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新华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耳鼻咽喉科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国外:18-19世纪,欧洲开始出现独立耳科,19世纪中叶,耳鼻咽喉科学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耳鼻咽喉科的三级学科-头颈外科学会 20世纪60年代,北美、欧洲等正式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otolaryngology –head & neck surgery )
耳鼻咽喉科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国内:1911年,开始成立耳鼻咽喉科学,近20年来,耳鼻咽喉科学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医院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出现耳神经外科、颅底外科、鼻内镜外科、喉显微外科、头颈肿瘤外科、小儿耳鼻咽喉科等三级学科
耳科学--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侧颅底外科、听力学、平衡学 鼻科学--鼻内镜外科、前颅底外科、鼻眼相关外科 喉科学--喉显微外科、嗓音与言语疾病 咽科学--睡眠与呼吸障碍疾病 头颈外科学--颈部肿瘤,甲状腺外科 气管食管学
鼻科学
鼻部解剖 外鼻 鼻腔 鼻窦
外鼻 骨与软骨组成支架 骨:额骨的鼻部、鼻骨、上颌骨额突 软骨:大翼软骨、鼻外侧软骨、鼻中隔软骨前缘
大翼软骨 鼻骨 上颌骨额突 鼻外侧软骨
外鼻的静脉回流 面静脉 内眦静脉 外鼻静脉 眼上、下静脉 颈内静脉 海绵窦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正逆向流动 挤压疖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鼻腔 被鼻中隔分左右两侧 鼻阈将鼻腔分为鼻前庭与固有鼻腔 鼻前庭:鼻腔前方皮肤覆盖处,鼻毛,皮脂腺,汗腺 固有鼻腔:(简称鼻腔)
内侧壁(鼻中隔) nasal septum 组成: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犁骨 立特氏区: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5条动脉吻合丛,由筛前、筛后、腭大、上唇、蝶腭动脉组成 克氏静脉丛:中隔前下方,也易出血。
鼻中隔结构 筛骨垂直板 鼻中隔软骨 犁骨 立氏区
外侧壁 三个骨性突起—鼻甲(上、中、下)turbinate 鼻甲与外侧壁形成的间隙鼻道(上、中、下)meatus
前组筛窦 额窦 蝶窦开口 额鼻管 后组筛窦 钩突 筛泡 鼻泪管 腭骨垂直板 上颌窦自然开口
筛泡 额窦开口 上鼻甲 上颌窦开口 蝶窦开口 中鼻甲残端 下鼻甲残端 鼻泪管开口
鼻窦道复合体冠状剖面
顶壁:筛骨水平板(多孔、脆) 底壁:硬腭。 鼻腔顶部 鼻腔底部
鼻腔粘膜 嗅区:嗅觉功能,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含嗅腺、嗅毛双极细胞 呼吸区:呼吸功能,有纤毛上皮,杯状细胞,粘液腺,浆液腺。其分泌物组成粘液毯 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与免疫机制有关
鼻窦 鼻腔周围含空气的骨质腔,左右成对,共四对,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
上颌窦 位置: 二侧较对称,是最大窦腔 前壁—尖牙窝,眶下孔 后外壁—翼腭窝和颞下窝相邻 上壁—眶底 底壁—牙槽骨,与上牙列(567)有关 内侧壁—即为鼻腔外侧壁,有自然开口,位置高
上颌窦
上颌窦水平剖面
上颌窦矢状剖面
上颌窦
筛窦 位鼻和眼眶之间,蜂窝状结构 被中鼻甲基板划分为筛窦前组,筛窦后组,前组开口中鼻道,后组开口上鼻道 外侧壁:眼眶内壁 顶壁:颅前凹(筛骨水平板)和额窦底 内侧壁:附有上、中鼻甲
筛窦水平剖面
筛窦
筛窦+蝶窦
蝶窦 位蝶骨体内(鼻腔后上方) 外侧壁与颅中凹、海绵窦、颈内动脉、视神经管相连 开口于蝶筛隐窝
蝶窦
蝶窦冠状剖面
额窦 位额下部和眶上方 ,发育二侧不对称 前壁:外板—厚,骨髓腔 后壁:内板—薄,导静脉通过此壁流入硬脑膜下腔 底壁:眼眶顶,前组筛窦 内壁:中隔把额窦分成二侧 有额鼻管或经前组筛窦开口中鼻道
额窦
额窦
鼻的生理学
呼吸功能: 保护功能: 嗅觉功能 共鸣作用 鼻阈 鼻腔阻力胸腔负压,肺泡扩张 鼻甲 鼻阈 鼻腔阻力胸腔负压,肺泡扩张 鼻甲 保护功能: 清洁滤过,加温,保湿,防御。鼻毛,粘液毯,(溶菌酶,干扰素,分泌性IgA抗体)纤毛 嗅觉功能 共鸣作用
传导性气道的粘液纤毛清除系统
鼻部疾病
鼻骨骨折 (fracture of nasal bone) 病因 各种外伤。可伴有中隔骨折, 脱位或其他外伤。
临床表现 诊断 局部肿、疼,鼻出血,鼻塞,鼻梁(鼻背部)塌陷或偏斜,有骨擦音,可伴其他 损伤症状 1)病史、临床症状 2) 鼻骨侧位片—了解有无骨折和移位
鼻骨骨折CT表现
鼻骨骨折CT三维重建
治疗 1.肿胀无伤口:24-48h内冷敷以后热敷 2.皮肤裂伤:按外伤原则处理 3.骨折复位:如鼻外观肿,肿退后复位 4.中隔血肿:抽吸或引流 5.抗菌素治疗:预防感染 6.如颅外伤等,先处理紧急情况(如颅底骨折等),后处理鼻骨
鼻前庭炎(vestibulitis of nose) 鼻前庭皮肤弥漫性炎症,有急慢性之分 病因 鼻腔分泌物刺激:上呼吸道感染等 长期粉尘环境工作 其他:如挖鼻
鼻前庭炎 临床表现 急性—鼻前庭剧痛,红肿,糜烂。 慢性—痒,灼热,鼻毛稀少,局部皮肤增厚,结痂 。
治疗 去除病因 局部涂抗菌素油膏或黄降汞油膏 急性者加用抗菌素
鼻前庭疖 鼻前庭毛囊、皮脂腺、汗腺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 皮肤损伤,继发感染,糖尿病和抵抗力弱者易患本病。
鼻前庭疖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鼻前庭红肿痛—溃破出脓,同侧上唇、面颊部、下睑红肿。 全身症状 低热不适高热寒颤
治疗:原则—严禁挤压,未熟忌切开引流,大力控制感染 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原则—严禁挤压,未熟忌切开引流,大力控制感染 未成熟 局部热敷(包括各种局部照射)10%鱼石脂油膏或抗生素软膏 全身足量抗菌素或磺胺类或中药辅助 疖已成熟:待其穿破或用尖刀挑破脓头,钳出脓栓,吸出脓液,忌挤压 疖溃破后:局部涂抗生素、油膏
鼻尖鼻小柱鼻前庭炎症
急性鼻炎 “感冒、伤风”,由病毒(鼻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鼻黏膜炎症 可以继发细菌感染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局部表现
黏膜充血,鼻黏膜肿胀
治疗 局部治疗:减充血剂 全身治疗:对症 鉴别诊断 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
慢性鼻炎 病因-没有明确的致病微生物 局部: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鼻腔、鼻窦慢性疾病 邻近病灶 鼻用药不当或过久(药物性鼻炎) 职业因素 局部: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鼻腔、鼻窦慢性疾病 邻近病灶 鼻用药不当或过久(药物性鼻炎) 职业因素 全身因素:慢性病,烟酒嗜好等
单纯性鼻炎与肥厚性鼻炎的比较
正常下鼻甲 肿胀下鼻甲 使用减充血剂后的下鼻甲
治疗 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病因治疗 局部治疗 单纯性:0.5-1% 呋麻滴鼻。 肥厚性:a.早期:同单纯性。 b.下鼻甲手术 冷冻,激光,电凝,射频 全身治疗:中草药等。
变态反应性鼻炎 接触过敏原后,有IgE介导产生鼻黏膜炎症,从而表现出鼻部症状的一种疾病。属于“I型变态反应”的一种 发病率:10%~25%,中国6.3% 分类:间隙性和持续性 轻度和中-中度
轻度 睡眠正常 日常活动正常 工作、学习正常 无令人烦恼症状 中-重度 不能正常睡眠 日常活动受影响 不能正常工作、学习 有令人烦恼症状 间隙性 症状发生的天数 <4天/周 或病程<4周 持续性 症状发生的天数 >4天/周 或病程>4周 轻度 睡眠正常 日常活动正常 工作、学习正常 无令人烦恼症状 中-重度 不能正常睡眠 日常活动受影响 不能正常工作、学习 有令人烦恼症状
过敏原:植物性、动物性、化学制品等 致敏途径:吸入、摄入、接触。 病理:为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 变应原 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 致敏靶细胞脱粒、释放、合成生物活性介质 肥大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 储备的介质 新合成的介质 组胺 缓激肽 白三烯 血小板活化因子 前列腺素D2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 鼻痒 喷嚏 流涕 鼻塞 特异性素质个体 特异性IgE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致敏靶细胞 *医学免疫学
变应性鼻炎四大症状 喷嚏型 流涕型 鼻塞: 喷嚏: 鼻痒: 流涕: 间断性或持续性,单侧或双侧,也可为两侧鼻腔交替性堵塞 打喷嚏,常常连续数个或十数个 鼻痒: 轻者鼻有蚁行感,重时则难以忍受,而需不时揉摸鼻部 流涕: 大量清水样鼻涕,严重时终日流涕不止 喷嚏型 流涕型
变应性鼻炎
检查 鼻粘膜苍白水肿或淡灰色。对“麻黄素”反应明显,严重则差。 鼻分泌物:嗜伊红细胞升高。 变应原皮肤试验。 特异性IgE(+)
诊断 1.典型症状和病史 2.局部检查 3.皮肤试验 4.血清特异性IgE测定
鉴别诊断 血管运动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
与普通感冒相鉴别 感冒为急性发病,一般持续7~10天。 感冒开始可以为水样清涕,后期为黄色粘稠脓性涕。 感冒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等
变应性鼻炎及相关疾病 变应性鼻炎 哮喘 上呼吸道感染 鼻息肉 渗出性中耳炎 鼻窦炎 变应性鼻炎与多种疾病相关,如果患者不能够即使治疗,有可能产生:鼻息肉、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渗出性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
变应性鼻炎、皮疹、哮喘 在8-13岁儿童中的流行病学调查 *BMJ 1992
流行病学依据 哮喘患者中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 78% 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密切相关: 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哮喘患者中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为78%,而哮喘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20%。 5-20%
流行病学依据 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 流行病学依据 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 38% 哮喘的发病率% 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密切相关: 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哮喘患者中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为78%,而哮喘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20%。 3-5%
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关系 变应性鼻炎 鼻粘膜肿胀和分泌物潴留导致鼻腔阻塞 鼻呼吸改为口呼吸为主 后鼻部 增加了 分泌物倒流 变应原和污染物的吸入 干冷空气直接对下呼吸道的刺激 诱发哮喘
治疗 原则:避免与过敏原接触,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类固醇激素。 药物疗法 局部:抗组胺药或含类固醇激素喷雾剂等 口服(1)抗组胺药 (2)类固醇激素:严重时短期应用 免疫疗法 其他疗法:冷冻、激光、射频等
ARIA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新的分类方法 阶梯式治疗方案 与哮喘的关系 一个气道,一种疾病 应当归为慢性呼吸道疾病 新进展
过敏性鼻炎的处理 及其对哮喘的影响
变应性鼻炎的阶梯式治疗方案 鼻内糖皮质激素 持续性 中-重度 轻度 间歇性 口服、局部抗组胺药(新一代) 鼻内减充血制剂(<10天)或口服减充血制剂 避免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 免疫治疗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鼻窦解剖特点 1.鼻腔粘膜与鼻窦粘膜连续 2.窦口小 3.窦口毗邻 4.各窦特点,上颌窦和筛窦易感染
上颌窦+前组筛窦 窦口
病因 1.全身病因,全身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 2.局部原因 (1)鼻疾病妨碍鼻窦通气引流,鼻炎、鼻息肉等 (2)邻近病灶,腺样体肥大 (3)直接感染 (4)气压改变 (5)鼻腔填塞物留置过久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发热,周身不适等。 2.局部症状: (1)鼻部症状:鼻塞、脓涕 (2)头痛或局部疼痛。 前组—痛额部和颌面部。 后组—颅底或枕部。 头痛可呈周期性。
鼻腔检查: 中鼻甲、中鼻道粘膜粘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和嗅沟积聚粘脓涕、脓涕
有时可主要表现为中鼻甲粘膜充血肿胀
检查 CT:粘膜增厚,密度增高,液平 诊断 症状+检查
治疗 原则:根除病因,引流通畅,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一般治疗。 抗炎治疗:足量抗生素,中药(鼻窦炎口服液、鼻渊素口服液等)
局部治疗 0.5%-1%呋麻滴鼻剂 促排药物:吉诺通、沐舒痰 抗组织胺药或激素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急性慢性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1.脓涕,粘脓涕多 2.鼻塞 3.嗅觉减退或消失
检查 鼻粘膜慢性充血,中鼻甲肥大,息肉样变。 中鼻道狭窄,中鼻道嗅沟有脓涕。体位引流—脓涕 检查同侧上列 567 牙。 X线,CT,排除肿瘤
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 0.5%-1%呋麻滴鼻剂 促排药物:吉诺通、沐舒痰 抗组织胺药或激素 (1)改善鼻腔通气,如息肉等摘除 (2)鼻窦手术:功能性,根治性
鼻息肉、鼻窦炎CT表现
鼻窦内镜外科手术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向一侧或二侧偏曲,引起鼻腔功能障碍。产生症状时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症状 1.鼻塞 2.鼻出血 3.头痛 4.继发鼻窦炎症状 治疗:手术
鼻中隔偏曲
鼻出血 涕中带血大量出血 病因 一.局部原因 1.外伤 2.鼻中隔和鼻部各种炎症 3.肿瘤(鼻腔、鼻窦): 良性:出血性息肉,血管瘤,鼻纤维血管瘤 恶性:鼻窦癌,鼻咽癌
血管瘤
纤维血管瘤
鼻腔子宫内膜异位
二.全身原因 1.急性传染病:流感等,发热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等(老年人多见) 3.血液病 4.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C、K、P或Ca
5.肝脾肾慢性疾患及风湿热 6.内分泌失调 7.其他:如化学物中毒—磷、汞等 8.地方病:水蛭 ,高原干燥
治疗 (一)一般处理 (二)止血方法: 1)简易止血法: 2)填塞法:A.明胶海绵填塞;B.前鼻腔填塞;C.前后鼻腔填塞 3)其他:化学烧灼、激光、微波、冷冻等 4)全身治疗
鼻真菌病 病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局部抵抗力下降、全身消耗性或代谢性疾病,长期使用抗菌素、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致病菌:曲霉菌 (急性爆发型,毛霉菌)
病理分型 非侵袭性(慢性无痛型) 侵袭性(急性爆发型) 真菌球 变应性真菌性
诊断 1.病史及症状 2.真菌培养 3.影像学检查 治疗 手术+药物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