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倫理的專業規範與個人責任 2015.09.11製作
單元簡介 單元目標 情境劇:研究規範知多少 研究倫理的專業規範 1.1 普世的宣言及報告書 1.2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 美國心理協會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中國工程師學會 其他倫理守則 1.3 研究著作的投稿規範 個人責任 結語 參考文獻
單元簡介 研究者除了要避免不當的研究行為(如:捏造、作假、抄襲)之外,更 須落實負責任的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簡稱RCR)。 在此核心原則之下,許多科學研究單位或專業領域的學會及期刊,都已建立 許多具體的研究倫理規範,使領域內的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能有最低行為 標準參照。這些規範仰賴領域內的專業研究人員自律,力行符合倫理的研究 態度及行為,同時避免任何不當研究行為的風險。 研究倫理的規範來源大致有四種:專業規範、政府規定、單位政策,以 及個人責任(Steneck,2007)。本單元將解釋「專業規範」和「個人責任」 的具體內涵,說明國內外著名的研究倫理專業規範,以及研究倫理範疇和研 究者的個人責任,以供新進的研究者參考。
單元目標 本單元欲使學習者理解研究倫理規範來源中之專業規範及個人 責任的內涵,幫助學習者達到以下目標: 認同訂立研究倫理專業規範的重要性、目的性,以及其存在的必 要性。 理解在研究過程中所須肩負的個人責任。
影片連結: www.youtube.com/watch?v=BGVPc1OafD8 情境劇:研究規範知多少(1/2) 情境劇---研究規範知多少(請點選下圖觀看影片) 影片連結: www.youtube.com/watch?v=BGVPc1OafD8
情境劇:研究規範知多少(2/2) 相較於人類其他行為,社會對研究行為的限制是相對少的,原因在於社會對科學研究的信任。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政府所進行的非人道人體實驗被揭發後,促使以美國為首的研究社群開始制定醫學研究的倫理規範,用以保護研究受試者的安全及福祉,同時預防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 時至今日,這類規範的實施範疇已經從以涉及人體實驗為主的醫學研究,擴及至更多元的研究領域,如涉及其他生物的動物實驗,或非以人體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人文科學、電子資訊、土木工程等領域。 本單元將介紹研究倫理專業規範的主要來源,期望研究者可以理解訂立專業規範之目的及價值,以及其存在的重要性。
研究倫理的專業規範 一般而言,研究倫理專業規範來源可分為三種類型: 指標性研究單位所提出之重要宣言或報告書 指標性學術研究社群所制定之研究行為倫理守則 專業學術研究期刊所訂立的投稿規範 (Steneck,2007) 這些規範有些是跨領域的通則,有些則是針對特定研究領域所訂立的標準。然而,無論規範訂立的目標對象為何,其共同精神都是期許研究者落實負責任的研究行為,並在研究過程中實踐誠實、正確、效率及客觀的基本原則。
普世的宣言及報告書(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納粹政府及日本軍隊的非人道人體試驗被 揭發,促使國際研究社群開始著手制定以人體實驗為主的倫理規範。這些規 範不一定具法律約束性,但可謂最早、最基本的研究倫理準則,因此許多規 範在經改版之後仍沿用至今,包括:《紐倫堡宣言》、《赫爾辛基宣言》和 《貝爾蒙特報告書》。 《紐倫堡宣言》 《赫爾基宣言》 《貝爾蒙特報告書》
普世的宣言及報告書(2/6)《紐倫堡宣言》
普世的宣言及報告書(3/6)《赫爾辛基宣言》
普世的宣言及報告書(4/6)《貝爾蒙特報告書》
普世的宣言及報告書(5/6) 由《紐倫堡宣言》、《赫爾辛基宣言》(最新版於2013年發表)和《貝爾 蒙特報告書》等專業規範可知,研究倫理規範最初僅聚焦於生物醫學研究,目 的是為了保護人類受試者的安全和福祉,因為該類研究最可能直接對受試者產 生巨大生理與心理傷害。 然而,由於研究方法取向逐漸創新、研究工具日新月異,以及人權意識的 高漲,許多研究者開始認為必須針對更廣泛的研究行為訂立倫理規範,因此, 首屆的「世界研究倫理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tegrity)遂 於2007年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
普世的宣言及報告書(6/6) 這些重要的宣言和報告書被陸續發表後,也促使許多專業研究社群意識 到必須為過去視為低風險的研究領域訂立相關的倫理守則,使領域內的研究 表現能更符合社會期待。這些規範或守則大多是立基於前述重要的普世聲明 或宣言之上,再詳列更細部的指導原則,進而成為各領域專業人員所應遵循 的倫理準則。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1/8) 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制定倫理規範後,其他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術研究社群也紛 紛制定各自的研究倫理守則;這些守則的訂立過程,多是先由專業人士分析領域內 之研究人員常進行的研究行為後,融合普世的宣言和報告書的精神及在領域內已被 廣泛接受的實務操作原則,進而訂立出詳細的實行細則。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2/8) 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gcal Association,簡稱APA) 「美國心理學會」以量化為研究取向,並以制定學術研究論文寫作格式而聞名,其訂立的「心理學家倫理原則與行為守則」被社會科學及教育心理學界奉為圭臬。 2010年明訂出五項,心理學家在從事研究和教學時,所需依循的倫理準則: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3/8)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IEEE) 在電腦資訊研究領域,最為人熟知的倫理守則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所訂立的「倫理規範」(Code of Ethics)。內容是針對資訊科技專業人員設計,在專業領域內具有相當高的約束力。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透過以下十條規範,規定組織成員必須理解資訊科技工作對社會可能產生的衝擊和影響力,亦需秉持高水準的道德原則,提供專業服務和增進社會福祉。 成員所作之決定負有維持公眾福祉、安全之責任;即時告知可能危害之因子。 盡可能避免利益衝突之狀況,如有此狀況存在,必須告知相關單位。 依據可取得之資料,真確地進行敘述或做出預測。 拒絕各種形式之賄賂。 增進對科技、其合適之應用及其潛在之後果的理解。 維持並增進自身專業能力,且唯有受過訓練或有經驗、或知曉所有相關限制後,方有資格為他人執行技術性工作。 尋求、接受並提供誠實的專業工作批評;承認並改正錯誤,並且適當地歸功他人的貢獻。 不論種族、年齡、性別、國籍等因素,均公正對待他人。 避免用惡意或錯誤的行為傷害他人或其財產、名譽或職業。 協助同業及工作夥伴的專業發展,並遵守此倫理規範。 翻譯引自:林建宏(2012)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4/8) 中國工程師學會 中國工程師學會(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訂立相關的專業規 範。該學會的信條實行細則中(中國工程師學會,2008),明訂工程師對社 會、專業、業雇主以及同僚之責任,如下所示: 資料來源:中國工程師學會,2008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5/8) 換言之,上述要求是身為一位負責任的研究者必須落實的最低倫理標準。 中國工程師學會 由於一般研究所涉及的參與者多是以「人」為主,研究成果之目的也是為 了創造人類的福祉,因此各學術研究社群所訂立的倫理守則,多假設是以「人」 做為研究受試者,或以人際互動關係為主。 這些倫理守則看似不同,但其精神卻相當一致,不外乎:落實知情同意原 則、謹慎執行風險評估、訂立合理的獎酬政策、維護人類的尊嚴及人權、詳實 告知研究資訊、重視隱私權、降低研究所致之生理和心理傷害、講求公平正義, 以及創造人類及社會的福祉。 換言之,上述要求是身為一位負責任的研究者必須落實的最低倫理標準。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6/8) 其他倫理守則 然而,研究過程不一定都是以「人」作為研究對象,有時可能是其他生 物。因此,若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時,仍須考慮到動物的生存及福祉,善盡保 護動物之責,尊重牠們的生命。 Russell和Burch(1959)曾提出以動物為研究受試對象時之倫理規範, 簡稱為The 3Rs;之後美國國家衛生院底下的「實驗動物福祉辦公室」 (Office of Laboratory Animal Welfare,簡稱OLAW)又增加第四個R,成 為The 4Rs (Steneck,2007)。在4R要求下,研究者在進行動物實驗時應 負起完整的責任。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7/8)
研究行為的倫理守則(8/8) 其他倫理守則 近代的社會日漸強調人類必須以更人道的方式對待動物,因此在進行研 究時,研究者必須善盡保護動物之責(就如同必須保護人類受試者般),包 括盡量使用最少量的動物進行實驗,同時降低牠們在實驗中的苦痛,並在實 驗後善盡安置之責等。 在現今的研究環境,我們無法避免使用動物進行實驗,但我們可以用更 多的同理心對待牠們。一個強調保護實驗動物福祉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將 更能被社會大眾信服。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1/10) 請想一想以下五個資訊研究領域的情境,你將會如何選擇你認為適當的行為? 案例改編自:林建宏(2012)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2/10) 第一題 題目解析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3/10) 請想一想以下五個資訊研究領域的情境,你將會如何選擇你認為適當的行為? 案例改編自:林建宏(2012)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4/10) 第二題 題目解析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5/10) 請想一想以下五個資訊研究領域的情境,你將會如何選擇你認為適當的行為? 案例改編自:林建宏(2012)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6/10) 第三題 題目解析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7/10) 請想一想以下五個資訊研究領域的情境,你將會如何選擇你認為適當的行為? 案例改編自:林建宏(2012)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8/10) 第四題 題目解析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9/10) 請想一想以下五個資訊研究領域的情境,你將會如何選擇你認為適當的行為? 案例改編自:林建宏(2012)
想一想:研究大抉擇(10/10) 第五題 題目解析
研究著作的投稿規範(1/3) 學術研究期刊所訂立的投稿規範可分為兩種:寫作格式規範及投稿規範。 寫作格式規範 投稿規範 學術研究期刊所訂立的投稿規範可分為兩種:寫作格式規範及投稿規範。 寫作格式規範 投稿規範 規範強調投稿至該期刊之著作,必須遵循特定的寫作和引用格式。 以類似契約的方式呈現,說明投稿者在投稿時應避免的不當行為。 寫作格式規範係指廣泛被接受之研究論文撰寫格式格式要求包括引註和參考文獻的撰寫及排列方法,以及表格、圖表、註解和附錄的編排方式等。 各個期刊的投稿規範,多會被清楚記載於「稿約」、「投稿須知」、「徵稿辦法」中。有些期刊是制定較抽象的規範條文,如:不可違反研究倫理;而有些期刊則更具體地規定不可違反之事項。 範例參考文章:周倩、吳歡鵲、陳茵嵐、王美鴻(2009)。「資訊素養與倫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 –理念、主題、教學策略與執行成效。大學圖書館,13(2),24-44。
研究著作的投稿規範(2/3) 寫作格式規範 研究者在開始撰寫研究論文時,必須清楚了解並遵循自身領域所使用的寫作格式。若錯誤使用寫作格式,可能產生學術抄襲或侵害他人著作權的疑慮,必要時更可能面臨訴訟官司,研究者必須慎加留意。
研究著作的投稿規範(3/3) 投稿規範 在投稿前,必須審慎閱讀並了解各期刊的寫作格式及投稿規定。以臺灣 的期刊為例,各個期刊的投稿規範,多會被清楚記載於「稿約」、「投稿須 知」、「徵稿辦法」中,這些規範的制定,目的是禁止特定的不當行為。在 國內外的期刊中,有些期刊是制定較抽象的規範條文,如:不可違反研究倫 理;而有些期刊則更具體地規定不可違反的事項,如:不可一稿多投、不可 曾以任何形式刊登於其他刊物或網路(不可重複投稿或發表)、不可侵害他 人著作權(不可違反著作權)、不可抄襲或有任何抄襲的嫌疑等。 無論期刊的規定為何、無論是否寫出明確的倫理規範,甚至無論研究者是否有意發表該研究於學術期刊中,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都應謹守研究倫理本分,避免可能的不當研究行為。
個人責任(1/3) 研究倫理專業規範的訂立,只是提供研究者在面對複雜的研究情境時可 參照的最低標準。但在很多時候,尤其是涉及敏感的研究議題或面對相對較 易受傷害的族群(如:原住民、孕婦、年長者、小孩等)時,研究者本身的 道德判斷及決策能力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絕不能抱持「謹守最低標準行事」的想法,反而必須以更高的道德標準,檢視自己的任何一項行為是否可能會傷害到他人,或影響到科學研究的準確性。
個人責任(2/3) 個人的道德觀念及決策能力,有時會是影響研究成敗的因素。研究過程不 可能都如預期地順遂,有時會產生令研究者困擾的壓力,包括:無法達到指導 教授的研究品質要求、畢業期限在即卻無法如期寫出論文、研究假設無法被證 實等。然而,人在面對壓力時,有時不一定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及行為,甚至 可能在情急之下做出不被接受的研究行為,如:謊報研究成果、偽造研究數據 以支持假設、抄襲他人著作以如期完成論文等。 再者,研究倫理的問題有時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涉及倫理的情境通常無法 像法律可以明確規定非黑即白的行為準則,各類的兩難情境常使人處在一個灰 色地帶中,而當事人只能在絕對正確和錯誤之間,做出最接近學術研究及社會 大眾認同的選擇。既然研究過程無法避免處於壓力及兩難情境,具備足夠的道 德批判、推理、問題解決等能力,便成為研究者必須精進的個人責任。
個人責任(3/3) 當研究者面臨倫理情境困難時,無論最後決定採取何種方式解決,都必須 自行承擔決策和行為的後果。換言之,在研究過程中做任何決策前,都要謹慎 思量其效益和可能的結果,必要時可以找指導教授、資深研究者或其他同儕尋 求諮詢,以避免因個人主觀、甚至過於偏頗的想法,產生不適當的研究行為。
結語 踏入科學研究的領域界,最重要的第一步,即是具備研究者應有的正當 態度和行為。在臺灣,研究者享有充分的研究自由,但也需要恪守研究倫理, 並嚴格自省和自律。期望每位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能先理解研究倫理的專 業規範和個人責任,包括理解自身所屬領域之研究倫理準則,並落實妥善保 護研究受試者(人及動物)之責任,以及了解並遵循欲投稿之學術研究期刊 所規定的寫作格式和投稿規範等,進而成為兼具研究倫理和專業知識的研究 者。當一位研究者的研究過程禁得起社會各界的放大檢視時,其對科學研究 界的付出才能為社會信服,研究成果也才能真正造福其他的研究後進和社會 大眾。
參考文獻(1/3) 中文參考文獻 中國工程師學會(2008)。工程師信條。取自 http://www.cie.org.tw/Important?cicc_id=3 江晨恩、陸翔寧、劉宏恩(2013)。赫爾辛基宣言2013版。醫事廣場,取自 http://markliu.org/helsinki2013.pdf 林建宏(2012)。我國大專院校資訊專業倫理課程實施現況與學生另有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周倩、吳歡鵲、陳茵嵐、王美鴻(2009)。「資訊素養與倫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 –理念、主題、教學策略與 執行成效。大學圖書館,13(2),24-44。
參考文獻(2/3) 英文參考文獻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ethics/code/principles.pdf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2). ACM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m.org/about/code-of-ethics.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2006). IEEE Code of eth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eee.org/about/corporate/governance/p7-8.html Russell, W. M. S. & Burch., R. L. (1959). 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 Methuen, London. Steneck, N. H. (2007). ORI introduction to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The Judges of Subsequent Nuremberg Trials (1947). The Nuremberg Code. Retrieved from http://www.hhs.gov/ohrp/archive/nurcode.html
參考文獻(3/3) 英文參考文獻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1979). The Belmont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hhs.gov/ohrp/humansubjects/guidance/belmont.html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2013).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Retrieved from http://www.wma.net/en/30publications/10policies/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