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心 肺 肝 脾 肾 中 医 藏 象 学中 医 藏 象 学 五脏 系统.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 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脏 -- 经络学说 … + 心包络 【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 的关系.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肾与膀胱 中医学教研室.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身体的结构.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 经络养生.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脾.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素问·经脉别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第八章 病 机.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气血同病辩证.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认识中医脾胃 组长:顾音菲 组员:唐慧莲、严濛奇、曹添福、范帆、万冰、叶宏宇、李贵龙、王国震、刘乃少.
糖尿病流行病学.
泄泻.
第 八 章 固涩剂.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平衡膳食好处多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保健室.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消 食 剂.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之 精气血津液 授课者:梅志刚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中医学关于脾的解剖形态的描述,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脾脏和胰脏。

一、脾的生理功能 (一)   主 运 化 运化水谷 运化水液

1.运化水谷 就是指脾有把水谷转化为精微并运输到全身的功能。习惯上称为“脾气健运”。

水谷代谢示意图 肺(布散、营养全身) 饮食物(水谷) 散精 化生 胃(初步消化) 脾(水谷 → 精微) 清 小肠 气:呼吸之气+水谷精气 血:津液+水谷精气 浊 大肠

生理 脾气健运:化生气血充足,精力充沛。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 脾失健运:腹胀、纳呆、便溏,消瘦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2.运化水液(水湿) 宣发 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皮毛 多余水分 汗液 肺 清 浊 上输 肾 膀胱 尿液 小肠 脾

生理 功能正常,体内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分滋润濡养,水液不停留。 病理 功能失常,出现水湿停留的各种病变。 肌肤:水肿 肺:痰、咳喘 胸膈、胃脘:胸闷、呕恶 胸腹:胸腹水 肠:肠鸣泄泻

(二)主统血 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外的功能 。 生理: 脾气健旺 统摄血液功能正常。 病理: 脾气不足 脾失统血: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三)   主升清 升,是脾气运动的特点。 升清: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 后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

脾虚下陷:各种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陷、脱肛) 生理:脾气升 上输 贯注 气血充足 精力充沛 水谷精微 心肺 营养全身 维持器官的正常位置而不致下垂 病理:脾气不升 清气不升:头晕、神疲、腹胀、泄泻 脾虚下陷:各种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陷、脱肛)

二、系统连属 1、在体合肉 生理: 脾气健运:四肢肌肉丰满、强劲有力, 灵活自如。 病理: 脾失健运 :肌肉痿软、瘦削、无力。

2、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生理: 脾气健运:知五味,饮食正常,口唇红润,有光泽。 病理: 脾失健运:口淡无味,口甜,纳差,口唇淡白,无光泽。

三、胃的生理功能(P53)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 腐熟:消磨糜烂 指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物,并把饮食物初步消化为食糜的功能。胃的这一功能,要依靠胃气才能完成。 胃为“水谷之海”。

生理 胃气旺盛:→受纳,腐熟水谷功能正常: 饮食、口味正常,舌苔薄白而润 病理 胃气不足:→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异常: 胃脘胀痛、厌食、嗳腐、多食善饥

(二)主通降 降,是胃气运动的特点。 生理: 胃和降: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健旺。 病理 胃失和降:脘腹胀闷或疼痛、便结、 嗳气、酸腐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

胃病三大症:胃痛、嗳气、呃逆 胃气的临床意义 诊病:有胃气者则生,无胃气者死。 治病:保护胃气(不用有损影响胃气的药物) 防病:调理胃气(不可暴食暴饮、患病适当忌口)。

脾与胃的关系 1、表里关系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是脏为里、属阴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是腑为表、属阳 2、生理相关 脾主运化、主升清 经络 沟通 纳运协调,升降相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全过程。化生气血营养全身。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主升清 胃主受纳、主降浊

3、病理:互相影响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清气在下, “浊气在上,则 则生餮泄” 生腹胀” (腹胀、纳呆、便溏) 脘腹胀满)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清气在下, “浊气在上,则 则生餮泄” 生腹胀” (腹胀、纳呆、便溏) 脘腹胀满) (恶心、呕吐、 胃痛、嗳气、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