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 Chapter 16 組織文化
定義何謂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的概念是以人類學的基礎發展而來。如同在大型人類社會中會形成文化一樣,組織內部也會有文化。這些組織文化如同社會文化一樣由員工共享,透過象徵符號來溝通,並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員工。 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orporate culture)已有許多定義被提出,而大部分的定義都認同組織文化是有許多層次的,並可依據它們的「可觀察」及「可被改變的能力」做進一步的區分。本章所採用的定義為:組織(企業)文化被認為是有影響力的基本假定模組,會被教導給新進人員作為在組織中知覺、思考與感受的方法。
人工製品 在物理與社會工作環境裡面的文化象徵,稱為人工製品(artifacts)。它們是組織文化層次中最具體可見,也最容易被接觸到的一層。想透過人工製品來了解文化,其關鍵必須要先了解這些物體的涵義
個人行事規則 要了解文化,有些部分可以透過檢視組織內成員的行為。個人化的行事規則就是指反應出組織價值觀的行為,特別是高階管理者的個人行事規則,更是洞悉這些價值觀的重要媒介。
典禮與儀式 在重要場合中會一再重複出現,有一定歷史的精緻活組合,被稱之為組織的典禮與儀式
典禮與儀式 1. 傳承儀式(Rites of passage ):象徵一個人的地位已改變。退休的晚宴是一種。 2. 增進儀式(Rites of enhancement ):用來增強個體的成就。 3. 重塑儀式(Rites of renewal ):強調對組織改變、對學習與成長的承諾。
典禮與儀式 4. 整合儀式(Rites of integration ):聯合組織內原本較為分散的團隊、群體,承諾建立更大組織 5. 衝突減少的儀式(Rites of conflict reduction ):焦點放在解決組織中自然而然產生的衝突與不同意見。 6. 降級儀式(Rites of degradation ):某些組織會採用公開的方式,懲罰那些拒絕遵守組織價值與行為規範的人。
儀式化慣例 組織中不斷重複出現的實務,被稱為儀式化慣例。
符號 符號傳達組織文化中無法具體講出的訊息。 上述的個人行事規則、典禮與儀式、故事、儀式化慣例及符號,有個重要的功能,皆是用來增強文化中第二層次的價值觀(Value )。
價值觀 價值觀是組織文化中第二層級層次較深的內涵。它反映出個人對於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不應該的是非潛在信念。 不論在對話中、公司使命的陳述或年度報告中,價值觀常被有意地清楚表達。 揭露價值觀(espoused values)(成員講說他們所重視的價值)與採行價值觀(enacted values)(成員實際行為方式所反應的價值)之間,仍然是有差別的。
假定 假定(assumptions )是種深層的信念可以引導行為,並告訴成員組織是如何地知覺,如何地思考事情。
假定 Chaparral Steel 所持的價值反映三個基本假設:(1) 人本善,因此也強調信任;(2) 人們都希望有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這反映在公司對教育訓練的重視;(3) 人會被具學習機會、有挑戰又有趣的工作所激勵,這也反映在Chaparral Steel 的目標設定計畫中。
文化在組織四種功能 文化提供組織成員一種身分的認同感,並能提高他們對組織的承諾。 文化就像一種幫助組織成員,去理解事物所代表意義的工具。 文化也強化組織的價值。 文化也具有型塑行為的控制功能,導引行為的規範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強勢文化觀點 此觀點認為具有強勢文化的組織,將會表現的比其他組織來的好。所謂的強勢文化(strong culture)是指在價值觀上具有高度一致的組織文化,它可以驅公司且文化強烈到連外人都能辨別出來。
配適觀點 此觀點認為,唯有與產業特或企業策略相契合的文化才是好的文化。 例如:在要求快速反應、精實、扁平化組織的電腦製造產業裡,是無法讓強調傳統式階層結構、強調穩定的公司有良好的表現。 有三種產業特徵會影響組織的文化。它們分別是「競爭的環境」、「顧客的要求」與「社會的期待」。
表16.1適應性與非適應性的組織文化
形塑與強化文化 上領導者的角色 根據Edgar Schein 的說法,領導者在塑造與強化文化上,扮演關鍵的角色。管理文化中有五個重要元素包括:(1) 領導者關注的是什麼;(2) 領導者如何處理危機;(3) 領導者如何表現;(4) 領導者如何分配獎賞;(5) 領導者如何招募與解僱員工
組織的社會化 我們已了解領導者在形塑組織文化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另一個讓文化得以穿透深植的方法,則是透過員工之間的代代相傳將文化傳承下去。 新進者透過組織的社會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學得文化,讓新來者能夠從外部旁觀者的角色,漸漸參與並成為組織中正式成員的過程。
組織社會化的階段 一般而言,組織社會化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預期社會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遭遇(encounter )、改變(change) 與習得(acquisition )。
預期社會化 預期社會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是第一個階段,包含組織新成員尚未正式開始工作前所有的學習。它包含新成員心中的預期。在這個階段中,有兩個關鍵點是現實狀況與一致。
社會化階段 1. 預期性社會化 2. 遭遇 3. 改變與習得 社會化產出 現實狀況 一致性 工作要求 任務 角色 人際間 熟練 圖16.2 組織的社會化過程:階段與產出 現實狀況 一致性 1. 預期性社會化 工作要求 任務 角色 人際間 2. 遭遇 3. 改變與習得 熟練 社會化產出 績效表現 滿意度 互相影相 困擾的程度低 意願留下 社會化階段 From “An Ethical Weather Repart: Assessing the Organization's Ethical Climate” by John B. Cullen, et al. I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utumn 1989. Copyright © 1989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New York, N.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amanet. Org.
遭遇 遭遇(encounter)是社會化的第二個階段,是新進者開始學習與職務相關的任務,清楚他們的角色,並在工作中建立起新關係的階段。
改變與習得 在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社會化階段,改變與習得(change and acquisition)新進者開始精熟工作的要求。 他們可以熟練的安排工作,清楚他們的角色並做出協調,也打入工作中的關係圈。 依據個人、職務與組織的不同,整個社會化過程完成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差異。
評量組織的文化 有些組織學者主張採用量化的方法來評量組織的文化,有些則認為應該用質化的方法來評量。量化方法如問卷調查,由於精準、可比較、及客觀,而有較高的評價。質化方法如訪談與觀察,其價值則在於詳細的、敘述的與獨特的資料。 組織文化量尺(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ventory, OCI )與Kilmann-Saxton 文化差距量表(Kilmann-Saxton Culture-Gap Survey ),是兩項被廣泛使用的量化評量工具。 兩者都是評估組織文化中的行為規範,而非組織文物的人工製品、價值觀或組織的基本假定
組織文化量尺 OCI 將重點放在行為上,用以幫助員工契合進組織,並滿足同事的期待。使用馬斯洛的需求階層理論為基礎,它測量12 種文化型式。
Kilmann-Saxton 文化差距量表 此工具則把焦點放在什麼是組織中確實已發生的,對他人的期待是什麼。同樣有兩個隱含的構面,分別是「科技相對人」、時間為「長期相對短期」。依據這兩個構面,再把已實際執行的規範理想的規範細分為四個評估領域。 四個領域中若出現顯著的差距,便可以此為起始點,去分析文化的改變是否能夠改善績效、工作滿意度與士氣。 這些領域是任務支持(短期的技術規範)、任務創新(長期的技術規範)、社會關係(短期的人導向規範)及個人自由(長期的人導向規範)。
三角定錨法 針對有400 個床位的某復健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就採用三角定錨法(triangulation)(使用多重方法來測量組織的文化),此種方法在測量組織文化上具備較高的涵蓋與精確。 三角定錨法被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與行為學家用來研究組織的文化。它的名稱來自航海定位的技術,利用多重參照點將物體做出定位。 在復健中心的研究中,三個測量文化的方法分別是:(1) 以八位訓練有素的觀察員,用局外人的角度進行侵入觀察;(2) 自行施測的問卷提供量化的內部資訊;(3) 對中心員工進行個別訪談,提供質化的脈絡資訊。
僱用.社會化與 新文化適 配的成員 移除拒絕 接受新文 化的成員 文化 4 5 文化的傳遞 行為改變 1 3 評估行為 改變的原因 圖16.3 組織文化 改變的介入方法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Vijay Sathe “How to Decipher & Change Corporate Culture,” Copyright © 1985 Jossey-Bass Inc,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Jossey-Bass, Inc., a subsidiary of John Wiley & Sons, In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