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組員 9544012陳芃彣 9544036林慧雯 9544045陳微萱
目 錄 前言 戰因 介紹海珊 戰前的伊拉克和美國 入侵科威特 外交 空戰 陸戰 結果 技術 結論
前 言 波斯灣戰爭是伊拉克和由聯合國授權,以美國為首的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它的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佔科威特。戰爭結果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的決定性勝利:以相當小的損失將伊拉克軍隊逐出科威特。主要戰役由空戰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附近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陸戰組成。陸戰的範圍僅限於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邊境地區。此外伊拉克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
戰 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份。在戰爭期間,科威特被英國佔領,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 戰 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份。在戰爭期間,科威特被英國佔領,後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 在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欠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高債,其中包括欠科威特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少石油產量,提高石油價格,這樣它可以償還這筆債務。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此外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衝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一個貢獻。
兩伊戰爭幾乎破壞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所有港口設施,摧毀了它的外輸能力。許多伊拉克人認為,兩伊戰爭再次爆發是必然的,因此以伊拉克的安全起見伊拉克需要佔據更多的波斯灣地區,尤其是在離戰場較遠的比較安全的地區佔據海港。 在思想觀念上入侵科威特被宣傳為阿拉伯民族主義以證明其合法性。科威特被描寫為伊拉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英帝國主義者分割。佔據科威特則是建立大阿拉伯聯盟的一步。此外在宣傳中還有其它一些理由。薩達姆·海珊除使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外還稱佔領科威特是重建巴比倫帝國的一步。巴勒斯坦大起義正在高潮時期,而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都對西方國家有依靠性。
介紹海珊 薩達姆·海珊·馬吉德·提克里特,簡稱薩達姆·海珊或薩達姆,1979年至2003年任伊拉克總統、伊拉克最高軍事將領、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與伊拉克復興黨總書記等職。 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其政權被美國推翻,薩達姆逃亡半年後亦被美軍擄獲。經伊拉克法庭審判,於2006年11月5日被判絞刑,並於12月30日當地時間清晨6時5分執行,得年69歲
戰前的伊拉克和美國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和伊拉克的關係惡劣。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盟國。1979年美國將伊拉克列入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兩伊戰爭期間美伊關係逐漸改善。 隨著革命後的伊朗在1982年深入伊拉克,為了防止伊朗獲勝從而輸出革命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美國開始對伊拉克進行援助,將其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撤除,並銷售武器給伊拉克。 兩伊戰爭結束以後,美國議會內有在外交和貿易上孤立伊拉克的趨勢。其原因包括伊拉克國內的人權狀態不佳、伊拉克對其武備的快速加強和它對以色列的敵對。
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坦克和步兵開入科威特,佔領了所有戰略要地,包括埃米爾的王宮。科威特陸軍很快就被擊敗,但科威特空軍還有足夠的時間逃到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軍隊搶劫了醫用和食物儲藏,關押了上千平民和佔據了媒體。伊拉克還關押了上千西方國家訪問者作為敵對國俘虜,後來還企圖使用他們作為談判條件。一開始伊拉克還建立了一個傀儡「被解放」的科威特政府。
外 交 西方國家決定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還與他們害怕伊拉克會入侵沙烏地阿拉伯有關。對西方國家來說,沙烏地阿拉伯比科威特還要重要。伊拉克軍隊順利地進駐科威特後它就很容易攻擊沙烏地阿拉伯最大、最重要的油田了。假如伊拉克控制這些油田,在加上伊拉克對其本土和科威特的油田的控制可以給予它對石油供應的前所未有的壟斷。沙烏地阿拉伯的抵抗比科威特強不了多少,而西方國家認為薩達姆的野心不會在科威特停止。全世界——尤其依靠石油的美國、歐洲和日本——將這樣一個石油壟斷看作一個巨大的威脅。伊拉克與沙烏地阿拉伯有一系列糾紛。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欠沙烏地阿拉伯260億美元。兩國之間的長長的沙漠邊界也有糾紛。薩達姆在佔領科威特後就開始攻擊沙烏地阿拉伯王室。他說美國所支持的沙特王室作為聖城麥加和麥地那的守護者是不合法的。薩達姆開始使用在阿富汗作戰的極端伊斯蘭主義者和伊朗一直用來攻擊沙烏地阿拉伯的語言來攻擊沙特。
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組織了一個反伊拉克的34個國家的聯盟: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宏都拉斯、義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蘭、尼日、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大韓民國、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66萬人軍隊中美軍占74%。許多聯盟國並不願參加。有些認為這場戰爭是阿拉伯內部的戰爭,其它害怕美國在科威特的影響加強。最後許多國家在經濟援助、免債等優惠條件下同意參加。 美國提出一系列原因為什麼它參加這場戰爭。首先是石油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以及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長期的友好關係。但有些美國人對這個原因並不滿足,他們呼籲「不要用血換油」,這個口號後來成為美國和平組織的口號,但這場和平運動的參加者遠少於反對越南戰爭的參加者數目。後來提出的參戰原因還有伊拉克在薩達姆·海珊總統統治下對人權的蔑視、伊拉克可能建造核武器或其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對科威特的侵略不能被忽略。
多個和平建議後來都未能實現。美國堅持唯一可能的和平條件是伊拉克徹底和無條件的撤出科威特。伊拉克堅持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條件是多國部隊從阿拉伯國家領土上的撤出,以及敘利亞同時撤出黎巴嫩和以色列同時撤出西岸、加薩走廊、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
空 戰 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的最後通牒過後一日,1991年1月16日,聯軍開始了被稱為「沙漠風暴行動」的強烈空襲:每天的攻擊次數上千。使用的武器有制導炸彈、集束炸彈、空爆炸彈和巡弋飛彈。相應地伊拉克次日向以色列發射了8顆飛毛腿飛彈。盟軍的首要目標是摧毀伊拉克的空軍和防空設施。這個任務很快就完成了,在此後的戰爭期間盟軍空軍幾乎暢通無阻。雖然伊拉克的防空能力比預期的要好,但在戰爭第一天盟軍只損失了一架飛機。在這段時間里隱形飛機被多次使用來消滅伊拉克的地對空飛彈和其它防空武器。這些武器被消滅後,盟軍的其它飛機的行動就安全得多了。大多數飛機是從沙烏地阿拉伯和盟軍在波斯灣的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 盟軍的下一個目標是指揮和通訊設施。薩達姆在兩伊戰爭中對他的軍隊的指揮非常詳細,小部隊自己的主動性幾乎全部喪失。盟軍戰略家希望假如伊拉克的指揮和控制系統被摧毀後它的抵抗力就會被大為削減。戰爭的第一個星期中伊拉克進行了幾次攻擊,但其效果甚小,38架伊拉克米格戰鬥機被盟軍飛機擊落,此後伊拉克空軍開始逃往伊朗。
空戰的第三個和最大的一個目標是打擊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軍事目標。約三分之一的盟軍空襲是為了消滅伊拉克的飛毛腿飛彈。此外軍民雙用的設施也被襲擊:發電廠、通訊設施、港口、煉油廠、鐵路和橋樑。兩座核電站也被攻擊,這違反了聯合國45/52號禁止進攻核反應爐的決議。伊拉克全國各地的電站都遭破壞。戰後伊拉克的發電力只有戰前的4%。所有大壩和大多數重要的泵水站和許多污水處理站被炸毀。在大多數情況下盟軍試圖不攻擊只被民用的設施。1991年2月13日,兩顆雷射導航的精靈炸彈擊中了巴格達的一個防空洞,上百伊拉克人喪身。美國官方稱該防空洞是一個軍用通訊中心,但西方記者未能發現任何跡象說明這是真的。 伊拉克向盟軍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基地和向以色列發射了飛毛腿飛彈,希望將以色列牽入這場戰爭而迫使其它阿拉伯國家退出這場戰爭。但這個戰略未成功。以色列沒有參加盟軍,而除約旦外所有阿拉伯留在同盟中。約旦始終保持中立。1月29日,伊拉克用坦克和步兵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城市卡夫吉。但兩天後伊拉克軍隊被在強大的空軍掩護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沙烏地阿拉伯軍隊逐出。
陸 戰 1991年2月22日伊拉克同意一個由蘇聯提出的停火協議。這個協議要求伊拉克在三周內退回到戰前的位置和完全停火,此外聯合國安理會觀察撤兵和停火。美國拒絕了這個建議但說回退的伊拉克軍隊將不被攻擊並限令伊拉克於24小時內撤兵。 2月24日,美軍開始了它的被稱為「沙漠風暴」的陸戰行動。美軍使用推土機填沒伊拉克戰壕,將其中的駐軍活埋,然後一支海軍陸戰隊深入伊拉克境內,俘虜了上千逃跑的伊拉克軍隊,這些軍隊已被空戰削弱和氣勢低落。美軍認為伊拉克有可能使用化學武器,科林·鮑威爾後來建議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可以炸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上的大壩來水淹巴格達。但這個建議未被採納。美國一開始希望薩達姆會被內部政變推翻。中央情報局被授權在伊拉克內部挑撥動亂。但當伊拉克南部人民開始暴動反對薩達姆時,美國沒有支持他們,因為其它同盟者反對入侵伊拉克。結果是這場暴亂被血腥鎮壓。而且中央情報局中負責組織暴亂的人被撤職並被指責「違反了不許組織暴亂的命令」。
伊拉克沒有使用化學武器,而盟軍的進展也比美國將軍估計的要快。2月26日伊拉克軍隊開始退出科威特,他們撤出時將科威特油田點燃。在從科威特通向伊拉克的高速公路上伊拉克軍隊和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平民組成了一條長龍。這支隊伍被盟軍飛機猛烈轟炸以至於它獲得了「死亡高速公路」的外號。陸戰開始後100小時布希總統宣佈停火,2月27日他宣佈科威特被解放。記者西摩·赫希稱停火被宣佈兩天後一支由巴裡·邁卡弗里指揮的美軍系統地屠殺撤退的伊拉克軍隊和一些平民。邁卡弗里自己否認這個事件,在後來美國陸軍的調查中邁卡弗里被證是無罪。 多個和平建議後來都未能實現。美國堅持唯一可能的和平條件是伊拉克徹底和無條件的撤出科威特。伊拉克堅持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條件是多國部隊從阿拉伯國家領土上的撤出,以及敘利亞同時撤出黎巴嫩和以色列同時撤出西岸、加薩走廊、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 1991年1月12日美國國會授權軍隊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此後不久聯盟的其它國家也授權它們的軍隊。
結 果 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起義被打擊後,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建立了保護當地居民的禁飛地帶。美國和英國控制這些禁飛地帶。平均每過兩天有炸彈投下。但大多數炸彈是在1996年9月中的數周的所謂的「沙漠襲擊行動」和1998年12月的「沙漠之狐行動」中投下的。 伊拉克境內基礎設施的破壞涉及到了它的居民的生活。戰後數年後伊拉克的發電量還不到戰前的四分之一。對污水處理設施的破壞導致污水進入底格里斯河,而平民從該河中吸取飲用水,這導致了許多疾病。
戰後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依然有效,取消經濟制裁的條件是武備檢查認為伊拉克滿足其要求,而伊拉克政府始終沒有完全與武備檢查合作。伊拉克被允許在聯合國石油換糧食計劃中出口一定的產品。1998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說這個制裁導致兒童死亡率提高到每年9萬。對伊拉克的制裁和美國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駐軍使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大為降低。 為了檢查伊拉克是否遵守對它施加的大殺傷武器和彈道飛彈的限制聯合國建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伊拉克接受了一些武備檢查,否定了一些其它的檢查。檢查組在一處發現一些生物武器計劃的跡象,在許多其它地方發現了不符合規定的地方。
1997年伊拉克將所有檢查組成員驅逐出境,理由是美國利用這個檢查組來搞間諜活動。美國後來承認這是真的。1997年到1999年間檢查組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重返伊拉克。1999年,這個檢查組被另一個檢查組取代。2002年,伊拉克,尤其是薩達姆·海珊,成為美國反恐怖戰爭的目標,這最終導致了2003年的美伊戰爭。 許多從波斯灣戰爭返回的士兵說他們獲病,後來這個病被稱為波斯灣戰爭病症。參戰士兵家庭中的嬰兒中有很高的一部分有嚴重的智力缺陷或病症。這些病症和出生缺陷的原因還不清楚和有爭議。一個1994年發表的報告稱士兵接觸到21種可能影響生育的毒品。其中包括武器中有放射性的貧鈾、油田大火和炭疽疫苗。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盟軍勝利的速度感到非常意外並開始加快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 波斯灣戰爭的一個關鍵結果是極端伊斯蘭主義的復活。薩達姆政府的改向伊斯蘭教方向並未能為它帶來多少支持者,但沙烏地阿拉伯依靠美國的支持,以及沙烏地阿拉伯被看做與以色列站在一個戰線上使得其政府的合法性大大降低。伊斯蘭主義者反對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活動大大加強。為了贏得伊斯蘭主義者的支持,沙特政府花巨資支持可能會支持它的組織。在新建立的中亞國家中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向極端組織分發上百萬古蘭經,建造了上百座清真寺。在阿富汗內戰中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塔利班最大的資助者。
技 術 精確制導武器(PGM,也被稱為「制飛彈藥」)被宣傳為這場戰爭的重要武器,因為它們可以容許大規模轟炸而同時降低平民傷亡。這些武器中包括美國空軍使用的飛彈AGM-130。記者可以在他們的飯店裡看著這些飛彈飛過襲擊巴格達市內的建築。這些武器占盟軍所投的炸彈的7.4%。此外集束炸彈也被使用。這些炸彈被投下後分裂為多個小炸彈。空爆炸彈是一種1.5萬磅炸彈,它可以粉碎數百尺內所有的東西。 伊拉克對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使用的飛毛腿飛彈是一種低科技武器。有些飛彈造成很大的殺傷,另一些的破壞很小。有人擔心它們會攜帶化學或生物武器,但假如伊拉克有這些武器的話,它們沒有被使用。
全球定位系統的使用使得盟軍單位得以在不被敵人發現的情況下穿越沙漠。機載警報和控制系統以及衛星通信系統也非常重要。 美國的愛國者飛彈第一次在戰時被使用。美國軍方聲稱他們將多個飛毛腿飛彈在飛行中擊落。後來證明愛國者飛彈對於聯軍的保護主要是心理上的。其實際攔截效率很難確定,最低的一種估計甚至認為只有為0%。而美國軍方始終堅持愛國者飛彈在波斯灣戰爭中的表現是「奇跡般的」。 全球定位系統的使用使得盟軍單位得以在不被敵人發現的情況下穿越沙漠。機載警報和控制系統以及衛星通信系統也非常重要。 這一個流動發射器一次可發四 枚和圖中一樣的愛國者飛彈。
結 論 聯軍本次出兵,因內外相關因素至掣肘,壓縮美國戰略決策空間,並直接轉化成野戰用兵限制: 結 論 聯軍本次出兵,因內外相關因素至掣肘,壓縮美國戰略決策空間,並直接轉化成野戰用兵限制: (一)為減低對非軍事目標損害,聯軍大舉使用精準武器,對野戰目標選擇亦趨謹慎,相對於伊拉克「不對稱」作戰方式,以「全民戰爭」方式擴大戰爭面,使得聯軍作戰,始終無法遂其初衷。在目標的選擇和手段的運用上,相對於伊拉克,行動自由受限。 (二)土耳其等國對美國出兵支持態度不明確,終致陣前被迫調整部署,損害作戰效能。 (三)第一次美伊戰爭,聯軍嚴格管制各階段作戰,逐步削弱伊軍指管能力後,迅速以優勢地面作戰獲致作戰目標。本次美伊戰爭,聯軍以「速戰速決」作為用兵指導。聯軍雖冒高度風險,快速追求軍事勝利,作戰過程中各界對用兵幅度、用兵方式等議題亦招致多方異議。惟不論最終戰況如何,「用兵」是一種藝術,「穩紮穩打」或「速戰速決」實各有利弊。戰場上指揮官必須在「大膽」及「謹慎」之間作選擇。許多人以為戰爭理論教導我們應取後者,實為謬誤。最後的決心仍取決於指揮官之勇氣、專業素養及自信。軍事家之所以偉大,實繫於其過人之勇氣。 (四)美軍在「避免誤擊」的課題上,累積許多經驗與研究成果,不論在訓練、科技,或對戰場誤擊避免方面,均著力甚深。然而儘管美軍裝備精良、訓練嚴格,仍無法免除「友軍誤擊」一再發生,因此「武器精良」、「科技發達」是否能穿透「戰爭之霧(Fog of War)」,免除軍事作戰「摩擦(Friction)」的發生,實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