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 中西建築比較 第三組 - HELLO!!! 組員 : 鄭瑩 陳政叡 蘇吉昱 傅思綺 陳羿錞
建築的起點: 建築乃百工之首,要瞭解一個國家的風俗民情,皆由建築為起點。 \ 古早文明的起源分別來自於古印度、古埃及、西亞以及中國,複雜的背景條件造就了豐富且 多元的建築類型,每一種建築形式都反應著建立時影響建築的因子。從表面上看來,我們 可以依照地理環境、氣候、產業、文化...等原因來探討該建築類型形成的因素,現今研究各 類東西方建築史的學者們,也都給予某些特定的建築類型貼上特定的標籤,這也是很合理的。 在二十世紀現代建築的洪流之下,觀察東西方之建築特徵,已經不再能夠明顯區分個別的特 徵了。所以,我們將在後文比較二十世紀以前,中西方建築的特色。
共同的本質: a.和諧 亞里斯多德認為美是「秩序、形象、特徵」的形式特徵。 正如同我們現在可以看的到的古希臘建築中,由基座、柱身頂著屋頂,基座穩定整個建築物的 基礎,柱身可以分為柱礎、柱身、柱頭,也構成穩定的條件,屋頂檐部也可分為額枋、三隴板 、檐冠。基座、柱身頂著屋頂這樣的構造中,遵守著固定且恰當的比例關係,形成和諧的整體 性。古希臘建築影響往後西洋建築莫大,其後的羅馬建築也是依循希臘建築的特色加以發揮轉 化為各種式樣,依循整體和諧的特性延續至今。 相對於西洋建築的中國建築,其和諧主要表現於: 一、單一的結構材料 中國建築史上主要的建築材料多為木料,木料結構單一變化低,其式樣變化性多受結構所 限制,加上中國建築多有明確的營造法式,所有建築物都在統一的規範中,經過改朝換代的營 造法式之變化並不明顯,儘管構建比例上有所不一,但仍限制於木構造的基本構法裡 二、佈局考量整體性 中國的建築主要是由一中心軸次向四面平面的展開,不爭奪遠處天邊的建築極限,因此 在所有古代中國建築中,無論宮殿、寺廟、民宅、園林都與最初展的中心線有所相關,將所 有建築物逐一的串連起來。
共同的本質: b.神與貴族的建築 西洋建築以神為主要對象,從古代的Parthenon神殿,到中世紀的Gothic教堂,都是以神為主 的建築尺度,直至文藝復興之後,以人為本的精神影響建築回復到人的尺度。早期以神為主 的遺留至今,讓人讚嘆古代建築工法的極致,各種精彩的雕刻細部,與現代建築差異甚具。 另一個表現建築的是貴族達官的住所,凡爾賽宮就是一個巴洛克風格極致表現的代表作。 中國的代表性建築更是以貴族為主的建築,明文規定何等身份才能使用何種建材、顏色、工 法...等,例如皇宮可以使用重簷屋頂,平名百姓則不得使用;達官顯貴才能用的朱門,也不 會出現在一般老百姓的住所。這樣的規範之下,所有輝煌的建築便是以貴族為主了,現存的 建築物中,以「紫禁城」為代表。
共同的本質: c.由內向外的空間組織 古代的建築工法受限於材料本身,無法產生大垮距的開闊空間,內部空間狹小厚重,無法完全滿足人的使用需求,便把建築的重點轉移到戶外空間了,為了讓內部空間更舒適,戶外空間與內部空間必須有所交融,也就是說,戶外空間即為室內空間的延伸,可以滿足更多量與多元的使用,無論中西方的建築中,都有「廣場」及「園林」或「花園」來滿如人的使用需求。
中國建築之美: 「木結構」乃中國建築之精髓,比起西方石料的宏偉建築自古屹立至今,中國的木造建築由 曇花一現,靠著一代一代的承傳,將木構造延續至今。 中國建築裡,主要建築基本形式構建有:「斗拱」與「雀替」, 「屋頂」與「琉璃」,「臺」 、「臺基」與「欄杆」,「屋身」與「色彩」,「門」、「闕」與「牌樓」,「牆」、「城牆」 與「長城」,「院」與「組群」,由這些建築語彙的組合,形成我們可見的主要中國建築形象。 各種構建都有其結構功效與裝式的意涵,例如:「斗拱」如同西洋建築裡之「柱頭」,其並非應 用最廣泛之構建,但稱起沈重的屋頂的就是密叢細小堆疊的斗拱,斗拱多用人字型堆疊,形成構 建的韻律美感,乃為中國建築理重要的語彙。
西洋建築之美: 西洋建築乃神的尺度、單體建築、科學表徵的建築。「西洋建築」指的包括歐洲古代(包含 埃及文明)至中世紀之文明下所產生的建築作品。 希臘建築與羅馬建築:希臘建築的代表可以帕德嫩神殿及希臘三柱式為代表。 三柱式:多利克(Doric)、愛奧尼克(Ioric)、歌林斯(Corinthian),分別代表著男性、 女性及少婦之象徵。羅馬建築強調的是實際與實用。尤其規劃能力上有所增長,而建設大量 的公共建設,如、水橋、競技場、市集商場、公共浴場與劇場...等公共建築,大量的運用拱 構技術,將其發揮到極致,羅馬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為萬神殿(Panthen),乃為羅馬建築 中最大的圓頂教堂。古典的希臘三柱式一直在歐洲地區廣泛的使用,直到新古典主義時期還 大力的提倡恢復古希臘、羅馬的精神。
西洋建築之美: 早期基督教建築與仿羅馬建築: 早期基督教盛行的兩種平面形式為大會堂式與集中形式,教堂內部是以馬賽克、金箔與大理 石為主的建材,產生光映的效果。仿羅馬時期的風格為模仿羅馬樣式的建築風格,特色為較 具樸拙,形式上較厚實、矮胖,代表作為聖色寧教堂與達拉姆教堂。 歌德建築: 歌德建築乃發揮以神為主的建築典範,在13-14世紀達到全盛時期,重要作品包含巴黎聖母 院、夏特教堂與阿米安教堂。歌德之建築構造技術以尖拱、飛扶壁為主,創造出直向天際的 延伸的建築作品。 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集中式建築平面設計乃由布魯尼列斯基所設計的佛羅倫斯大教堂開始採 用,此外還有楓丹白露宮、羅浮宮與漢普敦宮等建築作品,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盛彼得大教堂 乃由16世紀興建到17世紀,歷經14位建築師,包含布拉曼德、米開朗基羅等人才完成的。
結語: 以往我們都把中西方的建築分開來討論,中國建築的美屬於木構造、式樣傳承性的,嚴格的 遵守的中軸線的規範性所產生的建築類形,使得中國建築樣貌從古至今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絕對的中軸線向心性和對稱性的建築精神伴隨著中國數千年。 西方建築則是以石材、教堂等紀念性空間、神化尺度為主的建築類型,從古至今經歷過了數 次的由簡單轉複雜,再由複雜轉向簡單的建築特徵,也因文化與思想的改變,建築類型 也隨著產生多變的樣貌。 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資訊革命、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的衝擊,世界地球村的概念對 中西建築有著莫大的影響,兩者不在絕對的被劃分開來,而是產生了可以植於任何地方的「 中性建築」,打破地方的傳統地域性,代表現代化高科技的巨蛋體育場可以出現在中國古都 北京,安藤忠雄的禪式建築可能出現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將絕對的傳統中西建築分類模式 打破,經歷了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的洗禮後,邁向更多元的建築美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