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I 高考命题视角 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一 “睁眼看世界”与维新思想 命题角度一 魏源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命题角度二 康梁的维新思想及其特点 命题角度三 严复在宣传维新思想方面的历史贡献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命题角度一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精神 命题角度二 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第3讲 “西学东渐”潮流和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 命题角度三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考点三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命题角度一 三民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 命题角度二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命题角度三 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的伟大理论 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II 考场失分防范 防范一 对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防范二 对主干知识认识存在误区 防范三 对不同历史事件内在关系梳理不清
【典例1】(2011·北京文综,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拔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II 高考命题视角 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一 “睁眼看世界”与维新思想 命题角度一 《海国图志》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1】(2011·北京文综,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拔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解析】魏源在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各国律例》等文献资料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由材料“九州”、“四海”的提示,不难看出这部著作是《海国图志》。 信息提示 【角度释解】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视野,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1】(2013·宁波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 【突破2】(2013·安徽黄山调研)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解析:抓住题干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这一关键字句进行选择,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在B、C、D三项中最符合的是B项。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一 “睁眼看世界”与维新思想 命题角度二 康梁的维新思想及其特点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2】(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展民众的运动 【角度释解】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考命题重点。要重视分析康梁维新主张所体现的特点。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上升到制度层次。 理由 结论 【解析】根据材料“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说明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故B错误。C项说法和史实相违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排除D项。根据材料 “故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看出,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故答案为A。。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3】(2013·汕头质检)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讲的“新观念”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败给日本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现代化运动”指的应该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故选C项。 【突破4】(2013•淮北模拟)严复曾说:“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还说他们“意欲扬已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彼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这类的说法,“令人呕哕”。由此可见严复( ) A.反对学习西方的“格致诸学” B.反对“扬已抑人”的西学起源论 C.坚持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D.批评“中体西用”的“自居名流” 解析:通过严复第二句话,可知他反对向西方学习时“扬己抑人”,说西方科学技术起源于古代中国,故选B项。
“睁眼看世界”与维新思想 考点一 命题角度三 严复在宣传维新思想方面的历史贡献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一 “睁眼看世界”与维新思想 命题角度三 严复在宣传维新思想方面的历史贡献 【典例3】(2012·山东文综,28)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规范答案 【解析】本题以严复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国家发展相互关联的角度切入,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不断寻求救亡道路探索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把握。第(1)问,需要根据不同时间段严复的主要活动分析相关的时代背景;第(2)问,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第(3)问。分清主、客观原因的不同含义,通过对客观环境的分析找到严复主张没有实现的原因。 点击 放大/缩小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前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角度阐释】维新思想实现了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飞跃,二者根本的区别在于维护封建制度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各阶级、各阶层主张所体现的思想解放的特点,辨析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主张的异同,理解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典例3】(2012·山东文综,28)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 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 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概括反映的时代(大)背景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 经历简表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理解:标?本? 结合时代背景
【突破1】(2011年安徽卷文综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C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1】(2011年安徽卷文综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C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解析:C项是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反驳,属于维新派的思想;A项属于洋务派思想;B项体现了以中国文明弥补西洋文明不足的思想,是顽固派的思想;D项体现了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突破2】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解析:针对韩愈《原道》里对君主的吹捧,严复揭露君对民的苛求与残暴,主张“君不是救世主,而是窃国大盗”。这体现了维新派代表人物抑君权、张民权的主张。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命题角度一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精神 考点二 【典例1】(2012·福建文综·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解析】注意题干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大概念,这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智思考判断的精神。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 要求民主 要求科学 【角度释解】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向西方学习推进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要重视分析各阶级、各阶层的主张所体现的思想解放的特点,辨析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主张的异同,理解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1】(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解析:从时间上1918年来判断,从材料“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可以推断出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后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正确答案为D。 【突破2】“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独立自主”“权利”“信仰”“各自”“无盲从隶属”等,由此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民主自由思想,故选B项。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命题角度二 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典例2】(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解析】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而材料却指出使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故选D项。 关键信息 【角度释解】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带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在近代以来从西方思想崇拜出发试图打倒中国文化的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是三个高潮。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还是对人们有反思的意义。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3】(2012·上海单科,22)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突破4】(2013·山东济宁一模)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时代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在“五四运动”时代,推动中国思想界“坚决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③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④国民革命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主要指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考虑可以选出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选A项。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命题角度三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3】(2011·浙江文综,20)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角度释解】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近年高考命题,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理解认识。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99年《大同学》介绍马克思的情况。“百工领袖”说明马克思的身份是工人领袖,②正确;“英人马克思”说明介绍者不知马克思是哪国人,④正确。结合19世纪末的历史阶段特征可知,当时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自己的领袖,马克思主义也尚未在中国传播。故选B项。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5】(2013·杭州模拟)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 A.《庶民的胜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敬告青年》 解析:本则材料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据此这篇文章应该是李大钊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时间在1919年5月。 【突破6】(2013·长沙雅礼中学模拟)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考点提升】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 “文化”的复杂历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三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命题角度一 三民主义思想内涵及发展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题1】(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支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付出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行民生主义。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而且这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故D错误。分析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因此选C。 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 【角度释解】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孙中山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和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品质为后人所敬仰。命题多是围绕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考查。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分析三民主义思想内涵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二要注意三民主义新发展的内容与特点等。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1】(2013·徐州调研)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解析:从材料中的“最具前瞻性”可排除A、C两项,由“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应该的民生问题,故B项正确,D项说法不正确。 【突破2】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从“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是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强调的是以民为本,正确答案选A。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三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命题角度二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典题2】(2012·广东文综,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角度释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正确地回答了有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注重对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特点及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要从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理解。 指“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解析】依据所学,材料中“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是指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选D。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担心革命离工人阶级太远,并非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排除B;材料与外交政策毫无关系,C明显错误。
【对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3】(2013•邯郸四校联考)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解析:毛泽东在1927年春之前就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在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文章,阐述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上述引文就出自他的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C、D三项都发生在1927年春之后,故答案为A项。 【突破4】(2013·福建泉州四校联考)“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大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 )。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解析:由材料中的“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大削弱了”“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等信息可知这是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发表的论述。正确答案选B。
【典题3】(2012·重庆文综,39)(节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考点三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命题角度三 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的伟大理论 【典题3】(2012·重庆文综,39)(节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规范答案 【角度释解】邓小平理论就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中心,进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的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的阶段、任务、目标、发展动力和发展战略等,由此创立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高考多集中在改革开放等内容上,综合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联系,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及必然性。 点击 放大/缩小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概括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内容即可放在经济建设上,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4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6分) 答案:(1)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哲学气魄雄浑、模式阔大;科学居世界领先地位。汉朝成为当时东方一大文明中心;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2)发展生产力;从建国起,用一百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典题3】(2012·重庆文综,39)(节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主义实质 材料二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4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6分) “目标”“任务”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5】(2013·云南模拟)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解析:1978年底讲话出现时尚未建立经济特区,所以应该是推动经济特区的建立而不是发展,A项错;1978年底讲话时尚未进行体制改革,B、C项的“深化”不正确。 【突破6】2012年是邓小平□□□□二十周年,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科学回答了实践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文中的“□□□□”应该是( ) A.一国两制 B.恢复高考 C.南方谈话 D.科教兴国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邓小平”“二十周年”“改革开放”“科学回答”等,判断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故选C。
【典例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不等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II 考场失分防范 学习要求:依据教辅掌握详细分析。 防范一 对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典例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不等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具体实践方式 民主革命道路 【典例2】“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并不能说明孙中山倾向社会主义道路 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 。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 本质区别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一 对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应用训练】 【应用训练1】经过了大革命的洗礼后,理论水平逐渐成熟的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现实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下列历史事件属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实践的是( )①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②打土豪,分田地③秋收起义④反“围剿”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应用训练2】(2013·广东揭阳二模)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典例3】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二 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 【典例3】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对古典文化加以利用和发展 对中国的传统道德和过去文学否定 【典例4】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并不意味着放弃城市工作。 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 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城市。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二 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应用训练】 【应用训练3】(2013·泉州一中调研)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应用训练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典例5】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反封建不是一脉相承的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三 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梳理不清 【典例5】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反封建不是一脉相承的 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君主立宪。 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为思想武器,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共和国 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矛头直指正统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典例6】不能理顺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 民主与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指导思想 前提 传播载体
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B.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C.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D.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防范三 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梳理不清【应用训练】 【应用训练5】(2013·资阳诊断)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B.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C.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D.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 【应用训练6】(2013·广东六校联考)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B.洪仁玕、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