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 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 P48-74 第三章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 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 在疾病产生发展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内蛋白质的表达合成可增加或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或从细胞内释放进入血循环的量增加,这些变化或对发病机制的阐明和理解有重要意义,或对疾病损害的部位和程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供临床医生和实验室医师参考. 蚌埠医学院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教学目标 [掌握]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血浆蛋白质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 [教学时数] 6学时 [掌握]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血浆蛋白质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 [熟悉]重要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临床意义 。
血浆蛋白质的代谢紊乱 氨基酸的代谢紊乱 核苷酸的代谢紊乱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标志。 许多疾病情况下,均有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反映到血浆蛋白中。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 概述: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标志。 许多疾病情况下,均有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反映到血浆蛋白中。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组成极为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 500多种,其中200多种已被分离出接近纯品。
一、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分类 (一)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营养作用,修补组织蛋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作为pH缓冲系统的一部分 运载 免疫与防御功能 参与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 酶的催化功能 代谢调控等 抑制组织蛋白酶
(二) 血浆蛋白的分类 CAM电泳 清蛋白、α1-球蛋白、 α2-球蛋 白、β- 球 1.盐析法 清蛋白和球蛋白 2.电泳分类法 1.盐析法 清蛋白和球蛋白 2.电泳分类法 CAM电泳 清蛋白、α1-球蛋白、 α2-球蛋 白、β- 球 蛋白和γ-球蛋白 临床最常用
3.按功能:营养、修补、运输、载体、补体系统、凝血因子等 见表3-1
4、各电泳区带的主要蛋白质 Alb Α1- AT、 α1-AG、 α-FP、HDL α2 α1 Hp、 α2-MG、Cp TRF、LDL、C4、 β2- MG、C3、Hpx β γ IgA、IgG、IgM、CRP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plasma proteins Protein Con. Range(g/L) M W Action Prealbumin 0.2~0.4 54000 Binds thyroxine; transports Vit A Albumin 39~51 66000 Oncotic pressure; amino acid reservoir; carries small molecules α1-antitrypsin 2.0~4.0 54000 Protease inhibitor α2-macroglobulin 1.5~3.5 725000 Protease inhibitor Haptoglobin 0.4~2.9 100000 binds hemoglobin β-lipoprotein 2.7~7.4 380000 lipid transport Transferrin 2.0~4.0 80000 transport iron C3 0.6~1.4 185000 component of complement system Fibrinogen 1.0~4.0 340000 clot formation IgA 0.4~3.5 160000 surface immunity IgD 0.1~0.4 180000 IgE 50~600µg/L 180000 binds to mast cell;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IgG 7~15 150000 humoral immunity IgM 0.25~2.0 850000 humoral immunity; primary response
表3-2注解: 1、除免疫球蛋白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2、除PA、ALB、C-RP为多为糖蛋白 3、含糖量最高的是α1 – AG,约45% 4、半寿期较短:PA 12h 5、等电点小于7.3 6、分子量较大: α2-MG 715KD IgM 900KD
二、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 本篇特点:知识点多、散,相互联系弱。 知识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临床意义。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cute phase reactants,ARP) 当机体处于炎症、创伤、心肌梗塞、感染、肿瘤等状态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升高或降低),这些血浆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一)前清蛋白 (Prealbumin, PA) 性质 MW 54kD,肝脏合成, T1/2:12h 电泳位于清蛋白的前方。 功能 1)组织修补的材料,营养指标; 2)运载蛋白 能结合甲状腺素, T3、T4。 3)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参与VitA的运输和代谢。
临床意义 1)降低 营养不良的指标:其标准是:PA200~400mg/L 为正常,100~150mg/L为轻度缺乏,50~100mg/L 中度缺乏, <50mg/L严重缺乏 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比ALB、TRF具有更 高的敏感性, 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急性时相反应物: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创伤、肝硬化和肾炎等 2)升高 见于孕妇、口服避孕药者、何杰金氏 瘤、淋巴网状细胞瘤等 。
二、清蛋白(albumin,Alb) 性质: 肝细胞合成(6~8mg/d/g肝组织) 单纯蛋白质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 57-68% 35-50g/L,是球蛋白的1.5-2.5倍 MW 66.3kD,T1/2:15~19d 肝细胞中无储存,分泌的40%血浆内 体内ALB的降解率:总量的4.5%/d 主要受血浆ALB水平的调节
功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运输的载体 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如胆红素、激素、游离脂肪酸和药物等。 运输的载体 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如胆红素、激素、游离脂肪酸和药物等。 具有缓冲酸碱的能力-NH2、-COOH 重要的营养蛋白: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
临床意义 1.作为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受饮食影响) 评价标准:﹥35g/L正常,28~34g/L轻度缺乏,21~27g/L中度缺乏,﹤21g/L严重缺乏。ALB<28g/L,水肿就会出现。 2.清蛋白的遗传性变异:双清蛋白血症 3.增高 较少见:严重失水(烧伤、创伤),对监测血浓缩有诊断意义。
4.降低 合成障碍:急慢性肝脏疾病 1)合成不足: 原料不足:营养不良,消化 道切除 2)分解加强:组织损伤、炎症 3)大量丢失: ①从尿中丢失: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 炎、DM、SLE等 ②胃肠道丢失:肠道炎症疾病 ③从皮肤丢失:烧伤、渗出性皮炎 4)分布异常:胸腹水 5)遗传缺陷:无ALB血症
三、α1-抗胰蛋白酶 (α1-antitrypsin,α1-AT,AAT) 性质 MW 51kD,肝脏合成, T1/2:4d, 含糖10-12% 是α1-区带的主要组分,大约占90%。如严重不足会引起α1-球蛋白完全缺乏(因另两组分AAG及α1- LP的染色都很浅)。
是蛋白酶抑制物,占血清中抑制蛋白酶活力的90%。主要是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酶。 功能 是蛋白酶抑制物,占血清中抑制蛋白酶活力的90%。主要是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酶。 它不仅作用于胰蛋白酶,同时也作用于糜蛋白酶、尿激酶、肾素、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纤溶酶和凝血酶等。 遗传表型: 以PiMM(>95%),称为M型最为多见。 另外还有两种蛋白Z型和M型 遗传分型:PiSS 、PiZZ 、 PiMS
AAT缺陷,常伴有早年(20~30岁)出现的肺气肿。 AAT缺陷,特别是ZZ型可在童年期引起肝细胞的损害现而致肝硬化。 临床意义 低血浆AAT可以发现于胎儿呼吸窘迫 综合征。 AAT缺陷,常伴有早年(20~30岁)出现的肺气肿。 AAT缺陷,特别是ZZ型可在童年期引起肝细胞的损害现而致肝硬化。 急性时相反应时AAT增加
四、α1-酸性糖蛋白 (α1- acid glycoprotein,AAG) 性质 血清类粘蛋白的主要成分,早期称 为血(乳)清类粘蛋白。 MW 40kD, 肝脏合成, T1/2:5d, 含糖量约45%,血浆中含糖量最高的 蛋白。
功能 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免疫防御功能有关,但详细机制尚待阐明。 临床意义 增高: ①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风湿病、恶性肿瘤和心肌梗死等炎症或组织坏死时显著升高。 ②AAG的升高是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可靠的指标之一。 ③糖皮质激素增加,可引起AAG的升高
降低: ①营养不良、严重肝损伤、肾病综合症 以及胃肠道疾病致蛋白严重丢失等情 况下, AAG降低 ②雌激素使AAG降低
五、结合珠蛋白 (Haptoglobin,Hp,HAP) 性质 MW 85--400kD,含糖量12%。 α2β2四聚体, α链有α1 遗传变异体(α1f,α1S)、 α2 个体之间存在多种遗传表型(表3-4)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F:FASR, S:SLOW
功能 主要功能是能与红细胞中释放的自由形式存在的Hb结合,以防止铁的丢失(肾)及解毒(游离Hb有毒)。 每分子Hp可以不可逆结合两分子Hb。
临床意义 在应急、感染、急性炎症、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组织坏死等可见增高,可能由于刺激合成所致。属急性时相反应的增加 减低: 增高: 在应急、感染、急性炎症、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组织坏死等可见增高,可能由于刺激合成所致。属急性时相反应的增加 减低: 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疟疾时Hp含量明显下降;此外,在严重肝病患者Hp的合成减少。 正常参考范围较宽,需连续观察用于监测急性时相反应和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六、α2-巨球蛋白 (α2-macroglobulin,AMG,α2-MG) 性质 MW 715kD,含糖量8%, T1/2: 5d 由4个亚单位组成 是血浆中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 由肝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 主要包括各种丝氨酸、巯基、羧基和金属蛋白水解酶等,可能在蛋白水解中起调节作用。 当酶处于复合物状态时,酶的活性部位没有失活,但不易作用于大分子底物,可作用于小分子底物,
功能 蛋白酶抑制剂: 能与多种分子和离子结合,尤其能与多种蛋白酶结合而影响酶的活性。选择性地保护某些蛋白酶的活性。
临床意义 在肾病综合征病人,AMG增高可达正常人的10倍或以上,可能由于排泄受阻或代偿性地合成增多所致; AMG不属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七、铜蓝蛋白 (Ceruloplasmin,Cp) 性质 MW 132kD,T1/2:4.5d 肝脏合成 含糖量8~9.5%, 含铜 (呈兰色), 为一单链多肽,每分子含6~8个铜原子 又称亚铁氧化酶(Fe2+ → Fe3+ ) 血清中65%的铜与CER结合(其中的铜很少与肠道吸收来的铜交换,因此CER不属于铜的运输形式),仅5%的铜与清蛋白呈疏松结合;
功能 具有氧化酶的活性:对铁、多酚和多胺类底物有催化其氧化的能力。 在血循环中可视为铜的没有毒的代谢库。 CER起着抗氧化剂的作用:可防止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生成,特别在炎症时有重要意义。
临床意义 增高: Cp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创伤和肿瘤是血浆浓度增加。 减低: 严重营养不良、肾病综合症、严重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 硬化及原发性胆闭锁); 最特殊的作用:协助Wilson病的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Cp含量明显降低, 铜螯合剂---青霉胺
八、转铁蛋白 嗜铁蛋白 (Transferrin,TRF,siderophilin) 性质 MW 79.5kD,含糖量6%,T1/2:7d, 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是β区主要蛋白. 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吸收形式以二价形式,但二价铁形式对人体有毒害,经CER转变为三价铁。
功能 可逆地结合多价离子:Fe,Cu,Zn,Co ; 1个TRF可结合两个Fe3+; 可防止铁丢失,并再利用铁。 供给Hb的合成原料:运输吸收的铁和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 Fe2+ → Fe3+
临床意义 2、在应急炎症、恶性病变、慢性肝病和营 监测。 缺铁性贫血者: TRF增高,但铁饱和度下降; 3、营养状态指标,判断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 。
九、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 定义 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细胞壁C-多糖结合的蛋白质,是第一个被认识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性质 MW 115~140kD,肝脏合成; T1/2:4d, 不含糖,于1941年发现; 电泳位于r-球蛋白区带。
功能 结合多种细菌、真菌及原虫等体内的多糖物质; 在钙离子的存在下,结合卵磷脂和核酸; 可引发对侵入细胞的免疫调理作用和吞噬作用; 结合后的复合体具有对补体系统的激活作用,表现炎症反应; 其它 2)促进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运动和吞噬,有调理素样作用; 3)促进人体末梢血单核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的破坏作用; 4)影响淋巴细胞对促细胞分裂物质的反应性,与部分T淋巴细胞结合,抑制其功能; 5) 能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6)抑制血小板第3因子活化内源性ADP与5-羟色胺释放,对血小板凝集和血块收缩有抑制作用。
临床意义 是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 灵 敏指标:APR时,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倍, 结合临床病史,连续监测有助于随防病程:风湿病、SLE、白血病等。 超敏CRP可用作冠心病危险性预测指标。
十、免疫球蛋白 (Immnuoglobulin,Ig) r-球蛋白部分实际上是由免疫球蛋白组成,主要分为IgG、IgA、IgD、IgE和IgM五种;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球蛋白 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即 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 条相同的重链组成。
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cute phase reactants,APRs) 1.定义 当机体处于炎症、创伤、心肌梗塞、感染、肿瘤等状态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升高或降低),这些血浆蛋白质被称为APRP/APRs。 急性时相反应:这一现象。 这是机体防御机制的一 部分, 但详尽 机制不明。
2.分类 正性APRP:升高 如:AAT、AAG、Hp、Cp、C4、C3、CRP和纤维蛋白原。 负性APRP:降低 如:PA、ALB、TRF。 α2-MG不是APRP。
3.变化特点 CRP反应时间短,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为显著升高的急性时相蛋白; APR的变化与炎症创伤的时间进程有关,即升高的速度不同。检测APR有助于对炎症进程的监测和对治疗反应的判断。以AMI为例。 CRP反应时间短,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为显著升高的急性时相蛋白; C3响应时间较长,增加幅度小,持续时间短,为少量增高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AT的变化介于CRP与C3之间为中等升高的急性时相蛋白。
这种急性时相反应对炎症来说是一个总的反应,与温度、白细胞计数增加相比,这种反应对任一疾病都没特异性,即这种反应是非特异性反应。 这种变化,对炎症原因的诊断没有帮助,但这些蛋白质的早期、大量的测量,对监测炎症反应进程和炎症对治疗的反应是有帮助的。
四、血清电泳组分分析(P32) 血清蛋白电泳的正常组分分析 异常电泳图谱的临床意义
(一)血清蛋白电泳的正常组分分析 在电场中,带电粒子向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 移动的现象称之为电泳。 1、 电泳定义: 在电场中,带电粒子向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 移动的现象称之为电泳。 2、 蛋白电泳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当pH>pI,其带负电 荷,当pH<pI,其带正电荷, pH=pI,不带 电荷。由于其等电点大多 接近于5.0且不 同,分子量也不同,因 此在电场迁移率也 不同。
血清蛋白电泳的正常组分 以%表示: Alb: 57%~68% α1: 1.0%~5.7% α2: 4.9%~11.2% β: 7%~13% γ: 9.8%~18.2% 以g/L表示: Alb: 35~52 g/L α1: 1.0~4.0 g/L α2: 4.0~8.0 g/L β: 5.0~10.0 g/L γ: 6.0~13.0 g/L
3、图形分析 直接法:电泳染色后,直接观察图形的变 化,大概判断各区带的增减。如需定量, 可进一步脱色、比色。 光密度扫描法:可直接观察各区带的扫描图 形,且可以以数值表示各组分的含量。
怎样判断蛋白电泳图谱 区带的外观:(估算) 区带的浓度:测定区带Pr含量(相对值),洗脱法或直接光密度。 收一种蛋白质组成的波峰,由于均一蛋白质泳动时,大部分含量集中在区带中央,吸只有少量向前向后扩散。 由数种电泳相接近的蛋白质组成的波峰,是数种蛋白质波峰的综合,因此形成一个宽、顶平和峰低的波峰。
(二)异常电泳图谱的临床意义 图谱类型 TP Alb α1 α2 β γ 肾病型 ↓↓ ↓↓ ↑ ↑↑ 不定 异常血清蛋白质电泳图谱的分型及其特征 图谱类型 TP Alb α1 α2 β γ 肾病型 ↓↓ ↓↓ ↑ ↑↑ 不定 肝硬化型 ↑N ↓ ↓↓ N↓ N↓ β-γ融合 急性炎症 N N↓ ↑ ↑ N 慢性炎症 ↓ ↑ ↑ ↑ 蛋白质缺乏型 个别区带出现特征性缺乏 M蛋白血症型 在α- γ区带中间出现M蛋白区带
(1)急性和慢性炎症 主要特征:白蛋白减少或正常,α1和α2球蛋白增高,当有明显的急性炎症病灶时,可显著增高。炎症转为慢性时其增加程度减低。γ球蛋白增高不明显,当炎症转为慢性时,可明显增加。 ↓/N ↑ 急性炎症型 代表疾病:慢性胆道感染、慢性泌尿系感染、结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 ↑ ↑↑ 慢性炎症型
肾脏疾病常有血浆蛋白质的丢失。蛋白尿包括肾小球性、肾小管性和混合性蛋白尿三类。 (2)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常有血浆蛋白质的丢失。蛋白尿包括肾小球性、肾小管性和混合性蛋白尿三类。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以中分子量为主,如TRF等,称选择性蛋白尿;可见于肾小球性肾炎、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主要是相对小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排泄增多,如:β2-微球蛋白(β2-M)。可见于肾盂肾炎,肾血管性疾病等。 ③混合性蛋白尿:兼有肾小球滤过功能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障碍。严重肾病致肾小球失去分子筛作用,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可表现为广泛的低血浆蛋白质血症。
主要特征:此图形的分子筛效应明显,为典型的选择性蛋白漏出型图形,其特征为白蛋白明显减低,α1球蛋白轻度增,α2球蛋白明显增加,γ球蛋减低、正常或增高。成人肾病综合征时,γ球蛋白通常增加,特别是狼疮性肾炎淀粉样肾病等,γ球蛋白则明显增加。 ↓ ↓ ↑↑ ↑N↓ ↑
病理分析:肾小球损伤→ Alb↓↓ →TP↓↓ Alb↓↓ → α1↑(主要是α1-AG) α2-MG↑、LDL↑ →α2 ↑↑
选择性蛋白质丢失的特征 Alb区带: Alb明显低下,PA也下降 α1-球蛋白区带:AAG,AAT下降, AAG合成增加 α2-球蛋白区带:AMG和Hp增加 β-球蛋白区带:β-Lp增加,TRF下降 γ-球蛋白区带:IgG降低,IgM可有增加
↓ ↑ ↑ 不定 低白蛋白血症型
(3)肝脏疾病 主要特征:清蛋白在所有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α1、α2和β球蛋白正常或降低,γ球蛋白常明显增高,γ区带的宽度也明显增加,可见β-γ桥,为本病的特征。根据β-γ桥的程度可将其分为三型。 肝硬化 ↓ β+γ (↑↑) Alb带: PA,Alb明显降低 α1-带:AAT增高显著, AAG偏低 α2-带:Cp轻度升高,AMG明显增 高; Hp偏低 β-带:TRF明显降低 γ-带:IgG弥散性增高,IgA明显升 高;CRP轻度升高。
第Ⅰ型: β和γ区带连成一片,难于分开,称为β-γ桥。此型除见于极少数结缔组织疾病外,几乎全见于肝硬化,如见到β-γ桥,并伴有α1和α2球蛋白减少时可确诊为肝硬化,故将此型称为肝硬化型。 第Ⅱ型: 有β-γ桥存在,但在β与γ区带之间仍可见一浅谷,两者可分开,称为不完全性β-γ桥,但仅据此尚不能诊断为肝硬化,仅能作出提示诊断,故将此型称为提示肝硬化型。 第Ⅲ型: 为非特异型,β与γ区带能明显分离,没有形成β-γ桥,与其它原因所致的高γ球蛋白血症完全不能区别。
病理分析: β-γ桥的出现与血清免疫球 蛋白,特别是IgG、IgA、IgM同时 增加有关,其中又以IgA影响较大, β与γ区融合而形成β-γ桥。
原发性肝癌型 ↓↓ ↑ AFP ↑ 主要特征: 白蛋白和α1球蛋白之间有一小的甲胎蛋白带。
(4)M蛋白血症 M蛋白血症:浆细胞病时,异常浆细胞克隆增 三种类型: 免疫球蛋白型:IgE、IgA、IgM或IgD的一种 轻链型:由于K或λ轻链合成超过重链,而游 离于血清 重链型:浆细胞只产生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或有缺陷的重链
主要特征:在电泳图形上,出现异常浓 集色泽深染的窄区带,此区带多出 现在β或γ区,偶见于α区。用光 密度计扫描,可见到尖锐的高峰。 (其宽窄是与ALB区带相较,若大致相 等或窄,应考虑M蛋白)
IgG 型多发性骨髓瘤 特点:多出现于β到慢γ区,且较IgA或 IgM形成的M蛋白区带窄而浓集。如果浓度很高,可形成象小波浪的蛋白带。 ↓ ↓ M区带 ↓ 特点:多出现于β到慢γ区,且较IgA或 IgM形成的M蛋白区带窄而浓集。如果浓度很高,可形成象小波浪的蛋白带。
IgA 型多发性骨髓瘤 M区带 ↓ ↓ 特点:可出现于α2 、β、γ区。多出现β和γ之间。
代表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肉瘤、良性M蛋白血症等。
第二节、氨基酸代谢紊乱 氨基酸代谢概况 氨基酸代谢库 α-酮酸 合成代谢 组织蛋白质 脱氨基作用 NH3 食物蛋白 一般代谢 CO2 脱羧基作用 分解代谢 组织蛋白 胺类 特殊代谢 合成活性物质 体内合成 合成其他物质 氨基酸代谢概况
氨基酸代谢概况 尿素 酮 体 食物蛋白质 氨 α-酮酸 氧化供能 氨基酸代谢库 组织 蛋白质 糖 胺 类 其它含氮化合物 体内合成氨基酸 酮 体 食物蛋白质 消化吸收 组织 蛋白质 分解 体内合成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 氨 α-酮酸 氧化供能 氨基酸代谢库 脱氨基作用 糖 合成 脱羧基作用 代谢转变 胺 类 其它含氮化合物 (嘌呤、嘧啶等)
分类:①参与氨基酸代谢的酶或其他蛋白因子 氨基酸代谢紊乱 分类:①参与氨基酸代谢的酶或其他蛋白因子 的缺失而引起遗传性疾病。 ②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器官如肝、肾的 严重病变导致的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 乱。
一、苯丙酮酸尿症 (phenyl ketonuria,PKU) NADP+ NADPH+H+ 此反应为苯丙氨酸的主要代谢途径。 BH2还原酶 苯丙氨酸代谢通路 BH4 BH2 Phe Tyr Phe 羟化酶 Phe 转氨酶 NH3 苯乙酸 苯乙酰谷氨酰胺 苯丙酮酸 苯乳酸
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为酪氨酸,苯丙氨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苯乙酸等,并从尿中排出的一种遗传代谢病。
PKU的遗传缺陷 NADP+ NADPH+H+ Phe 羟化酶缺陷 BH2还原酶 BH2 还原酶缺陷 BH4 BH2 Phe Tyr NH3 苯乙酸 苯乙酰谷氨酰胺 苯丙酮酸 苯乳酸
临床表现及生化异常 智力障碍 毛发和皮肤色素较正常人略浅 血中Phe浓度显著升高(>1.2mmol/L) 尿中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
二、酪氨酸血症 酪氨酸代谢通路 甲状腺素 Tyr酶 多巴 多巴醌 黑色素 皮肤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Tyr 羟化酶 多巴 多巴胺 Tyrosine transaminase 延胡索酸 对羟苯丙酮酸 氧化酶 乙酰乙酸 氧化酶 延胡索酸乙酰乙酸 尿黑酸 苹果酰乙酰乙酸
酪氨酸代谢紊乱 尿黑酸症 白化病(albinism) Ⅱ型酪氨酸血症 Ⅰ型酪氨酸血症 Tyr酶缺乏 Tyr酶 尿黑酸氧化酶缺乏 黑色素 皮肤 对羟苯丙酮酸 氧化酶 Ⅰ型酪氨酸血症 苹果酰乙酰乙酸 延胡索酸 延胡索酸乙酰乙酸酶 延胡索酸乙酰乙酸 乙酰乙酸
第三节、核苷酸代谢紊乱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嘌呤核苷酸 核苷酸 嘧啶核苷酸
核苷酸生物学功能 ①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 ②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 ③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如:CAMP ④组成辅酶。 ⑤活化中间代谢物。
一、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 (一)嘌呤核苷酸代谢 腺苷酸(AMP) 嘌呤核苷酸 鸟苷酸(GMP) 从头合成途径 1、合成途径 补救合成途径
(1)从头合成途径 合成部位:肝(主要)、小肠粘膜、胸 腺 合成原料:5-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 单位、CO2。
PP-1-R-5-P R-5-P H2N-1-R-5´-P ATP AMP PRPP合成酶 PP-1-R-5-P (磷酸核糖焦磷酸) R-5-P (5-磷酸核糖) 谷氨酰胺 谷氨酸 酰胺转移酶 H2N-1-R-5´-P (5´-磷酸核糖胺) 在谷氨酰胺、甘氨酸、一碳单位、二氧化碳及天冬氨酸的逐步参与下 AMP IMP 从头合成途径 GMP
(2) 补救合成途径 合成部位:脑、骨髓 合成原料: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酸、 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 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 意义:①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 酸的消耗。 ②体内某些组织器官(脑、骨髓) 缺乏相关酶,不能从头合成嘌呤 核苷酸,只能进行补救合成
合成过程 腺嘌呤 + PRPP AMP + PPi 次黄嘌呤 + PRPP IMP + PPi 鸟嘌呤 + PRPP GMP + PPi APRT 次黄嘌呤 + PRPP IMP + PPi HGPRT 鸟嘌呤 + PRPP HGPRT GMP + PPi 腺嘌呤核苷 腺苷激酶 ATP ADP AMP
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X AMP G GMP H 黄嘌呤氧化酶 (次黄嘌呤) (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嘌呤碱的最终 代谢产物 尿液排出体外
(二)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Gout and hyperuricemia) 概念 由于遗传性和(或)获得性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 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形成和沉 积,从而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 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 病因 1)尿酸排泄障碍 2)尿酸生成增多 嘌呤合成代谢紊乱 嘌呤吸收增多 嘌呤分解增加
鸟嘌呤 腺嘌呤 G-6-P R-5-P G6p酶缺乏 功能缺乏 PRPP合成酶 G PRPP 次黄嘌呤 功能亢进 HGPRT IMP AMP GMP 腺嘌呤 APRT 次黄嘌呤 鸟嘌呤 鸟嘌呤酶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 尿酸
痛风的发生机理---尿酸盐结晶的沉积 血清中尿酸>溶解度 ①②③ 尿酸钠结晶析出 血清中尿酸>溶解度 ①②③ 尿酸钠结晶析出 沉积 结缔组织、软骨、关节腔 WBC吞噬(溶酶体膜破坏) 酶释放 损伤WBC和周围组织 炎症反应(可表现有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和间质性肾炎等)
痛风症的治疗机制 鸟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次黄嘌呤 别嘌呤醇
二、嘧啶核苷酸代谢紊乱 (一)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1、合成原料:谷氨酰胺、CO2、天冬氨酸 2、合成部位:肝脏 3、合成过程:P69 图3-7
(二)嘧啶核苷酸代谢紊乱---乳清酸尿症 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 1、病因: 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缺陷 2、临床表现:低色素巨成红细胞性贫血、生长 迟缓和明显的智力障碍。如在尿中发现有针状乳清酸结晶,即可诊断。 3、治疗:临床上常用尿嘧啶治疗
参考书籍: 《生物化学》周爱儒,人民卫生出版社 《 生理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