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二)
新闻结构
思考: 一条新闻稿件的要素包括哪些?它们是如何组装在一块的? 消息的第一段叫什么? 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时间要素通常在第几段出现? 新闻稿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组成一篇消息的基本零部件,一般包括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与新闻结尾等部分。 新闻结构 组成一篇消息的基本零部件,一般包括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与新闻结尾等部分。
从消息基本构成要素上看,新闻结构包括: 新闻标题 消息头 新闻导语 新闻背景 新闻躯干(主体) 新闻结尾
从消息组合方式看,新闻结构: 指的是新闻报道的各种布局形式,新闻结构即指对材料组合及段落安排方式。 (1)倒金字塔结构 (2)非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 并列结构 悬念式结构
第一节 新闻标题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揭示新闻内容,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概括内容,快递信息) 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阅读率(吸引注意,诱读全文) 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渗透记者(编辑)的观点、倾向和感情 (评价事实,增值信息) 导受作用、导向作用
二、标题种类与结构 1.性质上分:实题和虚题 2.从结构上分,可以分为单一结构(单行题)与复合结构(多行题)。 实题是对主要新闻事实的概括简练的陈述,虚题是对事情原委的交代,思想意蕴的点化,环境气氛的烘托。 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有主标题和辅题组成。
攻伊方案已报布什 B-2轰炸拉开序幕(同上) 虚题: 实题: 俄冰川崩塌 110人失踪 (2002年9月22日《环球时报》) 攻伊方案已报布什 B-2轰炸拉开序幕(同上) 虚题: 陶醉在美景夜色里…… ——中秋杭城即景 (《钱江晚报》) 为中国开启“世纪之门” (《南方周末》)
单行题:可以是实题,可以是虚题;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对偶句或非对仗句。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复合题又称多行题,有二行、三行两种。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
单行题: 如: 巴山蜀水,瑞雪纷飞 1984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美对台政策正将台海引向战争 2002年8月21日《环球纪事》
主题(主标题、主标) A 既无引题,又无副题的单行正题 B 并列双行正题 C 两行和多行标题中的正题 停电!大商场突然停电 标题中最主要、最受人注意的部分,一般来说,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和思想的概括、说明,都要通过正题来表达。复合型标题中,正题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 A 既无引题,又无副题的单行正题 B 并列双行正题 C 两行和多行标题中的正题 停电!大商场突然停电 平安!数万人秩序井然
引题(肩题、眉题、上副题) 辅助正题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 用于说明原因、揭示意义,对正题起着“事出有因”的作用 交待背景和原因;用以说明正题的意义和内容;以鼓励、揭示、含蓄、抒情、讽刺等手法,来加强正题的气氛和力量。引题文字少于副题,字号小于正题。 辅助正题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 用于说明原因、揭示意义,对正题起着“事出有因”的作用 旨在交待背景、辅助正题点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便于读者理解新闻事实的内容
副题(辅题、子题、下副题) 起补充说明作用 起说明引证作用 起注释作用 补充正题不足,它放在主题的后面,常用来补充交待新闻的次重要事实,说明正题的根据,背景,来源或结果,起注释、补充、深化、引证、完善正题的作用,内容较多,较为具体,文字一般长于引题和正题,字号小于正题,字号最小。 起补充说明作用 起说明引证作用 起注释作用 17刀!老英雄伤身更伤心(正题) ■事发开封境内,太康五旬老人长途客车上勇斗歹徒被刺17刀 ■司机乘客袖手旁观,歹徒从容下车后司乘仍拒绝停车和报警
复合题,如 (引题+主题): (2002.11.11环球时报) 十位官员组成班子 德国大使现场学习(引) 中国在安理会当主席 (主) 中国在安理会当主席 (主) (2002.11.11环球时报) 儿童纷纷进医院 政府正在查真凶 俄1300多人牛奶中毒 (同上)
(主+副): (2002.11.4宁波日报) 五亿民间资本激活余姚旅游业 今年已接待1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4亿元 着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走向繁荣 (同上)
三行题: 引+主+副 (主) 解放路延伸工程昨开工 (引)“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跨越的重要标志 (副) 王国平宣布开工 虞荣仁主席剪彩 (2002.8.31杭州日报)
统一便民热线 让大家更方便(正题) 郑州月收入4880元够“白领”(正题) 带着你的专利,来参展吧(正题) 各种热线繁多难记,咨询问题无所适从,群众呼吁(引题) 统一便民热线 让大家更方便(正题) 社科院公布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引题) 郑州月收入4880元够“白领”(正题) 带着你的专利,来参展吧(正题) 首届中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周暨河南地区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州在郑举行(副题)
提要题 (提示题、纲要题) 一般用在内容较长、较为重要的消息中,起内容提要的作用。如: 核心提示 前天下午,面对客车上猖狂作案的小偷,56岁的太康农民衡明贞挺身而出,脚踹小偷。不料,老人的见义勇为遭到小偷同伙的疯狂报复,老人连续被刺17刀,鲜血洒满了从周口鹿邑发往郑州的长途客车…… 令人痛心的是,惨剧发生时,车上3名男性司乘人员没有阻止,车上其他人也无人做声。数分钟后,歹徒到站“从容”下车,车上司乘人员仍然没有停车和报警。车从事发地开封县开到郑州长途汽车新东站,老人才被儿子送到医院抢救并报警……
插题(小标题、分题) 概括和提示某一段落的内容,或突出新闻事实进程的阶段性,或强调某种思想、观点、措施和问题。 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使用插题较多
制作标题基本要求 准确 鲜明 简洁 生动 《再就业优惠政策何以“望梅止渴”》 《狗咬人——没事 人咬狗——罚款 》 《狗咬人——没事 人咬狗——罚款 》 《羊倌的儿子留了“洋” 》 《有“礼”走遍天下》 《支农要先知农》 《中国动漫为何“冻”、“慢”》
练习 制作标题 西安市,满载乘客的37路公交车行至钟楼附近时,有乘客称丢了1000多元钱,司机赶紧停车。为尽早“脱身”,部分乘客无奈要失主对自己搜身,以表明清白;当着民警的面,八九十人被逐一“搜身”;两个小时的“搜查”失物仍未找到,失主留给大家的只是一句道歉。
第二节 消息头
消息头 形式: 作用: 讯:主要是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或电话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社××地××月×电”,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 消息头 形式: 讯:主要是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或电话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作用: 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 表明新闻来源,以利读者判断 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 消息头是消息的基本特性之一 消息头要素:播发新闻单位的名称(多数是简称)、播发新闻的地点和播发新闻的时间、播发新闻的形式
第三节 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 什么是新闻导语? 即指消息的开头段落,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导语的特征: 导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是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的开头段落。
一、新闻导语的作用及重要性 1.新闻导语的作用 对新闻进行提要。把新闻的主要或最重要内容提示、告知给读者,起到引导读者进行阅读的作用。 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全篇报道定“调子”。记者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进行报道,对所报道的事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及确立什么样的报道主题,都会在、也应当在新闻导语中反映出来。 为全篇报道定“框子”。采用什么样的导语,将决定新闻躯干部分将怎样展开以及展开到什么程度。
☞关于新闻导语的重要性,中外新闻学者有过许多论述。 2.导语的重要性 ☞关于新闻导语的重要性,中外新闻学者有过许多论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些新闻学者把导语称之为“撮要”、“冒头”或“开句”,1919年,徐宝璜发表《新闻学》一书,把新闻格式分为“撮要”和“详记”两部分,“新闻第一段,曰撮要。……新闻之撮要,以新闻之精采及数问题之简单答案组成之。”1922年,任白涛在《实用新闻学》中说:“冒头者,诱起读者读欲之饵也。故饵味不可不使之美。彼业务倥偬kongzong,神经疲劳之现代人士,一瞥平凡枯干之记事冒头,鲜有不厌读之者。”
外国新闻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 美国现代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写作导语了。”“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他还说自己“我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琢磨导语。” 美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推荐的新闻学著作)作者威廉·梅茨在该书专立的《导语的重要性》一章中指出: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讲师)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水平。” “……应当全力以赴地写好导语。写一遍,再写一遍,反复推敲,直到确信这是你能写出的最好的导语为止。”
☞导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 导语是“打通”第一关——编辑关的钥匙。 一则新闻的份量如何,该不该发,发在什么位置,这一切都要首先经过编辑的手进行“掂量”。而编辑每日有若干稿子从手中经过,不可能有时间对每一篇稿子都通读后再做定夺,很多都是先看标题,再看看导语,如果两者都无甚可取,那么这则新闻通过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而一则新闻的标题由于容量有限,因而导语对新闻内容的提示作用就尤为重要了。因此,记者必须精心制作、提炼导语。
导语是打通第二关——读者关的钥匙。 如果说“打通”编辑关好比是一种产品经工商部门获准可以上市交易的话,那么“打通”读者关就是上市后如何把这一产品卖出去,很显然,第一关尽管重要,但它只是一个过程,而第二关才是最终的目的,打通第一关是为了最终打通第二关。第一关比第二关把关要严,但实际上第二关却比第一关更要挑剔。为了使读者能够“买账”,就必须把新闻中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拿出来放到导语里边去,想方设法激起读者的阅读欲。记者不要指望读者能够拿出耐心来“慧眼识珠”,一则新闻内容再好,如果导语平庸乏味,读者也会少有买账的。
二、导语的嬗变历程 1.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导语(第一代)。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始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逐步推广到欧洲、日本。自美国新闻学家休曼提出“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一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之答语,能概括于第一节内最妙后,长达半个世纪,导语一直受“五个W”的束缚。后随信息的繁荣,又扩充了“如何”。
what: 在一般情况下通常是核心要素,因为人们对“新闻”的关心大都直指事件,新闻的诞生的一个主观因素就是源于人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who: 如果具有显著性(名人、重要人物),通常就是核心要素了。新闻界的行话“名字产生新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尼克松总统今天宣布,所有美国人将在八月底从越南撤退。”如果新闻事实中的人物尚未成名但有望成名,也是可以作为核心要素的,这就需要对他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发展前途)作一定的解释说明,然后再点出他(她)的名字来。
when:通常在导语中占一席之地,有时候也会成为导语中最重要的要素。比如在报道某事的期限、或本就是以某个时间为报道对象。“今天是戒严的最后一天……”,“今天是‘9.11’事件10周年祭日……”。对于何时要素的报道,特别要注意的要抓“最近点”:一是该时间距离报道时间最接近;二是该时间不宜为一个较长的时段而应是较短的一个时间“点”。如:“上个星期一、去年9月1日”之类的时间肯定是不“近”的,而“最近以来、一年来”则是过程性的时间段,它们都是“旧闻”的标志,是不能成为核心要素进入导语的。
where:一般在如下情况才可能成为核心要素:报道关于地点的新闻,如:红星路口原是市内发生车祸最频繁的三岔路口,今天,一座大型的立交桥在这里举行了竣工剪彩仪式……;地点是事实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如:宜兰大南澳山区,昨天发现台湾第一块原生铀矿……;预告某地将发生某事,如:大田街炮兵兵营旧址明天将迎来一位抗日名将…… why:由于人们对某些事实的来龙去脉有追根究底的欲望,所以原因导语也时有所见。而且,原因导语往往也较吸引人,因为它解答了人们关心的事物发生、发展的缘由。
例如: 多年来青蛙已经绝迹的北京市莲花河水泥厂上游一带河区,如今在深夜又听到了阵阵蛙声,莲花河水系管理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治理影片洗印污水取得的成果。 由于这种导语揭示的是新闻事实蕴涵的因果关系和现实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往往很复杂,不完全是一因一果简单对应联系,而可能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情形,所以须认真分析事实,找出事物的本质性原因,如此方能表达出正确而深刻的主题。
how:表示状态、方式,它一旦进入导语会使导语生动起来。 美联社记者道格拉斯·科内尔报道罗伯特·肯尼迪葬礼的导语: 星期六夜晚,墓地上月光惨淡,长明灯的火焰摇曳不定,殉职的罗伯特·肯尼迪被安葬在寂静的山脚下。 这则导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死者下葬的“方式”、情景“状态”,颇具感染力。选择这种要素为核心要素的目的就是求得吸引、感染读者的效应。
其实,最初这种新闻播发方式只是从最重要的新闻着眼,还没有固定的所谓五个“W”和一个“H”。 这些概念,但由于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往往与这些要素有关,时间久了,这种播发电讯的方式才定格成为一种消息写作的模式。 如1865年4月14日晚上美国总统林肯遇刺时,港口新闻联合社拍发了一条只有十二个英文单词的消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后来,人们在进行写作时开始有意识地把“六要素”全部浓缩进导语中。 但实际上,“六要素”齐全的导语往往并不精练,这种过分拘于形式的导语写作方式,并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新闻的要求,于是后来,“六要素”俱全式的导语又被抛弃了,导语的写作重又回到着眼于最重要的新闻上来,继续回到部分要素式导语上来。
所以,当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时,《纽约时报》报道这则消息时所用的导语与一百年前林肯总统遇刺时港口新闻联合社拍发的消息竟然惊人的相似:“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美国总统遇刺死亡
第一代导语的优缺点: 优点:要素俱全的导语最大好处是把整个新闻事件概括出来,让读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同时,它也方便编辑排版,可以从新闻的尾部进行删节,以适应版面的需要。
缺点: 五个要素一齐写出,显得呆板,缺乏变化,不仅读者看着乏味,记者写作上的创造性也受限制; 虽然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方便,但立刻知道了稿件的内容,也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将最重要的新闻内容放在开头,往往使主体成为导语的注解,易形成重复; 五个W和一个H集中在导语中,易使导语段落太长、字太多、主次不清、重点不突出,让读者难以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
20世纪50年代,特纳·卡特利奇在《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提出:“我们认为,再也没有必要,也许永远不会再有必要把传统的新闻‘五要素’都写进一个句子或一段中——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与何因”。至此,新闻导语被定义为“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其任务在于“开门见山,尽快报道新闻事实”、“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为全篇定音”,其要求真实、新鲜、凝练、生动有趣。
2.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导语(要素式导语) ☞部分要素导语是把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最新鲜或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突出,而不必面面俱到。 经典的五要素俱全的导语,沿用到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则是突出两个要素(何人、怎样)的部分要素导语 。
☞优点: 这种导语由于只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或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只需交待一个或二三个新闻要素,可使导语变得短小精悍,符合新闻写作的简练原则; 抽出部分最重要、最新鲜或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要素写成导语,其他要素分散到以后的段落之中,这既突出了新闻的最主要之点,又避免了它与正文的重复; 这种导语由于突出的要素少而精,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因此,它比较方便读者阅读,有利于他们迅速及时地掌握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第二代导语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写法上更善于用自由而富有想象力的手法来突出新闻中最重要、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在选取素材时,侧重考虑事实的时效性、接近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或对公众兴趣的吸引力等。
☞第三代导语 又称为丰富型导语或延缓式导语。与第二代导演相比,其少于规范与限制,讲究新奇、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追求最佳表现角度和手法,获得最佳表现效果。这种导语表现上通常只设置一个悬念,激发受众探究心理,然后一段一段接近主要事实。
自由式、散文化 突出部分要素
“工号、警号……以号码作为人的代称,本是常见之事,武昌的一名女初中生,却为此苦恼不已——她的校牌编号是‘438’。” 《楚天都市报》2004年9月9日新闻 《校牌带来意外烦恼——女孩分到“438”》 “工号、警号……以号码作为人的代称,本是常见之事,武昌的一名女初中生,却为此苦恼不已——她的校牌编号是‘438’。”
产生发展进程: 第三代导语(多种样式并存)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诞生 第一代导语(约翰·唐宁 六要素俱全) 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导语) 五W+1H
三、导语的分类及特点(见书P240) 从表现手法可分为: 1.叙述型导语(直叙式与概括式) 2. 描写型导语(逸事性导语) 3.评述型导语:议论型导语
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引人的事和思想,经过提炼、概括扼要地写出来。它是导语写作中用得最多,最常见的一种 。 1.叙述型导语 这是最常见的导语形式。它是采取客观叙述的形式,对新闻事实的要素进行直接的叙述。这种叙述包括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有关方面的资料等。 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引人的事和思想,经过提炼、概括扼要地写出来。它是导语写作中用得最多,最常见的一种 。
叙述型导语包括: A 直叙式导语 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适合快速报道新闻,但容易陷于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注意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B 概述式导语(综合性导语) 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报道的梗概。
如: 戈尔巴乔夫今天离开莫斯科开始他为期两周的西欧五国访问。(直接指示性导语) 为促进东西方交往,探讨苏联和西欧共同体进行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戈尔巴乔夫今天离开莫斯科开始他为期两周的西欧五国访问。(直接解释性导语)
☞概括式导语: 2010.4.11《南方日报》新华社电 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坐的图—154专机10日莫斯科时间10时50分(北京时间14时50分)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市附近坠毁,机上97人无一生还。
☞2.描写型(式)导语: 是指记者通过自己的观察,用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来展示新闻中的人物或情节,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效果。 比国际饭店还要高出十米的上海宾馆,昨天上午正式动工兴建。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打下了第一根桩子。 “中秋月明夜,人月两团圆”。昨夜,银白色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了广州市淘金路108岁高龄的邝阿婆家。在这里,五代人同聚一堂,一派喜庆。
描写型(式)导语一般对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细节,做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又称为见闻式、目击式、细节式或特写式等: A 见闻式一般用于记叙、描述比较大的场面; B 特写式导语则抓住人物表情或一些事情的局部细加描绘。 《真牛气——女大学生开奔驰上学》 本报讯 19日上午9时,记者在大连红凌路附近某高校采访时,一辆银灰色的奔驰S500擦身而过,又在不远处停下,记者惊讶地发现这辆车的主人竟是一个女孩子,烫发、红色风衣、棕靴,手里还拎着书包,看打扮像是大学生。
例如: 一架10米宽的飞机在10月18日清晨避过雷达网进入巴黎市区,轻巧地穿过宽仅14.62米的凯旋门,又从它上方悄然离去。这时过惯夜生活的巴黎市民还在沉睡,毫无察觉。 “砰、砰、砰!”一发发麻醉弹射向数十只欢蹦乱跳的猴子。三分钟后,这些猴子就进入了梦乡,被人们抱进了笼子。这不是在原始森林里捕捉野猴,也不是在马戏院里进行猴术训练或者表演。这是不久前发生在苏联首都“舍列梅季耶夫一2”号国际机场货栈仓库里的一件趣事,人们在捉拿逃出“牢笼”的长尾猴。 一只长109厘米、体重27.5公斤的小江豚,在福州左海水族馆里孤独、缓慢地游着,始终不肯吃饲养员喂它的鲜鱼,像是在悼念它死去的亲人。
在概述新闻主要事实基础上,记者直接出面予以评议的导语形式。带有主观评价色彩。所以,又称为评价型导语。 ☞3.议论型导语: 在概述新闻主要事实基础上,记者直接出面予以评议的导语形式。带有主观评价色彩。所以,又称为评价型导语。 该形式对于受众影响力较大,具特别导向及导读功能。如政治性、政策性较强和重大历史事件等题材。 这种导语具体又可分为:引语式(借他人之口发议论)、设问式(针对事实提出某个尖锐问题)、评论式(借助事实,作精当评说)等几种。
引语式导语,即引用一两句新闻人物重要的讲话或精当的俗语、诗歌,借以概括地表达出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 “要是当时能有人站出来帮我,我也不会被刺成这样。” 昨日上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楼的一间病房内,勇斗歹徒身中17刀一身鲜血但仍然清醒的56岁的太康县农民衡明贞两眼噙泪:“但我不后悔,我这人就是爱打抱不平,爱管这闲事。”
注意问题: 引语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闻主题; 所引用的话必须精彩、生动; 必须忠于原意;不要过长
☞问答式导语(设问式/提问式导语) 在消息的开头,提出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加以解答。导语的提问一般是自问自答,但答问的方式可以灵活,既可以在导语中回答,也可只设问,在主体中再回答。 本报讯 未婚妻要断绝关系怎么办?51050部队5连共产党员、二班长白巨光的回答是:将道德修养,不勉强追求,不背思想包袱。(《解放军报》1980.4.18)( 随问随答)
本报讯 曾经现身广州的亚洲第一女巨人小芬子如今病情怎样?有没有继续“长大”?本报记者日前随广州医疗队来到小芬子的家乡——安徽舒城舒茶乡,见到了已经恢复健康,开始体力劳动的女巨人。(先问后答) 上海现在的学生宿舍分几种档次,老的每年每人400元,改造过的600元,新建的1200元。学生们愿意住哪种呢?(先问后答) 导语中对问题不立即作答,要到新闻正文中去作出答案。
在消息的开头就对事物发表评论,使消息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或者把事物的结论写在开头,一下子就揭示出事物的目的和意义。 评论式导语: 在消息的开头就对事物发表评论,使消息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或者把事物的结论写在开头,一下子就揭示出事物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自制飞机成功,这是我国航空制造工业的光辉的开端。 只因为淘气被妈妈责骂了几句,一位5岁女孩一气之下逃出家门,至今下落不明。有关专家指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到了让人忧心的地步。
本社综合消息 记者从“食品法典与WTO国际研讨会”上获悉,我国前6个月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卫生问题被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扣留。这表明在我国有望今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要求的食品控制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否则将对国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以评作结型导语)
据《中国商报》报道 据行内人士估计,目前我国平均每名儿童每年在玩具上的花费大概有400元,每年国内儿童玩具消费据估计在500亿元以上,而国内实际每年只生产相当于80亿元的玩具。 本报讯 已有170厘米的身高,却嫌自己是“三等残废”。买来“增高贴”本为增高,不料身体所贴部位却皆发炎、起泡,“增高贴”成了地地道道的“发炎贴”。昨天,广州市民潘某在海珠区消委会的调解下,终于获得3800元的赔偿。(对比评价型导语)
四、导语的意义及力量 导语的构思跟孵化一个小鸡一样,需要艰苦的思考。导语决定了读者是否要把你的作品读下去; 无论你是为报纸、杂志、网站、广播、电视报道新闻,你概括一个新闻事件的能力或者使用一个故事或场景吸引读者的能力,已经成为记者最实用的基本功。
如果你有两个小时写稿子,花一个半小时写导语; 好的导语标志着好的稿件完成了一大半; 报道的基调、报道的框架、报道的主题都被导语牵着鼻子走。没有好的导语,你的报道会会思路不清,会胡言乱语。
导语是最重要的。记者永远的刺激就是找导语。如果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 有人认为,导语是新闻的总结,它也是故事的高潮。如选举结果、王家岭煤矿的救援结果。 如钱三强的死亡消息、邓小平的去世消息。 一条新闻稿件必须回答:What and Why and When And How and Where and Who. 但是,这些问题不必都在导语里回答。好的导语精彩地回答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就足够了。
你的报道将如何开头? 利用戏剧化的紧张气氛、戏剧化情节组织细节和事件,把读者戏引到故事中来; 故事是箭、导语是弓,导语是把故事沿着一条上升的轨道射向故事的高潮; 新闻稿的通常写作是在一开始就把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告诉读者,而人物特写总是把故事中间的一个情节作为开头,然后升入高潮,最后还要有一个讲求的结尾。
无论为任何媒体报道新闻,导语是基础。好的导语给读者和观众一种期望,是一种诱惑; 读者通过导语决定他们下面看到的故事是否重要或有趣; 如果新闻作品有任何诗意的话,这种诗意都凝练在导语中; 如果你在导语中失去了读者,你甭想指望在稿件的中间把读者拉回来,因为读者很可能永远不会看到你稿件的中间是如何写的。
总结:新闻导语写作基本要求 导语中必须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 要抓住事件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简要交待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 要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新的时间概念 要清晰、简明、生动 要吸引和诱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其余部分
概括而言,主要包括(见书P243) 实 简 活
比较: 《泰森:85秒卫冕成功 》 “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今晚以85秒钟的时间,击垮挑战者卡尔·威廉斯,创造了历时最短的一场拳王卫冕战。”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五、报纸的导语 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导语差异 在电子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 在第二天的报纸没有上摊之前, 广播电视已经通过概括性的报道无数次地报道了这一事件, 受众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已经饱和。报纸怎么办?
报纸要想办法,用记者千辛万苦采集到的动人细节, 制造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包装重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因此,印刷媒体记者在写导语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因素和遵循以下写作提示: 时间要素 读者需求 独家性
时间要素: 这个事件是刚刚发生的? 你是第一个报道的? 人们是否已经从其它媒体上知道了这件事情? 时效性在这条新闻报道中是否特别重要? 飞机燃油附加费下调《华西都市报》2010.4.6 随着油价的上涨,民航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何时开始恢复征收备受关注。昨天,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水落石出:从本月14日起,停收了近10个月的航空燃油附加费将恢复收取。
读者需求: 你的读者将从你这里获得第一时间的报道? 如果读者在你的报道之前已经获知了这条新闻, 你将如何构思新闻导语,从而让读者感觉你的报道一定有他们想看的和不知道的好故事。 本报山西河津4月5日电(记者刘建林 张国)山西省河津市的街道上,今日午间不时响起医疗急救车的警报声。来自王家岭矿难救援现场接连不断的幸存者,让这座晋南小城为之沸腾。 (《中国青年报》4月6日《115人获救 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
独家性: 你是唯一采访到这个故事的记者? 虽然报纸、电视、网络如此发到,但是,只要你深入采访,你仍然有机会获得独家新闻,独家的动人的故事。
所以,我们说:导语不可以是记者炫耀自己的文采和才华的地方。导语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了即刻吸引读者上钩。
第四节 新闻结构形式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从消息基本构成要素而言,它标题、消息头、导语、躯干、背景和结尾等。 而从消息组合方式而言,新闻结构即指对材料组合及段落安排方式。其基本结构形式包括: (1)倒金字塔结构 (2)非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 并列结构 悬念式结构
确定新闻结构形式(教材234页) 倒金字塔结构(重要性递减顺序) 时间顺序结构(编年体式) 悬念式结构(华尔街报章体) 并列式结构(并蒂结构)
☞一、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要求使用新闻导语,要把新闻中一些最重要的信息提到导语中来,在第一时间告知给读者。余下的信息亦按着重要程度依次排列下去。这种结构由于特别强调导语的重要性,在信息量上导语占有绝对的优势,头重脚轻是这类新闻的特点。另外,时间顺序已经不是结构新闻的主要因素,而是根据新闻性来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写作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规律。把故事的高潮、最重要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或情节放在稿件的开头,然后在后面的段落里添加并扩充细节。
它是19世纪电报时代的产物。《纽约时报》在1865年4月16日头版在一则消息中写道: [华盛顿,星期六,4月15日上午12时电]安德鲁.约翰逊今天11时在首席法官蔡斯的主持下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可以看出,一百多年前采写的这条报道已经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排列顺序按新闻价值大小: 导语 主要事实 次要事实 其他事实 ………
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 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又称为倒三角结构。 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跳跃性较大,每段文字都较简要。
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 优点: 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 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 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
不足: 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新闻作品的倒金字塔结构造成了新闻写作的难点,即新闻稿件的构成是没有逻辑性的。稿件以震天动地的一声惊雷开头,却以蚊子般的哼唧声结束。
记者艾丰甚至认为倒金字塔结构不仅是新闻写作的规律,而且是生活中快速传播的规律。他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 记者艾丰甚至认为倒金字塔结构不仅是新闻写作的规律,而且是生活中快速传播的规律。他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 古时候,有三个人在家附近碰到了两只老虎,情况非常紧急,他们迅速向酋长报告:“老虎……!两只……!一大一小……!就在附近山头……” 另外一个情况发生在现代社会:在困难时期,一个男子下班时在副食店看到了难得的黄花鱼,他赶紧回家向老婆讨钱:“钱……来鱼了……黄花鱼……很新鲜……就在旁边的副食店……!” 上述话语使用的是一种倒金字塔结构,在正常情况下是解释不通的,但在紧急时又是完全可以沟通的。艾丰认为,这种快速传播在现代生活中加以推广是可以提高效率的。
☞二、时间顺序式结构(编年体式结构) 所谓时间顺序结构,即指消息写作中按新闻事件发生、结局的原来时序和过程选择材料及安排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通常又称为编年体式结构。 这类新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硬导语,而是按着时间顺序开篇,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
冻死的孩子重新复活 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名叫麦肯罗的孩子,今年只有二岁半。一月十九日,在家里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他穿着一身睡衣,只身来到零下二十九度严寒的室外。家里人发觉后把他抱回屋里时,麦肯罗的一部分血液已经‘冻结’,手脚也都僵硬了。当他被送往医院时,体温已下降到十五点五度。但是,在经过了包括使用心肺泵等先进设备抢救以后,麦肯罗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像这样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人能够死而复生,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就是参加抢救麦肯罗的医生也对此感到惊叹不已。 现在,除了他的左手可能会留下由于冻伤后遗症引起的轻度肌肉障碍以外,其它恢复都很正常,估计三、四周内,即可恢复健康。
我看见历史在爆炸……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11月23日电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荣市区。车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是公园的地方。 我当时就坐在所谓的白宫记者专车上,这辆车属于一家电话公司,车上装着一架活动无线电电话机。我坐在前座上,就在电话公司司机和专门负责总统得克萨斯之行的白宫代理新闻秘书马尔科姆·基尔达夫之间。其他三名记者挤在后座上。 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到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刻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面的特工人员在专车里乱成一团。 下一辆是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专车,接下去是保卫副总统的特工人员的专车。我们就在这后面。 我们的专车可能只停了几秒钟,但这几秒钟却像一辈子那样难熬。我亲眼看见历史在爆炸,就连那些饱经风霜的观察家,也很难领悟出其中的全部含义。 我朝总统专车上望去,既没有看见总统,也没有看见陪同他的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我发现有个粉红色的身影闪了一下,那大概是杰奎琳·肯尼迪夫人。
我们车上所有的人都朝司机吼了起来,要他将车向总统专车开近一些。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辆巨型防弹轿车和警卫车马达轰鸣,飞速驶开。 我们冲着司机大叫“跟上、快跟上”。我们的汽车一个急转弯,绕过约翰逊的座车和他的警卫车,沿着公路猛开下去,死死盯住总统专车和后面特工人员的警卫车。 这两辆车拐过一个弯便消失了。我们的车也拐过这个弯时,才发现前方是一家医院——帕克兰医院。这是一座大型砖结构建筑,坐落在公路干线的左侧。我们的车向左边一个急转弯,一下子冲进了医院。 我跳下汽车,飞跑到防弹轿车前。
总统在后座上,脸朝下,肯尼迪夫人贴着总统的身体,用双手紧紧将他的头抱住,像是在轻声呼唤他。康纳利州长仰面朝天躺在车里,头和肩都靠在他夫人奈丽的怀里。奈丽不停地晃着头抽泣,眼泪都哭干了。鲜血从州长的前胸不断流出来。我未能看见总统的伤口,但是看得见溅在轿车椅背的一滩滩血迹;我还看见总统深灰色外衣被鲜血染红了,这块污痕在不断扩大。…… (原文载美国约翰·霍恩伯格编著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1984年翻译出版)。
这是一篇典型的按着时间顺序式写作的消息。这种时间顺序式结构一般并不多见。 首先,不使用导语的消息只适用于叙事性新闻,一般要求故事性比较强,不用导语也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其次,使用这种结构一般是对这一事件已有报道,读者在已经“知情”的前提下,再慢慢咀嚼一下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这种按时间顺序式写作的消息,实际是一种后续报道式的消息。 上面这篇报道实际就属于后续报道。当时在现场时,枪声一响,史密斯就抓起身旁的电话机,而坐在后排座位的其他记者也立即扑了过来,他们为了争电话动了拳头。但当时年已50岁的史密斯紧抱电话不放,就势滚在车上,终于抢先发了新闻。数小时后,他又写出了这篇现场目击记。
☞三、悬念式结构(华尔街报章体结构、结合体结构) 即指消息写作中设置悬念及剖解悬念组合材料与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是把倒金字塔式和时间顺序式两种结构结合起来。避开两者的短处,将两者的长处艺术地组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式结构前面带有导语,把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先提到新闻导语中来,随后在新闻躯干部分则仍按时间顺序式来对事件进行叙述。 有时可以巧用导语,把新闻中最重要的要素提到前面作导语的同时,也把故事的悬念提到前面来,起到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这种写作方式有点像小说的倒叙方式。
这种形式就是把两个金字塔的尖端对结起来,看上去像一个沙漏:把新闻中关键的事实按照重要性堆叠进稿件的开头几段,然后,突然调转调子(“警方对这个事件做了如下陈述……”),然后,接下来的段落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而组合的。
悬念式结构往往是不在报道开头直接展示事件真相,而是先给一个谜,然后引导受众在报道所披露的调查材料中寻找答案。这种结构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达到其他文本结构难以达到的效果。 当然,注意这种悬念的设置要本身具备,不要刻意制造;另外,在悬念解读中须及时给出每一步关键性事实,否则,让观众无所适从。
“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请看下面这条新闻的导语: “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这条消息。看了这条新闻导语,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军队怎么到达了布鲁塞尔?还有军乐队和骑兵?他们是什么身材?真可谓是妙趣横生,悬念至极。 这是一种用奇趣设置的悬念:人们看见一奇物,必会惊讶地问这是什么东西?遇见一趣事,必问这是什么道理?这种奇趣的心理,反映在新闻上,就是对新奇的东西、趣味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心理的注意力极易悬在这上面。
再看合众社1995年4月6日一条新闻的导语: “送葬的队伍缓慢地行进,低沉的钟表声叩击着他们的心扉,这支队伍停了下来,他们把棺材放在地上,50名克里斯勒公司的失业工人和他们的妻子儿女一道,为他们失去的工作举行了一次葬礼。” 一般来讲,只有死了人才送葬,但这条新闻在导语中报道失业工人和家属一道,为失去的工作举行葬礼,使人觉得反常怪异,进而勾起人们心里的悬念。 这是运用反常设置悬念。从违反常规的现象或结果入手,突出事物的不同寻常之处,刺激读者心理,引起读者注意。
☞四、并列式结构(案例见书P236) 并列式结构是先用一则导语对几个虽有共性但属于各自独立的事件进行综合性叙述,随后在新闻躯干中对各个事件再分别进行叙述的报道。使用这种结构的前提是各个事件之间要有某种“共性”。又称为并蒂结构。这种结构一般适用经验性、公报式等新闻题材。
其他:剧本式 《郑州市出租汽车普遍乱要价》 本报讯 时间:7月27日晚 地点:中原集贸市场北口 本报讯 时间:7月27日晚 地点:中原集贸市场北口 任务:郑州市副市长杨铁林(简称:杨)出租汽车司机(简称司) 杨:(走进出租汽车)请把我送到市政府 司:你去过吗? 杨:没有,听说离这不远 司:至少四公里。 杨:你可别骗我呀。 司:咦,咱能欺负外地人!
新闻结构注意的问题 要根据新闻本身内容来选择确定新闻结构形式 要照顾读者的阅读心理 要创新
练习 材料1:开封县人民法院严格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规定的程序,对多家县属的招商引资企业的农民工进行考察后,在10家企业中确定13名农民工人选,分别来自生产一线从事电焊、纺织、厨师等劳务工作。 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开封县人民法院专门挑选在单位企业中工作时间较长,在一线任重要职位的农民工,保证农民工人民陪审员相对稳定。 13名人选中,来自开封县金明纸业有限公司的王西军说:“我就是农民工,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作为人民陪审员会从自身的角度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目前,被提请的13名农民工正在等待开封县人大常委会的任命,他们被任命后将参加有关人民陪审员的专门培训。
材料2:开封县人民法院负责人称,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增大,有关农民工工资拖欠、维权等方面的案件正逐年递增,人民陪审员需要来自一线的农民工担任,他们会从情理的角度尽量维护审判的公正。 开封县人民法院院长李佩生对认为:“在审理有关农民工的案件时,农民工人民陪审员成为当事人的代言人,会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农民工人民陪审员来自劳务工作的一线,不仅仅是‘审判员’,还是‘监督员”、‘调解员’、‘宣传员’。对农民工案件的审判、监督、调解和法律的宣传都有一定的亲和力。” 材料3:开封县法院最近已经提请开封县人大常委会任命13名农民工为人民陪审员,专门参加有关农民工案件的审判活动。
第五节 新闻躯干(新闻主体)
新闻躯干(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也就是消息的躯干,是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加以具体展开的部分。就通常而言,标题和导语只是撷取新闻事实的新鲜、精彩、重要之点呈现给受众,而主体则应让受众看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明白“发生了什么”的基础上,进而明白“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是这样”。
功能: 解释和深化导语 ; 补充新的事实(其它要素和新闻背景材料) 写作要求: 围绕一个主题取材 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 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
第六节 新闻背景
一、涵义: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用来解释事件发生或者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服务。
广义:涉及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具有三重含义。 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时代与社会背景的了解 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相关的背景材料 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 狭义: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相关的背景材料
一般说来,新闻背景材料是事实,而不是议论,即不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主观看法;新闻背景是为事实服务的,它不是新闻主体事实本身的一个部分,只是对新闻主体事实进行某种解释、说明、补充、暗示、烘托的有关材料。
榜上无名 日本《读卖新闻》2002年2月28日报道 26日,美国国防部发表了题为《国际社会对恐怖战争的贡献》的资料,其中列出26个支持反恐战争的国家,但日本榜上无名。 日本政府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外务省发言人福布泽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方虽然承认了错误,向日方道歉,并对资料进行修正,但这“依然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不过,当晚小泉首相表示:“布什总统访日时在国会进行演说中曾亲口对日本的支持表示感谢。这是我亲耳所闻,是最值得信赖的。”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尽管日本提供了130亿美元的资金,但受伊拉克侵略的科威特在美国报纸上刊登告示,对30个国家表示感谢,其中也没有包含日本。 为什么日本强烈不满?第四段是很好的背景材料,使得读者对此有了清楚的了解,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求。
二、新闻背景的作用 1.阐释新闻事实 运用背景,主要是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事实。新闻事实中免不了要出现那些特别新奇的事物、事件、人物、现象、知识、概念、术语、名词,而且就事实本身来说,它存在的条件、环境和相互关系往往都是受众认知范围内所不熟悉的东西,受众在理解上就会发生一定困难,就需要用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阐释、说明,读者才能明白。
本报讯 从今年3月份开始,有“全国蛋鸡之乡”之称的河北省馆陶县每天销往全国各地的鸡蛋打上了自己的“金凤”牌商标。 鸡窝掏出金凤蛋 馆陶鸡蛋贴着商标走全国 本报讯 从今年3月份开始,有“全国蛋鸡之乡”之称的河北省馆陶县每天销往全国各地的鸡蛋打上了自己的“金凤”牌商标。 馆陶是唐朝名相魏征的故乡,该县的养鸡业在1990年已初具规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形成了四个蛋鸡养殖基地、90个养殖专业村、1.3万个养殖专业户。到1998年底,全县蛋鸡存栏1200万只,蛋产量11万吨,按每500克8个蛋计算,全国每人能吃上馆陶1.3个鸡蛋,故有“河北有个馆陶县,全国人均一枚蛋”的说法。该县的鸡蛋蛋色纯正、表皮光滑、蛋黄松软,且有一部分养鸡科技示范户生产出了高锌蛋、高碘蛋、高钙蛋等系列营养蛋。
馆陶鸡蛋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客商。特别是去年11月,这个人口仅27万的平原小县建起了继西安、石家庄后的全国第三大禽蛋交易市场——邯郸市(馆陶)金凤禽蛋批发市场,使该县的鸡蛋交易规模化,服务规范化。据介绍,每天通过该市场外销鸡蛋400多吨,畅销全国除新疆、台湾外的所有地区,并通过边贸远销到了越南、缅甸等国家。 馆陶鸡蛋带动了当地的养鸡、饲料业、加工业、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在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50元中,仅鸡蛋一项就达748元,今年该县仅此一项可增加农民收人20O元。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养鸡卖蛋不会赔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为了保护自己的知名品牌,创出自己的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馆陶县金风市场管理委员会设计了馆陶“金凤”牌禽蛋系列产品商标。并于今年2月底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商标。在金凤市场,每天有专门的质量检查员对收购的鸡蛋进行检查,确保“金风”牌鸡蛋的质量稳定。
这则新闻中间的三个段落都属于背景材料。它们主要就馆陶蛋贴上这商标这一新鲜事进行解释,指出馆陶县的鸡蛋不但品种独特,营养丰富,在国内国外许多地方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而且产量也形成了规模。为了坚固和提高这种品牌效应,馆陶人决定为自己的这一名牌产品进行商标注册。文章在解释这一新闻背景的同时,也通过介绍使读者对馆陶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很显然,这种解释和介绍对读者理解这则新闻是非常必要的。
2.阐明意义 人们常列举的毛泽东的新闻名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便是这方面的范例。这篇于1948年11月5日播发的新华社电讯稿,一开头先传递了一条最新的重要的事件信息: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紧接着,交待了一段有关南阳的历史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这段历史背景的交待,寥寥几笔,却向受众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信息,而且引人深思:
其一,“我军当即占领”的南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如电讯中所说,“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南阳作为军事要地的作用。明确了这一点,就能进一步认识到“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所在,这就是:“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阌(wen)乡 潢(huang)川
其二,这一段历史背景的交待,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那就是:谁代表进步、代表革命,最终就必胜;谁代表落后、代表发动,最终就必败。 毛泽东信手拈来这段历史背景材料,巧用于消息之中,使消息有了厚实的历史底蕴和很高的知识品位,同时深化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一事件新闻的主题思想。他那渊博的历史知识读来令人赞叹不已。
《江西日报》曾刊登《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这是与记者精心选择、融入背景材料分不开的。若孤立地报道这一事实,也只不过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看不出多大的新闻价值。但把这一事实放在全世界这个大背景中去看——在全世界白鹤面临绝种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有409只之多的白鹤群,就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了。运用背景材料“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国际鹤类基金会所称目前全世界只有320只白鹤的数量” 。
3.提供知识,增加趣味 在新闻中介绍一些与新闻主要事实紧密关联的历史故事、传说传奇、科技知识等背景,可以使读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有助于新闻更加充实饱满,生动活泼。 2004年7月8日浙江在线的一篇消息 《岱山重演“徐福东渡”盛况》 ☏关于徐福 徐福,即徐巿(“巿”〔fú〕),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为一方士,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出生并生长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今金山乡徐福村人(原名叫徐阜村);祖籍是今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人或为青岛市胶南市人。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西元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西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 徐福东渡的原因 : 求仙药说。这是目前最为通行的说法。在秦代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齐地和燕地,这样的方士很多。战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便有大批齐、燕方士入海求蓬莱仙药。和徐福同时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卢生、韩终、侯公等。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始皇入海求药,是可能的。 避祸复仇说。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于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极抵抗,在沿海地区,就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徐福是知识分子,他不满秦的暴政,但又无能为力, 于是表面上热衷于寻找仙药,实际上是寻找合适的机会移民。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教授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汉书》中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唐代诗人汪遵《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也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报秦亡齐国之仇,消灭族之恨而策划的一次叛离始皇恶政统治的行动。 海外开发说。当时邹衍的大九州观点十分流行,认为在海外还有很大的疆土。 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引导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险家积极地开发海外。秦始皇所向往的正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迹所到达的,都是他的臣民。于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版图,就打着求仙药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实际上,却是为了实现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吕氏春秋为欲篇》也指出了当时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东至扶木就是东至扶桑,即后来所说的日本。这应该就是秦始皇对国家版图的宏伟目标。
4.表明观点 “记者不准在新闻中发议论”,客观报道往往是这样要求的。但记者对自己采写的每一个新闻事实,常常总是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的。因此,高明的记者就以巧妙地选择、穿插背景材料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现自己的立场、观点。 路透社:伊朗法庭判决砍掉手指惩罚偷窃案 第三段穿插这样的背景:在此以前,伊朗近年来从没有使用过这种刑罚。 说明伊朗用砍手指的刑罚惩治小偷,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这种表明记者观点的手法在新闻中经常使用,不仅仅限于背景材料。 如《上课能否晚一点》(《北京青年报》2002年12月23日)一文,记者显然是赞成“上课晚一点”的,但他没有直接表明观点,文章开篇提出问题后,除了描绘学生清早赶着上学的亲眼所见之外,作者还引用了几位家长的话:
送女儿上学的家长王炼说“学生这么早上学,不仅孩子困,家长也困。另外天黑路远,不送也不行。”刚送完孩子的家长孙均抱怨说“孩子7点多进校了,可是我九点才上班。现在,回家吧,太远;上班吧,太早。大冷的天,这一个多小时只好在大街上溜达。”接着,记者还引用了一位女教师的话“我们也觉得应改改早上上课的时间,尤其到了冬天,孩子们即便住在附近也得6点半起床,到校的时候天还没亮。”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话语,既表达了家长的心声,又含蓄有效地表达了记者的观点,行文自然,富有亲切感,让人乐于接受。
提供一些鲜为人知、更接近事物本质与真相的材料,增强新闻报道厚度 三、新闻背景类型(详见书P245) 衬托型 解释型(诠释性背景材料) 启示型(引发性背景材料) 提供一些鲜为人知、更接近事物本质与真相的材料,增强新闻报道厚度
四、背景穿插的方法 1.背景先行于新闻标题之中 裴文中追悼会在京举行(标题) (《人民日报》,1985.9.29) 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者 裴文中追悼会在京举行(标题) (《人民日报》,1985.9.29)
2.在导语中使用背景 导语中的背景穿插,应与新闻事实本身的叙述紧密地黏合在一起。背景糅合到句子中,常以一个词组、句子成分或分句的面貌出现。 新华社电 66年前李鸿章从外国买的一台造纸机,现在还在生产,每天生产的纸张比它年轻的时候要多三倍半。 这里运用了“66年前李鸿章从外国买的”这一背景材料,不仅增加了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而且十分生动地说明了改造老设备的潜力是很大的,阐明了在工业生产中利用现有设备改造挖潜的重要意义。
新华社电 中国唐宋时驰名、后来失传达800多年的陕西耀州青瓷最近恢复生产。 1949年北平解放时新华社消息的开头是:“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拥有二百万人口的北平,本日宣告解放。” “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拥有二百万人口”的背景,既说明了和平解放北平的缘由和依据,又显示出和平解放北平的意义。
《纽约时报》1977年11月20日报道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的消息时,其导语是: 埃及与以色列两国领导人今夜在以色列国土上会晤,这两个国家在20年内打过了4次仗。 后一句话,就把萨达特访问的非同寻常一下子突出出来,起到了阐明这条新闻意义的作用。
3.在主体中穿插背景 背景在主体中的出现是最为常见的,应根据叙述的节奏和需要,巧妙地带出背景,不可太生硬,留下强行塞入的痕迹。
《中国足球梦圆世界杯》报道的倒数第二段插入以下文字: 新华社2001年10月7日电 …… 在这次十强赛之前,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的历史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失望和苦涩的记忆。1981年的“饮恨新西兰”、1985年的“5.19”事件、1989年的“黑色三分钟”、1993年的“兵败伊尔比德”、1997年的“金州欲哭无泪”,连续20年出现受挫的惨痛经历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心灵。 简单的一段话,就将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的历史背景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烘托出进军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有什么意义。这里使用的背景,达到了与新闻主体事实“水乳交融”的境界。
法国中国象棋队首次来华访问比赛的消息,在结尾处介绍背景材料: 4.在结尾处安放背景 法国中国象棋队首次来华访问比赛的消息,在结尾处介绍背景材料: 法国中国象棋协会创建于1977年,开始时仅有几十位外国朋友参加。现在已经遍及欧洲各国,人数超过数百人。《人民日报》1997.4.1
我国女子选手在国内比赛中打破5000米场地竞走世界纪录: 新华社河北兴隆1987年3月29日电 今天,担任总裁判长的XXX,是有十多年执法经验的国际裁判,多次在国际田径大赛中执裁,在国际田径裁判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由上可见,背景穿插的方法非常灵活,已经突破了以前“标题——导语——背景——主体(躯干)——结尾的固定程式。 特别是在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中,背景资料、新闻链接常用来揭示重大事件内幕,诠释专业术语和某现象的前因后果,介绍重要人物生平等。新闻背景的使用有利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拓展新闻的广度,开掘新闻的深度,还有利于解除读者心中的疑惑。
《环球时报》就专门辟有“新闻背景”栏目,专门为某些重大、热点新闻揭示内幕,提供背景,弥补了许多动态消息缺乏深度和信息量不足的缺陷,独具风格,深受读者欢迎。《浙江日报》“今日点击”和“今日关注”两个常设栏目也很善于使用“新闻链接”。《南方周末》(2003年12月4日)所载《谁来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一文,就用了“2001年京津冀江浙沪六省市企业资金构成比例表”予以辅助说明,使读者对六省市企业资金构成状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五、使用背景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1.要围绕新闻主题选用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是为突出、深化新闻主题服务的,背景材料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突现新闻主题的作用,甚至会与新闻主题背道而驰。在大量的新闻背景材料中,记者选择哪些背景材料,以及怎样排列使用这些材料,都显示着记者的主观倾向,因此记者在选择和使用背景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与自己的报道主题相一致。
2.选用背景材料要注意其真实性 正因为记者在认识、选择和使用新闻背景时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也最容易发生错讹。在新闻实践中,一些记者对新闻的“硬要素”丝毫不敢马虎。 从新闻媒体上可以看出,许多假新闻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这些“硬要素”是真实的,而对事件原委的报道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最终导致新闻报道的失实。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有多少内容是真实的,有多少内容是失实的,读者不会这样“一分为二”地去看,相反,只要发现新闻中有失实的地方,他们往往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其它真实的内容也会失去信任。 因此,对于一则新闻来说,无论是浅表性的事实还是背景材料,只要有一点失实的地方,对整则新闻报道都将是毁灭性的。
有些背景材料确实与报道的主题关系不大,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这样处理: 3.背景材料要详略得当,恰到好处。 有些背景材料确实与报道的主题关系不大,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这样处理: 一是忍痛割爱,放弃不用; 二是另起炉灶重新报道。如果发现背景材料所具有的新闻性大大超过原定新闻主题的新闻性,那就说明原定的新闻报道主题应当进行修改,应当从背景材料所提供的新闻角度另起炉灶进行报道。
4.要注意使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本身做到水乳交融。 没有人规定说每一则新闻一定要有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地、适用,长短随“意”,这个“意”就是指主题。 有单独成段的背景材料,也有穿插于新闻事实中的一句话甚至半句话的背景材料,一切都要根据新闻报道的主题和行文的要求来进行。背景材料的使用要力求做到“踏雪无痕”,就如古人在文论中说“用典”,要达到“水中注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要把背景材料用活,使新闻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完全融为一体,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不要造成“两层皮”的感觉。
哪种情况下需要交待新闻背景: 科技报道 报道读者不熟悉、或者时间相隔久远、淡忘了的人物和事物的时候 靠交待背景才有价值的人和事,一定要交待背景
如何运用新闻背景: 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要简明扼要,防止喧宾夺主 灵活穿插 (可隐可显 、可聚可散 、可前可后 、可多可少 )
第七节 新闻结尾
新闻结尾一般指消息最后的自然段落: “凤头、猪肚、豹尾”
新闻的结尾,常常被人们忽略,有人甚至否认新闻有个结尾问题。认为既然按照倒金字塔式结构理论,要在新闻报道中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编辑可以从消息的最后一段往前删,那就无所谓结尾问题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其实,就新闻的结构形式而言,可以有倒删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只是众多新闻结构形式中的一种,不能单凭倒金字塔式结构,就否定了新闻结尾的存在。事实上,有不少新闻报道的结尾,在这篇报道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为了尽可能取得好的报道效果,我们既需要在新闻导语上呕心沥血,也需要仔细斟酌消息应在何处结尾为好,以何种方式结尾为好。 新闻结尾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方法有: 1.自然结尾法 大多数新闻采用这种办法,即按照新闻报道的结构安排,顺乎自然地把必要的新闻内容、事件、新闻诸要素交代完毕,而全文已具有“水到渠成”之势,就此戛然而止,不再旁生枝蔓,不再增添所谓“结尾段”之类。
2.拾遗补缺法 这种结尾有个较为明显的“结尾段落”,它主要用于补充新闻导语和躯干部分未提及的新闻要素,使新闻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背景材料,使新闻报道更加充实、可信。例如: 塔斯社1月10日电 “救救蛇”!印度动物学家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向城乡居民不断发出这种不寻常的呼吁。 去年,大约有两百万条蛇成为猎人们的猎物。普拉杰什邦、西盂加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各部落的人老早就以捕蛇为业。 猎捕这种爬行动物是最有利可图的事,因为国际市场上对蛇皮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因此,近年来蛇的数量在印度急剧减少。蟒蛇有绝迹的危险。 印度政府正采取紧急措施,设法恢复这种动物的数量,其中包括根据保护自然法禁止出口蛇皮。所以要保护蛇,是由于蛇会消灭有害的啮齿目动物,包括老鼠。据一些专家估计,仅去年一年,印度的国家贮备粮就有10%被老鼠吃掉。 在这条消息中,新闻结尾(即最后一段)是与导语相互呼应的。在这里,有这个结尾与没有这个结尾,意思是大不一样的。
因此,近年来蛇的数量在印度急剧减少。蟒蛇有绝迹的危险。 印度政府正采取紧急措施,设法恢复这种动物的数量,其中包括根据保护自然法禁止出口蛇皮。所以要保护蛇,是由于蛇会消灭有害的啮齿目动物,包括老鼠。据一些专家估计,仅去年一年,印度的国家贮备粮就有10%被老鼠吃掉。 在这条消息中,新闻结尾(即最后一段)是与导语相互呼应的。在这里,有这个结尾与没有这个结尾,意思是大不一样的。 看了消息的躯干部分,人们会以为之所以要保护蛇,仅仅是为了免得使它绝迹。可是一看新闻的结尾,读者就会恍然大悟,蛇原来对人类也有好处。若是把这个结尾部分删去,新闻六要素中缺了一个“何因”要素,这条消息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阅读效果。
3.卒章见义法 这种结尾方法主要用以画龙点睛,总括全篇,突出主旨。 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
比如,《解放军报》曾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毕竟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一般也不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不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无误了。
4.别开生面法 这种结尾,不拘一格,往往“别出一层,补完题蕴”。例如,全国好新闻《厂长负责制使优秀厂长脱颖而出》一文,其导语与躯干部分主要讲高级工程师徐孝纯怎样受命于危难之际,两次出任厂长、治厂有方的事迹。新闻的结尾,忽然笔锋一转,跳出工厂,转写家事: 可是,这位厂长家中却没有多大变化,书籍仍然是他家的主要财产。他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购买从印染技术到哲学、文学、外语等各种书籍。这位厂长说:“我最爱看关于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书籍。” 结尾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这个人物的形象,揭示了他治厂成功的部分原因。难怪这一届全国好新闻的评委赞曰“特别是结尾耐人寻味”。
常见结尾的几种基本形式: 归纳式结尾:又称总结式结尾 交代式结尾 提醒式结尾 预见式结尾 背景式结尾 证实性结尾 反问式结尾
新闻的结尾,不论采取何种形式,一般需注意以下几点: 1.结尾是新闻的组成部分,要紧扣报道主题,使其为表现和深化主题服务。凡与报道主题无关的内容不能写入,以免画蛇添足。 2.新闻结尾要以叙事为主,切忌空泛。诸如“受到众人一致好评”、“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之类空洞套话,应该摈弃,代之以扎扎实实的新闻事实或背景材料。若是实在无新鲜内容可补充,与其勉强地拖一条空洞的尾巴,不如顺乎自然地把报道收住。
3.新闻结尾宜顺势而行。既不要草率收尾——不当结处不能硬结;也不要拖泥带水——该戛然而止处,应如立马悬崖。恰如一位美国记者所说:“当你坐在打字机前,眼盯着稿纸,为想一段漂亮的收尾文字而搜索枯肠时,很可能文章的结尾已经写出来了。你在那儿刹住就行了。” 4.新闻结尾应力求简练、不重复。导语、新闻躯干中已经涉及的内容,结尾部分尽可能不要重复表述,语句重复不好,语义重复也不好。 5.新闻结尾要令人留恋,或取豹尾之势,遒劲有力,给人以较为强烈的印象;或取撞钟之意,余音缭绕,能使人掩卷为之长思,两者都易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归纳: 1.要紧扣主题 2.以叙事为主,切忌空泛 3.要自然 4.简练,不重复导语,新闻躯干 5.要精彩
思考与练习(一): 1.写短新闻、一句话新闻、一分钟新闻:抓住新闻的核心价值、新闻敏感、文字表达敏感、对文字的感觉; 2.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上,寻找短新闻的样板,作为模仿学习的榜样:首先听听收音机的新闻广播,注意标题的文字构成、内容的取舍和长短; 3.从一开始你就要根据内容确定你的文章体裁:如短消息、完整新闻、综述、通讯、人物专访等 4.要学会把长篇故事写成短消息。
思考与练习(二) 1.从一篇你认为写得好的消息中找出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这些构成新闻的事实要素。 2.从报刊上找出不同结构写作的消息: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等。 3.把你身边的人议论的热点事件写成一则新闻。要求:导语引人、结构合理、叙述清晰、语言简洁。 4.用倒金字塔结构把《西游记》或《红楼梦》改写成一篇600字的当日消息。
5.根据下面材料,写作一则消息(倒金字塔结构)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全国发生的刑事案件中,约有70%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为,其犯罪率已超过3‰,全国每年有15-20万越来越小的未成年人涉足凶杀、抢劫,其手段之残忍毫不逊色于成年犯罪。此外,全国有60%的犯罪属于社会危害很大的团伙犯罪。令人震惊的是,公安机关已经承认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正在中国凸现出来,犯罪的高流动性也增加了破案的难度。以计算机犯罪为代表的一些新型智能化犯罪形式也应运而生,开放式的网络为高智商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我们正在目睹建国以来的第五次犯罪高峰”,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教授魏平雄说:“这次高峰自2009年出现以来一直没有下去,更糟糕的是恶性程度逐年上升,公开杀人、抢劫以及
团伙作案、连续作案等严重刑事犯罪越来越猖獗,”最近几年每年发案150万起,其中重大恶性案件就有50多万起,比1985年增加6倍。换言之,全国每20秒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每分钟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本次犯罪高峰除“案件数量大、质量高”之外,有个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年轻化、组织化、流动化、智能化。 (2010年12月报道)
6.从近日的媒体上找出5条使用了背景资料的新闻,分 析这些背景资料在新闻中发挥的作用。
《西游记》题解: 在这篇消息中,要包含新闻的基本要素:5个 W。 Who:唐僧师徒四人; What: 佛前受职,修成正果; Where:灵山 ; When: 现在; Why:历经磨难,取得真经。
《红楼梦》题解: Who:不幸的恋人; What: 一个郁闷病死、一个出家当和尚; Where: 大观园; When: 现在; Why: 无恋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