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專一性防禦系統
專一性防禦系統對抗病原體的必要條件: 淋巴球需具有辨識自我與非我(外來的入侵者)的能力 抗原:能引起免疫反應的物質
人體對抗抗原的專一性免疫反應 T細胞:細胞免疫 B細胞:抗體免疫
11-3.1 淋巴組織 淋巴系統中的組織: 紅骨髓、胸腺:具有初級淋巴組織,是防禦性細胞產生及發育成熟之處 11-3.1 淋巴組織 淋巴系統中的組織: 紅骨髓、胸腺:具有初級淋巴組織,是防禦性細胞產生及發育成熟之處 淋巴結、脾臟及扁桃腺:具有次級淋巴組織,成熟後的淋巴球在此增生,也是防禦反應發生之處
圖11-9 人體的淋巴組織分布示意圖。
進階知識 黏膜層淋巴組織(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淋巴系統包括緊鄰黏膜表皮的淋巴組織 鬆散沒有組織的淋巴球聚落,存在於黏膜層中 有明顯組織的構造,如分布於小腸迴腸的培氏斑(Peyer's patch)、盲腸上的指狀突起-闌尾、以及咽喉處的扁桃腺等
闌尾 是胎兒至青少年時期的重要淋巴組織 有助於B細胞的成熟,其管壁內含有豐富的淋巴小結,有抵禦病菌、產生免疫功能的作用
紅骨髓 主要分布在肋骨、脊椎骨、胸骨及髖骨等扁形骨中 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可 以分化形成各種血球 圖11-10 造血過程的示意圖: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為淋巴先驅細胞及骨髓先驅細胞,然後由這兩類細胞再發育為各種血球及免疫細胞。
與專一性防禦作用相關的淋巴先驅細胞分裂後產生的細胞 直接在骨髓中發育成熟者,稱為B淋巴球 在胸腺中發育成熟者,則稱為T淋巴球
進階知識 紅骨髓與黃骨髓: 出生時:人體所有的骨骼中都含有紅色的骨髓,用以製造血球 6、7歲時:周邊骨骼的骨髓開始停止製造血球並因脂肪堆積而變成黃色
這一過程持續進行到20歲左右:人體只有顱骨、肋骨、脊椎骨、胸骨和髖骨以及肱骨和股骨中的一小部分依然存在紅色的骨髓 70歲:紅色骨髓區約縮減為年輕時的一半 一旦血球製造需求量增加時,黃色骨髓亦有可能轉變為紅色骨髓
胸腺(thymus) 分為左右兩葉,位於胸腔內心臟的前上方 胸腺通常在幼年時期相當大 青春期之後逐漸變小 老年人的胸腺大部分已被脂肪和結締組織所取代,但仍具有部分功能
如果出生時缺少胸腺或胸腺發育不全 T細胞便無法發育成熟,於是不能抵抗感染,因此通常無法存活
淋巴結 沿著淋巴管所形成的 膨大構造,被抗原刺 激活化後的淋巴球會 在此大量分裂增殖 功能:尚有過濾、清 除淋巴中的病原體和 細胞殘骸,可阻擋病 原體的蔓延
淋巴結 分布:廣泛地存在於身體各處,尤其在頸部、腋下及鼠蹊部等處更是密集
扁桃腺 位於口腔與咽交會之處的淋巴組織 可過濾淋巴、延緩或阻擋病原體蔓延 扁桃腺炎:因病原體感染,亦可能發炎而腫大
脾臟 一個充滿血液的器官 位於腹腔左上部位,並位在胃的背面,深紅而扁圓形
人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 含有紅血球、淋巴球和巨噬細胞等,有助於淨化通過脾臟的血液
11-3.2 T淋巴球的功能 T淋巴球又稱為T細胞 可分為: 輔助性T細胞(TH ) 胞殺性T細胞( TC ) 功能:細胞免疫
T細胞受體:T細胞的細胞表面含有與抗原結合的專一性蛋白質
具有特定專一性受體的TH細胞被呈現在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上的特定抗原活化後 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活化特定的TC細胞及B細胞,以進行細胞免疫及抗體免疫
抗原呈現細胞 如巨噬細胞 在吞噬、分解抗原之後 會將抗原的一部分呈現於細胞表面,以供TH細胞辨識
TC細胞負責細胞免疫,可攻擊並破壞帶著異常抗原的細胞,如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
當活化的TC細胞與被感染的細胞結合時,會分泌穿孔素及顆粒酶
釋出的穿孔素可在被感染之細胞的細胞膜上形成小孔,顆粒酶可經由小孔進入細胞,誘發細胞凋亡(apotopsis),藉此摧毀被感染的細胞
記憶性T細胞 可維持免疫力,當一次免疫反應終止時,記憶性T細胞依然持續存在於淋巴結中,甚至可延續一生,當相同抗原再度進入身體時,即迅速引起免疫反應
11-3.3 B淋巴球的功能 B淋巴球 B細胞 能釋出抗體,以進行抗體免疫 抗體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抗體 成分:蛋白質 結構: 四條多肽鏈組成的Y型分子 兩條較長的相同多肽鏈 稱為重鏈 兩條較短的相同多肽鏈則稱為輕鏈 四條多肽鏈間以雙硫鍵連接在一起
重鏈與輕鏈的結構中: 皆含有變異區與恆定區
不同抗體分子的變異區之胺基酸排列順序變異相當大,是抗體與特定抗原辨識並作為專一性結合的位置 此變異來自B細胞成熟過程中所發生的基因重組,因而能表現出抗體的多樣性
進階知識 抗體的多樣性: 日本科學家利根川進(Susuma Tonegawa,1939~) 研究發現抗體中的變異區是由三組分別稱為V、D及J的基因決定
決定重鏈變異區的基因有V、D及J三組 決定輕鏈變異區的基因則有V及J二組 不同的生物之V組、D組及J組內的基因數目不同
人類細胞 決定重鏈變異區的V組基因有80種,D組基因有50種,J組基因有6種 決定輕鏈變異區的V組基因有150種,J組基因則有5種
B淋巴球發育期間,每一組內的不同基因會隨機的組合,再加上抗體含有四個變異區,因此可以組合出許多變異的可能 這個研究成果使得利根川進於1987年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B細胞被某種抗原活化後,會大量增生並分化 漿細胞:能分泌大量的抗體存於血漿中 記憶性B細胞:在同樣的病原體再次侵入時,迅速引起免疫反應,能更有效的摧毀病原體
B細胞的株落選擇 株落選擇(clonal selection): 是指一種抗原推動特定的淋巴球細胞株建立的過程 具有不同受體的各式各樣淋巴球,原本存在的數量相當少,但被抗原活化後,特定的淋巴球會分裂增生形成細胞株,以進行專一性防禦作用,並進一步分化產生記憶細胞,以備同樣的抗原再度入侵時,迅速啟動專一性防禦作用。
B細胞的株落選擇
抗體 以不同方式來對抗抗原、保護生物體: 中和 凝集 沉澱 溶菌 圖11-15 抗體與抗原反應示意圖; A.中和反應;B.凝集反應;C.沉澱反應;D.溶菌反應。
中和反應 阻斷病原體與寄主細胞的結合位置,因此中和了病原體的毒性
凝集反應 以抗體的兩個抗原結合位置與病原體組合成複合體
沉澱反應是將可溶性抗原形成沉澱物 以上三種反應皆有助於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溶菌反應 經由抗體與抗原結合後,啟動一系列補體的連鎖反應,最後在細胞膜上形成一個貫穿細胞膜的複合體,使病原體溶解、破裂
進階知識 抗體的種類與功能: 人體的抗體有5種: IgA:黏膜分泌物中的主要抗體,常見於唾液、汗液及眼淚中 IgD:位於B細胞的細胞膜表面,作為抗原的受體 IgE:多半附著於嗜鹼性白血球及肥大細胞的細胞膜上,作為抗原的受體,一旦遇到抗原,會引發細胞釋出組織胺,引起過敏反應
IgG:循環系統中最主要的循環性抗體,極易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液,因此IgG可透過胎盤,由母體傳送給胎兒 IgM:遭遇抗原時,最先出現在血液中的抗體,但濃度很快降低
11-3.4 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 人體以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的病原體,保護個體免於疾病的作用 主動免疫 被動免疫
主動免疫 經由病原體入侵或接種疫苗(抗原),使個體自己產生抗體而達到防禦病原體的目的 疫苗接種:根據免疫反應具有專一性及記憶性,所發展出預防疾病感染的有效方法 記憶細胞可使免疫系統引發更強及更快速的反應 可藉由注射疫苗產生對特定種類的病原體之抗體及記憶細胞,進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疫苗種類 類毒素: 將病原體分泌的外毒素,經加熱或福馬林減毒處理後作為疫苗 例如:白喉及破傷風疫苗等
2. 減毒性活菌疫苗: 將病原體連續多代培養於其他的動物細胞,使其產生突變以降低對人類的毒害 例如:卡介苗及沙賓小兒麻痺疫苗
死菌疫苗: 將病原體殺死所製成 例如:百日咳及日本腦炎疫苗 其效果雖不及活菌疫苗,但安全性較高
遺傳工程疫苗: 以B型肝炎疫苗為例 將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基因植入酵母菌,使其產生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作為疫苗
想一想 1.施打預防針的免疫反應如下圖,反應與 反應何者為追加的針劑?追加施打有何 好處?
2.為什麼有些預防針必須每隔一定時間即需施打一次,如流感預防針;而有些預防針注射一次後,即終身免疫,如德國麻疹?
被動免疫 直接對個體施予抗體以對抗疾病 由於這些抗體不是個體本身所產生,因此會被逐漸分解而消失,故持續時間較短
免疫血清的製作方式: 將特定抗原,例如:蛇毒蛋白 注射入實驗動物中使其產生抗體 此種方式所製得的血清含有多種抗體,必須初步純化才可用以治療病人
11-3.5 排斥作用 移植手術是治療某些疾病的根本方法 移植過程中可能發生排斥現象: 11-3.5 排斥作用 移植手術是治療某些疾病的根本方法 移植過程中可能發生排斥現象: 輔助性T細胞將移植物視為外來異物,因而活化胞殺性T細胞、巨噬細胞等 導致移植器官壞死,使得移植失敗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 免疫細胞辨識「自我」與「非我」的主要依據: 人類白血球細胞膜上的MHC又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同卵雙生的HLA相同外,很難找到具有HLA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進行移植手術 若捐贈者所具有的HLA與患者的HLA愈相近 產生的排斥作用愈小,移植手術愈容易成功 移植手術中可用抗排斥藥物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進階知識 HLA(人類白血球抗原): 移植器官前需先比對捐贈者與受贈者的HLA,當具有相同或接近的組織相容性,才易達到成功的移植。
行政院 衛生署於民國 82年時,籲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設立「臺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此中心於民國91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有意願捐贈骨髓者需先抽取20 mL血液,先作HLA檢驗存檔,日後一旦與尋求骨髓病患的HLA比對符合,才進行捐髓救人
想一想 左圖為一隻缺乏胸腺的老鼠,其全身無毛,稱為裸鼠。 右圖為長出人耳的裸鼠
方法: 以人耳模型支架及牛的軟骨細胞經體外培養成一個複合體後 再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生長,約6週後便成功長出「人耳」
想一想,在此實驗過程中,裸鼠會產生排斥現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