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POSTMODERNISM &POPULAR CULTURE E. POSTCOLONIAL STUDIES 人社101黃薀竹9753025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Postmodernism, like post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is a critique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preceding age ,but besides mere critique ,postmodernism celebrates the very act of dismembering tradition. Postmodernism questions everything rationalist European philosophy held to be true , arguing that it is all contingent and that most cultural constructions have served the function of empowering members of a dominant social group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擁有多重不確定性:解構 與現代主義對立 後現代主義是一種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心態, 一種社會文化思潮與生活方式,旨在反省批判與超越現代 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性」,即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已占統 治地位的思想、文化與其所繼承的歷史傳統,提倡一種不 斷更新、永不滿足、不止於形式與不追求固定結果的自我 突破創造精神,試圖為徹底重建人類的現有社會,探索盡 可能多元的創新道路。
JEAN-FRANCOIS LYOTARD(李歐塔) Jean-Francois Lyotard argues that stability is maintained through “grand narrative” or “master narrative ” ,stories a culture itself about its practices and beliefs in order to keep going. While postmodernism prefers “mini- narratives” of local events. But postmodernism ,Lyotard adds, is characterized by “incredulity toward metanarratives ” that serve to mask the contradictions and instabilities inherent in any social organization.
後現代是無規則、無既定的發聲者,排斥任何形式的總體 化思想,反對後設(meta)的基礎主義,迴避合法性的大架 構。強調局部、異質以及實驗性。(引自《後現代狀況》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1979) 李歐塔認為,後現代的「後」凸顯的是歷史性的前瞻,與 回顧中的不斷辯證。因此只有透過不斷的辯論過程,才能 使文化免於僵化。
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的比較 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文本策略 在文字與體裁上對傳統形式進行顛覆、拼貼、語法斷裂、意義曖昧、文體混合意識流、疏離效果、反小說 繼續現代主義的實驗美學與藝術技巧 玩弄語言的文化語碼與成規 諧擬、戲仿、拼貼、語言的混雜使用(hybridization) *後現代的遊戲性:不應使遊戲風格 與嚴肅主題對立,而由此否定後現代的積極面。後現代並非單純的好玩,也同時背負著對時代與歷史的使命感,只是這個使命感不再以沈重的形式出現。 背後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 菁英主義(eliticism) 相信人文精神的不變本質、理性思維的中心觀點 多元主義(pluralism)、兼容並蓄主義 (eclecticism) 反本質、消解正統中心地位的文化,代之以多元離散,崇尚多元、流 動、異質性 語言 相信語言、再現的準確度與意義的客觀性 強烈的解構傾向,質疑根本的、普遍的真理,反大敘述(anti-grand narrative)
相關主義補述 結構與後結構主義: 一種哲學思想,為認識事物與研究事物的方法論。瑞 士結構主義者皮亞傑(Piaget)認為結構有以下三種 特徵: 1. 整體性,是結構中各部分按照一定規則組合構成的 整體。 2. 轉換性,即結構中的各部分可按照一定規則相互替 換而不改變結構本身。 3. 自律性,即組成結構的各部分皆相互制約,互為條 件不受外部影響,以保證結構作為整體的存在。
結構被視為是一種關係的組合,是由各個部分相依存而構 成的整體。結構主義在1960年代中期取代存在主義而盛極 一時,但隨後就受到後結構主義的挑戰。後結構主義者對 結構主義提出質疑,認為結構主義的單一固定意義是不存 在的,與結構主義相對立,而後才衍生出解構的觀點。
解構主義: 解構,即反結構、消解結構中心,其特點為反中心性、反二元 對立與反權威性。解構理論乃對於傳統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價 值提出疑問,它們並不認為存在著靜止的兩極對立,只有對立 雙方間的鬥爭,直至勝利者出現而主宰另一方。其理論企求按 照新的邏輯組構,鬆動傳統二元對立的筆直界線,以錯位、鬆 動,避免兩極的正面衝突。 解構理論是一種閱讀的方式、解讀文章的理論,文章則為按照 語言邏輯結合的組合體。在傳統思想中,哲學與邏輯、真理相 聯繫,並用以指導文學、修辭與情感。但在解構思想中,文學 與哲學擁有共同的領地,哲學與文學間的界線因而消失,邏輯 上等級的主從之別也被破除。 解構理論主要與遊戲性的閱讀方式聯繫,著重於對文章的解析, 在閱讀過程中體現文章的內蘊、流程、方法與獨特性。對讀者 而言,文章是開放、不具固定性的。解構的過程為一種「增 殖」、「增添」的過程,也是文章自身解構造成開放性的意義 播撒。
流行(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 Four main types of popular culture analyses: production analysis ;textual analysis ; audienc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 These analyses seek to get beneath the surface(denotative) meanings and examine more implicit(connotative) social meaning. A key here is how texts create “subject positions” or identities for those who use them.
什麼是通俗文化? 根據Tony Bennett的看法: 1. 常識性地來說,是『廣為許多人所喜愛』的東西,這 可能可以從銷售量上看得出來。 2. 是指那些在高層文化的範圍被劃定之後,剩下來的文 化形式。 3. 是『大眾文化』(mass culture)的同義詞,在其中, 大眾被視為是被動的,是被文化生產機智(包括大眾媒體) 所操縱的。這個界定通常暗含著與一種常被浪漫化了的、 前工業社會(pre-industrial societies)的『民間文化』 (folk culture)的對立。 4. 與第三種正相反的,是將通俗文化視為是根植於人民 之創造衝動或特定部門之人民的文化活動或表現﹔甚至可 以更嚴格地限定於那些被壓抑團體或階級的文化,那些對 抗該社會當中之官方或宰制文化的文化。 (Tony Bennett有檢討這四種界定的缺點,在此略去。) 註:以上參考自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頁 21-23)。台北:時報文化。
後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 Postcolonialism refers to a historical phase undergone by Third World countries after the decline of colonialism. Many Third World writers focus on both colonialism and the changes created in postcolonialism culture.
後殖民主義是論述權力的轉移,後殖民的『後』 不是只時間上的『後』,此時此刻,帝國主義的 控制並非用軍事控制,而是經濟和意識形態的控 制,後殖民論述,有反帝國文化控制的意義。 後殖民理論強調的,是提出一組嶄新的觀念和實 踐的關係,例如和諧的關係、衝突的關係,不同 民族和文化之間的生產性關係。「後殖民主義」 挑戰既有的權力和特權,拒絕承認西方文化至高 無上的地位,其基本的方案是爭取世界上每一個 人的平等和福祉,強調世界所有人擁相同的物質 與文化的權利。
EDWARD SAID He sharply critiques the Western image of Oriental as “irrational , depraved , child- like , different, ” which has allowed the West to define itself as “rational , virtuous , mature , normal.” 薩伊德指出,西方對於東方的描寫, 以及這些描寫中所傳達的對東方的理 解,都值得懷疑而不應該全盤接受。 薩伊德認為,歐洲對東方的殖民統治 和政治支配,使得即使是最有見識, 充滿善意與同情的西方「東方主義者」 對東方的描寫都充滿誤導(「東方主 義者的」在他這裏已經帶有貶義)。
FRANTZ FANON He deconstructs emerging national regimes that are based on inheritance from the imperial powers , warning the class , not race ,is a greater factor in worldwide oppression , and that if new nations are built in molds of their former oppressors , then they will perpetuate the bourgeois inequalities from the past .
1953年,法農到阿爾及利亞一所醫院工作,真正目睹了殖民 地的悲慘情狀:經濟壓迫、政治暴力、種族偏見、刑求、暗 殺、非人待遇。他看到被殖民者所承受的精神疾病其實是 社會環境造成的直接結果:也終於體認到,需要改變的不是 被殖民者,而是使被殖民者受創的殖民體系。
HOMI K. BHABHA He critiques the presumed dichotomies between center and periphery , colonized and colonizer , self and other , borrowing from deconstruction the argument these are false binaries. Perhaps his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has been to stress that colonialism is not a one-way street , that because it involve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olonizer and colonized , the colonizer is as much affected by its system as the colonized.
被稱為「後殖民理論三劍客」之一。 近期以來,他把研究聚焦於全球化「移民者的流 亡」(migrants’ exile)問題上,一個原先稱為「後 殖民/第三世界」但現在已被捲入全球流動、由移 民、難民、離散族裔、外籍僱工、跨國知識份子 所組成的「第四世界」。 巴巴認為:殖民者的主體構成不可能是單方面的, 而是脫離不了作為“他者”的被殖民者;殖民主 體的形成徘徊於“自戀”與“侵略”的身份之間, 而威脅正是來自於作為參照“他者”的缺失。由 這種主體間性的思路出發,傳統以單一主體為單 位的二元對立模式自然瓦解。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independence upon “subaltern” or subproletarian women in the world. Her subaltern studies offers little hope for the subaltern woman′s voice to rise up amidst the global social institutions that oppress her.
為後殖民主義中重要的 一位代表 她通過對解構理論的深 刻的女權主義視角考察, 然後是對資本和國際勞 動分工問題的馬克思主 義的批判,接下來便是 對帝國主義和殖民話語 的批判,一直發展到對 與民族性、 種族性、 遷居者的身份以及與一 個民族或作為一個新殖 民世界上的後殖民文化 形式相認同的東西相關 聯的種族問題的批判。 這樣的知識軌跡為斯皮 瓦克贏得了相對說來參 次不齊的國際讀者 ”
參考網站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TaiwanLit/bg_data/Debbie.ht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6%96%B9%E6%96 %87%E5%AD%B8%E7%90%86%E8%AB%96&variant=zh-tw http://www.atlas-zone.com/think/talk/part_1/literae2100.htm ※ http://home.educities.edu.tw/tsuiyh/go/depo01007.html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62609156 http://140.125.151.167/ypo/study5.htm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35584 http://www.ln.edu.hk/mcsln/8th_issue/key_concept_01.shtml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61714498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tz_Fanon http://twpa.ioe.sinica.edu.tw/?p=840 http://blog.xuite.net/g1.p2/critique/12905904 http://72.14.203.132/translate_c?hl=zh-TW&sl=zh- CN&u=http://www.hudong.com/wiki/%25E4%25BD%25B3%25E4%25BA%25 9A%25E7%2589%25B9%25E9%2587%258C%25C2%25B7%25E6%2596%25A F%25E7%259A%25AE%25E7%2593%25A6%25E5%2585%258B&prev=/searc h%3Fq%3D%25E4%25BD%25B3%25E4%25BA%259E%25E7%2589%25B9% 25E9%2587%258C%25C2%25B7%25E6%2596%25AF%25E7%259A%25AE% 25E7%2593%25A6%25E5%2585%258B%26hl%3Dzh- TW%26sa%3DG&rurl=translate.google.com.tw&usg=ALkJrhg- vQ9mGJL6jGhW_WatQwMKQyCH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