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治療 創始人─柏尼
溝通治療 基本假設: 人有選擇或重新塑造自己命運的潛能。 主旨: 幫助當事人檢視與評估早年決定,建立新選擇 特徵:從人格結構(自我狀態)去探討人際關係與溝通型態。可作為個別諮商或團體輔導。
人性觀 1.對人性的看法是「反決定論」,認為人可以超越外在環境的制約及早年經驗的限制,自由選擇其生活方式及行為,並重新決定及指引未來的生活方向及方式。 2.溝通的主要概念─「溝通」、「自我狀態」。
自我狀態(人格結構) 一種思想和感覺的系統,可直接影響一組 相關的行為型態可分為: 佛洛依德 1.父母自我狀態 = 超我 1.父母自我狀態 = 超我 2.兒童自我狀態 = 本我 3.成人自我狀態 = 自我
父母自我狀態 個體在幼年時從父母的行為學習及模仿而來,可 分為「撫育的父母」及「批評的父母」。 撫育的父母:以撫養、照顧及關懷的姿態出現,言語上常用「可以了,休息一下吧!」、「多吃一點」、「早點回來」等。 批評的父母:以批評、訓誡及禁止的姿勢出現,常用的言語為「怎麼這麼笨」、「不可以」、「不應該」等。
兒童自我狀態 先天的本能行為及後天的經驗感受。 「自然兒童」:未經後天環境影響或燻陶,最原始、最真實的一面。 「適應兒童」:所謂「聽話的乖孩子」,是經外界修正及刺激而調整的孩子,其行為特徵為以模仿或順從來同意父母、以退縮方式適應外在世界及父母的要求及用延緩來適應。 「學者兒童」:即所謂「早熟的孩子」,行為特徵為有創造、操控及直覺的能力、富好奇心、冒險性,並能察顏觀色。
成人自我狀態 是個人客觀、理性的部份,常用的語彙為 「讓我想想」、「根據」、「看情形」、 「為什麼」等。
溝通分析諮商法 溝通:是人際互通的單位,包括社會和心理的層次。 渴望:人們心中的慾望,通常依所冒的險以獲得撫慰程度,有種方式利用時間:退卻(打發時間、白日夢)、儀式(問好)、消遣(聊天)、活動(工作、興趣)、心理遊戲(看似好卻是不好的溝通)、親密(心有靈犀一點通)。 撫慰:藉由彼此交往及接觸所得到的感受,可分為正撫慰及負撫慰。 正撫慰:鼓勵、奬勵、接受微笑、一句好話等。 負撫慰:打駡、責備、吵架、埋怨、惡言相向等。
溝通分析諮商法 心理遊戲:指兩個或更多人在溝通後,某一方或雙方都感到不愉快,而這種獲得負撫慰的情形常常重演,幾乎成為行為的模式,常見的有喧囂(吵鬧)、是的…不過(一方總提出要求)、扯自己後腿(溝通結果證明自己不好或不行)、這回我終於逮到你了(設下陷井)。 心理遊戲要成為溝通方式所需具備的條件: 1.由社會及表面上看,是相當合理的。 2.其真正含義為曖昧溝通 3.玩心理遊戲的目的是達到預期中的結局,並填補時間空檔,引起他人注意。
溝通分析諮商法 生命腳本: 從個體出生起,由父母教養及環境影響所形成的幼年經驗。 心理地位:個人對人、己關係的看法,是主導人際溝通與人格發展的內在動力。其有下列四種型態: 1.我不好─你好(幼兒期) 2.我不好─你不好 3.我好─你不好(2~3歲) 4.我好─你好 (成人)
溝通分析諮商法 諮商目標:協助案主了解其日常生活行為及生活方向的 運作情形,使其能自由並重新決定生命腳本。 溝通分析諮商法的目的: 1. 分析個人內在父母、成人及兒童等自我狀態間的交互關係,從而協助其自我了解、建立統整和諧的人格特質。 2. 分析團體中人與人間在父母、成人及兒童等自我狀態的相對關係,輔導案主能自知、知人,並培養其在社會生活中能扮演適當的角色。
溝通諮商法的諮商歷程 訂定諮商契約 結構分析:協助案主了解其自我狀態 溝通分析:互補溝通、交錯溝通及曖昧溝通 遊戲分析 腳本分析 互補溝通:即一種刺激與反應相互平行,適當且良好的溝通方式 交錯溝通:即當發出刺激的人對接受刺激的人有所期望,但卻沒有收到預期的反應。 曖昧溝通:指相互溝通的兩人,表面上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但卻暗藏其他的意思。 遊戲分析 腳本分析
遊戲分析的目的 1.透過分析使案主了解自己介入心理遊戲的狀況,及對自己與對方的影響與遊戲時所採取的溝通方式。 2.使其能知道如何停止遊戲,並放棄接受負撫慰及給予負撫慰的角色。 3.學習與人發親密的溝通,並隨時都能對他人付出正撫慰且接受他人的正撫慰
腳本分析的功能 在分析案主問題的成因,若不妥時,可鼓 勵其改變此生命腳本,以尋求更好的適應。
溝通諮商法的諮商技術 1.強化鬆散的自我邊緣:從一個自我轉換到另一自我。 2.去污染:自我狀態有相互干擾或重疊(偏見、忘想) 3.再傾洩:將當事人所排斥的自我狀態激發出來。 4.澄清:將當事人所說的訊息串聯起來 5.重新定向: 諮商員教導 6.其他:如空椅子、角色扮演等
溝通分析諮商法的優、缺點 (一)優點: 理論及基本觀念都相當明確易懂 強調諮商契約 可經由重新檢視早年經驗,來讓案主再做修正。 理論易懂,實施過程亦不難,使其應用層面相當廣泛,且有良好的成效。 強調人的自主性、選擇性及責任性 (二)缺點: 涉及太多專有名詞 因過於強調「分析」,而忽略了案主的行為改變。 因過於強調理論的解析,而缺乏諮商員與案主間的良性互動 缺乏具體可行的諮商技術 因過於強調問題或行為的分析,而缺乏情緒面的關懷。
行為諮商法 創始人─華生
人性觀 人的行為模式或人格特質都不是先天的, 而是經由後天學習而來,所以人性無所謂 善與惡,是中性的。行為論及人本論的整 合趨勢: 1.注意行動向 2.行為諮商法者越來越重視透過認知過程,來改變乐主行為。 3.越來越強調個人行為的責任
理論特徵 威爾遜 1.許多被認為是疾病或疾病症候的異常行為,如今常被解釋成非病態的生活問題。 2.大部份異常行為都能運用行為程序處理 3.行為評估重視行為的最近因素,不分析先前的歷史經驗或事件。 4.處理問題前需將問題分為好幾部份來分析 5.問題處理策略非常重視個別性 6.要產生行為的改變,不需去了解心理問題的根源。 7.涵括科學取向的方法
理論特徵 柯瑞 植基於實驗而來,能有系統協助人們改變不良的適應行為。 強調案主的現在問題及影響他們的因素 強調外在行為的改變 諮商員以具體、客觀的用語來列述諮商目標 諮商員必須系統性的堅持問題的明確測量性 為提供有效諮商,並越現有措施,從事研究是必須的。 本質上多為教育性的 程序可隨時改變
行為的學習 學習:指因經驗而使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 較持久改變的歷程。其定義為: 1.行為或行為潛勢的改變 2.較持久的改變 3.學習因經驗而來 4.學習有多種類型
行為改變的理論與策略 一、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Pavlov 制約刺激CS +非制約刺激UCS 非制約反應UCR (鈴聲) (食物) (狗流口水) 制約刺激CS 制約反應 CR (鈴聲) (狗流口水) 二、操作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Skinner 1. 強化行為的發生 reinforcement 2. 減弱行為的發生 punishment
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的三時期與四階段 制約前 1. UCS非制約刺激 → UCR非制約反應 制約中 3. CS制約刺激(鈴聲) UCS非制約刺激 (食物)→UCR非制約反應(唾液分泌) 制約後 4. CS制約刺激 (鈴聲)→CR制約反應 (唾液分泌)
操作制約(工具制約) 正增強:即以實質奬勵來增強良好行為的歷程。 負增強:即為避開某種東西,而一再去做某種反應的歷程。
增強作用:強化反應 增強作用:即在學習歷程中,強化或影響某特定反應,所建立的措施或條件。 1. 正增強:指凡給予某種刺激後,就能增強某種反應頻率的歷程 立即增強:出現反應時,立即給予增強ex.案件計酬。(較有效) 延宕增強:出現反應時,隔一段時間後才給予增強ex. 小孩哭泣。 連續增強:每次出現反應時,都給予增強ex. 薪資。 部份增強:出現預期的反應後,有時給予增強,有時則不給 ex.賭 博。 (較有效) 2. 負增強:拿掉某種刺激,而增加某種反應的頻率。(單獨監禁) 3. 原增強物:指可直接影響個體的刺激物(食物或電擊) 4. 次增強物:經學習而來,間接影響個體的刺激物。(記功、金錢)
增強作用:強化反應 古典制約:鈴聲後+食物 操作制約:操作反應(腳踏踏板)+食物 日常生活:獎賞或懲罰
消弱與懲罰作用 消弱: 非制約刺激(食物)不再伴隨制約刺激(鈴聲) 懲罰:指施予個體厭惡刺激,以去除其不良反應的過程。 懲罰與負增強的不同: 1.懲罰是給予厭惡刺激,負增強則是消除厭惡刺激。 2.懲罰是在禁止不良行為的發生,負增強則是在增加良好行為的發生。 3.懲罰是消極的,負增強是積極的。
諮商目標 幫助案主創造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以協助並訓練其改善目前的症狀及反應。
行為諮商法的諮商歷程 1.確定並評估問題:不問「為什麼」 2.評估問題的方法 3.引導想像 4.角色扮演 5.記錄生理狀況 6.自我監控 7.行為觀察(適用兒童或病人) 8.實施心理測驗與問卷 9.選擇適合的處理技術,並開始實施。
行為諮商法的步驟 找出問題 問題行為的評量 探究問題行為前因後果 確定目標行為與終點行為 執行方案
行為諮商法的諮商技術 系統減敏感法 (1) 建立焦慮階層 (2) 實施放鬆訓練 (3) 實施系統減敏感 交互抑制法: 緊張vs鬆弛, 喜vs怒,飽vs餓 厭惡制約法: ex. 酗酒 代幣法:運用次增強物培養行為。 示範法
行為諮商法的貢獻 (一)貢獻: 1.諮商目標具體而明確,且所用的技術以系統化的方式逐步實施。 2.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技術及諮商成效,均可加以驗證或評鑑。 3.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4.針對問題做處理,非常強調實做功夫,故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成效。 5.諮商技術易學、易懂、易做,非常適於推廣應用。
行為諮商法受批評處 1.只改變外在行為,而非內在情緒。 2.因過於強調提供機械式的協助,而忽略了案主與諮商員間的關係。 3.只改變外在的問題行為,而未提供案主領悟的機會。 4.忽略案主的背景因素及行為症狀的原因 5.較適合處理低層次的問題 6.否定人的自由、尊嚴及意志 7.理論基礎過於狹隘,忽略了人本及認知論對人性的觀點。
現實治療法
現實治療法之三個R 1. 責任感 Responsibility 「你」是自己的主人,擁有選擇的自由能力,因為面對困境時,只有你自己能做最佳之抉擇,也必須做選擇,並為此負責。 2. 現實感:Reality 面臨困境之際,最重要的是「當下」、「此時此刻」能做的,而不是浪費精力於無可挽回的過去經驗,惟有把握並改善現況才有機會展望未來。 3. 做的正確:Right 我們必須評量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否做得正確,是否對自己有幫助。
心理健康與下列三點有關 一、體與環境 二、人類基本需求 1. 愛與被愛的需求 2. 價值感的需求 三、個體的需求 3. 歸屬感的需求 4. 樂趣的需求 5. 自由 角色自我認同取向者或成功的自我統整,是關心自我角色之發展,為了自我滿足或自我實現而努力,追求自我價值感的足。 角色認同與目標導向之社會︰認為現代社會是角色導向之社會,因之稱為角色認同之社會,人人追求的是自我實現之角色,由於物質之豐足、人權之被受到重視,強調活出自己及成功之認同,以別於物質匱乏之社會,人所追求之工作目標為求溫飽,稱之為目標導向之社會。
主要觀點 1. 強調責任︰凡個人滿足其需求,但以不妨礙他人實踐其需求的方式,而達到自我滿足之行為。 2. 強調合現實的行為︰現實治療注重現在,而不注重過去。 3. 強調正確的行為︰當我們做錯事時,必須要即時修正,做對時要自我激勵。 諮商目標現實治療之目標在協助個發現更有效的方法,以獲取其歸屬、權力、自由、樂趣、價值咸等需求,即協助當事,恢復對其生活中意識行為之控制權,以使其能得有效率的生活。 行為改變的三條件︰ 1. 建立共融關係 2. 諮商員之行為及特徵 3. 態度改變
諮商步驟 1. 與個案建立共融關係 2. 焦點集中於現在行為中之行動部份—現在你在做什麼? 3. 協助當事人對其行為之自我評估,(你做的對你有幫助嗎?) 4. 協助當事人擬定計劃達到自責的行為 5. 承諾 6. 不找藉口 7. 不處罰 8. 不放棄
諮商技巧—吳布丁 1. 使用熟練之問答藝術 2. 個人成長計劃之自我輔助技術 3. 適當幽默技巧的使用 使用予盾意向的技術
諮商技巧—國內其他學者11種 1. 人際共融 2. 設定限制,並組織適宜之諮商情境 3. 緊迫釘人技巧 4. 角色扮演 5. 討論 6. 幽默 7. 面質 8. 擔任示範及教師之角色 9. 擬訂負責的行為 10. 幫助當事人了解及接受自己 11. 教導當事快樂
現實治療法之適用範圍 有任何心理問題者,包括輕微的情緒煩悶者到完全的精神退縮者,無年齡限制,唯一限制是應用時諮商員之專業技術是否是夠勝任。 由於現實治療法需要靠雙方口語溝通,所以使用上亦有限制,如自閉症患者,不會說話的小孩,沒有語言能又之智障者,但熟練專精之現實治療者亦能治療不願說話以及心智不足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