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單元可參考1.東漢士族與門閥政治的萌芽 2.九品中正與門閥政治的形成 P44
門閥世族與魏晉南北朝政權的關係
世族門閥的出現 課文整理 世族的定義:指世代作官的世家大族,又稱閥閱。「世族」也作「士族」或「勢族」 起源:東漢末年,察舉制度日壞,由於仕宦家族互相提攜,門生故吏時思報恩,士族往往積世顯宦,成為特殊階級。進而成為統治者的社會基礎
P44
P44 察舉之流弊: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課文整理 世族門閥的發展 曹丕採取陳群的建議,實施「九品中正制」,作為授官的準則 結果: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加速了士族階級的發展
P44 P45
課文整理 西晉的士族政治 因士族支持取得政權,因此對士族更加寬縱 士族享占田、蔭戶、免除租稅等特權
P45
東晉的士族政治 課文整理 南遷之初,有賴王導之輔佐,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諺語 從北方南渡的士族,號為「僑姓」,以王、謝、袁、蕭最顯赫 孫吳以來江南當地的名族稱為「吳姓」,以朱、張、顧、陸為大 吳姓地位不如僑姓 士族延續西晉之特權,繼續占田、蔭戶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所著,記錄東漢到東晉清談家的言行。
P45 P46 王氏、庾氏、謝氏、桓氏
P46
永嘉之禍後北方與南方的士族 課文整理 郡姓 留在北方的漢人士族 山東郡姓:崔、盧、王、鄭 關中郡姓:韋、裴、柳、薛 國姓 北魏孝文帝命鮮卑人改漢姓 元、長孫、宇文、于、陸 南 僑姓 從北方喬遷而來 王、謝、袁、蕭 吳姓 原江南士族 朱、張、顧、陸
P46
南朝士族的衰微 課文整理 劉宋以後,士族生活腐化,學識和能力日漸衰退 南朝君主多出身寒門將領,並刻意拔擢寒門 「侯景之亂」使士族遭受空前的打擊 隋平陳統一後,南朝士族與朝政權一同消失
P46 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 官分『清官』:門閥子弟仍保有官位,職務悠閒,俸祿優厚 『濁官』:寒門處理庶務,事務繁重
P47
補充講義
永嘉之亂以後的北方士族 課文整理 郡姓 北魏孝文帝行漢化政策時,令鮮卑人所改的漢姓。 留在北方的漢人為了區別胡漢,在姓氏前冠以郡名。 北魏 國姓 元、長孫、宇文、于、陸 西魏 關中郡姓 東魏 山東郡姓 裴、韋、柳、薛 崔、盧、王、鄭
P46
北朝士族的處境 與胡族政權合作:胡人國君多借重漢人以鞏固其政權 建立塢堡自衛 課文整理 國名 國君 重用之漢人 後趙 石勒 張賓 前秦 苻堅 王猛 北魏 太武帝 崔浩父子 孝文帝 李安世 西魏 宇文泰 蘇綽
P47 u
P47 P48
隋唐以降的君主刻意摧毀士族 課文整理 隋文帝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制度 唐太宗命大臣撰「氏族志」,以官品高低定士族等級 武則天於進士科加試詩賦,積極拔擢寒門庶族 武則天時,原有封駁權的門下省逐漸喪失 中唐以後翰林學士、宦官樞密等內廷官員受重用,士族政治難維持
P48
P48
P48
P48
P48
P48
P48 P49
P49
大事紀 課文整理 北方 隋、唐 東漢 曹魏 西晉 東晉 南朝 山東郡姓 郡姓 關中郡姓 國姓 「黃巢之亂」後士族消融 隋文帝改行科舉制度 政權基礎有賴關中士族擁護 唐太宗定「氏族志」 武則天透過進士科拔擢寒門 士族興起 加速發展 占田、蔭戶、免除租稅 士族逐漸衰微 『侯景之亂後』 王與馬共天下 「僑姓」 「吳姓」
課文整理 魏晉南北朝士族的興起與沒落
魏晉 南朝 東晉 補充講義 唐末 漢代 盛極而衰 鼎盛 加速發展:九品官人法 式微 形成: 侯景之亂,士族多遭殺戮 君主提攜寒門 自身腐朽 經濟上:享有占田、蔭戶、免租稅 社會上:重門第、郡望 政治上:操縱政局、仕途通達 式微 形成: 侯景之亂,士族多遭殺戮 君主提攜寒門 自身腐朽 察舉制的流弊 累世經學累世公卿 黃巢之亂的摧殘 君主有意打擊 科舉拔擢人才
P49
世族 西漢以來,政府設立太學,推行選舉制度,平民任官的機會大增;加以經學昌盛,往往形成累世經學的家族。政府又以經學與德行取士,注重教養子弟的累世經學家族,遂形成累世公卿。同時,地方豪門也鼓勵子弟研究經學,以利仕進。這些有權有勢的世家大族,形成「門第」,稱為「世族」或「士族」。
九品中正制的任官程序 (中央)司徒府 (中央)吏部尚書 最後審定鄉品 掌任免黜陟 決定官品、授予官職 (地方) 州大中正 (中央)司徒府 (中央)吏部尚書 最後審定鄉品 掌任免黜陟 決定官品、授予官職 (地方) 州大中正 聽取州中清議 核定郡中正官所定之人物品第 (地方) 郡小中正 清定、訪問 依據簿世、狀、鄉品
占田令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頒布了所謂的「占田令」,即「以名占田」,人民向國家登記戶口,並呈報所占田畝數。占田制規定男子一人占70畝,女子30畝。課田的意義,一是課稅,二是課耕,丁男(16-60歲)課田50畝,次丁(13-15,61-65歲)課25畝,丁女20畝,女則不課,官吏則可依職位高低而占有大小不同的土地。 占田法並不要求土地國有化,亦未言及土地的還授,基本上是肯定土地私有制,不過在土地私有制度下政府要平均地權,也就是限田的辦法。
西晉行「占田」制,以保障平民擁有相當面積的耕地,並限制世族土地的擴張,僅允許世族依官品高低占田,第一品五十頃,每降一品減田五頃。世族尚得蔭民,凡蔭附者可以免除政府力役,平民爭相投靠。
P45
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歷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王導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明帝司馬紹 政由桓氏,祭由寡人
塢 堡 1.所謂「塢」,意義等於軍事上的小要塞,是 四周築有防壁的村落或小城池。 2.發明於西漢末年,最初由政府設置,以禦羌 塢 堡 1.所謂「塢」,意義等於軍事上的小要塞,是 四周築有防壁的村落或小城池。 2.發明於西漢末年,最初由政府設置,以禦羌 人的剽掠,其次由世族建築,以防黃巾的寇 掠。 3.永嘉大亂,盜賊縱橫,各地豪宗大族皆築塢 壁堡壘,藉以保衛自己的生命和財產。據晉 書所載,北方之地有不少塢壁堡壘,關中最 多,有三千餘塢,如東晉大臣蘇峻就曾糾合 數千家集結塢堡。
塢 堡 甘肅武威雷台出土的釉陶明器塢堡,中心有望樓,四隅碉樓間架棧道相通。
清官與濁官 兩晉時代,官分清、濁,待遇好、事情少的官位被認為是清官,相反的就是濁官。高門子弟向來只當清官,不任濁官。
課文整理 崔浩案 崔浩之所以被族誅,根據史書中的記載,是因為崔浩奉命修國史,對北魏的歷史據實直書,後來崔浩以毀謗北魏先世的罪名被處死。
崔浩案 崔浩出身於當時第一流高門清河崔氏,並與范陽高門盧玄是表兄弟,連姻親皆為士族。崔家世奉道教,崔浩也信道甚篤,師事寇謙之,對於太武帝廢佛起了促成作用。崔浩不顧漢族地主與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還想按照漢世家大族的傳統理想,整理和分別規定氏族的高下,遭到鮮卑貴族的不滿;他主持編纂的國史,又直書了拓跋氏皇室一些避諱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因而得罪於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被殺。崔浩宗族以及崔浩姻親、高門士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因此株連,並受族誅。
崔浩案 崔浩事件的發生,實包含許多複雜的客觀因素,尤其是崔浩主張辨別姓族門第,企圖恢復五等封爵制,欲施展其士族政治理想,提高中原大族的政治地位,勢必與鮮卑貴族集團產生嚴重衝突。故崔浩之死,並非單純地僅因修「國史」而遭禍;或者汲引寇謙之,助道抑佛,導致宗教衝突所致。
侯景之亂 1.侯景原為東魏大將,因與高歡之子有隙,投降梁朝(547年)。 2.次年舉兵叛亂,攻破建康(549年),梁武帝被困餓死,到處燒殺掠奪,都城建康幾成廢墟。 3.西元551年侯景自立,國號漢,次年被梁將陳霸先、王僧辯所破,侯景逃亡時為部下所殺。 4.影響: A.侯景攻陷建康後,恣意摧殘士族,「中原冠帶隨晉 渡江者百餘家」,「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B.西魏於江陵另立武帝之孫蕭詧為帝,史稱西梁或後 梁,南朝分而為二。
侯景曾求婚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蕭衍認為王謝門第太高而無法答應,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侯景回答說:「會將吳兒女以配奴!」侯景進入建康後,王、謝二家被屠殺最慘,幾乎滅絕。「侯景之亂」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南方社會造成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註:「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據《顏氏家訓》記載,當時「貴遊子弟,無不燻衣剃面,傅粉施朱;出則車輿,入則扶持。膚脆骨柔,不堪步行;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因此,亂事一發生,便死了不少人。可見世族長期奢靡的生活,已讓他們頹廢如是。侯景之亂,南方僑姓幾乎全部覆滅,江東吳姓亦趨於式微;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乃由北方關隴集團崛起的隋唐政權主導之。
黃巢之亂 黄巢屢次科舉失敗,於是與曹州出身的王仙芝相呼應而發起反亂。王仙芝敗死後,繼承其位攻陷洛陽,進入長安。以大齊為國號,二年後的884年6月,被應唐朝邀請前來救援的李克用所率領的强兵逼上絕路自决。黃巢之亂擾及大江南北,造成士族社會的消失。
黃巢之亂 1.起因: 僖宗即位時正是連年災荒,農業經濟破產, 百姓生活艱難,而地方官吏為了本身的政治 前途,不肯以實情報告中央,吏治的不良使 百姓更加痛苦,天災加上人禍,百姓只有鋌 而走險,投身為盜。
黃巢之亂 2.經過: 僖宗乾符元年(西元874年),關東水、旱為災, 王仙芝起事於今山東之地,黃巢應之。會仙芝 敗死,餘眾盡歸黃巢,巢勢大振;於是四出縱 掠,擾遍東邊大半河山,然後攻陷洛陽,西入 長安。旋因各地援軍會至,巢將朱溫也反正降 唐,賊勢乃挫。巢被迫走山東,最後在李克用 的追擊下,自殺身亡。餘黨由秦宗權率領,繼 續為亂,而屠掠更為凶殘,再過五年(西元889 年),始為朱全忠(即朱溫)所討平。
黃巢之亂 3.影響: A.造成江淮地區經濟的破產:安史之亂後, 關中地區的糧食供應來自江淮地區,黃巢 之亂時,江淮成為戰區,農業生產破壞, 無力再供應物資,唐中央政府遂不能再復 興。 B.造成沙陀的興起:平定黃巢之亂,收復長 安的最大功臣是沙陀人李克用,自此沙陀 進入中國,唐亡之後,後唐、後晉、後漢 三代皆為沙陀人所建。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裡的「王謝」指的就是王導與謝安。
貞觀氏族志 唐太宗時期序列氏族高低的官修譜牒。一百卷。隋唐之際,山東士族已經淪落,但他們仍矜誇門第。崔、盧、李、鄭、王等舊時大族彼此互結婚姻,自矜高貴;如果嫁女於一般族姓,往往要多求聘財。此種習俗曾引起一些非議,唐太宗對此深為不滿,詔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以及各地諳練族姓的文人,在全國普遍蒐求譜牒,參照史傳辨別真偽,評定各姓等第,書中以山東士族崔民干列入第一等。
貞觀氏族志 書成以進,唐太宗仍不滿意,認為全國統一後不應再以崔、盧、王、謝為重,應當重唐朝冠冕,根據當朝官職的高下確定等第。高士廉等依照皇帝的旨意重修,貞觀十二年(638)成書,共收錄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為九等,頒於天下。在新修的氏族志中,崔民干降為第三等。雖然貞觀氏族志貶抑門閥士族,但在肯定氏族高卑、士庶有別的前提下,以當代官爵作為升降主要標準,改定氏族等第,實質上是建立以李氏皇室為首,以唐朝功臣(包括傳統的關隴門閥和新貴)為核心的新的門閥體系,以取代南北朝時期的舊門閥體系。
貞觀氏族志 這對於鞏固新統一王朝的統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於崇尚舊族望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太宗朝的功臣新貴房玄齡、魏徵及李勣等人,仍然力求與山東氏族聯姻,氏族志所能起的實際作用是有限的。
三省六部制 課文整理 三 省 長 官 執 掌 特 色 中書省 中書令 決策 三省長官同為宰相,相互制衡可免專斷 門下省 侍中 審正糾駁 三 省 長 官 執 掌 特 色 中書省 中書令 決策 三省長官同為宰相,相互制衡可免專斷 門下省 侍中 審正糾駁 尚書省 左右 僕射 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
P51 中書、門下合議於「政事堂」 P52
三省制度的建立 1.三省成為正式的宰相機構 A.中書省與門下省:真正的決策機構 B.尚書省:負責執行 2.特色:多相合議 3.意義: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宰相制度 A.對皇權的專斷有一定的限制 B.多相之設計-可使彼此互相牽制
隋唐的三省制度 三省制度是權責分明的制度,凡遇軍國大事,先由中書舍人各書意見,經中書侍郎、中書令審議,然後進呈皇帝畫可再下詔書。詔書頒下之後,門下省給事中、黃門侍郎可以封還詔書,或是駁正詔書的缺失,這是審議制度。最後,執行任務的是尚書省。
隋唐的三省制度 中書與門下兩省不免在公務上各持己見而發生爭執,唐太宗為了補救此一缺點,乃設「政事堂」於門下省,以期協調。 三省制的精神,一方面在謹慎處理國政,一方面在使君主與權臣都不能獨斷。因為每一個意見都經過中書與門下兩省官員審議,天子不得輕易改動,換言之,天子也不能專斷國政。
隋唐的三省制度 武后當國期間,引用文學之士密參國政,以分宰相之權,然後事無大小,都由武后決斷,詔令不經審議,即付實施,破壞了三省制度。中宗、睿宗時代對於三省制度的破壞更甚,直至玄宗開元初年才恢復舊觀。 安史亂後,三省漸成君主的諮議機構,極少能行宰相的職權,大權旁落樞密使。樞密使常由宦官擔任,造成唐朝中葉以後,宦官專橫的原因。
好站連結 羅高歷史教學網站(第六章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 http://ntfs3.ltsh.ilc.edu.tw/history/history1/newpage588.htm 第六章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http://www.his.ntnu.edu.tw/~m8415/histeach/sunchon/D1-chap6.htm 第六章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page/ch6.htm 東晉南朝士族寒族(聖公會梁季彝中學中國歷史科網頁)http://subject.skhlkyss.edu.hk/chist/hkcee/2006_hkcee_01_07.htm
圖源出處 曹丕: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0825/12600741.html 《世說新語》:王言洽主編(2004)。《中華文明通史圖鑑》。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00。 東晉陶牛車及陶俑群:http://www.ssrb.com.cn/gb/content/2004-03/17/content_83316.htm 崔浩:http://www.unitedcn.com/03ZHMJ/12nanbeichao/new_page_2371.htm 塢堡:http://www.jiegou.net/bbs/printpage.asp?BoardID=96&ID=1238 武則天:中國古文明大圖集編輯委員會編(1992)。《中國古文明大圖集神農》。臺北:宜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41。 黃巢之亂:http://www.cskms.edu.hk/subject/chi_history/info_ma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