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資訊管理、 系統分析與設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篇 管理資訊系統之 基本概念. 學習目標  認識現代企業中對資訊人員的挑戰和機會  了解造成資訊管理日益受到重視的環境因 素  區分資料與資訊  建立系統觀點  了解管理資訊系統的分類  認識組織中的資訊需求層面.
Advertisements

顧客關係管理:整合雲端應用服務.陳美純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十三章 商業智慧在顧客關係管理 的應用 授課教師:
2 管理資訊系統 MIS── 背景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 范錚強 update.
第八章 企業級系統.
85度C 組員:余福泰 王雨涵.
第一章 会计信息系统 第一节 计算机会计概述.
計算機概論 第11章 應用資訊系統 陳維魁/陳邦治 旗標出版社.
物流管理之於企業全球運籌佈局 吳榮芳 2008/11/18.
第三章.网络经济下的企业 第一节 网络经济下的产品及其特征 第二节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变化 第三节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模式
第七章 企業電子化.
宏 碁 集 團 管理資訊系統 指導老師:吳植森 教授 學生: 劉炳欽、林啟禎 陳文峰、劉清林 林佑運、賴幸如.
第四章 B to B電子商務.
第四章 B to B電子商務.
企业信息化概述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计算机化、网络化。 企业经营、管理、生产信息化。
第十一章 决策支持系统 主要内容: 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ERP系统应用与实践 主讲:林瑞芳.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大连民族学院工程管理系 王楠楠
项目六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组.
電子商務:數位時代商機‧梁定澎總編輯‧前程文化 出版
E R P ——想说爱你不容易.
資管導論期中報告 老師 王鵬飛.
指導老師:王思文 老 師 班 級:行銷系 二年A班 組 員:張鉯喬 蔡泓宜 周綺琪
第 一 章 資訊系統開發概論 課程名稱:系統分析與設計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李春雄老師,本學期所開設的課程名稱為「資料結構」,
第四章 物流渠道与供应链管理.
第九章 国际电子商务法 本章内容:电子商务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两个《示范法》主要内容;电子商务合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
第5章 信 息 系 统 上一章内容——信息管理的过程 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4.1 信息需求与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 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資訊管理 第三章 數位化企業.
指導教授:鄭滄祥 老師 組員 :M 李孟宸 M 王東崑
電子化採購 & e交易市集 黃復明老師 編撰 樹德科技大學 教育推廣中心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 范錚強 updated
第7章 企业资源计划 (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课程说明 主讲教材: 《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 滕佳东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管理信息系统》 薛华成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开篇引例:尿布+啤酒=更大的利益  上个世纪发生在美国沃尔玛连锁超市有这样一种情景:在这个超级市场里面人来人往,一角的货架上,尿布和啤酒赫然地摆放在一起出售。而且,尿布和啤酒的销售量双双增加。
Mailto: ERP企業資源規劃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 范錚強 Tel: (03) mailto:
What’s ERP.
MIS&CASE – 個案報告 SCM--宏碁 組員: 謝汶芳 王雅玲 許韶玲
第二章 資訊管理的應用系統.
世新大學 陳育亮 Ch13 從ERP到企業E化 世新大學 陳育亮
ERP-企業資源規劃導論 第一章 企業資源規劃概述 1.1.
Chap 1:企業資源規劃簡介 ERP的定義與沿革 企業為何使用ERP ERP導入 以ERP為基礎的企業E化
第二篇資訊系統與組織 第一章:資訊系統的挑戰與契機 第二章:資訊系統的策略性角色 第三章:資訊系統對組織與企業流程之 影響
第 9 章 基本的資料探勘、線上分析處理、資訊呈現.
從ERP到企業E化.
第一講:CRM概論 2010 CRM秋季班 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顧客關係管理 林文修 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
Chapter 8 電子商業的核心-企業資源規劃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
CH.5 CRM的核心議題 與ERP、SCM及BI之整合應用
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 1、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 2、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念 3、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4、CRM与ERP的关系
DSS的規劃、設計與建置 資訊管理系 王淑卿.
本章內容 資訊與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的內部應用 資訊科技的外部應用 資訊科技對組織設計的影響 組織控制與資訊科技 Chapter 9
第一章 決策支援與企業智慧.
第五章 資訊管理導論 本章重點 5-1 資訊管理導論 5-2 企業電子化的潮流與工具.
2.5 企业资源计划(ERP).
資訊科技與組織管理. 資訊科技與組織管理 瞭解資訊與資訊科技的基本概念 瞭解資訊科技在組織內部的主要應用 瞭解資訊科技在組織外部的主要應用 瞭解資訊科技的應用對組織結構設計的影響 瞭解組織控制與資訊科技間的關係 組織理論與管理 Chapter 5 資訊科技與組織管理.
我對資訊管理的認識 資管二德 林雅莉.
資四B 鍾宇豪 資四B 宋忠霖 資四B 林書漢 資四B 曾聖棋
決策支援系統導論 資訊管理系 王淑卿.
本 章 重 點 13-1 資訊系統簡介 13-2 企業內部常用資訊系統簡介.
交通大學 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博士班二年級 朱佑旌
第十二章 顧客關係管理.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 企業資源規劃系統
第六章 企業資源規劃 企業資源規劃的發展背景 ERP的定義 ERP的演進 ERP的系統功能 ERP系統的演進歷史 ERP系統的導入
供應鏈管理之決策支援系統 Decision-Support System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第3章 資訊流與供應鏈的改變.
企業導入客戶關係管理(CRM) 建置需求與期望
客戶關係管理(CRM)簡介(II) 采威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蕭哲君
经济与管理讲义 北京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喻斌.
知識管理 資管四德 S 蘇恆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16 章 資訊管理、 系統分析與設計

學習目標 看完本章, 您應該學會以下主題: 資料、資訊與知識的定義 了解資訊管理的意義 了解管理資訊系統 (MIS) 的概念 認識各種管理資訊系統 認識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SDLC) 認識雛型模式 (Prototype Model) 系統開發 了解系統分析師的任務

16-1 資料、資訊與資訊科技 我們生活在資料、資訊與知識量暴增的時代, 資訊的流通及處理更以飛快的速度在變動、成長, 過去一整櫃的檔案資料, 現在可能只需記載在薄薄幾片光碟中;而網際網路的普及, 更使得資訊無遠弗屆, 無所不在。這些變革已影響我們看待資訊及使用資訊的方式。

16-1 資料、資訊與資訊科技 對企業組織而言, 面對如此龐大又不斷快速增加、流通的資訊, 如何完善的管理, 並有效應用, 發揮其最大效益, 也逐漸變為經營、管理與決策的主要課題。 於是企業管理的領域, 從原本的 『五管』 擴展出 『第六管』- 資訊管理, 足見資訊管理之重要性。在本節我們首先要對 『資訊』 明確的定義, 了解其特性, 接著才能有效管理。

16-1 資料、資訊與資訊科技 企業管理的『五管』是指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發、財務等管理領域, 加上資訊則簡稱為『六管』 , 每一項都有深入的研究領域, 對企業組織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何謂資料 人類為了具體呈現週遭的事物、事件, 使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及型態對其加以記錄與描述。這些對事實的記錄與描述, 就是所謂的資料 (Data)。

何謂資料 舉例來說, 上課的點名單、學生的成績、公司員工上班時數、商場中的報價單、甚至新聞影片、照片、錄音記錄等等都是資料。資料不僅可以傳統的媒體 (Media) 儲存(例如紙張、相片等), 也可以儲存於數位媒體中 (如:硬碟、磁帶、光碟等)。資料也不拘於任何形式, 可以是數字、文字、符號、影像或聲音等。

何謂資料 資料是事實的記錄, 沒有特定的意義。人們藉由資料進一步了解事物,此時資料便轉變為 『資訊 (Information)』。 例如電腦賣場中各類電腦商品傳單, 客觀的記錄該商品的規格、售價, 此份資料對不需要購買電腦的人而言, 沒有任何意義;而對於想購買該商品的人, 則可轉化為 『資訊』 , 幫助其了解產品的特性、用途及價格等。簡單來說, 資料只是描述事實, 至於是否可成為資訊, 則因人而異。

資訊的定義 由前文中可以看出, 資料與資訊的一大差別在於:對使用者而言是否 『有意義』。但怎麼樣叫做有意義, 怎麼樣又稱作無意義呢? 我們只要回想一下平時 "處理" 資料的過程便會發現, 資料依據某些規則, 被分類、歸納後, 再加以分析、解釋, 便會產生特定的意義, 成為資訊。舉例來說, 電腦賣場的傳單中記錄了各種商品的價格、規格。

資訊的定義 A 君在蒐集了許多傳單後, 挑選其中關於螢幕的部分, 分析、比較其規格及價格的差異, 此時, 這些被篩選出來的資料, 對 A 君而言便產生了意義, 成為資訊。

資訊的定義 在資料轉化為資訊的過程中, 人的『處理』 是最重要的一環, 但人為什麼要去處理資料, 產生資訊呢?其中隱含了某一些目的。在上例中, A 君的目的可能是想要買一個螢幕, 並期望藉由資料的歸納分析, 幫助其在眾多品牌中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商品。也可以說, A 君處理資料的目的在於幫助 『決策』。

資訊的定義 以此觀點看來, 將會發現人們常因為認知有限, 因而需要有用的資訊來幫助決策:也就是分析已知的問題及資料, 產生資訊以協助對未知事物的決策。 在日常生活或企業運作的過程中, 都包含了一連串的選擇、決策, 不同的選擇導向不同的結果。因此, 如何獲取有效的資訊, 並藉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達到預期的成果, 便是資料處理與資訊管理的最終目標。

資訊的定義

隨堂練習 1. 試判斷對一個台北市的計程車司機而言, 下列各項屬於資料或資訊?原因為何? 高雄捷運將在今天開始通車。 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及重慶南路, 將在明天下午 2 點至 5 點進行交通管制。 中油公司宣布中午 12 點將調漲油價。

隨堂練習 台北忠孝東路的太平洋 SOGO 百貨今天週年慶。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將在下個星期一舉行。 台中的 LV 旗艦店明天舉辦五折特賣。

16-2 資訊管理 我們已經區隔出資料和資訊的差異。接下來, 我們將從資訊管理的功能、對象、目的這三個角度, 來探討資訊管理的意義。

16-2-1 資訊管理的功能 由於企業組織中, 各類資訊科技產品的使用率大幅提高, 且這些產品往往需要專業人員支援、操作, 因而當這些資訊資源:人力 (專業人員)、物力 (科技產品) 日漸龐大時, 就需要加以管理, 以發揮其最大效用, 這就是資訊管理的功能。

16-2-1 資訊管理的功能 管理就是對人力與物力等資源作有效的運用,並藉以幫助目標的達成。簡單的說, 資訊管理就是管理組織中的資訊科技資源。以此角度觀之, 資訊管理可以簡單的分為資訊設備的管理, 及資訊人員的管理兩大部分, 其內容包括:

16-2-1 資訊管理的功能 設備管理:管理資訊科技產品, 依組織運作狀況、未來發展作需求規劃;分析、購買需要的科技產品;管理組織中設備使用及維護。 人員管理:基本上為人事管理的範疇, 包括工作績效評估、激勵、督導、生涯規劃等, 但需因其工作的特性而設計不同的管理規則。

16-2-1 資訊管理的功能

16-2-1 資訊管理的功能 資訊管理雖可簡單的劃分為以上兩部分, 但實際上包含許多繁雜的細項工作, 且在實務應用上, 資訊管理牽涉的範圍也並非如此單純。接下來, 我們將分別從對象及目的兩個不同的角度切入, 討論資訊管理的意義。

16-2-2 資訊管理的對象 『企業管理』的對象是企業, 『資訊管理』的對象自然是 『資訊』 , 也就是管理組織中的資訊。『資訊』 與前文提到的設備與人力相較, 有其獨特性:資訊是無形的資產、有特定的意義, 且具有時效性。

16-2-2 資訊管理的對象 例如企業的作業流程, 行銷計畫等都是資訊, 這些資訊來自於組織中的各項資料 ( 例如行銷計畫的擬定, 需借助客戶資料、產品資料等), 所有的資訊及資料, 都必須被妥善保存。 保存資料、資訊的媒介更是各式各樣:文件、磁片、影帶... 等。不同形式的資訊, 其管理的方式及使用的方式都有所不同。由於企業中這些資訊資源的數量龐大, 且持續增加, 因此為有效的管理及使用, 大多會使用資訊科技產品來協助, 例如:電腦、資料庫系統... 等。

16-2-2 資訊管理的對象 綜合以上所述, 資訊管理的對象是資訊, 其中包含有資訊本身及可轉換為資訊的資料。由於資料是資訊產生的重要依據, 因此資料亦被納入資訊管理, 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其中對於資料的管理, 要求完備、可快速更新、便於查詢;對於資訊, 則必須加以組織、解釋。此外,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 所有的管理工作必須建立在企業組織的需要上, 依需求制定管理策略, 加以管理, 如此資源才能被有效的利用。

16-2-2 資訊管理的對象

16-2-3 資訊管理的目的 企業組織中使用資訊科技產品的目的在於, 增加組織績效、提升企業競爭力, 並因此引入了資訊管理的概念, 用以管理資訊資源:人力、物力、資料、資訊等。 然而此一過程, 往往會造成企業組織的變革, 變革的範圍可能從作業程序到組織架構, 而變革發生的原因, 自然來自資訊科技產品及概念的引用。

16-2-3 資訊管理的目的 例如, 人事管理系統建立後, 所有員工加班、請假都改為使用電腦, 直接在系統中進行, 而每月的出缺勤統計也全部由系統完成。 如此一來, 原本人事管理人員的工作流程, 工作內容都隨之改變, 甚至人力也會因此重新配置。如此的變革, 就技術上而言, 可以增加效率, 但也同時產生員工學習、適應、甚至重新分配的問題。

16-2-3 資訊管理的目的 這些組織的變革, 及因變革造成的問題, 皆來自於資訊科技的使用。因此, 資訊管理的概念再度擴大, 討論的範疇包含所有因引用資訊科技所產生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在規劃引入資訊科技產品時, 同時考慮組織架構、人員及作業流程的變動, 事先規劃、訓練, 以使組織在引用資訊科技的過程能更順利, 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

16-2-3 資訊管理的目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 資訊管理的目的就是管理組織的資訊、人才、設備, 及解決應用資訊科技所產生的問題。

隨堂練習 1.請以資訊管理功能、對象及目的等觀點, 試討論學校的計算機中心是何進行資訊管理。

16-3 管理資訊系統 管理資訊系統 (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是一個範圍較廣的概念, 是資訊管理問題的整合解決方案, 而不是指一個單一的系統。 通常管理資訊系統的同義詞還有電腦化資訊系統 (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資訊處理系統(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甚至簡稱為資訊系統 (Information System);但目前仍以管理資訊系統 (MIS) 一詞最為常見。

16-3 管理資訊系統 管理資訊系統可以說是體現資訊管理最實際的方法, 利用資訊系統導入企業之中, 以達到資訊管理 『增加組織績效、提升企業競爭力』 的目標。 管理資訊系統應用的範圍, 從組織中例行作業與決策的支援, 到員工部門間, 甚至組織間的溝通協調都包含在內。而電腦則因其優異的儲存及計算能力, 成為管理資訊系統的主要角色之一。

16-3 管理資訊系統 美國學者 Gordon B. Davis 教授對管理資訊系統的定義為:『MIS 是一人機整合系統, 它提供資訊以支援組織的例行作業、管理與決策活動。此系統用到電腦硬體、電腦軟體、人工作業程序、模式以及資料庫。』

16-3-1 管理資訊系統的組成 根據 Davis 教授的定義, 我們可以知道管理資訊系統的組成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人機系統:在理論上, 管理資訊系統不需使用電腦也可以成立, 但實務上卻唯有使用電腦才是可行的。因此, 電腦是管理資訊系統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它可以取代人工, 快速準確的計算數量龐大的資料。但其限制在於僅能處理結構化、有跡可循的問題。因此, 『人』 便成為管理資訊系統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要處理及判斷條件不明確的非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與非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意即問題的答案, 和解決問題的因素很明確, 不需要依靠個人的主觀判斷就可以作成決策。例如:我們想購買某一特定廠牌、型號的電腦螢幕, 而在比較過3 家店的價格後, 促成我們決定的因素就只有價格而己, 這就是一個結構化的問題。

結構化與非結構化問題 相對地, 『非結構化問題』意即問題的答案不明確 (有多個答案), 影響決策的因素很多。其實結構化與非結構化並非絕對的二分法, 事實上可能因為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等因素, 而使得原本結構化的問題轉變成非結構化問題, 反之亦然。

結構化與非結構化問題 以剛才購買螢幕的例子來說, 假設原本售價最高的店家願意提供除了原廠保固, 額外一年的店家保固;而售價次高的店家願意加贈一個螢幕保護貼。 此時原本結構化的問題就變成非結構化問題了, 因為每個人對售價、服務、贈品的重視程度不一, 因此不同的人可能就有不同選擇了。

16-3-1 管理資訊系統的組成 整合系統:一個管理資訊系統中常包含許多功用各不相同的子系統, 這些子系統必需經過整合, 讓資料得以流通, 如此才能充分利用資訊資源。因此, 管理資訊系統除了人與電腦分工, 還必須並具備整合性。 資料庫:資料庫可以把有關的資料, 分門別類的儲存在電腦可讀取的媒體中, 並方便快速更新、查詢, 達到管理資料與提供資訊的目標。故資料庫自然成為系統中必備的部分。

16-3-1 管理資訊系統的組成 模式:模式為電腦處理資料、產生資訊的依據。例如電腦可藉由統計的方法, 與數學分析的模式整理資料, 也可以利用建立好的條件模式 (如:假設...則... ) 分析資料, 與支援決策。我們以下棋來作比喻, 各式各樣的棋譜就是模式, 若將這些棋譜蒐集起來, 就成為我們奕棋時的模式庫了。 管理資訊系統通常使用模式庫來儲存模式, 甚至增加使用者介面, 讓使用者與模式庫互動, 以增進效能。

16-3-2 管理資訊系統的特性 要了解管理資訊系統如何幫助企業, 我們可以從認識管理資訊系統的特性開始。以下分別說明管理資訊系統的特性: 人機必須互相配合:管理資訊系統設計的再完善, 仍然需要 『人』 去操作。因此, 人機的配合將是最重要的因素。例如, 使用者介面是否完善?是否要花長時間去學習?是否能讓原本人工作業的部份, 快速而順利地轉移到管理資訊系統上?

16-3-2 管理資訊系統的特性 另外, 除了資訊系統能否符合使用者需求之外, 使用者本身也要盡力避免人為的疏失。例如, 因輸入錯誤而造成『垃圾進、垃圾出 (Garbage In, Garbage Out)』 的情形, 平白增加錯誤處理的成本和資源。 垃圾進、垃圾出是指若輸入給系統的資料是錯誤的, 那麼處理過後的資料也會是錯誤的。例如, 若將原物料成本輸入錯誤, 將導致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也是錯誤的。

16-3-2 管理資訊系統的特性 快速與即時性:管理資訊系統處理資料的速度是人工作業所不能及的。不論是進行資料的分類、查詢、計算、統計...等, 甚至是產生報表、圖表, 都可在彈指之間完成; 而運用資訊系統, 更可以確保作業時使用最新的資訊。 例如:當某一業務員完成一筆訂單時, 便能同時更新庫存數量, 以避免因數據未即時更新, 造成其他訂單成立後才發現存貨不足窘況。

16-3-2 管理資訊系統的特性 高經濟效益:如前文的特性描述, 由於管理資訊系統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方式, 以更快的處理速度縮減了人力成本;以高正確性的資料處理, 減少了因人為疏失所付出的成本。 再者, 資訊科技的高度發展, 大大地減少了資訊設備的成本, 使得小型企業, 甚至於個人 (如個人工作室) 都有能力添購資訊設備、導入管理資訊系統。

16-3-2 管理資訊系統的特性 可變動性:管理資訊系統絕對不是設計完成後, 就可以安安穩穩使用個十年的。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動, 管理資訊系統也必須時時進行調整, 才能符合與時俱進的使用需求。 例如, 一套薪資系統, 可能因為健保費計算方式變更、或是勞退新制的產生, 而必須修正員工薪資的計算方式。當然, 資訊系統面臨這些變動所需的成本, 也必須事先考慮進去。

16-3-2 管理資訊系統的特性 資源高度整合:傳統的作業方式裏, 組織各部門間的整合性較低, 往往造成資源的浪費。而藉由管理資訊系統的整合, 可以讓部門間的資訊流通得更快速、更完整。 例如, 業務員在接受訂單時, 透過資訊系統即可得知目前存貨狀況, 若然存貨量不足, 也能因系統自動排程進入生產程序, 而得知什麼時候可以出貨。

隨堂練習 1.請以人機系統、整合系統、資料庫、模式等部份, 分析 ATM 自動櫃員機資訊系統組成。

16-4 管理資訊系統的應用 自電腦在企業中使用以來, 短短數十幾年間, 其工作的重點一再改變。早期電腦被用來增進各項例行作業的效能;70 年代後, 電腦開始參與企業管理;現今電腦則更進一步被用來創造企業的競爭優勢。 我們可以藉由企業組織中所使用的各類管理資訊系統, 窺得其觀念演進的軌跡。底下我們要介紹幾種常見的管理資訊系統應用, 雖然種類繁多, 但可藉由它們了解管理資訊系統如何幫助決策者與企業。

16-4-1 電子資料處理 電子資料處理 (EDP, 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可以說是管理資訊系統的前身, 其目的及支援的範圍較為單純, 僅在將例行交易資料做自動化處理。 沒有電腦的時代, 所有的資料都由人工處理, 速度慢且容易發生錯誤。電腦發明之後由於其優異的資料儲存及計算能力, 可大幅提升例行性資料處理的效能, 例如薪資計算、存貨及銷售統計等等。

16-4-1 電子資料處理 電子資料處理與管理資訊系統的差別在於, 前者單純的提高資料處理的效能, 後者則加入管理與決策範疇, 以提升資訊運用及組織運作效能為目標。

16-4-1 電子資料處理

16-4-2 決策支援系統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隨時都面臨各種影響層面不同的決策:個人的決策小則影響自身, 大則影響週遭的朋友、家人;企業中管理者的決策, 影響的則是企業經營的成敗, 及企業體中的所有成員。 前文中說過, 人們藉由資訊來幫助決策, 因此如何產生完備、有效的資訊, 幫助決策者做最正確的判斷與決定, 便成為企業在資訊管理議題中的一大重點。

16-4-2 決策支援系統 1971年美國麻省理工院的 Michael Scott Morton 首度提出決策支援系統(DS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的概念, 其在決策支援上扮演的角色有以下幾項: 支援管理者處理包含不確定因素、沒有規則可循的非結構化問題。 支援管理者做決策, 而非取代其做決策工作。 以獲得最佳決策為目的, 而加快決策速度。

16-4-2 決策支援系統 之後有許多的專家學者提出對決策支援系統的定義, 目前我們最常使用夏威夷大學Sprague 與 Carlson 教授的定義:『以電腦支援系統為基礎,以互動方式幫助決策者運用資料與模式, 解答非結構化的決策問題。』

16-4-2 決策支援系統 由於決策支援系統是用於處理非結構化的問題, 因此必須透過人機互動的介面, 經由人與電腦系統的分工, 由電腦分析、處理資訊, 加強決策者對問題的認知, 再由人進行決策。 每個決策支援系統至少都必須包含:資料庫管理系統、模式庫管理系統及使用者介面三個部分。

16-4-2 決策支援系統

16-4-2 決策支援系統 如上圖所示, 這三個部份的核心技術包括資料 庫、模式庫、使用者介面等, 分別說明如下: 資料庫:決策支援系統中的資料庫, 收集、萃取了各項企業內部及外部環境的相關資料。其與一般企業的資料庫不同, 目的在於提供可能與決策相關的資訊, 並讓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快速了解現有資料, 以及依需要增加或刪除。

16-4-2 決策支援系統 模式庫:模式庫中儲存各種決策模式, 例如統計、資本運算、最佳化...等等。 使用者介面:決策支援系統強調人機間的互動, 並透過互動關係展現系統的支援能力, 使用者應能以多種介面 (圖形、文字、影像...等) 與系統互動, 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16-4-3 主管資訊系統 DSS (決策支援系統) 的初衷是希望決策者能透過系統的幫助, 來整合及分析各項資訊, 以便迅速而正確地進行決策。理論上, DSS 的出現應該廣受高階主管歡迎;但在DSS 使用多年的經驗中, 卻發現 DSS 服務對象, 也就是高階主管通常可能因公務繁忙, 無暇使用 DSS;或因排斥陌生的科技, 而不願意去使用。 結果大多是指示部屬去使用 DSS, 決策者再吸收部屬所提供的資訊。然而, 這樣卻造成內部資訊傳遞過於緩慢的問題。

16-4-3 主管資訊系統 DSS 雖然功能完整強大, 但決策者不願意使用操作介面複雜的工具, 於是就將使用者界面盡量簡化, 使高階主管只要一兩個按鍵, 就可以得到需要的資訊。 另外, 決策者不喜歡閱讀詳細的資料和數據, 那麼就盡量以各式的彩色統計圖形來輸出資訊, 藉以提高決策者使用的意願。透過這樣的想法, 於是衍生出主管資訊系統 (EIS, 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16-4-3 主管資訊系統 其實主管資訊系統亦是一種決策支援系統, 主要差異在於其服務的對象、產生的資訊不同而已。

16-4-4 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 (ES, Expert System) 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 也是另一種可以幫助決策的系統。簡單的說, 專家系統就是具有與專家相同的 『知識』 與 『經驗』 , 並可模仿專家的 『推理』 方式, 解決複雜問題的電腦系統。 1970 年代的專家系統多應用在自然科學與醫學領域, 以醫學診療的專家系統為例, 它能透過與病人 『交談』 了解病情, 再使用建置好的知識進行推論, 並提供醫治的方法。

16-4-4 專家系統 1980 年代中期, ES開始逐漸被企業應用, 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人工智慧科技。 專家系統的組成包含『知識庫』、『推理引擎』及『使用者介面』 三個部分。而專家系統的建構, 除了一般管理資訊系統所需的設計與程式設計人員外, 還需要有知識工程師參與, 幫助轉換專家的經驗、知識及其決策的方式, 以建立知識庫及推理法則:

16-4-4 專家系統

16-4-4 專家系統 目前, 專家系統的應用範圍包含個人電腦的小程式 (例如過去微軟 Office 軟體中的小幫手)、科學探測分析、企業組織應用等。

16-4-4 專家系統

16-4-4 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帶來的效益包括以下幾項: 不受時間限制:專家系統一旦開發完成後,便能持續運作, 隨時都可使用, 不像人類專家, 有工作時間的限制。 節省成本:專業領域的專家有限, 故聘請不易且費用昂貴。而專家系統的花費多集中於建置時期, 完成後可利用範圍擴大, 亦有相同成效, 長遠來看較節省成本。

16-4-4 專家系統 傳播及複製容易:專家的經驗、知識是寶貴的資源, 但是卻容易隨人事變動而喪失。專家系統則沒有此類問題, 且容易大量複製、傳遞。例如醫療專家系統, 可以幫助缺乏醫師的地區進行醫療活動。

16-4-4 專家系統 速度快、可靠度高:由於專家系統已建立嚴謹的推理法則, 再加上電腦高速的計算及資料處理能力, 在處理龐大複雜、需要大量計算、或重複性的問題時, 往往有較人類專家更好的效率。且專家系統不若人類會受情緒、身體狀況、環境的影響, 因此對問題的解答具有一致性, 相當可靠。

16-4-4 專家系統 不受工作環境限制:藉由專家系統, 工作者不需親身進入可能過熱, 或有毒的危險工作環境, 如地質探測等。只要透過儀器蒐集資料, 就可以直接由系統分析判斷。 雖然專家系統有許多的優點, 但仍有其限制, 例如沒有人類學習能力、僅能就建立好的知識與法則進行推理、無法獨立對推理結果進行檢測、只能針對某一特定的領域工作等等。因此, 專家系統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專家。

16-4-5 策略資訊系統 大多數管理資訊系統的工作重點在於增進組織管理的效能, 而策略資訊系統 (SIS,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則可被視為組織為達成目標所採行策略時所佈建的系統, 因而重視 『時間性』 與 『創造性』 , 目的在於運用資訊科技系統為組織爭取競爭優勢。

16-4-5 策略資訊系統 舉例來說, 目前隨處可見的ATM自動櫃員機 , 便可被視為一個策略資訊系統。其設立是一項競爭策略, 而不像大多數管理資訊系統的目的, 在於增進管理效能或改善作業流程。最早創造及使用此系統的銀行, 必定可因其便利性, 而提高競爭力。 因此, 策略資訊系統沒有固定的形式, 必須有創意, 並掌握推出時程, 其唯一的重點在於改變組織的競爭策略, 並藉此提高組織的績效。

16-4-6 企業資源規劃 企業資源規劃 (ERP,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的概念可追溯自『物料需求規劃 (MRP,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及 『製造資源規劃(MRP II,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由此三者演進的過程, 可以看出企業資源規劃的目的:

16-4-6 企業資源規劃

16-4-6 企業資源規劃 由上表可以看出, 市場從生產者導向逐漸轉移, 成為以消費者需求為主導。現在更由於網際網路的高度發展, 消費者隨時可以在網路上尋找並購得各類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企業的競爭亦趨向全球化。 因此如何『即時』了解市場需求, 並有效的利用企業資源, 『快速』 反應需求, 是 ERP 的重點。為達成此一目標, ERP 系統中需要包含以下功能:

16-4-6 企業資源規劃

16-4-6 企業資源規劃 由 ERP 涵蓋的層面可以發現, 其影響的範圍包含企業內部所有的部門與功能。因此, 企業導入 ERP 系統, 相當於將整個企業的經營轉型成以資訊科技為基礎的管理模式, 其牽涉到的不僅是使用者介面的轉換或科技的加入, 而是組織運作、生產機制、人員配置的變革。

16-4-6 企業資源規劃 如此巨大的變革, 當然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成功的 ERP 系統導入, 可以帶領組織、企業成功轉型, 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營運, 可謂企業再造的一個實踐方案。 具體來說, 成功的 ERP 系統應可提高組織內部的協調能力, 共享快速、正確、一致、完整的資訊, 並快速反應, 降低成本, 提高 『即時』 接單能力、產銷協調能力、客戶滿意度, 達到提升總體競爭力的目標。

16-4-6 企業資源規劃 但 ERP 系統也因為牽連廣大, 所以企業必須負擔的更高的成本 (硬體、軟體、人力、人員訓練... 等) 及風險。因此, 導入 ERP 系統, 可能依組織需求及狀況的不同, 而採取不同的策略:可以全面汰換、也可以逐步更新、建置、測試及修正, 以降低風險, 查驗成果。

16-4-7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 (Supply Chain) 指產品或服務, 由上游的原料提供, 經由加工、製造、配送、銷售而到達消費者手中, 一連串相互影響的鏈結關係, 下圖以即溶咖啡為例, 簡單的描述供應鏈:

16-4-7 供應鏈管理

16-4-7 供應鏈管理 雖然早在 70 年代就有供應鏈管理 (SC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的想法, 但當時僅將其應用在組織內部的製造流程, 也就是上圖中間的部分, 改善接單與完成訂單間的製程, 以有效的降低成本, 提升產量, 而獲取較高的利潤。 之後, 供應鏈管理的範圍逐漸擴大, 90 年代以後, 由於資訊流通更為迅速, 且形式漸趨整合, 供應鏈管理的範疇已涵蓋整個鏈結, 開始強調鏈結中組織間的互動與整合。

16-4-7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結中的合作夥伴, 可經由供應鏈管理系統, 迅速的相互傳遞資訊, 並藉此提高鏈結成員的競爭力。 下游零售商反應顧客的需求;物流商回應銷售的狀況;製造商由統整的銷售資訊, 來生產符合需求的產品, 與物流商共同擬定配銷的數量及方式, 並讓上游供應商適時、適量的提供原料, 徹底達成顧客導向的目標。

16-4-7 供應鏈管理

16-4-7 供應鏈管理 如此整合的結果, 運輸、配送會更有效率, 倉儲壓力也可大幅降低, 產品品質也可以提升, 整體供應鏈的績效便隨之提升, 而消費者也更有機會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及服務, 創造多贏的局面。 就觀念上而言, 供應鏈管理實現了原料及商品可以即時供應、補充;快速回應市場及消費者需求;接單後再生產等管理概念。

16-4-7 供應鏈管理 由於供應鏈管理是不同組織間的管理, 其建置上的難度當然較組織內的整合為高, 因此在概念上, 供應鏈的成員必須要將整個鏈結視為一體, 並以互信及共享的原則, 整合運作流程及資訊流通等基本要素。

16-4-8 客戶關係管理 許多統計調查的結果都發現, 開發新客戶的成本遠大於留住舊客戶, 而產品銷售的基礎大多來自客戶的忠誠度。客戶關係管理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觀念的興起, 就來自於此一發現, 並期望藉以留住舊客戶。

16-4-8 客戶關係管理 客戶關係管理的重點在於, 使用資訊科技建立與客戶互動的管道, 並收集、分析、整合各項顧客資料及資訊, 以提高對客戶的了解, 並藉此規劃正確的個人化客戶服務, 及調整企業產品及行銷策略。

16-4-8 客戶關係管理 客戶資訊是建立客戶關係的基礎, 而現今與客戶互動, 獲取客戶資訊的管道有許多種, 除了交易記錄及傳統面對面接觸之外, 現在常見的客戶服務中心, 透過電話、網站、電子郵件等管道, 都可以獲得大量的客戶資訊。 透過充分的資訊, 及完善的整合系統, 企業可以獲得下列優勢:

16-4-8 客戶關係管理 產品區隔、減少行銷成本:由不同的客戶需求, 設計不同定位的產品及行銷活動,可減少不必要的宣傳費用, 降低行銷成本, 並提高銷售成功的機率。 提升客戶服務品質、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客服品質的提升, 便是一項產品附加價值, 可造成產品本身的差異性, 增加顧客的滿意度, 並進一步提升其忠誠度。

16-4-8 客戶關係管理 塑造企業形象:透過建立便利的客戶溝通管道, 及提升服務品質, 可塑造特有企業形象。

16-4-9 知識管理 我們曾討論過資料與資訊的不同, 而知識與其二者的差異何在呢?基本上, 我們可以說資料經由歸納、分析等系統化過程轉化成資訊;而資訊則藉由人與人之間的討論、經驗的累積及決策等萃取過程, 提高使用者對資訊的可信賴度, 進而形成知識。

16-4-9 知識管理 知識的一大特點在於, 其可以重複應用, 並在使用過程中創新而累積價值, 創造新利潤, 可說是無限的資源。

16-4-9 知識管理 組織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 必定產生許多組織特有的寶貴知識。而知識管理 (KM, Knowledge Managemnet) 即是將這些知識視為資產, 加以管理, 並將這些智慧資產提供給員工, 幫助其解決面臨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決策, 為組織創造更多的利潤。

16-4-9 知識管理 組織中知識的來源包括員工的專業知識、經驗, 及組織運行的各項資料。知識管理並非單純的收集這些資料, 將其存放起來, 而是必須依據組織制定出的知識管理方案, 讓這些知識得以快速的共享, 並可依重要性進行評估、與組織中的其他資訊相互建立關聯, 產生更豐富的意義。 因此, 知識管理、共享的過程, 就如同組織本身也在學習, 可以根本的提升組織競爭力。

16-4-9 知識管理

16-4-10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的定義 昔日我們的交易行為總是透過面對面或郵寄的方式進行,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 人們開始將這些商業行為移到電腦上透過網路進行, 這就是電子商務 (EC, Electronic Commerce)。

電子商務的定義 簡言之, 電子商務就是指在網路上進行任何商業行為, 這包含了整個交易的所有過程, 例如行銷、銷售、物流、售後服務等。常見的電子商務, 有網路購物、網路報稅、網路拍賣、企業與企業之間透過網路進行庫存控管...等。

電子商務與管理資訊系統的整合 在討論到電子商務的範疇時, 通常都會把 ERP (企業資源規劃)、SCM (供應鍵管理)、CRM (客戶關係管理) 這 3 個管理資訊系統一起討論。以下我們來探討這 3 個管理資訊系統與電子商務的整合:

電子商務與管理資訊系統的整合 ERP:可提高組織內部的協調能力, 共享快速、正確、一致、完整的資訊, 並快速反應、降低成本、提高即時接單能力、產銷協調能力、客戶滿意度, 達到提升總體競爭力的目標。在概念上, ERP 是屬於企業內部的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與管理資訊系統的整合 SCM:連結供應鏈中的合作夥伴, 強調組織間的互動與整合, 經由供應鏈管理系統迅速相互傳遞資訊, 藉此提高鏈結成員的競爭力。在概念上, SCM 是屬於企業對後端供應的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與管理資訊系統的整合 CRM:使用資訊科技建立與客戶互動的管道, 並蒐集、分析、整合各項顧客資料及資訊, 以提高對客戶的了解, 並藉此規劃正確的個人化客戶服務, 並調整企業產品及行銷策略。在概念上, CRM 是屬於企業對前端顧客的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的特性 電子商務的目的是希望將所有傳統的交易行為全部利用網路來進行。一個成功的電子商務模式, 至少有以下幾項特性: 交易不受時空限制:由於電子商務通常是在網站上進行, 因此並不會受到營業時間、營業地點的限制。理論上, 不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對消費者而言只要能連上網站, 就能進行交易。

電子商務的特性 降低成本:採用電子化經營模式, 可省下傳統的銷售店面、廣告單、現場銷售人員...等營運成本。 24 小時行銷:一旦建構好網站, 就能全年無休地提供最新消息、產品及公司介紹等訊息。如果有需要異動, 也能立即更改, 不像傳統的行銷模式, 需要耗費相當的資金及時間, 才能將訊息散播出去。

電子商務的特性 擴大銷售對象:只要建好網站, 全球的人就都有可能成為您的消費者, 成為潛在銷售對象。 個人化行銷:透過消費者在網站上所填寫的資料, 或交易記錄, 便可分析其喜愛的商品種類, 再以電子報、或在網站上主動顯示其有興趣的商品等方式, 進行個人化行銷。

電子商務的種類 電子商務依交易對象區分, 主要可分為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企業與企業間的商業行為)、B2C (Business to Customer, 企業與消費者間的商業行為)及 C2C (Customer to Customer, 消費者與消費者間的商業行為) 等 3 種, 分別說明如下: B2B:指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線上交易行為, 包含企業之間 (或企業內) 在網路上進行採購、庫存管理、付款、配送、技術支援...等。

電子商務的種類

電子商務的種類 B2C:指的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線上交易行為, 包含了整個交易的過程, 例如企業如何做有效的廣告與行銷、消費者實際上網交易、企業將物品經由物流到消費者手中、及最後的客戶服務, 均屬於 B2C 的範疇。這一類電子商務行為有很多, 諸如線上購物、證券交易...等。

電子商務的種類

電子商務的種類 C2C:指的是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線上交易行為, 企業只提供消費者彼此交流的平台, 並不參與包含議價、付款、物流...等交易內容。這一類電子商務最常見的是拍賣網站。

電子商務的種類

16-4-11 商業智慧 商業智慧 (BI, Business Intelligence) 能將企業接收到的各種資料轉化成資訊, 讓企業了解現況及未來趨勢, 以利企業能快速掌握關鍵商機。 商業智慧是以資料倉儲 (Data Warehouse) 為基礎, 配合線上分析處理(OLAP) 和資料探勘(Data Mining) 技術的一種資訊應用。關於資料倉儲、線上分析處理和資料探勘在第 15 章的特別企劃中已經介紹過, 因此不再贅述。

16-4-11 商業智慧 內部 (各種行政、作業、業務等) 和外部 (社會、經濟環境等) 的資料加以蒐集 (也就是建立資料倉儲), 並經過智慧型的分析方法, 轉化為結構化的知識工具 (也就是資料探勘), 以提供給決策者 (包含企業各階層) 參考依據的一種資訊技術應用。 通常商業智慧及企業的資訊系統會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個企業內完整的資訊系統:

16-4-11 商業智慧

16-4-11 商業智慧 簡言之, 商業智慧的目的即是在使用者在進行決策時, 盡可能地提供更好的協助。

隨堂練習 1.試以學校的選課系統為例, 說明其屬於那一種資訊系統的應用? 2.請試著在網路上搜尋, 目前有提供商業智慧的應用軟體有哪些? 3.請試分析, 便利商店可能使用了那些管理資訊系統? 4.請尋找研究亞馬遜網路書店 (www.amazon.com) 的相關資料或文獻, 試說明其電子商務是何如與 ERP、SCM、CRM結合的?

16-5 系統分析與設計 在認識了各種的管理資訊系統之後, 相信您已經對資訊系統的應用有了相當的概念。開發資訊系統並不是只有撰寫軟體而已, 實際上資訊系統除了軟體之外, 還包括了硬體設備、相關人員 (系統開發人員及系統使用者)、工作流程等。 因此在開發系統之前, 就必須事先做好規劃、評估, 才能在開發系統時順利進行, 並在系統完成後順利上線使用。

16-5 系統分析與設計 由此可知, 系統分析是系統設計的前置工作, 也可以說系統設計是建立於系統分析的基礎上。 接下來我們從系統開發的過程, 來了解如何進行系統分析。

16-5-1 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SDLC, 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 是一個開發管理資訊系統完整的流程, 包括初步調查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系統分析 (System Analysis)、系統設計 (System Design)、系統發展 (System Development)、系統運行與維護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Maintenance) 等 5 個階段。這樣的系統開發模式又稱為瀑布模式 (Waterfall Model)。

16-5-1 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16-5-1 系統發展生命週期 上圖中, 整個開發的過程會分成各階段進行, 由於其開發流程為一直線, 因此也被稱瀑布模式。藍線表示每個階段仍可回溯到之前的階段。也就是說, 開發過程中發現某個階段出現問題, 則會回到上個階段解決問題之後, 再繼續進行流程。

瀑布模式的進行方式 如圖 16-19 所示,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都有清楚的劃分, 由於每個階段都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運作, 因此各階段任務的要求必須非常嚴謹, 才不會阻礙下個階段的工作。若因為前一階段有錯誤或不足, 則必須將所有影響到的階段都修正後, 才能繼續進行。

瀑布模式的進行方式 舉例來說, 若開發薪資管理系統時, 在系統發展階段發現計算出來的員工薪資不正確, 探究其原因在於二代健保計算保費的方式不同了!而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 初步調查階段時採用一代健保的計算方法, 而系統分析階段將這個計算方式固定下來, 沒有考慮到費率可能調整, 導致算出來的薪資錯誤。

瀑布模式的進行方式 因此, 整個開發流程必須回到初步調查階段, 將健保制度變更的因素考慮進去, 甚至還應該考慮勞保、賦稅等制度也可能變革, 修正並補足該階段的任務。 接著往下進行系統分析階段, 就要將 『可變動』 費率的功能考慮進去, 以免同樣的問題繼續發生。

瀑布模式的特性 瀑布模式的系統開發過程有下列幾個特性: 整個生命週期劃分成數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任務目標。 每個階段的輸出 (成果) 會成為下一階段的輸入 (基礎)。 理論上, 前一個階段完成後才能繼續下一個階段。

瀑布模式的特性 每一階段的任務必須正確、完整。因此若某個步驟出現問題, 則會回到影響所及的前面階段, 將問題修正或補足後, 再繼續流程。 使用者只有在系統分析階段及系統運行與維護這 2 個階段會參與。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接著我們來了解瀑布模式各階的任務為何: 初步調查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初步調查的任務, 是對系統開發專案進行一個通盤的需求分析, 因此將它稱為 『系統需求分析』 會更加貼切。 開發一個資訊系統首先就要做好可行性分析, 以確定該資訊系統是不是必要的?值不值得開發?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確定要開發後, 才能繼續考慮到資訊系統的組成, 包括軟體部份 (該使用什麼程式語言來開發、使用什麼資料庫等)、硬體部份 (使用什麼樣的輸出入設備等, 如:用條碼機會不會更方便, 適不適合引入無線射頻技術?)、人員 (參與開發人員、系統的使用者、系統的維護者等)、規則及程序等因素, 還必須考慮到開發時間、預算控制...等因素。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由此可知, 系統分析師在此擔任的是何等重要的角色!更因為初步調查是整個開發流程的基礎, 甚至可以說初步調查的品質將決定資訊系統的成功與否!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系統分析 (System Analysis):這個階段的系統分析, 則是指軟體的需求分析。軟體需求的意思就是資訊系統需要什麼樣的功能, 而系統要有什麼樣的功能則必須由使用者來決定。 這個階段可以說是系統開發最困難的一部份, 因為在進行系統分析時, 必須反覆地和使用者進行溝通, 而使用者卻往往無法正確地表達其需求, 以致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卻未必能得到高品質的成果。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系統分析之所以如此困難,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相較於系統開發的設計、撰寫等部份, 軟體需求分析是最不具結構化的, 也因此難以產生一套良好方法或工具, 來幫助系統分析。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與使用者溝通時, 使用者常常無法清ƒ 楚地描述自己的工作內容、或需要什麼樣的功能。若是使用者不具資訊背景, 更是難以想像原本人工作業的部份怎麼轉換成系統內的功能。許多使用者因為熟悉平常的作業流程一如反射動作一般, 此時若要他們將這樣的反射動作變成一個個具體的步驟, 恐怕大多數都會說: 『我做的時候就會知道了!我看到的時候就知道怎麼做了!』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也因此系統分析師容易在這個階段感到挫折, 如何在溝通過程中導引、挖掘出需要的資訊, 將考驗系統分析師的能力。 軟體需求可能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 而必須面臨無法預期的變更, 就如前文舉例的薪資計算和健保制度的問題。這些變動可能是使用者本身都無法預見的, 因此在溝通過程也常常難以考慮到這一點。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系統設計 (System Design):系統設計的重點在於建立系統的架構、資料結構、操作介面的設計等。其實這階段就是將上一階段所得到的需求, 以結構化和程式設計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解釋, 系統分析階段就像是以使用者的語言和對方溝通, 以便找出系統的需求。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接著到系統設計階段, 則是將這些需求翻譯成程式設計師的語言,讓程式設計師知道怎麼去設計程式。這樣的比喻似乎籠統了些, 但系統設計的主要精神大致就是如此。因此, 系統分析師翻譯的品質 (系統架構的規劃...等) 也就影響到日後資訊系統的成效了。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系統發展 (System Development):這個階段則是開始撰寫程式碼, 真正將系統實現的步驟。系統發展階段的工作將深受系統設計的影響, 系統設計是否完整、正確, 是否具結構化都會影響系統發展的順利與否。 過去撰寫程式時, 常常有 『邊做邊學』 、『遇到問題再說』 的毛病, 以致這個階段往往佔據系統開發大部份的時間, 其原因即是過去不重視系統分析和設計所致。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系統運行與維護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Maintenance):這是系統開發的最後一個階段。系統建構完成後必須先進行一連串的測試 (Testing) 和除錯 (Debug), 這些都是為了使系統順利上線的前置工作, 因此有些開發專案會將測試及除錯獨立成另一個階段, 但大體上整個流程是相同的。 使用者也會參與這個階段, 也就是此時使用者才得以見到將來要使用的工具是何面貌。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雖然到了最後一個階段好像可以鬆一口氣了, 但此時可能才是麻煩的開始。因為使用者現在才看到、使用系統, 可能接著就出現問題、開始抱怨, 像是操作不便、功能不足...等, 然後又得回到前面的階段繼續修改, 甚至變更設計。直到所有問題解決了, 系統得以順利上線後, 則要開始對使用者做教育訓練及系統維護的工作。

瀑布模式各階段的任務 瀑布模式雖然是系統設計應用最久、最廣的開發模式, 但卻存在著許多缺點: 實務上, 很少有資訊系統的開發專案能完全按照瀑布模式進行。引用瀑布模式開發系統時, 常常前一個階段尚未完成, 便繼續進行下一個階段。 在開發初期進行析統分析時, 客戶經常無法清楚描述其需求, 因而使得開發工作難以進行。

瀑布模式的缺點 系統開發的時間相當地長, 而客戶參與程度很低, 往往必須等到撰寫出到可以執行的程式, 才得以了解系統的樣貌和功能。若此時才發現不符合客戶需求, 接下的修改工作將是困難重重, 甚至必須重新設計, 其難度及成本會比首次開發要高。

16-5-2 雛型模式 瀑布模式在進行系統設計時必須明確地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但往往使用者無法正確地表達出需求, 再加上某些專業領域的知識並非系統分析師能了解的, 因此可能導致彼此以為達到了共識, 但實際上是各自形成不正確的理解和概念。

16-5-2 雛型模式 等到系統設計好了, 使用者才發現 『怎麼和當初談的都不一樣?』 ;而開發者卻覺得 『我們都是照你的要求設計啊!』 結果系統又必須做修改, 更嚴重的甚至必須重新來過!這對雙方都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及浪費。

何謂雛型模式 為了提高使用者的參與程度, 能讓他們及早確認需求、減少誤差的程度, 因而產生了雛型模式 (Prototype Model) 的系統開發方法。雛型模式在1980 年代相當盛行, 其用意是先建立一個軟體雛型, 讓使用者能夠預期未來的系統介面及功能項目等。 軟體雛型是指在最短的時間內, 以最經濟的方式, 設計出一個可以運作的系統原型, 以便及早釐清或確認不明確的需求。

何謂雛型模式

雛型模式的優點 相較於瀑布模式的開發過程, 雛型模式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藉由具體、可操作的軟體雛型, 可以增進使用者與開發者的互動與良好的溝通。 讓使用者參與軟體需求分析的過程, 藉由溝通的過程, 可更有效地辨別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雛型模式的優點 提高使用者的參與意願, 讓使用者願意提供更多資訊, 同時降低使用者在等待系統開發時的抱怨程度。 使用者可藉由操作軟體雛型的過程, 發現系統不完善的地方或增加新的需求。

雛型模式的缺點 雛型模式是協助軟體需求分析一項很有力的工具, 因而被廣泛應用在系統開發中。不過雛型模式卻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仍然有其不適用的範疇。雛型模式不像瀑布模式那般嚴謹, 在管理上也較為困難。除此之外, 雛型模式還存在著一些缺點:

雛型模式的缺點 軟體雛型的開發缺少自動化工具, 再加上缺乏有經驗的雛型軟體開發人員, 使得開發軟體雛型反而花費許多時間及成本, 違反了雛型模式 『最短開發時間』及『最經濟的開發方式』 的本意。 雛型模式因需要使用者高度參與, 而且會提高系統開發的成本, 常引起較保守的程式設計師反彈。

雛型模式的缺點 系統開發人員容易有直接將雛型轉換成最終產品的傾向, 影響系統產品之品質。雛型是協助分析軟體需求的工具, 因此雛型軟體通常較不具結構化設計、也較不嚴謹, 若直接以雛型軟體轉換為最後的系統, 其品質是相當有疑慮的。

雛型模式的缺點 系統開發模式並不是互斥的, 因此瀑布模式和雛型模式常常整合在一起應用, 而通常這樣的開發模式要比單獨使用其中一種模式來得更好:

雛型模式的缺點

雛型模式的缺點 其實系統開發模式的種類非常多, 除了瀑布模式和雛型模式之外, 常見的開發模式還有操作式規範開發模式 (Operational Specification Model)、正規化轉換模式 (Formal Transformational Model)等。 不論是那一種開發模式, 大抵都是從瀑布模式演變而來, 因此本章僅介紹瀑布模式的開發流程, 及雛型模式如何與瀑布模式結合。

16-5-3 系統分析師的任務 系統分析師最重要的任務, 是以他們在資訊技術與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 並綜合商業、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層面的考量, 經過蒐集相關資訊、發掘問題等工作後, 建立數個可行方案。並依照專案性質、商業考量、技術可行性、甚至於法律層面...等各因素, 進行評估, 以決定一個最佳的方案。

16-5-3 系統分析師的任務 開發資訊系統時, 程式的撰寫只是其中的一部份。但程式設計師容易在程式撰寫時囿於技術層面的考量, 往往忽略其他非技術面的影響因素, 這就是系統分析師的任務不同於程式設計師的主要原因。 因此, 資訊系統的開發需要系統分析師來作通盤性的考量, 並負責開發過程中團隊內外的協調工作。

16-5-4 系統分析師應具備的條件 擔任系統分析師的人通常都有多次參與系統開發的經驗, 並具備除了資訊技術之外的廣泛知識。對於系統分析師所肩負的任務及重要性, 我們認為應該具備以下的條件:

16-5-4 系統分析師應具備的條件 具有資訊及管理領域的專業知識。 熟悉各種經濟、商業方面的知識, 如:會計、統計...。 具備至少 2 至 3 年的程式寫作經驗。 具有開發資訊系統和團隊合作的經驗。 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16-5-4 系統分析師應具備的條件 由上列的條件看來, 要成為一個系統分析師似乎要有超人般的能力才行。其實這些條件都是依靠經驗的累積、廣泛的學習知識才能達成。 也正因為對系統分析師的能力要求如此嚴苛, 因此業界普遍缺乏系統分析師的人才。換個角度來看, 若能夠好好充實自己、累積經驗, 將來在職場上不論擔任什麼職務, 都將是無往不利的。

隨堂練習 1.請以 2、3 個同學為一組, 試分析醫院掛號及藥品批價系統有哪些需求?試著描繪出其系統雛型 (有哪些功能?資訊如何傳遞?和哪些系統結合?)。

隨堂練習 病人到醫院就醫的流程如下: a.病人到醫院櫃檯掛號, 若是第一次就醫, 必須先填寫個人資料, 接著將資料及健保卡給櫃檯掛號。若是之前已經來過, 則只要健保卡就可以掛號了。 b.掛號時, 須指明看診科別或醫生, 接著櫃檯人員會列印掛號收據, 並收取掛號費。收據上列有病人的基本資料、掛號科別、時間、及看診號碼。

隨堂練習 c.病人等輪到自己的看診號碼時, 便進入診療室讓醫生看診。 d.醫生診斷後, 在電腦上開立處方箋。 e.看診結束後, 病人將收據拿到櫃檯, 櫃檯人員會列印處方箋及批價, 並收取藥費後蓋章。 f.病人拿處方箋到櫃檯旁的藥局領藥, 結束就醫。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 企業 e 化彷彿一股難以抵擋的浪潮般, 襲捲所有的產業, 不論是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 若是不設法乘在這波 e 化的浪頭, 只怕要等著被淹沒了。 常常在種媒體報導上聽到 『e 化』 這個名詞, 就連政府也積極地推廣、輔導企業 e 化, 究竟什麼是 e 化?e 化和 『電腦化』、『資訊化』 有什麼不同嗎?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 在過去, 企業導入電腦將原本傳統的人工作業轉移到電腦上作業, 這就是 『電腦化』或 『資訊化』 。而現在所謂的 e 化, 就是以電腦化為基礎, 再加入網路的應用。換言之, e 化與電腦化和資訊化最大的不同, 就是有沒有使用網路。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 過去企業電腦化的用意, 不外乎是希望藉由電腦讓企業作業效率提高, 進而提昇產能。然而, 網路的出現卻形成了企業改變結構的契機。 舉例來說, 若是一個擁有數十家分店的服飾店, 在過去企業電腦化的時代, 每一家分店雖然以電腦作業, 每天可以快速的結算營業額, 但彼此只能以電話連繫, 隔天才能結算出所有店家的總營業額,若是其中有任何錯帳, 要追溯起來恐怕更是曠日費時。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 然而, 以網路連結所有分店之後, 總店便可以每天統計所有分店的營業額, 以追蹤分店每天的營業狀況, 即時對狀況不佳的分店予以調整或支援。 在未使用網路之前, 每家分店猶如獨立的個體, 不論有什麼狀況反應總是慢了一步, 效率大打折扣。像是庫存不足需要調貨時, 可能必須一一打電話詢問, 徒然消耗人力和時間。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 然而以網路連結後, 所有分店便連成一體, 像是庫存的調動、新商品的配額等, 都可以掌握彼此的訊息, 迅速做出決定。 由上述的例子, 我們可以形成一個簡單的概念, 企業 e 化的過程是由人工作業進入電腦化作業, 最後形成網路化作業: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 不過對企業的 e 化來說, 導入網路只是單一面相的觀點, e 化絕不是單純的導入資訊科技就可以完成的。企業 e 化必須同時顧及資訊科技、工作流程、組織結構、客戶服務四個面相, 真正的將 e 化的精神內化到企業的主體, 才算是真正的 e 化。

特別企劃-企業 e 化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