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 · 生物 新课标版 ·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五 第2讲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考纲解读 考点预测 1.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Ⅱ 1.内环境的成分、组成及相互转化关系 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过程分析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Ⅰ
复习指导:对于本讲,应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pH及免疫调节等多个角度进行专项备考,最后综合考虑机体在特定状况下是如何进行调节,维持稳态的,特别要注重对调节过程与机理的理解。
体系整合拓展 1 真题模拟强化 3 高频热点精析 2 课后强化作业 4
体系整合拓展
1.人体的稳态
2.免疫调节 答案:①血浆 ②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③神经—体液—免疫 ④酸碱度 ⑤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⑥免疫器官 ⑦防卫 ⑧特异性免疫 ⑨细胞免疫 ⑩器官移植
1.外界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胸腺被摘除,免疫会完全丧失吗? 3.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一定有利吗?
答案:1.11层。 2.细胞免疫会完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非特异性免疫不会丧失。 3.不一定,如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和自身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对自身是不利的。
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答案] B
[解析]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参与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一般包括体温、水盐、血糖、酸碱度等方面的调节。A 是受寒冷刺激时的体温调节,C是免疫调节,D是水盐平衡调节,而B仅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生理性“适应”。
2.临床上,医生发现有些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的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人,则该类糖尿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过强 B.胰岛素在血浆中被大量分解 C.靶细胞上缺乏识别胰岛素的受体 D.患者细胞内的糖氧化分解速率较正常人快 [答案] C
[解析] 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的机理是:胰岛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调节靶细胞的代谢,降低血糖。该患者血浆中的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人,但血糖浓度依然很高,说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可能是靶细胞缺乏识别胰岛素的受体。A、D项情况下应该会使病人的血糖浓度降低,而B项情况下会导致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降低。
3.(2014·辽宁五校联考)右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 )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 Ⅱ核糖核酸 Ⅲ脱氧核糖核酸 Ⅳ信使RNA D.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Ⅰ表示的含义包括Ⅱ和Ⅲ,其中Ⅳ是Ⅱ的一部分。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A正确;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故B错;核酸包括DNA和RNA,RNA有三类,即信使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故C正确;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故D正确。
高频热点精析
内环境及稳态辨析 1.内环境的组成、功能及相关分析 (1)内环境的组成及功能
(2)几种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分析: ①血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③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④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一般是淋巴或血浆。 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3)分类详解内环境的物质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等。
(4)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①乳酸和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肠液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①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②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③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所以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中。 (6)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①细胞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②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水解过程。
2.引起组织液积聚(组织水肿)的原因 组织液积聚的根本原因是组织液的生成(血浆转变为组织液成分)大于回流(组织液转变为血浆或淋巴成分)。引起组织液积聚的主要原因有 (1)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或其他病理原因(如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出现蛋白尿现象),引起血浆中蛋白质浓度下降(正常浓度为7%~10%),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增多。
(2)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的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水肿;肝硬化时引起的腹水等。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血浆蛋白漏出而进入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浆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如炎症、过敏引起的水肿。
(4)淋巴回流受阻: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时引起的水肿;患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3.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的常见疾病分析 病状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疾病的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据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过程a、b、c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都是必需的;组织液中的CO2浓度太高或太低,会出现病理反应,但并非一定有害无益,如CO2扩散至血液中可刺激呼吸中枢的兴奋;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断变化中,因而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过程b或c受阻可使组织间隙渗透压增高,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 D
(2014·石家庄二模)人体血浆中含有某些补体(蛋白质),可以使侵入人体的多种细菌的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大量离子和水通过孔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菌,导致细菌涨破死亡。下列有关此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B.该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C.离子进入细菌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这些补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 D [解析] 人体血浆中含有某些补体(蛋白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辨析
(4)血糖调节机制的分析 由图可知,人体内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能够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调节血糖平衡。
2.水盐平衡调节图示
由图解可以看出: (1)水盐平衡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水盐平衡调节的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接受刺激的是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调节水盐平衡,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4)参与水的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5)人体内并没有绝对的“水多”和“水少”,水平衡被破坏是指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
3.体温调节图示 (1)实质: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 (2)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3)参与的主要器官: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内脏、骨骼肌——主要产热器官,内脏是平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骨骼肌是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皮肤——主要散热器官。 温馨提示: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误区分析 (1)难于理解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①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②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
(2)易于误解的产生渴觉的部位: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而不是下丘脑。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产生兴奋→下丘脑中的传入神经传导兴奋→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 (3)容易忽略神经分泌细胞的双重功能:如下丘脑内的神经分泌细胞,这类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4)易混淆的神经分泌细胞和垂体分泌的激素:①神经分泌细胞除分泌抗利尿激素外,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②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并使该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生长激素由垂体合成并释放。
人体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能够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缺水时,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B.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会分泌激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 C.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解析]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 [答案] C
(2014·汕头调研)下列关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来调节生理过程 C.寒冷刺激使骨骼肌战栗属于神经调节 D.寒冷刺激使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促进产热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 D
[解析] 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行分析整合,然后再由传出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促进代谢产热,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辨析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联系 (1)图示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念 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源头 B细胞 T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 过程 都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关系 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但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而由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因此两者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2.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浆细胞 B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T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3.二次免疫和异常免疫 (1)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①记忆细胞是抗原刺激B细胞(或T细胞)时增殖分化而成的一部分细胞。 ②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曾经入侵的抗原,且对该抗原十分敏感。 ③当同种抗原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未分化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增殖分化出大量的相应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④二次免疫的特点:反应更快、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反应具有两重性,它可以对人体产生有利或有害的两种结果。根据免疫反应的不同结果,可以将免疫反应分为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两类。 正常免疫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能对“非己”的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排斥异物,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例如,机体通过正常免疫反应抵御病原体的感染,清除变异细胞,抑制肿瘤的发生或转移等。
异常免疫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免疫反应过强或过弱,对自身造成伤害。例如,免疫反应过强时常会发生支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以及因某些原因不能识别自我而造成的自身免疫病;免疫反应过低过弱时,常常发生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症,或因免疫监视功能差而容易发生肿瘤。
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甲接种追加第二剂后,抗体增加所需要的时间缩短 C.疫苗甲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甲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加
[解析] 疫苗甲追加第二剂时,由于第一次接种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将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该过程仍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B
如图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如________、免疫细胞和____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每空答出一个即可)
(2)图中实线表示________过程,虚线表示________过程。图中乙细胞是________,丁细胞是________。戊是________,其合成分泌与________和线粒体有关。 (3)若用大剂量的X射线杀死人体内的T细胞,对机体免疫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症肌无力是患者体内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所以属于________病。
[答案] (1)淋巴结、扁桃体、脾、骨髓、胸腺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抗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T细胞被杀死,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 (4)自身免疫
[解析] (1)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骨髓、胸腺等;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B细胞、浆细胞、抗体是体液免疫特有的,效应T细胞是细胞免疫特有的。图中乙细胞是浆细胞,丁细胞是效应T细胞。戊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3)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此杀伤T细胞后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4)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
生命活动的调节模型及方式 1.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分析判断 (1)正确区分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2.机体稳态中下丘脑功能分析 (1)感受:如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降,维持水分代谢平衡。 (2)传导:如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感。 (3)分泌 ①水盐平衡
②体温调节 (4)调节: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
3.生命活动调节模型解读 (1)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
(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二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若a为胰岛,b则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若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则c可能是甲状腺
C.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为复制或转录 D.若a表示抗原,b表示B细胞,则c表示T细胞 [解析] A项错误,若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B项正确,若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甲状腺,d和e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项错误,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d表示转录,e表示翻译过程;D项错误,若a表示抗原的呈递,则b表示T细胞,e表示B细胞。 [答案] B
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答案] D [解析] 图示中是体液调节的一种方式,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肝脏细胞的细胞代谢。
真题模拟强化
1.(2014·新课标Ⅱ,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 A
[解析] 血浆中的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含有较多的氧气,与组织细胞进行代谢交换的组织液氧气含量较少,即回流的组织液氧气含量较少。内环境中的组织液的量通过不断生成与回流,保持一定的量,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正常情况下,在毛细血管处,有些物质(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废物也会从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答本题时易误认为产生和回流的都是组织液,氧气浓度相同。
2.(2014·福建,2)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答案] C
[解析] 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NaCl)的丢失(汗水是低渗溶液),所以一般来说,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A错误;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人的体温高时,会加快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扩张,产生汗液,这样体温就会下降,而当体温低时,毛细血管会收缩,人体会通过骨骼肌战栗产热,毛孔闭合,减少散热,故出汗是体温调节的正常机制,B错误;汗腺导管重吸收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消耗ATP为其提供能量,C正确;
大量出汗后,失水多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通过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同时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3.(2014·沈阳)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B.下丘脑中有的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pH的稳态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答案] B
[解析] 当人体感觉寒冷、紧张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此激素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加强机体代谢。依赖这种调节方式的腺体还有性腺、肾上腺皮质,A错误;下丘脑属于神经中枢,既能传导兴奋也能合成和分泌激素,下丘脑是体内水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同时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是其中缓冲物质作用的结果,C错误;当血糖含量降低到一定含量时,下丘脑又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它们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D错误。
4.(2014·长安)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 B
[解析] 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造成的,不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造成的,A项错误;出现过敏反应,说明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过敏原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及相应的抗体,因此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分泌的是抗体不是淋巴因子,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C项错误;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属于过敏(超敏)反应,不是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破坏自身正常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课后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