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亞洲的反殖民化運動 本節學習重點 1.了解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發展 2.明白日本殖民臺灣與朝鮮的異同 3.學習印度在二十世紀初期的表現 4.認識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結局與轉變
一、 20th前期中國、朝鮮與臺灣的發展 (一)中華民國建立後的發展
1.新文化運動 背景:政局紊亂,知識分子呼籲改革 領導者: (1)胡適(圖) 傳統由「理性」決定是否保存 使用白話文 (2)陳獨秀(圖) 擁護民主和科學 創辦《青年雜誌》(圖) (後改名《新青年》) (圖1、圖2) 打破舊觀念、介紹新思潮
影響:拓展視野、促進人民參政意願、教育普及和知識傳播(圖) 「啟蒙」與「救亡」 大考題請按我! 1920年代閱報欄
2.五四運動 背景: (1)列強進逼、北洋政府軟弱 「二十一條」(圖1、圖2、圖3、圖4) (2)巴黎和會同意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權利 爆發:1919年5月4日 (1)北京學生示威抗議 (圖1、圖2、圖3、圖4) (2)各界紛紛加入罷工、罷課、罷市 (圖1、圖2)
影響: (1)中國代表拒絕簽〈巴黎和約〉 (2)激起民族情緒 (3)加速新思潮傳播 大考題請按我!
3.北伐與中國的統一 軍閥割據(圖) →民初政局不穩 1926年蔣中正(圖)北伐(圖1、圖2) 方向→由南向北(圖) 1928年張作霖(圖)被炸死(圖) 北伐軍進占北京 張學良(圖)順服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再次統一
4.十年建設與內憂外患 實施訓政:北伐後國民黨以黨領政 十年建設:北伐後到抗戰前 (1)廢兩改元、法幣政策(圖) (2)建立賦稅制度 → 掌握資源 (3)交通建設(圖1、圖2) (4)工礦產業的開發 (5)文化教育事業 大考題請按我!
內憂: 共產黨建立「蘇維埃」(圖) 外患: 日本→九一八事件(圖) 一二八事件(圖) 扶植溥儀建滿洲國(圖1、圖2) 「先安內再攘外」 剿共(圖1、圖2)→西安事變(圖)中止 抗日(圖)→戰後國共內戰,江山易主 大考題請按我!
(二)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與朝鮮 ※朝鮮王國 大韓帝國 日殖民地 南北韓 (1910-1945) ※朝鮮王國 大韓帝國 日殖民地 南北韓 (1910-1945) 1.1876 :江華條約 (首不平等) ☆閔妃圖 2.1895 : ○ 戰後 (獨立自主) →大韓帝國 3.1905 : ○ 戰後 (日保護國) 4.1910 :日韓併合 (日殖民地) (圖)(圖) 大考題請按我!
日本的殖民統治 ※共同點: 1.總督府體制(圖1、圖2) 2.母國利益優先 3.支援日本戰爭(圖1、圖2、圖3、圖、圖) 大考題請按我!
朝鮮與臺灣人民的反應 ※WWI後 民族自決 ※臺灣:社會控制較嚴(○ ) 抗爭方式 朝 鮮 獨立國家 積極復國 三一運動 臺 灣 海外邊省 (背景)殖民前 抗爭方式 朝 鮮 獨立國家 積極復國 三一運動 臺 灣 海外邊省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圖)
二、印度與鄂圖曼土耳其的發展 (一)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 ○ 戰爭 → 法失北美、印度(18th下) 2.蒙兀兒帝國分裂→東印度公司擴展 3.反英兵變→流放○皇帝→正式統治(1858) 4.印度國大黨成立(1885)(圖) 爭取政治權利 追求自治獨立
不合作運動 ※非暴力 1.提出:甘地(圖) 2.方式:不服從、不合作(圖)、絕食抗議 3.結果:1947印度獨立(圖1、圖2) 大考題請按我! 1.提出:甘地(圖) 2.方式:不服從、不合作(圖)、絕食抗議 3.結果:1947印度獨立(圖1、圖2) ※首任總理尼赫魯 影片甘地 (請開喇叭)
(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結局 1.帝國的衰落 (19th) A.巴爾幹半島民族獨立→ 淪為歐洲病夫(圖) B. WWI戰敗→ 領土只剩安那托利亞(圖) ☆ 1920〈色佛爾條約〉
2.土耳其獨立運動 ※背景:英強迫蘇丹(圖)解散國會、簽約 (1920) ☆凱末爾領導:圖1、圖2、圖3 A.組臨時政府,擊敗希臘(圖) B.改制共和國(1923) C.簽訂平等(洛桑條約) D.現代化改革 ex. 政教分離、廢除多妻、婦女↑、拉丁字母 動 畫 (請開喇叭)
(3)凱末爾的改革: 廢宗教法庭 制訂民法 推行新式教育 創土耳其文字母 保障婦女地位 凱末爾敎授從拉丁字母創造的土耳其文字母,取代原來的阿拉伯字母
本公司已儘力解決著作權,倘有疏漏,請著作權持有者向本公司編輯部洽詢。 The End 本公司已儘力解決著作權,倘有疏漏,請著作權持有者向本公司編輯部洽詢。
民國四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翌年改名新青年 青年雜誌 民國四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翌年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封面
圖3-46 《新青年》勞動節紀念號 刊登了孫中山、蔡元培及工界人士的題詞。
學習注音字母
圖3-47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大學學生集合於天安門,舉行示威遊行,打出「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
五四運動時的北京示威抗議學生
五四運動爆發後,北京大學生組成演講團,沿街進行愛國宣傳。
五四運動傳單
五四運動 上海、南京罷工
上海各界罷市罷課通告 停課 停業、停止交易
簽訂「二十一條」 日方駐華使節日置益(右二)與袁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左二)
「二十一條」簽訂後,《時報》刊載反對的 血書:「五月九日永記勿忘」
圖3-48 曹汝霖和章宗祥 「五四運動」中,將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等親日官員視為賣國賊,學生遊行隊伍曾痛打章宗祥,並火燒曹宅。圖為上海出版的小冊子。
圖3-49 張作霖 東北軍閥張作霖在北伐前,控制了北洋政府。但1928年與北伐軍對戰失利,退回東北,結果途中遭日本人設計,被炸死於皇姑屯。
圖3-50 1935年中國銀行發行的法幣
國民政府時期修築公路的場景
中國航空公司的飛機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九一八事變 1931年日軍誣指中國軍隊炸毀柳條湖鐵路。圖為日方發現的東北軍槍枝、軍帽等。9月18日日軍攻占東北。
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28日日軍以保護僑民為藉口,攻擊上海,國軍砲兵奮勇還擊。
七七(盧溝橋)事變 1937年,日軍砲轟宛平縣城,吉星文團長為了阻止日本人的進攻,砲轟日軍,開啟了長達八年的對日抗戰。
圖3-51 離開瑞金的共軍 共軍1934年開始向西逃竄(即中共黨史所稱之「長征」),最後到達陜北,已不及萬人。
長征前的共軍
圖3-52 1936年西安事變 圖為西安事變次日,《西北文化日報》發表的相關報導。值得一提的是,《西北文化日報》不同於當時大部分的社會輿論,並未抨擊挾持蔣中正的張學良和楊虎城。
馬關條約 割讓臺灣
1911年日本地圖 臺灣也是日本領土
〈日韓併合條約〉 (內容詳見課本133資料閱讀)
圖3-53 閔妃 為高宗之妃,早期主張開放,後來則力抗日本,遭日方殺害,被諡為「明成太皇后」。
美化日本侵略東亞的政治漫畫,把日本的侵略擴張說成是為了解放東亞民族。
圖3-54 臺灣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
圖3-55 高砂義勇隊
圖3-56 懷有身孕的朝鮮籍慰安婦
圖3-57 印度國大黨
圖3-58 印度國父甘地(右) 與首任總理尼赫魯(左) 圖3-58 印度國父甘地(右) 與首任總理尼赫魯(左)
圖3-59 「不合作運動」 其具體內容有:辭去英國人授予的公職和爵位、不參加殖民政府的集會、不接受英國教育(自設私立學校)、不買英國貨、不穿英式服裝、不買英國公債、不繳稅,及不在英國銀行存款等等。
1878年德國俾斯麥召開柏林會議,罔顧土耳其權益,讓奧國勢力深入巴爾幹,故有此則諷刺俾斯麥將土耳其生吞活剝的漫畫。
圖3-60 「色佛爾條約」將使土耳其被瓜分 列強要求土耳其放棄非土耳其人居住的領土,並強迫其承認列強在北非強占的土地, 兩河流域的領土則交由英、法等列強託管。
圖3-61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戰前巡視軍隊的凱末爾
土耳其紙鈔上的凱末爾像 凱末爾陵墓與紀念館
末代蘇丹 穆罕默德六世 1922年11月17日,凱末爾的軍隊即將開進伊斯坦堡前,穆罕默德六世與其幼子登上英國軍艦逃走,宣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滅亡。
圖3-51 向土耳其前進的希臘聯軍
陳獨秀
上海民眾慶祝北伐勝利 1927年3月北伐軍進入上海
北伐前軍閥割據圖
北伐誓師大會 國民革命軍北伐前在廣州誓師的照片 中上為蔣中正
北伐軍中的便衣敢死隊
臺灣的日資製糖會社 臺灣自後藤新平時代,將製糖提升為近代化的工業生產,大型的的日資製糖會社紛紛成立。圖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位於今臺南官田附近。
民眾揮舞著日本的太陽旗,圖為被日本政府徵收當軍伕,派遣到中國戰線協助軍方的臺灣青年送行的情景。
旗陣飄飄,一片旗海,是臺灣青年應召出征前常見的景象,布條上都會寫著「祝某某君出征萬歲」等字樣。照片中是萬巒庄青年從軍,全庄歡送的情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流落南洋的臺籍日軍,不但身體殘缺,回臺又受盡歧視。
甘地主張用土布取代英國布,提出婦女應每天花一定時間織布,並使用手紡車降低依賴紡織廠。他也曾率群眾長途遊行至海邊取鹽,以抗議政府的食鹽公賣。
印度的賤民反對種姓制度 雖然印度獨立,但是根深柢固的種姓制度仍未讓印度人民擁有真正的自由。圖為1930年代印度賤民階級反對種姓制度的抗議活動。
1932年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由溥儀(中坐者)出任執政,但軍政大權操於日人之手。
滿洲國國徽 溥儀及其夫人婉容
胡 適
蔣中正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撤退東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張學良
安重根 1909年10月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刺殺時任朝鮮統監的伊藤博文。
參與三一運動的女學生
三一運動被捕的朝鮮民眾
98學測 一位民國時期的文人撰文紀念友人道:「他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他把啟蒙的水灑向那孔孟瀰漫的大道上。因此時時被那無數吃慣孔孟的老頭子們跳腳痛罵,怪他不識貨。有時候他顯得疲乏了,失望了,忽然遠遠的覷見那望不盡頭的大路那一頭,好像也有幾個人在那裡灑水清道,他的心裡又高興起來了。」上文中「灑水清道」的人是指誰? (A)嚴復 (B)梁啟超 (C)康有為 (D)陳獨秀
解析 這是胡適所寫紀念吳虞的文章,當時吳虞大力批判儒家思想,被胡適稱為「四川省隻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從題幹可知「他」致力於掃除中國的孔孟儒家傳統思想,因此「灑水清道」的人與「他」有相同理念。(D)陳獨秀於1915年創辦《青年雜誌》,主張破除儒家禮教並提倡民主與科學;(A)嚴復透過翻譯、(B)梁啟超透過《新民叢報》,雖然也是向國人介紹西方新思想和新觀念,但對儒家態度不如陳獨秀有鮮明的批孔立場,故不選;(C)康有為則是清末民初孔教運動的代表人物。
93學測 有一副對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麼東西。」這樣的對聯最可能出自誰的手筆? 有一副對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麼東西。」這樣的對聯最可能出自誰的手筆? (A)日據時代臺北帝大的學生 (B)清末就讀同文館的學生 (C)民國初年北京大學的學生 (D)文革時期參與串聯的學生
解析 從題幹中的「白話通神、古文討厭」可以看出,此一時代反對文言文,倡導以白話文寫作,故為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
96指考 一份雜誌強調要「去遺傳的科舉思想,進於現世的科學思想;去主觀的武斷思想,進於客觀的懷疑思想。」這份雜誌最可能是那一時期的產物? 一份雜誌強調要「去遺傳的科舉思想,進於現世的科學思想;去主觀的武斷思想,進於客觀的懷疑思想。」這份雜誌最可能是那一時期的產物? (A)革命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新生活運動 (D)文化大革命
解析 此話引自傅斯年於1919年在《新潮》雜誌發表的文章。(A)清末革命時期,主張的是民族主義以及開民智;(B)當時的知識分子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希望以民主取代傳統政治秩序,以科學方法研究自然,取代傳統觀念;(C)為1934年蔣中正提倡,以「禮義廉恥」為目標,建立國民新生活態度的運動;(D)為1960年代毛澤東發起,整肅「反革命」分子的政治運動。
91指考 1918年以後的數年間,中國社會出現大規模的爭議及討論,有人稱之為「新文化運動」,但也有學者認為稱做「啟蒙運動」更為恰當。當時的重要學者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哲學之唯心論與唯物論;文學之崇實論與理想派;經濟學之干涉論與放任論並列其中,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請問: (1)此處所說的「啟蒙運動」,除了又稱為「新文化運動」以外,通常又稱為什麼運動? (2)蔡元培說「大學之所以為大」的主要意義是什麼?(本小題請用十個字以內的文字說明,且不可抄寫題幹,否則皆不予計分) 五四運動 開放的自由學風
解析 蔡元培時任北大校長,延聘不同思想背景的學者在北大任教,促成開放多元的自由學風。
95指考 二十世紀時,中國發生過兩次澎湃的青年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1989年的「六四民運」。兩個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有異,卻抱持某些相同的目標。這些相同的目標主要是什麼? (A)啟蒙與救亡 (B)自由與民主 (C)富國與強兵 (D)德先生與賽先生
解析 1919年巴黎和會中,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引發北京學生抗議的「五四運動」,與此同時的文化思想運動,鼓吹反傳統,學習西方「民主」(德先生)和「科學」(賽先生)。1989年的「六四民運」則起因於前總書記胡耀邦過世,北京學生群聚天安門,以悼念胡耀邦為名,行批評時政之實。(A)啟蒙與救亡是五四運動的目標,當時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中;(C)富國與強兵皆非兩次運動的目標;(D)德先生與賽先生是五四運動的主要目標,六四民運雖有民主的要求,但無科學;(B)五四運動希望以民主改變固定不變的政治、社會秩序,解放傳統,強調個人自由,六四民運則在中共高壓統治、社會矛盾漸生的背景下,提出反對「官倒」,反對腐敗,爭取民主、爭取自由的訴求。
91學測 一位歷史學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國史的論文中,描述某一事件:「最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爭回我國在青島的主權;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覺醒。……《新青年》發行以後,啟蒙的中心思想凝聚在強調青年人的重要性上……」請問此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盧溝橋事變 (D)文化大革命
解析 題幹中提及此事件深受《新青年》雜誌影響,是要爭回中國在青島主權的愛國主義運動,由此可知該事件為五四運動。
91指考 一位政治人物接受報社訪問時表示:「日本與中國皆遠處亞洲,參戰程度遠非英法之比,則發言權之差異自所不免,青島問題當屬議題之一。列國因戰爭影響,中止在東亞活動,今戰事既終,則戰後活動必倍於昔日,東亞安全,責在貴我兩國。」請問:這項戰事是指那一場戰爭? (A)中日甲午戰爭 (B)日俄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八年抗戰
解析 題目中所示參戰國包括中、日、英、法。甲午戰爭(中、日)、日俄戰爭(日、俄)、八年抗戰(中、日)等答案皆不成立,另青島原為德國租借地,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日本所占領。
94指考 國民政府統治大陸時期, 規定中國、中央、交通及 農民銀行發行國幣。右圖 是古董商出售的古錢,由 中國人民銀行於中華民國 三十八年發行,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張錢幣? (A)國民政府為淪陷區所發行之貨幣 (B)日本為擾亂中國金融發行此貨幣 (C)中共在其統治區內所發行的貨幣 (D)汪政權在其統治區內發行的貨幣
解析 此張紙鈔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發行,但不是四家銀行之一,不是國幣,而且此時正值國共內戰時期,當時國民政府面臨通貨膨脹問題,紙鈔上的數字應高出許多,故(A)不可能;(B)此時日本已戰敗離開中國;(D)汪政權是中日抗戰時期的傀儡政權。
93指考 某一個新成立的國家,雖有元首,國務由總理主持,但大小政事必須根據該國與「帝國」的協議而行,外交也必須配合「帝國」的政策;這個國家雖有警察與軍隊,卻同時需要負擔「帝國」在該國駐軍的費用。這種情況是 (A)北美洲獨立後的狀況 (B)日本侵略朝鮮後的狀況 (C)滿洲國成立後的狀況 (D)印度在獨立之前的狀況
解析 內政外交均不得自主、且「帝國」在當地尚有駐軍,可知為一由外國勢力扶持的政權。(A)北美十三州獨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擁有獨立主權,英國軍隊完全退出;(B)日侵朝鮮與(D)印度獨立前,均屬殖民地,英日兩國在該地均設有總督府加以治理,沒有另外成立傀儡政府;(C)滿洲國以溥儀為元首,並設有政府組織,但實際上是受日本所控制的政權。
93指考 1944年,汪偽政權駐東京的大使館召開一次領事會議,請該使館轄下所有領事館派員參加。當時有那些地方應當派員出席? (多重選擇題) (A)漢城 (B)臺北 (C)橫濱 (D)長春 (E)重慶
解析 題目所指應為1944年屬於日本統治的地方。當時(A)漢城、(B)臺北及(C)橫濱皆屬於日本領土;(D)長春名義上仍屬於滿洲國領土;(E)重慶則屬於國民政府。
94指考 一份請願書中說到:「皇上年紀很小就登基,適值革命軍興,因為不忍兵禍才決定退位。」今日幸有「大日本帝國仗義興師,驅逐張氏。」所以大家公議制訂年號,「建立新邦」,日本率先承認。請問: (1)這位「皇上」是指何人? (2)張氏是指何人? (3)「建立新邦」是指那一個國家? 溥儀 張學良 滿洲國
解析 「皇上」是指溥儀,題幹中說「皇上年紀很小……才決定退位」,即指溥儀三歲登帝位,1912年因民國成立及袁世凱要脅而被迫退位。至民國二十年爆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原先割據東北的軍閥張學良被日軍逼退至華北關內,日本於民國二十一年接溥儀到東北,成立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
97指考 一份條約指出:「朝鮮國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兩國文書往來,日本用其國文,自今起十年間,別具漢譯文一本,朝鮮用其本國文字。」又說朝鮮應開口岸,讓日本商人貿易,「日本國人民在朝鮮國指定各口,如因犯罪而與朝鮮國人民發生糾紛,皆歸日本官審斷。」這一份條約簽訂的時機應當是 (A)1876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後,向朝鮮擴張時 (B)1895年,中日戰爭後,日本控制朝鮮半島之際 (C)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勢力進入中國之後 (D)1945年,日本投降,與朝鮮訂立和平條約之時
解析 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漸強,鄰近的朝鮮成為日本覬覦的對象。日本先以武力示威要求朝鮮開港,雙方於1876年訂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朝鮮開埠,之後日本陸續取得多項特權。1895年朝鮮宣告與中國終止宗藩關係。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韓簽訂《日韓新協約》,日本進一步控制朝鮮的內政與外交。次年再度簽約,朝鮮已等同日本附庸。1910年簽訂《日韓併合條約》,朝鮮成為日本殖民地,直至二次大戰結束。從題幹中可知此時日本尚未成為朝鮮宗主國,雖有「平等」字樣,但是卻有領事裁判權的規定,偏厚日本。(A)為《江華條約》的內容;(B)、(C)日本勢力已深入朝鮮,朝鮮連書面上的「平等」都已失去;(D)戰後朝鮮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不會有領事裁判權的不平等規定。
99指考 1896年日本統治臺灣頒布的「六三法」,其第一條:「臺灣總督得於其轄區內,頒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由此條文內容來看,「六三法」對於當時臺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A)從此臺灣人可以自主管理 (B)臺灣人不受日本憲法保障 (C)臺灣總督必須具司法背景 (D)視臺灣為日本內地的延長
解析 日本於1889年頒布憲法,正式進入憲政國家之列,但1896年占領臺灣後,基於殖民統治的特殊性,日本政府另外制定「六三法」,視臺灣為日本法制中的特別法域,並賦予臺灣總督極大的權力。在「六三法」的架構下,臺灣總督兼掌行政與立法之權,此與日本帝國憲法三權分立的精神不符,也意味著臺灣人不受到日本憲法的保障,故答案為(B)。
94指考 某人回憶道:他出生後,受到甲國統治。到了二十歲時,加入甲國航空隊,卻受到同儕的歧視,後來去攻打曾經是他祖國的乙國。不久,甲國戰敗,他又成為乙國國民。這個人的出生地最可能是在那裡? (A)科西嘉 (B)嘉義 (C)特拉維夫 (D)加爾各答
解析 此人出生地經歷乙國統治→甲國統治→甲乙兩國戰爭→乙國統治。(B)嘉義位於臺灣,臺灣1683年由清朝統治,1895年清朝甲午戰敗,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八年抗戰結束,臺灣歸還中國,符合題幹所述;(A)科西嘉1769年被法國占領,現今是法國的一省,雖屢次有獨立呼聲,但未成功;(C)以色列城市,最初是猶太居民的居住地,而後大量猶太移民,成為以色列文化、經濟重鎮;(D)現今為印度大城市,十九世紀由英國殖民,1947年印度和平脫離英國獨立,英印之間未發生戰爭。
97指考 某一時期,一群青年在全臺各地舉辦講習會,推廣法律、衛生等觀念,也用戲劇、電影、音樂會等方式傳播新知。這是下列那個時期的活動? (A)1900年代日本慶祝在臺始政,組織青年服務隊,以推廣新知,改善陋習 (B)1920年代臺籍知識分子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積極從事文化的啟蒙工作 (C)1960年代青年反共救國團,因中共文化大革命,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D)1990年代青年受天安門事件的影響,發動野百合學運從事社會改革運動
解析 知識分子透過辦演講、戲劇、電影、音樂會等文化活動傳播新思潮與近代文化,例如法律、衛生等觀念,此應為(B)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的發展特色。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初期以「助長臺灣文化的發達為目的」,致力於提升臺灣人民的文化知識,以達到啟迪民智、喚醒民族意識的目標;(A)日治初期,總督府在臺灣推行改良社會風俗,如放足斷髮,並引進現代衛生觀念,如設立公共醫院、提供乾淨飲水等,其目的在改善臺灣人民陋習,而非推廣文化新知;(C)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宗旨為復興中華傳統文化;(D)野百合學運的訴求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要求政府對臺灣民主政治做出改革。
92指考 帝國主義國家在殖民地從事建設時,往往優先考量母國利益,而非照顧殖民地。根據這種觀點,英國殖民印度時最先開始的可能是那一項建設? (A)交通設施 (B)水利設施 (C)教育制度 (D)議會制度
解析 帝國主義為了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和剝削,特別重視交通建設,並且透過交通建設及其相關設施,例如車站或港口,宣揚在殖民母國的建設下,殖民地物質建設進步,藉此收攬殖民地人心。英國殖民印度時,即積極鋪設鐵路、公路。
99學測 某地自1840年代起就發展工業、礦業,1850年代修建鐵路,1860年代已有鐵路1300 公里,到1870年擴增為7700公里,1890年代增至25600公里。1851年,當地開始興建紡織廠,到了1900年,共有紡織廠193所,還有茶葉公司與黃麻工廠。當地人民並未享受這些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因此不斷要求自治,希望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這個地方應當是 (A)越南 (B)加拿大 (C)日本 (D)印度
解析 從題幹可知某地自1850年代後快速工業化,同時也是棉、茶重要產地,但政治上卻無平等權利,呈現被工業強國殖民的情況,最符合者為(D)印度。英國從十七世紀以來,已在印度發展,1858年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特權,直接派總督治理。此後英國為加強控制及獲取棉、茶等商業市場原料,在印度建設鐵路、工廠等,政治方面,英國雖引入議會制度,但空間有限,之後激起印度國大黨出現,持續推動要求自治的反抗運動。(A)越南雖自十九世紀中葉已漸淪為法國殖民地,但越南領土相對狹小,與鐵路里程快速擴展的敘述較不符,而且越南也不是棉、茶的重要產地;(B)加拿大在1860年代已從英國取得自治權;(C)日本不曾受殖民統治。
98指考 在近代亞洲反殖民化運動中,各國領導者大都採「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希望引進西方科技以促成國家現代化。但也有領袖鼓吹回歸傳統價值,拒絕工業發展,主張以自給自足的鄉村社群為基礎來建國。這應是誰的立場? (A)日本的福澤諭吉 (B)中國的孫中山 (C)印度的甘地 (D)土耳其的凱末爾
解析 (A)福澤諭吉(1835~1901年)是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曾在長崎學習蘭學,並於1860年前往美國觀摩,之後大力提倡西學;(B)孫中山青少年時期曾在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在推展革命運動時,以西方民主制度為其主要學習對象;(C)甘地提出「不合作運動」,主張不服從、不合作、絕食抗議,鼓吹以印度土布取代英國棉布,提倡每位婦女每天都應花一定的時間織布,鼓勵印度人抵制英國人設立的學校、拒絕在殖民政府工作、拒絕納稅等,以非暴力的態度排拒英國在印度的影響力,領導印度走向獨立;(D)凱末爾以西方國家為學習對象,在土耳其積極推動各項現代化的建設與改革。
99指考 阿拉伯語在伊斯蘭教傳布區具有文化的優勢,改宗伊斯蘭信仰的地區往往不是直接採用阿拉伯語,就是改以阿拉伯字母拼寫自己的語文。但到近代以後,部份伊斯蘭國家為追求西化改革,又改用拉丁字母來拼寫自己的語文。下列何者出現這種狀況? (A)土耳其 (B)埃及 (C)伊拉克 (D)伊朗
解析 (A)土耳其最早使用本族土語,八世紀回紇興起,土耳其人改採維吾爾語文,十世紀土耳其人建立伊斯蘭教政權,至十四世紀全面改用阿拉伯語文。1923年凱末爾建立共和國後,積極推動西化改革,於1928年採用拉丁字母創造土耳其字母;(B)原埃及語在長期外來政權統治下已接近失傳,末期結合希臘文字轉變為科普特語續存,科普特語則萎縮成一種少數人使用的宗教用語,埃及人從七世紀至今普遍使用的語言是阿拉伯語,由此判斷近代埃及要使用拉丁文重新拼寫埃及語的可能性不大;(C)伊拉克使用阿拉伯語,且國內伊斯蘭教信徒甚多,伊斯蘭本位立場強烈,對西化接受度不高,不符合題目描述;(D)伊朗使用波斯語,1979年曾發生反西化的伊斯蘭革命,仇視西方文化,不會追求西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