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 主要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及其创作 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世纪初:新诗的“尝试” 20年代:徐志摩与新月派 30年代: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40年代:穆旦与九叶派
(一)尝试中的新诗:胡适作品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二)徐志摩:新月派的绅士风情 关于“新月派” 徐志摩诗歌:“爱、美、自由” 代表作:《偶然》 音乐美
1923年3月,徐志摩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其成员有胡适、陈西滢、杨振声、林徽因等,多有欧美留学经历。稍后闻一多、余上沅、梁实秋、熊佛西、沈从文等亦加入。
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代表是闻一多、徐志摩,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帝反封建精神,徐的理想主义、人道主义影响颇大。后期由于闻的兴趣逐渐转向学术研究,徐为新月领袖,作品多有徐式苍白迷惘的倾向。 徐去世后新月派走向衰落。
新月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突出的贡献在于新诗的格律性方面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
启发者:泰戈尔 开创者: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 理论主张:“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女杰:凌叔华、方令孺、林徽因 后起之秀:卞之琳
李叔同(1880-1942) 名文涛,字叔同,别名息霜,浙江平湖人。1880年生于天津。少年时期即多才多艺,书画诗俱佳。 1898年携眷旅居上海,与友人结“城南文社”,颇有诗名。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习油画兼水彩画,后又进东京音乐学校学钢琴、提琴和作曲,创作歌曲多种。在东京组织春柳剧社,主演《茶花女》等新剧。
1910年回国后,加入南社,主编《文美杂志》,任《太平洋报》主笔兼编辑。先后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艺术系任讲师,是该校校歌的曲作者。 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正式舍俗出家。同年受戒于灵隐寺。法名演音,字弘一,别号甚多。1931年在上虞白马湖横塘法界寺前发愿专修南山律学,成为我国近代德高望重的律宗高僧。1942年于福建泉州圆寂。
有《清凉歌集》、《晚晴山房书简》、《南闽十年之梦影》、《惠安弘法日记》、《李庐印谱》等著述,编著有律学典籍文献《南山律苑丛书》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开头写长亭古道、芳草碧天,全诗背景置于古诗词长亭送别的传统意境中。 三个意象由近而远,构成整个画面绵延纵深,逐渐辽阔的视线展开。随着视线展开的是想象的展开,想象着朋友转身离去,越行越远,慢慢消失在芳草碧天的尽头。
此句以景抒情,视觉形象对情感的表达起暗示性作用。随着想象展开的是离绪愁情的展开,开始犹如长亭般的一点,渐渐延成古道似的一条线,慢慢洇濡弥散开,像青草一样铺满大地,充塞苍穹。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此句从视觉引入听觉。晚风拂柳,暗示折柳相送的典故。笛声残,一“残”字写出笛声如泣如诉的落寞惆怅,为送别添了几分悲凉气氛。
“夕阳山外山”一句,虽则五字,却将笛声悲残的情绪,渲染上一层更浓重的色彩,凄迷的残阳,夕照着连绵远山,空蒙落寞,无边无际,又使离绪愁情更深广地扩展开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这是诗人感慨送别之后,即将感到的孤寂和伤感。 “天之涯,地之角”,用两个极端空阔中的极端疏离,表示朋友间分离的极端阻隔。“知交半零落”,由惜别而转入哀伤,语蕴沉痛,几多哀伤。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离别的伤悲在朋友的温情前有所舒缓,感伤中有振作,沉痛中有宽慰,隐隐体现出哀而不伤的传统审美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第三节重复第一节,仿佛《诗经》中的连章复沓,一唱三叹 ,更凸现古道送别的场景,起到强化抒情,增强音韵节奏的作用。
本诗多处化用古典,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以白话的新形式写出,没有一丝的雕琢和生硬感。比如,“芳草碧连天”让我们联想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夕阳山外山” 让我们联想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
新形式旧内容 诗歌形式虽说是新的,但整体的情绪、意象、意境还是古典的,散发着浓浓的古典诗歌的味道。这是李叔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的表现,但也展现作者的创造力,也说明用新形式的白话新诗也可以达到古典的高度。
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少时家境贫寒,6岁入私塾读书,15岁入常州中学学习。1912年春去上海,先后任《中华新报》、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和《新青年》的编辑。1920-1925年间,留学英、法,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后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世界日报》副刊编辑等。1934年夏,赴内蒙古调查方言,因病回京,后病故。
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之一。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文化、旧文学,倡导白话文、新文学。从1917年起,从事新诗创作。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两方面,均有出色成就,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开创时期有重大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为现代诗歌的开创做出重要贡献。诗集有《扬鞭集》、《瓦釜集》等。又编有《初期白话诗稿》。
1917年5月,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文中就新诗发展提出一条重要建议:增多诗体,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卖萝卜的人》一诗,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在《新青年》上发表《窗纸》、《无聊》,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刘半农在新诗的形式、语言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新诗形式创造方面有开拓之功。 他在《扬鞭集•自序》里说,“我在诗的题材方面是最会翻新鲜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的用方言拟民歌、拟‘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留学,此诗就写于他赴欧后的同年九月。当时,国内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不久,到处燃烧着反封建斗争的烈火,刘半农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感慨颇多,写成了这首感情深沉的诗作。
的祖国。如此看来, 此诗并非一首普通 的情诗。 该诗最初发表时题为《情歌》,后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据当年和作者同在欧洲留学,并为此诗谱曲的赵元任说,诗中的“她”,代表的是远方游子日夜思念 的祖国。如此看来, 此诗并非一首普通 的情诗。
一、借鉴传统,运用比兴手法 借景抒情: 有形 —— 无形 景 —— 情 实 —— 虚 形象 —— 抽象 飘着些微云,吹着些微风 ——袅袅情思,淡淡思念
二、诗情的发展变化 飘着些微云,吹着些微风:缥缈意态——淡淡的情丝 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蜜也似的甜蜜意境——强烈热恋之意境 水上落花,水底游鱼:四处飘零,飘忽不定——远离家国,无处依告的哀苦落寞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一冷寂一热烈 ——思恋不得的凄苦里涌动着遏抑不住的激情 冷风里的枯树是诗人现实中的处境,暮色中的野火是诗人心中的情怀,现实愈是凄冷,内心愈是热烈。
整首诗的意境氛围由淡而浓,感情色彩由弱而强,主旨表达也由浅入深。 前三小节意境:和谐、优美; 末一小节意境:冲突、对比。 整首诗的意境氛围由淡而浓,感情色彩由弱而强,主旨表达也由浅入深。
三、意象塑造和情感表达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① “慢慢”、“慢慢”: 落花流淌,鱼儿游动的缓慢——思国怀家的急切感、紧迫感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衬。 ② “落花有意水无情”: 热烈的倾诉——漠然的回应 倾诉——理解上的隔阂
四、音乐美 音律和谐 节奏轻快 自然流畅 形式的齐整中寓以变化
◎ 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 ◎ 戴望舒生平 ◎ 《我的记忆》赏析 ◎ 比较阅读《雨巷》,体会诗风的转变
诗人群: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何其芳、林庚等。 命名:施蜇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 诗人群: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何其芳、林庚等。 发展:卞之琳于北平编文艺杂志《水星》,与《现代》呼应,共同推动发展。
衰落:抗战爆发后,急剧分化,走向衰落,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派”所继承和发展。 高潮: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并邀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参与,把现代诗派推向高潮。 衰落:抗战爆发后,急剧分化,走向衰落,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派”所继承和发展。
艺术渊源: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和以T·S·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 ;唐五代温李一派 内容:与社会公众主题相疏离,多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丞,祖籍南京,生于杭州,是现代诗派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留学法国,同年参加《现代》月刊的设计、筹备和编辑工作。1935年回国,1936年创办并主编《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到香港,主编文艺刊物《耕耘》和《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抗日的爱国活动。
1942年12月香港沦陷后,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1948年因从事爱国民主运动遭国民党当局通缉,再次赴港,1949年回到北京,后任国家新闻总署法文翻译。1950年2月病逝。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等。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存在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是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或者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此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呈现了那时代相当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彷徨的心态。现实的黑暗一度使他们感到不满,然而又无力去抗争,终于陷入苦闷之中,渐渐对现实采取回避的态度。
诗意的嬗递 1、面对现实,充满失落,躲进记忆成为诗人无可奈何的选择 。 从首尾两节的反复呼告: 开头——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结尾——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我们读出: 诗人对自我在现实中遭到离弃、背叛的失落彷徨和哀伤。诗人试图构筑一个记忆的世界来与现实保持一种“距离”,并从中对现实作狐疑的观望。
2、记忆的世界又是如何呢? 第二小节以一连串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记忆世界:燃着的烟卷、破旧的粉盒、颓垣上的木莓、喝了一半的酒瓶、撕碎的手稿、压干的花片、凄暗的灯……一切都是苍白、灰黯,没有分量,缺乏热情的,它远非所谓理想中的美好,这一切是“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 。 ——记忆远非美好。
3、我却“不讨厌它”的时时“拜访”,相反和它成为“老朋友”。 这表明记忆已成为诗人抵御现实的日常性的“精神堡垒”,他要用这些记忆堆积成一道屏障,抵制外来的骚扰和烦忧。——这说明现实与记忆相比较时更令人失望,甚至令人厌恶。
4、然而这个“精神堡垒”却又是如此脆弱 它胆小,怕喧嚣,它的声音是“低微的”,“没有力气的”,甚至“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从现实退居到记忆世界,诗人终于发现,记忆世界同样是充满冲突和不安的。
5、从现实退守到记忆, 记忆中也是无路可退……
1、通过意象表现出“记忆”的特征: 意象的繁复、零碎 记忆的片断化 意象:破旧的粉盒、压干的花片、凄暗的灯、颓垣上的木莓、燃着的烟卷、喝了一半的酒瓶、撕碎的手稿 记忆的特征:陈旧、落满尘埃、隐现于心、无声无息 意象的繁复、零碎 记忆的片断化
2、内在诗情、内在节奏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意象的陈旧,苍白,灰黯,没有分量,缺乏热情 情绪的忧郁、感伤 、苦涩、沉重 形式上松散、枝蔓 沉重情绪的缓慢节奏,记忆的偶然、随意、散漫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戴望舒《诗论》
并不和盘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是情意的说明,不是架空的理想的抒情,并不直接给读者一种撞击力,不求率真炽烈如一团火那样表白情感,而是形象的创造,意象的呈现,间接的表现,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 ——蓝棣之《现代派诗选•前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外在格律、节奏完美的统一:追求外在形式上的格律美;流动的音韵。 全诗七节,首尾两节复沓,构成前后的跌宕回环,强调情绪的重点是“希望”。每节由二——三个诗句割断为六行。诗行与诗行之间不一定压韵,诗句与诗句之间基本上压ang韵。这种疏韵,构成了全诗舒缓而沉重的主旋律。
但是《雨巷》并不单调和板滞。在诗句与诗句之间,利用具有ang韵为脚韵的复沓诗行,大量运用诗行中的韵(内韵),即诗行里以ang韵母的字词;选择有ang韵的词尾组成的双声叠韵的词汇,如“芬芳”、“惆怅”“迷茫”和“彷徨”等。
《我的记忆》 这首诗中每一个意象都传达着作者细微复杂情绪,都是内在情绪与外在物象在想象中的自然遇合的产物。作者提炼出来,顺应着内心情感的变化和节奏,自然而然地组织成诗。不再强调刻意地通过诗歌形式上的旋律与音韵来传达情感,而是注重在情感的自然流动中展现出诗的形式。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 名章垿,笔名南湖。 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 名章垿,笔名南湖。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詩人的影响。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散文自成一格,《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名篇。
1927年为界 前期(1921——1927),是“理想—浪漫”期,在此期间,写作并结集出版《志摩的诗》和《翡冷翠的一夜》,前者侧重对理想的追求,后者则主要表现爱情思绪。 (《雪花的快乐》等)
后期(1927——1931)为“迷惘—沉落”期,诗作也倾向于感伤苍白。(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 两个时期的分界之作:《偶然》、《丁当——清新》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926年5月
形式的完美 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
张力结构 (1)诗题与文本 “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构成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
(2)诗的内部 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
象征性 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
When I am dead,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 也无需浓荫的柏树; 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 淋着雨,也沾着露珠; 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 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我再不见地面的青荫, 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再听不见夜莺的歌喉, 在黑暗中倾听悲啼, 在悠久的昏暮中消沉; 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 我也许,我也许忘记。 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的诗作Song /徐志摩 译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 htin gale Sing on,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为什么说《送别》散发着浓浓的古典诗歌的味道? 2.《教我如何不想她》中诗人的思念之情是如何步步深入强化的? 3.《我的记忆》中诗人的“记忆”究竟是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诗人将“记忆”视为“最好的友人”和“老朋友”? 4.具体分析《偶然》微妙而独特的张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