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 环糊精包合技术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 环糊精包合技术 1、概念 固体或液体药物分子(客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于环糊精分子(主分子)的空穴结构中所形成的包合物叫环糊精包合物,这一包合技术叫环糊精包合技术。
2、有关环糊精的基本知识 概念:环糊精系淀粉经环糊精葡聚糖转位酶作用后所形成的产物,是由6~12个D-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为水溶性、非还原性的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300~305℃。常见的有α、β、γ三种,分别由6、7、8个葡萄糖分子构成,最常用的为β-环糊精(β-CD)。
β-环糊精 R = CH3或H
β-CD在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溶解度(g/100ml) 20 1.8 40 3.7 60 8.0 80 18.3 100 25.6 2、有关环糊精的基本知识
结构:β-CD的立体结构是环状中空圆筒形,葡萄糖的羟基分布在筒的两端并在外部,糖苷键氧原子排列在筒的中部并在内部,所以其两端和外部呈亲水性,筒的内部呈疏水性,可以将一些大小和形状合适的亲脂性药物分子包合在环状结构中,形成超微囊状包合物。 2、有关环糊精的基本知识
2、有关环糊精的基本知识 环糊精由椅式葡萄糖分子 构成的结构俯视图 环糊精立体结构模式图
β-CD包合物的特点 (1)分散效果好,易吸收。 (2)释药缓慢,副作用小。 (3)β-CD为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断链开环,形成低聚糖或单糖,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使用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好)。 2、有关环糊精的基本知识
2、有关环糊精的基本知识 β-CD包合药物的目的(作用) (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氧化、光解、水解、挥发及热破坏。 (2)能使液体药物固体化。 (3)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如橙皮苷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制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显著增大,而随着溶解度增大,其生物利用度也大大提高。 (4)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有关环糊精的基本知识 β-CD包合药物的目的(作用) (5)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掩盖其不良嗅味。 (6)能调节释药速度。释药速度的快慢取决于β-CD的稳定常数。 稳定常数小,溶解度大的β-CD,释药速度快。 稳定常数大,溶解度小的β-CD,释药速度慢。
3、制备方法 (1)饱和溶液法 先将一定量β-CD加入一定量冷水中,搅拌均匀(浆状),加热至一定温度使成饱和溶液,再加入药物,60℃以下连续搅拌1至数小时,静置或冷藏分离,滤过,取沉淀物,以适宜溶剂洗涤(洗去未包入的药物),低温干燥,即得。
3、制备方法 ◆不同性质的药物加入方法 ①水溶性药物:直接加入环糊精饱和溶液中。 ②水难溶性药物:先溶于少量有机溶剂(如乙醇)中,再滴加到环糊精饱和溶液中,搅拌,直到成为包合物为止。 ③与水不相混溶的液体药物(如挥发油):直接加入环糊精饱和水溶液中,经搅拌得到包合物。
3、制备方法 (2)研磨法 环糊精 + 2~5倍量水→研匀→加入药物(加法同上)→研磨成糊状→过滤→用有机溶剂洗涤(洗去未包入的药物)→低温干燥 (3)冷冻干燥法 基本同(1)法,过滤后的沉淀经冷冻干燥即得。适用于水溶性大,遇热易分解或变质的药物。其优点是所得包合物较为疏松,溶解度好。
第二节 微型包囊技术 1、概念 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为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称为微囊,这一操作称为微型包囊技术。 微囊为半成品,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只是作为制备其他剂型的原料(包括环糊精包合物、固体分散体、脂质体等)。
2、特点 ▲优点:①延缓药效(延缓药物释放),可制备缓释长效制剂。②减小药物的刺激性。 ③增加药物的稳定性。④液态药物固体化。 ⑤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缺点:①缺乏简单的适用于所有囊心物的包裹方法,技术条件也难以掌握。 ②不能连续生产。 ③药物释放不稳定。
3、囊心物(心料)与囊材(囊壳、膜壳、衣料) 囊心物:可以是固体药物,也可以是液体药物(囊心物除药物外,还可加入附加剂)。但囊心物(药物)必须与囊材的溶媒互不相溶。 囊材: ▲要求:①一定要在囊心物外形成保护膜,且囊壳要有一定的牢固度与渗透性。②必须与囊心物无配伍变化。
▲种类 按来源分:①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如明胶、桃核、阿拉伯胶、海藻酸钠等。②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醋酸纤维素钛酸脂(CAP)、乙基纤维素(EC)、甲基纤维素(MC)、羟丙甲纤维素(HPMC)等。③全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醇(PVA)、聚乙二醇(PEG)、聚酰胺、聚维酮(PVP)等。 按溶解性能分:①水溶性衣料,如明胶、阿拉伯胶等。②水不溶性衣料,如聚酰胺、EC等。 一般水溶性药物用水不溶性衣料,水不溶性药物用水溶性衣料。
4、制备方法 4.1微型包囊过程示意图 固化 微囊化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 药物粒子分散 于囊材溶液中
4.2方法(主要介绍物理化学法) 单凝聚法 有机相分离法 相分离-凝聚法 复凝聚法 单凝聚法 水相分离法 复凝聚法 几点说明:◆相分离-凝聚法:药物与衣料溶液混合,因为外界条件的改变,使衣料在药物微粒或液滴表面沉淀积聚,形成微囊(简称“凝聚法”)。
几点说明: ◆有机相分离法又叫“溶剂-非溶剂法”,是在药物与囊材的有机溶液中,通过改变溶媒极性或降低温度,使囊材溶解度降低,而在药物微粒表面沉淀析出,形成微囊。 ◆水相分离法是在药物与囊材的水溶液中,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使囊材溶解度降低,在药物微粒或液滴表面沉淀积聚,形成微囊。所用介质是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以免凝聚过程中受离子干扰。这是水不溶性固体或液体药物微囊化最常用的方法。
几点说明: (1)单凝聚法(水相分离):将药物分散在只有一种囊材的水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脱水剂)作为凝聚剂,由于大量的水分子和凝聚剂结合等原因,使系统中囊材的溶解度降低,囊材凝聚于药物微粒表面而形成微囊。 工艺要点 ▼常用囊材:明胶、聚乙烯醇(PVA)、甲基纤维素(MC),醋酸纤维素钛酸脂(CAP)。 ▼常用凝聚剂:强亲水性非电解质(脱水剂)—乙醇、丙酮等。强亲水性电解质—Na2SO4、(NH4)2SO4 等。
几点说明: ▼成囊关键 ①囊材浓度:2~5%,囊材浓度增加,胶凝速度加快。如果浓度≤1%,则不能形成微囊,即使形成微囊,包囊率也很低。如果浓度>5%,则易形成空囊。 ②胶凝的温度:50℃左右为宜。温度升高,不容易胶凝,因为分子热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有利于胶凝,但也不能太低,否则会影响囊材的溶解度,一般不能低至使囊材浓度<2%。 ③电解质种类:起主要作用的为阴离子部分,胶凝能力SO42->枸橼酸根>酒石酸根>醋酸根>Cl- 。
几点说明: ▼凝聚囊的固化:高分子物质的凝聚往往是可逆的,一旦凝聚的条件解除,就可能发生解凝聚。因此,形成微囊后,要尽快固化,使之保持囊形。固化方法视囊材而定,如以明胶为囊材,可用甲醛进行固化,其固化条件及原理如下: 固化剂:甲醛 固化温度:15℃以下(低温有利于固化)。 原理:以明胶为囊材时,加入甲醛进行胺缩醛反应, 使明胶分子互相交联,从而使之固化。 2 R-NH2 + HCHO → R-NH-CH2-NH-R +H2O
工艺流程: 固体(或液体)药物(囊心物) 2~5%明胶溶液(囊材) 混悬液或乳浊液(油/水) 凝聚囊 沉降囊 固化囊 微囊 +10%醋酸溶液,调pH 3.5~3.6; 搅拌下滴入60%Na2SO4溶液 50℃ 凝聚囊 +成囊体系3倍量50℃的水稀释 沉降囊 +37%甲醛溶液适量, +10%NaOH溶液调pH 8~9 15℃以下静置 固化囊 过滤后,用水洗涤2~3次(除去未凝聚的囊材),水洗至无甲醛 微囊
(2)复凝聚法(水相分离) 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囊材,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的水溶液中,在一定条件下,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相互交联后,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凝聚沉积在药物微粒表面而成囊。 工艺要点 ▼常用囊材:明胶-阿拉伯胶、明胶-桃胶、明胶-海藻酸钠等。 ▼必须精确测定两种胶液的等电点,根据测得的等电点,控制微囊制备过程中的pH值。
等电点(pH值) 等电点之上 等电点之下 酸法明胶(A型) 7~9 负 正 碱法明胶(B型)4. 5~5 等电点(pH值) 等电点之上 等电点之下 酸法明胶(A型) 7~9 负 正 碱法明胶(B型)4.5~5.0 负 正 通常用A型明胶,因其等电点较大,只要用弱酸(如醋酸)就可调至其等电点以下。如用B型明胶,因其等电点较低,只有用HCl等强酸才能调至其等电点以下。
如果把pH值调在明胶等电点之上,则明胶带负电荷。 如果把pH值调在明胶等电点之下,则明胶带正电荷。 阿拉伯胶(带-COOH),不受pH值影响,总带负电荷。 明胶+阿拉伯胶+囊心物 → 复合物↓ → 微囊↓ ▼成囊关键 ①囊材的浓度:2~5%,且两种胶液一定要等量,浓度要相同(电荷相同)。 ②胶凝温度:50~55℃ ③pH值:通常4~4.5 固化剂 控制适当的pH值
工艺流程: 2~5%明胶 固体或液体药物 2~5%阿拉伯胶 (囊材) (囊心物) 混悬液(或乳浊液) 凝聚囊 沉降囊 固化囊 微囊 2~5%阿拉伯胶 (囊材) 固体或液体药物 (囊心物) 混悬液(或乳浊液) 50~55℃ +10%醋酸溶液调pH4.1~3.8 凝聚囊 +成囊体系1~3倍量50~55℃的水稀释 沉降囊 +37%甲醛溶液适量, +10%NaOH溶液调pH 8~9 15℃以下静置 固化囊 过滤后用水洗涤2~3次(除去未凝聚的囊材),水洗至无甲醛 微囊
第三节 固体分散技术 1、概念 固体分散体是指药物(固体或液体)与载体(固体)混合制成的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这种固体(有时也有液体,如挥发油等)分散在固体中的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2、特点 优点:(1)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以分子、胶体粒子、无定形或微晶化状态分散于水溶性载体中,增加了难溶性药物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小剂量药物(如有毒药)均匀地分散于载体中,便于服用,分剂量准确。(3)油类药物(液体)制成固体分散体(如滴丸等),不仅方便服用和运输,且能避免不良嗅味和对胃肠道的刺激性。(4)能够制成长效制剂。 缺点:(1)储存过程中易老化(主要是基质的老化)。(2)溶出速度有时会变慢。(3)药物在分散体中的比例不高(即载药量不大)。
3、制备方法 (1)熔融法:将药物与载体分别粉碎过筛后,按比例称取一定量,充分混匀,加热熔融,搅匀,迅速冷却固化,室温干燥,粉碎,过筛,即得。 本法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和载体,多用熔点低,不溶于有机溶剂的载体材料(水溶性载体材料),如PEG类、枸橼酸、糖类等。 优点:经济,可以得到药物的过饱和状态(提高载药量)。 缺点:在熔融过程中药物或载体可能产生分解或蒸发。
3、制备方法 (2)溶剂法:将药物和载体同时溶于同一溶剂中,蒸去溶剂,得到药物和载体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干燥,粉碎,过筛,即得。 常用的溶剂有:95%乙醇、无水乙醇、丙酮。 本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高温时易挥发的药物,可选用能溶于水或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甘露醇、半乳糖、胆酸等。 优点:可避免熔融法因加热温度过高,使药物和载体分解。 缺点:有机溶剂不易除净,成本较高。
3、制备方法 (3)溶剂-熔融法 将固体药物用适当的溶剂溶解后,再混入熔融的固体载体中,蒸去有机溶剂,冷却固化后即得。 本法仅适合于小剂量药物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优点:药物受热时间短,不易被破坏,产品质量更优。 缺点:一次制备量不大 除以上几种制备方法外,还有溶剂-喷雾干燥法、研磨法、双螺旋挤压法等。
第四节 脂质体 1、概念 将药物包封在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所制成的微型球状体(微型小囊)称为脂质体。它可以包封水溶性药物,也能包封脂溶性药物。 微囊、微球、微丸又统称为微粒。毫微囊(纳米囊)、毫微球(纳米球)、脂质体又称为毫微粒或纳米粒。
2、药物制成脂质体后的特点 (1)靶向性:脂质体主要被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所吞噬而浓集于肝、脾、肺、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较丰富的器官,增加药物对淋巴系统的定向性,并可降低给药剂量,尤其适合于抗癌药。 (2)降低药物的毒性:由于与(1)同样的原因,药物主要集中在网状内皮细胞丰富的器官和组织,而在心脏、肾脏等器官和组织中则较少,因此,可大大降低药物对心脏、肾脏等器官的毒性。 (3)长效作用:药物制成脂质体后,可降低其在体内的消除速率,延长作用时间。
2、药物制成脂质体后的特点 (4)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脂质体是由类脂质构成的,与人体生物膜类似,与人体细胞膜有较强的亲和性,有利于药物透过细胞膜,增强药效。 (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物制成脂质体后,可提高其稳定性。 (6)脂质体在医药上的应用:脂质体本身不是药物,而是一种药物载体。药物制成脂质体后,可制成注射剂、口服液、软膏、眼用制剂等。特别是抗癌药制成脂质体后,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3、分类 ⊙单室脂质体 球径≤25nm(一层类脂质双分子层) ⊙多室脂质体 由多层脂质双分子层构成(各层之间有水膜隔开),球径≤5μm,包裹的药物较多。 ⊙大多孔脂质体 单层状,类似于单室脂质体,但结构较松散,类脂分子间隙较大,腔室容积也较大,球径大约为0.13μm±0.06μm,比单室脂质体可多包裹约10倍的药物。
单室脂质体结构示意图 多室脂质体结构示意图
4、结构 脂质体是以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双分子层为膜材包合而成的毫微粒(毫微囊)。磷脂类(卵磷脂、豆磷脂等)都含有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含氮的碱基(季铵盐),均为亲水基团,还有两个较长的烃链为亲油基团。胆固醇含有一个亲油基和一个亲水基,其亲油性要强于亲水性。 二者混合后,其排列方式如下: (磷脂的亲水基团呈弯曲弧形,形如手杖,与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结合,在亲水基团的上边两侧各连接一个亲油基团。)
亲油基 亲水基 类脂质示意图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
5、制法 (1)薄膜分散法 将卵磷脂、胆固醇、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媒中,在烧杯中旋转,水浴蒸发,得到一层薄膜。将磷酸盐等缓冲液(水溶性药物可先溶于其中)加入烧杯中,不断振摇,搅拌,得到脂质体的混悬液。
(2)注入法 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共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此药液用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用磁力搅拌,如有水溶性药物可事先加入缓冲液中),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可制得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如将该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所得成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但粒径大多在2μm以下。 5、制法
5、制法 (3)超声波分散法 此法是在薄膜分散法的基础上,经超声波处理,得到均匀的单室脂质体。 (4)冷冻干燥法 将磷脂超声处理高度分散于缓冲液中,加入支撑剂(如甘露醇、Glu、海藻酸等),冷冻干燥后,再将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物的缓冲液或其他水性介质中,即形成脂质体。此法与薄膜分散法相比,更适用于较大量的生产,而且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尤为适宜。
第五节 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 1、缓释制剂: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达到延长药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一类制剂称为缓释制剂,其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 2、控释制剂:药物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控释制剂的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
3、前体药物制剂 是指将具有药理活性的母体药物,导入另一种载体基团(或与另一种母体药物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人体内经过生物转化(酶或其他生物机能的作用),重新释放出母体药物而呈现疗效。 4、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也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指运用载体将药物有目的地浓集于某个特定的组织、器官或部位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