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八年抗戰應有的認知 何世同 退役少將/歷史博士/退休教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開 學 日 8月有幾天? 31天 開學日是幾月幾日? 8月30日 8月. 開 學 日 8月有幾天? 31天 開學日是幾月幾日? 8月30日 8月.
Advertisements

第五課.
年中日戰爭.
中國人壽 徐真真.
歷史報告 中國八年抗戰~ 班級:7年21班 組別:第五組 組員:21方奕中 25李治翰 27周政易 35陳致鋼 36陳英傑.
有多少人還知道….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學習重點: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及華北 中國全面抗日 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國際關係
石牌金頭腦 概數篇(可複選)加油哦!.
中菲行集團組織 集團 辦公室 董事會 執行長與營運長 東北亞區 東南亞區 大中華區 北美區 歐洲區 國際行銷處 財務暨主計部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柬埔寨 U 王詩惠.
海軍簡介 第一節 認識海軍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國防部 海軍軍官學校.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節慶教學—國慶日 「國慶日」就是國家的生日 萬丹國小特教班(二組).
經文:出埃及記 3:7-12 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作者 : 彭冠偉 ★班級 : 601 ★指導老師 : 潘政宏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空中巴士與波音公司 飛機設計特點.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南亞地形圖 單 4 元 亞洲(二)──南亞、中亞與西亞 社會學習領域 投影片 16 配合社會(五) 三上地理 4 ─ 1.
研習目的:希望透過這次研習,來認識「自由神像」的由來和發掘自由神像對美國人的重要性。從中對「自由神像」的認識加深。
小六專題研習 種水晶(紫色).
想找到一個誠實的政客,簡直像大海撈針 p62 Find a honest politician, it’s like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議程大綱. 議程大綱 微軟在雲端服務已經耕耘超過15年 Windows Live – 雲端應用的最佳典範.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詞:曲麗華 / 曲:林婉容 小羊創作詩歌集 9《一粒麥子》 CCLI#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著名戰役 Famous Battles) Random Slide Show Menu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詞:曲麗華 / 曲:林婉容 小羊創作詩歌集 9《一粒麥子》 CCLI#
西藏 Tibet.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農麗-產品介紹 「硬頸」 「櫻花鉤吻鮭」.
英 文 報 告 第三組 姓名 財金二A 傅佳文 財金二A 彭雅安 財金二C 許倩蓉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新寫實主義 1940年代出現在戰後義大利, 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狀況的電影.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流程控制:Switch-Case 94學年度第一學期‧資訊教育 東海大學物理系.
Welcome to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臺 灣 (民) 政 府 Taiwan (Civil) Government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節慶教學—國慶日 「國慶日」就是國家的生日 萬丹國小特教班(一組).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動畫演示 Node規範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像是增加節點、刪除節點、讓節點做一些事、取得第n個節點等等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桃園鐵路地下與高架化 ~引起的問題爭議不斷 ~.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P106.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有趣的計算 如果令A、B、C、D……X、Y、Z這26個英文 字母,分别等於百分之1、2、3、4……24、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臺灣政府 Taiwan Government 臺灣民政府官網
Chapter 16 動態規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我們對八年抗戰應有的認知 何世同 退役少將/歷史博士/退休教授

民國26年至34年的「八年對日抗戰」,是我們全中 華民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南西北」,在當 時國家領袖 蔣委員長的領導下,拋頭顱,灑熱血, 前仆後繼,奮起救亡,最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復失土,登上世界四強,讓中國 站起來的一場神聖戰爭。 也正因為八年抗日戰爭的勝利,台灣始能脫離日本 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但是現在台灣社會卻有一種氛圍 ,總以為這場戰爭既久遠、且與自身無關。

殊不知從「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割台開始,島內抗 日事件頻起,以性命抵抗殖民的不平等壓迫,其精神 意志與八年抗戰是相同的。 然而,兩岸從民國38年以後,彼此敵視,互不兩立 數十年;更由於國共長期鬥爭所衍生的情緒影響,也 連帶使這場聖戰的真相,在大陸受到極大的扭曲、隱 瞞與篡改;這對在抗戰中犧牲生命的幾百萬將士、幾 千萬老百姓,都不公平。

八年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開始站起來的光榮時 刻;只是近十多年來的台灣「本土化」、甚至「去中 國化」教育,讓年青人對此一光榮時刻早就冷漠、無 感。 而在大陸的年青人,長期接受中共包裝、渲染、演繹的訊息,也已型塑了毛澤東與共產黨領導打贏抗戰的「刻板印象」;這是對歷史的嚴重造假,在一般文明社會是見不到的現象。 兩岸對抗戰歷史的處理方式,讓新生代無從了解真 相,百年之後將何以為史?令人感到擔憂。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現在絕大多數的人都是 在戰後才出生,對抗戰的印象很淡薄,甚至很陌生。 而為了喚起大家對抗戰的記憶,進而對抗戰建立正 確的認知,我在這裡要和大家談論幾個概念的問題: 壹、我們為什麼要抗戰? 貳、我們抗戰用的是什麼戰略? 參、我們是怎樣戰勝日本的? 肆、八年抗戰究竟是誰領導的?

壹、我們為什麼要抗戰? 民國26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發生後,中國人為 什麼要奮起對日抗戰?原因就是:日本人有計畫的侵 略中國,我們已忍無可忍,退無可退,再不起來抵抗 ,就要亡國滅種!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段歷史: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趕搭上西方工業革命 的末班車後,即成為軍事強國,朝向「帝國主義」方 向發展。 但日本地狹人稠,資源有限,為了遂其帝國主義野 心,乃開始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掠奪鄰國土地與資源 。

這就是二戰以前的日本「大陸政策」 亦即當年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國策」 日本的對外侵略,概分「北進」與「南進」兩大方向 「北進」由陸軍主導 蘇 俄 日本的對外侵略,概分「北進」與「南進」兩大方向 「北進」由陸軍主導 俄屬中亞 蒙 古 中國東北 (滿洲) 這就是二戰以前的日本「大陸政策」 以朝鮮半島、滿洲、蒙古為目標 「南進」由海軍主導 以琉球、台灣、中國東南沿海、 中南半島、東南亞為目標 其「終極目標」就是侵佔整個中國 亦即當年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國策」 北進 朝鮮半島 日本 阿富汗 中國東南沿海 琉球 南進 印度(英) 台灣 緬甸(英) 澳門(葡) 香港(英) 中南半島 泰國 印度支那 (法) 東南亞 菲律賓(美) 印尼(荷) 馬來亞(英)

日本「南進」的結果: 1879年併吞琉球 1895年「甲午戰爭」戰勝清廷,佔領台灣 1898年劃福建為其「勢力範圍」 蘇 俄 俄屬中亞 蘇 俄 日本「南進」的結果: 俄屬中亞 蒙 古 1879年併吞琉球 中國東北 1895年「甲午戰爭」戰勝清廷,佔領台灣 1898年劃福建為其「勢力範圍」 朝鮮半島 日本 阿富汗 琉球 福建 印度(英) 台灣 緬甸(英) 澳門(葡) 香港(英) 中南半島 泰國 印度支那 (法) 東南亞 菲律賓(美) 印尼(荷) 馬來亞(英)

日本「北進」的結果: 1905年「日俄戰爭」戰勝俄國, 從後者手中取得我國東北的旅順 、大連租借權 以及「南滿鐵路」(長春至旅順)經營權 蘇 俄 俄屬中亞 蒙 古 1905年「日俄戰爭」戰勝俄國, 從後者手中取得我國東北的旅順 、大連租借權 中國東北 瀋陽 南滿鐵路 旅順 大連 朝鮮半島 以及「南滿鐵路」(長春至旅順)經營權 日本 阿富汗 1910年併吞朝鮮 琉球 福建 印度(英) 台灣 緬甸(英) 澳門(葡) 香港(英) 中南半島 泰國 印度支那 (法) 東南亞 菲律賓(美) 印尼(荷) 馬來亞(英)

民國 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 乘機出兵佔領屬於德國勢力範圍的山東 半島,佔有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 蘇 俄 俄屬中亞 蒙 古 蘇 俄 俄屬中亞 民國 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 乘機出兵佔領屬於德國勢力範圍的山東 半島,佔有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 蒙 古 中國東北 朝鮮半島 濟南 青島 日本 阿富汗 膠濟鐵路 琉球 福建 印度(英) 台灣 緬甸(英) 澳門(葡) 香港(英) 中南半島 泰國 印度支那 (法) 東南亞 菲律賓(美) 印尼(荷) 馬來亞(英)

民國 4 年,日本又強迫袁世凱政府承認其所提出的喪 權辱國「二十一條件」。 袁死後,軍閥割據,日本則勾結皖系段祺瑞、奉系張 作霖,以維護並擴大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 民國16至1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至山東,日本兩次出 兵阻撓,並製造「五三慘案」 (又稱「濟南慘案」),屠 殺我軍民 5 千餘人。

而為了阻止奉軍歸順中央,日本軍閥於民國17年6月 4日,在瀋陽東南皇姑屯站,以預埋之炸藥,炸死張作 霖於火車上。 其子張學良於同年12月12日,宣布東北易幟,改懸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中國完成統一,惟也加快 了日本侵華的腳步。

「南滿鐵路」為藉口,砲轟瀋陽東北軍的「北 大營」,並於是月底佔領瀋陽。 海拉爾 小 伯力 滿洲里 黑 江 民國 20年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以東北軍破壞 「南滿鐵路」為藉口,砲轟瀋陽東北軍的「北 大營」,並於是月底佔領瀋陽。 興 呼倫湖 安 大 北安 烏 龍 蘇 俄 呼倫貝爾 伊春 嶺 興 蘇 貝爾湖 中東鐵路 齊齊哈爾 安 里 蒙古地方 江 松 花 松 江 這就是「九一八事件」,也是日本 軍閥正式武裝侵略中國的開始。 嶺 西伯利亞 鐵 路 遼 哈爾濱 興凱湖 牡丹江 松 平 綏芬河 花 民國20年年底,日本關東軍佔領整個 東北,復於21年1月1日,奪取山海關 牡 吉林 海參威 原 長春 長 丹 江 江 河 圖門江 白 南滿鐵路 熱河省 遼 山 瀋陽 灤 本溪 錦州 撫順 河 日本海 營口 長 城 山海關 北平 遼東半島 渤海 鴨綠江 朝鮮半島 河北省 旅順 天津 日關東軍基地 大連 塘沽

上海被人毆打,遂以「護僑」為由,出兵上海; 這就是「一二八事變」。 就在日本陸軍主導的「北進」行動中製造 「九一八事變」,席捲中國東北地區,獲 得「巨大成果」之時,主導「南進」的日 本海軍也不甘示弱,與陸軍大拼「侵略績 效」,矛頭指向了中國的經濟中心─港市 上海。 蘇 俄 蘇 俄 蒙 古 我國東三省 熱河省 長城 北京 天津 朝鮮半島 日本 南京 重慶 琉球 上海 琉球 民國21年1月28日,日本海軍藉口5名日本和尚在 上海被人毆打,遂以「護僑」為由,出兵上海; 這就是「一二八事變」。 台灣 緬甸(英) 印度(英) 泰國 印度支那 (法) 菲律賓(美)

「一二八事變」在日軍的故意挑釁、中國軍隊也不 示弱的狀況下,演發成為大戰。 日本軍閥先是動用海軍,出動航空母艦、陸戰隊, 繼之陸軍投入支援;其間四度更換指揮官,使用 7 萬 兵力。 國軍方面,雖只有 5 萬人,但卻士氣如虹,堅強抵 抗,造成日軍萬餘人的慘重傷亡。 後經「國際聯盟」調停,3月7日達成「停戰諒解」 ,5月5日簽約生效,日本被裁定須「無條件退兵」。 這一仗,也打出了國人的信心與士氣。

民國21年3月1日,正當中日兩軍在 上海大戰之時,日本關東軍也在東 北扶植成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立清朝遜帝溥儀為「皇帝」。 同月8日,日本以熱河地方官吏表示願意 歸順滿洲國為由,出兵佔領我熱河省 接著又向長城地帶進軍,國軍在各長城 關口,與日軍血戰,力阻日軍攻佔平津 蘇 俄 蘇 俄 偽滿洲國 蒙 古 熱河省 長城 北京 天津 朝鮮半島 日本 南京 上海 重慶 琉球 琉球 台灣 緬甸(英) 印度(英) 泰國 印度支那 (法) 菲律賓(美)

24年11月24日,漢奸殷汝耕宣佈脫離國民 政府「自治」,成立所謂「冀東防共自治 區」,實為日本在關內的第一個傀儡組織 蘇 俄 蘇 俄 蒙 古 我國東三省 熱河省 漢奸殷汝耕的「冀東防共自治區」 長城 「塘沽協定」下的「非武裝區」 北京 天津 朝鮮半島 日本 24年11月24日,漢奸殷汝耕宣佈脫離國民 政府「自治」,成立所謂「冀東防共自治 區」,實為日本在關內的第一個傀儡組織 22 年 5月 31日,日軍強迫中國接受「停 戰協定」,劃定冀東22縣為「非武裝區」 ,「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也 須退回長城以北;此即所謂的「塘沽協定」 但實際上,日軍以「監察中國軍隊」的名 義,在長城地帶留下了駐軍,日後的「盧 溝橋事變」,就是由這些軍隊所挑起 南京 上海 重慶 琉球 琉球 台灣 緬甸(英) 印度(英) 泰國 印度支那 (法) 菲律賓(美)

當時的中國,北伐剛成功,表面上是全國統一了, 但外患未止,內亂不斷,很多地方不聽中央的指揮, 中共且在蘇俄的唆使與指導下,在中國成立了「國中 之國」;加上國家貧窮,人民困苦,處境非常艱難。 於是國民政府在「先安內、後攘外」的考量下,只 得對日本一再忍讓,但日本卻得寸進尺,侵略行動更 加變本加厲,將我們逼向亡國滅種的絕地。 及至民國26年「七七盧溝橋事件」爆發,我們已忍 無可忍,終於奮起抵抗;這就是我們要對日抗戰的原 因。

貳、我們抗戰用的是什麼戰略? 民國26年7月7日,盤據在北平豐台之日軍,舉行夜 間演習,藉口一名士兵失蹤,欲強行進入盧溝橋西端 的宛平縣城搜查。 但遭到國軍 29軍 37師219團團長吉星文的拒絕,日 軍乃向城內開火,國軍立即還擊;這就是揭開「中國 八年抗日戰爭」序幕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 事變」。

「七七事變」對日本帝國主義而言,是在完成其所 謂「大東亞共榮圈」構想下,所必須的一項有計畫的 行動;但對未完成戰爭準備的農業中國而言,卻完全 是一個意外。 當時中日兩國戰力對比極為懸殊,我們只有170多萬 軍隊,3百多架俄國飛機,尚無預備役制度;日本現役 、預備役、補充兵加起來,總共有448萬多人,2千7百 多架飛機,還有航空母艦。

國軍1個師只7千人左右,火力薄弱;日軍1個師團則 有2萬多人,約等於國軍8到12個師的戰力。簡單地說, 當時中國根本沒有與日本開戰的條件與力量。 7 月底,日軍悍然佔領整個平津地區;8月初,日本 強迫中國須承認「滿洲國」,及將平津一帶劃為「非 武裝地帶」的「停戰協定」。 中國雖一直冀望和平,但日本軍閥卻貪得無饜,咄 咄進逼;局勢持續惡化,中國除發動全面抵抗外,已 無其他選擇,否則就要亡國滅種。

8月7日,國民政府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召開「國防 會議」,決定「全面積極備戰,並抗戰」;「抗戰」 之名,由是而來。 8月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發表〈告抗 戰全體將士演講〉,呼籲全國軍民同胞,要有犧牲到 底的決心,起而抗戰。 8月9日,發生了上海「虹橋事件」;8月13日,國軍 主動攻擊上海日軍,事件擴大成戰事,並快速發展成百 萬兵力的大戰,這就是「淞滬會戰」

開戰之初,日本根本不把建軍剛起步的中國軍隊 放在眼裡;其陸軍大臣杉山元,就曾誇下「三月亡 華」的海口。 但是,這場仗一共打了八年,日本不但亡不了我 們,最後還得向我們「無條件投降」。 何以致之?一言以蔽,就是我們以「持久」為指 導原則的戰略成功。

戰略的基本思維是:一方面要儘量避開自己的「弱 點」,擴張自己的「強點」;另一方面,須力求擴張 敵人的「弱點」,避開與削弱敵人的「強點」。 國軍的「弱點」是:戰爭準備不足,武器裝備落後 ,軍隊缺乏訓練,兵力數量及戰力均極劣勢。 「強點」是:擁有廣的大空間,高昂的士氣,雄厚 的人口資源,肯犧牲的精神,加上農業社會的韌性, 以及全體中國人「同仇敵愾」的民族意識支持。

日軍的「強點」是:武器裝備優良,訓練精實,軍 隊素質高,戰力強大,海空軍、火砲、機甲兵力絕對 優勢,長於快速機動作戰,利在「速戰速決」。 「弱點」是:侵略鄰國,遭作戰地區居民仇視與抵 抗;且遠離國境,補給線長,爭取目標過多,力量分 散,不利「曠日持久」。 抗戰開始之後,國軍意在利用中國「廣大空間」之 「強點」,欲抵銷「戰力劣勢」之「弱點」,實施的 是「持久抵抗」、「逐次消耗敵軍」的「持久戰」戰 略。

日軍則亟欲利用其「戰力優勢」之「強點」,儘快 迫使中國屈服,然後將兵力及掠自中國之資源,轉用 於對其他方面的侵略,故採取「速戰速決」的戰法。 但若能讓日軍陷入中國「廣大空間」的泥淖中,就 會暴露其不耐「持久戰」的「弱點」,使其原本有利 之態勢,逐漸落空。

因此,國軍「戰略指導」的核心概念,就放在:如 何「避免決戰」?如何保存「有生戰力」?如何以「 空間」換取「時間」?如何一面逐次完成戰爭整備, 一面「持續消耗」敵軍戰力,再相機轉守為攻?等問 題之上。 職是之故,「持久戰」就成了國軍最有利、也是唯 一可行的戰略。 蔣委員長在民國22年到23年的日記中,就曾多次提 到「持久戰」;並在民國25年的「洛陽會議」中,為 一旦抗戰,就要打「持久戰」定調。

為了設計如何打「持久戰」,在「洛陽會議」中遂 有「誘敵自東而西仰攻」之議。同樣的,毛澤東也說 過「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話,但那是民國27年、抗 戰早已開打後的事了。 惟要執行「持久戰」戰略,並不容易,首先須擁有 一個遠離沿海 (因日軍海優)、利於固守、物產豐富能 支持長期作戰的「後方基地」;其次,還要有足夠的 時間,去整備這個基地。 更重要的是,這個「後方基地」必須擁有一條以上 的「國際通道」,以維持抗戰的「外援」來源。

蔣委員長早鑒於此,民國 24年 3月即在重慶發表〈四 川應作復興民族之根據地〉演講,已然有了一旦中日戰 爭爆發,要以四川作為「後方基地」的腹案。 而有了「後方基地」的計畫後,接著就是要選定一條 最有利於執行「持久戰」的「作戰線」,來跟日軍長期 作戰,先求立於不敗之地,再求逐次拖垮日軍。 又為了維持「後方基地」所提供的「持續戰力」不輟 ,蔣委員長於26年8月7日「國防會議」召開之時,即下 令興建「滇緬公路」,以作聯外的「國際通路」。

長江流域河川湖澤密佈,兩側多崎嶇起伏地形,不利 日軍重裝大軍機動與展開;且日軍愈向西推進,愈拉長 補給線,愈往高處仰攻,狀況愈不利。 若能誘使日軍主力在這條軸線上「由東向西」作戰, 則對國軍的「持久戰」最有利,對日軍的「速戰速決」 最不利。 當「盧溝橋事變」發生時,日軍已佔有長城地帶,其 後又迅速奪取平津地區,這正是古時候的「幽燕之地」 ;至此我們北方屏障盡失,歷史似乎又停格在北宋亡國 前的景況。

日軍以此為基地,其快速部隊沿平漢路南下, 不但態勢自然,而且一路盡是平原與小丘陵地 ,幾無障礙,可直取武漢,將中國攔腰一截為 二,達到「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之目的 「盧溝橋事件」後,日軍以平、津為基地 ,主力控制在長城地帶;一方面防範北方 的潛在敵人─蘇俄,一方面準備侵佔華北 國軍最有利之行動方案, 即是誘(迫) 使日軍採沿長 江「由東向西」的作戰線 這是一條對日軍「速戰速決」最有利,但對國 軍實施「持久戰略」最不利的一條「作戰線」 瀋陽 長城 北平 朝 鮮 天津 大連 而為了誘(迫) 使日軍採沿長 江「由東向西」的作戰線, 國軍主動發起「淞滬會戰」 渤海 漢城 日本 黃河 太 青島 濟南 黃海 行 津浦鐵路 山 隴海鐵路 鄭州 連雲港 西安 徐州 國府規劃之 抗戰基地 平漢鐵路 大運河 終 南 山 淮河 上海 南京 大別山 大 巴 山 杭州灣 武漢 杭州 四川 長江 東海 重慶 武 陵 山 南昌 大 長沙 琉球群島 武夷山 婁 衡陽 山 粵漢鐵路 台灣 湘桂鐵路

日軍若「由北向南」進攻,早期奪取武漢,國府中樞 及抗戰軍需物資,根本來不及後撤到四川大後方,國 軍以「持久」為主軸的「抗戰戰略」也完全無法實施 更嚴重的是,日軍可以由武漢向東取攻勢 ,包圍擊滅華東與華中的國軍主力,這樣 就能迅速迫使中國因喪失抵抗能力而屈服 瀋陽 長城 北平 朝 鮮 天津 大連 渤海 漢城 國家稅賦、糧食主要所出在長江中、下游 此時中國的政治與軍事中心在南京 經濟與工業中心在上海 日本 黃河 太 青島 濟南 黃海 行 津浦鐵路 山 鄭州 連雲港 西安 徐州 平漢鐵路 終 南 山 淮河 上海 南京 國府規劃之 抗戰基地 大 巴 山 長江中、下游 武漢 杭州 東海 重慶 武 陵 山 南昌 大 長沙 琉球群島 武夷山 婁 衡陽 山 粵漢鐵路 台灣 湘桂鐵路

就在國軍進攻駐上海日軍的同時,平津日軍也 「由北向南」侵入華北;置主力於平漢路方面 一部置於津浦路方面 但由於山西是個台地,瞰制華北平 陰 山 一部置於津浦路方面 但由於山西是個台地,瞰制華北平 原;日軍平漢路「作戰線」受威脅 國軍則於太行山以東地區,編組陣地,遲滯日軍前進 燕 山 長城 北平 大同 日軍基地 長城 恆山 天津 渤 海 太 五台山 管 涔 山 山西省 石家莊 平 漢 鐵 路 忻口 黃河 行 太原 津 浦 鐵 路 大運河 黃河 日軍又以有力之一部,多路進攻山西, 以消除平漢路「作戰線」所受威脅 呂 梁 山 青島 濟南 華北平原 山 東 海 中條山 徐州 開封 鄭州 河南省 洛陽 淮河

,血戰於忻口、太原之線,是謂「太原(忻口)會戰」, 國軍戰敗退守中條山,以游擊方式,繼續與日軍戰鬥 9月22日~11月10日,國軍第2戰區與進攻山區之日軍 ,血戰於忻口、太原之線,是謂「太原(忻口)會戰」, 國軍戰敗退守中條山,以游擊方式,繼續與日軍戰鬥 「忻口會戰」(包括其前哨戰的「平型關之戰」),也是八年 抗戰中,共軍納入國軍作戰序列,唯一參加過的一次會戰 本戰,國軍傷亡13萬餘人,日軍傷亡2萬7千餘人 瀋陽 北平 朝 鮮 大同 天津 大連 渤海 漢城 黃河 忻口 日本 石門 太原 國府則乘「淞滬會戰」之際,中 樞西遷重慶,長江中下游軍需物資,亦陸續搶運至大後方基地 太 青島 濟南 黃海 行 山 花園口 連雲 中條山 西安 鄭州 徐州 隴海鐵路 終 南 山 淮河 上海 南京 大別山 大 巴 山 杭州灣 武漢 宜昌 杭州 四川 長江 重慶 武 陵 山 大 長沙 南昌 8月13日,國軍攻擊駐上海 日軍,爆發「淞滬會戰」 琉球群島 武夷山 東海 婁 衡陽 山 粵漢鐵路 台灣

「淞滬會戰」,是八年抗戰中的第一場會戰,也是唯一 由我們主動發起的一場會戰,更是抗戰初期時間最長、 投入兵力最多、作戰規模最大、犧牲最慘烈的一場會戰 11月5日,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的金山衛附近登陸,國軍 側背受威脅,至11月12日「被迫」全線撤退,會戰結束 本會戰,國軍共計投入70餘萬兵力,與日軍激戰3個月, 傷亡30萬3千5百餘人 ;日軍傷亡人數,為4萬6百餘人 揚州 黃海 鎮江 南京 長江 常州 崇明島 約70萬人 固城湖 陽澄湖 無錫 蘇州 蕪湖 國軍3戰區 大場鎮 太湖 吳淞江 上海 吳縣 澄湖 日軍上海派遣軍 南湖 淀山湖 黃 浦 江 約30萬人 金山衛 示 國軍國防工事 嘉興 日軍第10軍 塘 杭州灣 東海 江 杭州 錢 舟山群島

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旋即展開「大屠殺」,一週之內殺害了我無辜百姓30餘萬人 揚州 黃海 鎮江 南京 長江 常州 崇明島 固城湖 陽澄湖 無錫 蘇州 蕪湖 大場鎮 太湖 吳淞江 上海 吳縣 澄湖 南湖 淀山湖 黃 浦 江 金山衛 嘉興 塘 杭州灣 東海 江 杭州 錢 舟山群島

因此,就深遠的戰略角度看,我們甚至可以說,日軍雖然 贏得了這場會戰的勝利,但也正逐步走向戰爭失敗之途 主支易位;日軍在華的「主作戰」 不過「淞滬會戰」之後,日軍在 中國的兵力布局態勢已然改變 換句話說,日軍原本「從北向南」的最有 利作戰線,經過「淞滬會戰」後,顯然已 由最不利的「從東向西」作戰線所取代 華東方面,變成 2個軍的 9個師團、另2個旅團 華北方面,減為 2個軍的7個師團 因此,就深遠的戰略角度看,我們甚至可以說,日軍雖然 贏得了這場會戰的勝利,但也正逐步走向戰爭失敗之途 主支易位;日軍在華的「主作戰」 ,明顯轉移到了華東的淞滬地區 狀況發展至此,國軍雖然傷亡慘重,但「改變日 軍作戰線」的「持久戰略」目的,已初步達成 瀋陽 北平 朝 鮮 大同 天津 大連 渤海 漢城 Χ Χ Χ Χ 黃河 日本 石門 華北 師團 7 太原 太 青島 濟南 黃海 行 山 花園口 連雲 中條山 西安 鄭州 徐州 隴海鐵路 Χ Χ Χ Χ 師團 9 另加旅團 2 終 南 山 華東 淮河 上海 南京 大別山 大 巴 山 杭州灣 武漢 宜昌 杭州 四川 重慶 武 陵 山 大 長沙 南昌 琉球群島 武夷山 東海 婁 衡陽 山 台灣

本次會戰,國軍雖然戰敗,但為接下來的「武漢會戰」 爭取了 6 個月的準備時間,並成功吸引華北日軍主力捨 國軍另以62個師、約45萬兵力, 集中於津浦鐵路與隴海鐵路交會 處的徐州,以維護武漢翼側安全 ,並誘使華北日軍由津浦路南下 本次會戰,國軍雖然戰敗,但為接下來的「武漢會戰」 爭取了 6 個月的準備時間,並成功吸引華北日軍主力捨 「平漢路」、而沿「津浦路」南下,對國軍「改變日軍 作戰線」的「持久戰」戰略目標達成,具有重大作用 民國27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之間,國軍擊滅突入 之華北日軍約1萬6千餘人;創造了著名的「台兒 莊大捷」,這也是日軍自侵華以來的首次慘敗 17日,國軍放棄徐州,主力自日軍 包圍空隙脫離而去,向豫東、皖北 轉進,日軍則沿隴海鐵路向西追擊 國軍放棄南京後,主力沿長江逐次退向武漢,並在武漢建立持久抵抗陣線 本戰,國軍傷亡6萬餘人,日軍 傷亡3萬餘人,是謂「徐州會戰」 5月上旬,日軍再興攻擊,投入13個師團, 約24萬兵力,由南北兩個方面夾擊徐州 瀋陽 北平 朝 鮮 大同 天津 大連 渤海 津 浦 鐵 路 漢城 黃河 日本 石門 太原 太 青島 濟南 黃海 行 山 花園口 連雲 中條山 隴海鐵路 西安 鄭州 徐州 平 漢 鐵 路 終 南 山 淮河 上海 南京 大別山 大 巴 山 杭州灣 武漢 宜昌 杭州 四川 重慶 武 陵 山 大 長沙 南昌 琉球群島 武夷山 東海 婁 衡陽 山 台灣

日軍原計畫奪取鄭州後,沿平漢路南下,協 力華東日軍,攻略武漢,包圍殲滅地區國軍 瀋陽 北平 朝 鮮 大同 天津 大連 渤海 漢城 黃河 日本 朝 鮮 大同 天津 大連 渤海 漢城 黃河 日本 石門 太原 太 青島 濟南 黃海 行 山 花園口 連雲 中條山 西安 鄭州 徐州 隴海鐵路 終 南 山 淮河 上海 南京 大別山 大 巴 山 杭州灣 武漢 宜昌 杭州 四川 重慶 武 陵 山 大 長沙 南昌 琉球群島 武夷山 東海 婁 衡陽 山 台灣

6月9日,國軍為阻擋日軍前進,第一戰區在鄭州 花園口決黃河堤防,造成黃、淮之間廣大氾濫區 日軍機動部隊無法通行,被迫改 由大別山方向,沿長江進攻武漢 至此,國軍改變日軍「作戰線」的抗戰戰略計畫,可以 說完全實現;而「持久抗戰」的戰略布局,也大致底定 瀋陽 北平 朝 鮮 大同 天津 大連 渤海 漢城 黃河 日本 石門 太原 太 青島 濟南 黃海 行 花園口 山 連雲 中條山 西安 鄭州 徐州 隴海鐵路 終 南 山 淮河 上海 南京 大別山 大 巴 山 杭州灣 武漢 宜昌 杭州 四川 重慶 武 陵 山 大 長沙 南昌 琉球群島 武夷山 東海 婁 衡陽 山 台灣

參、我們是怎樣戰勝日本的? 民國27年7月23日,日軍以12個師團、約25萬兵力, 沿長江南北兩岸大舉進攻武漢;防守武漢的國軍,計 47個軍、約75萬人,雙方在此展開大戰,是謂「武漢 會戰」。 會戰至10月25日結束,國軍戰敗,放棄武漢;國軍 傷亡19萬餘人,日軍傷亡2萬餘人。 就在這個時候,日軍又於廣東大鵬灣登陸,10月21 日佔領廣州,中國僅有的出海口陷落,連外補給線只 剩下兩條脆弱的陸路。

另一條是:由昆明,經紅河河谷,進入法國殖民地越南 蜿蜒於峰巒之中的「滇越鐵路」(世界僅存之米軌鐵路) 一條是:由雲南昆明穿越怒江、瀾滄江縱走河谷,通 往英國殖民地緬甸,盤旋在崇山深壑的「滇緬公路」 成都 長江 唐古拉山脈 陪都重慶 金 沙 江 岡底斯山脈 雅魯藏布江 橫斷山脈 喜瑪拉雅山脈 宜賓 雷多 怒 山 阿薩姆邦 汀江 怒 江 布拉馬普特拉河 貴陽 瀾 滄 江 麗江 高 黎 貢 山 密支那 大理 東孟加拉 滇緬公路 楚雄 昆明 八莫 保山 英屬印度 騰衝 龍陵 畹町 滇 越 鐵 路 伊 洛 瓦 底 江 木姐(芒友) 元 江 臘戍 河口 南寧 薩 爾 溫 江 老街 曼德勒 法屬越南 印 度 洋 仁安羌 湄 公 河 紅 英屬緬甸 緬甸中央鐵路 河內 海防 通仰光 河 法屬老撾 南中國海

「滇緬公路」對我們的抗戰很重要, 到達緬甸的臘戍後,接緬甸「中央鐵 是我們「獨立作戰」階段的「生命線」 路」,經曼德勒至仰光,出印度洋 雲南 西藏 怒 江 「滇緬公路」對我們的抗戰很重要, 是我們「獨立作戰」階段的「生命線」 不丹 雷多 到達緬甸的臘戍後,接緬甸「中央鐵 路」,經曼德勒至仰光,出印度洋 瀾 滄 江 阿薩姆邦 雲南 布拉馬普特拉河 密支那 大理 騰衝 保山 楚雄 英屬印度 昆明 滇緬公路 八莫 畹町 臘戍 曼德勒 西雙板那 法屬越南 英屬緬甸 仁安羌 湄公河 緬甸中央鐵路 伊 洛 瓦 底 江 印度洋 薩 爾 溫 江 法屬老撾 泰國 仰光

美國基於「聯盟作戰」的考量,即於民國31年5月,開闢飛越 喜瑪拉雅山的「駝峰航線」,以維持我們抗戰的「持續戰力」 「滇緬公路」於民國31年5月,因日軍 佔領緬甸及我怒江以西地區也被截斷 美國基於「聯盟作戰」的考量,即於民國31年5月,開闢飛越 喜瑪拉雅山的「駝峰航線」,以維持我們抗戰的「持續戰力」 「滇越鐵路」於民國29年9月,因日軍佔領越南而遭截斷 成都 長江 唐古拉山脈 陪都重慶 金 沙 江 岡底斯山脈 雅魯藏布江 橫斷山脈 喜瑪拉雅山脈 宜賓 駝峰航線 雷多 怒 山 阿薩姆邦 汀江 怒 江 布拉馬普特拉河 貴陽 瀾 滄 江 麗江 高 黎 貢 山 密支那 大理 東孟加拉 滇緬公路 楚雄 昆明 八莫 保山 英屬印度 騰衝 龍陵 畹町 滇 越 鐵 路 伊 洛 瓦 底 江 木姐(芒友) 元 江 臘戍 河口 南寧 薩 爾 溫 江 老街 曼德勒 法屬越南 印 度 洋 仁安羌 湄 公 河 紅 英屬緬甸 緬甸中央鐵路 河內 海防 通仰光 河 法屬老撾 南中國海

中美「聯盟作戰」的「芒友會師」,是我們抗 戰反攻作戰的先聲;會師後,「中印公路」開通 33年5月11 日,國軍「遠征軍」 搶渡怒江,進攻滇西日軍 34年1月27日,中美駐印聯軍 與中國遠征軍會師於芒友 民國32年10月26日,國軍「駐印軍」 與美軍「聯盟作戰」,進攻緬甸 邁 立 開 江 至 33年 12月 14 日,中美聯軍已攻克密支那、八莫 中美「聯盟作戰」的「芒友會師」,是我們抗 戰反攻作戰的先聲;會師後,「中印公路」開通 怒 江 瀾 滄 江 33年12月19日,遠征軍攻克 畹町,光復滇西全部失土 恩 梅 開 江 雲 南 雷多 布拉馬普特拉河 孟關 此外,民國34年1月28日,我們又開通了另一條國際 通道─中印公路,但半年後日本即「無條件投降」 滇緬公路 片馬 密支那 親 敦 江 保山 英屬印度 騰衝 惠通橋 因帕爾 龍陵 畹町 因多 八莫 中央鐵路 伊 洛 瓦 底 江 芒友(木姐) 英屬緬甸 臘戍 薩 爾 溫 江 法屬印度支那 曼德勒

邁 立 開 江 怒 江 瀾 滄 江 恩 梅 開 江 雲 南 雷多 當中國「駐印軍」進攻緬甸時,隨攻勢進展,美軍協助修築了一條由印度雷多通雲南的公路,接滇緬公路通昆明,於34 年 1月 28日通車,是謂「中印公路」 布拉馬普特拉河 孟關 滇緬公路 中印公路 片馬 密支那 親 敦 江 保山 英屬印度 騰衝 惠通橋 因帕爾 龍陵 畹町 因多 八莫 中央鐵路 伊 洛 瓦 底 江 芒友(木姐) 英屬緬甸 臘戍 薩 爾 溫 江 法屬印度支那 曼德勒

雖然中國抗戰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但這也是日軍 落入我們「持久戰略」漩渦之中,攻勢不繼、進退失 據的開始。 中國的八年抗戰,大致區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 是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失守,一共1年又4個月, 國軍採取的是戰略守勢、逐次抵抗的「陣地防禦」, 以空間換取時間。 第二時期,是從27年11月岳陽陷落,到34年8月15 日本投降,一共6年9個月,國軍採取的是在平漢、粵 漢以西山地「持久消耗」戰略。

這兩個時期,我軍採取的都是「持久戰」,所不同 者:第一時期的「持久戰」,是用空間換取時間,要 誘迫敵人進入對我有利的「作戰線」上,以「拖住」 敵軍。 第二時期的「持久戰」,依山地之利,固守最後抵 抗陣線,不再後退,以「拖垮」敵軍。其後,再依情 勢發展,轉取攻勢,爭取最後勝利。 由於第二時期時間過長,我們又可將其區分為三個 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岳陽陷落,到民國30年底的「第二 次長沙會戰」結束,為「獨立作戰」的「守勢持久」 階段。 第二階段,是從3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中國成為「同盟國」一員,與美、英並肩作戰開始(適 逢「第三次長沙會戰」),到 34年 7月底,為「聯盟作 戰」階段。 第三階段,為34年8月1日到8月15日的「光復廣西之 戰」,為「轉守為攻」階段。 每個時期或階段的作戰總合,視為一次「戰役」。

世人總以為,日本是敗於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但此 一看法,出於「結果論」,不僅忽視了戰爭過程中, 中國對「聯盟作戰」的貢獻與犧牲,亦使戰後中國的 主權受到極大侵害;諸如外蒙的獨立,釣魚台隨琉球 轉由日本行政管轄等,中國真成了英國芮納‧米德教 授言中的「被遺忘的盟友」。 從軍事的觀點而言,日本的宣佈投降,應是其海軍 已歿於美國,陸軍將滅於中國,原子彈只是「壓死駱 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更和蘇俄的參戰,根本沒有 關係。

進而言之:民國34年春,國軍「駐印軍」在美軍協 力下,與國軍「遠征軍」會師芒友,肅清了緬北與滇 西的全部日軍,正成立「聯盟作戰」陸軍總司令部, 準備接收美援裝備,計畫全面反攻。 另一方面,國軍也在接下來的「豫西鄂北會戰」(34 年3月至5月)及「湘西會戰」(34年4至6月)中,連續重 創日軍。 凡此,均足顯示敵我在戰爭中的優劣情勢,已完全 逆轉,日軍在中國戰場已成強弩之末,並有全面撤退 的徵兆出現。

簡單地說:民國34年以後,日軍在華戰力呈現衰竭 現象,只能在佔領中國土地所留下來的殘局中,苦守 點線,據隅頑抗。 用軍事評論勝負的角度看,日軍實已戰敗,其投降 只是時間問題。 反過來看,國軍則戰力不斷增強,在廣大正面上, 開始掌握主動,並準備反攻,有一舉殲滅日本陸軍的 極大可能。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是第一個起來抵抗日本侵略,而 且作戰時間最長,戰場幅員最廣,犧牲最重,對盟邦貢 獻也最大的國家;我們在中國戰場上牽制住了 1 百多萬 日軍,使其不能轉用於其他方面,否則美國在「太平洋 戰爭」中,恐怕傷亡會更慘,結果也難料。 此外,在八年抗戰中,我們有四年半的時間是「獨立 作戰」,在這段時間裏,國際對我們漠不關心,美國羅 斯福總統甚至還要我們與日本和談;英國為了討好日本 ,希望日本不要攻打其殖民地緬甸,邱吉爾更一度關閉 我「滇緬公路」;駐越南的法國總督,更與日本簽下協 定,允許日軍由海防登陸,斷我「滇越鐵路」。

直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進兵英國殖民地香港、馬 來西亞,兩國因自身利益與我國共同受害時,才與我們 結為「同盟國」,同時還推舉蔣委員長為「中國戰區」 (包括越南、泰國)的「盟軍統帥」。 在日本軍國主義者眼中,三個月就可以亡掉的弱國, 居然能撐八年,而且愈戰愈勇,最後還能贏得戰爭勝利 ;這究竟是什麼道理? 蔣委員長在民國27年11月25日,第一次「南嶽軍事會 議」中,檢討「第一期戰役」(包括淞滬、忻口、徐州、 武漢四次會戰)的得失時,已經說出了這個道理:

就是「誘使日軍改變作戰線」的「戰略成功」,使 得我們能以「空間換時間」,爭取到了15個月的時間 ,完成長期抗戰的部署與準備而言。 蔣委員長說的「打贏日本方法」,即是使用「持久 戰略」,讓日軍陷入中國廣大空間的泥淖中,將其先 拖住,再拖垮。 因為日軍由上海攻向武漢,已深入中國國境1千餘公 里,「補給線」長而脆弱;原日軍常備部隊祇有 17個 師團,本來預定以 15個師團用於中國,但在「淞滬會 戰」後,已在中國投入了 26個師團,再也沒有多餘兵 力可增援中國地區的作戰了。

而國軍棄守武漢、廣州後,日軍之「作戰正面」從 內蒙古陰山東段,一路向南延伸到雲貴、嶺南,戰場 擴大,「補給線」拉長,加上無所不在的游擊隊襲擊 ,為了保護「補給線」,及「掃蕩」我游擊隊,以維 護其後方設施之安全,只有抽調其第一線兵力應急。 因此,隨戰場的向內陸轉移,因第一線兵力不足, 日軍的攻勢也愈見緩慢與衰退;而原先以「速戰速決 」為主軸的「積極攻勢作戰」,也被迫轉變成以「扶 植漢奸」、「以戰養戰」、「肅清後方」(即「治安作 戰」)為基調的「消極攻勢作戰」,使得戰爭進入對日 軍不利的「長期化」局面。

自「盧溝橋事變」發生,到第二年的7月7日,是日軍 攻勢最盛的時期,一年之中總共進展了1千8百公里;但 到28年的7月7日,卻只進展了 3百10 公里,日軍攻勢明 顯呈現下降趨勢。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武漢會戰」以前,日軍掌握百 分之94的攻勢,國軍攻勢只佔百分之6。 「武漢會戰」後,我們開始動員,軍力增強,日軍備 多力分,於是形勢轉變;至 29年 2月「棗宜會戰」發生 前,日軍攻勢成分退到百分之56,國軍攻勢則增加到百 分之44

30年3月「上高會戰」前,國軍攻勢成分更上升到百 分之47,與日軍幾乎拉平。 而「武漢會戰」以前,日軍平均每日推進約4公里; 到28年底「桂南會戰」開始時,日軍每天只前進2百公 尺;到 29 年底「桂南會戰」結束時,日軍不但沒有進 展,反而由南寧向後退了2百公里。 此外,日軍對我游擊隊的襲擾與破壞,也疲於奔命, 防不勝防,使「武漢會戰」後日軍幾無前方與後方之分 ,其戰力也每下愈況;這就是我們抗戰「持久戰略」的 成功。

在「武漢會戰」後的「第二期作戰」中,一共又發 生了18次「會戰」,但雙方互有進退,已不再現開戰 初期的日軍「長驅直入」景況。 基本上,這些「會戰」都發生在國軍三峽南北山地 「持久抵抗」陣線之東,國軍不但始終不讓日軍越此 線雷池一步,而且還在民國28年有發動「冬季攻勢」 能力,並創造了「崑崙關大捷」。 到了 30年 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國軍成為美、 英之盟邦後,開始獲得外援,戰力更增,遂有 32年 10 月「反攻緬北之戰」、33年5月「反攻滇西之戰」及34 年4月的「反攻桂柳之戰」的勝利。

抗戰第一期的四次會戰: 「太原會戰」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重 慶 「淞滬會戰」

「武漢會戰」後的十八次會戰: 「武漢會戰」後,國軍在長江三峽南 北山地之線,建立「持久抵抗陣線」 豫南會戰 豫中會戰 國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 後,退守怒江以東之線 豫中會戰 晉南(中條山)會戰 南昌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浙贛會戰 隨棗會戰 湘西會戰 棗宜會戰 重 慶 上高會戰 鄂西(石牌)會戰 常德會戰 長衡會戰 第一、二、三次 長沙會戰 桂南會戰 桂柳會戰

在美軍協力下,光復滇西,並將日軍逐出緬甸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攻勢始終 無法超越這條國軍「持久抵抗線」 民國33年~34年,國軍「駐印軍」與「遠征軍」 在美軍協力下,光復滇西,並將日軍逐出緬甸 重 慶

這兩個作戰時期的關係是:「第一期作戰」為「第 二期作戰」的基礎;有了「第一期作戰」的成功,我 們才有進入「第二期作戰」的機會。 反之,若沒有第一期作戰「以空間換時間」、「持 久消耗」及「誘使日軍自東向西進攻」的成功,我們 就不會有第二期作戰以四川為基地,站穩腳步,繼續 「持久抵抗」,以等待有利「國際情勢」到來,贏得 最後勝利的機會。

由此可知,八年抗戰「我們是怎麼戰勝日本的?」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誘使日軍改變作戰線」的「戰 略成功」,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而此「戰略成功」,開始於「淞滬會戰」,底定於 「武漢會戰」;由於蔣委員長拒絕和談,堅持抗戰到 底,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全民抗戰到底的意志,這個戰 略才能貫徹下去。 因此,站在遠程的戰略角度看,抗戰一開始,日軍 雖然連續贏得了淞滬、忻口、徐州與武漢四場大會戰 的「戰場勝利」,但卻已在不知不覺中,掉進了「輸 掉整場戰爭」的漩渦裡。

等到日本發現狀況不妙時,為時晚矣,已無法在中 國的廣大空間中抽身。 這件事,甚至連代表日本在降書上簽字的「頭號戰 犯」重光葵,都感歎日軍一開始沒有好的戰略,根本 就不應該讓國軍拖到淞滬去打會戰。 當然,我們這個「持久戰略」的成功,除了建立在 國軍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的「不怕死」精神,與 全國同胞「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一 致抗日的「同仇敵愾」意志基礎上外,還有一項「最 關鍵」的因素。

那就是蔣委員長「全程戰略指導」的正確,以及他 堅持「抗戰到底」決心的貫徹。 其實,「作戰線」的選定,及其對整個戰略態勢的 影響,是兵學入門第一課;蔣委員長懂,死抱軍國主 義迷夢的日本軍閥當然也懂。 但日軍遠來,急於「速戰速決」,又因其戰力極為 優勢,具有「怎麼打都贏」的「勝兵」條件;因此一 開始對「作戰線」的問題,似乎並不特別在意。

而其關注之焦點,始終放在如何擊滅國軍「有生戰 力」之上。日軍大本營認為,只要能擊滅國軍「有生 戰力」,就能迫使中國屈服,戰爭就能立即結束,所 謂的「中國事變」也就迎刃而解。 蔣委員長洞悉日軍的用心,故動輒以數十萬「有生 戰力」當「餌」,「引誘」日軍至我「所望」地域作 戰。 但國軍只求「會戰」,而不求「決戰」,見戰略目 的達成就收,狀況不利就退,終使日軍追隨我之意志 ,逐步落入中國大空間的泥淖,而不克自拔。

就憑這一點,說他是有遠見的戰略家,就不為過。雖 然在指導抗戰的過程中,他也會犯錯,但瑕不掩瑜,無 損最後結局;我們不應戴著有色眼鏡,故意醜化、嘲諷 ,或刻意吹捧,這都是對歷史真相的扭曲。 惟為了迫敵、誘敵,國軍在「第一期作戰」的四次大 會戰中,傷亡了近百萬軍隊,更犧牲了數百萬同胞,付 出的代價不可謂不重。 而在執行「持久戰略」的過程中,蔣委員長背負國軍 一場接一場會戰戰敗及其所帶來鉅大戰損的壓力,對內 還要應付和談聲浪、政敵攻訐,中共扯腿,對外則看美 國臉色,受英國算計,又兩次險遭日機投彈炸中,其所 處環境,可謂嚴峻惡劣至極。

但是,為了貫徹這個國家賴以決勝、民族賴以圖存 的戰略,始終不計毀譽,咬緊牙關,堅忍到底,絕不 為任何橫逆所動搖。 所以我們才得有「改變日軍作戰線」的成功,及贏 得戰爭最後勝利的機會。 反過來看,如果沒有蔣委員長堅持「抗戰到底」, 一如汪精衛漢奸政權,去跟日本「和談」,那就等於 向日本投降。

中國就會淪為日本的附庸國家,隨著日本去對美國、 英國作戰。最後日本「無條件投降」,我們也會跟日本 一樣,成了任由同盟國家佔領,連制定憲法資格都沒有 的「戰敗國」。 好在因為我們的堅持,雖然艱苦熬了八年,但是最後 能以「戰勝國」的身份,光復失土,廢除百年不平等條 約,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讓中國人能夠光榮、驕 傲的站起來。 這就是抗戰歷史的真相,所有的中國人,世世代代都 應該牢牢記住這個真相。

肆、八年抗戰到底是誰領導的? 論述到這裡,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八年抗 戰」是蔣委員長領導的;但是,我為什麼還要談這個問 題呢? 原因就是一開頭我所說的:我們「八年抗戰」的這段 歷史,從民國38年中共政權建立以來,就受到嚴重的「 扭曲、掩蓋與篡改」,使抗戰歷史的真相,一直矇著一 層厚厚的「謊言」陰影。 日本人不承認他們犯的罪行,還企圖篡改侵華歷史,我們要嚴予譴責。

但是,一個抗戰時期根本不存在的「政權」,竟然可 以「臉不紅、氣不喘」的說「抗戰是他們打的」;這種 「歷史為政治服務」的荒謬,不但我們不能接受,相信 大陸的史家及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會接受。 民國26年抗戰伊始時,中共曾向國民政府遞交的〈共 赴國難宣言〉,明白宣誓要:「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 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 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的職責。」 因此,中共參加抗戰的大前提,就是接受國民政府軍 事委員會的領導;更具體的說,就是接受軍事委員會蔣 委員長的領導。

但此事中共卻「絕口不提」,也在大陸所有抗戰紀 念館中被「刻意忽略」;因為這是蔣委員長領導抗戰 的最直接證據,最能戳破「中共領導抗戰」的謊言。 再者,八年抗戰是一場以「會戰」為主體的「全民 總體戰」,一切相關的作戰行動,不論是有形或無形 ,敵前抑敵後,都環繞著一場場的「會戰」而進行; 如果將抗戰時期的22場「會戰」串連起來,就是我們 八年抗戰的全過程。 這22場「會戰」,每一場都是在蔣委員長領導下, 由國軍浴血苦戰,最後由蔣委員長領導的國民政府, 代表全中國軍民同胞,和同盟國一起接受日本「無條 件投降」,這是不爭的事實。

民國 26年 8月,共軍依照〈共赴國難宣言〉,先將陜 北共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江南紅軍改編 成「國民革命軍新四軍」。 9 月,「八路軍」又奉國府命令,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以 2 萬人不到的兵力,納入國軍作戰序列,趕上了「忻口會戰」,在平型關打了一場「伏擊戰鬥」。 除此之外,在整個抗戰過程中,中共再未參加過任何會戰;而包括「忻口會戰」前哨戰的「平型關之戰」在內,共軍實際上只對日軍打了兩場仗。

一場是,一度被渲染成「殲敵萬餘」的「平型關大 捷」;這場「大捷」,實際上是由林彪的115師(欠), 配合國軍作戰,在國軍陣線附近,殲滅日軍後勤車隊 2百餘人,自己傷亡4百餘人的「伏擊戰鬥」而已。 另一場是,彭德懷在敵後破壞「正太鐵路」,遭到 日軍圍剿的「百團大戰」;諷刺的是,「文革」時彭 德懷被整肅的罪名,居然就是他打了「百團大戰」, 破壞了中共藉抗戰而「發展」的政策。 這兩場仗,跟國軍所打的22場大會戰比起來,相差 安可道里計?如果中共將這兩場作戰,無限上綱的包 裝宣傳,最後演繹成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了抗戰 ,我們不能接受,相信歷史也不會接受。

在海、空軍方面:抗戰時,我們的海軍表現很悲壯, 在長江「江防作戰」中,幾乎犧牲殆盡;但中共沒有海 軍,這些為抗戰犧牲的海軍,全都是國軍。 我們的空軍很了不起,22次大會戰,無役不從,以 劣敵強,屢創勝績。並與美國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 」,編成「中美混合團」,攜手作戰;「駝峰航線」 開通後,又與美軍聯合,執行「飛越駝峰」的空運任 務。 但中共沒有空軍,這些英勇的空軍表現,及我們空 軍在一個指揮系統下,與美軍並肩作戰的歷史,中共總不好意思「剽竊」成共軍創造的吧?要之,就是故意忽略;這是我們在大陸許多抗戰展館中,看不到空軍的原因。

最近幾年中共對抗戰歷史的論述,已有朝向正面的 轉變,開始正視國軍的角色,這是進步的現象。 最普遍的說法是,抗日戰爭區分了「正面戰場」與 「敵後戰場」兩大部分;前者屬「正規戰」領域,由 國軍擔任;後者是「游擊戰」範圍,歸共軍主導。 但是,抗戰全期的22場大會戰、包括了「遠征軍入 緬之戰」、「光復滇西之戰」、「駐印軍反攻緬甸之 戰」、「中美芒友會師之戰」;試問,那一場不是「 正規戰」?那一場又是「游擊戰」?

任誰都知道,「打硬仗」的「正面作戰」,會死很 多人;「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走」的「游擊作戰」, 最能不死人,還能造成敵人困擾。 如果當時國軍夠聰明,也跟共軍一樣的「依山傍水 、不打硬仗」,都跑到敵後去打游擊;那麼,誰去正 面上擋住日軍進攻呢?誰又站在第一線捍衛國土呢? 難到要等到日本軍閥佔領了全中國,大家都做了亡國 奴後,才一塊在敵人佔領區內打游擊嗎? 「七七事變」爆發的第二天,毛澤東與朱德共同發 電29軍軍長宋哲元,不是激昻地宣示過:「不讓日寇 侵占祖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嗎?中 共做到了嗎?

而即便是「游擊戰」,也不是只有共軍一家在打。 國軍撤守武漢後,就留有 3個軍的正規部隊(蘇北第 89軍、山東第51軍、河北第40軍),配備在游擊區域, 擔任敵軍後方之游擊。 而國府軍委會在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中,也頒 布訓令:以三分之一佈置在前方,對敵抗戰;以三分 之一置於敵後,游擊作戰;抽調三分之一到後方,實 施整訓。

29 年 6月,是我們敵後游擊武力全盛時期,計有104 萬多人,還不包括各地保安團隊的 56萬 7千餘人在內。 國軍控制了淪陷區的大部分鄉村與山區。 此後,因日軍放緩對第一線的攻勢,在華北採取「治 安作戰」,加上中共對國軍游擊兵力的收編與消滅,至 33年4月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打通平漢、粵漢鐵路)時 國軍敵後兵力只剩下 27萬 3千餘人,已無法有效牽制日 軍行動;而此時共軍的兵力,則發展至百萬。 從敵後國共兵力的消長來看,誰在「真抗戰」?誰在 「假抗戰、真發展」?一比較就清楚。

中共總書記兼軍委主席習近平,最近曾對共軍領導 幹部講話,談到抗戰時中共的角色;他說:「抗日戰 爭我們黨還是唱配角,國民黨還是主角,這一點應該 承認。」 又說:「國民黨在二戰期間,代表了正義。」 習總書記的這番話,等於間接指出了「是誰領導中 國抗戰?」的事實,也對八年抗戰作了比較客觀的評 價。 我們對習總書記尊重歷史的恢宏氣度,深感佩服, 但願這是八年抗戰真相,在兩岸重現的開始。

結論 回顧八年對日抗戰,戰場東西寬 3 千公里、南北長 5 千公里,還包括了滇西、緬甸,是中國有史以來,區域 最大、時間最長、犧牲最慘、但成果最豐碩,對世界貢 獻也最大的一場戰爭。 蔣委員長領導我們戰勝了日本,象徵我們中華民族復 興的起點,不但使我們國家擺脫了「次殖民地」的恥辱 ,而且還取消了百年不平等條約,收復了所有失土,提 升國際地位為世界五強之一,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 、安全理事的常任理事國。 中國人在這一刻,光榮驕傲地站起來了!

另一方面,因為抗戰的勝利,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 民族主義理想得以完全實現;因為我們打倒了日本帝 國主義,也引導、鼓勵了世界被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 廣大弱小民族,紛紛透過自決而獨立。 因此,甚至可以說,我們抗戰的勝利,不但解救了 全中華民族,也解放了全世界受列強壓迫欺侮的弱勢 族群;這也是我們對世界人權、乃至人性尊嚴的巨大 貢獻,這更是我們抗戰的偉大成果。

至於抗戰勝利的因素,除了「持久戰略」的成功外, 還有以下幾點重要原因: 一、蔣委員長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 二、中華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民族意志,轉化成了抗日 精神戰力; 三、不屈不撓、堅毅不拔的農業民族韌性; 四、中美「聯盟作戰」所形成的有利戰略形態。 但抗戰的艱苦,不是我們現在過著幸福日子的年青 世代所能想像;今天的經濟發展,大家生活富足,可 以說都是抗戰勝利所帶來。

演講完畢,敬請指教! 我也要告訴大家,在八年抗戰中,我們有幾千萬軍 民壯烈犧牲,他們為的就是不讓我中華民族受到日本 欺侮。 希望全世界的中國人,要理解抗戰歷史的真相,要 建立正確的抗戰認知,不能忘記這段屬於全中華民族 奮起圖存的滄桑史頁,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演講完畢,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