果。
6.7说课效果的反思(2) 把握内涵 创新方法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和实践。 学会组织、合作、交流、沟通、反馈技巧。 自己理解、带动理解、有针对性解决问题:针对系部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解释、辅导、资料(论文、思路、模板、网站等)。 创新方法 精心设计,从理念到具体操作,组织策划从认识到不认识,从理解到不理解,从抽象到具体的从低到高的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内涵。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和实践。 学会组织、合作、交流、沟通、反馈技巧。 让领导放心、要让老师们干得好。
6.7说课效果的反思(3) 新方案的设计过程是一个理性基准的建立过程。需要实现从理念到具体操作的创新,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需要被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专家等的共同努力。 专业剖析指标、说课提纲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7.1新方案指标体系(1) 理念更新 教高[2006]16号。 内涵建设教高[2006]16号.doc 增加数据采集平台 基本工作状态、及时性、原始性、真实性、由下而上生成。指标体系设计合理 旧: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36个观测点。 新:7个一级指标、22个关键要素。 评估时间缩短 4天→2天,评估安排上要作出调整。 手段方法改善 查阅数据平台/互动交流:访谈变深度访谈,听课、说课。 专家组成改变 旧:专家7-8人,秘书1人。 新:专家不超过5-8人,行业企业人员、一线专任教师、秘书。
7.1新方案指标体系(2) 主要评估指标 关键评估要素 1.领导作用 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4.实践教学 4.1顶岗实习 1.2办学目标与定位 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 4.3教学管理 1.4校园稳定 4.4实践教学条件 2.师资队伍 2.1专任教师 5.特色 专业建设 5.1特色 2.2兼职教师 6.教学管理 6.1管理规范 3.课程建设 3.1课程内容 6.2学生管理 3.2教学方法手段 6.3质量监控 3.3主讲教师 7.社会评价 7.1生源 3.4教学资料 7.2就业 7.3 社会服务
7.2新旧指标体系对照(1) 1.领导作用 3.课程建设 旧 方 案 新 方 案 二级指标 主要评估 指标 关键评估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评估 指标 关键评估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 1.领导作用 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1.2办学目标与定位 1.2产学研结合 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 1.4校园稳定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2.师资队伍 2.1专任教师 2.2质量与建设 2.2兼职教师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3.课程建设 3.1课程内容 3.2实践教学条件 3.2教学方法手段 3.3教学经费 3.3主讲教师 3.4教学资料
7.2新旧指标体系对照(2) 4.实践教学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4.1实践教学条件 4.2课程 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4.3职业能力训练 4.3教学管理 4.4素质教育 4.4顶岗实习 4.5双证书获取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5.特色专业建设 5.1特色 5.2质量控制 6.教学效果 6.1知识能力素质 6.教学管理 6.1管理规范 6.2就业与社会声誉 6.2学生管理 6.3质量监控 特色与创新项目 7.社会评价 7.1生源 7.2就业 7.3 社会服务
7.3评估指标解析 1、教育效果指标(产品质量): 7.1生源 7.2就业 7.3社会服务 1、教育效果指标(产品质量): 7.1生源 7.2就业 7.3社会服务 2、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机制指标: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1.2办学目标与定位 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 1.4校园稳定 3、教育资源指标 ①人力资源指标:2.1专任教师 2.2兼职教师 ②物力财力资源指标:5 专业特色建设 4.2实践教学条件 (作用突出) 3.4教学资料 4、教育产品实现过程 3.1课程内容(知识、智能) 3.2教学方法手段 3.3主讲教师 5、质量管理过程 ①组织结构与管理职责:6.1管理规范 ②管理实施: 6.3质量监控 6.2学生管理
7.4评估指标内涵(1) 看学校定位:办好高职的信念,就业导向 一、领导作用 不是抽象口号,也不是书面文章,是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办学行为和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综合判断) 1、办学目标与定位(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①人才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②人才怎么培养 ③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和本地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④科学地确定学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强调所在地)中的作用 看学校定位:办好高职的信念,就业导向 看学校发展规划:各项安排是否全面实际,每年工作计划是否与规划衔接,是否偏离办学宗旨。 看教育思想观念:实际工作中体现教育思想是否符合高职研究成果。 看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关系;经费支出优先权、比例;非教学部门服务;教师地位、倾斜政策、教师身心投入;学生在教学中地位。
7.4评估指标内涵(2) 看学校领导、各专业负责人对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办学理念的认识程度 2、产学研合作(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①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的作用(企业物质利用、兼职教师、顶岗实习) ②实施“双证书”教育 ③拓展学校职能,重视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 ④开发行业、企业服务市场,提供技术和劳动力支持 看学校领导、各专业负责人对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办学理念的认识程度 看学校和各专业与哪些企业、行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是否有组织、有协议、有计划,双方主动性如何?合作到什么程度? 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进展和成果,学校为企业做了什么?企业为学校做了什么? 看有多少专业形成了以“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相互依存、组织落实、工作落实”为主要标志的结合机制,尤其是企业的需求动力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毕业生需求、科研需求、订单教育需求) 看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7.4评估指标内涵(3) 二、师资队伍 考察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学历、职称、双师素质比例),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两支队伍的质量、教学效果(学生满意率)和发展态势(建设规划、机制与政策、教学梯队) 三、课程建设 内容、手段、资源 四、实践教学 条件、体系、顶岗、证书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特色 六、教学管理 1、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运行状态、效果) 2、就业服务过程。(闭环系统) 七、社会评价 报考率、职业资格鉴定率、就业率 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学习能力、职业转换力 专业对口率、知识吸收率、毕业率 起薪线、二年后就业学生状况
7.5对评估体系的认识 统一认识是前提 指导思想是关键 团队建设是核心 硬件建设是保证 软件建设是重点 专业建设是载体 常规管理是基础 课程建设是难点 特色培养是标志 社会认可是根本
8.1评估过程 评估体系:7项一级指标,22项关键要素。 状态数据分析 评估过程:现场3天 听取学校领导自评报告 (听) 听取学校领导自评报告 (听) 参观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 (看) 查阅资料 (阅) 实地观察 说课 (听) 深度访谈(领导、教师、学生、职工) (谈) 专业剖析(两个) (剖)
9.1关于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出现的问题:标准目标游移; 树立质量意识:高校投入产出,产出就是质量,质量是生命,要有定力 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各环节都为教育质量服务 学生与教师,学生优先;教师与管理人员,教师优先 质量体系:质量生成体系(管理人员:校长、副校长、教务长、系主任等 队伍的建设) 评价和诊断体系(监控?) 反馈调控体系(作用?) 信息管理体系(数据升为信息,信息升为知识,知识升为智慧) 质量体系出现的问题:标准目标游移; 生成体系:水流不到头,无质量目标群; 诊断体系:有督少导、无导,有脉无方,有心无力; 调控体系:缺乏权威,缺少机制,缺少力度
9.2质量体系的状态 人才保障:系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人才梯队 机构保障: 制度保障:功能设计、权限设计、运行设计 调控措施:预算管理、制度管理、指标管理、契约管理、信息管理 状态训练:课堂(教师、学生、环境)、专业剖析、管理规范、与专家可交流
10.1迎评组织 三级工作机构(评估办——工作组——系部) 评 估 领 导 小 组 办 工 作 教 学 系 部 “领导作用”组(党办) 一级责任 二级责任 三级责任 三级把关 二级把关 一级把关 评 估 领 导 小 组 办 “领导作用”组(党办) “师资队伍”组(人事处) “课程建设”组(高职所) “实践教学”组(技能部) “专业建设”组(教务处) “教学管理”组(教务处) “社会评价”组(学生处) “校园建设”组(总务处) 工 作 宣传、访谈准备 教师业务档案建设 听课、说课准备 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 专业剖析准备 “5合1”材料检查 职业素质教育 后勤保障工作 教 学 系 部
10.2迎评组织 管理部门(一级指标负责人)主要任务 理解新方案 目的、作用、内涵 指导系部 交代任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提供规范模板 原始材料查对 检查要细致、反溃要具体
10.3迎评组织 全面自评(基础) 三阶段:自评自建(迎评流程图) 专家考察,做出评估结论 继续整改建设 ①逐项对照指标是必要的,但要从整体上把握指标体系的内涵,避免就事论事。 ②指标虽然涉及面较广,但并没有完全覆盖教学工作的全部内容,要通过观测点看到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要求。 ③自评时不能只局限于指标中的项目,要拓宽到教学工作的所有方面。
10.4准备啥? 看什么? 形式、特色 听什么? 过程、收获 测什么? 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教学水平; 学生:做人,技能 说什么? 目标、做法、效果 做什么? 备资料、备靓点、备总结、备提升、备氛围
10.5迎评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识上的防卫心理和应付倾向 “应评倾向”冲击正常教学秩序 2、行为上重结果、轻过程 重视评估、轻视建设,重视眼前、轻视长远 有计划,无实施或无记录,无结果分析 3、评估的认证功能不是简单为学校贴“办学许可证” 4、评估是众多专家会诊,帮助学校定位、改进工作的机遇 造材料,前后矛盾,教师学生反感 5、“总工”的设立(熟悉情况和条目、观念新、不同经历、塌实细心、协调强) 6、关键点:梳理工作
10.6以评促建 通过评估,学校应当把重点放在系统全面的总结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认真查找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差距。 在迎接评估的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学校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 改善评估心态。 促进学校现代化手段管理。 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建立内外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监控、诊断、反馈、调整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就业为导向,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特色体现 1、体现在培养目标 2、体现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3、体现在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 4、体现在运行机制等 5、体现在专业群建设 11.1关于特色与创新 专业特色体现 1、体现在培养目标 2、体现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3、体现在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 4、体现在运行机制等 5、体现在专业群建设
11.2特色项目标准 1、特色必须是独特的 2、特色必须是先进的 3、特色必须是稳定的(历史积淀、传统和风格长期积累,在某一时期呈现相对稳定) 4、特色必须是动态发展的(不断创新,保持鲜活生命力,显示蓬勃发展生机) 5、特色应是精心培育的结果(重在研究、思考、投入、总结)
11.3特色项目的总结及评价 传统积淀 反思回顾 建立制度 完善规范 形成机制 促进工作 效果展示 社会影响 推广价值
11.4创新点总结及评价 目的: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内容:理念形成 前瞻研究 规划设计 实施应用 明显效果
12.1评估中发现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现象) 系部主任及专业负责人 学校领导或其他干部兼任;知识结构不匹配;专业改革思路不够清晰;本科院校人员兼任;系部主任管理能力不够。 印证学校自评报告 脱节;引入提法,缺少实践;机械执行学校要求(评估指标)情况较多。 应对评估 怎样影响专家的意识和方法还不够强(被动被评现象较为多);精细化和反应速度还不够。
13.0 几个文件带来的变化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2010)8号 几个文件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3.1文件解读 文件出台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了问题 1、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会议,听取汇报,邀请高职院校长座谈) 2、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1246所院校 966万在校生 每年270万招生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 办学条件“差” 双师“缺” 质量体系“空” 办学机制“死” 教学体系“仿” 4、今后的影响 翻天覆地 优胜劣汰 (已经出现)
13.2几点收获—体会 一、体会 1、明确了高职是一种类型,关键是我们能否办出类型 2、高职的发展到了关键阶段 3、换路---转型 4、步伐之大,步伐之实,前所未有
13.3怎么干 搭建机制 1、运行:各环节精心、系统设计 台湾:技职教育精致化 2、人、财、物的精心组织 范唯:高职教育系统化 2、人、财、物的精心组织 3、实施过程的评价标志:人(学生分阶段培养目标),课(整合),实训(教材、设备以及作用)
13.4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科强调适应面,职业强调专门化 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放在重要位置(先把一件事情做好,再把另一件事情做的更好---张尧学) 高职实验室建设的标准---看与本科实验室有什么区别来评判 专业建设并非只包括课程、实验室、基地、实习、师资等,关键是用什么思路建设,目标是建与产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平台 校内外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成系统,不能校内做东、校外搞西、顶岗搞南,互不搭界 师资是引进还是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不同的行业、工种应该有不同的做法
结束语:几点想法—教学团队 一、关于教学团队 好象教学团队问题限制了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要让我们的教师完成这样的任务好象是理想化 是教学团队建设不是教师建设,应有三支队伍 1、市场灵通人士:掌握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为专业建设、专业拓展、课程内容、就业策略提供信息导向(领导、招生就业人员,辅导员,实习带队教师等) 2、“民间”教练队伍:工程师和能工巧匠(兼职),管理部门要收集信息、建立档案、动态管理、来之能用、用之能胜 3、“自产”王牌专家:选定教师培训或进修方向,突破一两种专业技能,力争本地区、行业的权威地位,树立区域人才品牌 打破系与系的界限,专业渗透,混编团队
结束语:几点想法—实训建设 二、关于实训室建设 1、实训实验的场地、教学的教室 2、现代手段的普及 3、传统手段不能扔(墙面不要空) 4、自主学习和演练的开发(各种设备的性能、项目、步骤、目标应明示,配套实训教材,计算机仿真,现代手段指导)
结束语:几点想法—核心课程 三、关于核心课程 群的共享型(必备的)和体现重点专业技术特点(针对的)的课程 1、制定“能力本位”的《课程标准》 2、教材:知识的辨识+知识的应用+应用案例+应用实践指导+典型学生实践成果评析+分析归纳提升 3、学习指导书: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分析解决应知与应会问题
结束语:几点想法—贴近行业 四、关于贴近行业、校企互动 1、积极参加行业各大组织--争话语权,找定位 2、建立行业专家为主的办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把脉 3、深入企业—积累“教学资源” 4、参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对路毕业生 5、发挥强项—提供培训 6、加强自身技术水平,寻求技术合作
几个问题(面向教学单位负责人)1 1.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专业,而不是院校长。专业建设是否主动适应企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否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2.专业是否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3. 能不能把特色专业做优做强?能否建立专业动态调控机制(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调整)? 4.特色专业特在哪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培训开发、就业支持) 5. 校企合作是否制度化? 6.教学单位在办学体制上能否创新?(a。经费筹划,b.先进技术应用,c.兼职老师聘用,d.实训试验基地建设,e.学生就业)第方面的优势? 7.是否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并具有初步成效?
几个问题(面向教学单位负责人)2 8.人才培养是否坚持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协调发展。我们有些专业老师不讲育人,把德育和专业教育分离。 9.是否重视社会调查?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10.是否参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1.是否推行双证书制度(证书的效度?)?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12.是否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13.是否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协作一体的教学模式? 14.是否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把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是否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几个问题(面向教学单位负责人)3 15.实训教学能否做到由院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校企联合组织实训? 16.能否把课堂建到企业车间生产一线?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17.是否加强与企业在教学上的合作? 例如,在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老师的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确保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的生产安全。 18.是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 19.是否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就是变革。 20.是否形成专业老师到对口企业定期实习的制度?成效如何? 现在有专门的企业为教师到企业定期实习盖章,做假,这不好。德国的双主体为什么厉害?只要进入校企合作的门槛的必须遵守有关的责任条例,同时给你必须有的权利和义务。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培训。学校和企业合作必须要有甄别,别把好事给办坏了。 21.能否形成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老师的制度?专任老师双师素质比例如何?专业课时兼职比例如何?
几个问题(面向教学单位负责人)4 22. 是否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23. 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经费强度能够达到多少?进行正面的、正常的、积极的引导教师研发。校企合作之所以困难重重,一个原因是专业水平太低。 24.是否健全专业老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25.是否将国际化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引入专业教学内容? 26.能否以我国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海外合作为契机,开展海外培训,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27.能否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