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學習的自我評鑑:邁向全校性參與策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在學校整體課程裡規畫 全方位學習 鍾耀斌 YB Chung Tel.:
Advertisements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全校性全方位學習的 統籌與檢視 主要對象:小學副校長及各主任
認識全方位學習 及 其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 2:00 – 3:30pm 講座 3:30 – 4:00pm 小休 / 活動推介展覽
課程領導與管理初階系列 (6) 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在統籌全校性全方位學習活動和 照顧學習差異的角色
理解與誤解 – 原來孩子是這樣學習的 數學科分享會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心理健康 第四章 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 知识点八 实践是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 制作人:陈峻殊 德育教研组.
如何透過學校課程培養小學生 的批判思考能力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認識全方位學習 及 其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 2:00 – 3:30pm 講座 3:30 – 4:00pm 小休及活動推介展覽
教育統籌局總課程發展主任 (全方位學習及圖書舘) 葉蔭榮
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高中課程簡介會 資訊及通訊科技.
亞洲大學的數位學習資源與應用 鍾仁宗老師 101年12月4日.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創意讀書會 iSTEM 科技教育試行計劃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2017/01.
30週年校慶 電腦科暨電腦學會 移動裝置程式編寫及學生成果分享
Understanding the OLE & SLP
資訊及通訊科技科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資訊及通訊科技科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Feeling 教學科目:英語 教學年級:四年級 資料來源:自編 & 康軒英語教材“New Wow English”第3冊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促進學習的評估 如何運用「網上學與教支援」 促進學與教 柯志明 教育基建分部 基本能力評估/數學.
提升教學技巧 How to Teach Better
家長教育 之 電子學習.
新教師的啟導工作 高慕蓮博士 袁國明老師.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數位學習評鑑期末專題 國內案例分析.
教師入職啟導計劃 為學校提供的相關支援服務
2011清大電資院學士班 「頂尖企業暑期實習」 經驗分享心得報告 實習企業:工研院 實習學生:電資院學士班 楊博旭.
經濟學 學經濟.
【學校圖書館的組織】©版權所有 如要使用請聯絡作者熊銘洽談
106年度教育雲服務策略聯盟計畫 酷學習 COOL CLASS.
六年級電腦科 KompoZer w3.dhps.tp.edu.tw.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 CUHK FAA Thomas Cheung Secondary School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 報告人 協同主持人 林翰佑
三年級上學期英語科教學報告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方式 作業設計 評量方式.
六年級 英文科 課程計畫 Ms. Hsu.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Venue: Romblon & Mindoro
陳樹渠紀念中學 何燕萍老師 周富鴻老師 張 燕老師 劉勁樂老師 黎嘉諾老師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數位學習 孫春在、曾憲雄、陳登吉、袁賢銘.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妙法寺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高中課程簡介會 資訊及通訊科技.
注音符號課程綱要 注音符號應用能力 A-1-1 能正確認念、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 能熟習並認念注音符號。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新事業發展專題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花式跳繩學會 宗旨 學會成立及歷史 參與計劃 花式跳繩隊 跳繩練習 花式示範 聯誼活動 校內比賽 校外比賽 教學資料
2019中三選科升學講座 (一) 介紹334高中學制 黃淑儀老師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 (二) 本校中四選修科目 郭良老師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觀塘官立中學 新高中 物理科 新高中資料套.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創新學習 從教師開始- 主講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忠謀 教授
試行計畫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黃笑冰.
電腦網絡與教學.
中學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管理與領導培訓課程 第二節:如何設計德育教材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
行動學習課程設計 經驗分享 林雅雯 Nov. 27, 2013.
主題研究架構.
一個有效率的團隊的要素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Team
學習英語的有效方法 二至四年級家長會
從全方位學習推廣 環境教育 YB Chung.
THE MISSION COVENANT CHURCH
報告人: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辛文義.
新高中課程概覽 新高中資料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全方位學習的自我評鑑:邁向全校性參與策略 全方位學習:優質架構 講者:葉蔭榮 教育统籌局全方位學習組 2004年4月3日浸信會天虹小學

“全方位學習是把學習空間,從課室拓展到其他環境中的策略。”

“透過靈活地利用多樣化的環境和社區資源,配合時、地、人各方面所組成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獲得一般在課堂上難以體會的經驗”

學生 多元潛能 傳媒 朋輩 政府 外地情境 社會服務 機構 家庭 工商企業 互聯網 宗教機構 自然環境 智育發展 經歷 德育及 公民教育經歷 體藝發展 職業相關 經歷 學生 多元潛能

全方位學習與課程的關係 促進 Enabling Enriching KLA 擴闊 Extending 延伸 全方位學習經驗: 領袖、 思考、 社交技巧訓練 棋藝、 外語、戲劇 影片製作、紀律團隊 Enriching 擴闊 KLA 課堂為本的經驗 Extending 延伸 學科專題研習、 博物館參觀 全方位學習經驗: 擴闊, 延伸, 促進 課室學習

一個「沒有人會反對」的理念 一個極其切合廿一世紀需要的意識形態 一個對學生有明顯裨益的策略 可是…當施行時…

學生的投入 教師的努力 社會的鼓勵 天上人間 做得好 學生的學習焦點? 老師的工作量? 學校宣傳手法? 全方位學習 做得不大好

Quality 優質

重質不重量 「跑出課室」活動 不是愈多愈好! 不能過於頻密,要着重新鮮感 (Feeling Special), 不是為涵蓋,而是為深化 不是所有「跑出課室」的學習環境都是適合 不是所有別人成功事例都應用到自己學校/課堂 不是一定要大型活動,或經費浩大 不是一定要做工作紙,或冗長報告。 不一定要在課時全校/全班舉行,可在課時外試行 不是單為學生,應同時注重老師學到什麽及培訓 不一定要完全由正規課程「伸出」,亦可以由現有課外活動設計連結 課堂學習

優質的全方位學習經歷應該是… 民調時間 學生掌握到活動的學習目標/意圖 學習活動上有多官能刺激點(如視、聽、觸、行動) 學習過程中鼓勵互信及互助 給予更多的學生自主(Choice, voice and responsibility) 有足够的空間鼓勵學生反思、評估自己的學習 學生得到因投入/學習而生的樂趣 具「高挑戰、高技能」的活動 民調時間

7. 學校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大致上照顧到學生不同的興趣和需要。 「全方位學習」活動評估問卷:請你評一評 班別: P6 姓名: 性別: 填寫這份問卷是很簡單的: l                        首先,請細讀及思考每一評句 (共20 條) l                        然後請您在每一個評句的左方表示出你覺得此評句的重要性,選擇在適當空格上加上(b)。 l                        亦同時在每一評句的右方表示出你覺得此評句是否與事實相符,選擇在適當空格上加上(b)。 l                        請儘量填妥所有評句。若有任何疑難,請向在場老師發問。請緊記:這是一個問卷,不是測驗,沒有所謂對與錯。   這些評句是否重要? 評句 這些活動能真正做到…… 非常重要 重要 頗重要 並不重要 非常同意 同意 頗同意 並不同意 1.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提升對學習的興趣。 2.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學會一些課堂上難以學到的技能和知識。 3. 全方位學習令學生對學校生活產生好感。 4. 全方位學習增進學生和老師的關係。 5.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得更有效。 6. 在大部份全方位學習活動中,老師表現出對學習主題和活動的熱誠和重視。 7. 學校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大致上照顧到學生不同的興趣和需要。 8. 學生在全方位學習活動上,有機會學會與人合作的技巧。  

  P5 (+) P6 (+) P5 (-) P6 (-) 1. 1.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提升對學習的興趣。 l             l            2.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學會一些課堂上難以學到的技能和知識。 3. 全方位學習令學生對學校生活產生好感。 4. 全方位學習增進學生和老師的關係。 5.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得更有效。 6. 在大部份全方位學習活動中,老師表現出對學習主題和活動的熱誠和重視。 7. 學校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大致上照顧到學生不同的興趣和需要。 8. 學生在全方位學習活動上,有機會學會與人合作的技巧。 9. 大9. 部份全方位學習活動給予學生適量的挑戰 10. 大部份全方位學習活動都運作順利,安排有條理 11.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更深。 12.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留心別人的需要。 13.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學會怎樣有效地學習。 14. 全方位學習幫助學生欣賞週圍的事物。 15. 全方位學習能令學生主動地學習一些新事物。 16. 全方位學習活動令學生愉快地學習。 17. 老師在全方位學習的活動中,給予學生支援、鼓勵和意見。 18. 全方位學習給予學生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19. 全方位學習讓學生有時間反省自己學了些什麽。 20. 全方位學習令學生接觸到社會上不同的人。

學習的空間 優質經歷 教師的得着和滿足 學生 教師 宏觀性的優質架構 有沒有足够「空間」去製造「空間」呢? 審視學校的LWL 組織素質及空間 學校發展、課程發展、專業發展

全方位學習自評先導計劃 課程發展處全方位學習網絡計劃(2002-03) 創造篇

自評?

For Learning For Self-Improvement 此「自評」不同彼「自評」 Self-evaluation for what? (for accountability or for self-improvement) 自評是未來規劃的開始…Not in a vacuum 「素質」為本 (Quality) 質性、「流程」評鑑 (Process-based) For Learning For Self-Improvement

                                       請評鑑

量與質的評鑑方法工具 評量的工具 評質的エ具 目的:鑑定、考證 目的:鑑賞、評審 第三者 尺 畫家自己 秤 背景資料 C14放射器 輿論/畫評 相同派別的畫例的比較 不同派別的畫例雷同點 尺 秤 C14放射器 光譜分析儀 化學實驗室 目的:鑑定、考證 目的:鑑賞、評審

一些全方位學習校本模式 School 全校主題式 Project 專題項目為本模式 Activity 聯課活動為本模式 Curriculum 課程整合模式 Event 事件為本模式 Session 課節為本模式

Moral & Civic Education 户外考察 Moral & Civic Education 國情教育活動 Projects Clean HK Activities Projects Service Learning 多元學習週 質與量的平衡 Extension activities Museum visits 學會、課外活動… Projects

Are we doing the things right? Are we doing the right things? 組織型學習的「雙環路」 一個為了「自我完善」的評鑑 n行動 我們做得有多好? Are we doing the things right? 我們的目標完善嗎? Are we doing the right things? 宏觀 目標檢視 n計畫 n檢視 n學習 起動 成熟 進深

校本全方位學習需要… 宏觀調控 多方位、多角度的審視機制 低「壓力」、「內在的」 自我完善誘因 -「為自己/素質而改進」 正面及富啓發性的反思/檢討 (起動、成熟、進深 ) 配合校內課程、專業、學校整體發展的自評 架構簡單 (而全面)

全方位學習評鑑工具內容 行政與策劃 領導能力 測試 準則 自我評鑑 例証 提問 人力管理 資源調配 擴闊學生的參與和選擇 1. 連繫其他課程及學習經驗 擴闊學生的參與和選擇 開展多元/多樣化的項目 採用有效的資訊策略 方向與目標 探知各方面的需要 行政與策劃 蒐集學生成就 重視變革管理 表揚項目/活動成就 領導能力 自我評鑑 測試 準則 例証 提問 人力管理 資源調配 教師的投入參與 學生與其他人士的熱心參與 善用資源 善用夥伴關係

思前想後 望外思內 “思籌之路” 自我完善 現存校本全方位學習的實踐模式 相應行動         在各範疇上,了解/比較其他手段模式,「起動」、「成熟」、「進深」 探究其他手段模式在本校實行的可行性/ 適用性,及預計所付出的資源、時間和預料中的裨益。     思前想後 現存校本全方位學習的實踐模式 1.     本校可否在某範疇上採納更高層次的手段模式呢?基於什麽理由支持上述決定? 認清、檢視現存在各範疇上的實踐模式,反思成效,重組佐證。 望外思內 相應行動 自我完善

全方位學習自評先導計劃起源 Tool 校本全方位學習自評架構 Group自評核心小組 Friend 諍友 Meeting 三次會議 源起篇 光明學校下午校 浸信會天虹小學上午校 漢華中學 源起篇

全方位學習自評先導計劃過程 三次會議 光明學校下午校 浸信會天虹小學上午校 漢華中學 經歷篇

第一次自評會議 引起動機 認識/澄清「自評」的目的、給予充足的發問時間 全方位學習與自評的契合 認識架構和工具 給予充份的心理及思考準備 需時大概一小時三十分 第二次自評活動,最好隔一、兩天

第二次自評會議 營造討論環境,鼓勵參與 核心小組主席預備及帶領 依照架構,按每個範疇討論/評鑑 以學校整體的角度,回答自評工具的問題(可自創問題) – “WE”,不是個人匯報 記錄所有討論重點,幫助主席整合報告 一同想出現有佐證的例子支持論點 諍友在場協助解釋自評架構,不宜給予過多評語

第三次會議 又可叫「同儕審視會議」(Peer Scrutinizing Meeting, PSM),至少三個同儕審視員。 因可邀請一些「友校」、「組外同事」參加或觀摩。(Scrutinizers or Observers) 重點不是「要他人來評」,乃是「與別人一起學」。 簡報 – 審視員離席會議 (由諍友帶領)– 發問時間 – 審視員填寫意見問卷直接呈交核心小組主席。 離開前,各人需分享一樣在過程中學到的、「可以帶走的」。 主席整理自評文件,填寫「得着」和未來發展策略

浸信會天虹小學上午校 自評核心小組成員:( 共十四人) 梁步青副校長、阮潔英主任、劉 利老師、鄧敏華老師、梁思穎老師(前述為環境工作組成員)及黃婉芬老師(非環境工作組成員)、李俏俏同學(上6B)及杜小鳳同學(上6C) 諍友:葉蔭榮先生(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李子健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何建宗教授(香港公開大學)、王順美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黃宇博士(北京師範大學)、Mr Geogory Michel(日本世界學校網站)

全方位學習評鑑範圍: 我校(浸信會天虹小學上午校)每學年均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全方位學習活動,是次評估以環境教育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包括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的「從全方位學習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計劃、種籽學校計劃(全方位學習)、校本環保小組計劃及五洲生態瑰寶計劃(Living Treasures Programme),共二十多項活動。 活動形式包括正規課程、聯課活動、戶外學習、海外考察、專題研習及網際網路交流等各類型活動。 浸信會天虹小學上午校

全方位學習自評先導計劃果效 分享因先導計劃而有的體會和學習、影響,以及未來行動 評果篇 光明學校下午校 浸信會天虹小學上午校 「這個自評模式對校本全方位學習的發展有什麽啓迪,未來有什麽方向/行動呢?」   「這個自評模式對校本全方位學習的發展有什麽影響?持續的影響?」 浸信會天虹小學上午校 漢華中學 評果篇

Schools Can Speak for Themselves 全方位學習自評先導計劃果效 確認方向、努力、學生表現、社會支援… 檢視方向、發展空間、手法、系統、未得之地、可柵減的環節… 交流素質為中心、校內參與者、持份者、諍友、網絡… 轉化自評經驗、專業能力、評鑑結果、專業信心 Schools Can Speak for Themselves

全方位學習自評先導計劃 「持續自我完善的迷思」 非線性的完善過程 空間的素質 專業網絡 諍友的淡出 新鮮感 總論篇

Character Theme Blending Confident                        Quality of Space

Character, Theme, Blending, Confident 體藝 與工作相關 德育公民 社會服務 全人發展 終身學習 智育發展 全方位學習 學校整體發展主導 傳统課程規劃主導 優質經歷 優質組織 學校 學習的群體 Character, Theme, Blending, Confident Quality of Space

“Compulsory learning never sticks in the mind.” Dewey Confucius Plato Einstein C. Plato, The Republic, (427-327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