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暨考试方向研判 李树全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中学历史高考的五个“脱离” 教学与命题脱离; 教材与试题脱离; 体例与考纲脱离; 试题与答案脱离; 考生与阅卷脱离。 历史难教,历史难学。
2015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三大印象 题型保持稳定,关注主干知识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对话时代话题,彰显学科价值
试题保持稳定,关注主干知识
专题史知识 通史知识 选 修 政治史 经济史 思想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中国史 25 26、27、 28、30、31 24、 29 40 25、 26、 27、40 28、 29、 30、 31 41 32、 33、 34、 35 选修一:清代养廉银制度改 革 。选修二:陈独秀的民主 思想。选修三:美苏冷战局 面的形成——苏联制定实施 原子武器研制计划 。选修四: 俾斯麦。 32、33、34、41 40、 分值 8分 38分 39分 26分 28分 31分 15分
试题保持稳定,关注主干知识 (一)选择题题型、题量保持稳定 依托新情景、新材料,重点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查知识点:儒家思想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查知识点:汉代地方吏治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考查知识点:唐宋经济重心南移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考查知识点: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查知识点:洋务运动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考查知识点:康有为思想主张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考查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
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考查知识点: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
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考查知识点:工业革命
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考查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查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考查知识点: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2013、2014年选择题考察的知识点统计 2013年:土地兼并、京剧艺术、古代商业、古代文学、中国近代外交、雅典民治制度、美国联邦制、德国政治制度、斯大林模式 2014年:分封制、儒家思想、交子、明朝内阁、戊戌变法、抗日战争、计划经济、罗马法、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两极格局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考查知识点:孟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
考查知识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春节 3 劳动节 国庆节 2 星期日 星期六 ——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考查知识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最为稳定的第40题 201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2014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最为稳定的第40题 特点: 重视能力考察;(概括、分析、评价) 关注中外联系;(比较、认识) 2015年: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特点: 重视能力考察;(概括、分析、评价) 关注中外联系;(比较、认识)
开放多元的第41题 2011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以其开放的 形式、宽广的视野、新颖的角度和高远的立意,较 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 反应”模式。 2013年: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年: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15年: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开放多元的第41题 试题形式不断创新 考察角度不断翻新 命题立意不断提高
开放多元的第41题 第一,实现了命题形式的突破 第二,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方向 第三、彰显了历史教学的目的
开放多元的第41题 史观运用 史料辨真? 史论结合 现象剖析 结论考证? 历史认识 治史方法? 史实、史观、史论、史识
开放多元的第41题 启示一:教好教材很重要 启示二:史观引领很重要 启示三:史论结合很重要
没有边际的选做题(全国卷Ⅰ ) 选修一 选修二 选修三 选修四 2010年 唐朝食盐 制度改革 孟德斯鸠和托 克维尔的思想 东京审判中国 选修一 选修二 选修三 选修四 2010年 唐朝食盐 制度改革 孟德斯鸠和托 克维尔的思想 东京审判中国 法官的抗争 曹 操 2011年 盟旗制度 孙中山的 民权思想 苏德边界 钱玄同 2012年 王莽改革 国民党 凡尔赛和约 道光帝 2013年 清末新政和 戊戌变法 报刊对推动社 会发展的作用 越南战争和 海湾战争 韩 愈 2014年 魏晋法律 改革 清末预备立宪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包青天
没有边际的选做题(全国卷Ⅱ ) 选修一 选修二 选修三 选修四 2013年 唐朝两税 法改革 《新政论议》(1895年) 一战、二 战对战犯 选修一 选修二 选修三 选修四 2013年 唐朝两税 法改革 《新政论议》(1895年) 一战、二 战对战犯 的审判 王安石 2014年 南朝山泽 管理制度 改革 抗日根据地 三三制原则 中国远征 军入缅作 战 光绪帝
没有边际的选做题 2015年 全国卷Ⅰ 唐代币 制改革 抗战后国内 政治形势 戴高乐的自 由法国运动 丘处机 全国卷Ⅱ 清政府 养廉银 制度 陈独秀关于 民主政治的 主张 苏联原子武 器的研制 俾斯麦 脱教材、重能力、显主题、贴现实。
有章可循的选做题 改革: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思想:思想特点与社会进步 人物:热点、争议、转型人物
有章可循的选做题 轻识记,重理解; 轻现象,重总结; 轻结论,重方法;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题干比较精炼 古文材料减少 材料阅读量下降
陕西省新课程文综六年成绩统计 年 份 文 综 政 治 历 史 地 理 2010年 158.82 57.50 55.68 45.10 2011年 171.57 58.56 51.72 57.27 2012年 166.51 62.69 50.26 53.56 2013年 157.89 59.53 45.69 62.58 2014年 161.70 62.57 45.24 53.89 2015年 153.07 54.36 48.58 50.13
客观题 (选择题) 主观题 (非选择题) 总 分 2010年 27.32(48分) 30.46(52分) 57.78 2011年 22.26(48分) 29.66(52分) 51.92 2012年 21.73(48分) 28.53(52分) 50.26 2013年 19.58(48分) 26.11(52分) 45.68 2014年 18.66(48分) 26.58(52分) 45.24 2015年 25.16(48分) 23.42(52分) 48.58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题 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平 均 分 2.66 0.68 1.97 2.04 1.19 2.63 1.95 0.96 2.97 3.12 2.84 2.15 难度系数 0.66 0.17 0.49 0.51 0.30 0.24 0.74 0.78 0.71 0.54 区 分 度 0.19 0.01 0.52 0.50 0.21 0.40 0.15 0.26 0.04 0.37 0.18 0.45 选择题难度降低,平均难度为0.52(2013年选择题平均难度为0.389),难度系数小于0.4的选择题有3道(第25、28、31题)。
三年来陕西考生Ⅰ卷选择题正答率(%)统计表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三年来陕西考生Ⅰ卷选择题正答率(%)统计表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2012 51.6 42.9 70.8 20.3 65.4 60.1 54.6 33.6 52.2 30.5 37.2 31.7 2013 19.0 31.8 59.3 66.3 15.2 72.9 18.7 32.2 35.7 39.2 37.9 60.0 2014 41.2 23.1 19.6 15.6 63.6 71.8 32.7 40.2 36.8 35.8 38.4 54.1 2015 66.5 17.1 49.3 51.1 29.9 65.8 48.7 24.0 74.3 78.0 71.0 53.6
历史学科考核目标和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儒家思想本质。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地方政治的实质 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的影响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原因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目的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实质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实质 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实质。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难度稳中略降,重视学科能力 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 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考查落脚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实质 考核目标: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考核目标: (1)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2)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考查知识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春节 3 劳动节 国庆节 2 星期日 星期六 ——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考查知识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
复习备考启示 启示一:知识记忆只是第一步(运用) 启示二:教材结论仅仅是参考(拓展) 启示三:独立思维能力很重要(理性) 启示四:拓展历史视野有必要(途径) 启示五:提升历史认识是目标(方向)
对话时代话题,彰显学科价值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查知识点:儒家思想 对接热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查知识点:汉代地方吏治 对接热点:政治体制建设和改革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查知识点:洋务运动 对接热点: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考查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 对接热点:抗日战争、中日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考查知识点:孟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 对接热点:依法治国
考查知识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考查知识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对接热点:传统文化、民生问题
学生错在哪里?
考生出现的五个“不” (一)基础知识不牢固 (二)基本概念不清楚 (三)基本思路不清晰 (四)基本能力不到位 (五)基本认识不明确
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 40.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41.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
对历史的基本认识 历史是客观的 反对主观的臆测 历史是多元的 摒弃唯一的观点 历史是复杂的 反对单一的观点 历史是发展的 摒弃静止的观点
“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秦晖:《现代化的普世性和随机性》 (《中华读书报》2014年11月26日总第374期)
历史是多元的 (新课标全国卷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历史是复杂的 (新课标全国卷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历史的另一面 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9∶0的票数,全体一致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实行了两年即被废除。 1939年全年的平均失业率将远远高于1931年——那是罗斯福从赫伯特·胡佛手里抢过总统宝座的前一年。 1939年,全部美国人中的17.2,也就是948万人仍然处于失业状态,比1931年的16.3%,即802万人还高。
听听不同的声音 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南方周末》(2008-11-13) “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贡献,不是帮助美国经济复苏,而是帮助美国民众度过了大萧条的艰难日子。比如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通过农业调整法案为农民收入提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案,为长者和失业人士提供保障。 ——《财经网》专栏作家 黄益平 73
历史是发展的 (2014·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一)基础知识要重视 (二)知识拓展要适度 (三)史观引领要适当 (四)求异思维要培养 (五)现实热点要关注 (六)能力培养要方法
新课标五年高考历史试题趋势研判
新课程五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依托基础知识,考察知识运用 试题开放有度,满足个性发展 体现史观引领,鼓励创新思维 贴近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实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彰显课程理念 第一、从重教材到重课程 第二、命题点向课外延伸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传统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新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的知识。 材料的功能不是印证教材的观点,而是学生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的依据。 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是近些年高考的一个突出变化,表现在试题上是更多地呈现新材料、新情景。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有利于培养思维活跃、视野宽广的新型人才。 这一思路命题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较深的知识积累,长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难适应,而且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中学教学中亟待解决。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能力考察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尤其突出对学生认识能力、概括能力、评价能力的考察。
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41.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0)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0)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41.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
第一、认识能力 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能力,尤其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比较突出。 2014年:第25题对中国古代私拿养子财物的规定;第27题对明中后期内阁制的考察;第29题对各地军阀高谈主义的考察;第33题对英国妇女的手纺车闲置现象的考察;第34题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现象的考察,都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2015年:第24题对儒家学者思想的考察;第25题对汉代地方政治的考察;第28题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考察;第32题对对英国人茶叶消费的考察;第34题对苏联农业的考察等,也都属于考察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二、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它需要学生对所学习知识、史料进行充分的理解,进过缜密的提炼和总结,最后形成精练的结论。 2015年第41题: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014年第41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第三、评价(述)能力 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要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一定的评价能力。 2015年第40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 2014年第40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依托基础知识,考察知识运用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依托基础知识,考察知识运用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依托基础知识,考察知识运用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依托基础知识,考察知识运用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依托基础知识,考察知识运用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试题开放有度,满足个性发展 试题形式不断创新 考察角度不断翻新 命题立意不断提高
2011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以其开放的 形式、宽广的视野、新颖的角度和高远的立意,较 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年: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15年: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体现史观引领,关注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体现史观引领,关注学生发展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考查知识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015年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春节 3 劳动节 国庆节 2 星期日 星期六 ——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考查知识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体现史观引领,关注学生发展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体现史观引领,关注学生发展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1.文明史观 横向 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 以生产力标准把握文明发展走向,构建主干知识结构。 纵向 渔猎采集文明 农耕文明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纵向 工业文明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必修Ⅰ: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文明 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 政治文明 从自然经济到工业化、市场化 横向 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 物质文明 必修Ⅲ: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理性 精神文明
文明史观的特点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2.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的含义:亦称近代化。指的是从农业文明专制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民主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 A.政治上 专制、独裁 民主化、法治化 B.经济上 自然经济 工业化、市场化 C.思想文化 愚昧、专制 理性化、科学化 D.国际关系 隔绝、孤立 全球一体化 E.社会生活 传统型 城市化、现代化、世俗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以现代化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政治民主化 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 经济工业化 颁布实业法令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思想理性化 提倡公民道德 推动了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变化 生活社会化 废除各种陋习
3.全球史观 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工业文明横向从西欧早发内生型国家向世界其他后发外生型国家扩展,是世界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①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全球史观对历史教学和命题的影响 ①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②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③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④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4.社会史观: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 以往历史关注的是 “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以社会史观为引领的历史教学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 以往历史关注的是 “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5.唯物史观 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私有制、阶级、国家、领袖、人民群众等等,为人们在史学研究中归类历史现象与史料,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供了思维依据。
5.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当前的历史课程,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鸦片战争的影响 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政治、经济、思想) 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经济逐渐产生。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4.从社会生活史观看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西餐、服饰等)
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辛亥革命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史观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文明史观
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有效解决了危机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事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整体史观:迎来了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贴近时代脉搏,关注热点话题 坚持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历史试题不刻意回避对社会热点、知识热点的考查,命题点的选取很多来自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基本都秉承这一主题,考点涉及政治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传统思想发展、近代民主革命、中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全球化等一些列重大话题,紧紧把握住时代主题。
考生存在的四个普遍问题 基础知识掌握依然很薄弱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问题
基础知识掌握依然很薄弱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基础知识掌握依然很薄弱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基础知识掌握依然很薄弱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基础知识掌握依然很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基础知识掌握依然很薄弱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基础知识掌握依然很薄弱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 ·40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40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014·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014·新课标全国卷II·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 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 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 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 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 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2)不能正确解读题目的设问要求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2)不能正确解读题目的设问要求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2)不能正确解读题目的设问要求 (2014年全国卷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2)不能正确解读题目的设问要求 (2015年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2013年全国卷Ⅰ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存在问题: 第(1)问,一些考生将题干中要求的“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特点”误以为“提炼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史实”; 第(2),一些考生将“启示”误解为“认识”,谈论“海洋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认识”。
忽视试题给定条件和要求 (2014年全国卷Ⅱ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2015年全国卷Ⅱ第40题)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不会用历史语言表述问题 语言随意,表述模糊; 逻辑混乱,概念错误。 观点明确,语言精炼; 要点清晰,逻辑严谨; 表述流畅,文字清晰。
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