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公元265~960年) 晋~五代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组 王铁塔. §2.1 地形和地势 学习目标: 1 、 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山脉的名称及山脉 走向的概念。 2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 形特征。 3 、了解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考试要求: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在我的提示 中,快速说 出图片中所 展示的是我 国哪一水利 工程? 重 播 重 播.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7 的乘法口诀. 7 的乘法口诀 外海中心小学 林秀屏 七九 六十三 七二 十四 七四二十八 七七 四十九 七五 三十五 七六 四十二 七八 五十六 七一 得七 七三 二十一.
实验五. 根及根茎类 -4 ( 1 )掌握当归、柴胡( 2 种)、龙胆、天麻、白 术、苍术的组织构造特征 ( 2 )掌握当归、龙胆、黄芩、柴胡、天麻、白术 粉末特征 ( 3 )掌握当归等 10 味药材性状鉴别点 实验目的.
《中医伤科学》 总 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研室.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一篇 第一篇 总论(Ⅰ)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总论.
主讲者: 付梓云 新加坡中医学院讲师 新加坡卫生部注册中医师 中国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
蓼 科Polygonaceae.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药理学.
药事管理与法规 第一章 绪论.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绪 论 (一)定义 一 药用植物学的定义、性质地位和任务
生药学 主讲 :李建银 2006年2月13日.
天然药物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APA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APA(美国精神病学会)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此指南2010年5月批准,于2010年10月正式出版
第二节 生物药物的发展简史 传统生物制药阶段 (Traditional biopharmaceutics)
中医基础理论.
药物分析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药药剂学 本科教学课件 2009年9月.
46、 痹 证.
中医基础理论.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选辑1995年至今公开发表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各学科、专业的重要论文和重要动态资料的全部原文。其信息资源覆盖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公开出版的3000多种核心期刊、专业期刊和报纸,分4大类100多个专题。
肺结核.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上交材料说明 2015年1月23日.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第七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育 第二节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 第三节 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LOGO.
糖尿病流行病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老佛爷药方(经验大健脾丸) 【简介】:清代太医院的设制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旧制,顺治1644年设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事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诊视疾病、配制药物,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此为宫廷处方,内容如下: 老佛爷 经验大健脾丸 人参二钱五分 於术五钱,土炒 陈皮二钱五分 茯苓五钱 半夏二钱五分.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省钱省时,科学看牙病 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 彭国光 2009、3、28.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宫颈刮片脱落细胞 检查结果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妇产科 宋 磊.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Competition of Medical Terminology
学习单元一 绪 论.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六 兽药的管理.
请在此位置添加你的论文名称 指导老师:PPT教授 报告人:清风素材.
三位一体的优秀工具 —浅谈住院医师对UTD的使用
试验名称: 申办方: CRO:.
申请者基本情况 姓 名: 导 师: 学 科: 论文题目:.
申请者基本情况 姓 名: 导 师: 学 科: 论文题目:.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拓展 问题 探究 练习.
王树水 主任医师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副主任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Internal River Transportation
甘肃农业大学伏羲学者年度考核 伏羲杰出人才 潘晓婷,女,体育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人工智能 制作人:蔡燊林 张恩玮.
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承上启下? 承上:上承秦汉文化 启下:下启隋唐文化.
周成斌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与工作经历
药品标准及其他国家的药典 邓 珍 喀什地区卫生学校.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研究 江苏省溧阳中学 王澄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公元265~960年) 晋~五代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公元265~960年) 晋~五代

§目的要求 中医药学学术体系在两汉期间已经基本构建成型,在两晋-五代时期又得到长足发展 本章应掌握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实用经验的总结;

了解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了解脉学、病源证侯学、本草学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的成就 熟悉主要医家和重要著作。

§ 重点及难点提示 社会背景和文化状况 古医籍整理和注释情况 脉学和病源证侯学成就 几部重要综合医著的价值 药物学成就 临证各科的发展 医学教育 中外医药交流

魏晋南北朝 时间 人口 西汉末年 5950万 东汉 超过6000万 西晋 3500万

时代背景 从西晋经隋唐至五代近七百年间,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社会几经变动,稳定与动乱交替,各民族逐步融合,社会日益进步,经济大发展。 隋--京杭大运河,全国交通大动脉 唐--七~八世纪百余年稳定发展,人口增加4倍,鼎盛时期,为亚洲文化中心。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科学文化发展高潮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南朝祖冲之求得精确圆周率,制定《大明历》实测子午线零度经线,观察“恒星自行”; 隋开办国子监 唐创立翰林院(754年); 雕版印刷发明。

                                                                                                              

五代简表 政权 创建者 年代 都城 后梁 朱温 907-923 开封 后唐 李存勖 923-937 洛阳 后晋 石敬瑭 936-947 后汉   政权 创建者 年代 都城 后梁 朱温 907-923 开封 后唐 李存勖 923-937 洛阳 后晋 石敬瑭 936-947 后汉 刘知远 947-951 后周 郭威 951-960 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 ——欧阳修《新五代史·义儿传》

十国简表 政权 创建者 年代 都城 前蜀 王建 891-925 成都 后蜀 孟知祥 926-965 吴 杨行密 892-937 扬州 南唐 李昪 937-976 金陵 吴越 钱鏐 893-978 杭州 闽 王潮、王审知 893-945 福州、建州 楚 马殷 896-951 长沙 南汉 刘隐、刘岩 905-971 番禺 南平 高季兴 907-963 江陵 北汉 刘崇 951-979 太原 十国简表

儒道佛思想影响医药理论与实践 道教 制药化学:晋代多种炼丹法,唐 常用化学药物,“服石(五石散) ” 成风,以致或有舌缩入喉、痈疮 陷背、脊肉溃烂、神经失常甚至 死亡。 隋道徒潘诞欲取童男女骨髓胆汁 炼长生不老丹。 唐太医署设咒禁科。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 。 《贞观政要》卷十

佛教 由魏晋至隋唐迅速兴盛,带来印 度医药知识; 讲慈善有益医风修养; 有神论、宿命论,“因果报应” “灵魂不灭”有消极影响。 儒家 伦理观念—“医乃仁术” 尊经法古,礼教思想束缚进步与 革新。 其它如南朝范缜“神灭论”,主张 “形神统一”,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一、《内经》的整理与阐释: 1.意义: 2.著作: (1)南朝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佚) (2)唐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3)唐 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重新编次,删除,重复,注释发挥。

2.孙思邈 认为《伤寒论》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比”。 以方类证

第二节 脉学与病证源候学的总结 一、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一)《脉经》 确立“寸口脉诊法” 归纳二十四种脉象 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症治疗结合 (二)《脉诀》

二、病源证候学产生~《诸病源候论》(610年) 隋.巢元方(太医博士)著,共50卷,67门,1729病候。 专论病源、证候、不载方药。对内、外、妇产、小儿、五官疾病病源证状,都有详细叙述。包括诊断、养生及导引等。

1、准确认识许多病源: “乖戾之气,多相染易” 过敏与体质(漆疮)过敏性皮肤病——漆疮与人素质有关,秉性不耐漆、接触便出漆疮;秉性耐漆,虽终日接触也不为害。 甲状腺与饮水; 寄生虫病与饮食。 消化道寄生虫辨别: “寸白虫……长一寸而色白,形状小而扁。”寸白虫(绦虫)名字由此而来。区分蛔虫和蛲虫与寸白虫不同。 病与吃生牛肉或鱼肉有关。

2、正确描述许多症状: 《诸癞候》述麻风:初“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中期:“身体遍痒,搔之生疮……锥刺不痛”;晚期:“眉睫坠落,鼻柱崩倒。”

3、鉴别天花与麻疹、热痢冷痢,中风头风等相似重症。 痢分七种:有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热痢、久痢、休息痢等,较以前“肠澼”、“下痢”等大大进步。 4、记录若干外科手术 “金疮肠断候”肠吻合术、血管结扎术、创伤异物清除术等。 长期用作医学教本和医学生考试科目。

第三节 综合性方书的成就

史载四世纪范汪《杂药方》百余卷,七世纪《四海类聚方》2600卷,均佚,唐代方书达265部。现存不多。

一、葛洪《肘后救卒方》 1.  作者生平: 葛洪(约283-343),字稚 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 (江苏句容)人。医家、 道家、思想家。其祖葛玄, 以炼丹闻名,号葛仙公, 授弟子郑隐。葛洪13岁丧 父,随郑隐学习。后师从 海南太守鲍玄学炼丹,娶 鲍女为妻。

著《抱朴子》、《金匮要方》、《肘后救卒方》(急救手册)。 反对“远古贱今”,言“古书虽多,未必尽善”。

2. 其书特点:内容丰富,简廉便验。 1)详记天花症状,为世界最早(阿拉伯累塞斯10世纪方有记载)。 2)恙虫病(沙虱)的详细描述为世界最早。 3)狂犬病预防法:狂犬脑浆敷贴咬伤处。受到国外学者称赞(如德国细菌学家贝林) 4)方药简廉、易得、有效,青蒿绞汁记载珍贵。 5)用药约350种,“率多易得之药”,记载若干特效药物。

二、陈延之《小品方》(亦称《经方小品》) 书十二卷,成书年代或曰刘宋(454-473),早佚,后辑自《外台秘要》《医心方》。 二、陈延之《小品方》(亦称《经方小品》) 书十二卷,成书年代或曰刘宋(454-473),早佚,后辑自《外台秘要》《医心方》。

特点: 1)多单、验方,用药400余。 2)强调用药节度:体质、病情、病程、 境遇、心情等。 3)重视妇幼保健: 4)注意救急处理:溺水、窒息、缢死等。 5)主张综合疗法: 其书在日本为规定教材,需读300日。

三、《刘涓子鬼遗方》 —— 第一部外科专书 南齐龚庆宣著,收140余方, 有“肠痈……脉数脓成”不可用大黄汤记载。并载有水银软膏(黄连、雄黄、水银、猪脂)西方直至十二世纪方有类似记载(意大利·罗吉尔)。

四、《千金方》的药物成就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知识渊博,精老庄佛典、诸子百家,唐太宗时宰相修史常咨询于他。 积五十年经验先后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其书特点 1 内容完备,经验丰富; 2 重视妇儿与养生、养性;

3.注重医德修养: “无欲无求,誓愿普救,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不可“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不得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大医精诚》)

4.倡“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伤寒 研究法; 5.药物及方剂学成就: 《千金方》集唐代医药大成,多独到见解。 《千金翼方》第一卷为“药录纂要”,记录采药、备急药名、产地、用药处方等;本草三卷,载853药。

1)药物功效研究: 记载大量有效药物,其中胎盘粉、荞麦、蜜酒等多为孙思邈首倡。李时珍引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 明确动物肝脏明目(多种肝脏);并写明海藻、昆布、羊靥之用。“用药处方”(《翼方》)按功用将药物分65类。

2)注重辨证用药: 强调“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且:“古者日月长远,药在土中自养经久,气味真实……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轻虚,”“夫处方者,常须重复用药,药乃有力,若用古人,徒自误耳。”对煎服方法、时间、宜忌多有要求。反对滥用珍贵药。

3)重视食治: 《千金要方》有专篇 “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4)重视药物采集、储藏和炮炙: “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

“古之善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定,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已成,晚则盛势已竭。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节气早晚,只供采取,用以为药,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心,永无必愈之效。” 余如按月采药,大干避潮贮藏,炮炙减毒,论述甚多:“乌头去皮蒸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

5)重视道地药材: 《千金翼方》有专论 6)方剂学成就: 《千金要方》有方论3500首,《千金翼方》有二千余方。收民间单验方七千余,仅羊肉汤方即有七个。余如美容方、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紫雪丹等为后世名方。

五、王焘与 《外台秘要》 王焘,陕西郿县人,约生活于八世纪,祖王珪做过大官,王焘本人亦做官多年。少年时有病而关心医药,因母病感“不明医术,不得为孝子”,任职弘文馆二十年,整理研究著《外台秘要》(752年)

收方五、六十家,唐代新作数千卷。 共40卷,分1104门,方六千余。 “唐以前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徐大椿)。 其书为医学全书无所不包,保存文献详细出处,肯定大批有效方药。

宇妥.元丹贡布与《四部医典》 ——藏医学的经典著作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本草学的发展 自《本经》到《本草经集注》有重大发展,至《新修本草》进入新阶段。 (一)《本草经集注》 东汉及南北朝新药增多,用途广泛,经验增加,新著出现。

1、作者及著述: 陶弘景(452-536),名胜力,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读《神仙传》,立志于养生,博学多才,19岁为诸王侍读,后辞官隐居茅山。生历南朝宋、齐、梁三朝,人称“山中宰相” ,谥号“贞白先生”。

“祖世以来,务敦方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考核名类莫不该悉。”其时“庸医处疗,皆耻看本草” 陶著述有《本草经集注》《药总决》《效验方》《养生经》《养生延命录》并《补阙肘后百一方》。

2、编撰背景: ① 药物增多,著述多且有误。 ② “庸医处疗,皆耻看本草” ③ 苞综诸经,研括烦省。 2、编撰背景: ①  药物增多,著述多且有误。 ②  “庸医处疗,皆耻看本草” ③ 苞综诸经,研括烦省。

“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三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疗,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或识智有浅深。”(序)。 “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朱墨分书,全面总结。

3、内容与特点: ① 增补名医副品365种,共载药730种 有外来药物檀香、乳香、苏合香、 葱、蒜、花槟榔。 有民间药物:“藕皮散血、起自庖 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

② 改进了分类方法:按自然来源属性分类。 (后皆仿此)由“三品”到分为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③ 重视药性区分: “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须明。” 化四性为八种(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 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创“诸病通用药”分类法,以病证为纲,以“主治”分类。 治风通用:防风、防己、秦艽、独活等; 治腰痛:杜仲、狗脊; 治黄疸通用:茵陈蒿、栀子、紫草、白藓皮等; 治温症:常山、蜀漆。

⑤  对药物形态与鉴别,以及产地与疗效的关系多有研究。 产地与疗效:“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 采集时间:“根当二、八月,花、实、茎、叶及各随其成熟尔。”人参,二、四、八月上旬采根,薏苡仁“八月采实,采根无时。”款冬“十一月采花。”

形态鉴别: 赤术(苍术)白术,宜煎宜散。 “医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钟乳醋煮令白,细辛水渍使直,黄芪蜜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螵蛸胶着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诸有此等,皆非事实,俗用既久转业成法。” 对钟乳、龙骨(舐)硝石(烧)牛黄(磨甲)琥珀(摩热静电)之鉴别详细而准确。

⑥  强调加工,炮制及配制:“合药分剂 料理法则”。 半夏“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 规定丸、散、膏、丹、汤、酒剂制作规程,统一、细分秤量药物斤两标准。

汉魏以降本草全面总结,影响很大,《新修本草》以此为基础。 对北方药物收集不足,并有迷信错误之处。 陶氏还有《药总决》,序见《陶贞白文集》,主要论述“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

(二)《名医别录》 1、成书 始见《隋书·经籍志》题为陶氏撰,收录汉、晋时代仲景、华佗、吴普、李当之等名医在多种《本草经》传本中增附之药物资料,多为临床经验总结。或亡于宋,今人辑出。

书分三卷,分上、中、下三品,收药700余,(上193、中243、下294)每品按玉、石、草、木、兽、禽、虫、鱼、菜、米、谷排列。 2、基本内容: ①  收录名医常用药物。 ② 记载《本经》药物新用途。

特点 ①记载药物内容广泛,多记药量、用法、剂型、采制等(本经仅正名、性味、主治等) ②主治、性味或不同于本经,更接近实用,如芍药:本经言味苦、平,此书记酸、微寒,有小毒等。 ③本草附方最早记载:露蜂房、乱发、蛇皮三味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主诸恶疽,附骨疽。

④少道家思想痕迹:无“延年、轻身、神仙、不饥”之类。 ⑤收录民间用药经验:牵牛子“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 ⑥最早记载某些药效:槟榔“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⑦多记药物异名:沙参六、苦参八、知母十。 ⑧临床实用价值高。 ⑨保存大量早期资料,文献价值高。

(三)《新修本草》(唐本草) —最早的国家药典 早于欧洲纽伦堡药典800多年。 1、产生背景: 唐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医药发达,政府重视,药物及用药经验增多。

长史苏敬(恭)据当时状况:“闻见阙于殊方,诠释拘于独学。重建平之防已,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仁,冬收云实,谬梁、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度,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序)

“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订,深副圣怀”。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太尉)领衔组织20余人修注。659年成书。

2、内容与成就: 原书54卷,计正经20卷,药图25卷,图经7卷,目录2卷。现仅敦煌残本存巴黎图书馆,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但内容多见于其后本草(千金方,医心方等)今人有辑复本(853药)。

(1)国内外最早的药典,普查全国药物: “征天下郡县所出药物,并书图之。 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录,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铅翰华章,定群言之得失”。

(2)丰富了本草学内容: 增新药114种,共844(一说850:将陶书某些药合或分)种。 分类为九: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收外来药20多种:如安息香、龙脑香、茴香、郁金、胡椒、底野加(鸦片)等。又有银膏(锡、银、水银)补牙。

(3)纠正前人错误: ①剔除一些“野俗鄙说” ②纠正了形态产地方面的一些错误描述, 如《本经》:玄参“茎似人参而长大……亦微香” (3)纠正前人错误: ①剔除一些“野俗鄙说” ②纠正了形态产地方面的一些错误描述, 如《本经》:玄参“茎似人参而长大……亦微香”. 《新修本草》:玄参根苗并臭,茎亦不似人参。 ③对性质、功用方面的错误纠正亦多 ④采药时节及炮制 ⑤解答《集注》中原有疑问

(4)创本草著作新体裁:文图并茂,“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 。 影响: ①很快发行全国,政府指定教科书; ②孙思邈《千金翼方》全录。 ③日本列入医学生必读“凡医生皆读新修本草”,凡读医经者,《太素经》“限四百六十 日,《新修本草》三百一十日。”

(四)《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唐开元(713-741)间四明(宁波)人,曾作县尉,739年撰成《本草拾遗》,十卷,包括序例、拾遗、解纷,今存残卷。 《拾遗》收药692种,多不见于新修本草,《解纷》论药259种,多见于新修本草。

价值: 1、多收唐代民间验方、药物:在《新修本草》80年后新收药物692种;青黛、肉豆蔻、五倍子等首见此书。 2、纠正以往错误:包括品种、性味及一些荒诞之说。 3、首创“十剂”之说: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以去壅、滞、弱、闭、实、怯、脱、著、湿、枯。

4、载动物药物实验内容等史料: “赤铜屑,主折伤,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取细,研酒中,温服之,直入骨损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 5、影响: 流传较广,《海药本草》和《名类聚抄》《医心方》均曾引用。

李时珍将《证类本草》引此书全收,并称“历代本草,唯陈藏器辨物最精审,尤当信之。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己,肤谫之士,不察其赅详,惟诮其僻怪,……岂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

“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如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灯,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 但亦有人肉疗羸疾(李时珍以为陈氏未能“立言破惑)及“姑获能收人魂魄,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变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己子。”

(五)《食疗本草》 1.食疗:以食物治疗疾病,古有“药食同源”说。 周礼已有“食医”; 《本草经》多有以食物为药之内容;《汉书·艺文志》载《神农黄帝食禁》 约成书先秦,早佚,部分内容见后世著作。 秦汉至隋唐间,食疗著作30余种。隋更多。

《隋书·经籍志》载有关著作30余。如《膳羞养疗》等。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有“食治篇”,为现存最早有关营养疗法之专篇。唐代有《食经》多种。934年南唐陈士良著《食性本草》。

2.孟诜(约621-713) 唐代汝州梁(河南临汝县)人。 幼好医药方术。长中进士,拜 孙思邈为师。任多种官职,如 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等。 705年(约84岁)辞官从事研究。著《补养方》3卷,后经张鼎增补改编,名《食疗本草》。书早佚,敦煌卷存英伦敦博物馆,今有辑佚本。收食药260味。(《嘉祐本草》记张鼎补89条,计227条)

3. 特点: ①内容精审,材料丰富,药性、功效、禁忌、单方、形态、修治、产地等。 ②收载多有前人未录首见此书者:鳜鱼、鲈鱼、石首(黄花)鱼、菠菜、莴苣、绿豆、荞麦等。 ③对南北差异作比较:食同物不同效。

④多记动物脏器治疗作用:羊肚、肝、目、心、骨、髓、头中髓等。 ⑤记妊、产妇及小儿饮食宜忌及某些药物副作用,如安石榴、砂糖“损牙齿”;河豚“肝毒杀人”等。

(六) 《海药本草》 — 外来药物专书 作者李珣,字德润,生于四川,约当五代时期,祖父为波斯人,唐僖宗时(875-888)入蜀,经营香药,多来自国外,称海药,李珣乃花间派词人,居广州屡见外来药物,撰成此书。

原书6卷,宋末亡佚,仅辑得124药,收录丰富,对药物功效有新认识,时芳香药物记载尤多,且有薰燎、美容、调味之用。书中亦有炼丹内容,其弟为炼丹家。

(七)药物音义及异名专著: 隋·姚最,唐·甄立言、孔志约、李含光、殷子严等著有《本草音义》另有《本草音》《本草注音》等。隋代僧行距《诸药异名》(或记作释行知《诸药异名》)。唐·梅彪《石药尔雅》(炼丹家用隐名增加神秘感或保密)。后唐·候宁极《药名谱》。唐·萧炳《四声本草》。此外尚有本草图谱、单味药专著(如《何首乌传》)等问世。

二、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一)炼丹术 起自先秦,源于原始冶金法,方士追求长生不老,欲得“仙丹”,求之于冶金术。秦统一后其风大行。 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曾说:“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 (史记)武帝厚待李少君,其风益炽。或服金屑丧命,转而讲求炼神丹,或直接饵服,或用以点化药金再服。要之,为“假外物以自坚固”,“以金养身”。

炼丹术乃有“金丹术”,“黄白术”之分。西汉末至东汉初有专门著作出现。炼丹术迅速发展,汉末道教兴起,神仙方术结合为宗教修炼法 炼丹术乃有“金丹术”,“黄白术”之分。西汉末至东汉初有专门著作出现。炼丹术迅速发展,汉末道教兴起,神仙方术结合为宗教修炼法.“丹经王”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书中多记药物及某些化学知识(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制法、原料配比、操作过程),为世界最早之制药化学纪录。

晋至南北朝时,道教影响从民间到统治阶层,葛洪集炼丹之大成,著《抱朴子》,其《内篇》二十卷,有金丹、仙药、黄白等,讨论金丹有三十余种炼丹法。

丹砂(硫化汞)←→水银 (《淮南子》《本草经》中均有记载) 金丹——用无机物炼长生药 仙药——植物性药物“五芝” 黄白——炼制人造黄金、白银 梁·陶弘景也善炼丹,著《合丹法式》等。

唐代炼丹原料增加,如硇砂、白纰等,方法有改进,轻粉(治癣疥)、红升丹(长肉生肌)白降丹(拔脓化腐)至今常用(炼丹经验多而难于理论化)

(二)服石及其影响 魏晋前已用金石药疗病,名士服“五石”养生,后风行一时 (二)服石及其影响 魏晋前已用金石药疗病,名士服“五石”养生,后风行一时.五石(礜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中礜石乃砷黄铁矿(FeAsS)又称毒砂.久服会中毒.服散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而善”,又名“寒食散”.方对虚劳者有某种强壮作用,但被夸大为害甚广.东汉《古诗十九首》:“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皇甫谧有专论记中毒症状;“以此死者,不可胜数. ”本人也服石“违错节度,辛苦荼毒”. 由此出现解散方书 皇甫谧有专论记中毒症状;“以此死者,不可胜数.”本人也服石“违错节度,辛苦荼毒”. 由此出现解散方书.陈延之《小品方》专论“石发”,释道弘《寒食散对疗》皇甫谧《论寒食散方》《名医别录》记礜石“有毒……久服令人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医药经验的代价)

(三)制药化学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有重要的化学成就。“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炼丹在接近自然之奥妙。丹家多兼修医药学,“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二者密切结合。以矿物药治病约始于战国。

西晋《崔氏方》有“造水银霜法”(外用轻粉) 东晋 范汪《东阳方》“飞黄散”由“五毒药”衍变而来。 葛洪《肘后备急方》“铅膏药”(齿疮贴) 砒霜生产与使用乃炼丹之贡献。

汉以前常混淆硝石(硝酸钾)和朴硝、芒硝(硫酸钠)。皇甫谧、陶弘景以“强烧之,紫青烟起”辨别硝石(世界上最早的焰色定性分析记载)。余如由金属铅制铅粉(铅丹、黄丹)及石灰制法,均为重要经验。

三、药物炮制法的发展 汉魏以后采药、制(炙)药、种药专书图谱日多。《入林宋药法》《太常采药时月》《四时采药及合药目录》《种植药法》《种神芝法》《乾宁记》《灵秀本草图》《芝草图》等均佚。 仅《雷公炮炙论》见于《证类本草》,为第一部炮制学专著,标志炮制学从医学独立,集制药大成。

《雷公炮炙论》三卷, 载药300种,详记182药 炮制法。是南北朝刘宋 时(公元420-479年) 雷敩撰著,胡恰重定。书名始载《本草图经》,《宋史 ·艺文志》亦录。《证类本草》收其书载药234种,《本草纲目》收254种,明·李中梓及后人曾做辑复。

1.系统总结炮炙经验: 记述古代制药基本知识,炮制加工方法,操作过程,实验数据等。包括药材鉴别、修治、火候、醪醯辅料、操作工艺、饮片储存及炮制作用、注意事项。涉及炮、炮炙、焙、煨、蒸、煮、去芦、去足、制霜、制膏、酒制、蜜制、药汁制等。雷敩被尊为始祖。后世“十七法”以此为基础。

2. 保存大量制药史料: “灸”法古今不同,炮法亦有变化。 3 2.保存大量制药史料: “灸”法古今不同,炮法亦有变化。 3.炮制的意义:炮制是以采、制、存等用药经验为基础,其法则亦受理论影响。通过炮制可以: 1)减低毒性:“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酒等煮,研膏后用”(油煮巴豆油有效成分可溶出部分,毒性蛋白被破坏,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疗效:吴茱萸醋制后,生物碱变为醋酸盐,增加溶解度,作用增强。 3)改变某些药性,以防变性,易于存放:加热处理后酶类破坏。知母、茜草忌铁器(单宁碱素等变色反应);茵陈、槟榔“勿近火”保存挥发油。 书中也有“(云母)经妇人手把者,并不中用。”“(龙骨)妇人采得者不用”等荒诞内容。

第五节 临证各科成就

《汉书·艺文志》已有“风寒热” “五脏六腑痹” “金疮瘈疭方”“妇人婴儿方”等记载,有临证分科趋势。晋唐分科发展,有一批专科著作。

一、针灸科 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12卷,全面总结针灸学,系统论述针灸基本理论,统一厘定穴位647个。作为针灸经典影响远及国内外。 一、针灸科 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12卷,全面总结针灸学,系统论述针灸基本理论,统一厘定穴位647个。作为针灸经典影响远及国内外。

晋唐重灸,医著论灸甚多,鲍姑为记载最早的灸法女医师。唐太宗亲自探望103岁之针灸家甄权,授朝散大夫衔;唐高宗头痛为秦鸣鹤针灸而愈。 唐太医署设针科,有博士、助教、针师等职。

二、内科(体疗) 晋·王叔和著《脉经》使脉学系统化(记载有寸口脉法、脉象分类、脉证治结合等内容),对很多疾病有丰富论述与诊治经验(如脚气、消渴、水肿、黄疸、青盲等),并记载了大豆、牛羊乳、水银、动物肝脏、羊靥等的应用。

三、妇产科 最早专书《经效产宝》 (唐·昝殷) 记载有剖腹产、怀孕诊断、针刺引产、人工流产、十月养胎法等内容。 三、妇产科 最早专书《经效产宝》 (唐·昝殷) 记载有剖腹产、怀孕诊断、针刺引产、人工流产、十月养胎法等内容。

四、儿科 唐前的专书均佚。现存之《颅囟经》为最早儿科专书。载有鳖甲治小 儿骨热疳痨,以非肾虚乃脾虚。 唐太医署设少小科,为五年制。 四、儿科 唐前的专书均佚。现存之《颅囟经》为最早儿科专书。载有鳖甲治小 儿骨热疳痨,以非肾虚乃脾虚。 唐太医署设少小科,为五年制。

五、外科(疮疡) 最早专书是《刘涓子鬼遗方》(499年,南齐·龚庆宣)载有外科病方140余。所载水银软膏早于十二世纪之罗吉尔700余年。 《巢氏病源》记载有外科手术。

六、伤科 最早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确立一般骨折动静结合之治疗原则,防止开放性骨折感染,治疗肩关节脱臼的“椅背复位法”。  六、伤科 最早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确立一般骨折动静结合之治疗原则,防止开放性骨折感染,治疗肩关节脱臼的“椅背复位法”。

七、五官科(耳目口齿) 晋代已有目瘤手术, 可以进行缺唇修补; 隋朝出现拔牙术; 唐朝可以用汞合金补牙, 进行金针拨障术, 并出现义眼。 七、五官科(耳目口齿) 晋代已有目瘤手术, 可以进行缺唇修补; 隋朝出现拔牙术; 唐朝可以用汞合金补牙, 进行金针拨障术, 并出现义眼。

八、按摩科   《汉书》记有专书,隋唐时期风行。唐太医署入四大科之一,并设有按摩博士,医术多载有按摩内容。《唐六典》载有按摩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亦包含有正骨治伤。并在此时期传往朝鲜、日本。

第六节 医学教育

 公元443年,刘宋王朝始创,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职;   隋设太医署,内有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主药、医师、药园师等;   唐继隋制,建成行政、医疗、教学、药工并存的机构。分医学药学两大部分。 一 、 编制(见下表) 二、 专业与学制(见表)

职 科 博士 助教 师 工 生 典 药 备 注 医科 针科 按摩科 咒禁科 1 20 10 4 2 100 16 8 40 15 太医署隶属太常寺,设太医令,太医丞各2人,全面领导。府2人,史4人,掌固4人,司总务;医监4人,医正8人,领导业务;主药8人,药童24人,管理配制药物。师生员工共340人。

医科 体 疗 — 7年 少 小 — 5年 疮 肿 — 5年 耳目口齿 —4年 角 法 — 3年 医科 体 疗 — 7年 少 小 — 5年 疮 肿 — 5年 耳目口齿 —4年 角 法 — 3年 针科 按摩(含伤科) 咒禁科

三、课程   既学诸经,又分业教习。基础课为《黄帝内经素问》《本草》《脉经》《针灸甲乙经》,后学临证各科。 四、考试   月、季、年三考,分别由博士、太医令丞、太常丞主考。不及格给二年不考,再不及格,黜退。

  唐太医署分医药两部,药部有府2人,史4人,主药8人,药童24人,药园师2人,药园生8人,掌固4人,典药8人。   京都长安设药园,良田三顷,药供御用,药园师管理药园,并指导药园生学习多种药物知识,学成可补升药园师,这是最早之药学校。产药的地方设采药师,选药进京。 隋唐皆设尚药局、药藏局为宫廷服务。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魏晋以来,尤其唐代,经济交通发达,中国成为亚洲医学中心,来华留学者多,僧人、医家出国、旅行、讲学、居住亦多,如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   魏晋以来,尤其唐代,经济交通发达,中国成为亚洲医学中心,来华留学者多,僧人、医家出国、旅行、讲学、居住亦多,如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

一、中朝交流   约始于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与朝鲜三国时代)。541年朝鲜(百济)请梁武帝派医生赴朝;唐代医书输入朝鲜者众多,如《素问》《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十世纪中叶,朝鲜仿唐制设医学,置医博士,用中国医书教授医学。

  朝鲜药物昆布、芜荑(见于《本经》),朝鲜品种白附子、玄胡索(见于《唐本草》《海药本草》)进入中国。  《外台秘要》中有治脚气病的“高丽老师方”;有些方书专门标有用新罗白附子、新罗人参。

二、中越交流   相传三国的董奉治交趾刺史杜燮,南齐苍梧道士林胜曾往越南采药,用“温白丸”治中国妇女腹胀症。唐医申光逊以胡椒、干姜等治愈越南人孙仲散脑痛,   越南药物薏苡、沉香、苏合香、丁香、诃黎勒等传入中国(见于《唐本草》《本草拾遗》)。

三、中日交流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从东汉至南北朝从未间断。   公元552年,我国赠给日本《针经》一套;   562年,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及其它医书160卷赴日;   608年,日本天皇派遣药师慧日倭汉直福因等来华习医,于623年归国,带去《诸病源候论》等重要医书;

  701年日本仿唐制,制定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规定习医必修《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书;   733年,日本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华留学,10年后邀请鉴真和尚赴日讲学兼授医术。鉴真十年艰辛,六次渡海终于抵日,,在日本传授中国医药学术,对当时日本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人称“过海大师”;

  805年日本医生菅原清在我国学医后回国,提倡中国医术;   808年日本医家编《大同类方》,皆以中国著作作为蓝本;   到德川时代(1603-1868)药店有鉴真像;正仓院仍藏有唐时运去的60余种中药。

                                  

四、中阿交流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医药交流以药物、炼丹术、脉学为多。 中国脉学约在十世纪传入阿拉伯,阿维森纳《医典》记载的许多脉象是采自《脉经》,还记述了一些中国临证知识和中国药物。

  炼丹术在八世纪前已多次传入阿拉伯各地,进而传往西方。   阿拉伯药物底野加、荜拨、丁香、胡椒、檀香、高良姜、豆蔻、樟脑、阿魏、犀角、乳没、血竭、木香等,多随阿拉伯献药或商人带方入中国。

五、中印交流   我国向印度输出药物较早,品种较多,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附子、麻黄、细辛等,被称为“神州上药”。唐僧义净居印三十年,常行医,对两国药物作比较,“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神州上药两国或不见有。”

  印度医药知识亦随佛教入中国,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被译成中文的医书有《龙树菩萨药方》《婆罗门药方》等。印度医学之“四大”学说等,已见于中国医药著作。