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散寒话艾叶
艾叶
一、温经止血--虚寒出血证 尤宜于崩漏下血,胎前产后皆宜 二、散寒止痛--虚寒性腹痛 三、调经安胎--月经不调 胎动不安 四、祛湿止痒--泻痢霍乱 带下 湿疹疥癣
临床常用灸法及操作 ①直接灸 ②隔物灸 ③艾条灸
一般施灸程序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 阳部,后灸阴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 身、后四肢。
施灸禁忌 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 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 重要脏器、大血管处、肌腱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 妊期小腹、腰骶部不宜施灸。 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
理 血 药(剂) 调理 血行异常
血行异常 血行迟缓或停止 血行不循常道 瘀血 出血 活血祛瘀 分类 止血
止血药
定义: 凡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病证的药物,称止血药。
适应证: 出血病证——指血不按经脉运行而溢出脉外的病证,又称溢血。
以出血部位分: 1.上部:吐血(胃) 咯血(肺) 衄血(鼻)
2.下部:便血、痔血(后阴) 尿血、崩漏(前阴) 3.皮下:皮下出血 4.体表:外伤出血
以出血病因分: 1.气不摄血--出血色淡,神疲乏 力,脉细舌淡 2.血热妄行--血色鲜红,或发热烦躁、舌绛
3.瘀阻出血--出血兼疼痛,血色紫暗,或有瘀块 4.虚寒出血--出血色淡,质地稀薄,畏寒肢冷
分类: 1.凉血止血药--血热出血 2.收敛止血药--气不摄血 3.化瘀止血药--瘀阻出血 4.温经止血药--虚寒出血
2. 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② 见血休止血 ③ 防止血留瘀 使用注意 凉血止血 益气摄血 化瘀止血 1.止血药为主,配伍治本之药 2. 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② 见血休止血 ③ 防止血留瘀
②.大出血而致气随血脱者,应首先考虑大补元气,即“有形之血不易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③.止血之剂寒凉、收涩,或止血 过急,均易致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故常酌配用活血化瘀药物,或选用化瘀止血药物。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功 效:凉血止血 适应证:血热出血 共同点:性味大多苦寒
与清热凉血药的区别 清热凉血药--功偏清热,清血热 为主,为治本之品 凉血止血药--功偏止血,清热不 足,为治标之品
使用注意: 1、本类药止血为主,清热不足,宜配合清热凉血药同用。 2、本类药药性寒凉,应防血止而有留瘀之患;若有瘀阻现象,须配伍活血药同用。
大蓟
一、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 二、散瘀解毒消痈--疮痈
小蓟
一、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 兼利尿(尿血、血淋) 二、散瘀解毒消痈--疮痈
大蓟、小蓟 共同点: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出血证,解毒消痈,治疗热毒疮痈证。 不同点:大蓟──解毒消痈力稍强。 小蓟──兼能利尿。善治尿血,血淋。尤宜尿血。
地榆
一、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 二、解毒敛疮--烫伤,湿疹,疮痈 尤宜于下焦之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特点:苦泄清降,酸收止血, 多用于下部出血。 二、解毒敛疮--烫伤,湿疹,疮痈 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槐花
“主肠红下血,痔疮肿痛,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 一、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 “主肠红下血,痔疮肿痛,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 二、清肝明目--目赤头痛 具有短暂而显著的降压作用,含芸香苷,能改善毛细血管脆性。
侧柏叶
一、凉血止血--各种出血证 特点:1、应用范围广,“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热流溢于经络者,捣汁服之立止” 2、味苦涩性凉,为凉血、收敛止血药 二、祛痰止咳--肺热咳痰 此外,治脱发、烫伤
白茅根
一、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 甘寒清热生津,善清肺胃之热 肺经(咳血、衄血) 胃经(吐血) 膀胱经(尿血) 二、清热利尿--热淋 水肿、小便不利 湿热黄疸
苎麻根
一、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 二、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三、清热解毒--热毒疮痈 蛇虫咬伤
要点 1、主治证 下部出血(便血痔血): 地榆、槐花 尿血血淋:小蓟、白茅根 2、功效 清热止血安胎:苎麻根
第二节 收敛止血药
功 效:收敛止血 适应证:各种出血证 共同性:大多味涩性平
使用注意 1、根据药物止血的特点,正确地选用药物。 2、本类药性涩收敛,应防止留瘀恋邪,对失血初起邪滞未尽者,则当慎用。
白及
一、收敛止血--体内外诸出血证 特点: 1、性质滋腻,药性收敛,止血力强 2、善治肺胃出血 二、消肿生肌--疮疡肿毒,烫伤 手足皲裂,肛裂
仙鹤草
一、收敛止血--多种出血证 出血不论寒、热、虚、实皆宜 二、补虚--脱力劳伤(又名脱力草) 三、止痢--泻痢 善治血痢或久痢不愈 四、杀虫--疟疾,阴道滴虫
棕榈
收敛止血--各种出血证 “能引血归经,止上下失血, 止下血尤良。” 尤多用于崩漏
要点 肺胃出血:白及 脱力劳伤、血痢:仙鹤草 下部出血(崩漏):棕榈
第三节 化瘀止血药
功 效:化瘀止血 适应证:瘀阻出血证 共同性:大多性温
使用注意 1、应用时需根据病情掌握用量 2、适当配合其他止血药或化瘀 药同用
三七
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尤以出血兼瘀滞者为宜。 一、化瘀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 “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 《本草新编》 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尤以出血兼瘀滞者为宜。 二、消肿定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相同:化瘀止血 三七(五加科) 活血定痛 菊叶三七(菊科) 解毒消肿 景天三七(景天科) 宁心安神
临床报道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用参三七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1g)8~16ml,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9):15) 治疗胃出血:田七研为细末,每次1.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卧床休息,除呕血者,一般不禁食,酌情服流食或半流食,大便隐血完全转阴后,再服2天以巩固疗效。(《云南中医杂志》1985;(1):28) 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大出血:每6~8小时经胃管注入参三七粉10g,溶于30~50ml生理盐水,夹管1小时后再间断抽出,直至抽出的胃内容物不含鲜血为止。留置胃管2~3天,继续口服三七粉3~5次,每次10g。(《实用外科杂志》1982;(4):190)
茜草
一、凉血止血--血热夹瘀出血证 特点:1、善治血热崩漏 2、为行血凉血要药 “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 二、活血通经--经闭 跌打损伤 风湿痹痛
蒲黄
一、化瘀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 瘀滞心腹疼痛 二、利尿--血淋
特点: 1、药性甘平,无峻急之性、寒温之偏,适应范围大。 “上治吐衄咯血,下治肠红崩漏” 2、内服、外用皆宜,单用、复方均可。 3、止痛常与五灵脂同用 “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 《本草纲目》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功 效:温经止血 适应证:虚寒性出血 共同性:大多药性温热
使用注意 1、根据出血部位不同,选择药物 2、宜配伍温里药及收敛止血药同用 3、阴虚火旺者慎用
灶心土 伏龙肝
药性说明 本品辛温,主入脾胃经,长于温中散寒而止血、止呕,为中焦虚寒出血要药,兼可用于中寒呕逆。
炮姜
生姜 止呕、发表、解毒 干姜 温中 散寒、回阳、温肺 炮姜 止泻止痛、温经止血 多用于胃肠出血(吐血、便血)
1.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 2.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 3.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 4.温经止血药—艾叶、灶心土、炮姜 白茅根、侧柏叶、槐花 2.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 3.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 4.温经止血药—艾叶、灶心土、炮姜
具有止血的药物还有: 一、止血:荆芥、防风(解表药)、荷叶(清热药)、鹿蹄草(祛风湿药)、降香(活血祛瘀药)、胡颓叶(化痰止咳平喘药)、阿胶、山茱萸(补虚药)、乌梅(收涩药)。 二、和血止血:当归(补虚药) 三、补血止血:龟板(补虚药) 四、收敛止血:马勃(清热药)、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刺猬皮、乌贼骨(收涩药)。 五、凉血止血:栀子、夏枯草(清热药)、代赭石(理气药)、黄药子(化痰止咳平喘药)、墨旱莲(补虚药)。 六、化瘀止血:五灵脂(活血化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