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咖啡因 (caffeine) [ 药理作用 ] 1. 中枢兴奋作用 消除瞌睡 减轻疲劳 改善思维 (对大脑皮层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大剂量 : 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升高 (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第十六单元 补阳药. 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诸证。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 含义:气味芳香,以化湿辟浊,健运脾胃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 经,功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 兼解暑发表。  适应范围: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正确使用药物.
第十五章 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失眠的治疗 北京国济中医院
补益药对.
第八章 理气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二节 补阳药 1.特点: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主入肾经。因肾阳为一身之元阳,乃诸阳之本。此类药能温补助长肾阳,肾阳之虚得补,就能温煦其他脏腑,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的阳虚诸证。 2.应用:主治肾阳虚证。(怯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萎早泄,宫冷不孕,尿频遗尿;呼多吸少,咳嗽喘促;腹中冷痛,黎明泄泻;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水泛为肿;以及崩漏不止,带下清稀等证。
第八讲: 祛风湿药 功效:祛风湿药主要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此外,部分药物还分别具有舒筋活络、止痛、强筋骨等作用。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蓼 科Polygonaceae.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王 付 制 作.
补骨脂 来 源 豆科植物 补骨脂 干燥成熟果实 Fructus Psoraleae 破故纸 返 回 来源 来源 历史 沿革 采收 加工 产区
第七章 温里药.
【定义】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属“十剂”中“涩可去脱”范畴。
镇咳药.
各种月经不调中药调理 主讲:肖老师.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祛湿药对.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八 章 固涩剂.
利水渗湿药.
第八章 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掌握附子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了解干姜、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⑴⑵⑶.
消 食 剂.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甲状腺激素.
中药学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白云小学 一(5)班 陶官森.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五章 化湿药.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讲 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第十讲 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功效: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以其辛散温通、偏走脏腑而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药物还能助阳、回阳。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本经》所谓“疗寒以热药”之意。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 适应范围:本类药物主治里寒证。包括:    1.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2.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    3.肝经受寒,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 4.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    5.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    6.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踡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配伍方法:配伍方法: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 高良姜 花椒 丁香 胡椒 *荜茇 *荜澄茄

附子 Fu Zi 热 有毒 药性说明 本品辛热燥烈,补火散寒,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暖肾阳,可达表入里,温通周身之阳气。故凡上下内外,果有真寒,无所不用。尤以回阳救逆见长。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功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应用 1. 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2.用于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 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用法用量 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因有毒,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附子、川乌、草乌来源相似,但应给予区别。 *实验研究   本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棍掌碱等。乌头及附子煎剂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强心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 心作用愈显著,毒性愈低,其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对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消炎作用;所含次乌头碱与乌头原碱有镇痛和镇静 作用;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有促进血凝的作用。所含乌头碱有毒,中毒时可见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或室 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以致死亡。 源于《别录》   《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Benth. 或藿香 Agastache rugosa(Fisch. et Mey.) O.Ktze 的全草,广藿香主产广东。藿香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本品又名广藿香、广藿梗、鲜藿香。

1.抢救休克:用30%参附注射液(四川省雅安制药厂试产)10~20ml加于5~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20ml中静注,必要时每隔 0.5~1小时重复一次;或用50~100ml本品加入250~500ml上述液体中静滴。(《中医杂志》1988;29(4):25)   2.治疗虚证病窦综合征:每日用附子注射液8g(每2ml含生药4g)加5%葡萄糖500ml静滴,并每晚肌注本品4g,2周为1疗程,治1~2疗程。 附子: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人参 亡阳证 参附汤 黄芪 阳虚表不固,汗出不止 桂枝 风寒湿痹(关节炎) 茯苓 阳虚水停,小便不利,四肢浮肿,心悸 干姜 二药相须为用,温里回阳之效倍增 白术 脾肾阳虚 茵陈蒿 虚寒性黄疸 大黄 阳虚便秘 细辛 坐骨神经痛

Rou Gui 肉桂 热 药性说明 本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证之要药。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应用 1. 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本品甘热助阳补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2.用于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 3.用于寒痹腰痛,胸痹,阴疽。本品辛散温通,能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 4.用于闭经,痛经。本品辛行温通力强,温经通脉功胜,故可用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 5.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适加肉桂,能鼓舞气血生长。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 畏赤石脂。 *实验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称桂皮油或肉桂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此外,尚含粘液质、鞣质等。本品有扩张血管、促进血循环、增加冠脉及 脑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等作用。在体外,其甲醇提取物及桂皮醛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肉桂酸钠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等 作用。桂皮油对胃粘膜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并通过刺激嗅觉反射性地促进胃机能,能促进肠运动,使消化道分泌增加、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 挛性疼痛。桂皮油可引起子宫充血。 源于 《本经》   《别录》:“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   《本草求真》:“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凡沉寒痼 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血脉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肿痛,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皮和粗枝皮。干皮去表皮者称肉桂心, 采自粗枝条或幼树干皮 者称官桂。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大暑节前将树皮割裂,立秋后剥离,刮去栓皮,阴干。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桂通等。切片或研末,生用。

 1.治疗腰痛:用肉桂粉治疗肾阳虚型腰痛102例,包括风湿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腰肌劳损及不明原因的腰痛。用量每次5g,1日2次,平均疗程3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2):115)   2.治疗银屑病、荨麻疹:用肉桂苯哌嗪(肉桂哌丙胺类衍生物)治疗银屑病、荨麻疹,每次25~50mg(1~2片),每日3次。(《河南医学院学报》1981;(2):385)   3.治疗附子中毒:用肉桂5~10g,泡水口服,服药后5~15分钟即出现呕吐,使毒物吐出,15~30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若不解者再取3~5g肉桂,如法再服。 肉桂: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制附子、熟地黄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金匮肾气丸 制附子、白术 脾肾阳虚 当归、川芎 痛经、经闭 吴茱萸、小茴香 寒凝疝气 黄柏、知母 糖尿病及肾虚小便不利,尿闭 艾叶、当归 气血虚寒,行经腹痛 桑寄生、杜仲 寒痹腰痛 熟地黄、人参 气血两虚的心悸、气短 何首乌、阿胶 贫血证

干姜 Gan Jiang 热 药性说明 干姜辛热,守中上二焦,长于温暖脾肺而散寒化饮,兼有回阳之功。故为中焦虚寒,肺寒痰饮之要药;其回阳力缓,多作辅药使用。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 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 2.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实验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烯、姜醇、水芹烯、茨烯、柠檬醛、芳樟醇、姜辣素 等。姜的乙醇提取液能直接兴奋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干姜有镇呕、镇静、镇痛、驱风健胃、止咳等作用。 源于《本经》   《本经》:“主胸闷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利,生者尤良。”   《本草纲目》:“元素曰,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 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切片或切块生用。

 1.治疗外伤化脓性感染:用生姜自然调入干姜粉敷于创面,以无菌敷料覆盖,每日换药2~3次。(《中医杂志》1989;30(2):41)   2.治疗遗尿:用干姜15g,加入200ml水,煎至100ml滤渣取液和面粉调成糊状,摊于3块2寸见方布上,晒干即成,选中极、三阴交将此姜饼置 于穴上,艾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天为1疗程。(《陕西中医》1987;8(11):35) 干姜: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附子 亡阳证 五味子、细辛 寒痰停饮咳喘 小青龙汤 高良姜 脘腹冷痛 白术 脾虚泄泻 当归 产后腹痛 阿胶 虚寒便血、吐血 薤白 胸痹

附子与肉桂相鉴别   附子与肉桂 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同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肾阳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胸痹心冷痛,以及寒湿痹痛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附 子── 辛热燥烈有毒,其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力较强,以温补脾肾为主,又善于回阳救逆,凡阴寒内盛,阳气不足之证均可使用,为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要药。又常用于亡阳证,善治肾阳、脾阳、心阳虚证。   肉 桂── 辛甘性热无毒,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力较附子为缓,以温补肾命为主,又能引火归元,温通经脉,又可用于下元虚衰,虚阳上浮,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 眠、脉微弱;寒疝作痛;阴疽肿痛;气血虚寒,痈肿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寒凝血滞,经闭、痛经等症。此外,在补益气血方中,适量加入肉桂,能鼓舞气血生 长。 附子与干姜相鉴别   附子与干姜 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同可用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泻,以及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附 子── 有毒,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善治肾阳、脾阳、心阳虚证;以及寒湿痹痛等证,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干 姜── 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温肺化饮,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燥烈,长于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凡肝胃虚寒气逆及下焦寒湿脚气等证均为要药。 Wu Zhu Yu 吴茱萸 热 药性说明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燥烈,长于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凡肝胃虚寒气逆及下焦寒湿脚气等证均为要药。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 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2. 用于胃寒呕吐证。本品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 3.用于虚寒泄泻证。本品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4.此外,以本品为米醋调敷足心(涌泉穴),可治口疮,现代临床并用以治疗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实验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此外尚含吴茱萸酸、吴茱萸苦素及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多种生物碱。本品有 镇痛作用。能升高体温,大量时能兴奋中枢,并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用其煎剂给犬灌胃,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但当与甘草配伍时,其降压作用消失,其降压作用主 要是扩张外周血管所致,且与组织胺释放有关。其煎剂对家兔小肠活动的影响,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本品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 血栓形成。本品煎剂、吴茱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源于《本经》   《别录》:“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   《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 或凹叶厚朴 M.officinalis Rehd et Wils.var blioba Rehd. et Wils. 的干皮、根皮及枝皮。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夏季采取树皮,阴干,再堆存使其发汗后,取出晒干。

 1.治疗高血压病:宁氏制胶压散方用胆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朱砂各50g,醋制白矾100g,环戍甲噻嗪175mg,共研极细末 每次200mg左右,倒入脐窝覆盖棉球,胶布固定,每周更换1次,1月为1疗程。   2.治疗溃疡性口腔炎:以吴茱萸粉加适量醋,调成糊状,置于清洁布上,分别包在两脚涌泉穴及其周围,24小时后取下。   3.治疗湿疹:吴茱萸30g(炒)、乌贼骨20g、硫磺6g,共研细末备用。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1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 吴茱萸: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人参 中焦虚寒,食少、食入欲吐 黄连 肝火犯胃所致呕吐吞酸 左金丸 木瓜 寒湿困脾,吐泻转筋 当归 妇人胞宫虚寒之月经延期,量少,色黑 五味子 脾肾两虚,五更泄泻 小茴香 寒性胃痛,腹痛,疝痛 干姜 微寒呕吐吞酸

小茴香辛散温通,善暖中下二焦,尤以疏肝散寒止痛见长,为治寒疝要药。 Xiao Hui Xiang 小茴香 温 药性说明  小茴香辛散温通,善暖中下二焦,尤以疏肝散寒止痛见长,为治寒疝要药。 功效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应用 1.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本品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2.用于中焦虚寒气滞证。本品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实验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茴香醚、小茴香酮等。茴香油能增强胃肠运动,在腹气胀时,促进气体排出,减轻疼痛,可作驱风剂。 *临床报道 1.治疗小儿脐周腹痛:小茴香散(小茴香4~6g,丹参6~12g,木香4~6g,砂仁4~6g,白芍6~12g,台乌药4~6g,党参4~6g)。水煎服,每日1剂。   2.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炒小茴香30g,何首乌(生熟均可)60g,猪肚一个。先将猪肚洗净,再将小茴香、何首乌用纱布装好扎口,加水适量,三物同 煮,以猪肚烂为度,取出纱布药袋,将猪肚连汤分9份,每次1份,日3次。12个猪肚为1疗程。 源于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主诸痿,霍乱及蛇伤。”   《日华子本草》:“治干脚气并肾劳疝气,开胃下食, 治膀胱痛、阴疼。”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成熟果实。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生用或盐水炙用。本品又名谷茴香。

小茴香: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吴茱萸、木香 寒疝、小腹冷痛作胀 肉桂、乌药 寒疝、少腹部冷痛 当归、香附 痛经 山楂、橘核 睾丸偏坠肿痛 干姜、木香 胃寒呕吐、食少、脘腹胀痛 生姜、半夏 胃寒呃逆、呕吐 与吴茱萸相鉴别:   吴茱萸与小茴香二者皆味辛性温热,均能温中、散寒止痛,同可用治胃寒脘腹疼痛,寒滞肝脉、寒疝腹痛,以及经寒痛经等症。不同之处在于:   吴茱萸── 辛散苦降,性热燥烈,有小毒,善于疏肝下气,善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巅顶头痛、呕吐涎沫,胃寒呕吐,肝火犯胃、胁痛吞酸等症。同时,吴茱萸又能燥湿,助阳止泻,又可用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等症。   小茴香── 则长于理气和胃,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者小茴香多用。

本品辛热,主入脾胃,善除中焦实寒而止痛功良,适于外寒直中,胃痛呕逆之证。 Gao Liang Jiang 高良姜 热 药性说明  本品辛热,主入脾胃,善除中焦实寒而止痛功良,适于外寒直中,胃痛呕逆之证。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应用 1. 用于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温通,善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若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则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   2.用于胃寒呕吐证。本品有温散寒邪、和胃止呕之功,可与半夏、生姜等同用。若治虚寒呕吐,则可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3g。 *实验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此外,尚含高良姜素、高良姜酚等。本品的0.25%~0.75%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 用;1%~1.25%水煎剂及挥发油的饱和水溶液则呈抑制作用。本品煎剂对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 型结核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胃痛:高良姜30g,制香附30g,元胡30g,乌贼骨10g。上药研末,每次3g,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源于《别录》   《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本草纲目》:“十全方言:心脾冷痛,用高良姜,细锉微炒为末,米饮服一钱,立止。”   《本草从新》:“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的根茎。 又名良姜。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夏末秋初采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鳞片,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高良姜: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香附 寒邪犯胃、胃脘冷痛 干姜 脘腹冷痛、恶心呕吐、或大便泄泻 半夏、生姜 胃寒气逆、呕吐清水 . 附子、白芍 腹痛冷泻、完谷不化 小茴香 寒疝小腹冷痛,及妇女寒瘀小腹痛 干姜与高良姜相鉴别           干姜与高良姜 二者皆为温中散寒的主药,主治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可配伍使用。两者在临床常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干 姜── 长于暖脾阳,偏治脾寒腹痛泄泻。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治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以及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症。   高良姜── 则长于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以及寒凝气滞,噫气呕吐等症。

Hua Jiao 花椒 热 本品辛热,温暖中焦,其性燥散,除湿散寒,且止痛功良,适于中寒腹痛之证,兼能杀虫。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药性说明 本品辛热,温暖中焦,其性燥散,除湿散寒,且止痛功良,适于中寒腹痛之证,兼能杀虫。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1.用于中寒腹痛,寒湿吐泻。本品辛散温燥,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 2.用于虫积腹痛。本品有驱蛔杀虫之功。 3.用于湿疹瘙痒,妇人阴痒。本品有杀虫燥湿止痒之功。可单用煎水外洗。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实验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牻牛儿醇、柠檬烯、枯醇、异茴香醚等。本品挥发油有麻 醉止痛作用。本品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杀灭猪蛔虫的作用。 *临床报道 1.用于回乳:每次用生花椒14~16粒(约0.4克),研粉装入胶囊内服,日3次,于产后即开始服用,连服3~4日。   2.用于霉菌性阴道炎:取花椒油3ml,半合成脂肪酸酯加至100g,制成花椒油制霉阴道栓(每粒重4.0±0.05g),每晚放药1粒,5天1疗程,一般1~2疗程。   3.用于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用花椒油即以香油60g入锅内熬热,再投入花椒120g一炸,而后去花椒,待油温时1次服下。  源于《本经》   《本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本草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青椒Z.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 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的果皮。主产于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秋季果实开裂时收采,晒干。

花椒: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干姜 心腹大寒痛 茯苓 肺肾虚寒之咳喘,可兼见足冷腰痛 苦参 皮肤疥疮、瘙痒 . 乌梅 久泻不愈、亦治寒湿带下

Ding Xiang 丁香 温 本品辛温,善暖中下二焦而降逆止呃,为中焦虚寒呃逆,下元虚冷阳痿所常用。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药性说明  本品辛温,善暖中下二焦而降逆止呃,为中焦虚寒呃逆,下元虚冷阳痿所常用。 功效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 于胃寒呕吐,呃逆。本品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  2.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可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用于肾虚阳痿,宫冷,本品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3g 使用注意 畏郁金。 *实验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β-石竹烯等。本品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为芳香健胃剂。 丁香油酚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其水或醇提取液对猪蛔虫有麻醉和杀灭作用。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 用。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对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有抑制作用。 源于 《雷公炮炙论》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的花蕾。习称公丁香。多系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海南省亦有栽培。生用。

1.治疗肠梗阻:丁香30~60g研末,酒精调和,敷于脐。(《广西中医药》1988:(1):13)   2.治疗早泄:丁香,细辛各20克,75%乙醇100ml浸半个月,取出浸出液,涂擦阴茎顶部,经15~30分钟行房事,治疗早泄患者156例。因精神因素所致较好,单用本方有效,其它原因,须辨证配内服药治疗。 丁香: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柿蒂 胃寒呃逆、呕吐、脘腹痞闷 半夏、吴茱萸 胃寒腹痛呕吐 白术、砂仁 脾胃虚寒、食少呕吐 . 附子、肉桂 肾虚阳痿、阴冷寒湿带下 橘红 小儿吐泻

Hu Jiao 胡椒 热 胡椒辛热,善温暖肠胃,散寒止痛,常用于肠胃有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症。 温中止痛,下气消痰。 药性说明 胡椒辛热,善温暖肠胃,散寒止痛,常用于肠胃有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症。 功效 温中止痛,下气消痰。 应用 1.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用于癫痫证。以治痰气郁滞,蒙蔽清窍之癫痫痰多为主。可与荜茇等分为末服,或如《肘后方》所载以胡椒置萝卜中阴干,研末服。 3.此外,作调味品,有开胃进食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1.5~3g;研末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 *实验研究  本品含胡椒碱、胡椒脂碱、胡椒新碱及挥发油。本品内服有驱风健胃作用。所含胡椒碱有 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和镇静作用。胡椒内服可使皮肤血管扩张,产生温热感。 *临床报道  治疗小儿腹泻:白胡椒1~2粒,研末后填脐中,用胶布贴敷,24小时更换1次,可连用2~3次。(《河北中医》1985;(4):23) 源于《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本草纲目》:“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为胡椒科常绿藤本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的干燥果实。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 种。10月至次年4月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呈现暗绿色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在全部果实均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果肉,晒干,表面呈灰白色,通称白胡椒。生用。用时打碎。

*荜茇 Bi Ba 热 功效    温中散寒。 应用 1. 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呃逆等证。本品有温中散寒止痛、降胃气、止呕呃之功。可单用或配伍干姜、厚朴、附子等同用,如《圣济总录》荜茇丸。若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冷泻,可与白术、干姜、肉豆蔻等同用,如《圣济总录》荜茇散。    2.此外,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龋齿孔中,可治龋齿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 *实验研究   本品含胡椒碱、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烯及芝麻素等。本品所含胡椒碱有抗惊厥作用。从本品中提取的精油,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牙痛:荜茇5g、高良姜3g、川椒25g、生川、草乌各0.5g、洋金花0.2g,上药置瓶中,加入75%酒精100ml,浸泡一周后加入樟脑2g, 密封备用。用时可将干棉球蘸取药液适量,抹齿周围、并咬住棉球,吐出口中唾液。(《中原医刊》,1983;(6):22)   另方用荜茇10g、生草乌4g、甘松10g、白芷10g、冰片3g、细辛5g、鹅不食草6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0.3g鼻。 源于《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   《本草纲目》:“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   为胡椒科藤本植物荜茇Piper longum L.接近成熟果穗。产于海南、云南、广东等地。9~10月间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晒干。生用。

*荜澄茄 Bi Chen Qie 温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1.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功似荜茇。可单用或与高良姜、丁香、厚朴等同用。 功效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应用 1.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功似荜茇。可单用或与高良姜、丁香、厚朴等同用。   2.用于寒疝腹痛,常与吴茱萸、香附、木香等同用。 3.此外,用于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或寒湿郁滞之小便浑浊,可与萆薢、茯苓、乌药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2~5g。 *实验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醛、甲基庚烯酮、柠檬烯、芳樟醇等。本品所含挥发油有镇静、镇痛、抗过敏作用,对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喷雾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慢性气管炎:用山苍子油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每丸含山苍子油30mg,每日剂量180mg,分3次服。(《中草药通讯》1978;(2):30)   2.治疗冠心病:用山苍子油胶丸或0.2%溶液治疗,胶丸每次3~5粒(每粒含油50mg),每日3~4次;山苍子溶液每次30~50ml,每天3~4次。  源于《开宝本草》   《海药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并霍乱泻肝腹痛,肾气膀胱冷。”   《本草纲目》:“暖脾胃,止呕吐哕逆。”   为樟科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山鸡椒(山苍树)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