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卷入世界大战 的苦难深渊 第一节 大战的爆发 一 大战爆发的历史根源与国际背景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深层次的根源与背景: 第一节 大战的爆发 一 大战爆发的历史根源与国际背景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深层次的根源与背景: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至1913年,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由于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为了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新、老列强必然矛盾尖锐乃至发生战争。 ②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列强在激烈的相互角逐中,互相结盟,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③帝国主义疯狂地扩军备战。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也加紧军备竞赛。 ④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引起列强的干涉冲突,使得该地区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和大战的火药库。
意 英 法 德 奥 俄 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协约国 同盟国 突尼斯问题 普法战争后果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1882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同盟国 1892
二 巴尔干首先起火 萨拉热窝事件与 七月危机”。 1914年6月28日; ,塞尔维亚黑手社 成员刺杀了奥匈帝 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二 巴尔干首先起火 萨拉热窝事件与 七月危机”。 1914年6月28日; ,塞尔维亚黑手社 成员刺杀了奥匈帝 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此后,两大 军事集团的成员 国纷纷表示对该事 件的严重关切,双 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7月28日,奥向塞尔维 亚宣战。从6月28日至7月28日,外交史上称为 “七月危机”。
三 战争的全面展开 自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后,7月31日,晨,俄国公布全国总动员令;8月1日,德国下令总动员并向俄国宣战;同日,法国亦下令总动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在短短一周内,除意大利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主干成员都已卷入战争。
四 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 从人力上看 从人力上看 四 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 从人力上看 从人力上看 协约国从一开始就占优势,且这一优势愈来愈明显 从经济力看 从经济力看 德国显示出强大实力,但协约国集团经济力则超过同盟国,因此战争持续愈久,就愈对同盟国不利; 从军事力量看 协约国战争开支大大超过同盟国,但同盟国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装备好且素质高。 总之,大战初期,两大集团的对抗还有一定的对称性,但同盟国无法经受长时间的消耗和英、法海军的封锁而走向失败乃是历史的必然。
五 交战双方战略计划与战争性质 战争目标 从总的来看,列强开战的目的在于掠夺别国领土,重新瓜分殖民地。 五 交战双方战略计划与战争性质 战争目标 从总的来看,列强开战的目的在于掠夺别国领土,重新瓜分殖民地。 奥匈帝国最主要目标是建立巴尔干地区的霸权。 法国要恢复昔日欧陆霸主地位,重建殖民大国。 德国要求实现“世界政策”的内容,并夺取英、法的海外 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意大利则对阿尔卑斯山区、巴尔干、北非等怀有扩张野心。日本则趁火打劫,夺取列强在东亚的利益,进而称霸远东。 俄国一方面要争夺欧洲霸权,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夺取东欧走廊,中亚、甚至印度、中国领土的扩张计划。 英国则力图维持海上霸主的地位,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巩固和扩大殖民范围,法国要恢复昔日欧陆霸主地位,重建殖民大国。
德国的“施利芬计划”; 法国的“第17号计划”; 俄国的“第19号作战计划”。 战争性质 作战 计划 战争目的决定战争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巴尔干人民的反抗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只有从属性质,不能改变战争总的帝国主义性质。 作战 计划 德国的“施利芬计划”; 法国的“第17号计划”; 俄国的“第19号作战计划”。
二 大战期间两大军事集团的外交行动 1914年战况。在西线,9月爆发了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马恩河战役,西线由运动战变为阵地战和消耗战。东线,俄军于8月攻入东普鲁士,但在坦能堡和马祖里湖战败后又被迫退出,却又在加里西亚重创奥匈军队。巴尔干战线,奥军攻入了贝尔格莱德,却又被塞军收复。 交战国争取盟邦的努力。在大战双方陷入对峙之际,又开始了争取同盟者的外交战,以获取人力、物力资源的补充。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加入了协约国作战;而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 马恩河
二 日本参战与《蓝辛—石井协定》 大战给日本在远东扩张提供了时机。主要矛盾好似对准中国。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目的是夺取德国在华利益。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引起了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干预。美、日于1917年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暂时缓和了战时日、美在远东尤其是在中国的矛盾。
三 1915~1916年战况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 索姆河 索姆河 索姆河 凡尔登 凡尔登 凡尔登 三 1915~1916年战况 1915年,德国企图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曾移师东线作战,欲彻底击败俄军未果。欧洲其它条战线亦无多大进展。1916年双方攻势尤为猛烈。其中2月至12月的凡尔登战役乃是大战的转折点,同盟国在西线开始转入战略防御。为配合凡尔登战役而于同年6—11月打响的索姆河战役则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东线,俄军勃鲁西洛夫夏季攻势亦获成功。在海上,英、德海军于5月底在日德兰激战,结果英国仍掌握着制海权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 索姆河 索姆河 索姆河 凡尔登 凡尔登 凡尔登 马恩河 马恩河 马恩河
第三节 大战末期局势及其逆转 一 列强施展和平攻势 第三节 大战末期局势及其逆转 一 列强施展和平攻势 大战使双方进入了持久的消耗之中,厌战和失败的情绪在双方阵营中弥漫。各大国都在进行和平试探,既试图转嫁战争罪责,又想利用和谈来取得武力得不到的东西。然而,和谈是不可能的,“不分胜负的和平是没有的。”
二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从 1915年2月起,德国便采取了无限制潜艇战, 但与中立国尤其是美国的摩擦日益增多。 于是1916年5月 二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从 1915年2月起,德国便采取了无限制潜艇战, 但与中立国尤其是美国的摩擦日益增多。 于是1916年5月 暂告中止无限制潜 艇战。为了打破海 上封锁,德国于是 在1917年2月1日下 令恢复实行无限制 潜艇战。这确实给 协约国的海上生命线带来严重威胁,但也激起了中立 国尤其是美国公愤,加速了其参战步伐。
三 美国介入战争及其意义 由于美国在金融和工业上与协约国关系密切;扩军运动和协约国较成功的参战宣传;俄国二月革命;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齐默尔曼电报”等因素,191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对德决战议案。美国参战具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极大地改变了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实力对比,促成了大战胜负的明朗化,大战的结束已为期不远了。
第四节 大战的结局 一 俄国退出战争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宣告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统治的终结。1917年11月,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11月8日,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大战。1918年3月,俄、德签署《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接受了空前耻辱的条件,但退出了大战,为维护巩固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 美国的“十四点”方案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说,抛出了关于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实质是要求按美国的意愿来建立战后和平和欧洲秩序的政治纲领。
三 同盟国的溃败与贡比涅停战协定 福熙将军的车厢-----<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处 三 同盟国的溃败与贡比涅停战协定 1918年7月18日,协约国军队大举反攻。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土耳其接受停战协定。11月3日,奥匈帝国停战委员会接受了意大利司令部提出的停战条件。同日,德国基尔港舰队发生兵变。11月11日,德国代表与协约国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血战四年多的大战结束。 福熙将军的车厢-----<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处
四 大战的后果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全球性的影响。 四 大战的后果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全球性的影响。 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一战涉及的范围之广、伤亡人数之多,经济损失之惨重史无前例。
一战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后果 第一 引起了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一系列革命运动; 第二 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战争形成了国际关系新格局,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时期 第一,欧洲霸权遭到严重 削弱; 第二,重绘了欧洲政治版 图;,国际权力中 心发生偏移; 第四,新的国际争端正在 酝酿,为旧的国 际关系添置了新内 容。
让世界的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