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危害 熱 噪音 震動
熱
正常體溫 人體之正常體溫約為攝氏37度(37℃),但其正常之變動範圍可達0.5℃至1℃左右。 當體溫超過38℃時便可能產生熱疾病。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疾病、消化性潰瘍、內分泌失調、無汗症及腎疾病等症狀者,均不適宜從事熱環境作業
熱疾病 理論基礎 一般可根據熱中暑發生機轉及原因,分為: 臨床上診斷依據1.嚴重高體溫(中心體溫>40.6ºC),2.中樞神經異常(包括躁動、昏迷、抽搐、昏迷等),3.乾熱皮膚及排汗困難。 一般可根據熱中暑發生機轉及原因,分為: 1.傳統型中暑:主要發生機轉,是因熱排除不良所致。多發生於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者,常在服用一些抑制排汗的藥物或利尿劑。 2.出力型中暑:主要發生機轉,是內源性的熱產生過多超過排熱所致。多發生於健康的年輕人,在激烈的勞動或運動(如長途行軍)時發生。
熱疾病 「熱衰竭」是最常見的「熱疾病」。由於個體長時間處於溫熱潮濕的環境中,而在大量排出汗水後,由於忽略「水分」適度的攝取,或者一時飲用過量的水分而忽略「納離子」的補充,而衍生「熱衰竭」的合併症。 「熱衰竭」罹患者體內並無過度熱積蓄的現象,其中心體溫通常低於攝氏39度,其大部分罹患者是以老年人為主,而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暈眩、頭痛、全身衰弱、噁心、嘔吐甚至暈倒或不省人事;罹患個體一旦在被搬離高溫環境後,便會逐漸清醒,此時罹患者可能會呈現冒冷汗、皮膚蒼白、嚴重電解質不平衡甚至血壓降低的現象;假若不及早認知及處理,則會進入「中暑」的病況。
傷害程度 「熱疾病」可由外界高熱傷害程度的不同而在臨床上分類為: 1.熱水腫:暴露在高熱環境之後的幾天,下肢出現水腫(以腳水腫為主)的現象,但一旦身體對於外界溫度能夠再調整過來,則此種病況便會自然消失。 2.熱痙攣:由於個體在高溫下,導致體內納離子過度的消耗,而使得下肢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發生疼痛性痙攣的現象。 3.熱昏厥:個體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所產生的姿態性低血壓。 4.熱抽筋:個體處於溫熱的環境中,所呈現「換氣過度」的合併症。
體溫調整機制 人體腦幹中之下視丘為體溫調節中樞
熱環境影響因素 影響人體熱蓄積的主要因子包括 空氣溫度 濕度 空氣流動速度 輻射熱等四項
溼度對熱環境的影響 熱作業環境空氣中的絕對溼度高於人體皮膚表面溼度時,則人體熱量不易藉由汗水之蒸發而排至體外 反之空氣中的絕對溼度很低,則人體汗水會不斷的蒸發,而造成內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
空氣流動速度對熱環境的影響 當環境溫度低於皮膚溫時,較大的風速會幫助人體體熱的排除 相反的,當環境溫度高於皮膚溫時,則會造成熱傳導或對流進入人體。 通常在舒適的室內環境中,環境風速需小於0.5(m/s),而一般工廠中,其風速亦不可超過1.5(m/s)。
輻射對熱環境的影響 輻射熱的呈現一般是以紅外線的形式發散出來 輻射熱的傳遞不需任何介質,因此傳遞的速度很快,往往在不知覺中已形成熱危害
WBGT 評估溫溼環境之指標相當多,而我國法規中評估溫濕條件所用之指標為「綜合溫度熱指數」(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 戶內或戶外無日曬時 綜合溫度熱指數= 0.7 ×自然濕球溫度+ 0.3 ×黑球溫度。 戶外有日曬時 綜合溫度熱指數= 0.7 ×自然濕球溫度+ 0.2 ×黑球溫度+ 0.1 ×乾球溫度
WBGT裝置 「自然濕球溫度」係指溫度計外包濕紗布且未遮蔽外界氣動所得之溫度(如圖),代表溫度、濕度、風速等之綜合效應。 「黑球溫度」係指一定規格之中空黑色不反光銅球,中央插入溫度計所量得之溫度,代表輻射熱之效應。一般為直徑 15cm、厚度 0.5mm。 「乾球溫度」係指溫度計所量得之空氣溫度,主要代表單純空氣溫度之效應。
預防熱疾病 電風扇 選擇衣物 輪班縮短工時 喝水 對於熱作業而言,因製程環境的需求必須穿著較厚重、熱阻值較高的衣物,防止熱量進入人體,但相對的體熱亦不容易排出體外 環境溫度中輻射熱溫度超過50℃ 時,即應穿著熱防護衣或使用熱防護用具 輪班縮短工時 喝水
熱適應建議時程 熱適應建議時程表 實施對象(須符合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之規定) 熱適應時程(建議) 工作負荷量(%) 總適應日數 第一工作日工作量 次日累加量 未曾熱適應之勞工 50% 10% 6 曾經熱適應但連續休假超過一星期者 20% 4 病假四日以上經醫師診斷同意復工者
補充水分 大量流失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應補充適量含水分(必要時得添加食鹽) 補充之水分其水溫不宜太高或太低,約在10℃~15℃之間較為適宜。
噪音
聽覺結構
何謂噪音 凡是人所不喜歡、覺得不悅耳或音量過大的聲音,都可以稱為噪音。而此處所說的噪音,是指音量太大,會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 噪音源 分貝 低聲說話 30~40 一般說話 60~70 吸塵器 80 車床 90~95 印刷機、紡織機 100 迪斯可舞廳 110 噴射機起飛 120…耳朵開始疼痛
噪音的影響 噪音不但會影響聽力,還可能會影響血壓,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消化性潰瘍,還會造成頭痛、頭暈、疲勞、肌肉緊張、瞳孔放大、脈搏加快、情緒困擾、失眠、減低工作效率、導致工作意外增加、妨礙記憶…等等,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心臟竇性節律不整等疾病。
噪音種類 (1)變動性噪音 (2)衝擊性噪音 (3)連續性噪音 最常見的一種噪音形式,不論是工廠、交通、人聲,或是卡拉OK舞廳所引起的噪音均包含其中。它包含了人類能聽見聲音頻率的最大範圍(20赫至20000赫)。 (2)衝擊性噪音 聲音從發出到最大振幅的時間不大於35毫秒,此聲音稱為衝擊性噪音,如營建工地的打樁聲。 (3)連續性噪音 如果兩次噪音的衝擊間隔小於0.5秒時,即為連續性噪音,如工廠的機器運轉聲或是吸塵器所發出的聲響。
噪音作業 工作環境如在85分貝以上,即為特別危害健康作業。 有報告指出,在85分貝的環境下工作十年,2000赫的聽力是保持正常的,但是4000赫的聽力平均減低了10分貝 在90分貝的環境下工作十年,則2000赫的聽力平均減低了3分貝,4000赫的聽力減低了17分貝。
噪音傷害防治 (1)以工程改善、維修機械等方法來降低噪音或隔絕噪音。 (2)減少暴露在噪音作業下的時間。 (3)正確確實配戴防音防護具。 耳罩、耳塞與特殊防音防護具 (4)定期接受聽力檢查。
噪音音壓級及工作日容許暴露時間 工作日容許暴露時間(小時) A權噪音音壓級(dBA) 8 90 6 92 4 95 3 97 2 100 1 105 1/2 110 1/4或更少 115
標示
職業性振動
白指症 振動工具與手部血管痙攣(vascular spasm)振動引起的白指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或稱為振動症候群(Vibration Syndrome) VWF主要症狀為手指等末梢部位出現指尖或手指全部發白、冰冷,同時產生針刺、麻木、疼痛的感覺,常因劇烈振動而影響皮下組織,使血管痙攣、血液循環變差、血流量減少而發作。由於VWF為一複雜現象,其正確病理原因尚未為人知,懷疑係手部長期暴露於振動及寒冷環境下所造成,故白指症常見於寒冷環境中使用振動手工具的工人[2]。
職業性振動危害 三軸向加權振動量大於10 者,,有手持式砸道機、平台式 研磨機、氣動大型板手、氣錘、電鑽、重型機車、混凝土破碎機及鏈鋸等 鐵路道工、石作工人及營造工人的末梢循 環機能及末梢感覺機能最差。 台灣地區勞工職業性振動暴露盛行率為35%。
局部振動每日容許暴露時間 每日容許暴露時間 水平及垂直各方向局部振動最大加速度值 公尺/平方秒(m/s2) 四小時以上,未滿八小時 4 局部振動每日容許暴露時間表 每日容許暴露時間 水平及垂直各方向局部振動最大加速度值 公尺/平方秒(m/s2) 四小時以上,未滿八小時 4 二小時以上,未滿四小時 6 一小時以上,未滿二小時 8 未滿一小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