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拉车 更要 抬头看路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初中部 教研室
最新教改信息通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4号 2014.3.30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4号 2014.3.30 《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意见 》47号 2014.12.08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2015年度工作计划》2015.4.9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 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 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各学段课程目标衔接不够: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 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思考:教改三部曲: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教育结构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工作目标 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大、高) 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实、深)。 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长、远)。
基本原则 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 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 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根本任务 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根本任务 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 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根本任务 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 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 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 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着力推进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一 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二 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 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四 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五 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六 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七 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八 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九 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十 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内容: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落实: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 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 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1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2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3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4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5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6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 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 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 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 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 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 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 将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六、强化教师的育人能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 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 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的能力。 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七、完善各方育人机制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 创新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 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 跟踪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 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学科教学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 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各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平台。 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 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 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各地要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 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 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 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 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育人模式的意见》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创新管理育人模式 提升学生学习信息化水平 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强化保障措施
一、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统筹完善课程教学标准,发挥学科育人综合功能。 全面落实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统筹完善课程教学标准, 发挥学科育人综合功能 系统设计各年级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注:对应国家(四)主要任务的1、2) 强化学科课程配合(思考:抓手是项目、活动、研究性问题, 不断完善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 增强学科教学的思想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整体性(关于六性的具体把握详见国家文件三(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全面落实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性课程:统筹各种教育资源,落实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的师资、课时、开课条件,确保这类课程的教学。 课程标准中的实践性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调查、查阅、收集、观察、设计、制作、实验、研究、参观、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切实改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现状,增加活动项目的思想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创建实践环境: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教育基地,如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文化场馆、国防教育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委会 政策要求(主要针对学校考核,具体详见文件)
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体系要求 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按照校本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研制各门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办法。 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学校传统文化及办学特色,以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科学探究教育为主要内容,充分挖掘校本育人资源,建设门类合理、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校本课程体系。 完善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形成开发、实施、考试评价等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 政策要求 各市、县(市、区)按照以上要求,制定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落在实处。 要建立校本课程建设基本标准、校本课程备案和优秀校本课程共享机制。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和校本课程体系。 省教育厅将通过督查推进全省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推挤新教学模式建设。 推进与新教学模式建设相关的配套改革。 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新教学模式建设 新教学模式的关键点 以学生发展为主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基本建立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小组探究学习模式 加大市域和县域内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力度。各市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 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县(市、区)课堂教学改革 各市、县(市、区)要建立和形成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交 流、推广课改经验
推进与新教学模式建设相关的配套改革 教研部门 制定并完善支撑新教学模式的规则体系和标准体系。 积极探索新教学新模式下的教研模式。 加强新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业研究,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装备部门 地市教育局
三、创新管理育人模式 完善学校管理与服务育人机制。 建设学生团队活动体系。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完善学校管理与服务育人机制 树立以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把育人目标和管理职责统一起来,调动所有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过程管理育人的合力。 强化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能力培养。关心特殊家庭子女,健全贫困资助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学习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要给予特殊帮助,保障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加强班级建设,建立省、市、县、校四级班主任培训机制,提升班主任管理和服务育人水平。
建立学生团队活动体系 意义:参与和建设各种课外团队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公民素养的重要方式。 措施1:各地和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活动。把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主题活动制度化。 措施2:要重视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建设,确保每个学生有机会至少参加一种学生社团活动。 措施3:支持、引导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和活动,鼓励学生关注、参与学校、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重视学习小组、班组织、少先队、团委会、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措施4: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建立完整、系统的学生团队活动体系,真正发挥团队和社团活动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和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机会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发展。 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等各种主题活动; 参与各种公共生活的规则制定和秩序治理; 自主管理小组、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 高中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 中小学校要建立支持学生自主管理的指导、评估、激励机制,把管理育人工作落在实处。
四、提升学生学习信息化水平 借助信息技术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 建立支持学生学习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 。
借助信息技术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 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完成作业,交流思想,共享成果。 完善和改进教师学习空间的功能,使教师学习空间成为服务、指导学生学习的新渠道。 重视学生学习空间的学习、交流、共享、评价功能,帮助学生建好、用好学习空间。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虚拟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引导和支持学生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学习。 培养学生网络自律能力,养成文明上网、理性用网习惯,学会正确看待和辨析网络信息。
建立支持学生学习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 按照国家要求,在2015年完成所有教师和所有初、高中学生学习空间建设任务。 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小学生学习空间。 配齐配足计算机,满足学生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学习的需要。 在宽带网络进校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保障教师、学生的教学需要。 拓宽学习资源建设渠道,通过购买、合作、自制、市场等途径,建设可用、够用的网络资源,最大可能地支持学生开展网络学习。 各市、县(市、区)要建立政策机制,保障信息化工作的经费投入。 鼓励、支持部分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 省教育厅将按照教育部要求,建立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师生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开发多种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功能,建立多种资源建设机制,最大限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资源。
五、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强化招生考试和学生评价机制的育人导向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考试次数。 改革考试内容,发挥考试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
强化招生考试和学生评价机制的育人导向 探索创新科学多元的学生成长综合评价机制,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考试次数 初中阶段语文等文化类科目每学期可组织一次书面考试,体育组织一次测试,其他学科可组织考查; 严禁组织月考周考,严禁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成绩排名。
改革考试内容,发挥考试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 规定: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中考不再印发考试说明。语文等文化类科目采用书面考试;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等采用操作考试;体育采用实地测试;其它课程采用考查。 探索: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命题和考查办法; 探索理科实验教学的命题和考查办法; 探索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命题和考试办法; 探索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考察、评价办法; 改进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的命题和考查办法。
改革考试内容,发挥考试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 拓展学生评价领域,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完善国家课程考试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参与学生团队活动的评估方式和成绩使用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个性特长、标志性成果、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的记录、考核和结果使用制度。
改革考试内容,发挥考试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 政策要求 要把考试评价改革作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来认识和推进。 统筹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考务管理部门工作,加强对考试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督查。 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和评价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提升考试评价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省教育厅将统筹中考命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改革,推进全省考试评价制度综合改革。
六、强化自主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 提升师资队伍能力 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导向作用。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 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督导评估内容,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专项督导,定期发布督导报告。 加强对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校长的专题培训,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市教育局负责县(市、区)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和高中校长培训,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初中、小学校长培训。 省教育厅将对各市、县(市、区)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及时督查、评估和总结。
提升师资队伍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校长和学校的综合评价机制。 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把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自身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团队活动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等纳入考评范围。 改革校长、教师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规范教学行为,使立德树人任务成为校长和教师的基本观念和自觉行为,提高教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建立工作机制 省教育厅将建立试点机制,选定重点工作,确定省级试点市、县(市、区)和试点学校,组织专家团队指导试点建设工作。 定期对全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课程改革典型经验、优秀成果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进行总结推广。 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本地情况,确定市、县(市、区)试点,积极、稳步、有效地推进工作。
谢谢大家
总体思路 工作回顾 工作总结 存在问题 工作建议
工作回顾 一 群策群力、制定教研活动计划 二 专项研训、提升教研科研能力 三 立足校本、开展课题专项研究 四 同伴互助、竞展教育教学风采 五 青年研修、搭建平台促成长 六 网络互动、助力校际联盟教研 七 戮力同心、海面壮阔凭鱼跃 八 注重过程、教学管理常规化
举办系列内涵讲座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中,要求教师要做一次有内涵的讲座。讲座内容要结合现状,有现状分析、有理论指导,有解决策略和客观分析,听讲教师要填写反馈单,包括内容评价、展示方式评价、引发的思考及收获、能解决日常哪些实际问题、不足和建议、总体评价等。本学期共有刘瑞军、王俊丽、曹焕英、张慧珍、董萍五位教师做了内涵讲座,他们以“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探索自主课”、“谈自主课中教师的作用”、“累并快乐着:做教师有感”、“班级文化与小组管理”、“学习、实践、反思、成长”等为题目,与大家分享了教育教学的智慧,感受了智慧女人的生活情趣,以及他们超越工作生活的心灵追求,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与感动。我们共收回了350多份反馈单,老师们对讲座的内涵给予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