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的生命活动(一)
动物的排泄与体内水盐平衡调节 体液:动物体内细胞内外的液体。 生物体的器官、组织都浸浴在含有多种无机盐离子的体液中。 体液的稳定主要靠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和调节体液水盐浓度的平衡机制保持。体液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体液中各种盐类的总浓度。体液的离子组成和渗透压的稳定保证了动物体内的水盐平衡。
(一)动物主要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 1. 无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 (1)伸缩泡 (2)原肾型排泄器官 (3)后肾型排泄器官 (4)马氏管
(1)伸缩泡 伸缩泡是原生动物调节水盐平衡、排泄代谢废物的细胞器。细胞内多余的水不断地进入伸缩泡,溶于水中的废物也进入伸缩泡。伸缩泡收缩,将泡内水分排到体外。伸缩泡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以保持胞内水盐稳定。 原生动物代谢废物的排泄主要通过体表,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胞内水分。
(2)原肾型排泄器官 扁形动物和假体腔动物为原肾型排泄器官。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一端开口于体表,排泄管伸入组织内部,末端封闭,由管状细胞和帽状细胞构成。帽状细胞的纤毛摆动使组织液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排泄管由排泄孔流出体外。 排泄管的重要作用是排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3)后肾型排泄器官 具真体腔的无脊椎动物排泄器官是肾管或后肾管。 后肾管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育形成,一端开口在体腔内,称为肾口,肾口具纤毛,肾管长而盘曲,周围富含血管,另一端开口在体表,称为肾孔。后肾管开口在体腔而不是伸入组织中,代谢废物由血液和体腔液运送到后肾管。
后肾管的排泄机理: 肾口的纤毛摆动可将含有尿素、氨等多种代谢废物的体腔液送入肾管。肾管的细管部分可与管壁的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渗入肾管,血液也从肾管回收水分及有用物质,最后加工成尿,由肾孔排出体外。
(4)马氏管 昆虫纲、多足纲及蛛形纲的排泄器官。 马氏管是起源于内胚层或外胚层、发生在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单层细胞的盲管,浸在混合体腔的血淋巴中,马氏管细胞向内的一面具大量绒毛,扩大了其内表面积,有利于对代谢物质的吸收。
马氏管的排泄机理: 马氏管端部三分之一能向管内分泌Na+、K+、Ca2+、Mg2+等离子和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后部有回收水分和离子的功能,初步浓缩的代谢物进入后肠。 水分及有用的Na+、K+ 等离子被后肠重吸收再次进入血淋巴,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含氮废物形成尿酸结晶从肛门排出体外。
2 . 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 排泄系统发生、结构和功能 全肾:沿着体腔按体节排列的肾管。实质上是起源于无脊椎动物后肾型排泄系统。 既有前肾又有中肾,称为全肾型。 肾口→肾管→体外 仅见于盲鳗幼体和蚓螈幼体
前肾:脊椎动物最原始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前端的背中线两侧。 肾口→前肾管→泄殖腔 肾口附近有血管丛形成的血管球悬在体腔中,代谢废物以过滤方式从血液→体腔→肾口→前肾管→泄殖腔。 圆口类成体保留有前肾,称头肾。其它脊椎动物胚胎期有前肾,后来退化消失。
中肾:羊膜动物仅胚胎期有中肾。于前肾之后出现,结构上和背肾基本相同。 背肾: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相当于前肾之后全肾的其余部分。位于体腔背壁中部,肾小管内端分叉,一支开口于体腔(肾口)或退化闭合,另一支末端膨大,包围血管球,组成肾小体。每一生肾节发生很多肾小管,已看不出按节排列的特征。
中肾与前肾的区别: 前肾:外血管球,悬在体腔中,代谢废物→血管→体腔→肾口→肾小管→前肾管→体外(体腔联系) 中肾:内血管球,中肾小管一端开口于中肾管,另一端膨大内凹,双层杯状,代谢废物→血管→肾小体→肾小管→中肾管→体外(血管联系)
后肾: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成体的肾,其发生期和部位均在中肾之后。从开始发生就不具分节的特点,肾小体数目极多。肾小管有复杂分化。 脊椎动物肾脏进化趋势: 肾单位: 少→多;肾口: 有→无; 体腔联系→血管联系
羊膜动物成体排泄器官为肾脏。 肾脏的结构,从外到内可依次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三部分。其中肾小囊、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均位于皮质部分,髓袢的大部和集合小管的大部位于髓质部分,肾盂连接输尿管。
肾单位是肾的功能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被肾小囊包裹着的一团毛细血管球。肾小管为一条有规律地盘旋曲折的细管。肾小管末端封闭,折叠膨大成双层壁的囊状,称为肾小囊。肾小囊的内壁有足细胞,足细胞的突起之间有缝隙,肾小球微血管内的血液滤出后,从足细胞的缝隙进入肾小管。
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三部分,近曲小管是与肾小囊相连的较细长的管,弯曲折叠成团; 髓袢是近曲小管后一个比较细的弯曲成U形的管,其中与近曲小管相连的为降支,降支折回后形成的U形的另一支为升支。 升支向上形成盘曲的管为远曲小管,远曲小管连到较粗的集合管。
排泄机理: 肾小球的作用基本是机械过滤,滤出液中有正常尿中不含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滤出液在肾小管和集合小管中进行进一步重吸收、分泌和浓缩形成尿。 近曲小管是主要的重吸收发生部位,滤出液中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大部分氯化钠都可以被肾小管的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并转移到附近血管中。
远曲小管是分泌发生的主要部位。血液中的K+、H+、NH4+和HCO3-等离子都在这里分泌到滤出液中。 髓袢作用是将周围的体液造成一个Na+的浓度梯度,重吸收水分,使滤出液浓缩。 集合管是浓缩滤出液的主要部位。
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 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液 各类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特点 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液 各类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特点 圆口类、鱼类、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
心脏 圆口类开始有心脏分化,由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组成。 鱼类的心脏 由一心房、一心室、 动脉圆锥(或动脉球)和一静脉窦组成。 软骨鱼的动脉圆锥是心室的延伸,可主动收缩。硬骨鱼的动脉球是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无收缩能力。
两栖类的心脏: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形成二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由于肺的出现,循环系统也由鱼类的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爬行类的心脏: 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心室室分隔接近完全,留有一孔。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心脏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静脉窦消失。 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得以完全分开,并以完全双循环流经全身各器官组织。
动脉系统 脊椎动物动脉基本模式在各纲动物大致相同:腹大动脉由心脏发出,沿消化道腹面前行;背大动脉为消化道背面向后纵行的血管,发出分支到全身各处;六对动脉弓,连接腹大动脉和背大动脉。 各纲动脉系统演变主要是动脉弓的变化,由鳃呼吸进化为肺呼吸而引起。
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一般有6对动脉弓,由第一对动脉弓分出颈动脉,其余各对愈合成1对动脉根,再向后愈合成1条背大动脉。
鱼类每一动脉弓分成两部分: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之间有毛细血管。 硬骨鱼有4对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代表着3-6对动脉弓。
两栖类成体营肺呼吸,各动脉弓不再分成由毛细血管相连的两部分。 第3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第4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左右体动脉向背、后部弯曲成弓后合成背大动脉,第6对动脉弓转变为肺皮动脉。
爬行类也具有第3、4、6对动脉弓,肺动脉和左体动脉弓由心室右侧发出,右体动脉弓由心室左侧发出,进入头部的颈动脉由此支发出。
鸟类的左体动脉弓退化,仅保留右体动脉弓,由左心室发出。肺动脉由右心室发出。
哺乳类右体动脉弓消失,左体动脉弓连同颈动脉从左心室发出,肺动脉由右心室发出。
动物体的生命活动(二)
动物的神经调节 动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过程中,受神经系统的直接调节,神经系统可以感受外界刺激、调节动物的运动,并协调整个有机体的活动,使动物有学习、记忆和复杂的行为。 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迅速、准确,是动物体内最复杂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机制 1. 神经元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和从细胞体延伸出的、通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的突起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作用的基本单位,从接受刺激到发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过程称为反射弧。 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细胞称为感受器,发出反应的器官或细胞称为效应器。 高等的反射弧从感受器到效应器至少要经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发生和演化 1.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的梯状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 2.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脑神经与脊神经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构成 大脑(端脑)包括嗅脑和大脑半球两部分。 每个大脑半球都有1个腔,称为侧脑室。 大脑的外层为灰质,即大脑皮层,又称 脑皮。皮层下为白质,是神经纤维集中 的地方,又称髓质。 间脑由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和第三脑室组成。
丘脑(视丘)是间脑的主要部分,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低等动物的丘脑是主要的感觉中心。 下丘脑是内脏机能的重要控制中心。另外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垂体后叶就是下丘脑延伸、分化而成。 丘脑上部不是脑的重要中枢,背部产生脑副体、顶体和松果体。
中脑位于延脑和间脑之间。哺乳动物以前的中脑背部有视叶,是视觉反射中心。视叶在鸟类和许多真骨鱼类特别大。视叶的组织结构类似于皮层的灰质结构。在低等脊椎动物所有体感觉冲动在这里联系和综合,然后产生运动反应 哺乳类的中脑的重要性已大大减少,上部有四叠体。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菱脑背部前端发展为小脑。小脑对运动调节和身体姿势的保持十分重要。 小脑的发展程度与身体运动的复杂程度有关。许多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小脑的结构是复杂的;爬行类的小脑较小;两栖类和圆口类的小脑极小。
菱脑的后端发展为延脑。又可看作是脊髓前端的延伸,背部的腔为第四脑室。 延脑的灰质内有基本类似于脊髓的一系列灰质柱或核。 延脑是许多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心搏和血压以及控制吞咽、咳嗽、喷嚏和呕吐的中枢。
脊髓 功能—传导冲动、实现反射 灰质—神经细胞体、树突、神经突触 白质—轴突
周围神经系统 将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位间的神经 联系起来的神经称为周围神经系统。包 括从脑和脊髓伸出的成对神经、支配内 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 脑神经:无羊膜类10对,羊膜类12对。
脊神经:除原索动物亚门及圆口纲外,脊神经都是由背根和腹根混合而成。 背根为感觉根,包括体感觉和脏感觉神经纤维。背根上有脊神经节,是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所在的部位。 腹根是运动根,包括体运动和脏运动神经纤维,没有神经节。
植物神经系统: 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动物内脏器官的活动,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如调节血压、心率、体温等。 特点:A.不受意志的支配。B.每一脏器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而作用是相反的。一个能使器官的活动加强,另一个是使器官的活动减弱。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发出部位:脊髓的胸腰段 神经节:椎旁节在交感干上,椎前节在腹腔内 节后纤维:长,肉眼可见 中脑、延脑和脊髓的荐段 埋在所支配器官的组织内或器官附近 很短,肉眼难于见到
动物的化学调节 一、动物激素: 由特定器官分泌的特异性物质,直接分泌到体液中,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作用于远离的的靶器官,调节特定生理过程的速率,只需微量即可发生作用。 特点:种类多,特异性强,有专门器官(内分泌腺),与神经系统相配合。
无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和激素(昆虫) 脑激素:由昆虫脑神经节的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储存于脑延伸成的一对心侧体中,作用是刺激昆虫前胸内的一对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 蜕皮激素:由前胸腺分泌,调节昆虫生长发育,同时促使昆虫蜕皮。 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低龄幼虫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量多,蜕皮后保持幼虫体态,末龄幼虫分泌保幼激素很少,蜕皮后化蛹,蛹期无蜕皮激素,蜕皮后变为成虫。
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哺乳动物) 1 肾上腺 位置:肾脏内侧,左右各一个 组成:皮质、髓质,鱼类和两栖类这两部分是分开的。 皮质:中胚层来源。分泌多种激素,虽分子式相似,但机能不同,统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可分为3类: 性激素类:包括雄激素和雌激素,促进性腺发育,形成第二性征。 盐皮质激素:促进肾小管对Na+的再吸收,抑制对K+的再吸收,促进对Cl-和水的再吸收。 糖皮质激素类:调节糖代谢,使蛋白质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肝脏将氨基酸转化为糖元,提高有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解除身体紧张状态,加强免疫功能,抵抗感染。
髓质:外胚层来源。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动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代谢率提高,细胞耗氧量增加,血管舒张,脾脏中的红细胞大量进入循环,支气管扩大,骨骼肌和心脏中血流量加大。此外还能抑制消化道蠕动,肠壁平滑肌中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同时引起瞳孔放大,毛发直立。
2 甲状腺 位置:气管前端的两侧,靠甲状软骨 组成:脊椎动物一般具有两个甲状腺,人的两个甲状腺合并为一个。 滤泡细胞能分泌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滤泡旁细胞能分泌降钙素。 甲状腺素( T4 )的分泌受脑下垂体前叶产生的促甲状腺素(TSH)的调节和影响。
血液中碘的含量低影响甲状腺素的生成。人的基础代谢水平可下降,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缺碘会引起儿童骨骼发育受阻、性器官发育停止、智力低下,而成为呆小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液中T3和T4过多,基础代谢率升高,患者血压高,心搏快、出汗、情绪激动,有颤抖等症状,同时患者还常出现眼球凸出、身体消瘦的症状。 降钙素作用是使血液和体液中钙的浓度降低,防止骨骼中钙离子过多进入血液。
3 甲状旁腺(副甲状腺) 位置:附在甲状腺上或埋在甲状腺中。 组成:四个很小的腺体,甲状腺含有许多滤泡,甲状旁腺没有滤泡。 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降钙素是互相颉颃的激素。甲状旁腺素有提高血钙含量、减少磷酸含量的作用,能抑制肾及肠的排钙能力,又能使骨骼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液中钙含量提高;能刺激肾脏更多地排除磷酸盐,使血中磷酸保持平衡;可以活化维生素D,以加强肠对钙的吸收。
4 胰岛 位置:胰脏中,不与胰液管相通,分泌的物质 靠血液输送。 4 胰岛 位置:胰脏中,不与胰液管相通,分泌的物质 靠血液输送。 组成:特殊上皮细胞团,因为象埋在胰脏这个有管腺中的“孤岛”得名。含有α、β和δ三种分泌细胞,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δ细胞分泌生长激素抑制素。 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等细胞氧化葡萄糖的能力,及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元或脂肪的能力。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主要作用是降低细胞中糖元和脂肪含量,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即使肝脏中的糖元分解,并刺激脂肪水解并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受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制约。 生长激素抑制素能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参与糖代谢的调节,有抑制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作用。 下丘脑和一些肠细胞也能分泌生长激素抑制素。
5 脑下垂体 位置:于间脑底部视神经交叉的后方 5 脑下垂体 位置:于间脑底部视神经交叉的后方 组成: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组成。腺垂体源于原始口腔的顶部突起,神经垂体源于间脑底部向下的突出,两部分连接成为脑下垂体。 腺垂体有调控其它内分泌腺的功能,被认为是内分泌系统的中心。 人的腺垂体至少能分泌七种激素。
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生长。儿童期生长激素分泌失调,成为侏儒或巨人。 催乳激素:有多方面作用,可促进乳腺的生长和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对于兽类和人体的生长、生殖等机能均有调节作用。 促激素:是腺垂体分泌的多种激素的统称。可以对其它内分泌器官起到控制作用。 黑素细胞激素:调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色素细胞中色素的变化,在哺乳类作用不明确。
神经垂体主要储藏来自下丘脑分泌的两种激素:催产素和加压素。 催产素:刺激妊娠后期的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助于孕妇分娩出胎儿,同时还有促使乳腺排乳的作用。 加压素(抗利尿激素):促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收缩,使血压上升,促进肾小管内水分的重吸收,造成尿量的减少。人如果缺乏抗利尿激素,将引起尿量大增。
6 松果体 位置:大脑两半球和间脑的交接处。 组成:连接于第三脑室顶后端的卵形小体,七鳃鳗的松果体还保留着眼的形态。 6 松果体 位置:大脑两半球和间脑的交接处。 组成:连接于第三脑室顶后端的卵形小体,七鳃鳗的松果体还保留着眼的形态。 分泌褪黑激素,影响色素沉着,可使色素细胞中的色素颗粒集中,使皮肤颜色减退。褪黑激素是和黑素细胞激素的作用相反的激素。昼夜的周期变化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
7 前列腺 位置:雄性哺乳动物的一种副性腺,产生前列 腺素(哺乳动物多种器官组织都能分泌)。 7 前列腺 位置:雄性哺乳动物的一种副性腺,产生前列 腺素(哺乳动物多种器官组织都能分泌)。 特点:靶细胞或靶组织一般就是产生前列腺素的组织,而不需由血液输送到特定的靶细胞。属于局域性的调节物质。 可使气管扩张,抑制胃液分泌、刺激平滑肌收缩,调节血压等。前列腺素也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对神经介质的释放和活动起调节作用。
8 胸腺 位置:心脏腹面的前方,胸骨柄的后方,是由 第Ⅲ和第Ⅳ对咽囊的腹侧突出形成的。 8 胸腺 位置:心脏腹面的前方,胸骨柄的后方,是由 第Ⅲ和第Ⅳ对咽囊的腹侧突出形成的。 特点:分泌胸腺素,功能是增强免疫力,促使胸腺中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成熟的T淋巴细胞具有细胞免疫作用。 去除幼年动物的胸腺会影响动物免疫系统抗体的形成。胸腺在性成熟动物中逐渐萎缩退化,不再对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9 性腺 包括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两大类 雄性激素:睾丸内曲精细管间的间质细胞所分泌,睾丸酮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睾丸酮影响雄性副性征的出现和维持雄性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促进精子的生成与成熟。 雌性激素有动情激素和黄体酮。
动情激素由卵巢中的卵泡上皮细胞产生,促使雌性的生殖器官发育、促进乳腺发育和副性征出现、促使动物发情、抑制垂体前叶促卵泡激素的分泌和促进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 黄体酮(孕酮),由黄体所分泌,使子宫粘膜肥厚,为接受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同时可以抑制卵泡的继续成熟,防止妊娠期排卵发情。黄体酮还可以促进乳腺的发育和分泌、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以保证胚胎的生长发育。
思考题 P.267, No. 1-5 P.279, No. 1-2 P.293, No. 1,2,7,8,9 P.303,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