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的疾病预防 定海区海洋与渔业局 陈佳颖
第一节 虾类解剖
第二节 病毒性虾病 对虾杆状病毒病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白斑症病毒病 第二节 病毒性虾病 对虾杆状病毒病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白斑症病毒病 对虾黄头病 桃拉病毒病
对虾杆状病毒病(简称BP) [病原]杆状病毒 [症状]病虾身体黑褐色,被感染的虾体肝胰细胞核肥大,病毒遍及整个肝胰脏细胞,中肠腺至直肠均显不透明白色浑浊状,病虾反应迟钝,漫游于水的表层,有的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中打转。 [流行情况]此种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对虾,幼虾和成虾均会感染。污染的水质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带病原的亲虾可使卵和幼体受到感染。此外,病虾被同类残食也使此病蔓延。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 [病原]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杆状病毒科,A型杆状病毒亚群。病毒粒子75 X 300nm,双股DNA,包涵体为大小不等的球形。 [症状]急性感染损伤肝胰腺管和中肠上皮, 病虾首先停止吃食,行动迟缓,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斑节对虾、糠虾期幼体到成虾,一般虾池发病2-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虾死亡。除感染斑节对虾外,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可被感染,可使25日龄的幼虾死亡率高达80%以上。
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 [病原]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MN),杆状病毒科,C型杆状病毒亚群。病毒粒子75 X 300nm,双股DNA,不形成包涵体。 [症状]杆状病毒侵入到中肠腺与肠的上皮细胞核内并进行增殖,造成细胞核肥大乃至崩坏,整个细胞坏死,该病毒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病虾晚期肉眼可见其肝胰腺脏变白,病虾苗的腹部可见到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 [流行情况] 目前仅感染日本对虾的幼体,积累死亡率达98%, 该病易发于仔虾后期,特别是在出苗前1-2天,死亡率高达90%以上。此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同时可能有革兰氏阴性细菌并发感染,但对成虾的危害较小。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 [病原]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细小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约20nm,单股DNA,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症状]:养殖过程中感染此病毒,虾能正常长大,病虾头尾歪斜,多畸形,正常吃料,但长不大,造成成虾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被感染的兰对虾,在表皮上往往有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累积死亡率50-90%。 [流行情况]主要亲本垂直传播,影响子一代。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简称 HPV)。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简称 HPV)。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 【症状】病虾外观无明显特殊症状。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完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HE染色)。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也可被感染。作为一种慢性病,中国对虾感染率可达到70%-80%,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在 50%-90%。随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分市地区主要是我国,东南亚、墨西哥湾和澳洲、非洲等地也有发现,无明显季节性。
白斑症病毒病 【病原】 病毒粒子呈杆状,具有囊膜,其大小为120-150纳米X350-450纳米,双链DNA。 【病状】病虾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体表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发病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虾养殖期(幼体期发病不显著),感染率达11%,死亡率90%以上。除中国对虾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会被感染。流行于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18℃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T 时发病猖撅,为急性暴发期。
对虾黄头病 [病原]黄头病毒(YHV),弹状病毒科。病毒粒子44 x 173nm,单股RHA。 [症状]病毒的靶器官为鳃、触角腺、性腺、造血组织、淋 巴器官等。病虾活动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 于水面,虾体体色变淡,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 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红色。 [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宿主为斑节对虾。稚虾或幼虾(养殖50-70)天,发病严重,死亡率达80-90% 。
桃拉病毒病 [病原]桃拉病毒(TSV)小RNA病毒科。病毒粒子30-32nm,单股RNA。 [症状]病毒的靶器官为甲壳下上皮(附肢、鳃、胃、食道后肠)。结缔组织等。一般在虾苗下池20天至60天,天气变化大,连续阴雨后该病较多见。病虾不摄食,消化道无任何食物,游动乏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转红,尤其尾扇变红,此病也称“红体病”,死亡率高达80%-90%,幸存者甲壳有黑斑。 [流行情况]主要宿主为万氏对虾(南美白对虾),该病病程短,发现病虾到拒食5-7天就转入大量死亡,幼虾常表现为急性。成虾容易转为慢性疾病,死亡率低一些。
虾的病毒病防治方法: 预防: (1)彻底清塘:排淤修池、暴晒池底,彻底消灭病原体,杀野杜绝传染源,采用70-100公斤生右灰现化现浇,不留死角,包括进水渠。 (2)投入苗种前必须及时培肥水质,定向培育浮游生物,使虾苗下池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快速生长,体质健壮,抗病力强。 (3)选择优质健康的虾苗,消毒下池,合理密养。 (4)选择优质全价饲料,严格控制投饲量,采取少吃多点投饲方法,减少残饵污染。 (5)使用生物活菌制剂、水质改良剂等控制水质,保护好水环境。 (6)饲料中添加VE、VC ,提高虾的抗病能力。 治疗: 一旦虾发生病毒疾病,只能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水体消毒一般选用抗病毒的消毒剂“强效碘”、“菌敌”、“绿养灵”、“三亩灵(二氧化氯)”等。任选两种,一次用一种,每隔一天换一种,两种消毒剂交替使用,连用3-4次。
第三节 细菌性虾病
肠炎病 [病原]产气菌感染 [症状]病虾活动迟缓,常停滞于池边,厌食,生长缓慢,消化道呈微红色,有黄色粘液,有的胃部显红色,中肠变红色且肿胀,直肠部分外观混浊,界限不清,低倍镜下检查,可观察到淡黄色菌落。死亡率高,发病后2-3天内死亡率明显增加。 [防治方法] 预防:(1)使用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等调控好水体环境。 (2)投喂新鲜优质全价饲料,不投霉变饲料。 (3)饲料中添加生物制剂,以保持良好的肠道中的微 生态平衡,有利于消化吸收。 治疗:水体消毒可采用“二溴海因”100-150克/亩·米 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虾康宁”2-4克,VC4克,连服5-6天。
红肢病(红腿病、败血病) [病原]: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 [症状]:病虾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附肢变红,游泳足红色素细胞扩张,鳃区甲壳内表皮黄色素细胞扩张,血淋巴稀薄凝固缓慢,血细胞数量减少。 [流行情况]:由虾池环境恶化,弧菌或气单孢菌等侵入虾体血淋巴大量繁殖而引起,此病对海、淡水虾都可能感染,死亡率可达80%以上。 [防治]:彻底清淤,用生石炭或强氯精或二氧化氯清池消毒,高温季节提高池塘水位,控制饵料量,定期用溴氯海因或水产神2号泼洒,内服氯霉素,土霉素,大蒜素,虾菌宁加稳定性VC。
烂眼病 [病原]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病虾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逐渐溃疡,严重时眼球烂掉,只剩眼柄,细菌侵入血淋巴后变为菌血症而死。随着病情加重,全身肌肉发白,行动缓慢,有时在水面上翻浪打转。 [流行情况]此病在低盐度养殖区较为多见。感染率达50%以上,死亡率不高,病虾出现小型化。 [防治] 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消毒杀菌,内服大蒜素、氯霉素、药饵灵加稳定性VC,连用五天。
黑鳃和烂鳃病 [病原]由孤菌或其它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鳃丝肿胀,呈灰色或黑色,变脆,从鳃丝边缘向基部逐渐坏死糜烂,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严重时伏于池边死亡,严重患者血淋巴中有大量活动的细菌。 [流行情况]:养殖环境恶化,固着类纤毛虫,镰刀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引起烂鳃病,病虾黑短杆菌运动活泼,高温季节发病率高。养殖池的底质中有机物过剩时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保护生态平衡,以鱼、虾、贝混养改良水质,外用溴氯海因、强力碘液,定期内服药饵灵加稳定性VC。
甲壳溃疡病(褐斑病) [病原]:机械损伤,继发性细菌感染,营养不良,环境因子。 [症状]:病虾甲壳溃烂,褐色的凹陷,断须,额剑烂掉。 [流行情况]: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甲壳溃疡位置比较分散,背甲,侧甲,尾扇,触角,鳞片,额剑等处都可能发生,此症发病率不高,危害性不大。 [防治]:定期泼洒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内服虾菌宁或对虾药饵灵。
褐斑病(腐壳病) [病原]由孤菌或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引起。 [症状]病虾的甲壳、附肢上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溃烂,斑点边缘颜色较浅稍白,中间凹陷颜色较深。随着病情的发展,溃烂达到甲壳下的软组织中,甚至额剑、附肢、尾扇也溃烂,呈黑色,病菌可从伤口侵入机体内,引起虾体感受染死亡。 [防治方法] 水体消毒可以从“二溴海因”、“绿养灵”、“强效碘”中任选一种,三天一次,连用2-3次。 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强效碘”8-12毫升或“虾康宁”2-4克、VC4克,连服4-6天。
细菌性红体病 [病原]副溶血性弧菌、鳗弧菌等几种弧菌感染引起。 [症状]当水体底质富含有机物,其缺氧分解产生有毒物质积累较多,严重缺氧或连续阴雨,环境变化剧烈,虾体产生应激,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此病。病虾全身发红,特别是尾扇、附肢、第二触须变为赤红。肝胰脏肿大、充血,有时胃肠也发炎变红而无食物,腹部肌肉不透明,头胸甲和腹甲变硬,容易剥离。鳃区发黄或微红色,严重的在水面上缓缓游动,随着病情的加深,靠近池边静伏而死亡。
第四节 真菌性虾病 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镰刀菌病
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病原]:常见有链壶菌属和离壶菌属 [症状]:寄生在虾卵和各期幼体内,一般发现疾病后24小时内,卵和幼体就大批死亡,并在已死的卵和幼体中很快长满了菌丝。 [治疗方法]: A 用孔雀绿0.006-0.01PPM全池泼撒1-2次。 B 用氟乐灵0.01-0.1PPM全池泼撒。
链壶菌的生活史
镰刀菌病 [症状]: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腮区,附肢、体表和眼球等处的组织内,甲壳坏死,变黑碎裂,脱落,黑色素沉淀是对虾被真菌破坏的保护性反应。 [流行病情]:虾体组织内菌丝和分生孢子,危害很大,死亡率极高,此病在越冬亲虾中较为常见,在养殖期极少发生。 [防治]:做到以防为主,目前对虾组织内繁殖菌丝和分生孢子还没有特效药,试用利霉菌素或聚维酮碘,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发育。
第五节 寄生虫性虾病 微孢子虫病 固着类纤毛虫病 丝状细菌附生
丝状菌病 [症状]:食欲不振,生长缓慢,蜕皮困难,天亮前或雷雨前后,池塘溶解氧含量低,导致窒息死亡。 [流行病情]:以海洋微生物大量繁殖,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在养殖密度高,池水肥的情况下固着虾体,受害虾死亡率高。 [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饵,减少残饵,定期用净水灵或高锰酸钾泼洒,内服药饵灵,SME加稳定性VC。
固着类纤毛虫和吸管虫病 [症状]:纤毛虫和吸管虫为附着生物,病虾体表灰黑色,淡绿色,铁锈色等绒状物,游动缓慢,生长停止,不能变态和蜕皮。 [流行情况]:病原以聚缩虫、单缩虫、累织虫、吸管虫等寄生引起,有的虫能伸缩运动,有的不能,此虫一般在养殖期间随着水体或鲜活饵料中带入。 [防治]:保持水质新鲜,一旦发现有此病,用纤虫净泼洒,过三个小时再用季胺盐络合碘泼洒,内服药饵灵加VC连服三天。
微孢子病 [症状]:病虾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失去弹性,故称乳白虾、棉花虾。 [流行病情]:微孢子虫是一种慢性疾病,从衰弱至死亡,在整个养殖周期都有可能被感染。 [防治]:用季胺盐络合碘或净水灵外用,内服对虾药饵灵或SMZ,连续投喂5至7天。
有生物附着的草虾
第八节 非寄生性虾病 1.浮头和泛池 2.气泡病 3.肌肉坏死病 4.痉挛病 5.蓝藻中毒 6.黄曲霉素中毒 7.红病 8.VC缺乏病 第八节 非寄生性虾病 1.浮头和泛池 2.气泡病 3.肌肉坏死病 4.痉挛病 5.蓝藻中毒 6.黄曲霉素中毒 7.红病 8.VC缺乏病 9.畸形 10.黑鳃病 11.软壳病 12.水疱病
黑白斑病 [症状]:病虾腹部两侧甲壳有白色斑点或黑色斑点,额角,尾扇也有可能出现白点。 [流行情况]:养殖环境恶化,饵料变质,生态不平衡导致白、黑斑病毒。 [防治]:定期用净水灵或季胺盐络合碘泼洒,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水质优良,定期投喂稳定性VC和对虾药饵灵,不投喂变质小杂鱼
肌肉坏死病 [症状]:肌肉变成白浊色,不透明,严重病虾坏死区域迅速扩大到整个腹部,虾不安,连续游泳。[流行情况]:环境因素引起,水温、盐度特变,溶解氧不足,密度过高,应激反应后出现的病症。 [防治]:防止暴雨后淡水大量进入,降低盐度,溶解氧不足出现浮头时,分析原因,及时处理,用增氧粉,或改良剂加净水灵。
蓝藻中毒(HE) 低盐度的蓝绿藻水中 生长的蓝色软壳虾
受藻毒而鳃部背甲外翻的鬼虾
墨绿色水中不会长大的铁钉虾
第九节 虾类的敌害 1.鱼类 2.鸟类 3.桡足类 4.其它虾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