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古國 - 亞美尼亞 (二) 陳美月 攝影/製作
哈巴特及薩納欣二座修道院9世紀興建在土馬尼亞地區(the Tumanian region),當時正是基烏里克王朝(Kiurikian dynasty)鼎盛時期,修道院建築群融合拜占庭建築風格和高加索地區本土傳统元素,是一座典型的亞美尼亞複合式建築.
哈巴特修道院(Haghpat Monastery)建築群,最初建在薩納欣修道院附近,公元970年,統治亞美尼亞的布拉加圖家族把修道院遷往北方,取名「哈巴特聖十字架修道院」,建築群有教堂、圖書館、迴廊、餐廳、鐘樓、墓園及十字架碑等.
基督宗教信仰在亞美尼亞的藝術及建築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古典式樣成就於五至七世紀 ,到9世紀是宗教建築的黃金時期 基督宗教信仰在亞美尼亞的藝術及建築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古典式樣成就於五至七世紀 ,到9世紀是宗教建築的黃金時期.全盛時期修道院內有500多名僧侶,是文化和知識的重鎮,亞美尼亞地區為基督教主要傳播中心之一.
修道院曾遭無數次地震及外敵入侵毀壞,重修再建,才保有現今的景觀. 重回到1105年被塞爾柱土耳其摧毀 修道院曾遭無數次地震及外敵入侵毀壞,重修再建,才保有現今的景觀.重回到1105年被塞爾柱土耳其摧毀. 1233年為防蒙古大軍侵略,興建凱安堡壘,1241年再度淪陷,13世紀末陸續動土新增建及修復,到17世紀進行大規模的擴大整建.
哈巴特修道院接待廳(Gavit)大門入口.
接待廳(Gavit)建於公元十三世紀主要由二根弘形的十字肋支撐巨大的拱頂, 接待廳供信徒整理儀容、上課、集會或舉行喪禮之用.
從接待廳往內通過一扇門就是恩莎納(Nshana)主教堂,又名聖十字教堂,由偉大建築大師Trdat設計興建於967-991年,教堂由4根立柱支撐拱頂,最高的圓頂代表耶穌,4根立柱代表四福音書,半圓形後殿(Apse)朝東方,以迎接初起的太陽.
亞美尼亞使徒教派,信奉「單一屬性」, 神性大於人性,認為基督是神,神龕擺在最高處,與正教派有所不同,在神龕前兩旁,一邊放法器,另一邊是保存耶穌被釘十字架的脆片,教堂因脆片而顯盛.
小型藏書室(Matenadaran)建於12世紀,曾是當年僧侶抄寫經書的地方,高台上立了以耶穌和12位使徒為主體的十字架碑,
通往圖書館的走廊,兩旁擺放雕刻精美的十字架碑.
圖書館的設計完美呈現,由建築師楚達特(Trdat)發明的十字肋建築耐震度強;地板上佈滿陶甕,為藏書(羊皮卷)及存糧,是最安全、極隱密、可防潮又防火,比保險箱更保險,不怕天災或人禍;穹頂中央有四方形天窗,使室內有明亮的光線,為僧侶帶來良好的抄寫品質,薩納欣修道院以神學及手抄本、彩繪及書法聞名.
食堂建於13世紀 ,雙拱建築.屋頂有一個天窗,晴天採光,雨天收集雨水,四方形洞下埋有水管,將水引進蓄水池.
鐘樓建於1245年是受拜占庭影響而建,在拜占庭之前,亞美尼亞教堂是沒有鐘樓 鐘樓建於1245年是受拜占庭影響而建,在拜占庭之前,亞美尼亞教堂是沒有鐘樓.鐘樓獨特的設計, 七根圓柱撐起尖形屋頂,裏面掛著鐘,三角牆外觀底下有對稱的窗戶,四面角內凹,雕刻著塞爾柱式圖案,牆面裝飾著大小十字架.
三角牆下是贊助者荷絲洛凡烏蕬(Queen Khosravanuche)皇后的雕像
薩納欣修道院(Sanahin Monastery)建築群與哈巴特修道院建群是同一位贊助者,是為兩兄弟祈福,並在同時期所興建.
薩納欣修道院綠樹成蔭,是苦行修道者隱居修行的好環境. 僧侶(monk)和修道院(monastery)字意源自希臘文「monos」 為獨自之意
接待廳外面左、右邊立了二個大十字架碑
接待廳成為昔日教主及修士的長眠之處,他們具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在世為你服務,死也為你服務, 旅人的足跡讓它耀眼光芒.
接待廳和哈巴特修道院的作用一樣,盛水盤子供信徒以手指蘸水從額頭至胸口畫十字,以示崇敬.
亞美尼亞的教堂都採圓頂十字型式建造,耶穌位在最高的位子,四根柱子代表約翰、馬可、馬太、路加四福音書.
教室採小班制授課方式,老師站中間,學生座兩旁,上課問答思辯交鋒, 不專心,老師一眼就看出.
存放羊皮卷的圖書館 ,全盛時期薩納欣修道院以科學(含幾何、數學、修辭及翻譯)取勝,但自蒙古入侵後,就一蹶不振.
圖書館仿照高加索地區的傳統農舍建築,形成獨特風貌。
外牆上每根柱頭裝飾都不一樣,三角牆下雕有捐贈者雕像
思凡納旺克修道院(Sevanavank Monastery) 原建在塞凡湖的一個小島南岸上,後因湖水蒸發流失,逐年下降,小島變成半島,形成一座小山丘.
思凡納旺克修道院建於9世紀,以黑色的凝灰岩為建材,建造成十字形狀的兩座修道院.
據說在1850年有一位法國探險家來到這修道院,發現當時的修士,仍以人工方式用手抄複寫經書.
1930年最後一位修士離開思凡納旺克修道院後就漸漸荒廢了.
教堂門口外擺滿十字架碑,在亞美尼亞十字架為數幾十萬個並不稀奇,雕工巧妙細緻很夠看.
匠心獨具,耐人尋味的十字架不僅是亞美尼亞獨有的宗教藝術,具有宗教意義外,也可當紀念碑、墓碑或奠基石等等.
古色古香的十字架碑,立在往教堂的步道旁.
教堂祭台上有一座富麗堂皇,波斯風格的彩繪木雕屏風,據說是遠嫁到波斯的公主捐獻的.
耶穌騎驢進耶京 耶穌降生 耶穌留著垂地的編髮, 兩位使徒向耶穌膜拜. 三賢士 葡萄代表耶穌的血 耶穌到地嶽救亞當與夏娃,他拉著亞當的手. 教堂內這個石碑把耶穌給卡通化了,亞美尼亞幾十世紀來不斷的被入侵,他們也學會變裝術,耶蘇變成了蒙古人.
思凡湖(Lake Sevan)是亞美尼亞人心中的大海, 面積約1360平方公里,為一座高山湖泊,是高加索地區最大的湖泊.
思凡納旺克修道院矗立在山丘上,望著藍天白雲下,思凡湖的千載滄桑 .
位在半島北岸,通往思凡納旺克修道院步道左邊是新建的神學院,山丘花團錦簇,湖水碧如玉,一片春天的景象,美不勝收.
諾拉凡修道院在13世紀時,興建在大峽谷的懸崖峭壁上,修道院高聳直入雲端.
幾世紀以來,色彩斑斕的山峰,宛如巨大的城牆,保護著修道院免受外來者侵略.
磗紅色的諾拉凡修道院與大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風景引人入勝 .
兩層樓的建築,地面層做為墓地,上層是鐘樓.
地面層門楣上刻有聖母瑪莉亞抱著耶穌,兩旁站著加百利,他(她)們的臉部已被突厥人(穆斯林)敲壞了.
另一座修道院門楣雕刻,上幅:耶蘇流著淚,手握著亞當的頭 另一座修道院門楣雕刻,上幅:耶蘇流著淚,手握著亞當的頭.下幅:耶蘇扮成蒙古人, 留有長辮子,瑪莉亞坐在地毯上,這是游牧民族的習性,當時亞美尼亞是被蒙古人所統治,因此當蒙古人看到此雕像,以為是自己民族所建,則可逃過被破壞.
儲藏室設在地底洞穴內,溫度就像冰箱一樣的冷.
僧侶們上課的教室
小禮拜堂建築大同小異,圓頂代表耶穌,面朝東方的高台上是聖瑪莉亞的神像.
每座十字架碑背後都會刻上雕這座十字架碑的理由
重要的記事刻在牆上,不怕消失毀滅.
修道院裡面地上都是家族的墳墓,每個墓碑上圖案雕刻都不一樣.
外面刻有超Q像獅子的墓碑.人往生埋葬時,頭要朝東方;穆斯林面要朝麥加方向,如墓地太小,可曲肢葬,不可火葬.
工匠們盡情揮灑, 十字架碑無所不在, 無一相同,它不僅是個圖案,還蘊藏上帝無盡的愛,更代表了永生的開始.
Email: adamy_chen620@yahoo.com.tw http://sites.google.com/site/meiphoto62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