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信用與經濟
中國使用的貨幣 貨幣:學術用語 錢、鈔票是一般用語 貨幣的定義:1、交易的媒介 2、價值的單位 3、價值的儲藏 只要滿足此3項功能,就可稱之為貨幣 4、支付的手段
人類歷史交易的方式: 1、物物交換制度Barter system: 直接交換 2、間接交換:穀子 初期貨幣 3、支付的手段:繳納租稅
先秦時代是貨幣的創造時代 貝幣:買、賣、財、貴、賤與金錢有關的字均從貝部。 殷周時期的安陽有貝幣的出土。它是一種子安貝,來自南海地區。 人造的貝幣出現:用龜甲、獸骨、玉石做出貝的形狀
战国时期楚国铸鬼脸钱“君”字
2008年9月31日,安徽太湖县农民余友南将在窑厂制砖取土时发现的6000余枚战国时期的钱币——蚁鼻钱,据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介绍,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货币。
秦漢大一統時代銅錢為主要貨幣 秦統一中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同時也統一了貨幣,將圓錢訂於一尊。製作半兩錢。
半兩錢 半兩錢意味著它是一種稱量貨幣。省掉了兌換的手續。 不過秦朝的時間過短,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到漢武帝時(西元前118年)發行五珠錢,才真正統一了當時的貨幣。
漢武帝鑄五珠錢
中古自然經濟 從三國迄魏晉南北朝、唐中葉,同具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商品貨幣又在廣大地區流通起來,取代了鑄幣。稱此時期為中古自然經濟時期。
唐高祖─開通元寶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鑄 如何念? 解答: 唐玄宗第二個年號為開元
宋太宗 我們看到的圓錢,常有皇帝的年號加上元寶、或通寶等名稱。
圓錢鑄年號使於五胡十六國的成漢,其上有漢興年號。以後大小朝代也常鑄上年號,直到清末。個別的圓錢稱為一文或一錢。
一般而言黃金作為貨幣來使用,在明清時期都不普遍。宋元時期紙幣、及其他信用工具十分發達,因此在替代效用下,金銀的地位便不顯著。
明中葉實施一條鞭法,上供物料,租賦與勞役皆可以白銀折算支付。(折色)
從唐中葉到明中葉,也就是兩稅法到一條鞭法之六、七百年間,鑄幣─銅錢又恢復為主要貨幣的地位。 明中葉到鴉片戰爭其間的兩百五十年之間,是白銀與銅錢並行的時代,為銀銅複本位制。銀用於大的交易,銅錢用於小額的交易。兩種均為主幣。
鴉片戰爭後,外國銀行到中國來,也發行鈔票,加上外國的銀元等,貨幣的使用很混亂而多岐。 民國25年發行法幣,再一次統一貨幣。
中國的紙幣 「飛錢」亦稱為便換,是在中國古代唐憲宗時代產生的一種匯兌制度。當時經濟日益發展,銅錢數量不足,加上銅錢攜帶不便,因而產生此種匯兌方式:商人在京城把錢交給諸軍、諸使、富家或諸道進奏院,攜券到其它地區的指定地方取錢。 這種匯兌方式一方面減低了銅錢的需求,緩和錢幣的不足,同時商人前往各到進行貿易活動時,亦減輕了攜帶大量錢幣的不便。
北宋的交子 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種存款憑證。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鉅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音楚)紙券便謂之交子。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發行於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分鋪。由於鋪戶恪守信用,隨到隨取,交子逐漸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也越來越多的直接用交子來支付貨款。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正是這一步步的發展,使得“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真正成為了紙幣。
會子:南宋官營紙鈔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C%9A%E5%AD%90 會子印樣。中間有橫行大字「行在會子庫」,指首都管理會子的部門。右上方印「大壹貫文省」,左上方印「第壹佰拾料」,中間印「敕偽造會子犯人處斬 賞錢壹阡貫 如不願支賞 與補進義校尉 若徒中及窩藏之家能自告首 特與免罪 亦支上件賞錢 或願補前項名目者聽」
會子,是南宋於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辦、戶部發行的貨幣,仿照四川發行錢引的辦法發行。會子是宋朝發行量最大的紙幣,起源於臨安,也稱作「便錢會子」(即匯票、支票),紹興五年(1135年)下詔禁止寄付兌便錢會子出城,因受到反對,次日取消。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錢端禮為臨安太守,將會子官辦[1],「許於城內外與銅錢并行。」
發行 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正式成立行在會子務,發行會子,分一貫、二貫、三貫,在東南各路流通,又稱「東南會子」。由戶部侍郎錢端禮主持該事,會紙取於徽、池,續造於成都、臨安,「仍賜左帑錢十萬緡為本。」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又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會。
時值宋金戰爭期間,金海陵王完顏亮率領大軍南下,鈔票不斷印製,不數年發生貶值現象。到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十四日為止,共發行一千五百六十幾萬道(貫)。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下詔出內庫銀二百萬兩以500萬新會收換舊會,收舊會子焚棄。隔年定三年為一界,每界以一千萬貫為限。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杭州會子庫設置監官。嘉定二年(1209年),會子的流通額度是一億一千五六百萬貫,已經高達乾道四年的11倍。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增印五百萬道作抗金軍費。
貶值 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以後,有李全之亂,隔年有蒙古兵攻川、陝,到了紹定五年會子高達三億二千九百多萬,增加33倍,偽造紙鈔更多。淳祐五年(1245年)又有大量軍需。淳祐六年(1246年)各界會子共計六億五千萬貫。淳祐七年(1247年),會子已達惡性膨脹的現象。淳祐九年(1249年)會子每貫合銅錢六百文足錢。景定五年(1264年),賈似道當國,又發行「見錢關子」,取代貶值過甚的會子,每貫折合銅錢七百七十文。元兵南下後,會子與關子皆被鈔所取代。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
由於當時以桑皮紙印製,大明寶鈔難以耐久,洪武十三年(1380年)立倒鈔法,允許以昏鈔向國家換新鈔,但要繳納工本費。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絕無近現代的準備金意識,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
洪武二十二年前後,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永樂二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宣德初年,米價已達到寶鈔伍拾貫,正統以後,正統九年(1444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積之市肆,過者不顧」。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西班牙銀元
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製造“雙柱”銀元,流通時間較早,幾乎遍佈全世界,明萬曆年間流入中國。據英國東印度公司記錄,1681年至1833年,輸入中國的白銀達6800萬兩以上,合銀元l億枚,絕大部分是雙柱銀元。 “雙柱”有“雙球”和“人頭像’兩種。1732年開鑄前者,1772年開鑄後者。
墨西哥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