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注释 唐思鹏.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质数和合数 中心小学 顾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激趣导入 提示:密码是一个三位 数,它既是一个偶数, 又是 5 的倍数;最高位是 9 的最大因数;中间一位 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 开密码锁吗?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2 的因数( ) 6 的因数( ) 10 的因数 ( ) 12 的因数 ( ) 14 的因数 ( ) 11 的因数 ( ) 4 的因数( ) 9 的因数( ) 8 的因数( ) 7 的因数( ) 1 、 2 、 3 、 4 、 6 、 12 1 、 11 1 、 2 、 5 、 10.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7 的乘法口诀. 7 的乘法口诀 外海中心小学 林秀屏 七九 六十三 七二 十四 七四二十八 七七 四十九 七五 三十五 七六 四十二 七八 五十六 七一 得七 七三 二十一.
思政 2 班 帅宇迎. 延长石油 是什么公 司? 什么是 有限责任 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 它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3 万元,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 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3 、口答 ( 1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 7 ,十位上是 6 , 这个数是( )。 ( 2 )一个数,百位上是 1 ,十位、个位上都 是 0 ,这个数是( )。 1 、读数: 43 、 55 、 67 、 100 、 91 2 、写数:五十二、八十九、四十、七十三、一百.
第四单元 100 以内数的认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做个百数表. 把表格填完整,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
第四单元 100 以内数的认识
看日历.
佛教、佛学和佛教哲学漫谈 主讲人 陈全新 湖北医药学院思政部 电话: QQ:
世界三大宗教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姚灿城).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佛教.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教材版本: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 作品名称:同类二次根式 主讲老师:张翀 所在单位: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佛教概说之二 东亚佛教 李海涛 主讲.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执教老师:陈思敏.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乘风破浪,世界就在眼前 ppt宝藏_www.pptbz.com_提供下载.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买球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十章 方差分析.
2012年十一月十三号 Do Now Write the following in pinyin: 1) 今天是七月十九号吗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用event class 从input的root文件中,由DmpDataBuffer::ReadObject读取数据的问题
Shǔ huā shēnɡ 数 花 生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计算.
禅修--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 主讲:史敏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4.2 证明⑶.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乘法分配律.
農業金融講義 課程大綱.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东城中学 孙雅力.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拓展 问题 探究 练习.
1.设A和B是集合,证明:A=B当且仅当A∩B=A∪B
1.非线性规划模型 2.非线性规划的Matlab形式
防蚊灭蚊.
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 居士的行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怜悯人的主 11月30日~12月3日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 新加坡广州 广州阜阳 阜阳利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0×5=?.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总复习.
日式素雅商务模板 Office2010 and above, click to select the picture, right, Format Picture, fill, or image texture fill, file, select the image to your quest.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画梦女孩,她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Akiane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1.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使用Fragment 本讲大纲: 1、创建Fragment 2、在Activity中添加Fragment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释教三字经》注释 唐思鹏

第九部分[律   宗]

此宗重在以研究受持和传播戒律而得名。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四分律》建宗,所以称为四分律宗,又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既明宗,须知律,持五戒,本乃立。为沙弥,持十戒,比丘僧,具足戒。 戒二百,又五十,尼增百,戒始足。梵网戒,制菩萨,重有十,轻四八。 律门祖,优波离,承佛印,肃清规。先束身,次摄心,得圆通,证道深。 唐道宣,精毗尼,大小乘,咸总持。宋元照,继其后,著述多,善分别。 既明律,须研教,辨权实,判大小。

既明宗 须知律 持五戒 本乃立

上面我们已经明白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如来禅,也已略知行棒喝的临济、示圆相的沩仰、传宝镜的曹洞、顾鉴咦的云门、明六相的法眼等五家七宗的祖师禅。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戒律问题。什么是戒律呢?戒是一种约束人们身心用以防非止恶、修持净法的原则和标准。

释迦佛曾说:“吾灭度后以戒为师。”(见《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二)“戒”,音译尸罗。《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说尸罗有“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蹬、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十义。“律”,音译毗奈耶,其义已解于《结集三藏》一章中。

戒律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基本的戒律有五种: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谓张扬慈悲,关爱生命,不起贪嗔,不杀生灵。不杀生灵包括不亲自杀,不叫他杀,不随喜赞叹杀。对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一律不得有意杀害。

古人说:“诸恶业中,杀业最重。”所以于五戒中以“不杀生”为首戒。除了不杀生以外,凡对他人、集体、国家的金银财物,乃至一针一草,都不得有“不与而取”的偷盗行为。其中强夺、侵占、贪污、诈取、偷税漏税等,都是不与而取的偷盗范畴,应该戒除。

是名“不偷盗”。作为在家佛教徒除了正式配偶外,不得有其他任何淫秽行为。因为邪淫,不仅会丧失个人品格,破坏家庭和谐,伤害社会风气,同时也为法律所不许。就是正式配偶,也应在夫妻生活上适当节制,若于非时、非处、非道而行,同样名为犯邪淫戒(若是出家人,理应全断淫欲)。

是名“不邪淫”。在处世做人、与大众交往时,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守信、诚实,言出必行,而不说虚假不实的言语。假如人们的言语不诚实,欺哄妄言,互相猜忌,这样社会就会紊乱,天下就不太平。因之,妄语一定应当戒除。是名“不妄语”。

作为佛弟子在持好上四戒时,对于容易引起人们失去理性的酒也不宜饮用。因为酒能致人神志昏迷,饮用以后,脑不清醒,糊里糊涂,容易造杀、盗、淫、妄等恶业。如果长期饮用,或饮用过量,酒精中毒,轻则成酒精肝,重则致人死亡。就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车祸事故,也是因司机酒后驾车所致。

所以五戒中,不饮酒也是一戒。在不饮酒中,理应包括不食一切麻醉品在内。此五戒是最根本的戒条,其它一切诸戒都是从这五戒上开展出来的。

为沙弥 持十戒

“沙弥”: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的男子,为五众之一,或七众之一。音译室罗摩拏洛迦、室罗末尼罗等,意译勤策、求寂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圆寂之处。”《大毗婆沙论》云:“室利摩拏洛迦,唐言勤策男,

谓此人离四性罪、六遮罪,勤自策励不犯令清净故。” 又“沙弥”者,若年龄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名为“驱乌沙弥”;若年龄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名“应法沙弥”;若年龄在二十岁已上,则号“名字沙弥”了。

“十戒”:即在前五戒的基础上再加第六“不着华鬘不香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第八“不坐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第十“不蓄金银财宝”。如上十戒,沙弥者持。

比丘僧 具足戒  戒二百 又五十  尼增百 戒始足

“比丘僧”:男子出家进入佛教教团,受具足戒且满二十岁以上的修行僧。“比丘” 又译作苾刍、备刍等。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怖魔等。《杂阿含经》卷四云:“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

《大智度论》卷三列有“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五义。如云:“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丘名破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

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根据《大宝积经》卷一一四说比丘有六种:谓“阿兰若、乞食、畜粪扫衣、树下、冢间、露处”等。

“僧”:全称僧伽,意译为和合众、和合僧等。根据道宣律师解释,和合众有“事和”与“理和”两种。事和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合。“理和”即大家同依于如来教法所揭示的真如实相而得解脱。

又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说,僧又有“理和、事和、辨事”三种。所谓就理和之义而言,则一人即可称为僧;就事和之义而言,所和之体约三人始称为僧;就辨事之义而言,则四人、五人乃至二十人以上,方可称为僧。僧的种类,《大智度论》卷三举有四种,

即“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如该论说:“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是名有羞僧。云何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是名无羞僧。云何名哑羊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

不能断决,默然无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云何名实僧?若学人,若无学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 “具足戒,戒二百,又五十”:“具足戒”意译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

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者,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的资格。不过受具足戒者,须年满二十岁以上(据《四分律》卷三十四云:“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何以故?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毒虫,及不忍恶言,

若身有种种苦痛不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一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当如法治。阿难当知,年满二十者堪忍如上众事。”)七十岁以下,且须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疾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

一般符合条件受具足戒者,根据《四分律》说,比丘当受二百五十戒。其它如《十诵律》说比丘当受二百五十七戒,《五分律》说比丘当受二百五十一戒,《摩诃僧祇律》说比丘当受二百一十八戒。在我国汉传佛教中,比丘一般都是依《四分律》二百五十条戒受持。

在二百五十条戒中,有“杀生、不与取、淫行、大妄语”四条为根本极重戒,不能丝毫触犯,犯了如树断根、如人断头一样,就会完全失去出家人(沙门)的资格,所以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第四章中说:“极重戒有四:杀人不与取,淫行大妄语,破失沙门性。”

其余二百四十六戒中有重有轻,若犯了,通过自己认真发露忏悔,轻的生惭愧心,自己责备一番,还是可以出罪而得清净的。所以《成佛之道》中又说:“余戒轻或重,犯者勿覆藏,出罪还清净,不悔得安乐。”此中“勿覆藏”是指不要隐藏自己的罪过,应该发露忏悔。

“不悔得安乐”,是指除了所犯极重不可悔戒外,对于所犯一般的戒是可通过发露忏悔除遣罪过、而最终获得清净安乐的。 “尼增百,戒始足”:根据《四分律》说,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条比比丘多九十八条,即三百四十八条。

若据《十诵律》说,比丘尼当受三百五十五戒,《五分律》说,比丘尼当受三百八十戒,《摩诃僧祇律》说,比丘尼当受二百七十七戒。在我国汉传佛教中,比丘尼一般也是依《四分律》二百四十八条戒受持。

至于比丘、比丘尼所持守的众多详细戒条,一般都要有三师──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以及七师传授证明才可获得,不可提前预知,更不能让局外人知。

梵网戒 制菩萨 重有十 轻四八

“梵网戒”是《梵网经》卷下所说的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共五十八戒,故称“梵网戒”。梵网戒不论在家人和出家人只要愿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均可受持,故又称此为“梵网菩萨戒”,以别于“瑜伽菩萨戒”等。

梵网戒中的十重戒为:1、杀戒,2、盗戒,3、淫戒,4、妄语戒,5、酤酒戒,6、说四众过失戒,7、自赞毁他戒,8、悭悋加毁戒,9、嗔心不受悔戒,10、毁谤三宝戒。 四十八轻戒为:1、轻慢师长戒,2、饮酒戒,3、食肉戒,4、食五辛戒,

5、不举教忏戒,6、不敬请法戒,7、不听经律戒,8、背正向邪戒,9、不瞻病苦戒,10、畜诸杀具戒,11、通国入军戒,12、伤慈贩卖戒,13、无根谤人戒,14、放火损烧戒,15、法化违宗戒,16、惜法规利戒,17、依官强乞戒,18、无知为师戒,19、斗谤欺贤戒,

20、不能救生戒,21、无慈酬怨戒,22、慢人轻法戒,23、轻新求学戒,24、背大向小戒,25、为主失仪戒,26、待宾乖式戒,27、受别请戒,28、故别请僧戒,29、恶伎损生戒,30、违禁行非戒,31、见厄不救戒,32、畜作非法戒,33、观听作恶戒,

34、坚持守心戒,35、不发大愿戒,36、不自作誓戒,37、故入难处戒,38、众坐乖仪戒,39、应讲不讲戒,40、受戒非仪戒,41、无德诈师戒,42、非处说戒戒,43、故毁禁戒戒,44、不敬经律戒,45、不化众生戒,46、说法乖仪戒,47、非法立制戒,48、自坏内法戒。

律门祖 优波离 承佛印 肃清规

追本溯源,律门最早的祖师可以说是优波离尊者了。优波离在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中是持戒第一的一位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云:“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奉持戒律无所触犯,优波离比丘是。”据说优波离在未出家前,是一位理发师,

因佛陀成道后回到迦毗罗城的故乡,想找人理发,于是大家就举荐优波离。优波离听此消息,受宠若惊,他自思道:佛陀是王子出家,现已成道,是一位大圣人,又听说佛有三十二种殊胜相,头发一定与众不同,我这位首陀罗族的下贱人,

看也不能看佛陀,怎能为他理发呢?于是跑回家中告诉了他的母亲。优波离的母亲听后却说:“你既学了这种艺,又是别人推荐的,只要小心,还是去吧。”于是第二天优波离就鼓着勇气去给佛陀理发。据说优波离就是在为佛陀理发时,

佛陀教他调身、调息、调心,从而在欲界进入了初禅乃至四禅的境界。后来优波离随佛陀出家而修道,由于优波离在家时是首陀罗族,处处低人一等,出家后时时小心,谨守规程,严持净戒,无所触犯,所以不久就被大家公推为“持戒第一”。

由于优波离自己持戒精严,佛陀常常赞许他,并嘱他代为自己整顿僧纪。释尊灭度后,据传三藏的结集,就是由优波离诵出律藏的,所以后世便尊他为律门祖师。

先束身 次摄心 得圆通  证道深

优波离尊者常常自励:我以戒律来约制身体,身体安康自在,逐步再以戒律来摄持我心,身心通利,然后自能证到自在无碍的圆通境界。作为一名真正学佛的人,就是应该学戒、懂戒、受戒、守戒,知道哪些该遮止,哪些该开许。不过若要真正持好净戒,

一定先应在理论上弄懂人生宇宙的因果规律以及改造人生宇宙的因果规律,然后依于出世间的因果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行持,这样才能持好戒,修好行,最终也才能解脱出离。

唐道宣 精毗尼 大小乘 咸总持

道宣律师,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其父在陈朝曾任吏部尚书。律师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业,第二年就在日严道场落发。二十岁时在大禅定寺从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并随之学律十年,

先后听讲《四分律》四十遍,从而奠定了他的律学基础。唐·贞观四年(630)外出参学,广求诸律异传以求解决疑难。后居终南山丰德寺专门从事著述,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参加玄奘译场,负责润文工作。乾封二年(667)二月在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

依他所制的仪规为诸州大德二十余人授具足戒。同年十月入寂,世寿七十二,法腊五十二。道宣律师一生精持戒律,盛名远播西域,曾被梵僧三果圣人宾头卢赞叹为:“佛灭度后,住象法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见《宋高僧传》卷十四)

所以唐、宋两代分别追加为澄照律师和法慧大师。 道宣律师对戒律研究颇深,他主张以受戒时熏成的善种子为戒体,称为“圆教戒体说”。如“戒是警意之缘也,……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善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净妄源。”(见《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他这一圆教戒体说的提出,很明显是受了当时大乘唯识学说的影响。至于他证明《四分律》能通于大乘,主要有五种理由:

1、《四分律》中,沓婆得罗汉后,心念此身不坚固,即厌无学身,求菩萨法。2、戒本回向文: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即是大乘的圆顿了义,不以其余二乘为归向处。3、律序一再说: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和大乘《梵网》戒中所称佛子意义同样。

4、《四分》舍堕求悔,先须舍财,如僧用不还,只犯突吉罗轻罪,和大乘戒以心意划分轻重相通。5、如《四分》小妄戒,解释见闻触知,说眼识能见、耳识能闻等,以识为了义,也和大乘义理相通。由此五义,即以《四分》会通大乘。道宣律师总判如来一代圣教为“化、制”二教。

“化教”为如来教化众生使其发生禅定及智慧的教法,如《阿含》等经、《发智》等论。“制教”为如来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如《四分》、《十诵》等律。道宣认为:“化教”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制教”分作“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

“性空教、实法宗、假名宗”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是说直下从诸法的当体观察真空无相的教法,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是说观察诸法外境本无“唯有识心”性相圆融的教法,摄大乘《华严》、《楞伽》、《深密》等经。

由于道宣对戒律的究习、受持、弘传,故南山律宗盛行不衰,中国僧尼至今仍以他的律学理论为其行持上的指南。 道宣律师一生著述宏丰。据《宋高僧传》卷十四载,其著述共有二百二十余卷。其中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比丘尼钞》、《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释迦氏谱》、《释迦方志》等。以后所有律家,几乎都以他的著作为标准。所以唐朝智升律师称他“外博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漪,存护法城,著述无辍。”(见《开元释教录》卷八)

宋元昭 继其后 著述多 善分剖

元昭又名元照,字湛然,俗姓唐,余杭(今浙江杭州市)人,是北宋时期弘传律宗和净土教的一位高僧。幼年出家,习天台止观,同时博究诸宗,而以戒律为主。后读天台《净土十疑》,始归心净土法门。又因神悟劝请阐明《法华》宗旨以弘“四分戒律”,于是历游温、台二州,从事参学。

以后博究南山一宗律学,搜集道宣著作,撰有《南山律师撰集录》。元昭常常布衣持钵、乞食于市。后住灵芝崇福寺从事著述,时人称为“灵芝大师”。 元昭的思想主张戒律和净土并重。他常对门徒说:“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惟此法门。”

又说:“化当世无如讲学,垂将来莫若著书。”因此,他出家后数十年间以奉持弘传戒律为己任,以专修净土为归宿,平生聚众讲学,弘法著书,后世称他为律宗的中兴大师。

元昭又倡律、禅、教三学一源之说。他说:“律、佛所制也,教、佛所说也,禅、佛所示也。”他又说:“律非学无以自明,教非学无以自辨,禅非学无以自悟,故律、教、禅同出而异名。”主张应无分别地加以修学。

元昭的著述在律学方面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十二卷,《四分律合注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卷,《四分律羯摩疏济缘记》二十二卷等,不愧为南山律宗的第九祖师。

既明律 须研教 辨权实 判大小

上面我们学习了律宗所讲的基本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既然明白了戒律,就应该在持好净戒的基础上精研教理,把释尊一代圣教继承发扬下去。本师如来阐教四十九年,已给人们揭示出了染净诸法的实相真理和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

它无疑是人生道路上由黑暗走向光明、由缠缚走向解脱的一座灯塔。所以我们不但要学戒持戒,还要精究教典,把拯救迷茫苦海众生的圣教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是三藏教典,浩如烟海,其中有权有实,有大有小,如果权实不分,大小不明,怎能自觉?

自觉不了又怎能觉他?所以印度当时规定出家人,先要学五年戒律,再学五年经典,才为下座;道业增进后,升为中座;再增进则升为上座,如此方能教化后学。古印度的这种僧规制度,值得我们现代学人借鉴和遵行。

《释教三字经》注释 唐思鹏

第十部分[天 台 宗 ]

冬腊月 天台宗是由隋朝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智顗所开创,后世就称它为天台宗。该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又称为法华宗。 冬腊月 天台宗是由隋朝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的智顗所开创,后世就称它为天台宗。该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又称为法华宗。

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 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 传弟子,南岳思,止观法,万世师。 第三世,有智者,演教观,判高下。 藏与通,别与圆,此四教,至今传。 谈性具,善恶兼,百界如,有三千。 此一派,号天台,宗法华,佛慧开。

北齐朝 有慧文 读中论 得其精

在南北朝的北齐年间,有一位读《中论》而得开悟的慧文法师,他就是天台宗的初祖。慧文法师俗姓高,关于他的生卒年代不详。据说在二十至三十七岁这段时间,遍游齐国,他已是一位“聚众数百、众法肃清、道俗高尚、名声远播”的大法师了。

据《佛祖统纪》卷六载:北齐朝的慧文禅师是无师自悟的,因读《大智度论》中“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实在一心中得”,及《中论》卷四“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悟入“一心三观”的观行方法。

问:三智与空、假、中有什么关系呢?答:简地单说,声闻、缘觉之智,是通达一切诸法皆空的智慧,名“一切智”;菩萨之智,是通达一切差别道法的智慧,名“道种智”;佛智圆明,是通达诸法总别之相的智慧,名“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

“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摩诃止观》卷五云:“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由是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

祖龙树 立三观 空假中 归一贯

天台宗的历代祖师继承了龙树菩萨《中论》的“空、假、中”之说,而立为“三观”。“空观”顺出世真谛,“假观”顺世间俗谛,“中观”顺真俗圆融的第一义谛。《中论》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颂,

是说一切诸法皆是从根据(因)和条件(缘)的结合产生的,离开了因缘条件之外,别无有实体可得,它完全随缘而生,缘散自灭,本性是空,从而慧文悟出了诸法皆空的道理。虽然诸法皆空,而假名是有,因名言是人们主观妄执客观实有诸法而假安立的,所以名言虽无实体,而有假相。

从假名来说而非全无,从性空来说而非全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若以天台的次第三观来讲“从假入空(假无实体,所以是空),从空入假(空不顽空,还有假相,所以是假),从空假入中道(空中有假,假中有空,空假不二,即入中道,所以是中)”。

又从此宗的通相三观来讲:“一空一切空,假、中都空(以空的道理推究,无有一法而不是空,当然假、中也就是空了);一假一切假,空、中都假(诸法虽空虽中,但有幻相,空不全空,中不自中,由假所显,当然空、中也就是假了);

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因空假不二,空即中,中即假,当然空、假也就是中了)”。这就是“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之说。

传弟子 南岳思 止观法 万世师

慧闻禅师将“一心三观”的理论和方法传给弟子慧思禅师。慧思俗姓李,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以后每天读诵《法华经》,数年之间读诵不下数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中间曾往投慧文禅师受习禅法,

同时结合《法华经》诵读,从而悟得“法华三昧”,一时名声远播。以后他游行各地,聚徒讲法,曾两次遭邪师的妒忌谋害,在食物中投毒,徒众有三人因中毒致死。慧思禅师特写《立誓愿文》,叙述他出家学道、习禅以及遭诸异道拢乱毒害,立誓修禅解脱法,

得神通力,弘扬正法,广度众生的事。陳代光大二年(568)移居南岳衡山,在那里继续提倡禅修,聚徒传道,智顗就是他的弟子之一,遂有“南岳尊者”之称。由于他日间谈理,夜间修禅,同时讲说禅波罗蜜,因此,陈宣帝尊称他为“大禅师”。

慧思禅师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叶以御风霜,《续高僧传》特别称赞他慈行可风。陈太建九年(577),他特从山顶下来,住半山道场,大集徒众,劝勉勤修“法华、般舟”三昧,语极苦切,于是年六月卒于南岳,世寿六十二岁。

慧思禅师的著述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大乘止观法门》等,特别是《止观》一书,颇受后来台宗学者重视。 “止观”是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意译。止即是定,观即是慧。修行者,于所缘境,专注一趣,心不散乱,前后相续而缘,是名“止”。

在专注一趣的基础上,如理简择,无倒思维,是名“观”。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单修止,有单修观,也有止观双运的差别。见道之前,则多于止观单修,而少于止观双运;见道之后,则一般都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第三世 有智者 演教观 判高下

天台宗的初祖为慧文,二祖为慧思,智顗为三祖了。智顗俗姓陈,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陈·天嘉元年(560年)往光州(今河南潢州)大苏山依慧思学四安乐行,后读《法华经》而悟得“法华三昧”。于是智顗到各地弘法,首先到金陵传弘禅法,随即又开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两书。数年之后赴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于是栽松引泉,行头陀行,昼夜禅观。

隋·开皇十一年(591),智顗到杨州传戒,同时应杨广之请,专为杨广授菩萨戒,所以隋帝称他为“智者”。次年,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受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

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隋开皇十七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允前往。同年十月,杨广再次遣史入山迎请智者为其重授菩萨戒,当时他正患重病,但仍勉强出山,

走至半路石城县,病急入寂,世寿六十岁。 智顗一生造寺36所(一说35所),度僧4000人(一说14000人),传业弟子32人,灌顶居首。智顗一生著作丰富,最主要的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维摩诘经玄疏》、《金刚经疏》等。

智顗圆寂后,杨广派人依其所遗图画于天台山下建寺,大业元年(605),即位后并亲赐“国清寺”之额。后周世宗时追谥“法空宝觉尊者”。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又加谥“灵慧大师”。

天台宗的智顗常以《法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涅槃经》作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是天台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把佛陀一代教法判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广”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成生酥、熟酥、醍醐五位的譬喻而立的。乳喻一时“华严”,酪喻二时“阿含”,生酥喻三时“方广”,

熟酥喻四时“般若”,醍醐喻五时“法华、涅槃”。智顗认为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教法,叫“五时谈教”。从佛陀说教的方式方面来判为“化仪”四教,从内容方面来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

“化仪”四教即“顿、渐、秘密、不定”。智顗认为“华严”属顿教,“阿含、方广、般若”属渐教。但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隐与显的区别,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显而互知的为不定。

藏与通 别与圆 此四教 至今传

智者认为佛到晚年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时,听众已经成熟,所演教法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从内容的“化法”四教来判为“藏、通、别、圆”。1、“藏教”:佛陀初在鹿野苑谈“阿含三藏”,属小乘典籍,

专接小根小机的人,属“藏教”,小乘人奉为准绳。2、“通教”:指方广诸经,是阐明藏、通、别、圆四教的,有顿、有渐、有权、有实,属“通教”。3、“别教”:是般若经中诸部般若,专为舍小转大的菩萨而说,也不属前面的藏教、通教,

也不属后面的圆教,故名“别教”。四、“圆教”:法华、涅槃是佛陀晚期的教法,被判为化导的终极,纯圆独妙,是纯圆教,高出其它一切诸教。此“藏、通、别、圆”四教法,至今仍为台宗诸师所传承。

谈性具 善恶兼 百界如 有三千

“谈性具,善恶兼”:“性”指法界本具之体性;“具”即具足、具有之义。“性具”就是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的,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是互相联系作为全体而存在的。再说具体一点,即法界中的一一事法,

本来圆具十界三千迷悟因果的诸法,此称“性具”。此说为天台一宗之极说。天台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善恶等法,以此因缘方能造“六凡、四圣”的十界因果,若不是善恶性具,则不能造。以故如来不断性恶,但断修恶;阐提不断性善,仅断修善,这样六凡则可以向上到达佛的境地,

而佛也可以现身在六凡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便是天台宗的一大特色。 又性具之说有三:1、性具善恶。如知礼《释请观者疏中消伏三用》说:“如别教道,纵知能造之心体是佛性,而谓无明自住,

以不闻(圆教)本具性恶法门,故非即理之惑,别(教)人尚尔,前教(藏通)可知。”2、性具十界。如知礼《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圆断圆悟之义。”3、性具三千。如同书卷上说:“色心者,性德三千也。圆(教)家明性,既非但理,乃具三千之性也。”

“百界如,有三千”:台宗认为众生一心具有十法界(六凡、四圣),每一界中又具有十法界,所以叫“百界”;百界之中又具有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作、如是本末究竟),所以叫“千如”;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共成三千世间。

这三千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一念心中,所以又叫“一念三千”。这是台宗修观时依据《法华经》中十如而观,前九如是事,后一如是理,依此反复参悟。同时认为法界所依之体基本不外色受想行识五蕴,所以叫“五蕴世间”;由于五蕴构成个体有情,所以叫“有情世间”;

此外还有所依住的山河大地,所以叫“器世间”。在智顗看来,佛教中所谓“六凡、四圣”乃至整个宇宙都不过是微细一心的产物,没有一心,也就没有一切。 关于智顗的性具、乃至百界、三千理论的成立经过,吕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第八讲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现摘录于后,以供学人参考: “智顗在晚年,还接触了地论师与摄论师。这两家的说法着重在诸法的缘起方面,地论师讲缘起,以法性为诸法的本源(即以法性为依持),摄论师讲缘起则以赖耶为依持。两种缘起观不同,智顗对之都有所批判:

以法性为依持有自生自的毛病,自己生出一切来;以赖耶为依持有由他生的毛病,因为摄论师把赖耶看成是染污的,与清净的心性不同,赖耶对心性说就成了他。为了避免这两种缺陷,智顗提出了‘性具’的学说。

所谓‘性具’,就是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的,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单一的存在,又是互相联系作为全体而存在的。智顗更根据慧思的十如思想,配之以十法界。他从人本观点出发,由凡圣境界分判成六道、四圣十个阶层。

即从全体来看,一类有情为六道,另一类有情为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其中每一有情主观所见一切法的法界(也即宇宙)各不相同,人所见不同于畜类,畜类又不同佛、菩萨所见等等,因而构成为十种法界。再以‘十如’思想相配合,

每一法界都有十如,十法界就有百如。再从十法界本身看,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每一法界就蕴含有其他九种法界在内,这样,就由百数达到了千数,就有千如。但是,一切法都不外乎五蕴──‘五蕴世间’,这是诸法的根本性质,由五蕴构成为‘有情世间’,

有情所居的环境名‘器世间’,这样,就有了三种世间。在千如方面具此三世间,三倍而成三千种法就有三千如了。因此,智顗的最后理论,不像地论师或摄论师那样,把一切法的存在归结为自生、他生,而是三千法存在于一念之中,所谓一念三千,

森然具备,法界本然,勿须更有依持。因此他并不是不讲缘起,而是讲无明缘行等的业感缘起──每一有情在其一念之中都存在三千法,只是由于业感缘起,以致有隐有显。这就是他的‘性具实相’说,也是他最后成熟的思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

此一派 号天台 宗法华 佛慧开

智顗的佛学思想虽上受慧文、慧思二禅师的影响,但在智顗以前没有形成正式的宗派,后因智顗常住天台山国清寺,弘法著书,时称天台大师,所以后来称此派为天台宗。此宗所依主要经典是《法华经》。

如《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示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就是说佛之所以示现八相成道的应化之身,其目的是为了开示佛之知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而最终获得圆满佛慧的。所以说:“宗法华,佛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