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6
P166
P166
P167 參考救亡與啟蒙下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課文整理 中國的啟蒙運動: 1.意義: A.新思潮 A.愛國運動 B.新文化運動 2.內涵: B.文學革命 C.學生運動 D.工商界的罷市罷工 F.新知識分子所從事的其他政治與社會活動
P167
P167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課文整理 時代背景: 1.政治上:知識分子認為改革失敗,問題出在傳統文化無法應變新局全盤革新中國文化。 2.國際上:第一次大戰後,民族思潮高漲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1856~1924)所揭櫫的十四點原則 3.外交上: A.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未稍歇 B.國內抵禦外侮的呼聲日漸增強
P167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課文整理 4.經濟上:第一次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喘息的機會 5.社會上: A.知識分子流動於各行業,為社會帶來蓬勃之氣 B.工商業興起後,人口流往城市,增加社會變革之動力 6.文化上: A.知識分子批判傳統的聲浪日益高漲 B.北京大學自由開放的學風,成當時新思想的搖籃
P168
P168
新文化運動 課文整理 《新青年》雜誌引領風潮: 1.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成為鼓吹新文化運動重要刊物 2.陳獨秀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北京大學自由開放學風,成當時新思想的搖籃
P170
P170
P170
P170
新文化運動 課文整理 文學革命: 1.發難者:於《新青年》發表 A.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B.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2.作品: A.魯迅─《阿Q正傳》 B.胡適─《嘗試集》:文學革命以 來的第一部白話詩集 魯迅
P171
新文化運動 課文整理 導入新思潮: 1.引進西方新思潮: A.《新青年》─有〈馬克思專號〉、〈易卜生專 號〉 B.《新教育》─有〈杜威專號〉 2.西方思想家來華講學─杜威、羅素影響最大者─社會主義: A.陳獨秀與李大釗都信仰馬克思主義 B.促成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P171 P172
P172
山東問題的發展 清末 原為德國的勢力範圍 民國4年 日本進軍山東(民國三年),對中國提出21條要求,袁世凱對山東問題予以允諾。 民國7年 段祺瑞「西原借款」時表示「欣然同意」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之權利 民國8年 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山東主權交與日本,引發五四運動 民國11年 華盛頓會議後協議由中國贖回
五四愛國運動 課文整理 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要求」 1.背景:第一次大戰爆發,日本出兵山東,欲取代德國在山東的地位 2.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A.機會:以支持袁世凱帝制為交換條件 B.目的:將中國納為日本的保護國 C.袁世凱除了對第五號各項的內容表示容日後協商外,其餘皆「即行允諾」 『五九國恥』
P168
P168
五四愛國運動 課文整理 列強出賣中國利益: 1.巴黎和會的召開: A.中國為戰勝國,派代表出席和會 B.列強將德國在山東權益逕轉交日本 2.中國代表顧維鈞據理以爭: A.日本指出段祺瑞在「西原借款」時與日方換文 時有「欣然同意」字樣 B.列強屈服日本之要求
P168
P169
五四愛國運動 課文整理 學生發起愛國運動: 1.舉行遊行示威: A.時間:民國8年5月4日起 B.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C.引發全國性的愛國運動:學生、工人、商界紛紛響應 2.結果: A.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撤銷曹汝霖等三人職 務 B.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C.山東問題成為懸案 曹汝霖
P168
民國10年華盛頓會議時,由美英協助,達成協議:解決山東懸案條約(11年)--可參考電子講義P131
P169
婦女的解放運動 課文整理 提倡女權: 1.胡適、陳獨秀大力提倡婦女解放,為婦女爭取權利 2.陳獨秀主張婦女可以讀書、從政、過獨立生活、夫死可再嫁
P172
婦女的解放運動 課文整理 廢纏足興女學: 1.始自:清末「天足會」女權團體已出現 2.反傳統: A.纏足─梁啟超在上海發起「不纏足會」 B.興女學─a.西方教會創辦女校 b.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天津 c.男女合校、高等院校招收女生─五四 運動以後 C.婚姻自主─可離婚,選舉權和財產繼承方面進步 有限
P172 P173
婦女的解放運動 女性開始參與社會活動 課文整理 1.積極參與政治、社會活動 A.接受現代化教育 B.辦報刊、作演講 C.參與愛國運動─北伐期間出現女兵 2.爭取職業開放:經濟獨立 3.鼓吹個性解放:個人自由、人格獨立
P173 P174
五四的影響 課文整理 學生運動風起雲湧: 1.激起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 2.促使學生運動與勞工運動的崛起 3.促使國民黨的改組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4.加速反軍閥及反帝國主義運動的發展 5.白話文學紮根: A.帶動中國新聞事業 B.加強了輿論的力量
P174
五四的影響 課文整理 反傳統的訴求: 1.撼動中國傳統的基石: A.舊家庭制度的沒落 B.女權運動的興起 2.加速中國現代化變遷的腳步:
P174
P175
陳獨秀與新青年 1915年,陳獨秀從日本歸國後,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月刊,隨後改名為新青年,矢志喚醒國內的青年來摧毀死氣沉沉的舊傳統,創建一種新文化。陳獨秀在第一期號召年輕一代來衝破老的、腐朽的社會因素,並且改革他們的思想行為,以實現民族的覺醒。青年受到感召,要從世界上各種文明中選擇有活力、新鮮的元素,以便為中國創造一種新文化。在這個不朽的任務中,陳獨秀提出了六項指導性的原則: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隱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魯迅的狂人日記 魯迅,本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早年留學日本仙台醫學專校,兩年後棄醫從事文學。他是中國第一位用西式新體寫小說的人,狂人日記是他最早的作品,他擅於運用諷刺的手法,譴責舊禮教的虛偽與殘忍。 狂人日記非常簡練地表達他對傳統的看法。小說的主人翁「狂人」患了時時怕被人迫害的心理病,所以他以為四周所有的人物,包括他自己的家人,都要把他殺了吃掉,為了證實自己的疑懼,他有一天晚上翻開一本古書:「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喫人!』」在魯迅的筆下,傳統社會所代表的就是吃人的禮教。在故事的結尾,狂人許了一個願:「沒有喫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文學改良芻議 1916年底,在美國留學的胡適,將其〈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稿寄給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發表在第2卷5期上。〈文學改良芻議〉中之「八事」,依序為:一須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須講求文法,四不作無病之呻吟,五務去爛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講對仗,八不避俗字俗語。
文學改良芻議 胡適之文學革命中,「白話」乃是與「國語」相聯繫的;「白話文學」是建設「國語文學」的選擇。胡適從語言入手改革文學的主張使文學革命得以與國語運動相結合。基於「國語」的普遍性邏輯,胡適等人心目中理想的白話文已不是為某一階層所專用,而是一種新的全民共同語。胡適說:「我所主張的『文學的國語』,即是中國今日比較的最普通的白話。 胡適的文學改良主張催生了現代文學,促進了現代白話的確立,在教育、思想、文化等領域都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學革命論 〈文學革命論〉,提出了三大主義: 1.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2.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3.推倒迂迴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娜拉》或《傀儡家庭》 《玩偶之家》(又譯《娜拉》或《傀儡家庭》)是3幕話劇,作者為易卜生。故事內容為女主人公娜拉美貌善良,丈夫海爾茂原是個律師,新年以後就要當合資股份銀行經理。海爾茂愛妻子,親昵地叫她"小鳥兒","小松鼠"。他們有3個孩子,一家人表面上過著歡樂和舒適的日子。
娜拉的女友林丹太太來訪,她們八九年沒有見面,娜拉把自己隱瞞丈夫幹的一件大事告訴了女友:娜拉結婚後一年,海爾茂當時地位低,收入少,為了多掙錢,他拼命工作以至害了重病。 醫生私下對娜拉說只有讓他到南方去療養,否則有生命危險。娜拉為了給丈夫治病,又不想讓重病纏身的父親增加煩惱,在百般無奈之下,瞞著丈夫,偽造了父親的簽名向銀行職員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筆錢,全家到義大利去。海爾茂病癒後,全家回到挪威。 娜拉為了還清債務,除了節省家用,還找零活幹,默默地分擔家庭責任。
海爾茂到銀行上任前,因為不滿柯洛克斯泰而解雇了他。他求娜拉勸海爾茂把他留在銀行,娜拉認為自己難以做到,他為此懷恨在心,把娜拉偽造父親簽下瞞著丈夫向他借錢一事寫信告訴了海爾茂。 娜拉本以為,丈夫愛她,說過“常常盼望有樁危險事情威脅你,好讓我拼著命,犧牲一切去救你”之類的話,現在一定會不假思索地挺身出來,獨攬罪責。 可是這一"奇蹟"沒有出現。海爾茂知道真相後大發雷霆,訓斥娜拉下賤無恥,是個罪人,撒謊的人,毀了他前途的人。甚至對娜拉要尋死也不表同情,反而指責她裝腔作勢。
後來債主自動退回借據,海爾茂知道自己沒有風險,才又恢復往常對娜拉的溫存。娜拉由此認清了丈夫自私、虛偽、渺小和怯懦的市儈本質,認識到自己在家中8年來沒有一天做過同海爾茂平等的人,只不過是一個泥娃娃,一個玩偶。她覺醒了,再也“不相信書本裏說的話”,也不相信過去崇拜的偶像---宗教、法律、家庭和倫理道德。 她說:“國家的法律跟我心裏想的不一樣,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確的。”她要弄清楚“究竟是社會正確,還是我正確”。 為了學做一個真正的人,娜拉毅然走出這個"玩偶之家",全劇在從樓下傳來砰的一聲關大門的聲音中結束。
胡適翻譯易卜生名劇《傀儡家庭》 為女性的覺醒塑造一最佳楷模 劇中女主角娜拉的出走, 選擇做一個真正的人,做她自己 「離家」成為新文化運動以來婦女解放的象徵,也成為整個年輕一代的重要意向
日本在山東勢力的擴張 袁世凱卒後,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藉口修鐵路向日本大量貸款是為「西原借款」 民國7年(1918 ),日本向段提出山東駐軍及延長膠濟鐵路租期要求,段覆文竟表「欣然同意」 日本此舉將占領山東合法化 段祺瑞主導下的北洋政府通過對德參戰決議,圖為北洋政府對德絕交原檔。
西原借款 段祺瑞一直接受日本的支援,對內欲「戰而不宣」,企圖摧毀護法政府,對外卻於民國六年對德、奧「宣而不戰」,並藉機向日本訂約借款,自民國六年至七年間,先後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陸軍、海軍的共同防禦軍事協定,將中國陸、海軍及軍械、訓練等,均置於日本控制之下,並由曹汝霖等經手,向日方代表西原龜三先後簽訂八筆借款,稱之為「西原借款」,其他尚有多次的借款,總數達五萬萬元之鉅。由於這些借款都經由出賣中國主權的途徑而獲得,故國人稱之為「賣國借款」。
北京政府「欣然同意」之原 跡
西原借款 其中最令國人憤恨者乃係於民國七年九月間,令駐日公使章宗祥與日本外相後藤新平,就高(密)徐(州)及濟(南)順(德)二路及山東問題換文,對後藤所提之有關山東權利條款,竟表示「欣然同意」,此舉導致在巴黎和會時,我方無法據理爭回山東主權,以致乃有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生。
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第一次大戰期間,日本在中國及太平洋的勢力大為擴張;巴黎和會中,山東問題未獲公正解決;美國國會拒絕批准對德和約。 復以美、日衝突愈烈,英國亦感不安。各國競擴軍備,太平洋情勢嚴重。 為緩和緊張情勢,民國十年(西元1921年),美國邀約太平洋有關各國舉行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2 討論主題,一為限制軍備;一為九國公約。 前者由美、英、日、法、義五國參加,限定五國主力兵艦的比例;後者更加上中、荷、比、葡四國,成立九國公約,要點有: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及領土的完整,各國在華的工商業機會均等,不得營謀特權,也不許妨礙彼此的安全。此為美國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再確定。 山東問題,中、日雙方在會外談判解決,由中國備款贖回膠濟鐵路,日本歸還膠州租借地。(解決山東懸案條約) 九國公約對北京政府地位之鞏固頗有增進。惜北方軍閥忙於內戰,未能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