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第三节 皮肤给药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第五节 肺部给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Advertisements

中医护理 —— 鱼腥草 护理 1334 班 小组成员:郭丽丹 43 杨专 39 张建 35 李晓敏 27 陈燕红 25 张良州 8 分工合作: 收集整理 43 郭丽丹 35 张建 27 李晓敏 讲解 39 杨专 25 陈燕红 8 张良洲.
肠梗阻护理查房 蚌医一附院中医科 陈晴晴. 肠梗阻的定义: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时,称为肠梗阻 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仅 次于胆道疾病和急性阑尾炎,列第三位 。
第四章 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 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畜禽繁殖技术 精液的品质检查.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禽精液的组成。 2. 掌握精液品质鉴定的方法。
客家娘酒 生命科学院 062 第二组 组长:李宗权 组员:林立强 李嘉豪 郑灿明 李耀斌 程惠源.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雾化吸入法 定义 目的 常用药物 常用方法 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 湿化气道 控制呼吸道感染 改善通气功能
第一章 尿液检查.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模块四 药品陈列与保管 专业模块 项目七 药品分类陈列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七章 各类中药制剂分析 药物分析学科.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Drug System
第7章 隔离技术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护理教研室.
第十章 家用化学品和化妆品卫生 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2000年11月2日.
生活护理技术 项目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项目二 排泄护理技术 项目三 促进呼吸功能护理 项目一 冷热疗法 项目二 标本采集 项目三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麻风愈后者皮肤生理屏障功能的研究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室.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第八章 透皮给药制剂.
药剂学 第八章 浸出制剂 药物制剂教研室.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第三节 处方前研究.
Dosage Form Design and Preformulation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金 涌.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实验二、灯的使用、玻璃管加工和塞子钻孔.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粪 便 检 查 主讲老师:沈萍.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第十三章 栓剂.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口服给药法是最常采用的给药方法,方便、经济和相对安全。 一、目的 药物经胃肠道粘膜吸收而产生疗效。
中药注射剂 中药制剂学教研室 刘 莉
模块一 药物应用基础 药物应用技术.
糖尿病流行病学.
盆腔炎的护理 梅剑娟.
第七节 眼用制剂 滴眼剂(英: Eye-drop)为直接用于眼部的外用液体制剂。以水溶液为主,包括少数水性混悬液,也有将药物做成片剂,临用时制成水溶液。 眼用液体药剂按用法可分为滴眼剂及洗眼剂。工业生产只有滴眼剂。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distribution)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液体药剂 药剂教研室 张娜.
促胃肠动力药物筛选 —离体组织、器官水平药物筛选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实验 二、配合平衡的移动 Cu 2+ + NH3 Cu(NH3)4 HCl Na2S Zn EDTA NH3 深蓝色消失
药物的跨膜转运.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新策略简介 代谢组学平台 刘慧颖.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第三篇 脉管学(angiology)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l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二房、二室 2、动脉(artery):大、中、小。 3、静脉(vein) 4、毛细血管(capillary)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生物药剂学 Biopharmaceutics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柑橘皮中黄酮两种提取方法的探索 及含黄酮类饮料生产工艺改进
鼻孔和鼻屎的故事 圖片來源:漢聲《鼻孔的故事》.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第三节 皮肤给药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第五节 肺部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第三节 皮肤给药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第五节 肺部给药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第七节 眼部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肉、鞘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肉、鞘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 静脉注射: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心 肺(肺首过效应) 全身作用部位 动脉注射:无肺首过效应,但危险性大 肌内、皮下注射: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副作用大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副作用大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容量小于50ml 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 剂型:水溶液或乳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肌内注射 较安全 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 容量一般为2~5ml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肌内注射 较安全 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 容量一般为2~5ml 溶液、乳剂、混悬剂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 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皮下与皮内注射 血流慢 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 皮下注射容量1~2ml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皮下与皮内注射 血流慢 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 皮下注射容量1~2ml 皮内注射容量0.1~0.2ml 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诊断与过敏试验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剂型因素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 按摩和热敷 运动 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血管吸收,大-淋巴管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血管吸收,大-淋巴管吸收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3nm,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难容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成为限速过程。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溶出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 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 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 渗透压: 低渗 被动扩散速率 ; 高渗 被动扩散速率 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 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混悬型注射剂: 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遵循溶出扩散定律: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混悬型注射剂: 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遵循溶出扩散定律: 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 0.1~2u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有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 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乳剂型注射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剂型因素 乳剂型注射剂: O/W型乳剂,粒径为1um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 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优点 局部作用: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剂 全身作用:舌下片、黏附片、贴膏 避开肝首过作用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优点 避开肝首过作用 避开胃肠道的降解作用 给药方便 起效迅速 无痛无刺激性,患者耐受性好 局部作用: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剂 全身作用:舌下片、黏附片、贴膏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 口腔粘膜 面积 (cm2) 厚度 (mm) 血流量(ml/min.cm2) 颊粘膜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 口腔粘膜 面积 (cm2) 厚度 (mm) 血流量(ml/min.cm2) 颊粘膜 50.2 500 ~800 2.40 舌下粘膜 26.5 100 ~200 0.97 牙龈 200 硬腭 250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口腔舌下吸收因素 (一)生理因素: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二、影响口腔舌下吸收因素 (一)生理因素: 口腔粘膜角质化上皮相对较薄,表面由20多层充满角蛋白结晶的鳞状上皮构成-药物穿透屏障。 渗透能力: 舌下 > 颊粘膜 > 牙齿粘膜和腭粘膜 唾液分泌: 冲洗作用-影响吸收的最大因素。 唾液pH: 5.5-7.4。 唾液酶: 粘蛋白酶,淀粉酶,羧酸酯酶,肽酶。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因素 (二)剂型因素 主要适用于溶出迅速、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因素 (二)剂型因素 主要适用于溶出迅速、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 生物黏附制剂可提高滞留与吸收。 渗透能力遵循pH分配学说受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的影响。 水溶性离子型药物也能通过细胞间途径吸收,吸收速度取决于分子量大小,小于75-100的小分子能迅速透过口腔粘膜,分子量大于2000的药物,渗透性能急剧下降。 穿透促进剂: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活性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 (二)剂型因素 体外法: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 (二)剂型因素 体外法: 采用动物如狗、猪、家兔、恒河猴等动物的口腔黏膜进行。其中猪的较为常用。 体内法: 口腔灌流给药装置 在体扩散池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皮肤外用制剂 软膏剂 硬膏剂 保护皮肤 局部治疗 经皮给药系统 (TTS,TDDS) 贴剂 贴片 全身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皮肤外用制剂 软膏剂 硬膏剂 皮肤表面 保护皮肤 局部治疗 经皮给药系统 (TTS,TDDS) 贴剂 贴片 全身给药 皮肤深部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 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 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 患者可自己用药, 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 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1. 皮肤的结构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2.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药物制剂 皮肤表面 释放 溶解药物 角质层 扩散 真皮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2.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药物制剂 皮肤表面 释放 溶解药物 角质层 扩散 真皮 毛细血管 主要屏障 5- 氟尿嘧啶 P > 40 倍 阿糖胞苷 P > 1300 倍 正戊醇 P > 23 倍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个体差异;动物种属 年龄:老人< 儿童 性别:男性<妇女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个体差异;动物种属 年龄:老人< 儿童 性别:男性<妇女 用药部位: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 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的状态:皮肤的水化、溃疡、破损、烧伤、湿疹、皮炎、硬皮病、老年角化病。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为宜。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为宜。 分子量 < 600 。 药物的熔点: 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 油 / 水分配系数大: 在水相及油相中均有较大的溶解度药物。 药物的分子形式易通过皮肤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2. 给药系统性质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2. 给药系统性质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 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 常用经皮给药剂型: 乳膏、凝胶、涂剂、透皮贴片、脂质体。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2. 给药系统性质 丙二醇 透皮速率(mg/cm2.h)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2. 给药系统性质 浓度氢化可的松透皮速率与丙二醇关系 丙二醇 透皮速率(mg/cm2.h) 溶解度(mg/ml) 25 0.119 ± 0.007 1.19 40 0.089 ± 0.006 2.20 60 0.078 ± 0.003 3.08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三) 透皮吸收促进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药剂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学方法。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三) 透皮吸收促进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药剂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学方法。 促进剂: 表面活性剂类:Tween80 、SDS-Na; DMSO类:二甲基亚砜、葵基甲基亚砜; 吡咯酮衍生物:氮酮类化合物,Azone; 醇类和脂肪酸类:桉叶油、 薄荷油等; 角质保湿剂:尿素、水杨酸等。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三) 透皮吸收促进剂 作用机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三) 透皮吸收促进剂 作用机制 增加脂质的流动性:作用于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 干扰脂质分子的有序排列, ; 药物在皮肤的分配: 溶解角质层的类脂; 促进皮肤水化: 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四) 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四) 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利用直流电将离子型药物或能够在溶液中形成带点胶体粒子的药物经由定位导入皮肤和黏膜、肌肉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技术。 离子导入途径: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影响因素:药物解离性质、药物浓度、介质pH值;电流强度、通电时间、脉冲电流、离子电子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1.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单室扩散池 双室扩散池 2. 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药物 鼻粘膜 局部作用 杀菌 抗病毒 血管收缩 抗过敏药物 滴鼻剂 气雾剂 甾体激素类 抗高血压 镇痛 抗生素类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药物 鼻粘膜 局部作用 杀菌 抗病毒 血管收缩 抗过敏药物 滴鼻剂 气雾剂 甾体激素类 抗高血压 镇痛 抗生素类 抗病毒药物 生物利用度 多肽 蛋白质类 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 生物粘附; 生物降解性微球给药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鼻粘膜给药优点 ① 血管丰富和鼻粘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鼻粘膜给药优点 ① 血管丰富和鼻粘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 ② 避开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 ③ 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④ 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候补模型药物 口服个体差异大而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 , 只能以注射剂供应的药物。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候补模型药物 口服个体差异大而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 , 只能以注射剂供应的药物。 Eg. 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药物有鼻粘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 , 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高浓度去氨加压素鼻腔喷雾剂和膜岛素鼻用制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一) 鼻腔和鼻粘膜的结构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二) 鼻粘膜的生理特征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二) 鼻粘膜的生理特征 鼻粘膜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 能使体液迅速通过血管壁。 分布于鼻腔嗅区的嗅神经细胞穿过薄薄的颅底筛板进入颅内, 有些药物通过鼻腔给药后可能通过嗅区转运 , 绕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进入脑内。 Eg. 左旋多巴、 头孢氨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鼻腔表面粘液运动: 进入胃部&排出体外, 缩短药物与吸收表面的接触时间。 鼻腔粘液的粘度: 过高或过低均不利。 肽酶和蛋白水解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鼻粘膜吸收途径: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生物利用度可接近静脉注射。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鼻粘膜吸收途径: 经细胞的脂质通道——主要途径 细胞间的水性孔道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生物利用度可接近静脉注射。 亲水性药物或离子型药物好于其他部位。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溶液剂、混悬剂、凝胶剂、气雾剂、喷雾剂以及吸入剂等。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溶液剂、混悬剂、凝胶剂、气雾剂、喷雾剂以及吸入剂等。 生物粘附性微球和凝胶制剂在多肽及蛋白质给药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鼻腔气雾剂、喷雾剂和吸入剂在鼻腔中的弥散度和分布面较广泛 , 药物吸收快。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 MW < 1000: 易通过人和大鼠鼻粘膜吸收。 MW= 5200 膜岛素: 吸收量约为 15%。 MW= 70000 葡聚糖: 吸收量约为 3% 吸收促进剂 BA。 粒子大小: Size > 50 um: 进入鼻腔即沉积。 Size < 2 um: 被气流带入肺部。 2< size<20 um (60%): 被鼻粘膜吸收。 局部作用d>10 um: 杀菌、抗病毒, 避免肺吸收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三、鼻粘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二)在体法 大鼠,研究鼻黏膜吸收最常用的方法。 (三)体内法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三、鼻粘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与经皮研究类似。 (二)在体法 大鼠,研究鼻黏膜吸收最常用的方法。 (三)体内法 大鼠、家兔、狗、羊、猴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经口腔给药, 通过咽喉直接进入呼吸道的中、下部位;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剂型:气雾剂、雾化剂和粉末吸入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五节 肺部给药 经口腔给药, 通过咽喉直接进入呼吸道的中、下部位;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剂型:气雾剂、雾化剂和粉末吸入剂。 呼吸道的结构复杂, 药物到达作用或吸收部位的影响因素较多。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呼吸器官: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及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呼吸器官: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及 肺泡囊。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肺部总表面积约为100m2。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肺部总表面积约为100m2。 肺泡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存在致密的毛细血管;与毛细血管的距离仅1um。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 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混合物,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3%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肺靶向微球)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肺部给药特点 酶的活性较低 吸收总表面积大 (100 m2)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肺部给药特点 酶的活性较低 吸收总表面积大 (100 m2)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肺泡上皮细胞层很薄,0.1-0.5 um 气—血屏障较小,1 um左右 不受肝脏的首过效应影响。 肺泡—单层扁平上皮细胞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 沉积(deposition)的机理: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 沉积(deposition)的机理: (1)惯性碰撞(inertial impaction) (2)沉降(sedimentation) (3)扩散(diffusion) 沉积效率影响因子: 呼吸道几何形状 粒子特性参数 气流特征 粒子大小:0.5~7.5um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2. 生理因素 呼吸道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 排出异物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2. 生理因素 呼吸道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 排出异物 支气管粒子可停留几小时至 24 小时 肺泡, 无纤毛, 粒子被包埋, 停留时间长。 抗生素类药物 抗病毒药物 上呼吸道感染部位 支气管扩张剂—沙丁醇胺、茶碱和阿托品 哮喘治疗药物—色苷酸钠、皮质激素类 下 呼 吸 道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3. 药物的理化性质 被动扩散为主要吸收方式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3. 药物的理化性质 被动扩散为主要吸收方式 水溶性药物通过细胞旁路吸收,较直肠、小肠、鼻腔、颊黏膜快 分子量:小分子药物吸收快(<1000); 大分子药物可通过细胞空隙被吸收,或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蛋白多肽药物肺部给药,已成为研究热点。 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 >10um, 沉积在上呼吸道中并很快被清除 2~10um,支气管与细支气管 吸入的药物应能溶解在黏液中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4. 制剂因素 处方组成 吸入装置 影响粒子大小和性质 影响粒子的喷出速度 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4. 制剂因素 处方组成 吸入装置 影响粒子大小和性质 影响粒子的喷出速度 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直肠用剂型:栓剂或灌肠剂 临床应用:局部治疗或全身作用。 栓剂用于全身治疗-优点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直肠用剂型:栓剂或灌肠剂 临床应用:局部治疗或全身作用。 栓剂用于全身治疗-优点 药物可以避免胃肠pH和酶的影响和破坏。 对胃有剌激的药物可采用直肠给药。 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栓剂作用时间一般比口服片剂长。 口服给药困难或不能口服给时。 ***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门静脉 上直肠静脉 直肠膨大部 下腔静脉 中直肠静脉 吸收面积 (200~400cm2)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下直肠静脉 中直肠静脉 上直肠静脉 下腔静脉 直肠膨大部 门静脉 吸收面积 (200~400cm2)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一) 直肠粘膜的生理特征 直肠粘膜:上皮, 粘膜固有层, 粘膜肌层构成。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一) 直肠粘膜的生理特征 直肠粘膜:上皮, 粘膜固有层, 粘膜肌层构成。 直肠粘膜无绒毛, 皱褶少, 液体容量低, 吸收面积较小 (200~400cm2), 药物吸收比较缓慢。 常用药物: 镇痛药、抗癫痛药、镇静药、安定药、抗菌药以及抗癌药物等。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二) 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 药物直肠吸收途径: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二) 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 药物直肠吸收途径: 直肠上静脉, 经门静脉而入肝脏, 在肝脏代谢后再运至全身; 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类脂膜结构,水性微孔分布数量少: MW> 300 极性分子难以透过。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类脂膜结构,水性微孔分布数量少: MW> 300 极性分子难以透过。 直肠液 pH 值为 7.3, 体积只有 1~3 ml。 粘液中含有蛋白水解酶和免疫球蛋白。 直肠中粪便:影响药物的扩散, 妨碍药物与直肠粘膜接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溶液型灌肠剂比栓剂吸收迅速且完全。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溶液型灌肠剂比栓剂吸收迅速且完全。 基质本身的理化状态: 熔点、溶解性能、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在基质中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直肠吸收与栓剂在直肠中的保留时间有关。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三) 吸收促进剂 ①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② 脂肪酸、脂肪醇和脂肪酸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三) 吸收促进剂 ①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② 脂肪酸、脂肪醇和脂肪酸酯 ③ 羧酸盐, 如水杨酸钠、苯甲酸钠 ④ 胆酸盐, 如甘氨胆酸钠、牛磺胆酸钠 ⑤ 氨基酸类, 如盐酸赖氨酸等 ⑥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等。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三、阴道的解剖与生理 阴道粘膜:形成很厚的横向皱裙。 阴道粘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三、阴道的解剖与生理 阴道粘膜:形成很厚的横向皱裙。 阴道粘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阴道上皮可以进一步分成上层, 中层和基底层。 上层由复层扁平细胞构成, 不断增殖和脱落。 中层由10~30 层呈多面体的细胞构成, 基底层由柱状细胞构成。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四、影响阴道粘膜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四、影响阴道粘膜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吸收速度较慢, 时滞较长。除了剂量小, 作用强的激素类药物外, 药物很难从阴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 阴道粘膜上皮受月经周期影响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 对药物经阴道粘膜吸收有很大影响 阴道内给药装置能够保持很长时间,达数日至数月。 阴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四、影响阴道粘膜吸收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恒河猴阴道吸收研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四、影响阴道粘膜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阴道给药制剂:栓剂、膜剂、凝胶剂、泡腾片剂、气雾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四、影响阴道粘膜吸收的因素 (二) 剂型因素 阴道给药制剂:栓剂、膜剂、凝胶剂、泡腾片剂、气雾剂。 常用于抗炎, 杀菌, 灭滴虫 , 杀精子等作用。 制剂处方影响药物在阴道粘膜表面的药量日接触时间。 生物黏附性凝胶给药:能够延长药物在吸收表面的滞留时间。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主要发挥局部作用: 缩瞳、散瞳、降低眼压、抗感染 剂型: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油混悬液、软膏、眼用膜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七节 眼部给药 主要发挥局部作用: 缩瞳、散瞳、降低眼压、抗感染 剂型: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油混悬液、软膏、眼用膜剂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七节 眼部给药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 眼:眼睑、眼球、眼附属器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二、药物的吸收途径 角膜吸收:局部用药,一般是脂溶性药物 结膜吸收:全身作用,亲水性及多肽蛋白类药物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七节 眼部给药 二、药物的吸收途径 角膜吸收:局部用药,一般是脂溶性药物 结膜吸收:全身作用,亲水性及多肽蛋白类药物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一)角膜的通透性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七节 眼部给药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一)角膜的通透性 角膜的通透性:大多数需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 需要透过角膜进入房水,然后再分布于周边组织。 角膜厚度:0.5~1mm 角膜损伤导致药物吸收迅速增加,可能导致不利结果。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二)角膜前影响因素 滴眼剂在结膜囊中迅速从鼻泪管排除,保留时间:4~10min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七节 眼部给药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二)角膜前影响因素 滴眼剂在结膜囊中迅速从鼻泪管排除,保留时间:4~10min 结膜囊最高容量30ul, 滴眼剂每滴50~70ul 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解决方法: 增加制剂粘度 减少给药体积, 适当提高药物浓度 调节适当的pH值、渗透压和降低表面张力 应用软膏、膜剂、其他新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