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推拿技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章 生物的整体性 第一节 生物体的结构整体性 第二节 生物体的功能整体性 第三节 生物体与环境的整体性 第四节 从整体性角度研究的课题.
Advertisement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第三章 常用针灸疗法简介 THE TECHNIQU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1 2  1、定义 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防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根 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  一、概述.
头 针 河北北方学院 张萌. 概 念 头针:又称头皮针,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 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 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 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 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素问 · 脉要精微论》: " 头者,精明之府 "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调查人数 421 人 回收 415 份 有效卷 402 份 调查结果 目前同学近视人数多.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兔子技術篇 保定.注射.採血 動物實驗組 張秀琪.
艾灸疗法 罗湖区中医院 张焕琨.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穴位注射.
针灸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推拿基础知识.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针灸总论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靳三针疗法.
第二节 灸 法.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治疗学总论 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第七章 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刺 法 灸 法 学 针灸基础教研室 秦晓光.
毫针 进针法 毫针.
醒脑开窍针法.
乳 腺 癌.
101學年度每週一新 主題: 艾灸熏穴 通絡補氣 介紹人:鄭惠娟.
归经 腧穴定位 风池(GB 20) 层次解剖 针刺方法 临床应用 小结 成员:李妍玲 孙培培 杨晗丹 张龙.
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气血同病辩证.
第五章 经络.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毫针刺法.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毫针刺法(三).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二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糖尿病流行病学.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内经刺法.
古代刺法概述.
十巧手 常练十巧手,轻松又健康.
毫针刺法(一).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③如何进行行为安全观察.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保存活髓与保存患牙 (二)无痛与无菌 (三)引流与制洞 (四)清创与避免手术损伤
牙槽外科基本手术.
X-射线荧光分析.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总复习.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针灸与推拿技术

第一节 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 (一)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1.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和针灸施术的位置)。 “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

2.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如果把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的经络比作河流,那么腧穴就是分布在沿河的湖泊,它对河流起调整作用。刺激一定的腧穴,就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调节平衡的功能,临床上可以通过刺激腧穴来体现。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共有361个穴名,670个穴位,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其特点是有定名、定位、定数和明确属于何经。 (二)奇穴(经外奇穴):指有定名、定位、定数,但不在十四经上,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的穴位。 (三)阿是穴(天应穴):指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敏感的反应点作为针灸穴位的。所以又叫“以痛为腧”、“以痛为穴”。

二、腧穴的作用 1.生理作用:输注气血 2.诊断作用:反映病候 近治作用 3.治疗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三、腧穴的定位 (一) 体表标志定位法 1、固定的标志 2、活动的标志

(二) “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四)简便定位法 如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定百会;两虎口交叉食指尖端到达的高骨凹陷处定列缺;自然垂手中指尖端到达处定风市等。

第二节 针刺技术 (一)进针技术 1.指切进针法:主要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挟持进针法:主要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主要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进针。如印堂、地仓、列缺等穴 。 4.舒张进针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的进针。如腹部的腧穴 。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直刺90度,适用于大部分腧穴的针刺;斜刺45度,适用于皮肉较浅薄处以及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如背部)的针刺;平刺15度,适用于皮肉特别浅薄的部位(如头部)的针刺。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三)行针技术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针刺感应称为“得气”.也称“针感”。即进针后,患者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及传导。医者则有针下沉紧的感觉。

1、行针基本手法 (1)提插法(2)捻转法

2.行针辅助手法 : 刮柄法 、弹针法 、循法 、摇法、飞法、震颤法 。

(四)留 针 技 术 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留置穴内,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和调气的目的。 (五)出 针 技 术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迅速拔出,除特殊需要外,出针后常规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

二、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技术

晕 针 1、临床表现: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吐、脉象微弱。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 2、原因:患者体弱、紧张、饥饿、疲劳、体位不适、医者针刺手法过重或大汗、大吐、大泻后。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病人,晕针的直接原因是脑部暂时缺血。

3、处理:立即将针全部取出.病人平卧,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片刻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4、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思想工作,解除畏针心理;采取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体弱者慎刺;过饥、疲劳者勿刺;医生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针刺结束后患者需稍作休息方可离开。一旦出现晕针,要做到及时处治。

滞 针 1、表现:进针后,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时称“滞针”。 2、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时连续进行单向捻转,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引起。 3、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状态,放松局部肌肉。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则须反向捻转;如系肌肉一时性紧张,可留针一段时间,然后再行捻转出针。也可以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将针取出。 4、预防:进针前先消除患者紧张心理;行针时捻转幅度不宜过大,不宜单向连续捻转。

弯 针 1、临床表现:指针身弯曲,针柄倒向一侧,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局部感觉疼痛。 2、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留针时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物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所致。 3、处理: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切忌强行捻转拔针。 4、预防:医者要思想集中,熟练操作;针前选好体位;防止外物碰压针柄。

断 针 1、临床表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 2、原因:针具质量差、针身或针根有剥蚀等损坏;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及滞针和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处理所致。 3、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认真检查针具质量,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勿过猛,滞针、弯针时妥善处理。

血 肿 1、临床表现:出针后,局部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青紫色。 2、原因:针刺时损伤血管所致。 3、处理:微量出血稍加按压即可;出血较多可先冷敷,血止后可予热敷或按摩,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4、预防: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常规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三、针刺注意事项 1.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针。 2.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3.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病史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5.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好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防刺伤眼球和出血: 6.对于胸、胁、腰、背部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 心、肺,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须谨慎,防止发生气胸。 7.两胁及肾区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其肝脾大患者,更应注意。

8.对于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和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必须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如针刺不当,也可能刺伤胃肠道和膀胱,引起不良后果。 9.针刺项部以及背部正中线第3腰椎以上的腧穴,如进针的角度、深度不适当,可以误伤延脑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针刺这些穴位时,到一定的深度,如患者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散,应立即退针,切忌提插。

灸 法 技 术 灸法是用艾绒等为燃烧材料,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作为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灸法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

一、灸用材料 施灸的材料很多,但多以艾叶为主。其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将干燥的艾叶捣研如绒后除去杂质制成灸料,温和有力,而不起火焰。具有温经通络,行气和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瘀、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等作用。灸用艾叶,以久陈者为良,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

常用灸法 (一)艾柱灸 艾柱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即成

l.直接灸:即将艾柱置于应灸的穴位上,以火点燃上端.待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发烫微痛时取去,更换艾柱再灸。每燃一个艾柱习称“一壮”。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 2.间接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置生姜片、蒜片或蒜泥、食盐、附子饼等物。

(二)艾条灸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 .

灸法注意事项 1.施灸程序,一般是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但在特殊情况下,可灵活运用,不必拘泥。 2.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等。 3.大凡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4.眼球周围、鼻头,浅表的大血管部位、高血压患者的头部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一般禁用灸法。 5.灸后处理:施灸后,局部皮肤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不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皮肤灼伤起泡,轻者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太,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药水,用消毒敷料加以保护,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