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其它國家 英格蘭.荷蘭.德國.西班牙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庭園概述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之庭園設計,為意大利庭園之黃金時代,其建築特色包含藝術品、雕刻及水景植栽。十七世紀後期受巴洛克及洛可可之風潮之影響,許多庭園引入濃厚裝飾及人工雕刻之風格,並花費大量之人力與金錢以堆砌出皇家之豪氣,其中以法國凡爾賽宮花園最具代表性,亦成為西方景觀設計潮流改變之分水嶺。 承襲了義大利的風格,但均有自己的特色。 法國在15世紀末由查理八世侵入意大利後,成功地把文藝復興文化包括造園藝術引入法國,在巴黎南郊建楓丹白露宮園、巴黎市內盧森堡宮園。路易十四世在巴黎西南經營凡爾賽宮,成為聞名世界的最大宮園。 英國在西元五世紀以前,作為羅馬帝國屬地,萌芽的園林脫離不了羅馬方式。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園林仍然模倣義大利風格,但其雕像噴泉的華麗、嚴謹的佈局,不久就被本土古拙純樸風格所沖淡。十六世紀的漢普敦宮,是意大利式的中古情調,十七世紀又增添了文藝復興佈置,十八世紀再改成荷蘭風格的綠化。
環境背景
環境背景 法國四周的歐洲國家在許多特徵上有著不少差異。對於每個國家來說,鄰國所造成的影響或許是最具決定性的。 法國西部,受到庇里牛斯山脈的阻隔,形成了地處於地中海型氣候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因與遠東地區的接觸而受到影響。 法國東部由眾多不穩定,政治上半獨立的聯邦組成的德意志帝國,這是一個在國家結構和地理特徵上均非真正統一的森林國家。 荷蘭崛起於低地,瀕臨北海,影響其鄰國英格蘭。並透過英格蘭對其北美殖民地的國內建築產生影響。 英格蘭自己建立了許多頗具競爭力的精美幾何形景觀園林,這與英國本身起伏的耕地模式是相呼應的。 斯堪地納維亞,以適應那裡的氣候,及短暫的夏季和混合的地形。在克服了寒冷的問題之後,使新的文明能向前推進到北緯60度的地帶(聖彼得堡)。
社會歷史
社會歷史 西班牙的查理一世,於1506年繼承了荷蘭,1520年繼承了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統治者。 此時代,大國是絕對君主專制;小國則為王公貴族所統轄,而教皇則竭盡努力,想法維持權力的均衡。 西班牙君主在混亂騷動的德意志遭遇挫折,在對抗英國時又遭遇失敗,又被迫於1609年承認荷蘭是共和國,因而失去荷蘭。 君主制第一次遇到的嚴峻挑戰來自於英國,它自由開放的傳統源於大憲章(1215年),於1530年和教皇決裂。 英國的貴族和富有的市民希望在其鄉村莊園上,不受干擾,自由自在的支配他們的生活。這股暗流歸因於16世紀基督教改革運動,科學上的諸多發現,以及印刷術的發明所推展的啟蒙運動,其顯示了人們想獨立展開外交活動,以解決諸國家民族的命運。
哲學思想
哲學思想 正當天主教徒和清教徒進行著理論交戰,讓世俗的君主得以擺脫天主教會的權利控制之時,一些在理論思想上超越民族界線的人,產生了對世界新的思考。 哥白尼(1473年出生於波蘭),開普勒(1571年出生於德意志),伽利略(1564年出生於義大利)和牛頓(1642年出生於英國),他們一起形成一群科學家群體,揭示並建立了一些宇宙法則,這些法則直到本世紀一直維持著絕對地位。 笛卡兒(1596年出生於法國),斯賓諾沙(1634出生於西班牙)和萊布尼茲(1646年出生於德國)都是現代哲學的奠基人。 哲學自由主義主要成長於英國和荷蘭,那裡可說是哲學革命者的避難所。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是早期科學經驗主義的基礎,這使得每個人更加肯定地從他自身存在及其經驗,而非他人的存在和經驗,來得出合理推斷。這種態度是以宗教寬容作為其先決條件,並且是和國王的神聖權力相牴觸的。它相信民主,相信人人生來平等,所以它傾向於支持中產階級和財產權。這些原則在約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年)的著作中得到了具體的深化和表現,它對於英國人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後繼而構成了美國憲法的基礎。
環境表現
環境表現 源於義大利的各種思想滲透到了歐洲所有的地區,直到17世紀末之前,尚未被法國思想所取代。因為它們展現了新的人類尊嚴,所以仍為人們所熱切地探求。 設計師在哲學思想的衝擊上產生出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它們並不關心天堂的活動及其對於人類靈魂的影響。對它們來說,這些事情微不足道。 這一時期的藝術是一種本土和義大利二者的折衷妥協,與其說它們有力量,不如說它們更具創造性。最具智慧、最豐富多彩的景觀園林設計是在島國英格蘭,在這裡的邊遠鄉村,政治氣息有利於居住建築和花園的建設。雖然大型的宅第受到流行樣式的影響,但是對無數小型莊園進行設計時,差不多都是根據習慣的感受和直覺,使之與當地景觀互相諧調。
建築
建築 1500年以來最具異國風格的建築是葡萄牙的曼紐蘭(Manueline)以及隨後的西班牙和德國本土風格的建築。 在英國,當伊尼果瓊斯(Inigo Jones 1573~1651年)建築白廳宴會廳時,都鐸王朝的建築魅力便為義大利的建築純粹淨化主義給取代了。 在新荷蘭共和國出現了第一個寬廣的都市景觀園林,它屬於住宅庭園式而非紀念性景觀園林:幾何形運河和佈局緊湊,比例勻稱的磚砌宅第並列而存,其設計上從不重複,但仍不失為一連貫的整體。花園由宅第的牆壁延伸而構成,園內繁花似錦,常常還有一個瞭望觀景台。荷蘭城市中低矮的宅第輪廓由高高的教堂鐘樓所突出強調,土地如此窄小,平坦而無障礙,以致於每個建築群體互相可見。分布其間,有塊塊幾何形的田地,筆直的運河堤壩穿插其中。 在這樣的影響之下,與法國的相反,英國建築介於住宅性和紀念性之間,克里斯多夫雷恩(Christopher Wren 1623~1723年)在漢普頓庭園宮殿,當時每一棟建築都是根據其目的及所處的位置而設計建造的。
景觀
景觀 在義大利和法國之外的國家當中,景觀園林設計師們首先關注的是將花園從中世紀內向式庭園發展成為外向式的建築的延伸。 在中世紀城堡中,人們在巡視城垛或爬上花園土丘時,可以觀賞外向景觀。在新花園中,人們有時則以抬高的台地形式重複這一想法,而當花園的範圍擴大,界牆降低並消失時,這種情況便不復存在了。而出現了統一連貫的整體式園林,到17世紀末,法國確立了其在景觀園林空間設計上的影響地位。 英國人在法國巨大的直線形景觀建築佈局上,增加了林蔭大道,其有時與鄰里住區相互交織,所達範圍之大,可橫跨整個景觀園林,從而無論對於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會引起一種強烈的情感震撼。在英國的土地上,地勢起伏平緩,芳草茂密,林木繁盛,在下一個世紀,英國將在景觀園林設計上排除任何其它國家的幾何學設計風格。
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藝術之誕生-- 巴洛克﹝baroque﹞通常係指西元一六○○年到一七五○年之間的歐洲藝術;也代表從十六世紀矯飾主義時期以後到十八世紀洛可可時期之前的這一段時間的歐洲文化。「巴洛克」本意係指有瑕疵之珍珠及不規則或怪異之事物。但在藝術上,係指一種缺乏調合均衡規則而其各個特性之風格而言。 十五世紀末期以後,歐洲各國不斷擴展科學新知。地理上的新發現,造成了通商與殖民的興盛,物質趨於富有,思想則日益自由。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是歐洲的君主專制時代,各國之間常因擴張領土而發生戰爭。因為宗教改革所引起的新、舊教權力之爭,導致後來的宗教戰爭。這些局勢,對當時的藝術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巴洛克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於羅馬,也就是舊教的中心,隨後即傳遍了歐洲及美洲部分地區。 巴洛克藝術時期的藝術家喜歡在畫面中用對角線、弧線、斜線來製造誇張的動勢。並使用強烈的明暗對比,來達到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的效果。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 這時候的建築也給人興奮而戲劇性的感覺。建築物正面、裡面充滿裝飾、大量採用弧線造型。圓屋頂、大扶梯也是它的特色。建築物四周再配上十分講究的庭園、廣場、噴泉和雕像。
巴洛克藝術特質-- 巴洛克藝術的風格是承襲自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著重在強烈感情的表現,而不像鼎盛期文藝復興以前那樣的嚴肅、含蓄。此時強調流動感、戲劇性、誇張性等特點,常採用富於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線、斜線等。其風格趨向,反映了當時歐洲的動盪局勢、不安而豐裕的現實景象。
巴洛克藝術表現—建築 義大利是首創巴洛克風格的國家。從文藝復興起,歷任教皇都努力要把羅馬建成一個偉大的天主教城市,而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建造宏偉的建築物來表現天主教的偉大,同時證明天主教性養的真理。到了十七世紀,建築這個永恆的城市的重任變落在當時最傑出的建築師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的身上。貝尼尼的建築風格雄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聖彼得大教堂前半圓迴廊。 英國在巴洛克時代最大的貢獻在於建築。其主要風格傾向於古典主義,這種特性尤其反應在建築師﹝Christopher Wren﹞所設計的倫敦聖保羅天主教堂﹝St. Paul Cathedral﹞。 宛恩對建築發生興趣是在三十歲的時候開始的。1666 年的倫敦大火,把聖保羅天主教堂和其他教堂燒毀。經過這場大劫之後,英國皇家指派他來重建倫敦,數年之後,他更親自設計重建聖保羅天主教堂的工作。
巴洛克藝術表現—建築 年代:1675 ~ 1710 名稱:聖保羅天主教堂﹝St. Paul Cathedral﹞ 地點:倫敦,英國 說明:聖保羅天主教堂是英國最大的教堂,除了圓頂與布拉曼帖〔Bramante〕的聖彼埃托洛教堂〔St.Pietro〕相像之外,整個建築完全反映出義大利和法國當時的巴洛克風格。 一般而言,巴洛克時期建築,裝飾華麗,古典的樣式和曲式、曲線並用,橢圓形大廳、圓形屋頂頗為常見;注重建築物四周景觀,有廣場、庭園、噴泉、雕像等的搭配。
巴洛克藝術表現—庭園 十六世紀,在人文主義運動促進下所興起之復古運動,將其文化中心移至羅馬,在羅馬的別墅庭園,全都變成義大利式的,盛開了絢爛的庭園文化之花。這時出現了所謂的『巴洛克式』庭園,當造園處於這種最盛期時,建築和雕塑的最盛期已經過去。造園的最盛期比建築的最盛期大約晚半個世紀,大致出現在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 巴洛克式在造園上表現的形式,只在細部表現其特徵: --洞窟(庭園、室內)--自然風格處理岩石,脫離欣賞 的自然美,追求怪奇的心裡表現 --水魔術—利用水力表現戲劇性效果 --修剪樹木—人工修剪追尋奇特 --曲線—構成花壇、溝渠、噴泉及其他細部的造型線
英國
英國 義大利法國17世紀英國人景觀園林 在法國從森林刻劃而出的林蔭大道,到英國變成了開敞式林蔭道。但在大型莊園時髦的景觀園林佈局的邊緣,卻有一些地區完全保持了英國特色。泰晤士河便是其中之一。從漢普頓宮到格林威治宮的河道兩岸,建有樣式各異的建築和花園。這條河流被約瑟夫愛迪生(Joseph Addison)形容為是歐洲最為尊貴的河流。 漢普頓宮廷(Hampton Court)是都鐸王朝的一座宮殿,它一部分是由雷恩(Wren)於1669年重建的,被認為是英國的凡爾賽宮。聖保羅穹頂(Dome of St Paul’s)出現於泰晤士河之景觀高潮處,其園頂由路德繼凱尼萊脫(Canaletto)之後,雕砌而成,它駕駑著雷恩(Wren)所設計的群塔塔尖的輪廓天際。
英國 格林威治醫院,這是一個由不同時期不同建築師設計的綜合建築,在所有的英國景觀平面中,是最富有紀念性和最協調的。 中間的皇后寢宮(1618~1639年),由依尼果瓊斯(Inigo Jones)設計 右邊是約翰韋伯(John Webber)設計的查理國王的大廈(1661~1667年) 。 當時的平面圖強調了巴洛克式外向空間擴展的原則,這一空間從橫跨過河流和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一直到景觀構成區域。皇后寢宮在尺度上很小,成了一個中央的美術景物,在宏大的圖案中,它僅僅是一個附帶的小部分,它由一雙圓頂建築點出,延伸擴展,直到泰唔士河。
英國—都鐸王朝 英國至都鐸王朝(The Epoch of Tudor 1485-1603),中世紀結束。玫瑰戰爭(1455-1485)使昔日的貴族們沒落了。宮廷的繁榮和修道院的瓦解,推進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住宅建築。自1536年至1539年的三年間,國內約1/3的土地易主,人們狂熱地抓住這一機會購進土地。原為滿足寺院僧侶需要的園藝場,已不能完全符合新興地主的需要。有圍牆的中世紀城堡,被改成舒適的住宅,有利於造園的發展。英國造園家們看到了義、法如此美好的庭園感到驚奇,歸國後決心加以模仿。 與當時荷蘭和德國的相同,用溝渠圍成土地,僅建造整齊的菜園和藥草園,果園和葡萄園,一般都建在庭園的外面。為了增加安全感,必須將所有土地設置在溝渠的防禦線內,因此擴大了庭園,場地更加寬裕。 都鐸時期的君主們,表現出對花卉和庭園的特別愛好。亨利八世和法蘭西斯一世,都希望在宮殿的周圍建造出色的庭園。女王伊麗莎白繼承了她父王對花卉的喜愛,還鼓勵貴族們住在地方宅邸內。因此,當時建造出色的宅邸和庭園,在追求美和趣味方面都是史無前例的。 都鐸王朝最著名的庭園『漢普敦宮園』。是紅衣主教伍勒賽建造起來的林苑。1529年,大教主失勢,歸亨利八世所有。庭園更擴大,自宮殿直到河邊。1533年,國王又增建新的庭園,就是現今眾所周知的『秘園(Privy Garden)』。該圖反映了行道樹、園亭、宴會廳和小型的花結及砂石鋪設的園路等。有彩色的台座,上有圖徽中的野獸像,分布在庭園和果園的周圍,被放置在花壇周圍的柱子和台地邊緣的石頭上。池園(Pond Garden)與『秘園』連接,這是最古老的庭園部分,用磚牆圍起來的長方形區域,建在有低擁牆和邊緣石的三層台地上。亨利七世在擁牆的一角建有宴會聽。在台地的中央,有圓形噴泉,並鋪設有直交園路,整個區域圍有綠籬。 池園 秘園
英國—都鐸王朝 都鐸王朝後半葉伊麗莎白時代(1558-1603)的庭園,將自古以來英國庭園的優秀樣式和旅行義、法、荷等國後引進的新式樣相結合,幾乎全是英國人自己建造的。至17世紀初,尚未發現有外國造園家在英國受雇的證據。 這時代的英國庭園,與歐洲大陸庭園的主要差別,在於英國人對栽培花卉非常熱衷。在當地陰鬱氣候的影響下,英國造園家們盡力用明朗的花壇來替代用彩色土雕刻物及花瓶等。16-17世紀,英國上層階級宅邸處處都放置著花卉,地板上撒滿草花,芳香四溢。在庭園細部的處理上,也極富於變化。 索美賽德郡(英格蘭西南部)的『蒙塔庫特府邸庭園(Montacute House)』,在其宅邸前設有圍牆的前庭院有河渠圍著,有時用石鋪地,更多是設置有噴泉的草坪。還常有第二前庭院,是為顯示其威嚴而建造。前庭院旁有外庭院,周圍有伙房、廁所及其它家務用房。另一側,造有裝飾性庭園及花壇。宅邸近處、在可以眺望庭園的位置上,常造有長寬約30×20(英呎)的台地。都鐸時代的庭園中,這種台地位置不僅設在便於眺望整個庭園處,還有設在鄰近圍牆可遠眺牆外田園風光的地點。『漢普敦宮園』的『秘園』內,現尚保留著這種台地,它比牆高出數英呎,有花壇分佈在用花結圍邊畫成小區的方形區域內。花壇的圍邊很精緻,選用薰衣草、鼠尾草屬植物具有強烈芳香。中央有噴泉通過水管河渠向全園送水,方格編的園亭設在角落或其他適當地方。
英國—十七世紀 英國最早的植物園是根據瓊斯(Inige Jones)的設計,於1632年在牛津開始建造,建成時正值帕度亞植物園創立100週年。亨利伯爵(Henry)為創建牛津植物園,將5英畝的地贈給學校建溫室,以栽種不耐寒的植物。這是最早的溫室形式。庭園至今尚存,長期以來促進來植物的研究工作。 從17世紀初之後,英國的造園家致力於蒐集國外的植物,尤其是特拉德斯坎特(John Tradescant)家族的3代人。在他們的影響下,造園成了一門比以前更精湛的藝術。該家族出生於荷蘭,詹姆斯一世時代遷來英國。第一代索爾斯貝利勛爵(Lord Salisbury)任用特拉德斯坎特,在哈特菲爾特府邸(Hotfield House)工作。不久,庭園便因他從國外引進很多新品種果樹及其他植物而聞名。”特拉德斯坎特府邸庭園”是學者的消遣地,國王及女王也曾蒞臨過,是當時英國最喜愛的庭園,具有很多古代草畫家的特色。 查理一世時代,在造園上沒大的進展。共和制時代(1649-1660),在園藝有大的改革。清教徒們不喜歡花壇式的,兒戲般的景物,而是從如何栽培植物,如何提高庭園的實用性來考察庭園。其結果造成不太建造遊園。內戰期間(1642-1648),都鐸王朝及伊麗莎白的大部分美麗庭園被毀。 查理二世(在位1660~1685年)在出遊中,對勒諾特及其流派影響所及的法國全國和荷蘭雄偉的庭園式樣極感興趣。查理二世即位後,著力改建了”霍姆園(Home Park)",使它成為今日的姿態。在圍有9.5英畝的大花壇的半圓形行道樹路上,種植有大型的心葉椴樹,並開鑿了0.75英哩長的大河渠。
英國—十七世紀 威廉三世及瑪莉二世,根據雷恩的設計,改建了漢普敦宮殿。他們任命喬治․倫敦為宮廷造園師。在威廉三世時代(1689~1702),環抱大花壇的行道樹路被阻斷,大花壇本身的設計也有很多改變。後來宮殿歸安女王(Anne)所有,又一次修飾了庭園,改造了噴泉園,去除了威廉、瑪莉時代的歐洲黃楊旋渦型工藝,改為平坦的草坪。庭園在風景式庭園運動開始(1736年)後,由肯特(William Kent)指導加以改造。 威廉和瑪麗即位時,在庭園式樣上發生了變化。許多大庭園中,都有荷蘭式與勒諾特式樣相混合的樣式。雷文斯府邸(Levens Hall)中有古荷蘭式庭園,這是一座受荷蘭影響而設計的庭園,也是在英國能保留下來的最為完善的荷蘭式庭園。 牛津植物園 哈特菲爾特府邸花壇
英國—漢普敦宮苑 漢普頓․科特宮苑徹底地改變其風貌是在瑪麗亞二世和共同統治者威廉三世(1650~1702)的治世。當時風靡造園界的是法國式平面幾何庭園。威廉三世就是奧拉尼耶公爵威廉,亦即荷蘭的總統。不過最早在宮殿東側建造廣大幾何式庭園的國王是查理二世。他晚年以凡爾賽為典範,在原本是草坪的宮殿東側栽種林蔭道、挖掘運河。而且還派遣約翰․羅茲在路․諾託爾的門下學習,一方面也計畫聘請路․諾託爾到英國。威廉三世在1689年與瑪莉亞共同成為英王後,在漢普敦․科特掀起了一股造園熱潮。
荷蘭
荷蘭 荷蘭的油畫家們對西方人觀看其周圍世界的方式上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意識到人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荷蘭人居住在潔淨的磚房之內,他們有小幾何形的封閉式花園,花園內有豐富多樣的家具陳設,包括雕塑品和色彩豔麗的花朵。 藝術家們在意觀賞庭園外部的大環境,這種態度導致風景畫的產生,繼而產生浪漫主義。霍貝碼(Hobbema)在麥得巴拉耐斯林蔭道中(The Avenue Middelbranais),發現了它古典主義的特色,對稱的林蔭大道沿著鄉村公路的溝渠遠遠地排列延伸出去。在雅各布凡雷斯德爾(Jacob Van Ruisdaels)的哈樂姆小景(View of Haarelm)中,無邊無際的土地和天空之間,城鎮成為唯一的主體。阿爾伯特古柏(Albert Cuyp)有騎馬者和牧羊人的黃昏風景進一步走向浪漫主義。 17世紀的荷蘭畫家們,認識到地球大氣層的充分重要和內在的美麗,這種認識發現遠遠走在了科學的前面。
荷蘭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十六世紀初滲透到荷蘭。荷蘭人向以栽培花卉著稱,早在十五世紀末就有了『遊園』。這種庭園較小,式樣單純,僅由一個到幾個中庭園組成,做特殊家務之用。 荷蘭最初的造園書在1582年出版,書中對造園有詳細的指導。當時的庭園大部分用栽培蔬菜,其中也有藥草園。 1527年出生於琉瓦爾登,被稱為荷蘭的杜賽索的德威利斯。在有關建築設計的許多書籍中,匯集很多噴泉和洞窟的設計。他的圖和同時代著名法國設計師的設計圖幾乎相同,反映了城堡的生活,並展示了那時對庭園極為完整的設計。德威利斯在版畫中,模仿建築式樣,將庭園設計分類成多種式樣。這個新的荷蘭式,後來主要在英、德兩國推廣。 德威利斯設計的庭院
荷蘭 荷蘭的主要城堡多年來是歐洲的戰場。在動亂時代,擁有宅邸的貴族們大部分由於革命而沒落,宅邸或遭掠奪,或毀於火災,因此在十七世紀的荷蘭,想找出殘存城堡周圍的庭園,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看到一些庭園的遺跡。一些書中蒐集有霍拉皮達斯、伯魯恩、哈雷維恩等畫家的出色版畫,從中可以知道十七世紀前半葉的城堡 。 這些荷蘭的城堡是由一些形式多樣的山牆、小塔、彎曲的煙囪、風標等組成的建築物,被古雅庭園環抱,沒有像後來興起的那些住宅有虛飾感和豪奢的不愉快感。城堡的配置,在中庭院的周圍建造主房,一般由架在溝渠上的吊橋筆直地通向城牆,城堡門上有吊閘,在塔的上層有鴿棚,家禽飼養場就設計在近旁。還有廄舍、農舍和穀倉也都配置得很方便。果園、菜園、藥草園、庭園則由小島旁溝渠分隔,其間有小橋相連。 十七世紀的荷蘭庭園
荷蘭 在所有的城堡內,都設計了花壇,用多種式樣修剪歐洲黃楊,在其中鑲嵌以花卉。1614年巴斯所著的花卉園藝書中,有一幅庭園的插圖作為卷頭畫,該庭園被木迴廊所環抱著。圖中有一騎士靠在木欄杆上,一個婦女則在採摘鬱金香,有四個鬱金香花床。園路及行道樹,有的鋪上美麗的砂或大理石屑,有的則鋪磁磚和敲開的石塊。大型花壇用細小的水渠分割成四部分。噴泉在設計中是重要的部分,常常是青銅、大理石或其它鉛製的構造。在住宅裡,魚池是重要的附屬物,占地寬廣,還有堤堰、水車及閘門等設施,以防水的停滯。加上配以牆和河渠,保持各種水位。 園亭和涼亭有多種不同式樣,有出奇的屋頂、鍍金的風標和華麗色彩的百葉窗,這些都給庭園增加了魅力。主要的園亭,都用耐風雨的磚、石,造成堅固舒適的隱居場所。非主要的園亭,用木材或修剪過的樹木建造而成。 台地在荷蘭是很罕見的。荷蘭庭園中看不見適於構築台地的丘陵。常可看到的是,眺望台和可作為迷園中心的人工假山。荷蘭的庭園狹小,只能根據本國優良的栽培方法和豐富的花卉資源來彌補庭園高度缺乏變化之缺點。
德國
德國 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前德意志是由許多小城邦組成的,各城邦統治者在藝術和科學上相互競爭,其文化中心在海德堡(Heidelberg),海德堡大學建立於1358年,它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為了選帝封侯,海德堡城堡始建於13世紀,但是其主要建築是於1531年至1618年間建造的,當時根據索羅門(Salomon)設計的圖案而建的大花園也已完工。城堡高出奈卡河(Nechar)330英尺,而花園的台地則完全體現了中世紀花園的風格。儘管在這個世紀中,景觀園林設計干擾重重,但人們對於花草植物的熱愛和興趣仍在增長。桑德拉特的木刻出自1650年出版於紐倫堡(Nuremberg)的植物圖案。
德國 德國的學者自義大利回國帶回了義大利式的造園構思。法國在義大利的影響下,產生了法國式,可是對德國的造園界卻很少帶來變革。在文藝復興時代的德國,皇室和宮廷裡的大庭園,都被造成義大利式或法國式,他們的設計都出自荷蘭造園家之手。只有小規模的都市庭園,在式樣及植物取材上,才表現出各自特有的情趣。 這種情趣可從佛坦巴哈(Joseph Furttenbach)建造在烏爾姆家旁的庭園上看到雛形。他的庭園設計受義大利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近房屋旁採用帶有園亭的牆和在庭園的一隅有洞窟涼亭;佛坦巴哈設計的大庭園,圍有整形牆、綠籬和河渠。全園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是住宅和前庭院;第二部分是用樹枝所編的『隧道』圍起的花壇;第三部分分別是果園和菜園。突出在河渠中的六個圓形園亭,是用樹枝編成的雙層房。 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熱衷於新的植物栽培和致力於植物學的研究,這兩點也顯示出在造園方面的顯著進步。1580年,薩克索里在萊比錫建造了最早的公共植物園。隨後又接連建造了一批植物園。園主們不斷地蒐集不知名的花卉、灌木、蔓草和喬木等。1559年,霍華德在『奧古斯堡庭園』,開始使鬱金香開花初步成功。 烏爾姆庭園
德國—海德堡城堡 海德堡城堡(Heidelberg Schloss)建於12世紀,座落於國王寶座 ﹝Konigsstuhl Mt.﹞山頂上,名勝古跡非常多,歷史上經過幾次擴建,形成歌德式、巴洛克式及文藝復興三種風格的混合體,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 古堡曾是選帝侯宮邸,其主要建築完成於1556-1620年之間。古堡的正門雕有披著盔甲的武士隊,中央庭園有噴泉以及四根花崗岩柱,四周則為音樂廳、玻璃廳等建築物。17世紀時法國人曾兩度摧毀城堡,至19世紀末其主建築才得以恢復原貌。站在城廓上遠望,滿眼儘是無邊無垠的葡萄園,美不勝收。 海德堡擁有德國最古老的大學和大學圖書館,距今已有611年歷史;有歐洲最優美最著名的宮殿之一的遺址,在歐洲甚至與凡爾賽宮齊名;每年遊客絡繹不絕,達300萬人次以上。
西班牙
西班牙 西班牙是中西文明的集會場所。西元1248年基督教軍隊重新佔領了塞維爾亞,其後來對於摩爾人宮殿的修補工作,在本質上仍然採用了摩爾人的建築式樣。 16世紀,查理五世通過修造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對它在次進行了擴建,使之與早先的建築風格相結合,從而生產了一種奇特的文化混合。諸花園平面圖展示了各個時期的景觀建築是如何互相疊合的。一個摩爾式水池圍以殘酷者佩德羅先生建造的圍牆。查理五世的涼亭進行了與摩爾式相似的佈置,這種處理大大得益於摩爾人藝術。 在美洲,西班牙所建立的許多新城鎮,其規劃設計所遵循的,完全是基於西班牙本國內的原則,它們開始具有了個性和魅力;但西班牙本國卻幾乎沒有受到其帝國海外領地的文化薰陶。 摩爾式水池圍以佩德羅先生建造的圍牆 A:殘酷者佩德羅的長廊 B:宮殿 C:池 D:瑪麗亞。帕狄利花台 E:迷宮 F:花房 G:查理五世亭台 H:浴池 查理五世的涼亭
西班牙—摩爾式建築 摩爾人,北非的阿拉伯人,跨海而來的異鄉民族,自西元八世紀起,統治了安達魯西亞地區近達八百年。在長達八世紀的統治後,摩爾人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城堡在天主教光復行動下失守了,摩爾人退出西班牙,卻沒帶走遺留在西班牙的摩爾人文化,鬥牛、佛朗明哥舞、回教清真寺、摩爾式建築 …… 直至今時今日,讓人追憶他們的黃金時代。 摩爾人極為成功創出混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藝術風格的藝術製品。他們喜歡用馬蹄形的拱門,又或是拱形的圓頂。精於木工、象牙工、金屬工、紡織及陶瓷。他們對釉的掌握,所製成的光瓷,舉世僅次於中國人。 摩爾式建築特色包含不加裝飾的拱頂、簡單的圓拱馬蹄型,或是擁有繁複裝飾的拱型、有亮麗釉彩的青花磁磚,以及阿拉伯文或者幾何圖形的裝飾。開放空間中,水是重點,通常花園中會有噴泉或水道,而建築物前的水池則有創造倒影並結合光線運用的作用。 摩爾式建築中複雜的拱形 以水製造光影是摩爾式建築之特色
西班牙—阿爾卡薩王宮 塞維爾的阿爾卡薩王宮(Real Alcazar),豐富多采,對建築師、考古學者及歷史學家,極富吸引力。 這是一座在十二世紀末建成的伊斯教城堡,其後基督教王國奪回塞維爾後,西班牙王費南度三世及其繼任者,加以大規模擴建,十四世紀的著名暴君佩德羅(Pedro)一世,請來阿拉伯最出色的建築師,將城堡改成「佩德羅王宮」。 自此以後,王宮又日漸融入了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風格。每一次風格的變動和添加,都是因應時代的需要,但也能同時照顧到原有的風格特色。而阿爾卡薩王宮,則成為今日所稱的「穆德哈爾」式的一個典型。 王宮內有極豪華的房間,纖細的阿拉伯式壁面絢麗極了。王宮內的迴廊以及柱與柱之間的聯結,都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細部裝飾。特別是那座「阿拉伯寢宮」,將穆德哈爾式的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葡萄牙
葡萄牙 東方文化激起葡萄牙人的想像力。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產生具有高度創造性的建築和花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佛朗台拉府第--建於17世紀末,由三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設計產生於不同的時代背景。圍有籬笆的花壇是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的風格;長方形的蓄水池是摩爾式的;遊廊是用彩色瓷磚鋪排而成的,它具有葡萄牙特色—在上半部分是裝飾性的圖案,藍白相間的騎馬者形象俯視著下面的水池。 葡萄牙的摩爾式建築,大量的雕飾、扭曲與紋路,以超現實主義的誇張手法受到推崇。充滿葡國風格的阿茲雷荷磁磚,是向摩爾人學來,後來加入西班牙畫風發揚光大,被用來當做裝飾性建材,受到當地民眾喜愛。 摩爾式蓄水池 義大利風格修剪之花壇 遊廊彩色磁磚 巴洛克水池
奧地利
奧地利 奧地利是義大利的近鄰,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個邦國,因而受到了各種新思想意識的影響。赫爾布倫(Hellbrunn)在薩爾斯堡(Salzburg)附近,距離阿爾卑斯山不遠,它是為馬可斯西提克斯(Marcus Sitticus)天主教於1613~1619年設計的,它也是義大利風格的。到處充滿著水的奇妙機關和美景幻境。例如,從朝南的窗戶往外看,穿過水上風景,可見遠處的餐桌和座位,座位裡還裝有難以察覺的噴泉,這是為賓客而非主人所準備的。
奧地利—海爾布倫宮 馬爾庫斯‧西提庫斯主教 在1612至1615年建造海爾布倫宮,它包括一個大花園,噴泉,以及劇院.海爾布倫宮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美麗的建築代表,在歐洲也是獨一無二的。海爾布倫自然動物園以其規模巨大的自然放養空間在國際上馳名。 海爾布倫宮的大花園在1730年時進行了一次改建.神與英雄的塑像出自17世紀初,馬爾庫斯‧西提庫斯還將自然采石場變成了一個舞台,也就是後來的“採石場”劇院.它是歐洲最大的露天舞台。 海爾布倫-月成之宮.它有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人們在1615為了大主教馬爾庫斯‧西提库斯而在極短的時間内建成了這座宫殿.這裡還有卡洛林娜·奧古斯汀博物館的民俗展覽館.透過這座花園式避暑行宮,人們可以對於薩爾茨堡的民間藝術有一個概況了解。而這些正是民間藝術, 信仰, 居住藝術, 民間醫學,及一系列美麗的薩爾茨堡民族服裝的見證。 今天海爾布倫是會議,學術,交流和社會活動聚集地.是非常受人歡迎的國際活動所在地,也正是其400年前建造時的目的。
奧地利—海爾布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