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 社会群体内部结构及其运作 第三节 社会群体特例分析:当代中国家庭 第六章 社 会 群 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 社会群体内部结构及其运作 第三节 社会群体特例分析:当代中国家庭
或许你会因为别人催促你早起而心烦,想象一下,一旦有一天让你与人类断绝一切来往,你会有什么反映呢?刚开始你也许会感觉很好,没有其他人来告诉你去做什么。你想睡多长时间就可以睡多长时间,爱怎么穿衣服就怎么穿衣服,尽你最高的音量放声歌唱,你可以打嗝、搔痒而无需担心别人是否喜欢。一时间这自由也许是天堂般的。然而你能坚持多久,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答案是:根本不会坚持很久。 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都会像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克鲁索一样孤独、恐惧,甚至可能因为没有人陪伴而发疯。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天生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生活在不同规模的群体当中。社会群体在我们生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本讲我们将对社会群体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探讨。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再转到左边来看看,也许有些大人与小孩在围着一个公园桌子野餐。这里,哪些是社会群体呢?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思考: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下午,你如果环顾一下公园的四周,就会 发现许多类人群的聚集。有些人聚集在小买部门口等待购买食物;一群五六个十来岁的少年,身穿牛仔、T恤衫,骑在自行车上一路争吵而来;还有一些零星的散步者、漫游者、儿童。 再转到左边来看看,也许有些大人与小孩在围着一个公园桌子野餐。这里,哪些是社会群体呢?
社会群体的概念 社会群体就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聚集体是由一些碰巧同时在一个地方的人构成的,成员之间并不发生有意义的相互作用,也不会感到任何共同的隶属感,他们一般是为了各自的目的而行动。 类属指的是一些可能彼此从未见过面的但却在年龄、种族或性别等方面有类似特征的人,统计学中经常也称类属为群体,但我们讨论的社会群体不包括统计群体。 偷懒行为
群体行为:偷懒(social loafing)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实验 志愿者 1人(平均63公斤) 2人(平均下降) 3人(平均更下降) 8人(总和:248公斤) 研究表明:偷懒数量与偷懒是否显眼之间有某种关系。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明确的成员关系:成员自我身份的认定,帮助对责任、义务、情景以及他们行动意义的理解。 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限定成员的活动方式 有限的规模和组织化程度 持续互动与一致行动的能力:长期的合作,以及共同利益下形成的一致性行动。
三、社会群体的形成基础 合群性本能(gregariousness)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具有结成群体的本能。社会群体是人合群性的体现,而且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 :群体帮助成员去做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 “表意性需要”(expressive needs) :群体帮助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我们都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
四、社会群体的类型 按社会成员互动的特征分 按群体结构特征分 按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分 按群体成员的归属分 按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和性质分
按成员互动关系特征分 初级群体,或者称为基本群体、基础群体、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是指成员之间的互动具有面对面的交往、亲密合作特征的群体,如家庭。 次级群体,或者称为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其成员的互动形式主要是间接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比较有限,情感投入也受到限制,如学校。
初级群体 聚合组织 内部关系 成员间进行互动并建立个人的、情感的关系 仅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很少互动 稳定程度 以大量的自由交往和全部人格的互动为特征,结合具有相对稳定性 不具有稳定性 结合形式 有组织、结构性 非结构性、没有加以组织
按群体的结构特征分 非正式群体则正规化程度较低,成员关系较为随意,其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规范。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成员资格和职责受到严格的规定,其活动也有明确的规范,且常常以书面形式表达。
按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分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诚、亲密及合作感受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则是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的群体。
按群体成员的归属分 所属群体是指成员所处的群体, 参照群体,又称做标准群体,被用来作为参照对象,起标准功能和比较功能,为所属群体提供指南和样板。 因为有明显的参照物,我们才可以知道哪个消防栓的颜色更深。
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 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地缘群体:基于成员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趣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兴趣与爱好相似或相同而形成的群体 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第二节 群体内部结构及其运作 一、群体规模及其重要性 二、群体领导(含义、类型及领导作风) 三、群体决策 四、群体规范与群体一致性 第二节 群体内部结构及其运作 一、群体规模及其重要性 二、群体领导(含义、类型及领导作风) 三、群体决策 四、群体规范与群体一致性 五、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社网图
一、群体规模及其重要性 多人组合 三人组合 两人组合
两人组合 “两人组合”,又称“二元群体”(dyad),是一种最小的群体,两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可能也是最强的,它能产生一种在许多更大的群体中所找不到的一致性和亲切感。但是如果一个成员从这个群体中退出,这个群体的存在就随即停止了。 恋爱中的情侣是最典型的两人关系
“老婆!自从我们有了孩子,关系就是和以前不一样了啊!” 三人组合 “三人组合”,又称“三元群体”(triad)。如果在两人组合的基础上加进一个人,情况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在任何一个三人组成的群体中,总是存在着一个人成为局外人或者“闯入者”的危险。可是有时一个第三者又可以充当调停者,变为三角关系中的一个稳定成员。 “老婆!自从我们有了孩子,关系就是和以前不一样了啊!”
多人组合 “多人组合”。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它会变得更加复杂。成员的增加使交往的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当一个群体成员数超过10-12人,这些人就不可能参加同一起谈话,谈话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之间不再能进行私人谈话,而倾向于以一种较为正式的方式进行交谈。 我应该与几个人住一屋?
我应该与几个人住一屋? 2人:努力学习,但难以扩大社会生活 3人:戏剧性的变化 5人:最适合(特征) 三个人的组合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其中的两个成员经常是意见一致的,则有可能将第三者晾在一边,使这个人感到受欺侮、被拒绝。
五人群体令人满意的特征 奇数的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 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因此,没有人会完全感到被抛弃。 这样的群体大小足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例如从领导者变成协调者,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一种位置。
二、群体领导的含义与类型 领袖是一个凭借某种个性特征,始终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人。 表意型领袖(expressive leadership)则是在成员中创造、和谐、团结气氛所必需的一类领袖,他往往注重使群体成员保持高昂的士气并尽可能减少并缩小群体内的冲突。 例子:在家庭中也具有这两种特性的领袖角色,养家糊口的丈夫与管理家政事务,为家庭提供温暖、舒适以及情感、安全的妻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工具型领袖(instrumental leadership)是组织群体去追求它的目标所不可缺少的一类领袖,它往往提出活动的方针和路线,并影响它的成员去遵循这些方针和路线。
群体领导的作风 独裁主义的,具有这种作风的领袖只发布命令; 民主主义的,具有这种作风的领袖试图在一次行动的过程中赢得群体的一致; 放任主义的,具有这种作风的领袖比较随和,几乎不做任何尝试去指挥或者组织这个群体。 勒万、利皮特和怀特的研究
勒万、利皮特和怀特的研究 他们把11岁的男孩组成的群体置于三种风格的领导下,独裁的、民主的和放任的,并观察不同领导风格对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孩子们对这三种领导风格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与民主型群体相比,在独裁群体中表现出了大得多的敌视和多得多的攻击性。在独裁型的领导下,有更多的群体成员在找出气筒——就是说,找其他人来责骂。十分之七的孩子喜欢放任型领导甚于独裁型领导,虽然在群体成效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观察者判断,民主型群体产生的结果要优于其他群体。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没有详细说明领袖的工作环境,我们仍然不能说一个领袖是好的,而另一个是坏的。在一种情况下徒劳无益的人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是很有成效的。例如,一个独裁主义的领袖在紧急情况中就比较得力,因为这种情况下速度和效率压倒了其他需要考虑的事情。
三、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效率问题 群体决策中“冒险的转变”(the risky shift)问题 群体决策中的“小群体思想”(group thinking) 群体决策的流程
群体决策的效率问题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认为两个人或几个人做决定要比一个人做决定要好,即认为群体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比个人决策要好。然而,这一信念究竟有多么可靠呢?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个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致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阿希进行多次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相应地,屈从于群体意见的占实际判断次数的75%。
冒险的转变 人们常常认为,个人比群体更可能做出鲁莽的、不现实的决策。但是,实际上,群体比个体的决定更有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的转变”。在一次典型的实验中,要求受测验人员决定:一个人是否应该冒险离开一个有保障收入不多的工作,而去为一家付酬高、并且还将分得红利但却可能破产的新公司干活。受测验人员先是被要求单独决定,然后在小组中做出决定,结果表明小组的决定总是比个体的决定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小群体思想 美国学者贾尼斯(Irving Janis)通过研究指出,在一些群体决策的事例中,个人的群体的忠诚阻碍其成员提出有争议的、令人不愉快的问题。他们变得如此地注重维持群体内部的和睦一致,尤其是当涉及到一个棘手的道德问题时,以至于他们压抑了自己的保留和批评意见。这就是所谓“小群体思想”,即在一个决策过程中,群体成员忽视与群体最初的设想不相符的信息和可供选择的办法,力求一致的愿望压倒了批评性思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61年肯尼迪总统和他的高级顾问们作出的发动那场倒霉的对古巴猪猡湾的侵略的决定。
四、群体决策的流程 收集资料 估价资料 形成决议 实施阶段
群体规范 规范体系 霍桑实验——非正式群体规范 美国工业社会学家梅约(Gorge Elton Mayo,1880-1949),他从1924年起在西方电气公司下属的霍桑电厂从事了长达九年的实验和调查,即著名的“霍桑实验”。 他发现了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的群体,而这种非正式群体所产生的群体规范可以促使群体成员保持一致的行动。
群体一致性 最强有力的群体过程就是群体一致性,即在群体压力下保持与群体中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和行动的状况。几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谢里夫(Muzefer Sherif)的“光点移动实验”有力地证实,一个小群体的成员倾向于最后采用符合现实的共同观点来减少对形势的模糊看法,群体成员能使共同观点内在化,甚至离开这个群体后仍保持着这一观点。而阿希(Solomon Asch)的“标准线实验”则发现,当群体的其他成员对现实作出不同的解释时,人们乐意放弃凭自己的感觉得来的根据,以求达到和群体中其他成员的理解相一致。这两个实验都生动地表明了群体促使成员保持一致的力量。
五、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社网图 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成员间相互感到有多少吸引力或对立感,即人际关系的好恶,很明显,他们的个人感情是不同的,一些成员可能比其他成员更受人欢迎,一些成员则有可能形成小的派别,而有一些可能是“孤独者”。 莫雷诺的“社网图”
第三节 社会群体特例分析:当代中国的家庭 1. 家庭形式的变化 一、现 状 2. 家庭功能的变化 3. 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 一、现 状 2. 家庭功能的变化 3. 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 二、现代化对中国家庭的影响
当代中国家庭形式变化明显 首先,表现在家庭规模开始缩小,即表现为所谓的“简缩”趋势。其中,城市比农村更为明显,这显然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相关。其次,与家庭规模缩小相联系的是,家庭结构(代际人口结构)也出现了“简化”的趋势,核心家庭(即由一对夫妻与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比重上升较快,特别是在城市里这一家庭类型的比重已经达到2/3左右。同时,主干家庭(即由一对夫妻与其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比重也呈上升趋势。
家庭功能变化较大 在这方面也是以城市为先导的。在城市中,社会结构分化比较明显,大量的服务机构的诞生使得家庭的一些功能,诸如教育功能抚育后代功能、赡养功能等被社会化服务机构所取代或部分替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转变,原来被取代的家庭生产经营功能(计划体制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如城市中出现大量的家庭手工业和商品经营、服务单位,大量的证券交易活动出现等,使家庭经营功能普遍强化,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围绕家庭来组织生产、经营,在家庭成员关系中强化了各种经济因素。
家庭内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这主要反映在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的变化中。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生育是中国家庭的主要功能,亲子关系由此而成为第一关系,男性占有绝对的主宰地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开始上升。与此相关,家庭群体内夫妻在经济、权力、家务分担、性生活等方面的平等关系受到重视,男女平等观念逐渐被接受。 在农村,传统的家长制开始瓦解,亲子关系中的平等因素也在增加,即使在传统意味较浓的农村,下代人当家的情况也日益增多。当代中国家庭关系变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经济因素的导入,使情关系不再那么单一,特别是在以家庭为主的经济单位中,成员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开始形成。
二、现代化对中国家庭的影响 1.生育意愿的变化极其显著 2 .择偶标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 .家庭生活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不断受到强调 4 .理想家庭模式开始被从和谐的成员关系意义上来理解
1. 生育意愿的变化极其显著 农村家庭中多生、早生和生男溺女的行动选择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实施落实而得到改善。在城市里,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变化及政府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得生育行为及其观念比较趋向于一致,即少生优生、只生一个、生男生女都一样。但是,不同文化水平、职业和性别的人们之间,生育意愿也存在着差异。
2. 择偶标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六、七十年代以政治因素至上的趋势相反,择偶标准中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占有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经济因素,被认为是现代家庭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基础性条件。一般说来,男女青年择偶时注重对方个人因素的趋势在增强,这与现代生活要求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趋势是一致的,也与强调个人自主独立的现代观念相吻合。
3. 家庭生活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不断受到强调 社会职业活动中的规范显示出“去个性化”特征,日常生活原有维系人际感情的政治觉悟的纽带作用趋弱,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家庭生活中感情的依恋和交流的重要性得到彰显,家庭作为私人感情庇护所的功能得以强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个人情感生活不再象过去那样受到谴责和批判,人们的感情交流和抒发被看作是自然的事情,家庭生活私匿性开始被广泛承认。当然,农村中的情况与城市相比较明显存在着差异,这与其现代化程度相关。
4. 理想的家庭模式开始被从和谐的成员关系意义上来理解 4. 理想的家庭模式开始被从和谐的成员关系意义上来理解 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实际上为社会成员提供了重新理解家庭生活意义的时代契机,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被导入家庭,使人们关于理想家庭模式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在家庭生活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与表达更加直率,相互的容纳性程度得到增强。理解成为处理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成员之间的互动达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成员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追求能够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这是家庭关系新格局的开端。
思考题 1.什么的社会群体,它具有哪些特征,什么样的人群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群体。 2.在一个正式组织内,你有可能找得到初级团体、次级团体、内团体、外团体及参照团体吗?当它们出现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好处与坏处。 3.群体规模的重要性。 4.群体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其做出决策的流程是怎样的?
参考文献 1.理查德﹒H.霍尔著,张友星译:《组织:结构与过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乔治·里茨尔著,顾建光译:《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The end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