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 强化治理 提升质量 石 忠 2016年8月 提高职业教学质量
内容提要 1 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2 对诊改工作的认识 3 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 4 下一步诊改工作思路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在职业教育的决定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提出: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信息化水平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在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强化 教学 规范 管理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如何提高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完善教学标准体系 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强化 教学 规范 管理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如何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标准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 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第七部分要求,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 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
如何常态化? 内外结合,强化内生动力! 外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内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提高职业教学质量 7
3.《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3.《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信息化教学条件;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生师比;“双师型”教师比例;课程开设结构;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专业点学生分布;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招生计划完成质量;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直接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技术服务到款额等20项指标
4.《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认证的暂行办法》(待发)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4.《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认证的暂行办法》(待发)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五个维度、共21个指标) 专业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标准的对接程度;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专业资源保障:专业师资素质;专业实验实训条件;专业经费支持 学生综合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学生职业潜力;学生自我能力评估 专业人才发展:应届毕业生证书获取率;毕业生职业发展;学生创新创业 专业影响力:同行中的地位;标志性成果;学生及家长认可度;行业企业认可度;国际认可度 专业的社会贡献:毕业生社会贡献;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第一部分,目的与意义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 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职业教学质量 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过程 第二部分,内涵与任务(五项任务) 教师队伍与建设 专业设置与条件 课程体系与改革 办学理念 办学定位 培养目标 学校管理与制度 课堂教学与实践 提高职业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与创新 质量监控与成效 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过程 11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第二部分,内涵与任务(五项任务) 理顺工作机制:形成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 落实主体责任:各职业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 分类指导推进。现阶段为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诊改;下一阶段为“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等为重点的发展能力诊改工作。 数据系统支撑。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加快推进相关信息化建设项目。 试行专业诊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第三部分,实施工作要求 完善组织保证。教育部组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建省级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 加强省级统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组织实施职业院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也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确保公开透明。各地要加强诊断与改进工作管理。建立诊断与改进工作信息公告制度,政策、文件、方案、标准、程序以及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公开,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第一部分,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 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 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 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 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第二部分,目标任务 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第三部分,基本原则 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 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方案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学校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 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以高职院校自主诊改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对学校进行抽样复核。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第四部分,诊改复核(自主诊改、抽样复核) 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近2年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近2年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近2年学校、校内职能部门、院(系)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及其他子规划 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一、诊改文件及相关要求 6.《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第四部分,结论使用 复核结论反映院校自主诊断结果、改进措施与专家复核结果的符合程度。诊断项目参考表中诊断要素共15项。复核结论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三种,标准如下: 有效——15项诊断要素中,自主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12项;改进措施针对性强、切实可行、成效明显。 异常——15项诊断要素中,自主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10项;改进措施针对性不强、力度不够。 待改进——上述标准以外的其他情况。 如执行方案对诊断要素有调整,可根据实际诊断要素数量,按上述比例原则,确定相应标准。
二、对诊改工作的认识 1.与时俱进的需要 国家处于质量时代:质量效益为核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即提升结构质量;由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即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增强创新能力。 诊改制度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主体责任的基本途径。 在实施“管办评分离”之后,由政府组织的以督导和第三方评估为主要形式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的以诊断与改进为主要特征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共同组成中国特色、职教特点,完整现代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对诊改工作的认识 2.深化改革的需要 2016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 2016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稳规模、调结构、促公平、办特色、提质量;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今天,我们强调的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下的质量,是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下的质量,是教育现代化新要求下的质量。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稳规模、强内涵、提质量成为主要任务。
二、对诊改工作的认识 3.内在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 结构质量:院校布局、职教层次、专业结构与中国制造2025和现代产业结构升级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培养质量:各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提升、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管理质量: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等还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的问题; 服务质量:职业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的能力、教师联系企业能力还较为薄弱。
1.解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三、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 1.解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组织机构 覆盖面 组织结构不健全,质量职责不明确,大多数院校未能设立独立的质量组织架构。 未能覆盖质量的全过程与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尚未建立。 质量保障 问题 监控内容 质量意识 监控内容不全面,多为督导组和领导听课,实践教学监控不够,系统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尚未形成。存在重监督轻控制,重形式轻改进,重规范轻激励。 质量意识和氛围较为薄弱,加强质量建设为成为教职员工的自发行为,大多数院校尚未建立现代质量文化。
2.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三、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 2.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五纵五横一平台
诊断项目参考表明确了“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逻辑结构 诊断项目参考表由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组成 五个诊断项目就是横向五个主体: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主体) 15个诊断要素和37个诊断点基本上按照纵向五个系统和一个培养来设计的 每一个诊断项目的设计都体现了质量改进螺旋(PDCA+创新)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五纵五横一平台”建设开始,从纵向和横向一个一个诊改制度建设开始
1 体系总体构架(学校;PDCA+创新) 1.1质量保证理念 1.2组织构架 1.3制度构架 1.4信息系统(平台) 诊断项目(5) 诊断要素(15) (参考)诊断点(37) 1 体系总体构架(学校;PDCA+创新) 1.1质量保证理念 质量目标与定位 质量保证规划 质量文化建设 1.2组织构架 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 质量保证队伍 1.3制度构架 质量保证制度 执行与改进 1.4信息系统(平台) 信息采集与管理 信息应用 2 专业质量保证(PDCA+创新) 2.1专业建设规划 规划制定与实施 目标与标准 条件保障(机制) 2.2专业诊改 诊改制度与运行 诊改效果 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 2.3课程质量保证(PDCA+创新) 课程建设规划 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 3 师资质量保证(PDCA+创新) 3.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规划制定 实施保障 3.2师资建设诊改工作 诊改制度(运行) 实施效果 4 学生全面发展保证(PDCA+创新) 4.1育人体系 育人规划 实施与效果 4.2成长环境(服务) 安全与生活保障 特殊学生群体服务与资助 5 体系运行效果 5.1外部环境改进 政策环境 资源环境 合作发展环境 5.2质量事故管控 管控制度 发生率及影响 预警机制 5.3质量保证效果 规划体系建设及效果(目标链) 标准体系建设及效果(标准链) 诊改机制建设及效果(体系成效) 5.4体系特色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特色
3.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 三、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 3.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 “八字形”的纵横联动质量改进螺旋 改进 预警 监测 目标 标准 设计 组织 实施 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改进 存储 创新 学习 诊断
三、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 4.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的实施成效
三、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 5.关键是推动和激发院校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院校主动履行质量保证职责 推动组织和个人不断改进创新 激发每个部门和个人(师生员工)都想把事情做好 学校主动服务教师发展,教师主动服务学生发展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1.树立现代质量意识 质量与质量意识的内涵 在ISO质量体系中,"质量"被理解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广义的讲,"质量"包括过程质量、产品质量、组织质量、体系质量及其组合的实体质量、人的质量等等。 "质量意识"则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质量意识应该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应该体现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的岗位工作中。质量意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质量意识当中,人才是质量管理的第一要素,对质量管理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1.树立现代质量意识 如何提升质量意识 一是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结合学院办学优势和特色,明确学院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将学院的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纳入学院《章程》,融入《十三五规划》及专业、课程、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子建设规划,促进学院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等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保持一致。 二是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实际状况,明确建设依据、建设基础、存在问题、指导思想、建设思路、框架结构、建设任务等内容,构建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生教育、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等领域在内的质量保证体系。 三是培育现代质量文化。将现代质量文化培训纳入教职工培训体系,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纳入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入学院的政策文件、管理制度、体制机制、校园文化等各个层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2.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组织架构 一是建立质量保证机构。组建院长任主任、各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成立各二级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建立和优化质量管理办公室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全面加强校院两级质量保证队伍建设,完善各层面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考核标准和制度。 二是组建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在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框架下,遴选熟悉高职教育、具有管理经验的校内外高职院校专家、教育研究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聘请山东省及全国诊改专家委员会委员,组建学院诊改专家委员会。 三是完善质量体系的五大系统。决策指挥系统涵盖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协调管理等方面;质量生成系统涵盖教学与学生工作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资源建设系统涵盖组织,人事,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发、储存、使用、管理等方面;支持服务系统涵盖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合作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安全保障等方面;监督控制系统涵盖质量数据(信息)采集、汇总、分析,质量报告,预警发布等方面。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2.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诊改项目 一是开发全院性自主诊改项目。围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规划、设计诊改项目,拓展、细化诊改内容,开发形成全院性的自主诊改项目。如,专业质量保证与区域发展战略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根据全省品牌专业群的建设项目,明确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群的目标;课程建设融入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信息化教学大赛等要求,明确建设目标和标准等。 二是开发专项自主诊改项目。围绕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全面发展等教育教学重点领域项目,根据各领域改革与发展需要,开发诊改项目、要素和内容,设置质量目标,明确质量标准,制定质量制度和实施流程,开发形成各领域专项自主诊改项目。如,专业诊改项目可设置建设质量、基础条件、建设成效等诊改项目,明确专业建设、教学运行与管理、质量工程等多个诊改要素,细化具体诊改内容,对学院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进行分类诊改。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2.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文件体系 一是完善质量保证的规划体系和目标体系。制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其他子规划(含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等),建立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发展目标分解到各个年度。 二是完善质量保证的标准体系。围绕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在梳理学院现有各类标准的基础,建立覆盖教育教学各要素的质量标准体系。如,专业层面的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建设标准等。 三是完善质量保证的制度体系。在梳理建院以来各项教学及行政服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制度不断完善和提升,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的制度体系。如,教学管理制度、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质量诊改制度、质量事故处理制度等系列制度。 四是完善质量保证的流程体系。促进管理制度与工作程序紧密结合,明确重点环节的管理流程及业务流程,其文本内容主要包括:事项适用范围、作业程序、控制重点、使用表格、依据及相关文件、流程图。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流程、专业设置流程、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流程等。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3.设计改进螺旋 党委领导,院长指挥 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 行政职能部门保证质量提升 质管办实施质量监控和诊断 学工、教辅、后勤提供服务 二级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生成核心,建立质量改进螺旋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4.采用有效数据 建立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机制 信息发布制度 以平台信息为引导 找薄弱、规范行为 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人才培养质量论证依据 学校发展决策基本依据 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平台分析与评价功能 信息发布制度 研究关键监控指标 信息来源和基本依据 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制 平台信息采集审核机制 满足常规监控评价要求 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 数据平台动态化管理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5.促进循环改进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5.促进循环改进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5.促进循环改进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5.促进循环改进
四、下一步诊改思路 5.设计质量改进螺旋 3设计 4组织 5实施 6诊断 7学习 8创新 9存储 10改进 2标准 1目标 目标 标准 设计 组织 实施 诊断 学习 创新 存储 改进 质量改进螺旋从目标、标准开始,通过纵向和横向体系化的目标、标准(指标)形成的目标“链”(体系)、标准“链”(体系)
几个名词 1.PDCA循环 2.零缺陷管理 3.目标设置理论(略) 4.知识管理理论(略)
PDCA循环 PDCA的含义如下: P( 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 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 ;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 个PDCA循环里。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 ② ① ③ PDCA循环圈研讨
PDCA循环 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各级的有机整体,如图所示。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 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象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题目,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进步一步。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都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使品质治理的车轮滚滚向前。PDCA每循环一次,品质水平和治理水平均匀进步一步。
PDCA循环
1.PDCA循环 八大步骤 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题目; 夸大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题目的意识、能力,发现题目是解决题目的第一步,是分析题目的条件。 步骤二: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 找准题目后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题目产生的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 步骤三:要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题目的关键。 步骤四:拟定措施、制定计划;(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 步骤五: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 步骤六:检查验证、评估效果;"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的前CEO郭士纳的这句话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语道破。 步骤七: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 步骤八:处理遗留题目。所有题目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题目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是以抛弃“缺点难免论”,树立“无缺点”的哲学观念为指导,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从开始就正确地进行工作”,以完全消除工作缺点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零缺点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点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零缺陷管理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可概括为:基于宗旨和目标,通过对经营各环节各层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保证各环节各层面各要素的缺陷趋向于" 零"。其具体要求是: ①所有环节都不得向下道环节传送有缺陷的决策、信息、物资、技术或零部件,企业不得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有缺陷的产品与服务; ②每个环节每个层面都必须建立管理制度和规范,按规定程序实施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不允许存在失控的漏洞; ③每个环节每个层面都必须有对产品或工作差错的事先防范和事中修正的措施,保证差错不延续并提前消除; ④在全部要素管理中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不仅是被管理者,而且是管理者,以零缺陷的主体行为保证产品、工作和企业经营的零缺陷; ⑤整个企业管理系统根据市场要求和企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实现动态平衡,保证管理系统对市场和企业发展有最佳的适应性和最优的应变性。
案例
同济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框架 全方位监控、本研办全覆盖 循环闭合、持续改进 国 家 社会和学生 教学环节 全因素 教务系统 全部门 要 求 国 家 社会和学生 质量目标 和管理职责 教学资源管理 教育过程管理 监控分析改进 满 意 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 教学环节 全因素 教务系统 全部门 学校内部 全社会 全方位监控、本研办全覆盖 循环闭合、持续改进
教学质量是办学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核心。 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 重点应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应包括质量目标、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及质量的监控和改进等。 应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明确监控结果的反馈途径,跟踪改进情况,实现闭合。 学校是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在政府从制度层面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学校作为主体应构建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确保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保证流程——如何运行? 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明确了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途径, 使保证质量的执行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能够持续正常运行和可操作的循环。
同济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试行) 同济本研全覆盖的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简介 学校教学质量保证框架 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学校教学质量保证流程 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实施条例 学院教学质量保证框架 学院教学质量保证流程 建议 同济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试行)
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关键要素是哪些?标准是什么? 教学质量保证框架——工作体制是什么? 明确保证教学质量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及各自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监督系统、主要监督内容和有关监督单位,以及4个主要方面的责任人和一级项目、二级项目的执行责任人及监督责任人。 教学质量保证流程——工作机制是什么? 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明确了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途径,使保证质量的执行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能够持续正常运行和可操作的循环。 教学质量保证实施条例——如何形成制度? 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用条文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执行机构和监督系统工作时的依据。
大连民族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构架图
南阳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运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