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概說: 呂不韋,戰國時代衛國人,著名商人、政治家,在秦為相十三年。擁立秦始皇有功,後遭受猜忌,被流放於河南,不能自安,飲鴆自殺。 呂不韋招攬門客編纂《呂氏春秋》一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萬言,以「兼儒 墨,合名法」為思想中心,書中廣泛收集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亦保存許多歷史材料,後為先秦 雜家代表人物之一。 呂不韋自覺《呂氏春秋》已經包含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對此書深具信心,並將它公布在咸陽城門,遍請各諸侯國的遊士賓客,聲明如果有人能對《呂氏春秋》增刪削一字的話,即賞千金,此即成語「一字千金」的由來。
二、課前導讀: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是一篇簡潔扼要的寓言故事。寓言指的是以簡單的故事,來闡述某種道理的文學形式,常具有教育的作用 本篇故事先說明一位遺失斧頭者的情境,再描述找到斧頭前後,對鄰居孩子的不同觀感。第一段詳細寫出遺失斧頭後,鄰家的孩子無論從言行、舉止、神情等各方面,看起來都像是偷斧頭的人;第二段簡單寫找到斧頭後,以「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一句,簡明扼要地說明鄰家孩子看起來不再像小偷。兩相對比,活靈活現且一針見血,指出人的觀感容易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偏見所影響。前後兩段一為詳寫、一為簡寫,全文節奏掌控得宜,不致累贅重覆。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 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三、課文細說: 1.課文第一段: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 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1.亡:音ㄨㄤˊ,遺失。 2.鈇:音ㄈㄨ,斧頭。 3.意:懷疑。 4.行步:走路。 5.竊鈇也:指偷了斧頭的樣子。 6.顏色:臉色、臉上的神情。 7.言語:指說話、言詞。 8.為:音ㄨㄟˊ,行為。
相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 鈇者。 三、課文細說: 2.課文第二段: 相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 鈇者。 1.相:音ㄒㄧㄤˋ,察看。 2.他日:後來的意思。 3.復見:再看見。復,再、又。 4.無似:不像。
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三、課文細說: 3.課文第三段: 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1.非變:沒有改變。 2.己:自己。 3.無他:指其他的原因。 4.尤:過失、見解有偏差。
四、補充說明: 1.字義比較: (1)尤: ◆名詞:過失。例如:有所尤也。 ◆副詞:格外、更加。例如:尤有甚者。 ◆形容詞:突出的、特別的。例如:天生尤物。 ◆動詞:怨恨、責怪。例如:怨天尤人。
四、補充說明: 1.字義比較: (2)意: ◆動詞,懷疑。例如:亡鈇意鄰。 ◆名詞,願望。例如:稱心如意。 ◆名詞,情趣。例如:春意盎然。 ◆名詞,意思、想法。例如:辭不達意。 ◆動詞,推測、猜測。例如:出乎意料。
四、補充說明: 2.文法修辭: (1)映襯: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 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相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 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 (2)排比: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 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