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武平一中 周维美
全国卷Ⅰ第41题真题 (2016年全国新课标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卢梭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人们的行为受自然法支配。自然法以理性为基础,赋予人们一系列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权利。但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弊端,自由的人们便开始以平等的资格订立契约,寻求“一种联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维护每一个联合者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这种联合的形式就是国家。由于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每个缔约者只是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整个社会而非奉献给任何个人,因此人民在国家中仍是自由的,国家的主权只能属于人民,主权者也就是人民。主权者既然是由全体人民组合而成的政治共同体,那么其行为基础必然是团体中大家的意见,即公意。公意所关注的只是公共的利益,公意永远是正确的、公正的以及不可摧毁的。 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四项原则:主权不可转让;主权不可分割;主权不可代表;主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首先,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因为国家由主权者构成,只有主权者才能行使主权,由此批判了格劳秀斯、霍布斯提出的主权可以转让给君主的论调。其次,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代表主权的公意是一个整体,由此否定了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主张。再次,主权是不可代表的,因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个意志,或者是另一个意志,而绝不能有什么中间的东西。因此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1]。最后,主权还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个人、政党、团体都不能凌驾于其上,“主权者可以责成全体臣民服从于己,但不能以相反的理由责成主权者约束其自身”
对该题的分析解读 (1)从材料呈现上看:
2013年海南卷(12分)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卢梭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是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一位。“到大革命爆发,卢梭更是被激进派奉为祖师,罗伯斯比尔把他的《社会契约论》当做圣经天天诵读”。“各个派别的政治活动家也往往引用他的片言只语为自己辩护”。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革命。革命期间,他的雕像摆放在国民议会大厅。在法国大革命以后的100多年间,卢梭的思想还继续鼓舞或推动了不少国家或民族进行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摘编自王养冲、王令愉《法国大革命》等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亲历者贡斯当在反思大革命时指出:“卢梭珍爱一切自由的理论,却为所有的暴政提供了借口。”当代英国学者哈耶克分析道:“法国大革命曾经试图为增进个人的权利而树立法治,但其目标并未实现,原因在于大革命的一种致命信念,即既然所有的权力都已置于人民手中,一切用以防止权力滥用的保障措施也就不再必要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甚至认为,“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也有论者批评他是典型的政治理想主义者。 ——摘编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卢梭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卢梭评价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4分)
(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 “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8分)
(2)从试题设问来看:有四个限定要求 第一 结合材料 第二 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第三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第四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答卷存在问题 1.未能确定正确论题 2.出现概念理解偏差 3.论证缺乏史实或简单知识堆砌,论证缺乏逻辑
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 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刘芃《考试文集》第477页
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的发展演变 1.昙花一现:1999年全国卷第42题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 (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的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的作用。 试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2.重出江湖:2010年第40题第(3)问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华丽转身:2011年第41题 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不断变脸: 启蒙思想及实践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并阐述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5.新的变化:2016年 (1)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层次有了新的提升: 明确提出了观点和逻辑论证的作答要求。三套试题都提出论点(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史实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的作答要求。 突出考查自行建构和解释“观点(论题、论点)”的能力。 (2)作答空间和思维视域进一步开放。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试题内容(素材)呈现方式的变化;思维视角的变化;作答要求和难度的变化;(王生2015) 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核心)。 素养: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学科素养: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答题的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41题能力考查分解与应对策略
开放题能力考查分解与应对策略
开放题命题素材遴选 开放性试题应具备两个特征。“首先,它是一个具有 ‘开发价值’的问题。即这个问题除了已知条件(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结论(问题的目的状态之外,要有一定的障碍(从起始状态到目的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情境难度)。考生解答这个问题,是一个鉴别、探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回忆知识。其次,它是一个极具 ‘开阔视野’的问题。即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要涉及相关的社会生活气息及不同的学术见解,营造“学术氛围”(从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的过程中具有多元的可能性,允许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解读开放性试题所需的路径应该是学科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编制开放性试题应选取怎样的素材呢?其一,素材蕴含的知识体系或结论要能反映一定层次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其二,素材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接近考生的认知水平。其三,在史籍文献或教材中挑选试题素材,素材还应该隐含着一个多维的开放空间。
设置开放性试题需要关注的问题 1.素材情境要充分合理。 2.必备条件要普遍已知。 3.试题要点要科学准确。
历史开放性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编制方法: 1.呈现结论,开放条件。 2.限定条件,开放结论。 3.给出条件与结论,开放过程。 4.假设情景,全方位开放。
开放性试题考查目标与功能 开放性试题要为考生构建答题空间和展示能力的平台,充分考查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文综试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呵护学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这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切的角度,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没有标准答案,采用梯度式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重在考查学生阐释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全国卷开放题解题策略 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
2013年武汉历史年会刘芃观点 观点1:别对降低难度抱任何幻想!考试只是一种工具,宁可难度大一些,区分度的本质是难度。 观点2: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试题肯定有难度,它要区分出不同水平的考生。对于试题难度师生要客观对待,难度仅仅是影响考生的位次。 ——2015.11.20教育部谈高考试题难度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2)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苏继红《高考历史论证题的解题策略》 2.王生《全国卷历史论证题考查特征的的“变”与“不变”》 3.肖先成《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二)》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②我的观点 “若何”(怎么样)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提升小结 1.苏继红《高考历史论证题的解题策略》 2.王生《全国卷历史论证题考查特征的的“变”与“不变”》 3.肖先成《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二)》 提升小结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 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4.理解题目情境,答其所问,不偏不倚 ①从表格中可获取新增加的节假日项目名称以及内涵、节假日天数的调整、不同时代(年份)所对应的节假日及其天数等重要的情境信息。 ②对这些信息进行纵横观察和提取,并结合时代背景(所学知识),按照题目设问和作答要求针对其中一种变化趋势的成因进行“说明”,而不需要“论证”。 广义上的题目情境,既包括史料素材情境、结构载体情境,也包括题目的设问情境和作答要求情境。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6.了解评价体系,分层论证,逻辑严密 等级 观点(4分) 史实论证(4分) 理论提升(4分) 一等 (12分) 紧扣评论对象 合理引用事实 运用史观 观点明确 进行多角度评论 政治学原理 论证充分 进行理论提升 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4.理解题目情境,答其所问,不偏不倚 ①从表格中可获取新增加的节假日项目名称以及内涵、节假日天数的调整、不同时代(年份)所对应的节假日及其天数等重要的情境信息。 ②对这些信息进行纵横观察和提取,并结合时代背景(所学知识),按照题目设问和作答要求针对其中一种变化趋势的成因进行“说明”,而不需要“论证”。 广义上的题目情境,既包括史料素材情境、结构载体情境,也包括题目的设问情境和作答要求情境。
“怎么教的内容一点都没有考,三年的工夫,白费了”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高考过后 失落 抱怨 症结 高中历史学科备考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怎么教的内容一点都没有考,三年的工夫,白费了” 知识学习缺乏必要的深度; 能力训练缺乏应有的效度; 学科视野缺乏自然的广度。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加强 研究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 高考应对策略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高考指导思想和考试目标 关注变化 学科能力要求 课标、考纲与教科书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关注高考真题 研究试题参考答案的命制 剖析试题难度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2.基础知识要夯实。 强化理解记忆 知识分析应有深度 夯实基础知识 理清历史线索 思维拓展要有高度 能力提升要有效度 重新建构教材知识框架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2.基础知识要夯实。 理解透彻 以考纲为方向 课本知识 牢固记忆 以教材为主要依据 灵活运用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2.基础知识要夯实。 明确各模块各单元的主干知识 落实主干知识 抓准每个主干知识的构成元素 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 在联系现实中运用主干知识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时事结合越来越紧密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2.基础知识要夯实。 3.学术热点要关注。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时事结合越来越紧密 不回避热点 微观切入 宏观考查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脚踏实地的落实 潜移默化的渗透 1.备考方向要明确。 2.基础知识要夯实。 3.学术热点要关注。 3.学术热点要关注。 4.学科能力要落实。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2.基础知识要夯实。 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 3.学术热点要关注。 4.学科能力要落实。 处理好史观间的关系 用新型史观看待历史 4.学科能力要落实。 更新史学观念 引入多元史观 5.史学观念要更新。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2.基础知识要夯实。 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 3.学术热点要关注。 重新整合历史知识 4.学科能力要落实。 文明史观 生态史观 5.史学观念要更新。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唯物史观 社会史观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学生的学习 1.备考方向要明确。 2.基础知识要夯实。 停留“死记硬背”阶段 3.学术热点要关注。 4.学科能力要落实。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5.史学观念要更新。 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6.学科素养要提升。 缺乏 对历史思维的 研究和培养
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对历史进行认识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 历史价值观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 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 史料实证 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 历史理解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历史解释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历史价值观
高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1.备考方向要明确。 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 “一点”: 2.基础知识要夯实。 3.学术热点要关注。 “一点四面” 4.学科能力要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能力 5.史学观念要更新。 6.学科素养要提升。 “四面” : 7.命题要求要研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