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一、天学(天文学) (一)天象记录 1.太阳黑子 2.彗星 3.新星、超新星 4.中国对日月食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
(二)天体测量 1.测天仪器 (1)漏壶又叫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记时仪器,漏壶装水以记时。 (2)浑天仪:是我国古代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 (3)简仪:是我国古代观测天体坐标的仪器。
漏刻
2.星表 (1)二十八宿 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璧、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2)三国时陈卓绘制了一张有283组,1464颗星的全天星图; (2)《石氏星经》 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世尊称《石氏星经》)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3.星图的测绘 (1)秦汉以前我国就有了星图。 (2)三国时陈卓绘制了一张有283组,1464颗星的全天星图;
(3)约于初唐绘制的“敦煌星图”,标有1350颗星,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而又最古老的星图; (4)宋代黄裳于1190年所作,由王致远于1247年所建的闻名世界的苏州石刻天文图,上刻1434颗恒星,也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星图之一。
4.子午线长度的确定 (三)历法 1.岁实的确定 2.置闰与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 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数学 (一)记数和十进位制 (二)《九章算术》与魏晋南北朝算学 1.九九歌 2.算筹 3.《九章算术》 ①方田;②粟米;③衰分;④少广;⑤商功;⑥均输;⑦盈不足;⑧方程;⑨勾股。
《九章算术》书影
《九章算术》是数学知识的光辉的集成。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仓谷的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计算人员对真理不感兴趣,但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希腊人所追求的那种抽象的、系统化的学院式真理。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
4.魏晋南北朝算学与圆周率
祖冲之
《隋书·律历志》中关于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记载 返 回 返 回
(三)宋元算学与开方术和方程论 三、医学 (一)中医学 1.阴阳五行学说 2.脏象学说 3.经络学说 4.形神学说 5.天人学说
6.中医学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 (2)《伤寒论》 (3)《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
张仲景像
张仲景塑像
《伤寒杂病论》书影
《神农本草经》
(二)中药学 1.《神农本草经》:汉代成书,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东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四诊”、“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3.晋代名医王叔和著成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
4.皇甫谧著成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5.隋唐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由国家颁行的最早一部药典苏敬的《新修本草》。
6.明代李时珍对《新修本草》作了修订,《本草纲目》仍是迄今世界上最完备的中医药典。
李时珍像
李时珍(邮票) 李时珍采药图(雕塑)
《本草纲目》书影
《本草纲目》插图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三)临床治疗技术 1.人工呼吸的最早应用 2.全身麻醉外科手术 3.免疫法的先驱 4.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5.独具一格的针灸疗法
华佗像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一、火 药
我国古代炼丹家及其著作 葛洪画像 《抱朴子》书影 孙思邈(鎏金铜像)
硫磺块 木炭块 硝石块
炼丹炉鼎(明代) 炼丹炉(仿汉代) 炼丹引爆图
《武经总要》记载的三个火药配方
突火枪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
突火枪 火龙出水 火箭 毒药烟球
火铳 神火飞鸦 蔟藜火球
二、指南针
(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利用磁铁极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汉·司南 《韩非子》封面 《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正)朝夕(指东西方向)”。王充在《论衡》中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二)北宋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并制成指南鱼,指南龟和指南针。 (三)宋代中国的航业高度发达。宋代时人们把司南用于航海 。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沈括《梦溪笔谈》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
指南鱼 指南针(水浮法)
指南针(指甲旋定法) 指南针(缕悬法) 指南木鱼
指南龟
罗盘
今天的指南针
——北宋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北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南宋 赵汝适《诸藩志》 洋中不可住,惟观星斗前迈。若晦暝,则用指浮针以揆南北。 ——北宋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 朱彧 《萍洲可谈》 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为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 赵汝适《诸藩志》
如果欧洲人不借用中国人的指南针和船尾的舵,欧洲人就不可能实现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席卷世界的大部。 ——英国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三、造纸术
造纸术发明前人类的书写材料 秦简(湖北云梦出土)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老子》
西汉早期麻纸。甘肃放马滩出土,为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纸。
(一)东汉蔡伦最早发明了造纸术。 记载文字的东汉纸
蔡伦像
蔡伦衣冠冢 位于湖南耒阳县,相传为蔡伦故居,冢坐北向南,冢前牌坊额题“蔡伦之墓”四字,为郭沫若手书。冢南30米处有“蔡伦祠”。
蔡伦祠
纸草遗片 野生的纸草 莎草纸,古埃及用于书写的材料,最早的纸。 纸莎草,制作莎草纸的原料,一种生长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湿地植物。 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法老时期,古埃及人就发明了纸草造纸术,用纸莎草制成的纸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但遗憾的是,大约从公元9世纪起,纸莎草纸绝迹了,直到20世纪人们才重新找回了它的制造术。纸莎草纸的造纸原料是单一的,即一种叫纸莎草的绿色植物,主要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中,它酷似芦苇,是一种顶部带细缨 的长杆草本植物。制作过程:把从根茎处被割下来的纸莎草,去掉叶子,截成所需要的长短,然后用刀剥去掉外层的茎,露出里面雪白的髓,这便是制作纸莎草纸的核心材料;把这种白白的、软软的髓尽可能地辟为薄薄的长片,据说,需将它放在清水中浸泡数天,以便除去里面所含的糖份。然后将泡好的长条片放在窄窄的木板上,用粗木棒将水挤干。再将挤干水分的长条片横一根竖一根交叉着拼放在棉布和硬纸板上。待拼成所需纸张的大小后,再用相同的棉布和硬纸板相夹,再放在铁质的压板机下,3天后取出,一张相互粘连、浑然一体的纸莎草纸就制成了。这种纸莎草纸结实耐用,在上面作画、写字能久不褪色,有如中国的“宣纸”一样名贵。 最早的纸草遗片约系出于公元前2400年间。 纸草遗片 野生的纸草
古埃及用纸草做成的卷轴书籍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蔡伦造纸工序
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
(二)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三)造纸术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贮存和传递手段。
唐代写经纸
用羊皮纸书写的阿基米德论文手稿副本
四、印刷术
(一)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工作流程: 首先,是雕刻印刷版。其次,是刷油墨。 最后,就是印刷。
木刻印书版
《金刚经》 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是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物;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洞。
成都出土的唐代印刷品 1944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出土,为《陀罗尼经》,约一尺见方,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印有小佛像,边上有一行汉字依稀可辨,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此经咒所题“成都府”卞家印卖的时间当在757年之后。它说明四川成都早在八世纪中叶,雕版印刷已经流行。这份印刷品现存四川博物馆,是国内现存比较重要的一份唐代印刷品实物。
现存最早的印本历书
(二)活字印刷术 毕升塑像 毕升像 泥活字版模型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昌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上,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本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书影 沈括
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王祯《农书》插图)
王祯《农书》书影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 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我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高丽穆宗时(998—1009年)就开始印制经书。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我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恩格斯 ——马克思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一)实用性 1.在天文方面 统治者的重视主要由两个方面的需要: 其一是统治者顺应天意和农业立国。 其二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历法。 2.在数学方面
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二)整体性(辩证整体性) (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1.重综合,抽象深度不够,科学的“生殖”能力不强,重复发明,长在技术。 2.缺乏演绎推理系统,科学的“形式化”不够。 3.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封建制度的扼制 1.科技人员地位低下 2.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 3.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