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心组学习 三中全会描绘全面深化 改革新蓝图 主讲:孙承平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七次改革都是单一的改革。(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上篇) 时间 主要内容 决定 方案 2008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详细]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详细] 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详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8年 十五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详细]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详细]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详细]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8年 十三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详细] 《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详细]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详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详细]
二、时间点:2020年 三、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的是综合的“全面深化改革”。(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下篇)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全会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现状: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标志。中国宪法和法律为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展望: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全会公报提出了“三个更加”的目标:“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今后国家会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公众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舞台;用法制约束权力运行,将减少权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现象发生。
文化:让公众精神更丰富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现状:国家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但我国的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好的作品。高昂的票价和书价,让一些百姓对买书、进电影院、看演出“望而却步”。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通过让百姓享受快乐健康的文化,潜移默化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形成社会主流风尚,防止道德滑坡,迫在眉睫。中央已对此明确作出部署,百姓期待着身边不仅有电影院和图书馆,而且有更多既能吸引人又能弘扬正能量的好作品。
收入:让百姓钱袋更“鼓”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现状:我国2004年开始酝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但至今不同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等问题仍持续存在,已成为我国提高百姓消费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制约因素。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常凯指出,公报回应了百姓对提高收入、共同富裕的期待,但需要具体政策落实。预计国家将更加注重劳动者权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让百姓通过劳动和财富能获得与经济发展增长水平相一致的收入。
生态:还蓝天碧水于民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现状:大范围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等时有发生,损害着公众健康。近年国家逐步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但环境质量现状仍处于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的状态。
展望: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公报出现新名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意味着谁对生态文明负责、怎么追责,将由法规、制度来约束,污染者将付出代价。公众期待着中央的部署落到实处,让百姓能生活在天蓝水清草绿的环境中。
安全:让百姓放心生活 全会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现状:中国已经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的灾难预案体系。全国所有的省级人民政府、96%的市级政府、80%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但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死亡达数千人,经济损失超过4000亿元;危害百姓安全的极端公共事件仍时有发生。
展望:许光建教授剖析说,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公共安全的社会基础、保障条件还比较薄弱。加强公共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犯罪、恐怖事件、疫病疫情等的发生,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成为百姓迫切盼望的事情。全会首次将此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重头部署,公众有望今后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加安全和放心。
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全会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现状:我国目前留在农村的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全国多数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不足。全国2.6亿农民工工作在城市却很难被城市接纳,我国按照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
展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公报明确提出让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意味着农民也应过上生活条件较好的“城里人”日子。中央已经指明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大方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是农民合法的财产权利,“更多”就是要更加充分而有保障,今后要在政策上具体落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不能动摇,下一步要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的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完善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富裕起来,生活改善。
司法:为百姓伸张正义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现状:2008年以来,人民法院每年受理案件都在1000万件以上,案件不仅量大,而且新类型案件、复杂案件越来越多,调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呼吁防范冤假错案,加强司法公正。
展望: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胡建淼说,公报强调了要把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把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定位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一个新提法。老百姓的很多纠纷要靠司法解决,如果判决不公,或者官司一打好几年得不到解决,会令百姓产生怨气。落实公报的战略部署,今后会更加注重司法的公正性和便民性,让司法更好地为百姓伸张正义。
四、解读全会公报十大要点 【要点一】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点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总目标明确定位 【要点三】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顶层设计上把握改革方向和力度
【要点四】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路显现 【要点五】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用制度防腐败、保纯洁 【要点六】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要点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要点八】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要点九】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要点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五、关于教育改革展望 (一)《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论述。《决定》在第“十二”部分首先对教育改革进行了论述。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十八大报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本区别就在“现代”二字上。 如何理解?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现代人才理念。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终身学习的全新的人才理念。 二是现代国家制度。要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执行机制配套齐全、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 三是现代培养模式。要深化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
四是现代教育资源。要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的过程,建设符合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教育平台和资源。 五是现代运行机构。要以集团化办学为主要形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理治理结构和科学决策机制。 六是现代评价机制。吸收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加快推进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它是以事物的内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强调内因为动力的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激发活力、增强实力,实现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龙头,人才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文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因。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上,讲到了教育改革问题。他讲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全会重大意义和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深刻领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要制定落实方案。要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部署要求逐项转化为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近期国家还要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我们相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六、人民日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 七、人民网评: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总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