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族.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歷史 授課老師:莊明哲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 台灣早期的人類活動 (pp.12-13) 台灣的史前文化包含 : 1. 舊石器時代: 年前 例如,長濱文化、左鎮文化 … 2. 新石器時代: 年前 例如,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 … 3. 金屬石器時代:
Advertisements

第一章 早期臺灣 第一節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 臺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臺灣的考古發展及史前文化 原住民的族群與分布 早期文獻中的原住民 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學習重點.
科目 歷史 單元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姓名:顏淑玢 節數:2
第二章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社會 第一節 臺灣考古發現與意義.
上課注意事項 1.上課前須靜坐 2.上課需帶課本筆記 3.上課遵守教室秩序 4.作業要準時繳交 5.上完一單元就小考一或兩次.
從閱讀擺渡到寫作 高雄女中 楊子霈.
台灣園林之美 ─板橋林家花園─ 原圖高27公分,長約490公分 建於1853年的板橋林家花園,是一座擁有中國建築之美與涵養的園林。
台灣史前史.
新石器時代.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第一節 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第一章 考古與原住民社會.
一、亞洲位置 北極海 北亞 歐洲 太平洋 黑海 中亞 地中海 東亞 東北亞 西亞 南亞 非洲 東南亞 印度洋 圖2-5-1亞洲分區圖.
舊石器時代 位置: 亞洲大陸東緣,西太平洋弧狀列島一部份 背景 形成: 兩千多萬年前逐漸隆起,形成島嶼 生物: 大角鹿、猛瑪象、亞洲大陸原始人 臺東 長濱文化 苗栗 網形文化 臺南 左鎮人目前臺灣發現最早人類化石 影片:長濱文化臺南左鎮人 代表 文化 1.住在海邊洞穴-短期定居小型隊群 2.以採集、狩獵為生.
量化vs質性研究分析 量化vs質性研究分析 報告人:王秀民.
班級: 小 班 時間:102年3月4日~102年5月17日 幼兒年齡: 歲
唐宋傳奇、筆記小品和史書、論著中的寓言 中碩二 吳佳樺.
兒童期 7 青春期 兩性圓舞曲 乘客:七年級同學 司機:張立杰老師.
公會組織糾紛 指導老師:柯伶玫 組員 495B0065 劉致維 495B0072 廖怡塵 495B0097 范家皓.
學校:臺中市立大業國民中學 領域: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 作者:林瑩貞
星星知我心 談古話今….. ……..觀星望斗 主講人: 陽光青春美少男.
第一章 從史前到大航海時代.
反垃圾掩埋場相關報告 組長:文煊 組員:鄭侃文 李浩暐 胡育睿 李瑞耘 朱祐賢 林承宇.
組員:鄭永偉 , 陳宗凱 江正聞 , 曾沌溢 謝奇良 , 簡敬倫 PPT: 李建輝 , 林昱維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台灣史前文化.
"性"不"性"由你 性別平等之探討 北屯國小 張文陵.
史前文化考古隊 史前文化考古隊.
行政作用法 行政命令.
組員: 洪暐翔、 賴峻毅 侯家豪、 賴琦穎 指導老師: 王惠鈴 老師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第一章 香港史前時期 試觀察下圖,然後解答問題: 1.「史前時期」是指發明文字之前的時期。
五-4 台灣的生活禮俗 組員:603 15號 黃醴萬 6號 吳家熙 5號 楊証傑 11號 李偉新.
第二單元 漢族以前台灣政經環境的發展和變遷.
運用網路資源趣味化 「每日飲食指南份量」教學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1001倫理學讀書會 關於道德 報告人:謝孟釗.
國立交通大學 蘭州大學 大陸姐妹校介紹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能量買賣訊號 ◎波段賣訊:下列四項出現三項以上(含三項) 1、空方能量升至整波上漲之最高水準,且空方能量>多方 能量30%以上。
教育人員退休新法說明會 106年12月14日 ★資料來源:參考銓敘部及高雄市教育局人事室簡報檔.
國文(一) 1.第一單元---青春印記 (學習篇、愛情篇) 2.第二單元---生活美學 3.第三單元---優遊家園.
台中市不動產經紀人職業工會 不動產經紀營業員 複訓班
◎長濱文化 ◎圓山文化 ◎卑南文化 ◎十三行文化
認識阿美族的吉祥物-樹豆 樹豆(Fataán).
Nokia:廣告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與早期文化
暴力、草莽、土野、情色、權慾 —華西街的成人童話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南亞地形圖 單 4 元 亞洲(二)──南亞、中亞與西亞 社會學習領域 投影片 16 配合社會(五) 三上地理 4 ─ 1.
第 2章 原住民文化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   ■台灣原住民的文化.
授課時間:2012年10月25日(四)16:30~18:20 授課地點:博雅教學館 405、406室
刑事訴訟法 不受理.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這是什麼? 圖案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1 圖片來源: 1.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美國文化萬花筒 (上) 李建平 地理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10-29,2012.
行的色彩 交通標誌(4).
◎認識考古 ◎研究歷史的管道 ◎台灣歷史分期
三、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師大 KSP 操作手冊.
中醫系學會返宣部 部長 CM41 中二 黃維俊 副部長 CM41 中二 廖悅孜
細胞.
勞工保險年金制度 簡報人:吳宏翔.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第一篇 源遠流長 第一章 史前與歷史初期的原住民 第一節 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法律的解釋 楊智傑.
主題研究架構.
黑天鵝來了嗎? 報告人: 吳伊倫 指導老師: 陳隆昇.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南區 ~中小學教師數位博物館研討會 藝術類數位博物館介紹 和春技術學院馮治平 91年2月2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族

第一節 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史前遺跡 的發掘 臺灣的 史前文化 史前文化與 原住民族的關聯 臺灣的史前遺跡 臺灣的考古發展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金屬器時代

一、史前文化與文化遺址 (一)臺灣島的形成 (二)過程 1.喜馬拉雅造山運動(2000多萬年前) 2.蓬萊造山運動(600多萬年前) 長濱人  1.喜馬拉雅造山運動(2000多萬年前)  2.蓬萊造山運動(600多萬年前) (二)過程 長濱人 左鎮人 南下進 入臺灣 冰河消融 臺灣海峽 出現 造山 運動 冰河期 中國與臺灣 陸地因海面 結冰而相連

一、史前文化與文化遺址 (一)臺灣史分期 (二)史前時代的研究 17世紀前︰史前時代→無文字紀錄 17世紀後︰歷史時代→有文字紀錄  17世紀前︰史前時代→無文字紀錄  17世紀後︰歷史時代→有文字紀錄 (二)史前時代的研究  人類生活的遺物或遺跡,經廢棄、掩埋和堆積等過程,層層累積成為文化遺址,透過後人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來重現→考古學

文化層的堆積過程 人類居住的痕跡或使用的器物常會留在地層表面,稱為文化層。文化層隨著時間愈積愈厚,只要沒有外在因素的擾亂,上層的年代必定晚於下層的年代。因此學者觀察文化層的堆積,便能了解該地區不同文化發展的先後。

臺灣史前文化時空架構圖

二、臺灣文化遺址的分布 (一)分布 1.平面空間︰遍及全臺,包含離島地區 2.垂直空間︰從海拔1~2公尺的平原,到 2000公尺左右的山地,皆有 文化遺址出土

二、臺灣文化遺址的分布 (二)臺灣考古學發展 1.源起︰1896年,日本學者在臺北芝山岩 發現史前時代的石器,奠定了臺 灣考古的基礎  1.源起︰1896年,日本學者在臺北芝山岩 發現史前時代的石器,奠定了臺 灣考古的基礎  2.興盛︰1949年後,陸續有大坌坑遺址、   卑南遺址和十三行遺址等重大考 古成果的發掘

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一)時間︰距今約50,000~7,000年前 (二)代表文化︰ 臺東–長濱文化 50,000~30,000年前 苗栗–網形文化 40,000~10,000年前 臺南–左鎮人 30,000~20,000年前 臺灣舊石器時代 的文化遺址分布圖

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三)文化特色︰ 1.已知用火 2.主要工具為打製石器、 骨角器 3.穴居,生產方式是 採集、狩獵和漁撈 4.在體質特徵、文化 系統上與華南地區 的史前文化,有相 當程度的關聯性 舊石器時代文化模擬示意圖

四、新石器時代的變革 (一)農業出現、飼養牲畜 1.人類由依賴自然界的糧食維生,轉為主動生產糧食 2.因食物來源獲得穩定,而能有多餘的人力從事社會分工

四、新石器時代的變革 (二)有定居的聚落 (三)陶器的製作 (四)使用磨製石器 新石器時代文化模擬示意圖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一)新石器時代早期 1.時間︰距今約7,000~4,700年前 2.代表文化︰大坌坑文化  1.時間︰距今約7,000~4,700年前 2.代表文化︰大坌坑文化 3.分布地區︰臺灣的西部地區、 東部及澎湖群島皆 可見到相似的文化 遺址 臺灣新石器時代 文化遺址分布圖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4.文化特色︰ (1)使用粗繩紋陶器 (2)農耕活動的出現, 種植芋、薯等根莖 類作;但狩獵、採 集、漁撈仍占有重  4.文化特色︰   (1)使用粗繩紋陶器  (2)農耕活動的出現, 種植芋、薯等根莖 類作;但狩獵、採 集、漁撈仍占有重 要地位  (3)於沿海或河口低 地形成小型聚落

考題觀摩  一份臺灣的考古報告記載:其居民主要住在水岸的稍高階地,已形成定居的小型聚落。他們使用石製的生產工具,如石鋤、石斧,種植根莖類的作物。這一文化分布地區廣及中國的閩南和廣東沿海。此文化遺址最可能是: 【101學測】 (A)長濱文化 (B)網形文化 (C)大坌坑文化 (D)十三行文化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二)新石器時代中期 1.時間︰距今約4,700~3,000年前 2.代表文化及分布地區︰ 北部–訊塘埔遺址  1.時間︰距今約4,700~3,000年前  2.代表文化及分布地區︰ 北部–訊塘埔遺址 中部–牛罵頭遺址 南部–牛稠子、墾丁遺址 臺灣新石器時代 文化遺址分布圖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3.文化特色︰ (1)為「細繩紋陶文化」,陶器表面的繩紋寬度 變細窄 (2)農業占比例加重,栽種稻米的情形趨普遍  3.文化特色︰   (1)為「細繩紋陶文化」,陶器表面的繩紋寬度  變細窄  (2)農業占比例加重,栽種稻米的情形趨普遍   (3)逐步往地勢較高的河階地區發展,並已進入  部社會  (4)開始重視喪葬儀式,可見人們已有宗教信仰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4.代表文化介紹 分布地區 代表文化 文化特點 北部 訊塘埔 文化 1.陶器主流為褐色繩紋陶  4.代表文化介紹 分布地區 代表文化 文化特點 北部 訊塘埔 文化 1.陶器主流為褐色繩紋陶 2.石器出現大型尖狀器與石刀 中部 牛罵頭 有玉製飾品出土 南部 牛稠子 在墾丁類型中發現稻穀印痕, 是臺灣最早栽培稻米的紀錄

考題觀摩 幾位同學考察「臺灣考古遺址分布圖」時,發現臺灣西部海岸很少有新石器時代遺址, 各人紛紛推測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 下列哪個說法最合理? 【103學測】  (A)西部人口稠密,開發過速,遺址遭破壞殆盡  (B)二次大戰時,美軍轟炸臺灣,遺址遭到破壞  (C)西部海岸河口沙洲發達,史前人類活動困難  (D)因斷層經過,地震頻繁,史前人類無法定居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三)新石器時代晚期 1.時間︰距今約3,000~2,000年前 2.代表文化及分布地區︰  1.時間︰距今約3,000~2,000年前  2.代表文化及分布地區︰ 北部–圓山、芝山岩、植物園文化  中部–營埔文化  南部–大湖、鳳鼻頭文化  東部–麒麟、卑南文化 臺灣新石器時代 文化遺址分布圖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1)因區域環境的差異,逐漸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 文化面貌 (2)能製作精美的彩陶和薄壁黑陶  3.文化特色︰   (1)因區域環境的差異,逐漸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   文化面貌   (2)能製作精美的彩陶和薄壁黑陶  (3)形成了長期定居型態的大聚落,社會階級與分 工亦漸趨明顯  (4)與各地文化互有交通往來,且有戰爭發生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5)卑南文化的墓葬玉器式樣繁多;有石柱、石板 棺出土;墓葬儀式固定,如:腳朝向都蘭山   (5)卑南文化的墓葬玉器式樣繁多;有石柱、石板 棺出土;墓葬儀式固定,如:腳朝向都蘭山   (6)麒麟文化保留完整的巨石文化為特色 花蓮縣瑞穗鄉的「掃叭遺址石柱」 石板棺

五、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3.代表文化介紹 分布地區 代表文化 文化特點 北部 圓山 文化 1.發現貝塚 2.仰身直肢葬和曲肢甕棺葬 芝山岩  3.代表文化介紹 分布地區 代表文化 文化特點 北部 圓山 文化 1.發現貝塚 2.仰身直肢葬和曲肢甕棺葬 芝山岩 1.有碳化稻米遺跡 2.以慢輪修整陶器,技術高超

六、金屬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1.時間︰距今約2,000~400年前 2.代表文化及分布地區︰ 北部–十三行文化 中部–番仔園文化  1.時間︰距今約2,000~400年前  2.代表文化及分布地區︰  北部–十三行文化  中部–番仔園文化  南部–蔦松文化  東部–淇武蘭、靜浦文化 臺灣金屬器時代 的文化遺址分布圖

六、金屬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3.文化特色︰ (1)以鐵器做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大幅提高生產力 (2)發現煉鐵作坊,煉金、鑄銅的遺跡與器物  3.文化特色︰  (1)以鐵器做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大幅提高生產力  (2)發現煉鐵作坊,煉金、鑄銅的遺跡與器物  (3)瑪瑙、玻璃、金飾、銅幣、宋元瓷器等的出土,  反映了此時期對外貿易的頻繁   (4)隨著聚落規模的擴張,加深了群體間戰爭衝突

六、金屬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4.代表文化介紹 分布地區 代表文化 文化特點 北部 十三行 文化 1.唯一有煉鐵作坊 (鐵渣、礦石)的發現  4.代表文化介紹 分布地區 代表文化 文化特點 北部 十三行 文化 1.唯一有煉鐵作坊 (鐵渣、礦石)的發現 2.以側身屈肢葬為主 3.推測是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  的祖先 南部 蔦松文化 1.有宋明瓷器的發現 2.精緻的貝殼紋陶罐 3.推測是西拉雅族的祖先 東部 靜浦文化 推測是阿美族的祖先

考題觀摩  考古發掘顯示,臺灣早期人類原本有佩帶玉製飾品的習俗,距今將近兩千年前,開始出現各式玻璃、貝類珠串,其形制與東南亞海域各地居民之用品類似。近兩千年前臺灣出現玻璃與貝類飾品的主要原因是? 【104學測】 (A)海外貿易讓許多商品流入臺灣 (B)玉礦枯竭,改以其他材質取代 (C)臺灣居民征服他地所獲戰利品 (D)新宗教傳入後,改變原有習俗

七、考古文化遺址與原住民族的關係 1.交錯斷續 EX︰大坌坑文化和長濱文化曾有段時期共同存 在過,但卻無可聯繫的共通點  1.交錯斷續   EX︰大坌坑文化和長濱文化曾有段時期共同存      在過,但卻無可聯繫的共通點 大坌坑文化並非直接演變自舊石器時期,      而是從外地移入的新文化

七、考古文化遺址與原住民族的關係 2.關聯性 EX1.十三行遺址的陶器印紋特徵和分布區域 V.S.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族  2.關聯性  EX1.十三行遺址的陶器印紋特徵和分布區域 V.S.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族  EX2.蔦松遺址出土的鳥首狀陶器 V.S.西拉雅族公廨內部分圖案雷同  僅能推測金屬器時代定居於臺灣島上的人 類,可能是今日臺灣部分原住民的祖      先;但無法確切證明為一脈相傳

博學堂 考古新發現  舊香蘭遺址位於今臺東縣太麻里,於2004年(民國93年)進行考古發掘。其出土的陶器、石器等皆出現百步蛇紋飾,這是目前臺灣考古遺址內,首次出現有原住民信仰(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圖騰。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這可能證明了舊香蘭遺址和原住民文化有直接關係,或許能填補臺灣東部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重要環節。

THE END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第一章 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除翰林擁有著作權之內容外,均依法取得授權或依法合理使用,如仍有闕漏或資料錯誤,請著作權人與我們聯繫 。 聯絡專線: (0800-007-678)

冰河時期古地理圖。遠在冰河時期,臺灣與亞洲大陸是呈現相連的狀態。

博學堂 臺灣的考古學研究 臺灣考古學開始的年代,始於1896年(明治29年)日本學者在芝山岩發現一件史前時代的石器。1928年(昭和3年)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成立後,首先奠定了臺灣考古的基礎。1949年(民國38年)後,日籍學者逐漸淡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另外帶入了中國歷史考古的傳統,使得臺灣考古研究更趨豐富、多元。

臺灣考古之始──芝山岩遺址 芝山岩遺址位於臺北士林芝山岩附近。1896年被日本學者發現後展開調查 。但該處直至戰後才被大量考古挖掘。 芝山岩遺址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臺灣考古之始,亦是臺灣首處被發現的史前時代遺址。 芝山岩山頂的岩石地面,岩石上的直線為海底古生物爬行的痕跡。

臺灣舊石器時代遺址

長濱文化 長濱人以採集與漁撈為主,人口不多,並常會為了尋找食物而遷徙  長濱人以採集與漁撈為主,人口不多,並常會為了尋找食物而遷徙  在工具方面,他們將石頭打破,利用碎石的鋒利邊緣來切肉或砍樹(打製石器);或將獸骨磨利使用(骨角器) 長濱文化位於臺東縣長濱鄉,主要居住於海邊的洞穴及岩蔭,圖為八仙洞遺址

左鎮人 左鎮人想像圖  左鎮人是臺灣島目前所知出現最早的史前人類,但除頭骨化石外,無其他相關文物,故無法具體說明其生活型態

長濱文化礫石砍器。礫石砍器是以石片製成的打製石器。石器的邊端相當銳利,可 做為切割或刮削東西的器具。

新石器時代中期與晚期

大坌坑文化 2.生產方式 除採集、漁撈外,出現原始農業 3.開始製陶,其陶壁出現規律的粗深紋飾 1.居住型態與社會組織 開始搬離洞穴,於平坦之地居住,形成定居或半定居的小型村 落

大坌坑文化陶器。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製作過程是以泥土捏製成陶坯後,經火燒使之硬化成為陶器。其用途一般做為容器,可以用於煮食、儲存等,甚至也常出現在墓葬中做為陪葬品,顯見陶器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而此時期的容器外表常飾有粗繩紋,故被稱為「粗繩紋陶」。

與大坌坑相似的文化遺址 如澎湖的菓葉遺址,兩者之間不僅有相似之處,彼此亦有聯繫。澎湖出產的玄武岩,即曾出現於南部的文化遺址,而臺灣生產的陶器,也曾同樣出現於澎湖群島的遺址。

牛罵頭遺址處

栽種稻米的意義 稻米因具有長期保存的優點,且適合被用來當做人類的主食,是農業進一步發展的象徵。臺灣新石器時代各遺址中,已陸續發現栽種稻米的痕跡,例如:今臺南市善化區的南關里遺址中,也見到了稻米的遺跡。

圓山文化的貝塚  貝塚是史前人類吃完貝肉後所遺留下的貝殼堆積。考古學家可以利用貝殼做出許多關於當時環境的分析。

卑南遺址出土之各式玉器  這些出土玉器以人獸形玉玦耳飾最為獨特,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還將其造型做為館徽。

卑南文化公園入口附近的月形石柱,被認為是公園的地標之一。

卑南文化公園內的部分石棺挖掘現場 卑南文化公園的卑南遺址

金屬器時代文化

十三行博物館的遺址展覽 十三行文化考古展示圖。學者考證出他們擁有煉鐵文化,並過著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

十三行文化煉鐵爐遺址  煉鐵爐的出現說明十三行的先民擁有煉鐵技術與鐵器文化,會製造與使用鐵器。

十三行遺址的側身屈肢葬  以側身並蜷曲著身體的埋葬方式,是十三行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鳥首狀陶器  鳥頭形陶器頂端為實心,下端為空心並有穿孔,據學者推測應和祭祀有關。

西拉雅公廨想像圖  此圖因由西方人觀點描繪,故呈現出的形象類似教堂,但實際是西拉雅族公廨。而牆壁上所掛的動物頭顱,是為獻給祖靈。

史前文化與文化遺址

新石器革命

大坌坑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