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校党课参考) 中共无锡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党校 2004年9月20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专题复习之政治常识 中牟一高 李建军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 “ 胸有成竹 ”—— 知识网络的构建 性质 地位 领导 方式 执政 方式 建设 指导 思想 名称内容职能机构优越性.
Advertisements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面试公开课 封面 山西省考面试QQ交流群:
第六课 第一 框 总览 第三单元 知识细解一 知识细解二 对点训练.
第一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历史) 主讲人:邹炳强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块三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什么是? 1、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权利、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文化和理念、政治运行规则和政治行为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沟通和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政治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政治智慧的运用艺术,是人们改造世界所获得政治成果和政治发展和进步状态的总和,是人类解放的实现程度的体现。
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中国共产党章程》 填空学习之一 (总纲部分)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12讲: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要坚持党的领导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14年第四季度中心组学习 湖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课程标准 : 1、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Harvard ManageMentor®
实用网络营销基础 冯英健 2006年8月6日 首页.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永 永 远 的 丰 碑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编程达人-- 从零开始学UI系列教程 第九节、布尔运算 先行者 YC.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校党课参考) 中共无锡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党校 2004年9月20日 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校党课参考) 中共无锡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党校 2004年9月20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结束。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这是党的重要战略安排,必将在我党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现根据我们的学习体会,谈谈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的认识。

一、执政能力的含义

我党正式提出增强执政能力问题,见诸于十六大修改的新党章总纲,以后陆续见诸于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但鲜明地把研究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作为中央全会议程,是这次四中全会。所以,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首先就要弄清楚执政能力的含义是什么。

党的执政能力同党的领导能力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因此,领导的内涵比执政要宏观、宽泛得多。领导是针对全部国家和社会生活而言的,既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领域,也包括对社团、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党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教育以及组织手段实施领导。而执政则是针对国家政权而言的,主要发生在国家政权活动领域。

领导主要是政治活动,而执政更多的是法治活动。执法活动必须受法制的规范和约束,依法执政是最重要的特征和标志。党的领导承担的是政治责任,而执政行为不仅承担政治责任,还承担法律责任。 领导和执政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党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必然体现。两者的区别,决定了在执政活动中不能简单搬用政治领导的手段和方法,不能把政治领导和执政行为看作一回事。

党的执政能力是强还是弱,由谁来认可和评判呢?人民群众最有资格。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说明,人心向背是一个政党、政权盛衰兴亡的根本因素。一个党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是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问题。所谓“认同”,政治学里叫“合法性”。执政的合法性不仅体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而且体现为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道义上的合法性。

在现代社会,构成这种认同的有理念、程序和政绩三大因素。 首先是理念。执政党必须提出反映时代要求、代表人民利益、体现人民心声的思想理论来引导人民前进。科学的执政理念。科学的执政理念是合法性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的新理念。 其次是程序。执政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正当的程序才能产生合法效力,规范的政治过程才能产生公众接受的的结果。执政党严格遵循既定程序施政,是执政活动获得公信力的前提,也是获得长期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重要条件。

再次是政绩。包括经济发展,人民获得实惠,实现社会公正,综合国力提升等。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而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执政的认同感。

党的执政能力和人民群众的认同是互相促进的。执政能力越强,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人民群众的认同程度越高,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大大降低执政的成本。反之,就会动摇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还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先进的、有作为的执政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变革和创新,特别是理论和制度上的创新,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扩大获得人民认同的资源。

二、艰辛的探索之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其执政的经历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为夺取政权而斗争。但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所以,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一些局部地区建立了地方政权,有的,如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尔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还是按全国性政权的构想建立的。

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设计和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包括建立了新的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

从1949年到1956年,党比较谦虚谨慎,注意科学地行使国家政权的职能。从1957年到1965年,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党委加强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和管理,但也出现了权力过分集中、党对政权机关包办代替的趋势。“文化大革命”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先是遭到全面破坏,继而走向畸形发展。所谓“革命委员会”的体制,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党政合一,甚至“有政无党”。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违反了执政的基本要求。

第三个时期,从1978年到现在。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工作机制方面的教训,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逐步改善党的领导。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意见。80年代中期,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比较突出的进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强党对政权机关的领导,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党的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正在进行新的探索,进一步解决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 回顾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过程,我们可以肯定:

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巨大的。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办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好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中国共产党注意学习怎么掌握政权、运用政权,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并且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执政经验。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路也是艰辛的,不平坦的。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有过不少失误,受到过一定的挫折。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成就和错误,不断从自己的历史中学习,逐步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三、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光辉历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将近55年,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也已经26年了。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为全国人民所拥护、所认同,党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崇高的威望。 但是,我们一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新形势,使党的领导和执政面对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这种考验和挑战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来说 ,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挑战之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必须看到,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十分艰巨。首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状况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仍然很重。其次,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 再次,在推动

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新挑战。世界上一些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恐怕也不会例外。就业再就业问题,分配问题,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都可能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第四,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要求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最终也不能成功。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提高理论创新的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挑战之二是党面对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整个世界处于及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些复杂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其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虽然不可阻挡,但在曲折中发展。美国正处在新一轮战略扩张的势头上,竭力谋求长期的世界霸权,推行单边主义,鼓吹“新干涉主义”,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其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而

这个进程实际上由发达国家主导,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受阻,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发展,各种贸易摩擦增多。其三,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对市场、人才、战略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其四,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方面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无论是合作还是斗争,在内容、方式和

手段上都更加复杂多变。其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将长期存在,有时斗争会很激烈。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挑战之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级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比如,在思想组政治建设方面,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特别是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冲击;又比如,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乃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如何真正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还比如,

一些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一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不强,一些党员素质不高,一些党的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的问题,如何切实得到解决;再比如,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如何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各方面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使党具有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四、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我党的执政经验

历史,不仅仅是记录过去,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告诉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哪些重要经验呢?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执政实践。 党如何执政、执政的效果如何,首先是与党的指导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执政的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执政的行动指南。

8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但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只有不断地研究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用新的思想、新的结论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理论宝库,我们的党才能充满活力。

世界上有许多百年老党,正是由于在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缺乏创新,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时代要求,从而走向衰落,由执政党变成在野党,一蹶不振,永远被历史抛弃。这些党的教训永远值得我们中国共产党研究和记取。

执政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执政理论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有这样的与时俱进,我们党执政的水平和能力才有了不断的提高。要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继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论。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最关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归根结底是为了谁?服务于谁?一切执政的活动,一谁为基点?以谁为归属?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是:别无其他,为了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八个字,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理念。

在党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受人民的委托,按人民的意愿执好政,掌好权。我们执政的权力是谁授于的?归根结底是人民授于的。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在全党进一步强化这样一种思想意识,作为共产党员,不管你处于怎样的工作岗位,因为群众把你看作是执政党的党员,你必须代表党的价值观,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3、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治国理政,千头万绪,首先抓什么?人民利益,丰富多样,抓住什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关键是要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发展这个大问题,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执政,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逐步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政权稳定。党要承担起执政的重任,就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握住这一点,就是把握住了人民的意愿,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能巩固,人民就会继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但并非只是经济的发展。发展应该是健康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无锡市把“尚德务实、和谐奋进”作为城市精神,其中的“和谐”,就包括了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深刻地体现了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斗争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的协调发展,强调区域的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更加突出地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五、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断改进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 社会主义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着的社会。经过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1949年之后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左”的思想逐步抬头,我们的体制也存在很多弊端。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计划经济统得太死,政治上过分集中,经济上缺乏活力,分配是吃大锅饭,管理上缺乏效率。所有这些,都越来越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没有改革,包括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中国,更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今天。

五、要把执政能力的建设置于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什么是历史?从广义上说,历史就是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历史过程的记录,更大的,还在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马克思说过:“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历史,就像三维坐标中的“点”一样,在不断运动中,形成一定的轨迹。当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可能它仅仅是一个点,我们未必能马上认识它的内在规律。但当这些事件和现象累积到一定程度,并与其它很多现象联系时,我们便能够逐渐发现它们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隐藏在它们深处的内在规律。一旦通过描述它们的历史轨迹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趋势,预见未来,从而掌握行动的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执政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国执政55年,如果把所走过的道路,所干的事情一件件联系起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它的运行轨迹。这个轨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执政的规律。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命题。确认这一命题,就是确认执政是有规律的,共产党执政也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政权,就是因为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掌权执政,根本上也是顺应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客观规律,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违反,否则是要受惩罚的。我们党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就必须认真研究执政的规律,按照规律的要求治国理政,去除任何主观随意的行为。

规律,总是在历史发展变迁的进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所以,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离不开对于党的历史经验的思考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其中,执政50多年。50多年的执政实践,成功是主要的,教训也不少。这一历史,为我们党执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我们认识和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始终注重总结历史,属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指导我们前进的正确方向、道路与经验,不断开辟未来发展的新境界。

新世纪新阶段,为了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非常需要总结执政的经验,提高我们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认真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认真思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认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什么能经受住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基本经验,思考怎样解决我们党内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带领人民完成跨世纪发展的任务。把这些问题想好了,思路和工作方法都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可以做得更好。

当然,相对于漫长的历史进程来说,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毕竟还比较短,所取得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对于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我们还要一个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较浅到知之较深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为我们开辟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道路。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通过对规律的认识解决党在执政中遇到的问题,在驾驭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历史是结束了的过去,但也是开辟着的未来。历史没有终结,历史也不会终结。恩格斯在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所作的变革时曾经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及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恩格斯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在这种思想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个关于无限发展的思想,无论对于认识历史,还是认识现在和开辟未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概念英语》中有一句话的意思是,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只有一个差别:青年人的辉煌在他的前面,而老年人的辉煌在他的后面。已经80多岁的中国共产党,就政党的生命周期来说,既不算青年,但也远远未到老年。可以算是中年或壮年。作为壮年的我们党,辉煌在何处呢?应该说,既在她的后面,又在她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